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神经外科是看什么病的
神经外科是治疗与神经有关的病种的科室,如癫痫、帕金森病、神经痛等疾病。也主治由于外伤导致的脑部、脊髓等神经系统的疾病,例如脑出血出血量危及生命,车祸致脑部外伤,或脑部有肿瘤压迫需手术治疗等。
神经外科是以手术为主要手段,医治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疾病的一门临床外科专科。
(1)微侵袭神经外科技术有哪些扩展阅读:
国际神经外科从初创至今,历经100多年沧桑岁月,从手术操作发展历程,大致可分成下面几个时期:即大体神经外科时期、显微神经外科时期和迈向微侵袭(微创)神经外科时期,是国际神经外科承前启后,紧密联系,逐步深化和提高的三个发展时期。
神经外科治疗疾病采用的最好的技术是机器人脑立体定向技术,立体定向手术是应用立体几何学坐标原理,建立脑坐标系和在颅骨上安装定向仪,建立坐标系,对脑部靶结构进行定位,将手术操作器(如微电极、活检针、毁损针等)导入靶点进行操作。
2.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的介绍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是由广州军区联勤部卫生部主管,广州军区总医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神经外科领域专业性学术期刊。是“以最小的治疗创伤获取最大的治疗效果”为理念的一本实用性较强,针对性较好的神经外科高科技杂志。《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为中文核心期刊(外科学类核心期刊),中国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军医学优秀期刊,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lrich IPD)和波兰《哥白尼索引》正式收录。
3. 神经外科医院
1.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
北京天坛医院神神经外科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重点学科。现有9个临床专业组。2002年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成为教育部的重点学科、卫生部的神经外科继续教育基地。
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拥有王忠诚教授、赵雅度教授、罗世祺教授、赵继宗教授等一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王忠诚院士现为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名誉主任委员、赵继宗教授为主任委员。
神经外科现拥有大型检查仪器设备,如磁共振、CT、ECT。还有伽玛刀、神经导航系统、神经内镜等各种先进的神经外科治疗设备为病人诊治疾病。近年来开展的导航手术、脑室纤维内镜手术、微创神经外科手术(如微骨窗入路),都是与国际同步的新技术。
目前,平均每年开展神经外科手术 4000余例,脑干手术、颅底手术、脑血管病手术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均居国际领先水平。近年来,在显微手术的基础上又开展了微创神经外科技术,治疗了大量的神经外科疑难复杂病例。
地址:北京市崇文区天坛西里6号
电话:010-67096611
交通:乘快速公交、2、7、17、20、36、54、707、729、744支、803、826、 943专、958、百利宝101、203至天坛或先农坛或永定门车站下车
网址:http://www.bjtth.com/
核心专家:赵继宗 赵雅度 罗世祺 李德泽 王宜崇 杨炯达 李明 张懋植
2.华山医院神经外科
[基本概况]
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建科于1953年,并被评为博士点、WHO神经科学研究与培训中心(1988)、由国家教委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1989)、上海市领先学科(1995)。1999年成立华山神外(集团)医院,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开创专科发展的崭新道路。
华山医院神经外科现有正教授11名,其中博士生导师8名;副教授12名,主治医师22名。每年招收博士生5名,硕士生5—6名,进修生20多名。每年承担全国各地神经外科疑难病例的手术治疗,年手术量2500余台,治疗范围涉及神经外科各个领域。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神经导航系统、激光刀、伽马刀、细胞刀、超声刀、脑内窥镜、快速磨 钻、手术显微镜,并拥有激光脑血流仪、TCD、颅内压监护仪等。
科室拥有颅底外科、脑血流、显微外科、分子神经外科、针刺麻醉实验室。医、 教、研工作始终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共先后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5项,部委级奖11项,市级奖20项。
[科室特色〕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微侵袭神经外科、颅底外科、分子神经外科、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学科带头人科主任、全国政协委员周良辅教授是着名的神经外科专家,并任中国神经科学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医学会神经外科学会主任委员,亚太神经外科联合会执行委员、美国Neurosurgery和中华外科杂志等杂志编委、“中国神经科学”副主编。在国内外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主编《神经外科手术图谱》、《颅底外科临床和基础》和《神经外科手册》等专着,参加编写高等医学院校教材神经外科部分和其他10余本专着。近10年来周良辅教授共获得国家级成果奖2项,省部级成果奖5项,其他奖励多项;曾被评为卫生部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医学荣誉奖。
[人员组成〕
现任科主任周良辅,副主任陈衔城、徐启武、周范民、黄峰平。
[专家教授]
朱剑虹 陈衔城 徐启武 周良辅 周范民 李士其 江澄川 孙安 毛仁玲 鲍伟民 季耀东 钟平 王晨 于佶 宋冬雷 黄峰平 毛颖 高翔 车晓明 张义 秦智勇
地址:上海市乌鲁木齐中路12号
电话:62489999
传真:62489191
交通:45、48、49、113、93、94、71、903、127路等
网址:http://www.huashan.org.cn
4. 张剑宁的学术成就
(一)主要专着
《神经系统肿瘤学》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1999副主编
《现代神经系统定位诊断学》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1999副主编
《脑卒中诊断治疗学》 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副主编
《头痛的诊断治疗》 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副主编
《外科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参编
《颅脑创伤救治指南》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参编
《急症神经外科学》 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参编
《脑组织移植》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参编
《实用神经外科手册》 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参编
