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信息技术 > 茶园覆盖技术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茶园覆盖技术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2-11-05 13:34:42

⑴ 如何利用大棚种植茶叶的技术分析

茶园覆盖塑料大棚是名优绿茶生产的一项重要栽培管理技术,它能提早名优茶开采时间,预防霜冻灾害,提高茶叶品质,进而大幅度增加经济效益。以下是利用大棚种植茶叶的技术分析-- 1、盖棚茶园的选择 1.1 小气候条件。选择茶园背风向阳,光照充足,地势平坦,排灌条件好,茶行南北朝向。 1.2 茶树品种。以乌牛早、龙井43等早生种成龄茶园为佳,但平阳特早茶不宜。2、盖棚茶园的前期管理 准备冬季盖棚的茶园,春茶结束后,应立即对茶园进行深修剪或重修剪,追施茶叶专用肥150—200公斤。夏、秋以留养枝条为主,病虫害等其它管理措施同茶叶无公害生产技术。深秋对新长枝条作打顶采,以充实枝条营养。不同的年份打顶的时间有所不同,以打顶后不会诱发腋芽萌发为前提。扣棚前茶相的总体要求是:茶叶生长势强,病虫害指数轻,茶园覆盖率达90%以上,茶芽粗壮有力,有蓄势待发之状。3、扣棚前的几项农艺措施 3.1 施基肥。深秋茶树停止生长后,深施基肥。一般在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亩施腐熟的菜籽饼500公斤或腐熟的猪粪、鸡粪2000公斤,有机复合肥loo公斤,磷肥 loo公斤,混合拌匀后在树冠垂直下方开深沟施下并盖土。 3.2 大棚的搭建。钢管拱型大棚或毛竹拱型大棚。以大棚横向跨度不超过12米、棚高不超过3.5米为宜,棚面积300—400平方米。 3.3 茶园灌水。扣棚前,对茶园进行一次灌水。要求灌透,并排干积水。4、扣棚时间 离春节两个月前扣棚,一般在11月下旬。不宜过早扣棚,否则会诱引休眠未深的茶树再次萌发,变成晚秋茶。5、扣棚后管理 5.1 棚内温度的控制。晴天棚内温度升高很快,要谨防茶树被高温烧坏。茶叶蓬面的温度一般控制在32℃以下,棚内温度超过该温度时要及时掀开裙膜通风散热。阴雨天棚内外温度相差5—10℃,一般无需掀棚。夜间棚内外温度十分接近,夜间最低温度不低于5℃,否则给予人工加温。一般一个大棚配备两台加温机或热风锅炉,也可用简易法砌灶加温。茶芽萌动后,要特别注意受强冷空气影响下的气温急剧下降的天气,夜间必须人工加温,保证棚内温度不低于3℃。有条件的可在棚上加盖草帘,提高加温效果。 5.2 茶芽促发。扣棚后20天,喷施复旦1号、绿隆等茶叶专用叶面肥催发茶芽,每隔7天左右喷一次,喷2-3次。喷施时间选择在晴天或多云的早晨、下午,棚内温度20-25℃为宜。茶芽一芽一叶初展、长度约2厘米左右时采摘。茶叶制作技术与春茶相同。6、掀棚 大棚茶叶采摘春节前后可基本结束,但大棚内外的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相差很大,因此大棚薄膜不宜一次性掀开。茶叶采摘结束后,先掀开小部分裙膜,夜间不予封闭,逐渐将棚内环境过渡到棚外环境,半个月后方可全部掀开。春季气温回暖,同品种茶树开始萌动,再对茶园进行重剪和追肥,开始转入下一年度大棚茶园管理。 嵘麒茗茶(www.94069.com)

⑵ 在存储管理中,采用覆盖与交换技术的目的是什么

在存储管理中,采用覆盖与交换技术的目的是节省内存空间。

⑶ 茶园苗圃怎么管理提高茶苗移栽成活率应该注意哪些技术环节

茶产业是中国传统产业,茶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朝代更替,时代迭变,茶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下面我们简要介绍一下茶园苗圃的管理方法和提高茶苗移栽成活率应该注意的技术环节。

⑷ 茶园绿肥有哪些作用

有机茶园绿肥利用方式很多,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作牲畜饲料。许多茶园绿肥茎叶和豆荚等都可以作牲畜饲料,营养价值较高,绿肥经过动物肠胃消化吸收后,通过牲畜粪便经无害化处理施于茶园作有机肥,它可作基肥用。这样绿肥的生物能充分得到利用,是有机农业重要举措,也是有机茶园绿肥最佳利用方式。

