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信息技术 > 国外教育技术如何形成的

国外教育技术如何形成的

发布时间:2022-11-15 08:22:18

‘壹’ 美国教育技术定义的演变及其异同点

美国教育技术的形成与发展可从三个方面追溯:一是视听教学运动推动了各类学习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二是个别化教学促进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的形成;三是教学系统方法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技术理论核心——教学设计学科的诞生。这三个方面发展的起源不同,但都与”视觉教学——视听教学——视听传播——教育技术“这一发展轨迹。

美国教育技术产生最早,发展脉络清晰完整,在世界上影响最大,其他国家如日本、英国、加拿大等国均以美国的教育技术理论模式做借鉴,英国、美国可作为研究教育技术发展历史的典型代表。

‘贰’ 美国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概况

教育技术首先在美国发起它经历了经历了产生,发展和形成阶段。
产生阶段
关于教育技术的起源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教育技术作为进行教育活动的手段、方法和技巧,它的产生应当推向更久远的古代。教育技术从发展过程看,可以追溯到古代部落教士对知识主体的分类,早期文化发明的用来积累和传播信息的象形文字或书写符号,每个时代都有其为完成一种文化教育而发明的一种教育技术或一套程序。
有的学者认为教育技术的真正始祖应该为古希腊各地齐聚雅典的修辞学,哲学雄辩术,伦理学等教师,他们用“技术”这个术语,按照某种系统的方式,应用知识于实际的教育艺术过程,他们为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讲认识规律公式化,对课题经行系统分析,设计教学方法,编写教材。
还有人认为:“从教育产生的第一天起,就有了教育技术”。按这种说法,教育技术可以追溯到人类远古时期对生产,生活经验的传递之始,随着时代的前进,人类为完成教育不断采用新技术,导致教育技术的发展。
有的认为17世纪-19世纪末的直观技术与哲学认识论(感觉论)应作为教育技术的初始阶段,以班级教学为认识形式、以书本、粉笔、黑板、图片、模型及口语为媒体的直观技术是较为简单和原始的教育技术。
有人把教育技术分为传统的和现代的,他们认为从教育产生到19世纪末这段时期是传统教育技术发展时期,主要以口头言语,形体技术,文字,印刷,直观技术为技术手段的教育活动。19世纪末随着媒体介入教育技术领域标志着教育技术从传统转入到现代教育技术发展时期。
以芬恩(J.D.Finn)为代表美国教育技术界大多数学者的观点是,教育技术起源于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即自动化,原子能时代,他们认为教育技术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并把视觉运动的兴起作为教育技术的发端。
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初,伊利(D.D.Ely)提出美国教育技术的形成与发展可从三个主要方面追溯:视听教学运动,个别化教学,教学系统方法的发展。
视听教学运动
1918至1928年的视觉标志着教育技术的开端,它是对长期以来盛行的形式主义教育方法特别是“言语主义”的改革,旨在教学中推行视觉媒体的应用,为学生学校抽象的教学内容提供具体形象的感性认识,提高教学效果。
1924年具有视听双重特点的有声电影产生了,人们逐渐认识到有声电影在提高教育效果方面具有巨大的作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和政府部分的高度重视。视觉教学扩展到视听教学。
二战期间学校的视听教学缺乏设备,资料和专家,发展缓慢,但在军队和工业的训练中得到大力发展。主要是应用投影器识别航空器和军事目标,航天员的飞行训练模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培养出了海,陆,空作战的合格士兵,把普通的男女青年训练成制造军火,船舶的技术工人。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视听教学进入稳步发展时期,各种思想逐步孕育出来。如1946戴尔(E.Dale)的“经验之塔”,1947年全美教育协会的视觉教学部更名为视听教学部。
个别化教学
20世纪50年代,斯金纳(skinner)掀起一场程序教学运动,对个别化教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将教材分印在一些小段或框面上,每一段或框面都包括一项信息(刺激)、一个未完成的句子、或是一个待答问题(反应),以及正确答案(强化)。他在1954年发表的题为《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一文中,根据自己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理论,重新设计了教学机器,从而使美国50年代至60年代初程序教学运动达到高潮,后来发展成为不用教学机器只用程序课本的“程序教学”。60世纪后期,代价太高,学生兴趣减弱,使用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程序教学开始衰落。
形成阶段
20世纪60年初视听教学领域出现了新的趋势,受到传播理论和早期系统理论的影响。香农将传播学理论应用与教育领域产生了视听传播学。传播学的产生把人们的注意力从“物”转移到信源到受者的信息传播过程上来。与此同时,美国开始讨论教育技术的定义,如Ely1963年的定义。虽然程序教学在60年代衰落,随着计算机的出现取而代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达到了极盛时期。
在传播学向视听教学渗透的同时,系统理论也开始对教育、教学发生作用和影响。随着教育技术的实践领域的扩大,系统方法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研究方法,对教育技术的研究从过去单一媒体的特性研究转向了对媒体的系统开发及教育过程的系统化研究上,在研究人类学习和传播的基础上,对人类和非人类资源经行系统设计。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是70年代初,美国的视听教学部从全美教育协会中分出而独立成为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学者们也越来越关注教育技术的定义,如:1970美国教育技术委员会定义,1970年西尔伯定义,1971麦肯齐(Mac Kenzie)和厄劳特(Eraut)的定义,AECT1972定义,1977年定义,其中以AECT1972年定义比较权威,AECT于1977年将起正式文献化。与此同时教育技术的理论体系也在形成,以1987年加涅《教育技术学基础》一书的问世为代表。
90年代以后教育技术进入了网络发展阶段,多媒体系统,计算机网络运用于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受到关注。使得教育体系,教育手段,教育方式,教育模式,教育体制,教育观念等发