《实用大外科手册》 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参编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学》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参 编
《神经系统病症300问》 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5 参 编
《微创神经外科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参 编
《神经外科疾病诊断和治疗进展》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参 编
《鞍区的显微解剖与手术》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 参 编
(二)科技成果
脑立体定向开放手术临床应用研究
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 2001 第1作者
颅颈区畸形的外科处理
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 2003 第1作者
经蝶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垂体腺瘤
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 2005 第2作者
颅脑肿瘤诊治新技术
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 1996 第2作者
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实验与外科治疗研究
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2 第3作者
颅脑创伤机理与临床救治研究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6 第6作者
血液稀释疗法治疗颅脑损伤实验与临床研究
军队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5 第1作者
脑损伤后海马CA-1区神经元损害的机理及其防治研究
军队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6 第1作者
颅脑创伤后神经递质变化及救治研究
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8 第3作者
中枢神经递质在继发性脑水肿发生中的作用基础研究
陕西省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一等奖1999 第3作者
(三)学术论文
1. Zhang Jian-ning, Yi Sheng-yu, Wu Sheng-ling, et al.Influence of stimulation of locus cerule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raumatic brain edema. Chinese J Trauma, 1995; 11 (2): 21-25.
2. Zhang Jian-ning, Yi Sheng-yu, Zhang Xiang, et al.Morphologic damage of neurons in hippocampus (CA-1) following focal brain cortex contusion: a quantitative hispopathologic study. J Med Coll PLA, 1995; 10(4): 305-308.
3. 张剑宁, 赵崇智. 儿童颅内脑膜瘤的特点.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91; 7(3): 222-223.
4. 张剑宁, 章翔. 海绵窦段颈内动脉动脉瘤的诊治进展. 国外医学神经外科分册, 1991; 18(2): 81-83.
5. 张剑宁, 易声禹. 神经组织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现状. 国外医学神经外科分册, 1992; 19(1): 23-26.
6. 张剑宁, 章翔. 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与妊娠. 国外医学神经外科分册, 1992; 19(2): 79-82.
7. 张剑宁, 章翔. 脑动静脉畸形合并动脉瘤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国外医学神经外科分册, 1992; 19(5): 228-230.
8. 张剑宁, 易声禹. 脑组织移植的今昔与展望.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92; 8(2): 141-146.
9. 张剑宁, 吴声伶. 脑组织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机理问题. 功能和立体定向神经外科, 1992; 5(1): 1-3.
10. 张剑宁, 易声禹, 章翔, 等. 颅内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1993; 19(5): 302-303.
11. 张剑宁, 易声禹, 章翔, 等. 胼胝体肿瘤的特点.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1993; 19(3): 168-169.
12. 张剑宁, 易声禹. 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治进展.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1993; 1(2): 93-96.
13. 张剑宁, 易声禹, 章翔, 等. 刺激兰斑对外伤性脑水肿发生发展的影响.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94; 10(2): 83-85.
14. 张剑宁, 易声禹, 章翔, 等. 大鼠局限性脑皮质损伤后海马CA-1区神经元损害及丹参的保护作用.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1994; 15(3): 189-192.
15. 张剑宁, 易声禹, 章翔, 等. 中枢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在脑水肿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实验研究.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1994; 15(3): 193-196.
16. 张剑宁, 上官学芬, 等. 局限性脑皮层挫裂伤后海马CA-1区神经元形态学损害.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1994; 15(3): 186-188.
17. 张剑宁, 易声禹, 章翔, 等. 实验性脑损伤后脑水肿与血液流变学改变的关系.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1994; 15(3): 197-199.
18. 张剑宁, 易声禹, 章翔, 等. 大鼠脑脓肿模型及其周围脑组织ATP酶活性改变.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1994; 15(5): 339-341.
19. 张剑宁, 易声禹, 章翔, 等. 等容血液稀释对外伤性脑水肿的防治作用实验研究. 解放军医学杂志, 1994; 19(5): 342-344.
20. 张剑宁, 易声禹, 章翔, 等. 大鼠脑损伤后脑组织中ATP酶活性的改变及意义. 中华医学杂志, 1994; 74(6): 382-383.
21. 张剑宁, 易声禹, 章翔, 等. 大鼠脑损伤后红细胞膜ATP酶的改变及意义.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94; 10(5): 269-271.
