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信息技术 > 有没有哪些技术不依托环境资源

有没有哪些技术不依托环境资源

发布时间:2022-11-06 09:37:45

⑴ 治理保护环境措施有哪些

一是选用和种植抗病虫的优质水稻品种,这是防治病虫危害的有力手段,也是综合防治体系中关键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农业防治,即根据有害生物的生理生态学特性及其发生危害与有关农业因素的关系,在保证无毒、丰产、优质栽培的前提下,结合各项农业措施的改进与提高,对水稻农田生态系统调控,达到控制某些有害生物危害的目的。在应用农业防治技术中,应以农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动态性和有关组分的互作关系为依据,权衡利弊,灵活掌握。

农业防治技术主要包括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影响有害生物的栖息生活条件的耕、耙技术措施;科学施肥,施足有机肥,合理施用化肥,科学地调节氮、磷、钾肥的合理比例与用量,注意避免盲目施用氮肥,促进水稻茁壮生长,以增强水稻对病虫害的抵抗力和受害后的自我补偿能力。施用的有机肥要充分腐熟,否则易引起蛴螬等地下害虫的危害;科学灌溉,调节土壤水分和农田小气候,使之适于水稻正常生长发育,可控制某些病虫的发生与危害;实施合理密植,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促进水稻健身。另外,可配合进行人工物理防治,即及时摘除稻螟虫卵块,拔除枯心苗和白穗,在有条件的地方,采用频振式诱蛾灯诱杀螟蛾,一般4公顷设一盏灯,可压低虫口基数。

⑵ 保护环境的措施有哪些

1、实行垃圾分类袋装化.这样不仅能减少环卫工人的工作量,还能更好地起到废物利用,减少污染,节约资源.

2、买菜时,少用塑料袋,尽量用竹篮子。

3、用笔尽量用可换芯的,减少圆珠笔外壳的浪费与垃圾量.

4、外出吃饭尽量不用一次性饭盒和筷子。

5、播种绿色就是播种希望,垃圾过剩与环境问题,垃圾的回收及资源化综合利用。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指的是人类有意识的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资源受到污染和破坏。

环境保护措施指的是工程开工前,一般由工程技术部负责编制详细的施工区和生活区的环境保护计划,并根据具体的施工计划制定防止施工环境污染的措施,防止工程施工造成施工区附近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破坏。

(2)有没有哪些技术不依托环境资源扩展阅读:

我国环境污染治理对环境政策的需求巨大和迫切,借鉴国际经验是制定和完善环境政策成本低廉但富有成效的重要途径。美国的环境政策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也被实践证明比较成功有效。研究美国的环保政策,不仅要研究现在的政策,更要研究美国在与中国同等发展阶段上的环保政策。

水土保持措施

1 做好弃渣场的治理措施,按照监理工程师批准的弃渣规划有序地堆放和利用弃渣,防止任意倒放弃渣阻碍河、沟等水道,降低水道的行洪能力。

2 进行土方明挖和临时道路施工时,根据地形、地质采取工程或生物防护措施,防止边坡失稳、滑坡、坍塌或水土流失;按设计和合同要求合理利用土地。

3 不得因堆料、运输或临时建筑而占用合同规定以外的土地,如情况特殊,需向监理工程师提出申请,批准后方可使用。施工作业时表面土壤妥善保存,临时施工完成后,恢复原来地表面貌或覆土。

4 施工活动中严格按合同要求采取设置截排水沟和完善排水系统等措施,防止水土流失;防止破坏植被和其它环境资源,造成水土流失;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防止运输的物料进入场区道路,并安排专人及时清理。

⑶ 保护环境的科学技术有哪些 有哪些科学技术是专门用来保护环境的

水处理技术、废气处理技术、废渣处理技术、都是保护环境的科学技术

⑷ 减少生态环境影响的工程措施有哪些

从工程项目自身的合理选址选线、合理的工程设计方案、合理的施工建设方式和有效的管理出发来减少生态环境影响,是最有效的方法,也最具有可行性。这些措施也是项目建设者应尽的环保责任。