‘叁’ 什么是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指在教育中应用现代科学技术。20世纪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幻灯、投影、电影、录音、录像、广播、电视等现代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扩大了教育、教学活动范围,提高了效率与质量。

1974年,美国发射第一颗专用于教学的“实用技术卫星”,标志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此后,人们进一步探索电子计算机、微电子技术、光纤通信的最新成果给发展教育技术带来的新课题。

教育技术的历史起源

美国教育技术产生最早,发展脉络清晰完整,在世界上影响也最大,其他国家如日本、英国、加拿大等国均以美国的教育技术理论模式做借鉴,因此美国可作为研究国外教育技术发展历史的典型代表。

最早使用视觉教育术语的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家出版公司,1906年,它出版了一本介绍如何拍摄照片、如何制作和利用幻灯片的书,书名就是《视觉教育》。1923年,美国教育协会建立了视觉教育分会。

‘肆’ 教育技术的历史起源

美国教育技术产生最早,发展脉络清晰完整,在世界上影响最大,其他国家如日本、英国、加拿大等国均以美国的教育技术理论模式做借鉴,英国、美国可作为研究教育技术发展历史的典型代表。美国教育技术的形成与发展可从三个方面追溯:一是视听教学运动推动了各类学习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二是个别化教学促进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的形成;三是教学系统方法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技术理论核心——教学设计学科的诞生。这三个方面发展的起源不同,但都与”视觉教学——视听教学——视听传播——教育技术“这一发展轨迹。 中国对教育技术定义的讨论相当丰富,《中国电化教育》和《电化教育研究》杂志发表了几乎国内全部重要学者对教育技术定义理解的论文。
由于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理论观念的拓新,国际教育界深感原有视听教育的名称不能代表该领域的实践和研究范畴,1970年6月25日,美国视听教育协会改名为教育传播和技术协会(Association for E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简称AECT)。1972年,该协会将其实践和研究的领域正式定名为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的名称确定以后,人们便开始探讨它的定义。1970年,美国政府的一个专业咨询机构教育技术委员会在给总编和议会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教育技术是按照具体的目标,根据对人类学习和传播的研究,以及利用人力和非人力资源的结合,从而促使教学更有效的一种系统的设计、实施、评价学与教的整个过程的方法。”

‘伍’ 教育技术的概念是如何演变发展的

教育技术是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的视听教学、程序教学及系统化设计教学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逐渐从教学方法范畴内分离出来的一门新兴的教育科学分支。

