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请简述脑卒中养生康复技术主要包括哪些
脑卒中康复治疗技术主要有Bobath,Brouunstrom,Rood,PNF,等等。
㈡ 被动式(或辅助式)拉筋伸展是怎样的
被动式(或辅助式)拉筋伸展这类拉筋法跟静态拉筋非常类似,但需要有同伴或辅助器材帮忙。由于有外力介入,肌肉受力较大,因此,这类拉筋操的风险也比第一种略微高些。要提醒你的是,必须选择结实稳固的辅助器材。此外,有同伴帮忙时,绝对不要施力过猛或突然用力。记得要慎选同伴,因为在做这类拉筋运动时,肌肉和关节的安全完全掌握在同伴手上。
被动式拉筋伸展有助于进一步扩大肌肉及关节的活动范围,但风险会高一些。这种拉筋法,不失为康复及缓和运动的好选择。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Nf伸展法)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是PNF伸展法的中文译名,这是一种高阶的柔软度训练法,需要同时运用目标肌肉的伸展和收缩功能。这种伸展法原本是以康复为目标发展出来的,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康复运动。对于特定肌群的训练、提高柔软度(及活动范围)以及增进肌力等目标来说,这种伸展法也十分有效。PNF伸展法的原则十分多样,有时它被称作“收缩-放松”拉伸或“保持-放松”拉伸,另一种形式的PNF伸展法为“后伸展合并等长收缩”。PNF伸展法采取的动作会让目标肌肉受到压力,由同伴施加阻力让运动者维持姿势不动,收缩目标肌肉5至6秒。收缩强度应视肌肉的情况而定。收缩的肌群放松,然后进行30秒左右的有限度伸展。运动者接着有15到30秒的休息时间,一个伸展操应重复2至4次。伸展合并等长收缩法的典型例子是站立推墙的小腿肌伸展操,运动者身体挺直,手扶墙壁,然后在感到舒服的范围内,将一条腿往后尽量退到远处,双脚脚跟全程着地。保持这个姿势,接着像要把墙推倒般地往前用力,借此收缩小腿肌肉。伸展合并等长收缩法是以静态伸展的姿势,收缩目标肌群10至15秒。伸展目标的手臂或腿必须维持不动,然后放松肌肉至少20秒。一个伸展操应重复2至5次。动态式拉筋伸展操动态式拉筋伸展指的是一系列动作的伸展运动。换句话说,运动者不再停留于某一个动作上,而是采取摆动或跳跃的方式,借此延展肌肉或扩大关节的活动范围和柔软度。
㈢ 康复科老师喜欢问实习生什么问题或者说是康复科有哪些基本内容需要掌握的
偏瘫症状体征。功能评定方法(上田敏,Brouunstrom)。步态分析。各类康复技术及其特点(Bobath,Brouunstrom,Rood,PNF,MTT),辅助康复手段(轮椅,助行器,起立床),理疗设备自身参数及禁忌证,适应证,操作方法。各类临床疾病的的基本知识及康复干预(骨科,神经内外科,妇科,中医)。
㈣ 什么是PNF伸展法
柔韧性素质的练习贯穿田径项目训练的始终,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国内在田径项目常用的柔韧性练习中主要采用的是动力性伸展方法和静力性伸展方法.现在国外已开始采用另外一种柔韧性练习方法——本体感觉神经肌肉易化方法(PNF).“PNF”最初是在医疗康复中对具有神经功能障碍肌肉的治疗,由于通过这种方法的练习能改善特定肌肉的功能和提高关节的柔韧性,已被国外体育界所重视和采用.