22. 张剑宁, 易声禹, 章翔, 等. 实验性脑损伤后脑皮质及血浆儿茶酚胺含量的改变. 中华创伤杂志, 1994; 10(5): 202-203.
23. 张剑宁, 章翔. 脑血管感觉神经支配与脑过度灌注综合征.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1994; 2(4): 207-209.
24. 张剑宁, 章翔. 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与脑损伤. 国外医学神经外科分册, 1994; 21(4): 203-205.
25. 张剑宁, 易声禹, 章翔, 等. 脑损伤后血液流变学改变及丹参的治疗作用.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95; 11(1): 26-28.
26. 张剑宁, 易声禹, 章翔, 等. 大鼠脑损伤后血浆儿茶酚胺改变及其对血流变学的影响.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1995; 12(4): 223-224.
27. 张剑宁, 章翔, 易声禹. 重型颅脑损伤血液稀释疗法临床研究.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1995; 16(4): 285-287.
28. 张剑宁, 易声禹, 章翔, 等. 脑肿瘤开颅切除术后急性相反应及其意义.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1995; 16(3): 385-386.
29. 张剑宁, 章翔, 易声禹, 等. 微波辐射对海马CA-1区神经元的损害及其防治.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99; 15(1): 18-20.
30. 张剑宁, 易声禹, 章翔, 等. 血液稀释防治外伤性脑水肿实验研究.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1995; 21(4): 223-224.
31. 张剑宁, 章翔, 吴声伶, 等. 脑组织移植在神经外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医师进修杂志, 1995; 18(5): 2-4.
32. 张剑宁, 章翔. 脑牵拉伤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国外医学神经外科分册, 1995; 22(1): 11-13.
33. 张剑宁, 易声禹, 章翔, 等. 实验性脑损伤后红细胞变形能力改变及丹参的影响.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1996; 22(1): 39-40.
34. 张剑宁, 易声禹, 章翔. 颅脑损伤实验与临床研究现状与展望.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1996; 17(增刊): 68-69.
35. 张剑宁, 章翔, 易声禹, 等. 颅内脑膜黑色素细胞瘤的临床与病理. 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1997; 2(4): 255-257.
36. 张剑宁, 章翔, 易声禹, 等. CT脑立体定向开放手术100例.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1998; 19(2): 205 –207.
37. 张剑宁, 章翔, 易声禹, 等. CT脑立体定向显微直视手术切除脑功能区及深部病变.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98; 14(3): 173-174.
38. 张剑宁, 章翔, 易声禹, 等. CT脑立体定向手术一次摘除脑内三根缝衣针.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1997; 18(4): 封二.
39. 张剑宁, 章翔, 易声禹, 等. 小儿自发性脑出血的病因及诊治.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98; 14 (3): 158-160.
40. 张剑宁, 章翔, 易声禹, 等. 脑立体定向手术处理脑深部囊性肿瘤.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1998; 3(1): 44-46.
41. 张剑宁, 章翔. 重型颅脑损伤早期脑缺血及其意义. 国外医学神经外科分册, 1998; 25(2): 91-92.
42. 张剑宁, 章翔, 易声禹, 等. 颅颈区畸形MRI分型与外科治疗选择.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0; 21(9): 1165-1167.
43. 张剑宁, 章翔, 李侠, 等. 急性脊髓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0; 25(2): 91-92.
44. 张剑宁, 章翔, 曹卫东, 等. 微侵袭神经外科技术治疗脑猪囊虫病.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1, 22(23): 2191-2194.
45. 张剑宁, 章翔, 李安民, 等. 经口咽入路显微直视减压术治疗颅颈区畸形.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01,24(1): 11-12.
46. 张剑宁, 章翔, 郭衍, 等. 改良翼点入路显微直视手术切除海绵窦肿瘤.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2, 27(7): 571-572.
47. 张剑宁, 章翔.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性瘫痪. 中国临床康复, 2002, 6(19): 2829-2830.
48. 张剑宁, 章翔, 刘恩渝, 等. 立体定向显微外科技术处理颅内病变.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03, 2(4): 297-299.
49. 张剑宁, 章翔, 曹卫东, 等. Chiari畸形外科治疗中的几个问题(附189例报告).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3, 24(22): 2066-2068.
50. 张剑宁, 章翔, 李兵, 等. 松果体区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附78例报告).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03, 26(2): 71-72.
51. 张剑宁, 章翔, 高大宽, 等. 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脊髓髓内肿瘤.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04; 27(1): 25-26.
52. 张剑宁, 章翔. 提倡垂体腺瘤的个体化及综合性治疗.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06, 5(3): 199-202.
53. 张剑宁, 章翔, 曹卫东, 等. 脊髓髓内胶质瘤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处理.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06, 5(4): 311-316.
54. 张剑宁, 章翔, 李侠, 等. 儿童脊髓髓内胶质瘤的显微手术处理.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6, 22(7): 396-398.