1.合理选址选线

从环境保护出发,合理的选址和选线主要是指:

(1)选址选线避绕敏感的环境保护目标,不对敏感保护目标造成直接危害。这是“预防为主”的主要措施。

(2)选址选线符合地方环境保护规划和环境功能(含生态功能)区划的要求,或者说能够与规划相协调,即不使规划区的主要功能受到影响。

(3)选址选线地区的环境特征和环境问题清楚,不存在“说不清”的科学问题和环境问题,即选址选线不存在潜在的环境风险。

(4)从区域角度或大空问长时间范围看,建设项目的选址选线不影响区域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美学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和潜在价值的地区或目标,即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受到损害或威胁。

2.工程方案分析与优化

从以经济为中心转向“以人为本”,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是经济领域的重大战略转变,也是环境保护战略和环评思想与方法的重大转变。许多工程建设方案是按照经济效益最大化进行设计的,这在以经济为中心的战略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符合总战略方针),但从科学发展观来看,就可能不完全合理,因为可持续发展就是追求经济-社会-环境整体效益的最佳化,或者说发展战略以单一经济目标转向经济-社会-环境综合目标。因此,一切建设项目都须按照新的科学发展观审视其合理性。环境影响评价中,亦必须进行工程方案环境合理性分析,并在环保措施中提出方案优化建议。从可持续发展出发,工程方案的优化措施主要是:

(1)选择减少资源消耗的方案。最主要的资源是土地资源、水资源。一切工程措施都需首先从减少土地占用尤其是减少永久占地进行分析。例如,公路的高填方段,采用收缩边坡或“以桥代填”的替代方案,需在每个项目环评中逐段分析用地合理性和采用替代方案的可行性。水电水利工程需从不同坝址、不同坝高等方面分析工程方案的占地类型、占地数量及占地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给出土地资源损失最少、社会经济影响最小的替代方案建议。

(2)采用环境友好的方案。“环境友好”是指建设项目设计方案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较少,或者虽有影响也容易恢复。这包括从选址选线、工艺方案到施工建设方案的各个时期。例如,公路铁路建设以隧道方案代替深挖方案;建设项目施工中利用城市、村镇闲空房屋、场地,不建或少建施工营地,或施工营地优化选址,利用废弃土地,少占或不占耕地、园地等。环评中应对整体建设方案结合具体环境认真调查分析,从环境保护角度提出优化方案建议。

(3)采用循环经济理念,优化建设方案。目前,在建设项目工程方案设计中采用的一些方法,如公路铁路建设中的移挖作填(用挖方的土石作填方用料),港口建设中的航道开挖做成陆填料,水利项目中用洞采废石做混凝土填料,建设项目中弃渣造地复垦等,都是一种简单的符合循环经济理念的做法。循环经济包括“3R”(Rece减少,Recycle循环,Reuse再利用)概念,也包括生态工艺概念,还包括节约资源、减少环境影响等多种含义。利用循环经济理念优化建设方案,是环评中需要大力探索的问题,应结合建设项目及其环境特点等具体情况,创造性地发展环保措施。尤其需不断学习和了解新的技术与工艺进步,将其应用于环评实践中,推进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进步与深化。

(4)发展环境保护工程设计方案。环境保护的需求使得工程建设方案不仅应考虑满足工程既定功能和经济目标的要求,而且应满足环境保护需求。这方面的技术发展十分薄弱,需要在建设项目环评和环保管理中逐步推进。例如,高速公路和铁路建设会对野生生物造成阻隔,有必要设计专门的生物通道;水坝阻隔了鱼类的洄游,需要设计专门的过鱼通道;古树名木受到建设项目选址选线的影响,不得不进行整体移植;文物的搬迁和易地重植、水生生物繁殖和放流等,都是新的问题,都需要发展专门的设计方案,而且都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其是否真有效果。因此,建设项目环评中不仅应提出专门的环境保护工程设计的要求,而且往往需要提出设计方案建议或指导性意见和一些保障性措施,才可能使这些措施真正落实。

3.施工方案分析与合理化建议

施工建设期是许多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发生实质性影响的时期,因而施工方案、施工方式、施工期环境保护管理都是非常重要的。