其既可以在练习的热身阶段采用,又可以在放松恢复阶段采用,既可以作为一般性柔韧性练习手段,又可以作为专门性柔韧性练习手段,该方法主要运用于提高柔韧性素质的练习当中,结合了肌肉的收缩和放松,一般是在同伴的配合下进行.“PNF”在训练实践中,从练习形式上看和静力性伸展方法相似,但机理上有本质的不同.“PNF”的生理学理论依据是利用反牵张反射而达到使肌肉放松的目的,肌肉做等长收缩,会对肌肉产生强烈的刺激,肌肉中的腱梭会将信号传入中枢神经,反射性地使肌肉放松,导致反牵张反射的产生.也就是说,被牵拉肌肉的主动收缩能抵消所产生的牵张反射,其收缩后放松加大,再者就是拮抗肌的收缩也可以加大主动肌的放松.在实践中,这一方法的运用包括三个阶段:第一,一次静力性伸展.第二,被拉伸肌肉的最大等长收缩.第三,再次被拉伸,同时其拮抗肌收缩.现在举个在田径训练中典型的“PNF”在柔韧性练习中的运用来具体说明:练习者和同伴先确定正确的位置,练习者注意要保持膝关节伸直,同伴用力方向是往练习者的头部方向推,尽量伸展练习者下肢的后群肌肉和韧带,直到能感觉到下肢的后群肌肉和韧带被拉伸绷紧.接着运动员主动收缩被拉伸绷紧的下肢后群肌肉,同时同伴必须用力阻止上抬伸直的下肢的移动.这个阶段持续5~6秒(肌肉的用力要和肌肉的状况相适应,如果肌肉有伤,不要用太强的力收缩).主动收缩的肌肉放松后,紧接着同伴再小心地把运动员伸直的下肢往前推,超过平时的柔韧范围,再保持住适当的幅度.同时练习者主动收缩拮抗肌,使自己的下肢在同伴的协同下往头的方向靠.持续15秒左右.整个过程的时间大约30秒左右.组间间歇30秒左右,每次练习重复2~4组.由于“PNF”的练习过程包含静力伸展和肌肉的主动收缩过程,这样“PNF”实际上将柔韧训练和力量训练结合起来,因此在提高柔韧性素质的同时也促进力量素质的发展.同时“PNF”一般是在同伴之间的密切配合下完成,可以根据特定的部位选择不同的练习形式,如以上的练习也可以站着做.可以通过语言、眼神等交流方式互相鼓励支持,克服由于长期柔韧性练习产生的畏惧疼痛、单调无味带来的心理疲劳.尤其是“PNF”明显的练习效果(相对静力拉伸方法,能够使肢体移动拉伸到更大的幅度),使得这一训练过程变得更具成就感,从而提高对柔韧性练习的兴趣.这些都是传统的柔韧性练习无可比拟的优势.但在做“PNF”练习发展柔韧性素质还应该注意以下事项:第一,练习前一定要有足够的热身,如进行15分钟左右的有氧练习和准备拉伸肌肉的轻微动力性拉伸,再进行“PNF”练习.第二,肌肉在受伤的情况下,最好不要选择“PNF”练习.在“PNF”练习过程中的关节活动范围加大,痛觉感受器的灵敏度下降,所以运动员会感觉到疼痛减轻,而愿意做出更大幅度的伸展.由于练习过程中主观疼痛感的降低,如不注意,容易造成拉伸幅度过大而受伤.第三,在练习过程中要思想集中,身心结合,保证动作姿势始终规范,注意力放在被拉伸的肌肉上,控制好拉伸的幅度.如在该方法的第2阶段,等张收缩的用力强度控制在最大收缩的60%~70%即可;在该方法的第3阶段,最大的拉伸幅度以能感觉到肌肉的绷紧酸胀,而不是疼痛感的出现.第四,未成年和训练水平较差者少做,练习课中可以加大静力拉伸的比例,同一肌肉群一周采用2次练习足矣.第五,如果没有同伴,个人也同样可以利用该方法的练习程序,依靠固定器械,设置恰当的动作姿势进行练习.如直腿屈髋练习,我们可以采用和平时的正压腿一样的练习姿势,先把腿压到酸胀绷紧的状态,再接着做大腿后群肌肉的等张收缩5~6秒(由于固定器械的阻碍,大腿不可能移动,相当于同伴用力阻止腿的移动).肌肉收缩后放松,紧接着大腿前群肌肉、髂腰肌、腹肌主动收缩(相当于拮抗肌收缩和同伴的助力),使下肢尽量靠近躯干,持续15秒左右.
㈤ PNF在中医是什么意思
PNF应该是在康复医学中的螺旋对角线技术,简称PNF技术.