它作为一个概念被正式提出来,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当时美国视听教育运动的专家学者们,总结该运动50年的经验教训,吸取了“个别化教学”和“教学系统方法”两方面实践与研究的成果,毅然决定将视听教育改名为教育技术,提出了教育技术的定义。

20世纪中叶,随着一些新兴的科学理论,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等逐步对教育领域产生影响,计算机技术也被应用到教育中来,并形成了热潮,因此可视听教育运动演变为教育技术有它当时的背景。

美国教育技术委员会1970年定义

1、以人们比较熟悉的观点来说,教育技术是指产生于传播革命中的媒体,这些媒体可以同教师、教科书和黑板一样,用于教学目的。教育技术是由电视、电影、投影仪、计算机等软、硬件组成的。

2、教育技术是一种根据特定目标,在对人类学习和传播研究的基础上,利用人与非人的各种资源来设计、实施与评价整个学习与教学过程,以达到有效教学的系统方法。

‘陆’ 结合美国历史谈谈美国教育是怎么形成的

浅论早期美国历史对教育的影响 文/顾克 早期美国历史主要指美国建国前一百年至建国后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初具规模的时期,具体说来则是1607年第一殖民点建立至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时为止。这一段时期是美国的童年时期,为美国的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文化初具雏形,这是一段初创时期的历史,在这一段时间内所形成的几个历史主题织出了美国发展的脉络。不言而喻,它对美国教育的形成、发展也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第一个主题也是迄今为止美国从未停止过的主题:移民浪潮浩浩荡荡。自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以来,从17世纪起,数以万计的原欧洲居民就漂洋过海来到荒蛮荆芜之地的美洲,这些移民主要是英国人、法国人、西班牙人与荷兰人等,截止1775年,仅在英属十三个殖民地的土地上就有260万人口,可以说其中大部分都是移民。即使是今天,乘坐轮船横渡大西洋也不是令人舒坦的旅行,但在几百年前,促使这些人冒着风浪颠簸的不适,甚至于生命的危险来到美国的内在动力是什么呢?总结原因,不外乎两个:一、追求财富;二、追求自由平等。 追求财富是每个人心中都有的梦想,当时移民美洲的大多数属于下层阶级,由于不堪忍受欧洲大陆贵族与有产者的残酷剥削,为了追求金钱美梦来到美洲大陆,而在当时,土地就是金钱的象征,追求金钱拓土辟疆就成为那个时代的另一个主题。直至今天,金钱至上,经济利益至上仍是这个世界第一大经济强国信奉的第一准则。追求自由平等从理论上说也是人人与生俱来的权利,在早期移民中还有大批为追求宗教自由与公正平等新世界的人。他们忍受不了欧洲大陆的种种宗教压迫,带着建立乌托邦的梦想来到新大陆,开始努力创建一个脱胎于旧世界、不同于旧世界、比旧世界更要平等自由的新国家。如由清教徒所制定的《五月花号公约》就是这种梦想的反映。可以说,因为追求自由而尝试创建一个民主政权是那一段时期的另外一个主题。对于美国有利的是,美国可以接受欧洲大陆上的种种有益经验,同时又可摆脱欧洲大陆封建势力的禁锢、束缚,并且创造出符合美国实情的新的事物。同时还应提到的一个重要事实是,在美国初创时期的260万国民中有50万是被强迫移民或者说是被强掳入境的黑人,另外还有数量不多的土着居民印地安人,由此,这个国度又产生了一个至今仍被困扰的难题种族歧视问题,这对美国教育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综上所述,早期美国历史由移民历程引发出另两个立国准则,由追求金钱所引起的经济利益至上原则,由追求自由平等而引发的开放性民主性原则,以及因此产生的种族歧视问题,开始衍生美国历史,由此也开始形成独特的美国教育。 一、移民浪潮为美国教育提供了良好的个人先天素质 恩格斯曾经说过,美利坚民族是一个"比任何一个民族都要精力充沛的民族",为了迅速发展新兴国家,"需要有美国人那种狂热的事业心"。这绝对不是美利坚民族天生优越,而是因为这个民族的产生在客观上符合了遗传学上的远婚与优生规律。血缘相远的人相互融合即远婚可以创造出更优秀的子代性状,具有优良先天素质的人相互结合即优生更可以在较大程度上保证下一代的优秀素质。 新大陆的发现在欧洲人中产生了希望与选择,那些拥有健壮体格、较好智力、又富有创新精神冒险性格的人,才愿意也能够来到新大陆来寻求富裕、自由与平等之梦。而这些来自不同民族与不同国家的移民到美洲后交汇融合,又产生出更优秀的下一代。至今美国政府仍然很注重这一点,进入20世纪以来,美国进一步对外来移民加强了控制,但对那些拥有高超的科学专业技能的人始终是敞开大门的,这不仅满足了国内经济发展需要,从长远看,也提高了未来国民素质。 具有良好先天素质的受教育者只是提供了较好的教育基础,合理的教育制度与原则、优秀的教育理论才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二、经济利益至上形成美国教育的实用主义原则 以追求金钱与财富为人生的第一目标,这在早期美国历史中便已露端倪,在美国教育中的体现便是实用主义倾向,即教育为生产服务,注重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技术与先进理论的功能。这一点美国又与欧洲大陆各国不同,欧洲富有封建主义传统,有时追求金钱的目标还被政治上的面纱所遮盖,在教育上也更多地倾向学术主义。而没有封建主义传统的美国在追求经济利益时却更为直接,教育也深深地打上了金钱的烙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历史上看,早在1751年美国建国之前,当时美国教育还完全模仿宗主国英国,就在科学家富兰克林的建议下,创建有实用主义倾向的文实学校,此后一百年内,文实学校始终是美国学校的主要形式,为美国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工商技术人才。 