55. 张剑宁,章翔,李侠,等.手术治疗儿童颈内动脉颅外段巨大梭形动脉瘤(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06, 5(3): 267-270.
56. 张剑宁,章翔,曹卫东,等.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6,5(11):1149-1152.
(四)承担课题
影像立体定向的临床应用研究
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 2002.9~2004.9
立体定向引导氩氦刀治疗颅内病变临床研究
西京医院新技术研究资助项目 2000.4~2002.4
(五)专利
1. 与X线适配的多功能脑立体定向仪 专利号:ZL00226397.1
2. 与CT、MRI适配的多功能脑立体定向仪 专利号:ZL00226396.3
5. 关于神经外科的发展前沿
目前神经外科已由显微神经外科发展到微创神经外科学阶段。微创神经外科是以最小创伤的操作、最大限度保护、恢复脑神经功能、最大限度地为病人解决病痛,尽量减少医源性损伤。代表了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文化,是“生物-心理-社会”新型医疗模式一种表现
一、影像引导神经外科
又称神经导航或无框架立体定向外科,是当前微创神经外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导航外科把现代神经影像诊断技术、立体定向外科和显微神经外科技术,通过高性能计算机结合起来,能准确、动态和实时显示神经系统解剖结构和病灶的3D空间位置和其毗邻关系。
神经导航的优点
它与有框架导航外科相比,具有下列优点:①术前手术方案的设计;②术中实时3D空间定位;③显示术野周围的结构;④指出目前手术位置与靶点的3D空间关系;⑤术中适时调整手术入路;⑥显示入路可能遇到的结构;⑦显示重要结构;⑧显示病灶切除范围。它应用于颅内各种占位病变(如肿瘤、囊肿和脓肿等)、血管畸形、癫痫、颅底肿瘤、先天或后天畸形、鼻窦、脊柱和脊髓病变等。一旦病人资料被注册后,系统就可以追踪先是手术探针,从而追踪手术的过程,其精确程度可达毫米。
二、微骨窗入路手术
微骨窗入路手术是微创神经外科学的标志之一,其优点是医源性损伤小,手术后反应轻,手术效果好。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以及神经影像技术的进步,使得一些颅内小的、深部肿瘤发现率得以提高,是病变的解剖定位更加准确。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是的利用头皮小切口、微骨窗入路,以及少暴露、少牵涉病变周围正常组织,手术治疗这些病变成为可能,从而改变了传统开颅方式。尤其是术中导航技术的引进,为微骨窗入路技术的出现和推广提供了可靠的技术。
三、神经内镜辅助手术
神经内镜辅助手术:利用神经内镜亦称脑室镜,辅助神经外科手术,可以缩小开颅范围,放大手术野内解剖结构图像增强局部光照,提高了手术效果,属微创神经外科重要技术。神经内镜辅助下的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蛛网膜囊肿、脑室内微小病变、经单鼻孔切除垂体瘤,获得良好效果。
6.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脑科医院神经外科的医院资质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以来章翔教授担任该学科主任,作为学术带头人他还兼任第四军医大学西京脑科医院院长、解放军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学会副主委、解放军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主委、中华医学会陕西神经外科分会主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组专家、《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主编、《Neuro-Oncology》国际编委、《Chin Med J》、《J Med Col PLA》、《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等16种学术期刊编委。1991年获 “奥地利医师准许”和“客座研究员”资格。曾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学家”称号,先后被陕西省和解放军总后勤部评为“科技新星”、“科技银星”和“科技金星”,并入选国家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优秀人才。1998、2000和2001年,分别被解放军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和陕西省政府授予“全军优秀教师”、“优秀博士导师”等称号。该学科人才梯队结构合理,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15人,其中高级职称16人。主系列人员平均年龄39岁,均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三分之一以上人员有出国及留学经历。