至于中医中就不大清楚是否有这个缩写了
㈥ 运动保健学中PNF是什么意思
柔韧性素质的练习贯穿田径项目训练的始终,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国内在田径项目常用的柔韧性练习中主要采用的是动力性伸展方法和静力性伸展方法。现在国外已开始采用另外一种柔韧性练习方法——本体感觉神经肌肉易化方法(PNF)。“PNF”最初是在医疗康复中对具有神经功能障碍肌肉的治疗,由于通过这种方法的练习能改善特定肌肉的功能和提高关节的柔韧性,已被国外体育界所重视和采用。其既可以在练习的热身阶段采用,又可以在放松恢复阶段采用,既可以作为一般性柔韧性练习手段,又可以作为专门性柔韧性练习手段,该方法主要运用于提高柔韧性素质的练习当中,结合了肌肉的收缩和放松,一般是在同伴的配合下进行。“PNF”在训练实践中,从练习形式上看和静力性伸展方法相似,但机理上有本质的不同。“PNF”的生理学理论依据是利用反牵张反射而达到使肌肉放松的目的,肌肉做等长收缩,会对肌肉产生强烈的刺激,肌肉中的腱梭会将信号传入中枢神经,反射性地使肌肉放松,导致反牵张反射的产生。也就是说,被牵拉肌肉的主动收缩能抵消所产生的牵张反射,其收缩后放松加大,再者就是拮抗肌的收缩也可以加大主动肌的放松。在实践中,这一方法的运用包括三个阶段:第一,一次静力性伸展。第二,被拉伸肌肉的最大等长收缩。第三,再次被拉伸,同时其拮抗肌收缩。现在举个在田径训练中典型的“PNF”在柔韧性练习中的运用来具体说明:练习者和同伴先确定正确的位置,练习者注意要保持膝关节伸直,同伴用力方向是往练习者的头部方向推,尽量伸展练习者下肢的后群肌肉和韧带,直到能感觉到下肢的后群肌肉和韧带被拉伸绷紧。 接着运动员主动收缩被拉伸绷紧的下肢后群肌肉,同时同伴必须用力阻止上抬伸直的下肢的移动。这个阶段持续5~6秒(肌肉的用力要和肌肉的状况相适应,如果肌肉有伤,不要用太强的力收缩)。主动收缩的肌肉放松后,紧接着同伴再小心地把运动员伸直的下肢往前推,超过平时的柔韧范围,再保持住适当的幅度。同时练习者主动收缩拮抗肌,使自己的下肢在同伴的协同下往头的方向靠。持续15秒左右。整个过程的时间大约30秒左右。组间间歇30秒左右,每次练习重复2~4组。由于“PNF”的练习过程包含静力伸展和肌肉的主动收缩过程,这样“PNF”实际上将柔韧训练和力量训练结合起来,因此在提高柔韧性素质的同时也促进力量素质的发展。同时“PNF”一般是在同伴之间的密切配合下完成,可以根据特定的部位选择不同的练习形式,如以上的练习也可以站着做。可以通过语言、眼神等交流方式互相鼓励支持,克服由于长期柔韧性练习产生的畏惧疼痛、单调无味带来的心理疲劳。尤其是“PNF”明显的练习效果(相对静力拉伸方法,能够使肢体移动拉伸到更大的幅度),使得这一训练过程变得更具成就感,从而提高对柔韧性练习的兴趣。这些都是传统的柔韧性练习无可比拟的优势。但在做“PNF”练习发展柔韧性素质还应该注意以下事项:第一,练习前一定要有足够的热身,如进行15分钟左右的有氧练习和准备拉伸肌肉的轻微动力性拉伸,再进行“PNF”练习。第二,肌肉在受伤的情况下,最好不要选择“PNF”练习。在“PNF”练习过程中的关节活动范围加大,痛觉感受器的灵敏度下降,所以运动员会感觉到疼痛减轻,而愿意做出更大幅度的伸展。由于练习过程中主观疼痛感的降低,如不注意,容易造成拉伸幅度过大而受伤。第三,在练习过程中要思想集中,身心结合,保证动作姿势始终规范,注意力放在被拉伸的肌肉上,控制好拉伸的幅度。如在该方法的第2阶段,等张收缩的用力强度控制在最大收缩的60%~70%即可;在该方法的第3阶段,最大的拉伸幅度以能感觉到肌肉的绷紧酸胀,而不是疼痛感的出现。第四,未成年和训练水平较差者少做,练习课中可以加大静力拉伸的比例,同一肌肉群一周采用2次练习足矣。第五,如果没有同伴,个人也同样可以利用该方法的练习程序,依靠固定器械,设置恰当的动作姿势进行练习。如直腿屈髋练习,我们可以采用和平时的正压腿一样的练习姿势,先把腿压到酸胀绷紧的状态,再接着做大腿后群肌肉的等张收缩5~6秒(由于固定器械的阻碍,大腿不可能移动,相当于同伴用力阻止腿的移动)。肌肉收缩后放松,紧接着大腿前群肌肉、髂腰肌、腹肌主动收缩(相当于拮抗肌收缩和同伴的助力),使下肢尽量靠近躯干,持续15秒左右。
㈦ 踝关节康复及力量训练