其二,作沼气发酵材料。茶园绿肥有机质含量高,是作沼气发酵的好材料。把绿肥和牲畜家禽粪便一起放在沼气池中 发酵,所产生的沼气可作炒茶和照明等用,废渣和沼气液含氮 率高,速效性强,可作茶园追肥,这也可充分利用绿肥中的生物能,为有机茶生产服务,也是有机茶园绿肥较佳利用方式。其三,作茶园土壤覆盖物。土壤覆盖是有机茶生产极为重要的农技措施,好处很多,但因受覆盖草源的限制,推广受到影响。绿肥是就地可用的最佳土壤覆盖草料,春播夏绿肥可作夏、秋干旱时的覆盖草料,拔起后直接铺到行间,待秋、冬耕时埋人土中作肥料,夏、秋起到抗旱保苗作用,秋、冬又起到深耕结合施基肥作用。秋播冬绿肥也可作春、夏时的土壤覆盖草料,可防冲、保墒、降温,待翌年茶园浅耕时埋入土壤作肥料,一举二得,这也是有机茶园绿肥利用的较好方法。其四,直接翻埋作肥料。茶园绿肥可直接将肥青埋人行间作肥料,当秋播冬季绿肥在5月份待绿肥上花下荚时拔株后在行间开沟作春肥施用,春播夏绿肥在8~9月待绿肥生长到上花下荚时开沟作夏、秋肥施入。绿肥直接埋青可提高土壤含水量,效果好,但直接埋青时要防止绿肥腐烂发酵“烧根” 现象,所以埋青时不要靠茶根太近,最好埋在行间为宜。其五,作堆、枢肥用。在茶园地边挖几个大小不等的地头坑,将各种绿肥及当地的杂草、枯枝落叶等有机物与一些厩肥、海肥、塘泥放在坑中,经过一段时间堆、抠之后使之有效化,在茶园施肥季节作基肥或作追肥用。

⑸ 茶园除草什么方法最好

(1)人工除草
人工除草是一种最古老的除草方式,也是在茶园中使用最多的除草方式。主要包括人工手动拔除、锄头铲除或者浅耕翻土。在幼龄期茶园中,对于杂草一般要采取人工拔除的方式,避免用锄头伤及茶树根系。如果是新建茶园或者老茶园,在新建和改造过程中进行深耕细作,也可以大大的减少杂草生长几率,特别是对于茅草、狗牙根、香附子等顽固性杂草的根除有比较好的效果。对于拔除或者耕作的杂草,要么带出茶园暴晒,要么直接深埋土壤之中,目的是为了防止杂草复生。对于一年生的杂草,可以用浅耕的方式处理。对于多年生的顽固性杂草,用深耕的形式效果比较好。
(2)化学除草
一般来说,茶园化学除草剂分为触杀型和内吸传导型。触杀型主要是对于植物的叶茎部分起到杀伤作用,对根系的效果比较差。而内传导型则是通过茎叶或根系吸收传达到整个生命体内部,造成全株死亡。所以对于顽固性杂草,使用内吸传导型除草剂的效果更佳。除草剂最大的特点就是使用方便,杀草效果比较好,可以大量节省人工,经济效益明显,所以在茶园中应用比较广泛。但是,在茶园中选用化学除草剂进行除草时,必须谨慎选择,要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使用标准,尽可能的减少对茶叶的伤害,同时对茶叶品质和人畜安全及环境污染也要全方位的考虑,一定要按照正规的操作程序和使用剂量来使用除草剂。目前我国茶园主要使用的除草剂包括草甘膦、百草枯、茅草枯、扑草净等几种广谱性除草剂。
(3)茶园铺草
茶园铺草最大的作用是保持茶园土壤温度,减少水分蒸发,防止水土流失。但是经过实际操作表明,茶园铺草对于抑制杂草生长也有比较明显的效果。因为铺草以后可以减少阳光直射地面,防止杂草进行光合作用,从而导致杂草自然黄化枯死。茶园土层以稻草为主,也可以用山地间收割的杂草。铺草的厚度要超过5厘米以上,一般情况下是铺得越厚,除草的效果越佳。铺草可以保证土壤的肥力供应,减少杂草重生,从而导致与茶树争肥争水的现象。因此在茶园管理中,铺草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除草手段。
(4)地膜覆盖
其实地膜覆盖技术,在很多农业种植中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推广。但是在茶园种植中并没有大规模的进行运用。经过实验表明,地膜覆盖比稻草覆盖更加有优势。它不仅能够保证茶园地表的温度、湿度,同时可以非常有效的抑制杂草滋生。尤其是在茶园苗圃扦插育苗和幼龄期茶园的管理中,使用地膜覆盖,可以有效的保水保湿保肥,促进茶苗的根系生长,减少杂草的滋生,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病虫害发生。
(5)间作套种
间作绿肥和滋生杂草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杂草会和茶树争肥争水争空间,但绿肥却能够给茶园提供更多的有机肥料,大大缩小杂草生长的空间,改善茶园整体的生态环境状况。特别是对于幼龄期茶园和低产改造茶园来说,茶园整体的空间比较宽阔,可以适当的间作豆科植物或者是高光效牧草。这对于抑制茶园杂草生长有一定的帮助。当绿肥生长到一定阶段,可以直接刈割之后深埋,或者晒干之后作为茶园的覆盖物,既能给茶园增加肥力供应,又能抑制杂草生长,一举两得。