全年门、急诊量达20000余例次,年收治病例近3000例次,手术2500余台次。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积累形成了以下诸方面的学科特色:1. 颅脑战创伤基础与临床救治研究:上世纪五十年代,该学科就主持制定了我国颅脑损伤分类法,并沿用至今。九十年代以来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创伤性脑水肿形成机理的“钙离子超载”学说。在弥漫性及二次脑损伤和次声致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机理研究方面具有特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发病机理与诊治研究:在国内首次成功切除桥脑小脑角肿瘤。采用微创神经外科技术提高了颅脑和脊髓肿瘤的手术效果,手术成功率为98%,死亡率<2%。采用经蝶入路、在显微及神经内镜下手术切除垂体腺瘤3650例,肿瘤全切率达95%,疗效居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在神经胶质瘤的分子病理机制及基因、免疫、放射和化学治疗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可喜成绩。3. 立体定向与功能神经外科研究:在国内较早开展了立体定向与功能神经外科手术,主要治疗帕金森病、癫痫、扭转痉挛、多动症和顽固性恶痛等疾病,效果显着。先后研制出西京Ⅰ、Ⅱ、Ⅲ型脑立体定向仪,并在全国400多家单位推广应用。4. 脑血管疾病的微侵袭手术与介入治疗:开展的显微手术夹闭颅内动脉瘤、切除脑血管畸形技术和微导管介入治疗技术等,成功地治疗了各种类型的脑血管疾病,包括动脉瘤、血管畸形和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等,取得了良好疗效,均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
7. 功能神经外科的治疗
立体定向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神经外科技术,在谈论功能神经外科时不得不对其做一简单的回顾和定位。传统神经外科在渡过了从脑表面切除病变的发展阶段后,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问题,是怎样安全地实施皮层下,特别是基底节区的手术。与早期常见的经功能“哑区”的造瘘术相比,1-2毫米直径的立体定向穿刺针对于脑组织的影响微乎其微,最大程度地体现了微创的理念。在此过程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是美国的两位医生Spiegel和Wycis,他们设计出了用于人类脑部手术的立体定向仪。五十多年过去了,立体定向技术结合了神经病学、生物医学工程学和材料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与计算机技术联姻,衍生出立体定向放射(伽玛刀和X刀)和导航技术等,极大地丰富了神经外科学的技术手段。
内镜技术作为神经外科中一种崭新的技术手段,正在日益引起重视。它可以协助神经外科医生达到常规手术无法达到的手术部位,而手术的损伤却反而减少。简而言之,内镜就象是神经外科医生手臂和眼睛的延长。目前内镜技术主要应用于以下领域:内镜下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主要优点是无直接手术切口,几乎不损伤鼻腔粘膜的主要生理结构,最大限度地保护正常组织,切除病变直接清楚,相对更彻底,术后反应轻微,当天就可以恢复正常生活,几天后就可以出院,住院费用降低。颅内胆脂瘤:在神经内镜的辅助下,可以更彻底地切除病变,减少术后并发症。脑积水:梗阻性脑积水可经三脑室底造瘘避免因分流带来的不变,需要分流的病人,在内镜的指导下安置分流管可以更加安全准确。颅内各种囊肿、脑室先天畸形、脑囊虫的治疗:在内镜下处理这些病变使许多病人避免过大的开路,在微创条件下治疗疾病。在内镜下或内镜辅助下治疗脑室内肿瘤有很大优越性。颅底其他深部病灶的治疗,内镜也可以发挥很大作用。北京天坛医院神外八病房率先在国内开展了神经内镜技术,目前每年举办相关的学习班,开展了大量的相关工作,在国内占据主导和领先地位。
8. 垂体瘤手术后住院多少天才能出院
什么是垂体瘤?
垂体瘤是一种常见的生长于垂体内分泌细胞的颅内良性肿瘤,占颅内肿瘤的7%~10%,发病率约为1/10万人,好发于青壮年。
垂体瘤的临床表现和特点
垂体瘤通过①垂体激素分泌过量②肿瘤压迫使其垂体激素低下③压迫蝶鞍区结构如视交叉,视神经,海绵窦,脑底动脉,下丘脑,Ⅲ脑室甚至累及额叶,颞叶、脑干等这三种主要方式,导致头痛,视力视野障碍,尿崩症,下丘脑功能障碍,脑积水,性功能减低、闭经、泌乳、不育、肢端肥大、巨人症,库欣氏综合症等症状。
垂体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1、保守治疗:西药保守治疗仅对一部分的病例有一定的疗效。如溴隐亭治疗PRL腺瘤、GH腺瘤,ACTH腺瘤,生长抑素或雌激素治疗GH腺瘤,赛庚啶、甲吡酮治疗ACTH腺瘤,无功能腺瘤及垂体功能低下者,采用各种激素替代治疗等;但均为姑息性治疗,可不同程度缓解症状,疗效还不肯定,且价钱也较贵,无法根本治愈,停药后症状可能复发,瘤体继续增大。
2、放射治疗:垂体瘤对放疗属中度敏感,疗效数月后才能显示出来,需1年或1年以上才能发挥最大效果。目前来说不作为垂体瘤的首选治疗,它是辅助治疗。主要适用于手术不彻底或可能复发的垂体腺瘤及垂体癌。直线加速器(X-刀)、伽玛刀(r-刀)适合小于3厘米的瘤体,尽管放射治疗垂体腺瘤有一定的疗效,但临床上对其剂量、疗效,以及对垂体功能低下,视交叉视神经、周围血管神经结构等的损害尚待进一步研究。