踝关节康复及力量训练
踝关节康复及力量训练,踝关节的康复锻炼与力量训练 与踝关节相关的病症,我们熟知的有扁平足、高弓足、外翻足、内翻足、马蹄足等等,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踝关节康复及力量训练方法。
训练器械:一条弹力带
1、脚踝内翻训练
长坐式(腿部伸直,坐在床上,上身略向后倾,双手为身体提供支撑)踝部内翻训练。
使患者处于长坐式坐姿,将训练带缠在脚上。向内翻转健肢一侧的脚(内翻)。不要向外旋转膝部。
2、脚踝外翻训练
长坐式(腿部伸直,坐在床上,上身略向后倾,双手为身体提供支撑)踝部外翻训练。使患者处于长坐式坐姿,将训练带缠在脚部外侧,用另一只脚固定。向外翻转健肢一侧的脚(外翻)。不要向外旋转膝部。
3、脚踝斜角训练
踝部PNF(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D1斜角弯曲训练(开始姿势)。坐在床上,腿部伸直,使患者处于足底曲、外翻和旋前的开始姿势。
踝部PNF(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D1斜角弯曲训练。在承受弹性阻力的情况下,做(脚)背屈、内翻和旋后(反掌)动作。不要让膝部向内旋转。
踝部PNF(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D2斜角弯曲训练(开始姿势)。坐在床上,腿部伸直,,使患者处于足底曲、内翻和旋后(反掌)的开始姿势
踝部PNF(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D2斜角弯曲训练。在承受弹性阻力的情况下,做(脚)背屈、内翻和旋前动作。不要让膝部向外旋转。
4、脚踝足背屈训练
长坐式踝部背屈训练。让患者处于长坐式坐姿,将训练带套在脚背上。保持膝部伸展,脚部向上弯曲(脚背屈)。
坐式踝背屈训练。坐姿,将训练带套在脚背上。将训练带的另一端绑在另一只脚上。向上抬起患侧的脚(脚背屈)。
腓肠肌和比目鱼肌收缩舒张训练。将训练带套在一只脚上。先让脚部处于自然姿势,足底曲。弯曲膝部来隔离比目鱼肌;伸展膝部来隔离腓肠肌。
踝部背屈训练(结束姿势)。向头部拉动脚的前部,使脚尖向上。
踝部背屈训练(结束姿势)。坐在椅子上,膝部完全伸展,踝部靠在地面上,将训练带固定在踝部前方。将训练带套在脚尖周围和正在训练的脚的脚底圆形部位。
踝部背屈训练(训练胫前肌)。坐姿,一脚放在矮凳上。将训练带系在固定物体上,然后套在脚上。在承受弹性阻力的情况下踝部背屈,并保持不动。返回开始姿势。提示:把脚尖向鼻子方向拉
5 、脚踝足底屈训练
长坐式踝部足底曲训练(训练腓肠肌)。先处于长坐式坐姿,将训练带套在脚的上前方。保持膝部伸展,向下压脚(足底曲)。
坐式踝部足底曲训练(训练比目鱼肌)。坐姿,将训练带套在脚底。双手抓住训练带的.两端。向下蹬患侧的脚(足底曲)。
踝部足底曲训练(训练腓肠肌)。坐姿,双脚下放置矮凳提供支撑。将弹性训练带套在脚底的圆形部位。踝部足底弯曲并保持不动。返回开始姿势。提示:让腓肠肌用力。
小腿上提(蹬起脚尖)训练(开始姿势)。站姿,将训练带中央踩在脚底圆型部位。双手抓住训练带两端,保持双肘伸直
小腿上提(蹬起脚尖)训练(结束姿势)。提起脚跟,越高越好。不要通过拉动手臂来拉伸训练管。变动:偶尔可利用单腿进行训练,可使用椅子或桌子提供支撑。
关节活动度
正常的踝关节可以进行各个方向的活动,今天我们主要讨论的是背伸(同背屈)和跖屈、内翻和外翻的动作。由于在踝关节手术术后,很多患者都会被石膏固定一段时间,所以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踝关节活动度受限的情况。那么在拆掉石膏之后的早期,就要进行关节活动度的练习。下面介绍一些关节角度练习的方法。
背伸(背屈)
背伸即踝关节向上的活动,由于后方有跟腱的存在,所以这个角度是术后最容易出现活动受限的角度,也是比较难练的角度。术后早期可以利用毛巾或任何长条带子进行向上的牵拉。
也可以让家属帮助练习,练习的过程中,可在膝关节下垫一个小枕头,这样有利于使小腿三头肌处于放松的状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与踝关节所能耐受的强度的增加,今后就可以利用自己体重来进行角度的练习了,比如下面 几个方法:
“弓箭步”——患肢在后,脚尖自然向前,膝关节伸直,下压脚踝。这样可以充分牵拉小腿三头肌和跟腱。解决因小腿三头肌和跟腱造成的踝关节活动度受限。
“蹲”——
蹲的时候注意脚尖自然向前,膝关节和臀部不要歪斜,即使脚后跟没落地也没关系。主要解决因踝关节内部原因造成的关节活动度受限。
跖屈
跖屈即踝关节向下的活动,属于术后比较容易练习的角度,早期可以把踝关节伸出床外让家属协助下压即可,后期随着角度加大,可以利用“跪”的方法,让臀部下压踝关节。
内翻
内翻其实就是常见的“崴脚”的动作,如果是外踝韧带损伤术后的患者,早期是不建议练内翻的,通常是在术后复查时,主刀大夫认为患者内翻活动受限的时候才进行内翻的练习。早期练习内翻角度,可以在跷二郎腿的姿势下,
自己用手来进行内翻的牵拉。
外翻
外翻与内翻的方向相反,由于踝关节的结构本身就可以限制外翻,所以正常踝关节外翻的角度都不会太大,
而且通常外翻受限的情况也较少,主要出现在内踝损伤或骨折的情况,如果出现活动受限,可以采用与外翻相反方向的练习方法。
㈧ PNF在膝关节康复中的应用
PNF在膝关节康复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研究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 facilitation PNF)对膝关节粘连患者膝关节功能障碍康复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将48例膝关节损伤后引起的功能障碍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PNF技术、关节松动术、局部按摩等方法进行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关节松动术、局部按摩等方法进行康复治疗。结果:治疗组膝关节活动度范围改善度大于对照组,且有统计雪意义(P<0.01);治疗组膝关节HSS评分改善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用于膝关节功能障碍的患者,有助于早日康复,最大限度回归社会。
【关键词】膝关节;PNF;康复
膝关节是全身第二大关节,负荷量重,运动度大。在日常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膝关节功能障碍是膝关节损伤最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患者对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有着迫切的需求。本文旨在探讨PNF在膝关节功能障碍恢复过程中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1月至2011年7月到我康复科收治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4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0例,男性15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44.5+17.4)岁,病程(94.3+26.7)天,关节活动度为(47.5+25.6)°;股骨下段骨折5例,胫骨上骨折6例,髌骨骨折4例,交叉韧带重建术术后3例,内侧韧带重建术术后1例,伸膝受限3例。治疗组26例,男性18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42.5+18.5)岁,病程(92.4+20?5)天,关节活动度(60+20.3)°;股骨下段骨折6例,胫骨上段骨折4例,交叉韧带重建术术后12例,髌骨骨折4例,伸膝受限5例。两组均存在屈曲受限,不同程度的股四头肌萎缩。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局部按摩、关节松动术等方法,在患者可以耐受的程度下,对患者进行关节功能康复训练。