从美国的教育内容倾向上看,美国很重视职业教育,在大量设立职业学校之外,在公立学校的教育中,就已开始为学生作职业准备,如在学校中设置学术组、普通组和职业组,分别面对不同的升学目标。美国的职业学校与公立中学为工商业培养了普通技术人员,而培养高级人才的大学实用主义倾向也很明显。在高等教育中,偏重应用科学,重在培养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美国首创两年制专业学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工商业人才。这种倾向遭到哈佛、耶鲁等名校的抵制与反对,但由于美国金钱至上的原则,这种趋势直至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全国泛滥而至颠峰。二战后,特别是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后,为了争夺霸权,这种倾向才得到一定的反思。但是,无论如何,只要美国仍然是一个经济利益至上的金元帝国,教育直接为生产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实用主义倾向就很难改变。但是,其他国家却也可以从美国的这种倾向中得到启发与借鉴:教育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生产,使教育资源、人力与成果直接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而反过来,生产如何更有力地推动教育发展,都是值得深入探索的课题。 三、追求自由平等形成美国教育制度与理论发展的开放性与民主性 正如前文所言,美国初创时期,移民漂洋过海来到美洲大陆,在追求金钱美梦的目标之外,也希望在美洲大陆上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新国度。而当时的历史情况又为这些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美洲大陆上没有任何封建传统,面对这片荒蛮大地,早期移民可以把人类历史上任何优良传统、制度与理论都拿来实验一番,选择那些符合实际情况的加以运用与创新,因而,在早期美国历史中,就已初步形成了这种熔炉式的开放性结构,接受他国的优良传统,吸取他国的经验教训,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创造出自己独特的理论与制度。在教育的发展中也有这种特征。就美国教育制度而言,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典型的地方分权制,即教育行政领导权不是以中央而以州为最高单位。在州政府的领导与监督下,成立州教育委员会,作为一州的教育决策机关,依照州教育委员会来确立本州的教育政策,监督一州的教育实施。这种教育制度与其他大多数国家的中央统一领导制度不同。1970年毛泽东与埃德加·斯诺会谈时曾称道过美国的分权制度,确实,把教育领导权分散到各州,即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统一,又有利于各州政府根据各州实情制定相宜的教育政策与措施。 在学制方面,美国与欧洲各国也有不同。英国等国家实行明显的双轨制,劳动人民的子女上一类学校,而贵族与有产者的子女上另一类学校,毕业后从事不同的职业,也拥有不同的社会地位。而在美国却自始至终地实行单轨制。这在资本主义国家内是较为少见的。 在教育理论方面,由于美国自身存在的开放性与民主性,美国教育能较积极地利用他国先进理论,应用到本国的教育实践中。如早期的福禄培尔理论、裴斯泰洛齐理论能在美国广泛传播几十年之久,有力地促进了早期美国教育的发展。前苏联教育理论与皮亚杰理论也能应用于本国实情,并加以发扬光大。 四、种族歧视问题对美国教育的困扰 美国是资本主义发展历史上最富民主性的国家,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这种民主性由于金钱的作用有极大的局限性与虚伪性,美国也被各种各样的问题所困扰,其中最严重的仍是初创时期就已存在的种族歧视问题,这也在美国教育中投下了沉重的阴影。美国虽然具有相对民主的教育制度,但在建国前就对黑人及印第安人的教育漠不关心,直至南北战争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黑人才获得了受教育权,而今日,在教育领域,美国黑人与印地安人仍是教育中倍受歧视的角色。如美国虽然实行单轨制,但在条件较差的公立学校中,多以家庭状况较差的黑人子女为多。由此引起的校园暴力犯罪也日趋严重。但是今天,又有一些由种族歧视所引起的新问题,由于美国本身具有所谓的自由平等倾向,在美国把不同程度的学生隔离成班,而程度较差的班上往往以黑人子女为多,这便有种族歧视的嫌疑,从而,因材施教便不能实行,于是学生混杂在一起一概按统一进度教学,在加上金钱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勤奋不再为人赞赏,颓废之风却大为盛行。 美国初创时期的历史使美国教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国民素质,实用主义的教育原则,具有开放性民主性的教育制度与理论发展道路,了解这一段历史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其教育现状,但更重要的是,从中取得对本国教育发展的有益经验。 参考文献: ①王天一:《外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 ②霍力岩:《学前比较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③滕藤:《大熔炉的强音-一美国百年强国历程》,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④孙秉莹:《世界通史纲要》,吉林文史出版社1981年。(完)