3、显微镜下微创手术治疗:目前开颅切除垂体瘤因创伤大、并发症多等不足已逐步减少,而显微镜下经单鼻孔蝶窦垂体瘤切除具有微创、直视操作下等优点,其应用则日益增加,适应证也不断扩大,方法越来越多,疗效越来越好,是治疗垂体瘤患者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同时由于垂体位于蝶鞍内,位置较深,手术经鼻腔,操作空间有限,因此对手术器械及术者显微技术要求也更高。
4、内镜下手术治疗:内镜经鼻蝶手术治疗垂体瘤是一种创伤小,操作简便,克服了显做镜的管状视野、越往深部光线越弱的缺点;能成角、提供全景图像,可清晰显示垂体与残留肿瘤,还可清晰鉴别有无脑脊液漏;可最大限度地切除肿瘤、降低副损伤,治疗效果好的微侵袭神经外科技术。鼻腔几乎无损伤,术中视野更好,肿瘤切除更彻底,正常垂体保护更佳;术后患者反应轻,恢复更快,不影响进食,住院时间短,恢复中更舒适,手术效果更好。手术没有切口,术后病人静卧1~2天,拔掉引流条后,第3-5天即可出院。
手术效果
经鼻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垂体瘤,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病人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垂体瘤患者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难治性垂体瘤
对于巨大垂体瘤、侵袭性垂体瘤我们采用经蝶手术和开颅手术相结合的方法,先经蝶后开颅或先开颅后经蝶,或一次开颅解决难题。
手术费用及住院时间:
手术时间约1小时,术后患者即清醒, 7天左右即可出院。总手术费用约2万元。侵袭性垂体瘤需4万元
9. 关于华山医院神经外科的住院问题
不好意思 你能直接回答你 给你地址和电话你去问问 还有华山医院的神经外科大夫的介绍 给你看看
地址:上海市乌鲁木齐中路12号 邮编:200040 电话:62489999 传真:62489191
周良辅 神经外科 教授 显微神经外科治疗脑和脊髓肿瘤、外伤、先天性病变、血管疾病、伽马刀治疗。
陈衔城 神经外科 教授 脑血管畸形、自发性脑出血、脑动脉瘤及各类脑和脊髓肿瘤的外科治疗。
徐启武 神经外科 教授 脑肿瘤、脊髓肿瘤及各种脊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周范民 神经外科 教授 脑瘤、脑外伤、脊髓肿瘤的诊断和治疗,脑积水,颅内高压的治疗。
黄峰平 神经外科 教授 擅长颅脑,脊髓血管性疾病及肿瘤的诊治。
毛颖 神经外科 教授 长期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工作。擅长脑血管病和颅底病变手术治疗及微创神经外科工作。
鲍伟明 神经外科 教授 颅脑肿瘤、尤其垂体瘤的诊治,脊髓肿瘤,颅脑外伤,伽马刀治疗。
潘力 神经外科 教授 脑外伤、脑肿瘤及动静脉畸形的手术治疗和手术伽马刀治疗、功能性疾病的外科治疗。
江澄川 神经外科 教授 脑肿瘤,脊髓肿瘤,顽固性癫痫及疼痛,帕金森,神经痛等功能性神经外科疾病。
李士其 神经外科 教授 鞍区肿瘤,特别是垂体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脑肿瘤的手术治疗。
张义 神经外科 教授 从事脑血管和脑肿瘤的研究,对儿童颅内肿瘤的治疗有研究。
于佶 神经外科 教授 颅脑外伤,各类脑肿瘤及脊髓肿瘤的手术治疗、神经电生理监护。
胡杰 神经外科 副教授 长期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工作,擅长各种脑肿瘤,脊髓肿瘤,颅脑外伤,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和癫痫,帕金森病等疑难杂症的治疗。
冷冰 神经外科 副教授 擅长神经系统血管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TCCF。硬脑膜动静脉瘤,缺血性血管性疾病,脊髓血管性疾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
宋冬雷 神经外科 副教授 脑、脊髓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脑、脊髓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可同时开展神经介入和显微外科手术两种方法。
孙安 神经外科 副教授 颅脑肿瘤及脑血管疾病的诊治,尤其擅长小儿神经外科的疾病。
孙成彦 神经外科 副教授 小儿脑瘫、顽固性疼痛、帕金森病、脑外伤、手术后痉挛瘫。
毛仁玲 神经外科 副教授 从事脑外科工作17年,医治脑外科各种疾病的诊断、治疗、包括脑肿瘤、脑外伤、脑中风出血、脑积水及脊髓肿瘤等。
高翔 神经外科 副教授 擅长脑膜瘤、胶质瘤,神经鞘瘤等各种脑、脊椎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并展开三叉神经、癫痫、面肌抽搐、帕金森病的手术治疗。
王晨 神经外科 副教授 颅内肿瘤,脑外伤的手术治疗,伽马刀治疗,擅长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三叉神经痛和深部功能区病症活检等。
王恩敏 神经外科 教授 擅长伽马刀治疗小于3CM的听神经瘤,三叉神经鞘瘤,小的颅底脑膜瘤,及手术后残留脑膜瘤,小的垂体瘤,小型脑血管畸形,脑转移瘤,以及脑外科手术后残留的各种脑肿瘤。
王知秋 神经外科 副教授 以显微神经影像和导航技术,治疗颅脑外伤、肿瘤和血管病,对胶质瘤和垂体瘤的综合诊治有丰富的经验。