1.2.2治疗组
1.2.2.1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1]:采用PNF技术中的 拮 抗肌的反转、收缩-放松和保持-放松等技术,来增加患者的关节活动度以及减轻疼痛。每一种技术10-15个动作周期,每一个周期需要10-15秒。
1.2.2.2关节松动术:采用Maitland手法治疗[2],方法:①髌骨关节:分离髌骨、左右侧方推动髌骨,增加髌骨的活动度;做逆相反转技术增加髌骨活动度,即伸膝时向下推动髌骨,屈膝时向上推动髌骨。②胫骨关节:长轴牵引、前后滑动来减轻疼痛和增加膝关节的活动范围。
1.2.2.3局部按摩:放松膝关节周围伸屈肌肉,选取阳陵泉、血海、足三里、梁丘和阴谷等穴位,每个穴位按摩1-2min/次/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舒筋理气。
1.3评定方法:治疗前、治疗8周后对两组患者各评定一次,方法如下:①关节活动度评定:主要评定膝关节的主动活动度(active range of motion,AROM),确定受限程度。②采用纽约特殊外科医院的`膝关节评分标准(Hss Knee Score),对两组患者日常生活功能方面的改善进行评定。
1.4统计学处理:所得数据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种不同治疗方案治疗后的膝关节AROM、HSS评分改善结果进行组间比较,均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不同康复方法对膝关节,见表1。
注:两组间比较AROM(P<0.01),HSS(P<0.05)
3讨论
原发创伤、手术对膝关节造成的继发性损伤以及长期制动是导致膝关节功能障碍的主要病理基础。术后的康复训练是保证和巩固手术效果、促进患者功能康复的重要部分,是决定手术成败的关键。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通过刺激人体本体感受器,来激活和募集最大数量运动肌纤维参与活动,促进瘫痪肌肉收缩,同时通过调整感觉神经的兴奋性以改变肌肉的张力,缓解肌肉痉挛。在常规的手法治疗基础上增加的PNF技术,运用 拮 抗肌反转、保持-放松和收缩-放松等技术,对 拮 抗肌的有效抑制,进一步增加关节活动度和减轻关节主动活动的疼痛。
本研究将PNF技术加在常规的康复治疗手段中和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治疗组的主动关节活动度和膝关节HS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在常规的康复治疗手法上增加PNF技术对膝关节术后功能障碍的康复有较好的效果。此外,需要更多的关于膝关节应用PNF技术进行康复训练的临床机制研究和PNF技术长期疗效的研究。
参考文献
[1]Adler SS, Dominiek B,Mah B. PNF in Pracice[M]. 3rd Ed. Springer Merdizin Verlag,2008
[2]曾海辉,金冬梅,燕铁斌,等.关节松动手法治疗膝关节活动障碍临床疗效研究.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J],2005,27:692 ;
㈨ 1.什么是ADL训练
ADL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各项活动,分为基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工具性或扩展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IADL)。提高脑卒中后ADL是脑卒中康复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目前关于脑卒中造成的偏瘫有哪些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呢?