施工期的生态环境影响因建设项目性质不同和项目所处环境特点的不同会有很大的差别。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施工期环境保护工作建议。一般而言,下述方面都是重要的:

(1)建立规范化操作程序和制度。以一定程序和制度的方式规范建设期的行为,是减少生态环境影响的重要措施。例如,公路、铁路、管线施工中控制作业带宽度,可大大减少对周围地带的破坏和干扰,尤其在草原地带,控制机动车行道范围,防止机动车在草原上任意选路行驶,是减少对草原影响的根本性措施。

(2)合理安排施工次序、季节、时间。

合理安排施工次序,不仅是环境保护需要的,也是工程施工方案优化的重要内容。程序合理可以省工省时,保证质量。

合理安排施工季节,对野生生物保护具有特殊意义,尤其在生物产卵、孵化、育幼阶段,减少对其干扰,可达到有效保护的目的。

合理安排时间,也是一样,例如学生上课、居民夜眠时,都需要安静,不在这一时段安排高噪声设备的施工,就可大大减少影响。

(3)改变落后的施工组织方式,采用科学的施工组织方法。

建设项目的目标是明确的,并且一定可以实现,需要讲究的是项目实施过程的科学化、合理化,以收到省力省钱、高质高效的效果。要做到科学化、合理化,就必须精心研究、精心设计、精心施工,把功夫下在前期准备上。与此相反的做法就是“三边”工程,即“边勘探、边设计、边施工”,这种“目标不明干劲大,心中无数点子多”的做法,曾一度盛行,至今仍不时可见。更有甚者至今仍有“会战”式的施工方式,拿打仗的做法来搞建设,混淆了两类不同事物的性质,没有不失败的。因此,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了解施工组织的科学性、合理性,提出必要的合理化建议,是十分必要的。
4.加强工程的环境保护管理

加强工程的环境保护管理,包括认真做好选址选线论证,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做好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工作,做好“三同时”管理工作等。根据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过程性”特点,以及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的渐进性、累积性、复杂性、综合性特点,有两项管理工作特别重要,那就是:

(1)施工期环境工程监理与施工队伍管理。

(2)营运期生态环境监测与动态管理。

⑸ 面对当前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日益短缺的现象,你认为哪些措施或技术可以解决

从国家讲,健全环保法,扩充环保队伍,并给与一定的有力的权利。
从个人讲,靠个人,每个人自觉约束,自觉节约。每个人都如此就能成功,这是最好的措施,从某个层面讲,不必要什么高深的技术。

⑹ 科技的发展对生态环境有哪些影响

⑺ 保护环境的方法有哪些

1、首先,要大量宣传,提高人们的觉悟与认识,加强环保意识,知道环保对于地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2、要进行废物回收利用,增加废物利用率,减少对森林树木的砍伐。还要加强对白色污染的处理,少使用塑料制品,组超市购物的时候尽量使用布袋,买菜时,少用塑料袋,尽量用竹篮子。

3、对高耗能企业鼓励安装节能设施 。目前,陶瓷换热器可以用于冶金、有色、耐材、化工、建材等行业主要热工窑炉,正在为世界的节能减排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4、绿色食品与一些天然食品,保健食品不同,是以环保、安全、营养为首要概念。首先,产品或产品的原料产地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的生态环境标准;二是农作物种植,畜禽饲养,水产养殖及食品加工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的生产操作规程;三是产品必须符合绿色食品质量和卫生标准。

5、灯泡换成节能灯用电能省近八成 。家中的普通灯泡换为节能灯泡,并且要购买经过“国家节能产品认证”的产品,您可以通过是否印有“节”字标志来判断。在相同光通量条件下,节能灯比白炽灯可节约电能80%,用于购买节能灯的费用,在(8~10)个月的电费节余中就可以收回。

拓展资料

环境保护一般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

十八届五中全会会议提出: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

参考资料:网络-环境保护

⑻ 保护环境有哪些措施

有如下几个措施:

1、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欢把垃圾随地一扔,时间长了垃圾就会堆成小山,其实这是很不卫生的,既污染环境又影响生活。所以,我们应该把垃圾扔进垃圾桶里,而且要使用分类垃圾桶,这样不仅环保而且便于后期的回收和处理。

(8)有没有哪些技术不依托环境资源扩展阅读: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

保护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做好综合的治理,以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让人们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概念。

柴静拍摄“雾霾之穹顶之下”有利于提高人们的保护环境的意识。

参考资料:网络-绿美中国环保公益活动

⑼ 资源,人口,环境与科学技术的辩证关系

一.前言 人口、资源和环境这三方面,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涉及到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但就中国的国情而言,人口问题具有突出的重要意义。中国人口数量众多、增长量大,给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可以说,中国的社会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问题的解决,包括人口数量问题、人口素质问题和人口结构问题。 二.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讨论总是和两个根本性的问题纠缠在一起:一个是环境问题,另一个就是人口问题。从环境问题本身来看,它的产生似乎同人口增长没有什么直接的和必然的联系。但是,自从8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和经济几乎以同样的速度增长,加上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给我们这个地球增加了越来越大的压力,这同样是摆在人类眼前的事实。发达国家作为世界环境污染的主要出口商,他们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生产、生活垃圾和废物的处理不当造成的,人口增长在其中的影响微乎其微。与发达国家截然相反,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则是以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在增加,这使本来已经相当脆弱的生存环境受到更加严重的破坏。在这些国家中,人口问题和环境问题好似一对苦难的孪生兄弟,而这两者的关系实际上又相当复杂。 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确定了新的发展目标模式。实现这一目标模式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但是,为了确保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不致遭受根本性的破坏,人类的选择又显得十分有限。促进经济发展既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涵,同时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但有必要明确一点,为了实现经济的增长,人类目前所采取的某些方式是不可取的,是有背于人类和地球的长远发展目标的。意识到这一点的意义在于,人类已经开始努力改进以往的不利做法,并力图去寻求新的发展途径。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克服种种阻力,人口问题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为此,发展中国家已经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妥善地处理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这使今后的种种努力显得更为艰巨,也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一)人口与土地与粮食 中国在不到全球7%的耕地上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工程,同时它也说明了中国人口对土地和粮食的压力。中国陆地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国家之一。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被农林牧副渔业和城乡建设利用的土地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其他三分之一则是沙漠、戈壁、冰川、石山或荒漠,利用难度很高,成本极大。1952年,中国耕地面积为16.2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为2.8亩。当时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是5.5 亩。虽然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一倍,却是中国50多年的最高水平。1997年,中国的耕地面积约为14.3亿亩,人均只有1.15亩,比1952年下降了一倍多。1952-1997年间,耕地面积减少了近2亿亩,人口却增长了6亿5千万,人多地少的矛盾大大加剧。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耕地面积的减少,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还将进一步下降。预计15年后,人均耕地面积将下降到1亩以下。由于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加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目前,中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约为1.5亿,到本世纪末,很可能突破2亿。人口与土地之间的关系不仅表现在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而且表现在对土地环境的污染破坏和人均粮食产量的徘徊不前。由于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需求压力,迫使农民高强度地使用耕地,使耕地的污染和退化严重。目前,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办法是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这使土地的结构遭到破坏、肥力下降、板结贫脊。耕地资源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已经成为中国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中国的粮食生产在过去的50多年里有惊人的提高。