徐斌 神经外科 副教授 脑、脊髓的血管性疾病。包括动脉瘤、血管畸形、烟雾病、海绵状血管瘤,颈动脉狭窄等,和各种颅脑肿瘤。
徐伟 神经外科 副教授 擅长颅脑肿瘤、颅脑外伤、脊髓疾病,先天性畸形等神经外科疾病的手术治疗,尤其擅长对颅脑病变,枕骨达孔区病变的诊治。
杨伯捷 神经外科 副教授 对各类半球肿瘤,血管畸形的显微手术治疗有相当的造诣,尤其擅长颅底,脑室内,椎管内外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以及垂体瘤的经鼻蝶显微手术治疗。
季耀东 神经外科 副教授 各种肿瘤、脊髓肿瘤的诊断治疗,脑外伤后的康复治疗和各种脑积水治疗。
张明广 神经外科 副教授 脑肿瘤,脊髓肿瘤,颈静脉孔肿瘤及颅脑损伤等。
张楠 神经外科 副教授 擅长伽马刀治疗垂体瘤、脑膜瘤、神经鞘瘤等多种良性脑肿瘤,以及血管畸形和海面状血管病的治疗和鉴别诊断。擅长脑转移瘤的伽马刀综合治疗。放射性脑膜瘤损伤的治疗和康复。
张荣 神经外科 副教授 长期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工作,擅长微侵袭神经外科及颅底外科。对颅脑外伤及神经系统肿瘤具有一定的治疗经验,尤其对各部位的胶质瘤、脑膜瘤、听神经瘤等有丰富经验。
王滨江 神经外科 副教授 擅长颅内肿瘤和脑血管畸形的诊疗和伽马刀治疗。
钟平 神经外科 副教授 擅长颅内压监护,颅底外科,显微神经外科。
杜固宏 神经外科 副教授 长期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工作,擅长颅脑肿瘤,颅脑外伤,脊髓肿瘤等的诊断和治疗。尤其擅长神经导航外科,伽马刀等微创侵袭神经外科技术治疗。
车晓明 神经外科 副教授 脊髓病变,颅内肿瘤及颅脑外伤诊治。
秦智勇 神经外科 副教授 擅长颅脑外伤、颅脑肿瘤、脑血管病的显微手术及伽马刀治疗。
宫晔 神经外科 副教授 各类颅脑肿瘤、脑血管疾病、颅脑外伤等。
高亮 神经外科 副教授 擅长神经外科急重症,重型颅脑外伤的手术和NICU治疗;脑外伤后脑积水、癫痫、脑功能重建和康复治疗;外伤性视神经损伤的显微外科治疗;脑颅底肿瘤和脊髓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王启弘 神经外科 副教授 擅长颅脑及椎管内肿瘤及脊髓空洞症的显微神经外科治疗。出血性脑血管疾病(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的介入治疗和显微神经外科治疗, 以及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脑缺血、脑梗塞、脑栓塞)的诊断和介入治疗。
吴劲松 神经外科 副教授 1、垂体瘤、颅咽管瘤、胶质瘤、脑膜瘤、神经鞘瘤等各类颅脑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2、脑动静脉畸形、脑卒中等脑血管的外科治疗。3、神经导航、术中磁共振辅助手术等微创神经外科新技术。
顾宇翔 神经外科 副教授 擅长脑脊髓血管性疾病,肿瘤和外伤的诊断及治疗。脑出血性病变(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和缺血性疾病(颈动脉、脑动脉狭窄)的血管内介入和外科治疗。
10. 神经外科的发展历程
国际神经外科从初创至今,历经100多年沧桑岁月,从手术操作发展历程,大致可分成下面几个时期:即大体神经外科时期、显微神经外科时期和迈向微侵袭(微创)神经外科时期,是国际神经外科承前启后,紧密联系,逐步深化和提高的三个发展时期。 神经外科是以手术为主要手段,医治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疾病的一门临床外科专科。采用外科学方法研究神经系统疾病外科治疗的概念,得益于早期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和实验外科学等基础医学的成就,特别是脑功能定位学说、临床神经系统检查、无菌术和麻醉术的创立,对神经系统疾病的外科治疗有了希望和科学依据。在19世纪后期,许多国家的普外科医生,如英国的MacEwen W(1848-1936)和Horsley V(1857-1916),美国的Weir RF(1838-1927)和Frazier Ch H(1870-1930),以及德国的Krause F(1856-1937)等,先后做过颅内肿瘤、脑脓肿、癫痫、脊髓压迫症和疼痛手术。当时并没有真正独立的神经外科,病例不多,且因手术器械原始,手术技术尚不成熟,麻醉安全度差,又缺乏有效抗感染、抗脑水肿和颅内高压的措施,当时手术死亡率很高,如1888年Starr A报道84例脑瘤手术,大脑半球脑瘤和小脑半球脑瘤的死亡率分别为50%和80%, 但这些早期工作却为神经外科的初创奠定了基石。
神经外科虽起源于英国,但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展现给世人,却发生在19世纪初期的美国。当时美国有一批杰出的外科医生致力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外科治疗。在当时手术器材落后,手术经验不足,缺乏良好麻醉和有效控制脑水肿和颅内感染措施等条件下,都从不同方面做出过卓越贡献。
在神经外科初创时代,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主要利用脑功能定位学说结合神经系统检查做出定位诊断。Schuller A(奥地利)于1895年首先用颅骨X线的改变来描述颅骨Schuller氏病变,此后其他学者相继从颅骨平片的蝶鞍形态改变、骨质破坏和增生、钙化、内听道扩大等, 提供辅助诊断依据。Dandy于1917-1919年先后发明的脑室与气脑造影, 是对神经外科诊断技术的巨大贡献。根据脑室形状、位置、大小,和蛛网膜下腔形态的变化,使颅内病变的定位有了影像学依据。