针灸法
针灸法是我国在治疗脑卒中等脑血管疾病时常用的治疗手段。是疾病治疗方面中西医结合的典型,很多患者和家属都非常相信进行针灸诊治能给脑卒中的康复带来良好的效果。中风患者早期及时进行针刺治疗,可阻止病情继续发展,提高神经系统的自我修复与代偿能力,加速自然恢复过程,缩短病程。
Bobath方法
Bobath方法就是神经生理疗法,它主要采取抑制异常姿势,促进正常姿势的发育和恢复的方法治疗中枢神经损伤的患者。Bobath技术是由英国物理治疗师Berta Bobath根据长期的临床经验创立的,他认为脑卒中患者常见的运动功能障碍,主要是由于大脑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失去控制,低级中枢原始的反射失去抑制所致。脑卒中患者的主要问题是运动控制障碍,而不是直接的肌力的问题。因此治疗的重点在于改变患者的异常姿势和异常运动模式,为此Bobath 提出了治疗中的两个重要目标:1.减轻痉挛;2.引入更具有分离性的运动模式,可以是自主性的,也可以是随意性的,并且将其运用在功能活动中。
Bobath方法是偏瘫运动功能康复技术中心最为普及的治疗技术之一。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
PNF是美国康复治疗师Herman Kabat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简单说就是利用牵张、关节压缩和牵引、施加阻力等本体刺激和应用螺旋、对角线状运动模式来促进运动功能恢复的一种治疗方法。关键在于:神经生理、运动再学习、运动控制。是骨科伤病、运动创伤、中枢神经损伤和脊髓损伤常用的康复技术。
反复促通疗法(日本川平法)
反复促通疗法是日本鹿儿岛大学教授川平和美在经过几十年的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总结了数千例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经验提出的新型的偏瘫后运动功能恢复理念。川平教授主要从事对人脑的可塑性研究,通过研究明确了脑功能修复和重建的机制,并在多年的临床实践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深刻认识到神经传导通路的再建和强化是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关键所在,而重复大量的肢体功能促通训练是偏瘫后运动功能恢复的根本保证。目前“川平法”在日本已经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其独特的神经传导促通功能设计新颖,操作
㈩ 脑瘫康复训练之Rood技术与PNF技术简析
脑瘫康复治疗中PNF
技术的理论基础通过刺激人体本体感受器,激活和募集最大数量的运动肌纤维参与活动,促进瘫痪肌收缩,同时通过调整感觉神经的兴奋性改变肌的张力、缓解肌痉挛。
PNF
技术的神经生理学原理包括:刺激的后期放电,导致持续静态收缩,使肌肉力量增加;时间总和造成的神经肌的兴奋性;空间总和导致神经肌的兴奋;时间和空间的综合引起较强的肌收缩;利用交互神经支配的原理,产生当主缩肌收缩时拮抗肌的自动放松;通过扩散原理引起的较弱运动肌群的收缩;通过连续性诱导导致拮抗肌收缩等。
PNF技术的操作方法
1、本体感觉输入的阻力法、扩散与强化、手法接触、体位与身体力学原理、言语刺激、视觉刺激、牵张、加压法、动作出现的时间顺序等。
2、运动模式的上肢屈曲--外展--外旋、伸展--内收--内旋、屈曲--内收--外旋、伸展--外展--内旋。
3、节律性起始、等张组合,拮据肌反转的动态反转、稳定性反转和节律性稳定。
4、反复牵张的起始范围、全范围的反复牵张。
5、收缩—放松。
6、保持—放松。
7、重复等。该技术根据需求,多应用于年长患儿。
而脑瘫康复治疗中的用到的Rood技术的理论基础利用温、痛、触、视、听、嗅等多种感觉刺激,调整感觉通途上的兴奋性,以加强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联系,达到神经运动功能重组。正确的感觉输入是产生正确运动反应的必要条件,感觉性运动控制是建立在发育的基础上,并逐渐发展起来的。
因此,治疗必须依据患儿个体的发育水平,循序渐进地有低级感觉性运动控制向高级感觉性运动控制发展。通过感觉刺激,增加感觉和运动功能。通过各种感觉刺激促进肌、关节功能,从而增加运动能力。
脑瘫Rood
技术具体操作如下:
1、应用皮肤、本体感受器等刺激、促进和抑制肌的收缩:促进方法包括触觉刺激、本体感受器的刺激、特殊感受刺激;一直方法包括轻微的关节挤压,肌腱附着点的挤压,脊神经背侧后基本皮肤支配区的推磨,持续的牵伸,缓慢的将患儿由仰卧位或俯卧位转向侧卧位,适中的温度刺激、低强度的特殊感觉刺激等。
2、肢体承重:沿肢体长轴给予关节较深的挤压和加压,促通深部肌群,增加姿势稳定,抑制痉挛肌肉。
3、运动:承重肢体远端在承重结束后进行一些简单运动。
4、根据个体发育规律开展运动控制能力的训练;将促进和抑制肌肉收缩的康复治疗结合在有意义的运动控制中,增加运动技巧。
5、特殊感觉刺激:利用听觉和视觉的刺激达到促进和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目的。
6、改善吞咽和发音障碍的刺激:将温度刺激等应用在口、面和咽喉部,促进发音和吞咽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