导航:首页 > 信息技术 > 井点回灌技术什么时间

井点回灌技术什么时间

发布时间:2022-11-21 04:49:18

Ⅰ 过程中防止或减少降水影响周围环境的措施都有哪些

在降水过程中,由于会随水流带出部分细微土粒,再加上降水后土体的含水量降低,使土壤产生固结,因而会引起周围地面的沉降,在建筑物密集地区进行降水施工,如因长时间降水引起过大的地面沉降,会带来较严重的后果,在软土地区曾发生过不少事故例子。
为防止或减少降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避免产生过大的地面沉降,可采取下列一些技术措施:
(1)采用回灌技术:降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是由于土壤内地下水流失造成的。回灌技术即在降水井点和要保护的建(构)筑物之间打设一排井点,在降水井点抽水的同时,通过回灌井点向土层内灌入一定数量的水(即降水井点抽出的水),形成一道隔水帷幕,从而阻止或减少回灌井点外侧被保护的建(构)筑物地下的地下水流失,使地下水位基本保持不变,这样就不会因降水使地基自重应力增加而引起地面沉降。
回灌井点可采用一般真空井点降水的设备和技术,仅增加回灌水箱、闸阀和水表等少量设备,一般施工单位皆易掌握。
采用回灌井点时,回灌井点与降水井点的距离不宜小于6m.回灌井点的间距应根据降水井点的间距和被保护建(构)筑物的平面位置确定。
回灌井点宜进入稳定降水曲面下1m,且位于渗透性较好的土层中。回灌井点滤管的长度应大于降水井点滤管的长度。
回灌水量可通过水位观测孔中水位变化进行控制和调节,通过回灌宜不超过原水位标高。回灌水箱的高度,可根据灌入水量决定。回灌水宜用清水。实际施工时应协调控制降水井点与回灌井点。
许多工程实例证明,用回灌井点回灌水能产生与降水井点相反的地下水降落漏斗,能有效地阻止被保护建(构)筑物下的地下水流失,防止产生有害的地面沉降。
回灌水量要适当,过小无效,过大会从边坡或钢板桩缝隙流入基坑。
(2)采用砂沟、砂井回灌:在降水井点与被保护建(构)筑物之间设置砂井作为回灌井,沿砂井布置一道砂沟,将降水井点抽出的水,适时、适量排入砂沟、再经砂井回灌到地下,实践证明亦能收到良好效果。
回灌砂井的灌砂量,应取井孔体积的95%,填料宜采用含泥量不大于3%、不均匀系数在3~5之间的纯净中粗砂。
(3)使降水速度减缓:在砂质粉土中降水影响范围可达80m以上,降水曲线较平缓,为此可将井点管加长,减缓降水速度,防止产生过大的沉降。亦可在井点系统降水过程中,调小离心泵阀,减缓抽水速度。还可在邻近被保护建(构)筑物一侧,将井点管间距加大,需要时甚至暂停抽

Ⅱ 地热回灌操作技术

经过在沉积盆地型地热田中多年回灌实践和探索,总结出一套回灌运行操作技术方法。它不仅是国内外其他地区类似地热田回灌开采运行中成功的先进技术,同时也是结合当前国家地热勘查、评价相关规范和法规,充分考虑回灌工作的发展趋势而形成的。回灌是一项系统的复杂工程,实际日常生产运行中,综合影响因素和注意事项较多,各环节都应有科学合理和可操作性强的技术要求和规程,才能使相关工作都做到有章可循,以规避各类随意行为,防止事故发生,提高地热回灌率。

1.回灌前准备工作的技术要求

(1)合理选择适宜的回灌方式

为了保证回灌系统在真空密封状态下进行,宜采取通过回灌水管内进水的方式进行回灌(需要反复进行回扬方式除外),回灌管应下至回灌井内静水位以下5~10m的深度,整个运行系统应严格密封。地热回灌应遵循原水同层回灌(成井目的层相同)的原则;不能做到同层回灌的异层采灌系统,回灌流体质量应好于回灌层的流体质量,保证回灌水对热储层无伤害。