19世纪四十年代前后,国外神经外科进入成熟和快速发展时期,两次世界大战中的战伤救治,加速了这一时期的发展。 在前苏联、欧洲、北美、日本和拉美,许多国家相继成立了神经外科,不少国家还成立了神经外科学会或神经外科医师协会,创立专门的神经外科研究机构。
1947年Spiegel和Wycis设计制造立体定向仪并成功应用于临床, 为帕金森氏病等锥体外系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后来Leksell(1949)又改良为立方体支架,直角坐标,导向器呈半弧形,取球面坐标,成为广泛应用的立体定向仪之一。抗生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麻醉技术的进展, 气管内插管麻醉的应用和麻醉新药不断出现等,大大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 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同时,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脑扫描、经颅A型超声、经肱动脉和经股动脉插管颅内血管造影等相继用于颅脑疾患的诊断, 对提高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率,亦发挥了重要作用。 60年代初手术显微镜引入神经外科, 因显微镜有良好的照明, 清晰度高,术野内病变组织和邻近结构放大,加上配合使用双极电凝器、显微手术器械、激光刀、超声吸引等,使手术精确度和准确性更好,损伤邻近重要结构的机会减少,手术治疗效果显着提高,手术并发症和手术死、残率明显降低。由于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具有上述优越性,很快受到神经外科医生重视,神经外科手术由肉眼下、眼镜式放大镜下手术,进入显微神经外科时代。并在西方发达国家被普遍接受,应用逐步扩大到几乎所有神经外科手术,如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血管重建手术、脑室内肿瘤、鞍区肿瘤、颅底肿瘤、以及过去认为属于手术禁区的脑干肿瘤和脊髓内肿瘤等。60年代以后,许多神经外科医生致力于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显微器械和颅内显微解剖的研究,并发表了有关显微神经外科的专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涌现,尤其是进入信息时代以来,由计算机辅助的先进仪器日新月异。1970年Hounsfield发明电子计算机辅助X线体层扫描(CT),1972年临床应用成功,1973年英国放射学杂志即正式报道,认为CT是自伦琴发现X射线以来放射诊断学上的一次划时代飞跃。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高、精、新医疗仪器日新月异,大大促进了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和观念的更新。自第一代头颅CT问世和1974年全身CT设计成功,到90年代短短20年,即先后设计出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单光子断层扫描(SPE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第三代CT和螺旋CT,近年高磁场MR(1.5-2.0T)相继出现,使影像质量大大提高,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几乎可与DSA相媲美;立体定向仪和内窥镜的改良和完善,与其配套的手术器械的研制和使用;在Seldinger股动脉插管造影基础上,1975年Djindjin发展为超选血管造影术,微导管的改进,各种栓塞材料如生物凝胶、机械可脱微弹簧圈(MDC)、电解可脱式铂金微弹簧圈(GDC)的问世,大大推进了介入血管造影和血管内治疗技术; γ-刀和X-刀的出现和应用等等。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方法有了更大发展和提高,除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外, 神经外科的治疗手段有了更多选择。如脑动静脉畸形和动脉瘤可采用血管内栓塞达到治愈,MDC 和GDC适用于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治疗, 颈内动脉狭窄可以用血管内支架达到治愈;脑室内病变、某些脑深部肿瘤和脊髓疾病、脑内血肿或脓肿等,可在硬质镜或纤维内窥镜下, 通过特殊器械或激光治疗; 脑深部核团损毁时,在立体定向仪和微电极引导下,耙点损毁更加精确;采用γ-刀和X-刀可在无痛、无血、无创下治疗某些小型颅内肿瘤、血管畸形和功能性疾病等。随着新仪器和新技术的应用,血管内神经外科、内窥镜神经外科、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立体定向放射神经外科等亦应运而生。近年影像引导手术导航系统和手术机器人的应用,使神经外科手术日益精细和微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