⑹ 种植无公害茶树需要注意什么

随着生态环境污染日益加重,食品质量下降,消费者的观念与行为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对茶叶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开始从有茶喝向纯天然、富营养、高质量的方向发展。近年来,无公害茶的开发生产,符合了当今人们日益增强的卫生保健的消费意识。所以,大力发展无公害茶叶,既是人民的生活需要,也是茶叶生产发展的必由之路。相关专家针对如何栽培无公害茶叶做了如下阐述:
一、选择适宜良种
建立无公害生产茶园,应选择具有高产、优质、抗性强、早芽、性状整齐等特征特性的国家级或省级优良品种,如:金观音、黄观音、龙井43。
二、严格选地
茶园建设之初应选择土壤肥力水平高、土层深厚、通气性能良好、土体中没有隔层、不积水、腐殖质含量高、营养丰富而平衡、呈酸性或弱酸性,土壤卫生指标和重金属的含量不超标的山地。
三、园地规划
1、挖台:挖台面宽170~200cm,离梯内壁30cm挖沟,沟宽60cm,深50cm。自下而上开挖,表土回沟,生土压表。
2、建蓄水池:建立排水沟,园内有竹节沟(台面后沟)、蓄水池(水池深度不得浅于2米,大小在10立方米以上,内砌砖头或石头,水泥抹面)。
3、茶园道路建设:茶园中需设主道、支道和步道,并互相连接。主道是全园的交通要道,连接各个作业区、初制所和场部,道路宽6~7米,坡度5度以下。支道贯穿各片茶园,与主道和步道连通,宽3~4米,坡度8度以下。步道是茶园片块的分界线,又是茶园管理人员进出茶园的通道,宽15~2米,坡度10度以下。
4、茶园内防护林建设:机耕道边上栽种木荷或其他深根系常绿树种为宜;茶园内栽种杨梅桂花等树种,每亩茶园种植8株左右;山顶要有一定面积的涵养林,山腰要有一条防风固土的人工林,山脚要有一条防林带。
四、茶苗移栽
1、移栽时间:选择空气湿度大和土壤含水量高的10月至来年2月下旬。
2、合理密植:双行条栽:1、行距33~45cm,株距20~33cm,每穴栽1-2株,每亩栽2000~2500株。
3、移栽要领:移栽后要及时在离地15cm处保留1-2个分枝,进行第一次定型修剪,以减少水分蒸发;如遇大旱,要注意勤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以保证成活率。
4、定型修剪:茶苗定植后,第一次修剪高度离地面15~20厘米,留1~2个分枝。第二次修剪在上次修剪一年后进行,在上次剪口上提高15~20厘米。第3次修剪在第二次定剪一年后进行,在上次剪口上再提高10~15厘米。
五、抗旱、防冻
1、覆盖:茶园地面覆盖一般采用行间铺盖的形式,即选择稻草、枯草或其它作物秸秆,铺盖厚度在10cm左右,用量在1.5~2.5吨/亩。
2、肥培:冬季应给茶园施足基肥,春茶后适时追肥,以提高茶树的抗旱防旱能力。冬季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如各种饼肥、农家肥。春季追肥应选用速效性的氮肥为主,并适当配施一些速效性的磷、钾肥。
六、病、虫害防治
1、合理进行化学防治。在病虫发生初期及时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对茶树和天敌安全的农药品种并把农药用量压低到最低限度进行防治,绝对禁止在茶树上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同时遵循交替轮换复配用药原则,并改进喷药技术和方法提高喷药效果。对茶小绿叶蝉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或2.5%功夫乳油喷雾防治,对茶蚜可选用25%阿克泰水分散粒剂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喷雾防治,对茶尺蠖可选用2.5%功夫乳油或2.5%天王星乳油喷雾防治,对茶叶蛾、刺蛾可选用10%氯氰菊酯乳油或2.5%功夫乳油喷雾防治,对茶炭疽病、网饼病可选用10%世高水分散粒剂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喷雾防治。
2、推广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昆虫致病菌、农用抗生素及其它防制剂等控制茶树病虫为害利于保持生态平衡。如用白僵菌“871”防治茶丽纹象甲、茶毛虫,病毒“8010”防治茶毛虫,韦伯虫座孢菌防治黑刺粉虱、椰园蚧,杀鳞精防治茶尺蠖,天霸防治茶小绿叶蝉,农抗101防治云纹叶枯病。对于白僵菌、韦伯虫座孢菌的使用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法:(l)喷菌法。菌粉用水溶液稀释配成菌液,每毫升菌液至少含孢子1亿个,再用菌液喷雾;(2)喷粉。苗粉与2.5%敌百虫粉均匀混合,每克混合粉含活孢子至少1亿个,再喷施混合粉剂;(3)将病死的僵尸虫收集研磨,配成每毫升含活孢子至少1亿个(每100个虫尸加工后,兑水80-100公斤),再喷施。
3、物理防治。采用人工捕杀,减轻茶毛虫、茶蚕、茶丽纹象甲等害虫危害;利用害虫的趋性,进行灯光诱杀、色板诱杀或异性诱杀,常用的诱杀器有PH-15型杀虫灯、粘虫板等。