‘柒’ 教育技术定义演变

这里有一个相应的问题:
2011-3-3 12:57 潮涞汐涨回复的
教育技术的形成与发展可从三个方面追溯:一是视听教学运动推动了各类学习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二是个别化教学促进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的形成;三是教学系统方法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技术理论核心——教学设计学科的诞生。这三个方面发展的起源不同,但都与”视觉教学——视听教学——视听传播——教育技术“这一发展轨迹。
还有一种说法,教育技术是从电化教育发展而来。
想做具体了解,可参考这篇论文。
http://www.cqvip.com/onlineread/onlineread.asp?ID=28596677&SUID=
http://ke..com/view/18412.htm#2

‘捌’ 教育技术的名词解释_历史起源_特征

教育技术的名词解释

教育技术,作为学科研究对象的技术。在美国,教育技术是以领域的面目出现的;在中国,教育技术被视为学科的研究对象。它是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技术的历史起源

美国教育技术产生最早,发展脉络清晰完整,在世界上影响最大,其他国家如日本、英国、加拿大等国均以美国的教育技术理论模式做借鉴,英国、美国可作为研究教育技术发展历史的典型代表。美国教育技术的形成与发展可从三个方面追溯:一是视听教学运动推动了各类学习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二是个别化教学促进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的形成;三是教学系统方法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技术理论核心——教学设计学科的诞生。这三个方面发展的起源不同,但都与”视觉教学——视听教学——视听传播——教育技术“这一发展轨迹。

视觉教育

最早使用视觉教育术语的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家出版公司,1906年,它出版了一本介绍如何拍摄照片、如何制作和利用幻灯片的书,书名就是《视觉教育》。1923年,美国教育协会建立了视觉教育分会。