(2)回灌系统管路检查

地热回灌管网系统应保持密闭状态,且应始终保持正压,各种监测仪表、仪器的运转正常,过滤器的精度须达到规定要求。回灌运行前,要对整个系统管网系统进行彻底冲洗,保证系统管道及设备在充分清洁后再使用,以消除系统管路内的杂质被传输到回灌井内,影响回灌效果。

2.回灌启动时的技术要求

在回灌运行正式启动时灌量不宜过大,应从小到大逐渐增加灌量,如一开始就采用大流量回灌,容易造成井下滤层破坏。并且注入量由小到大可以尽可能的排除井管内的空气,避免井管内空气由于来不及逃逸而随回灌流体压入储层内,产生气堵。密切观测回灌过程中压力变化,调节回灌量,以压力表、水位数据的变化情况来判断回灌能力,待确认回灌通畅时,再逐渐增加灌量,直至正常运行。加压回灌时,压力也应从小到大逐渐增加。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回灌井内水位基本稳定(波动范围在5~10cm/30min)或水温无明显变化时,分别在开采井井口、回灌井井口同时取样送检进行流体质量化验分析。

3.回灌运行中的技术要求

在回灌运行过程中,应确保整个回灌系统的密闭状态,对管网中的接口部分应随时进行密封检修。回灌运行时要密切监视开采井、回灌井的水位、开采量、回灌量、水质及过滤器两端压力、管路压力等数据变化情况,正确判断回灌系统的运行状况,针对各种堵塞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如对于回灌管路的堵塞,可直接用连续反冲洗方法处理;对于回灌井本身产生的堵塞,可用间歇停泵空压机气举洗井或回扬反冲洗的方法进行处理。

回灌运行时如果灌量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同时反冲洗井效果不甚理想时,可采用加压回灌、间歇回扬方式,以增加回灌量。在常压自然回灌的基础上,待回灌水管和放气阀溢水后,关闭放气阀从小到大缓慢加压进行压力回灌运行操作。如果压力回灌时,灌量仍在不断减小,说明系统堵塞严重或回灌井滤水管内表面上随回灌流体进入的杂质不断增加,回灌阻力增大,需要暂时停止回灌操作而采取间歇回扬洗井措施来疏通滤层,清除井下集聚沉淀的杂质,恢复回灌能力。当回灌井出水量恢复至初始出水量及水清砂净后,停止回扬,再进行下一次常压回灌与加压回灌。抽水回扬后由于井内流体动水位下降,井管内充满空气,需要及时排气。

4.停灌期间系统设施的养护

在地热回灌系统停止使用期间,要认真封闭开采井、回灌井井口,对系统各部分进行密封处理,并且利用自动控制的氮气保护装置,将停用的地热井液面以上的井管部分充满惰性气体,隔绝空气,防止空气渗入井管,造成氧化腐蚀。

5.地热回灌系统中相关监测工作

为分析地热回灌的综合效应,其中一项较为重要而又基础的研究内容就是对比分析回灌前后地热井储层参数的变化特征。地热回灌过程中的相关数据监测,并不仅仅局限于监测地热田本身和地热开发对热储层参数的影响,对与开采井、回灌井有关参数的定期监测应同时进行。水位、水温、水质是最基本的监测内容。回灌运行前、停灌期间对开采井、回灌井进行静水位及对应液面温度观测尤为重要。同时为保证回灌进展顺利,在地热回灌系统运行过程中,相关回灌开采动态信息也要定期实时监测,因为通过对运行数据的监测和数据分析,可以更多的掌握和分析出不同地层构造对回灌量的影响程度,回灌对维持储层压力、抬升区域水位的综合影响。观测项目要包括:回灌运行时开采井、回灌井动水位及对应液面温度;开采量(开采总量和瞬时开采量)、回灌量(回灌总量和瞬时回灌量);井口压力;过滤器进口与出口端压力值及压差;排气罐口压力、气体组分和携带物、气体释放量、水质等。水位的监测频率以每月1~2次为宜;各种压力应随时监测;气体分析应在回灌初期进行。有些数据依靠普通的仪表仪器或常规取样化验即可获得,但深层次的研究数据则需要特别手段,如悬浮物、细菌的定性定量分析需借助油田精细检测技术,深部热储层的温度、压力情况需通过井下测温测压技术等。