1949年,中国粮食产量为 2264亿斤,人均产量416斤;1997年总产量增长到9883亿斤,人均产量约为800斤。在这期间,粮食总产量增长了3倍,但是由于同期人口总数从 5.4亿增长到12.36亿,使人均产量增长不到1倍。目前,农业生产是困扰中国政府的一大问题。政府年年强调粮食播种面积,但我们仍然感到粮食供给处于紧张状态。中国的粮食亩产现已接近世界最高水平,进一步提高的潜力已远不如过去,因此,为支持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就必须降低人口的增长速度。 (二)人口与森林和草原 尽管中国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和保护森林资源,但是由于历史条件和自然条件的限制,目前,中国的生态环境仍比较脆弱,森林资源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中国的人口增长对木材产生了巨大的需求,一方面是对木材制品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对薪柴的需求。这种需求驱使人们对森林的大量坎伐。据统计,在全国140个森林局中,已有61个局处于过度采伐状态,25个局的森林资源已经基本枯竭(曲格平,李金昌,1991年)。目前,中国的用材、薪柴、纸浆和其他林业经济产品的供应都很紧张。与此同时崐,由于人口增长对粮食和耕地的需求,加剧了开荒毁林的过程。随着牧区人口的快速增长,中国的草原出现了超载放牧和过度开垦的现象,其后果是草原的沙漠化。中国的沙漠专家警告:如果不采取措施,到本世纪末,将有8万平方公里土地沙漠化。由于森林和草原的破坏,使水土流失严重。中国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量多达50多亿吨,涉及11个省区,主要在黄土高原和南方的丘陵地区。黄河每立方米水含沙量在37公斤以上,为世界第一。长江每立方米水含沙量也达到了1公斤以上,为世界第四。长江上游多为红色土壤,土层最薄的地区只有4厘米,土层下则是坚硬的岩石。森林的开采、草原的沙化和水土的流失与人口增长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控制人口增长,减少牧业和林业人口,实现人口的产业结构转变,是缓解森林和草原生态环境危机的一项根本性的措施。 (三)人口与矿产和能源 中国是世界上能源储藏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各种矿产资源种类比较齐全。有不少矿产资源储量在世界上居前列。但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并不高。由于人口迅速增长,高耗能工业广泛建立及能源价格长期偏低,使中国的能源供给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各种预测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能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激化,能源利用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将进一步加剧。近年来,中国农民滥采矿藏的问题十分严重,这无疑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对自然环境的直接冲击。为保证矿产能源的长期和有效供给,提高开采效率和减少开采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是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之一。 (四)人口与水资源 中国陆地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虽然水资源的总量不少,但利用难度较大。原因在于:一是时间分布不均匀,水资源东南多、西北少;二是时间分配不尽人意,大部分降水量集中在夏季,而且年际变化大。人口的增长对水资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人口的增长使水资源短缺现象更为突出。1949年以来,中国人口增加了一倍多,相当于人均水资源减少了一倍多;与此同时,生活、生产用水量急速增长,逐步出现了大片的缺水现象。以北京市为例,1962年前,北京市的水资源是供过于求,此后,随着人口的增加,生产的发展,使用水量急剧上升,1970年基本上处于供需平衡状态,此后,水资源危机开始出现,目前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北京市生产和生活的一个重要问题。 2、人口的增长间接地使水资源总量下降。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增长对耕地的需求导致“围湖造田”,破坏了地表水;二是人口增长导致对地下水的超量开采,减少了地下水的总储量。由于超采地下水,一些城市发生了地面下沉,一些沿海城市还出现了海水侵入,影响了地下水的质量。 3、 人口经济活动导致了水体的严重污染。目前,中国每年的废水排放量约为350-400亿吨,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工业废水平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或间接地排入水体。地下水的情况也与此类似,大部分城市地下水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特别是北方城市地下水的硬度逐年上升。 四.总结 就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各方面而言,中国已经制定了各自的发展战略,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总体上的协调。但是,要使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共进,必须改变就人口论人口、就资源论资源、就环境论环境、就经济论经济的单一倾向。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考虑到人口增长的长期需要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必须有利于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同时,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的本身也应该以保护和促进长期发展为主要目标。这就要求中国政府建立起将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多因素综合治理的总体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人口和计划生育是关键问题。

⑽ 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资料有哪些

  1. 燃油方面:私车过多,每辆车的乘客数量比起燃油耗费量来说显得过于奢侈。汽车消费追求豪华型、大排量,社会普遍没有侧重公交事业的建设,结果导致燃油耗费严重,造成燃油稀缺。低技术含量及高浪费的消费方式,是当前我国石油消费存在的最根本问题。我国西部地区产油丰富,但石油行业炼油技术含量低,且没有建立起全国性的供油管道,不但难以在国际市场上形成竞争力,还不能自供己需,加大了对进口的依赖。因此,要解决能源的产业化及可持续发展问题,必须提高石油加工业的技术含量。