视听教育

30年代后半叶,无线电广播、有声电影、录音机先后在教育中获得运用,人们感到视觉教育名称已经概括不了已有的实践,并开始在文章中使用视听教育的术语。1947年,美国教育协会的视觉教育分会改名为视听教学分会。在诸多关于视听教育的研究中,堪称代表的是戴尔(E. Dale)于1946年所着的《教学中的视听方法》。该书提出的“经验之塔”理论成了当时以及后来的视听教育的主要理论根据。

视听传播

1960年,美国的视听教育协会组成特别委员会,研讨什么是视听教育。1963年2月,该委员会提出报告,建议将视听教育的名称改为视听传播,并对此作了详细的说明。另外,许多研讨视听教育的文章和着作,也都趋向于采用传播学作为视听教育的理论基础。

教育技术

中国对教育技术定义的讨论相当丰富,《中国电化教育》和《电化教育研究》杂志发表了几乎国内全部重要学者对教育技术定义理解的论文。

由于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理论观念的拓新,国际教育界深感原有视听教育的名称不能代表该领域的实践和研究范畴,1970年6月25日,美国视听教育协会改名为教育传播和技术协会(Association for E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简称AECT)。1972年,该协会将其实践和研究的领域正式定名为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的名称确定以后,人们便开始探讨它的定义。1970年,美国政府的一个专业咨询机构教育技术委员会在给总编和议会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教育技术是按照具体的目标,根据对人类学习和传播的研究,以及利用人力和非人力资源的结合,从而促使教学更有效的一种系统的设计、实施、评价学与教的整个过程的方法。”

教育技术的特征

教育技术不是一般的某种教学方法的应用,它包含了三种概念(学习者为中心、依靠资源、运用系统方法)综合应用于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重视分析、研究学习者的特点(诸如行为水平、能力、知识基础、年龄特征等),因为学习者的情况对于选择目标、确定步调、确定评价性质等许多教育决策都产生直接影响。在教育技术中,解决问题的表现形式是依靠开发使用学习资源与促进个别化学习来提高人的学习质量。学习资源包括信息、人员、材料(教学媒体软件)、设备(硬件)、技巧和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要使它们在学习中产生整体功能、发挥优良作用,就必须通过进行系统的设计实现优化组合。因此涉及到进行一系列的教育开发工作,进行有效的教学资源开发和有效的教学过程设计。

教育技术重视所有学习资源或称为人类的学习媒体的开发、应用、管理,设计和学习者的学习经验,强调用科学的系统方法来分析和整合“教、学”过程。例如,利用系统方法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经过需求分析、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制订出可以操作的逐次递进的学习目标,并根据这些学习目标选择适当的策略(过程、方式、媒体),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教与学的设计方案,并在方案的试行中,进行评价总结,依据需要作必要的调整和修改。这样的系统过程为实现优化教学活动(或学习经验)提供了途径。

可以把教育技术应用于解决教学问题的基本指导思想概括为:以学习者为中心、依靠资源和运用系统方法三个概念的整合应用。其基本的实践原则是首先要鉴定问题,弄清所要解决问题的本质,然后根据问题的实质来研究、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其操作程序是按照系统方法的程序和步骤来操作实施。

操作过程可分为六个步骤,即鉴定、设计、选择、实施、评价和修改与推广。亦可概括为两个基本环节,鉴定问题和解决问题,即首先确定要解决的是什么性质的问题(或需求),然后再根据问题的性质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其过程如图1.4所示。在应用实践中,对进行的每一步骤还需要运用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来支持教育开发的系统方法。

可以说,实际上教育技术早已普遍存在于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无论是采用学校的班级授课、个别化教学,还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都或多或少,或部分或全部涉及到一些使用媒体的教学技术内容和不包含实在媒体的相关方法、策略等教学技术内容。

例如,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涉及的、称为传统的教育媒体:教科书印刷品、黑板、粉笔、实验室、教具、挂图,及条件较好的学校配备的、称为现代的教育媒体:幻灯机投影仪、电视录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卫星教育系统等。同时,教师常常进行的课前备课,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使用相应的教学程序和方法,了解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情况的测验等,都是属于不包含实在媒体的相关方法、策略等教学技术内容。