回灌流体的水质、储层回灌前后流体化学性质及成分的变化是地热回灌中需要重点长期监测的一项内容。地热回灌各阶段所获得的水质跟踪监测数据可及时发出警示,提醒及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另外尽管在地面设施上已充分考虑了当温度压力变化可能造成的化学物理堵塞问题,但低温回灌流体注入储层后,与地层局部热流体混合再发生的化学变化是一个很复杂很隐蔽问题,导致的潜在堵塞、腐蚀或结垢影响需作详细地专项分析,长期跟踪检测。回灌系统水质监测项目应包括:全分析、酸性样、碱性样、气体样、悬浮物、溶解氧含量、侵蚀性二氧化碳、过滤器残渣样、细菌样(铁细菌、硫酸盐还原菌、腐生菌)等。回灌初期、中期各取样监测一次;过滤器前、后要分别取样;回扬早、中、晚期分别取样;特殊情况如出现异常或专项试验研究则要加密取样和进行针对性取样。

回灌对热储层地温场的影响是在进行大规模回灌的情况下首先要监测的内容。由于地热井开采时的流体温度(即使是最大稳定流温)也并不能完全真实地代表深部热储层的温度,因此要取得地热回灌对热储温度场影响方面的实测数据,应有针对性的在某一回灌连续性较好的地点,在回灌停止时间段内,选取不同目的层的回灌井进行井下连续稳态测温测压工作,获得热储层内各井段在一个停灌周期内的井温、压力资料。回灌井测井工作应从停灌后立即开始至下一次回灌来临之前这一时间段内连续进行。最好每月进行一次;如考虑工作成本,也要做到每2个月测井一次。通过这些连续性的测井资料,才能更好的了解回灌后储层温度场、压力场逐月变化情况和发展势态。

Ⅲ 基坑降水设计阶段地面沉降控制

在降水设计阶段可从前期环境调查、充分考虑基坑维护结构与降水的关系、合理安排井点降水施工、设置挡土帷幕和布设回灌水系统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开展前期环境调查,主要围绕以下四方面展开工作:

(1)查清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情况,即对该地段应有完整的地质勘探资料,包括地层分布,透水层和透晶体情况,以及其与水体的联系和水体水位变化情况,各层土体的渗透系数,土体的孔隙比和压缩系数等。

(2)查清地下贮水体,如周围的地下古河道,古水池之类的分布情况,防止出现井点和地下贮水体穿通的现象。

(3)查清上、下水管线,煤气管道、电话、电讯电缆,输电线等各种管线的分布和类型,埋设的年代和对差异沉降的承受能力,考虑是否需要预先采取加固措施等等。

(4)查清周围地面和地下建筑物的情况,包括这些建筑物的基础型式,上部结构型式,在降水区中的位置和对差异沉降的承受能力,降水前要查清这些建筑物的历年沉降情况和目前损伤的程度,是否需要预先采取加固措施等等。

第二步工作是在前期环境调查基础上,确定围护结构,围护结构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基坑围护结构与降水的关系,常见围护结构类型如下:

(1)围护结构插入隔水层中的坑内降水。如图5.1,这类围护结构本身是隔水的,并深入隔水层即潜水含水层底板之中。其渗流特征为:基坑内外无水力联系,降水时基坑外的地下水不受影响。因此,这类井点降水不会影响到坑外,但对围护结构的隔水性能要求较高。一般基坑深度小于10~15m。

图5.1 第1类地下水渗流特征图

(2)围护结构插入潜水含水层中的坑内降水。此时的坑内降水可以采取井点降水,也可以采取坑内集水井(坑)排水,如图5.2。此时地下水的渗流特征为:基坑内外水力相通,相互影响,在围护结构的外侧,形成类似于井点降水的降水曲线。这种围护结构的降水方案多用在基坑不是太深,小于10m的工程,围护结构还没有达到潜水含水层底板。

图5.2 第2类地下水渗流特征图

(3)各种围护结构的坑外降水。如图5.3,这种围护结构本身可以不隔水,只按围护结构所受的土压力、支撑力和本身的抗弯刚度以及整体稳定来设计。降水井在围护结构的外侧,其降水深度满足基坑内无水即可。此时地下水的渗流特征为:基坑内外地下水完全相通,井点管周围形成明显的降水漏斗曲线。这种降水方式对坑外地面沉降影响范围最大。