  2. 煤方面:很多用煤企业生产方式粗放,浪费严重。目前全国煤矿资源回收率仅在40%左右,特别是小煤矿的回收率只有15%,从1980年至2000年,全国煤矿资源浪费280亿吨。照此下去,到2020年,全国将有560亿吨煤矿资源被浪费。

  3. 电力方面:室内能见度很好的上午,几盏大吊灯毫无顾忌地开着;商场里冷气大开,但门也大开,冷气都可以跑到几十米的远处;形象工程的亮灯工程彻夜不熄;电视机、VCD、空调等家用电器关机后仍处于待机状态,多数家庭从不把白天不用的家用电器插头拔掉;日常工作中,下班关闭电脑主机后不关显示器、不关打印机电源开关的现象十分普遍。

  4. 土地方面:各地胡乱圈地规划开发区、工业园、住宅用地,而大量规划出来的土地却又闲置不用。楼层普遍太低,对本来就稀缺的土地资源没有加以合理利用,可耕地和自然景观地急速减少,造成大量土地资源浪费。

  5. 建筑方面:住房消费追求大面积、高标准,楼层和室内设计不合理,每户的居住面积过于宽大奢侈,建筑材料的节能性不好等等,每多一处建筑就多一份土地、水、电等方面的资源浪费。一些城市建设贪大求洋,尤其是中国各地许多形象工程的利用率低下,闲置期过长,造成土地、建筑成本等方面的浪费。

  6. 水资源方面:每家每户大手大脚用水,水资源浪费十分严重。目前,全国地下淡水天然资源多年平均为8800多亿立方米,约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3。全国约有7000多万人仍在饮用不符合饮用标准的地下水。全国有400多个城市开采利用地下水,在城市用水总量中,地下水占30%。不合理开采地下水诱发了诸多环境问题:全国约有一半城市市区的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水质下降,还呈现出由点向面、由城市向农村扩展的趋势;已诱发46个城市发生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全国还形成区域地下水降落漏斗100多个,面积达15万平方千米。

  7. 稀土元素资源方面:地质专家提出,在地质资源日趋紧张的今天,稀土元素在全国都属短缺资源。近海砂矿资源是海洋矿产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部分海砂含有稀土元素如氡、锡、金等,含有富集金属元素的海砂可用在航天航空工业上。在广东阳江、电白等沿海岸线的海砂就含有这种珍贵的富集金属元素。但这种在广东乃至全国都紧缺的矿产资源却被当地居民用来盖房、修路,造成水体污染,破坏了养殖业。

  1. 工厂、作坊排出的废烟、废气、废水、废渣和噪音;

  2. 人们生活排出的烟、气、噪音、脏水垃圾;

  3. 交通工具(所有的燃油车辆、轮船、飞机等〕排出的废气和噪音;

  4. 大量使用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物质的农田流出的水;

  5. 矿山废水、废渣。

阅读全文

与有没有哪些技术不依托环境资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画内松岛屋怎么代理 浏览:372
昂达主机板驱动程序怎么操作 浏览:308
哪里可以查看咸宁停电信息 浏览:122
二手房交易中的个人所得税是多少 浏览:906
excel复制数据到微信如何变成图片 浏览:787
有机联系的市场体系指的是什么 浏览:866
高桥市场是卖什么的 浏览:20
花鸟市场白色小鸟叫什么 浏览:576
推销产品的话术怎么讲500字 浏览:904
穿越火线哪里可以交易点券 浏览:297
工作走程序是什么意思 浏览:554
武汉箱包市场在什么地方 浏览:71
交易猫的代金券怎么卖 浏览:468
义乌批发棉花市场在哪里 浏览:966
技术资料库主要包括哪些资料 浏览:421
微信小程序码是什么 浏览:605
当地公证处要证实异地信息要多久 浏览:554
plc程序中怎么查看触摸屏的ip 浏览:910
身边的数据都有哪些 浏览:224
什么是技术设计 浏览: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