‘玖’ 教育技术的萌芽阶段是什么时候

初始阶段(17世纪-19世纪末)——直观技术与哲学认识论(感觉论)
在理论上直观技术是以哲学认识论(感觉论)为基础的。英国唯物主义
哲学家 培根曾说过,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源泉。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
——哲学手稿》中说:“人同世界的任何一种属人的关系——视觉、听觉、
嗅觉、味觉、触觉、思维、直观、感觉、愿望、活动、爱——总之,他的个
体的一切官能,是通过自己的对象性的关系,亦即通过自己同对象的关系,
而对对象的占有。”从17世纪开始逐渐形成的,以班级教学为认识形式、
以书本、粉笔、黑板、图片、模型及口语为媒体的直观技术是较为简单和
原始的教育技术。
发展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60年代)——媒体技术兴起与教育心理学理论
国外有人把这个阶段的教育技术称之为“教育中的技术”(Technology in Ecation)。这一阶段以视觉教育或听觉教育为特征。在理论上也脱离了哲学
母体,不再仅是从认识论出发来描述了,而是开展了广泛的、有多个代表人物
和流派理论探讨。然而各种理论又都属于教育心理学的范畴,没有形成教育技
术学的理论体系。视听教学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爱德加·戴尔。他在其《视
听教学法之理论》(1946年)一书中提出了“经验之塔”理论。戴尔认为,人
们学习时,由直接到间接,由具体到抽象获得知识与技能比较容易。他用一个
学习经验的塔形体图来表示不同学习方式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俄亥俄州立
大学心理学家普莱西在20年代和30年代初期设计了好几种自动教学机,并开展
实验。然而由于教学机设计的问题和客观条件不成熟,普莱西的自动教学机对
教育技术的发展影响不大。直到50年代中期斯金纳发起新的程序教学运动,普
莱西的早期贡献方为人们真正认识。这个时期,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了新行为
主义学习理论。他在1954年发表的题为《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一文中,
根据自己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理论,重新设计了教学机器,从而使
美国50年代至60年代初程序教学运动达到高潮,后来发展成为不用教学机器只
用程序课本的“程序教学”。再以后,他的理论应用于电子计算机,开始了计
算机辅助教学(CAI),也成为教育技术的重要标志之一。
形成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系统技术与教育技术学
60年代初,视听教学领域又出现了新的趋势,它同时受到两个方面的影
响,一是传播理论,另一是早期的系统理论。香农(shannon)创立的信息论
引入教育、教学领域,产生了视听传播学。视听传播学主要涉及学习过程的
讯息的设计和使用。传播学的产生,把人们的注意力从“物”引向从信源
(教师或视听材料)到受者(学习者)的信息传播过程上来。在传播学向视
听教学渗透的同时,系统理论也开始对教育、教学发生作用和影响。教育是
一个复杂的系统。是由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媒体、教育方法、教育设
施以及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组成的有机整体。教育系统整体功能的最优
发挥,不仅需要各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更取决于系统中各要素的
最优配合和协调一致。因此,只有用系统的观点对教育的各个部分(包括媒体)
进行综合的、整体的考虑,对教学过程进行系统设计,才是实现教育最优化的
根本途径,于是逐渐由媒体应用转向了系统设计,由媒体技术进入系统技术阶
段。在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兴起的时期,传播学、行为科学、系统设计渗
透于教育之中,“教育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的科学概念和专门术语逐渐形成。
60年代初,Ecation Technology(教育技术)一词首先在美国一些书刊、杂
志中出现,并很快在国际上传播开来。