图5.3 第3类地下水渗流特征图

降水必然会形成降水漏斗,从而造成周围地面的机降,但只要合理使用井点,可以把这类影响控制在周围环境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故此,在设计阶段除前期环境调查。选定合理围护结构外,还需选取适当的控制地面沉降的措施,目前常见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种:

(1)防范抽水带走土层中的细颗粒。在降水时要随时注意抽出的地下水是否有混浊现象。抽出的水中带走细颗粒不但会增加周围地面的沉降,而且还会使井管堵塞、井点失效。为此首先应根据周围土层的情况选用合适的滤网,同时应重视埋设井管时的成孔和回填砂滤料的质量。如上海地区,粉砂层大都呈水平向分布,成孔时应尽量减少搅动,把滤管设在砂性土层中。必要时可采用套管法成孔,回填砂滤料应认真按级配配制。

(2)适当放缓降水漏斗线的坡度。在同样的降水深度前提下,降水漏斗线的坡度越平缓,影响范围越大,而所产生的不均匀沉降就越小,因而降水影响区内的地下管线和建筑物受损伤的程度也愈小。根据地质勘探报告,把滤管布置在水平向连续分布的砂性土中可获得较平缓的降水漏斗曲线,从而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3)井点应连续运转,尽量避免间歇和反复抽水。轻型井点和喷射井点在原则上应埋在砂性土层内。对砂性土层,除松砂以外,降水所引起的沉降量是很小的,然而倘若降水间歇和反复进行,现场和室内试验均表明每次降水都会产生沉降。每次降水的沉降量随着反复次数的增加而减少,逐渐趋向于零,但是总的沉降量可以累积到一个相当可观的程度。因此,应尽可能避免反复抽水。

(4)防范开挖基坑时产生基底以下承压水而造成流砂,致使坑周产生大量地面沉陷。如图5.4所示,在开挖基坑底面下有一薄黏性土不透水层,其下又有相当厚度的粉砂层时,若降水时井点仅设在基底以下,面未穿入含水砂层,那么这层薄黏土层会承受上、下两面的水压力差ΔP=(H-h)γw,作用于黏土层下侧,产生向上的压力,若此压力大于该土层重量,便会造成坑底涌砂现象。对于该种情况,需将降水井管穿入黏土层下而的含水砂层中,释放下伏粉砂层中的承压水,降低承压水头,保证坑底稳定。

(5)如果降水现象周围有湖、河、浜导贮水体时,应考虑在井点与贮水体间设置挡土帷幕,以防范井点与贮水体穿通,抽出大量地下水而水位不下降,反而带出许多土颗粒,甚至产生流砂现象,妨碍深基坑工程的开挖施工。

图5.4 坑底承压水层与坑底涌砂

(6)在建筑物和地下管线密集等对地面沉降控制有严格要求的地区开挖深基坑,可采用坑内降水的方法,即在围护结构内部设置井点,疏干坑内地下水,以利开挖施工。同时,需利用支护墙体本身或另设挡土帷幕切断坑外地下水的涌入。要求挡水墙需有足够的入土深度,一般需较井点滤管下端深2m左右。这样即不妨碍开挖施工,又可大大减轻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收到良好效果。

(7)对不适宜采用井点降水的上层,不要盲目使用井点降水。特别是无夹砂层的粘性土层,其渗透系数很小,为10-4m/d数量级,这种土层基本是不透水的,在此类土层中采用轻型井点和喷射井点往往是无效的,反而可能会造成土颗粒的流失,效果适得其反。由于无夹砂层,故而不会产生流砂现象,如果为保证开挖稳定性,可采用放缓边坡坡度或加深支护墙体入上深度的方法予以解决。

当工程或环境对地面沉降要求较高时,在降水场地外侧有条件的情况下可设置一圈挡水帷幕,切断降水漏斗曲线的外侧延伸部分,减小降水影响范围,从而把降水对周围的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一般挡水帷幕底标高应高于降落后的水位2m以上,如图5.5所示。常用的挡土帷幕有下列几种:

(1)深层水泥搅拌桩。深层水泥搅拌桩采用相互搭接施工方法,由于搅拌桩体的渗透系数不大于10-4m/d,因而可以形成连续的挡水墙。即可以在坑内降水时布置在板桩、灌注桩等支护墙体后面作为挡土帷幕,又可以直接作为侧向挡水帷幕。当采用深层水泥搅拌桩格栅型坝体作为重力式支护时,还可起到既挡上又挡水的作用。

(2)砂浆防渗板桩。将一排设有注浆管的工字形钢桩打入所需隔水帷幕的位置,然后边拔桩边注入水泥砂浆,形成一圈水泥砂浆隔水帷幕,施工可采用20-30号工字钢,工程质量的关键是确保工字形钢桩的垂直度和注浆的密实度。

图5.5 设置挡水帷幕减少不利影响

1—井点管;2—挡水帷幕;3—坑外建筑物浅基础;4—坑外地下管线

(3)树根桩隔水帷幕。采用桩径ϕ200~ϕ300mm的树根桩、不用钢筋笼,在桩孔投入碎石后,再压入纯水泥浆成桩,桩与桩之间互相搭接,一般搭接50~100mm,由此形成一道隔水帷幕。施工可采用一般的工程地质钻机,采用跳打的工艺流程,以防穿孔。工程质量的关键是确保桩体有良好的垂直度及桩间搭接,不能有塌孔和缩颈等现象,必要时可在跳打先成桩的施工中采用钢套管成孔,而后边拔套管边注浆。

(4)直接利用可以挡水的挡土结构作为挡土帷幕,如钢板桩、地下连续墙等。

降水对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是由于漏斗形降水曲线引起周围建筑物和地下管线基础的不均匀沉降造成的,因此,在降水场地外缘设置回灌水系统保持需保护部位的地下水位,可消除所产生的危害。回灌水系统包括回灌井点和砂沟、砂井回灌两种型式:

(1)回灌井点技术。回灌井点就是在降水井点和要保护的地区之间打一排回灌井点,在利用降水井点降水的同时利用回灌井点向土层内灌入一定数量的水,形成一道水幕,从而减少降水以外区域的地下水流失,使其地下水位基本不变,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回灌井点的布置和管路设备等与抽水井点相似,仅增加回灌水箱、闸阀和水表等少量设备。抽水井点抽出的水通到贮水箱,从用低压送到注水总管,多余的水用沟管排出。另外回灌井点的滤管长度应大于抽水井点的滤管,通常为2~2.5m,井管与井壁间回填中粗砂作为过滤层。由于回灌水时会有Fe(OH)2沉淀物、活动性的锈蚀及不溶解的物质积聚在注水管内,在注水期内需不断增加注水压力才能保持稳定的注水量。对注水期较长的大型工程可以采用涂料加阴极防护的方法,井在贮水箱进出口处设置滤网,以减轻注水管被堵塞的对象。注水的过程中应保持回灌水的清洁。回灌保护区内应设地下水位观测井,连续记录地下水位的变化。通过凋节注水系统的压力使地下水尽可能保持原始的天然地下水位位置。

(2)砂沟、砂井回灌水。即在降水井点与被保护区域之间设置砂井作为回灌井,沿砂井布置一道砂沟,然后将井点抽出来的水适时适量地排入砂沟,再经砂井回灌到地下,从而保证被保护区域地下水位的基本稳定,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实践证明其效果是良好的。需要说明的是,采用回灌技术时,要防止降水和回灌两井相通,即回灌井点、回灌砂井或回灌砂沟与降水井点的距离一般不宜小于6m,以防降水井点仅抽吸回灌井点的水,而使基坑内水位无法下降,失去降水的作用。砂井或回灌井点的深度应按降水水位曲线和土层渗透性来确定,一般应控制在降水曲线以下1m。回灌砂沟应设在透水性较好的土层内。

除以上基坑降水地面沉降的控制方法外,有许多地区经验根据场地土的颗粒级配、渗透系数、基坑开挖深度等进行选择,此类方法可为降水方案的选取提供依据,上海地区这方面的经验较多(表5.1,表5.2)。

表5.1 上海地区土的近似渗透系数和降水方法的关系

注:喷射井点应根据渗透系数确定管径。

表5.2 挖土深度和降水方法的关系

Ⅳ 回灌井点设计应用

1.防止井点降水引起沉降的措施

1)可在基坑与相邻建筑物之间设置防水帷幕,如采用水泥搅拌桩、地下连续墙等。

2)减少抽水时间,防止反复抽取地下水。

3)设置地下水回灌系统,使基坑附近建筑物下部的地下水位基本保持不变。

2.回灌水系统的设计

在基坑场地外缘设置井点回灌系统,是减小基坑降水对周围环境影响有效方法。回灌井点是在降水区与邻近建筑物之间的土层中埋置一道回灌井点,采用回灌地下水方法,使得基坑降水井点的影响半径不超过回灌井点的范围,保持基坑附近建(构)筑物下部地基土层的地下水位基本不变。

回灌井点的布置和管路设备与抽水井点相似,仅增加回灌水箱、阀门和水表等。

回灌可采用回灌井点、砂沟、砂井等形式。回灌井点是在抽水井点设置线以外,设置注水井点管,将井点中抽取的水经过沉淀后用压力注入管内,一般采用的压力为100kN/m2。从而形成一道供水墙,以防止基坑外建筑物一侧的土层中地下水位过度下降,而基坑内仍可保持干燥。这种情况下抽水管的抽水量约增加10%,可适当增加抽水井点的数量。

回灌井与降水井的距离不宜小于6m,回灌井的间距应根据降水井的间距和被保护物的平面位置确定。回灌井宜进入稳定水面下1m,且位于渗透性较好的土层中,过滤器的长度应大于降水井过滤器的长度。回灌水量和压力的大小,均需通过井流理论进行计算,回灌水量可通过水位观测孔中水位变化进行控制和调节,不宜超过原水位标高。回灌水箱的高度可根据灌入水量配置。回灌井点布置如5-7所示。

图5-7 回灌井点布置图

回灌水量的计算一般与井点降水计算相同,多采用潜水完整井流公式:

基坑降水设计

式中:Q—回灌水量(m3/d);

K—渗透系数(m/d);

R—影响半径(m);

r—回灌井点的基坑等效半径(大多线状布置,一般可按长条形计算,r=S/4)(m);

h——要求回灌后达到的动水位(可选保持原地下水位高度)(m);

H—不采用回灌时,由于基坑降水引起的回灌井点处的静水位(m)。

回灌井点的设计可采用本设计软件或相应地下水井流公式,首先计算由于基坑降水引起的回灌井点处的地下水位(公式(4-10))。要求回灌井点管滤管顶标高低于该水位以下1.0m,回灌井点滤管的长度要大于抽水井点管的长度。

单井回灌量可取抽水井出水量的1~1/2,以此来确定回灌井点数量。为了弥补回灌量计算上的误差,应及时观测地下水位变化,适时调整回灌量,使观测井水位基本保持不变即达到要求。

Ⅳ 什么情况需降水回灌

降水的同时,由于挖掘部位地下水位降低,导致其周围地区地下水位随之下降,使土层因失水而产生压密,因而经常会引起临近建(构)筑物、管线的不均匀沉降而开裂。为了防止这一情况的发生,通常设置井点回灌的方法。
井点回灌是在降低地下水位的同时,将抽出的地下水(或工业废水),通过回灌点持续地再灌入地基土层内,使降水井点的影响半径不超过回灌井点的范围。这样,回灌井点就以一道隔水帷幕,阻止回灌井点外侧建筑物下跌地下水流失,地下水位基本保持不变,土层压力仍处于原始平衡状态,从而可以有效防止降水井点对周围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的影响。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Ⅵ 回灌井点是什么

回灌是工程中的一种技术。

回灌是网络社区、论坛的产物。发帖人为楼主,当有人回帖是被称作灌水,楼主或回帖人重新回复帖子时,便称作回灌。

Ⅶ 基坑降水方案中有 回灌是什么意思

井点回灌是在井点降水的同时,将抽出的地下水通过回灌井点再灌入地基土层内,水从井点周围土层渗透,在土层中形成一个和降水井点相反的倒转降落漏斗,使降水井点的影响半径不超过回灌井点的范围。

这样,回灌井点就以一道隔水帷幕,阻止回灌井点外侧的建筑物下的地下水流失,使地下水位基本保持不变,土层压力仍处于原始平衡状态,从而有效地防止降水井点对周围建筑物的影响。