~~

‘拾’ 教育技术的概念、发展史

一、教育技术的概念:(有三种不同的定义):
1、作为教育技术学科研究对象的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是育人技术及其创新整合的技术,核心是教学设计技术和课程开发技术。
2、AECT94定义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简称AECT)在1994年发布的有关教育技术的定义是目前中国普遍认可的教育技术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3、AECT05定义
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
二、教育技术的历史起源:
1、美国教育技术产生最早,发展脉络清晰完整,在世界上影响最大,其他国家如日本、英国、加拿大等国均以美国的教育技术理论模式做借鉴,英国、美国可作为研究教育技术发展历史的典型代表。
2、美国教育技术的形成与发展可从三个方面追溯:一是视听教学运动推动了各类学习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二是个别化教学促进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的形成;三是教学系统方法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技术理论核心——教学设计学科的诞生。这三个方面发展的起源不同,但都与”视觉教学——视听教学——视听传播——教育技术“这一发展轨迹。
三、教育技术的发展:
在教育发展的认识中流行着“四次革命论”。
1、第一次革命
第一次革命,是由于人类社会有了专职的教师,把孩子们集合起来在一起学习。对年轻一代的教育责任,从家族手中转移到专业教师手中,引起了教育方式的重大变革。从此,那种随着家族在劳动中和日常生活中学习的形式,便成为特定的教师职业和学生跟随专业教师的学习形式。
2、第二次革命
第二次革命,由于人类创造了文字,出现了文字体系,把书写作为与口语同样重要的教育工具,引起了教育方式的由此重大变革。从此可以不像过去那样,要把知识信息都装在脑子里,或用结绳记事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而可以书写下来或铭刻在木板和石头上。教育由口耳相传的单一信息传播方式转为以文字为主的等多种信息传播方式的传授,并增加了信息的来源和记录的可靠性。这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特别是自学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条件,教育活动效率自然又大大提高了一步。
3、第三次革命
第三次革命,由于印刷术的出现和班级授课制的完善。使用纸张印刷的教科书及便宜又方便,内容丰富、信息记载容量大,很快得到普遍运用。人们不仅可以向教师学习,也可以向书本学习,引起了教育方式的再一次变革。教科书的运用,极大的扩大了教育的对象,使知识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大大增加,把知识传得更远。不久,班级授课制也随之产生,开始对大量学生进行编级分班教学。开创了人类社会对年轻一代进行系统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新天地。其特征是:有规定的学习年限和课程表;班级学生的年龄和学力基本相同;教材统一,学习进度一致;教师面对学生集体授课,授课方法多种多样。这种“工业化大生产”的教育形式促成了“宝塔式”的教育制度,形成了所谓“精英”教育的体制。由于教师和教科书的作用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和体现,从人类教育整体上看,教育活动的效率又上了一个台阶。
4、第四次革命
第四次革命,是由于信息技术(例如,通信技术、同步卫星技术、电视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和系统科学方法、人类脑科学及心理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并先后被引入到教育领域,正在引发和推动教育理念、方式、结构等的又一次重大的变革。学习资源不只仅限于教师和教科书,更多的教育媒体被引入到学习中。学习环境的扩展,使人类学习的场所丰富起来,“地球村”和全球性的学习这些前人们想都无法想象的事情成为现实,随之而来的,不仅是对教育理念、教育时间、教育形式、教育结构等方面的革命性、震荡性的冲击,而且必然引起教育的深刻、全面、广泛而持久地变革。

阅读全文

与国外教育技术如何形成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交易中的心魔怎么克服 浏览:639
童装代理什么品牌好 浏览:774
研发转技术文档怎么样 浏览:702
商业银行的市场准入有哪些内容 浏览:355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是什么意思 浏览:39
为什么qq经常正在更新数据 浏览:180
内存是如何存数据的 浏览:55
信道状态指示包括以下哪些信息 浏览:305
什么是现代市场体系 浏览:891
加盟代理商如何注册 浏览:249
g工程和数字媒体技术哪个前景好 浏览:372
信息化系统如何运维 浏览:415
济南特色早餐技术培训哪里好 浏览:292
什么是货币交易所的充值与提币 浏览:951
信息提取题考查什么 浏览:388
老外技术到底怎么样 浏览:745
微商老代理回归朋友圈怎么发 浏览:342
奶牛猫在市场上是什么价格 浏览:938
心电图中的数据表示什么 浏览:76
程序员那么可爱在哪里可以看全部 浏览: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