当净水池内水位高于回灌井内水位时,可用水平管或虹吸管将水流直接导入回灌井。用虹吸管连接,须在开始回灌时,先向管内充水排气,方可使净水池内的水流连续不断地流向回灌井。

向井中注水回灌常需先抽水清淤。故回灌井均各有水泵。虹吸回灌的管道充水,亦可用回灌井中的水泵解决。

(7)井点回灌技术什么时间扩展阅读:

用于地下水回灌的水质,一般含重金属及难以降解的有毒物质应不超过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以防污染地下水。当直接向井中注水回灌时,还要求水质低浊度、低铁、低溶解氧、无细菌和有机物,以及不舍对井管和滤水器有腐蚀作用的物质。

回灌时地表水需经过简易处理,其方法为:将地表水送入大水池,先使小颗粒泥沙沉淀;再送入加药池,加入氯、硫酸铝(10%溶液)、碳酸钠(10%溶液),形成絮凝状物质沉淀于池里;然后经过沙过滤池和净化池;净化后的水即可用于回灌。

覆盖着卵砾石、砂或沙土的干河滩,地表废弃的古河道,以及修建在沙土和壤土地区的灌溉渠系和排水沟道,都具有较强的渗水能力。利用这些沟渠行水,或构筑工程蓄水,对沿岸地下水有显着的补给作用。

Ⅷ 名词解释回灌井点法

是在降水井点与需要保护的原建筑物等之间设置一排回灌井点,在降水的同时,从回灌井点向土层内灌入适量的水,形成一道隔水水幕,使原建筑物下的地下水位基本保持不变。

Ⅸ 回灌井点和降水井点区别,回灌井点作用

一、指代不同

1、回灌井点:注入并处置具有腐蚀性或有害液体的井。

2、降水井点:指疏放矿山坑道或采场中积水的小井。

二、作用不同

1、回灌井点:只抽不灌,不但不利于保护地热资源,同时也将含有某些有害成分的地热水牌的地表的水体或渗透到地下,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化学污染。有些排水温度超过环保的规定还会造成热污染。所以,回灌开采被看作是地热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2、降水井点:在矿山开采过程中,有可以利用的地下坑道排水系统,使采场或坑道中的水,沿着水沟导入每隔一定距离的降水井,经与降水井连通的地下坑道流入水仓,再由水泵经专门排水井排到地面或由排水坑道直接流出地面。

三、优缺点不同

1、回灌井点:多使用废弃的老油井处理含油盐水或原污水。缺点是会使地下水污染,还会促使地下土层滑移。

2、降水井点:起的是降低地下水位作用或者疏干地下水的作用,有深有浅,深度按照降水要求,深的降水井,甚至可以达到五六十米。降水井类型有轻型井点、管井、真空井点等。根据原理的不同,还分成很多种。

Ⅹ 什么是回灌井点简述一下~~急求!!!

回灌井点就是为消除降水时可能引起的地面沉陷,在井点降水的同时,将抽出的地下水通过回灌井点持续地再灌入地基土层内,使降水井点的影响半径不超过回灌井点的范围

阅读全文

与井点回灌技术什么时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沙第二集贸市场直卖区卖什么好 浏览:739
什么是煤化工煤化工产品有哪些 浏览:310
三星自动同步数据在哪里设置 浏览:562
细莫食品怎么代理 浏览:570
广东米香型酒有哪些代理品牌 浏览:343
延庆区防水技术服务有什么 浏览:812
旋转小火锅市场如何 浏览:697
怎么用前端技术软件 浏览:128
怎么将小程序传到朋友圈 浏览:727
交易税如何提高免税 浏览:285
创造与魔法交易红马怎么交易 浏览:570
怎么回复微信的数据 浏览:838
护胃的电子产品有什么 浏览:87
传感器数据如何传输到阿里云 浏览:105
哪些产品是低热量 浏览:173
怎么下掉商品橱窗内的产品 浏览:259
wps数据图有哪些 浏览:699
农业产品交易app有哪些 浏览:671
北京医院患者信息保留多久 浏览:277
代理奶粉有哪些品牌 浏览: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