⑺ 茶叶种植技术

一、地块选择与土壤管理

地块选择是茶树栽培过程当中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一般来说,综合茶树生长所需的土壤条件、海拔高度以及地势状况等方面的内容来考察选定种植的地块。在茶树种植的土壤选择方面,倾向于腐殖质含量较高、土层肥厚的微酸沙质土壤,这一类土壤一般具有比较良好的透气、排水优势。

平稳是茶树种植过程当中对于地势的最基本要求,建议茶农选择坡度在25度以下的山坡进行茶树的种植。对茶园的土壤进行日常管理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对土地肥力的保持,通过使用草叶的覆盖可以稳定土壤对于水分的保持促进茶园土地的活性,还能够非常有效地抑制杂草的发育以及蔓延。

二、平衡施肥

茶树种植的施肥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步骤的内容,一方面是基肥的施加,另一方面则是追肥的应用。茶农应当选择秋天时节在茶树之间挖掘土沟,进行肥料的施加,推荐史丹利纯硫基17-17-17。

基肥的施加最为重要的原则就是保证肥料的充足性。理想的施肥方法是采用生物肥料与史丹利的纯硫基混合施加以丰富土地的营养成分。追肥的工作则是集中在茶树发芽的早春时节,首选尿素为主,有机肥为辅。土壤的填盖一定要注意搅拌的充分性与均匀性,为了避免土沟的下沉,应当是铺盖的填土高到地平线以上。

三、气候灾害和病虫害防治

茶树病虫害防治要注意的问题包括干旱的预防以及害虫的防治。由于昭平县具有夏季高温少雨的基本特点,因此要在茶园的开辟上加强对抗旱能力的注意。为了预防干旱,理想的茶园应当选择在土层厚实的近水源地。病虫害的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防治茶尺蠖可使用苦参碱、高效氯氟氰菊酯,防治小绿叶蝉可选用藜芦碱、茚虫威、丁醚脲;

防治茶橙瘿螨可选用矿物油、炔螨特,防治芽叶病害可选用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在病虫害防治技术施用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农药使用的频率与课题应当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对于茶树天敌应当尽量采用利用而非杀灭的方式;加强对生物农药的积极应用与推广。

四、茶叶修枝与摘采

在适宜的时期对茶树树枝进行正确的修剪,对茶树的长势协调、茶叶的产量提高以及质量保证都是非常必要的。茶叶的修枝主要包括主干确定、抹蕾工作以及整形修剪三个环节。一般情况下通过三到四次的植株修剪就可以突出茶树的主干,在首次的修剪当中一般落在茶树上挑选三四条比较粗壮的枝条来作为留用的主枝以备进一步培养;

第二次修剪在上次的留选枝干中再选定两到三个分支。如此反复,就可以修剪出一米左右的主干,确定出整株茶树的树形。

采茶时间的科学确定具有两层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所采集到的茶叶在质量上能够得到保证,另一方面则是可以避免对茶树健康发育造成的负面影响。在实践当中,根据茶树特有的“早采早发”特点,形成了一套采茶的基本方法。

在理论上,茶叶摘采的一般部位出于中开面以及小开面的中间,无论是在春秋季节还是在冬夏季节都没有太大的差异。但是在实际生产的茶树栽培管理当中,一般在春季将茶叶的摘采稍作提前,这样的茶叶采集方法有利于延长茶叶生长周期,处理好茶叶生长与采摘、质量与数量之间的矛盾。

拓展资料:

一、茶叶:

茶叶源于中国,茶叶最早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但从春秋后期就被人们作为菜食,在西汉中期发展为药用,西汉后期才发展为宫廷高级饮料,普及民间作为普通饮料那是西晋以后的事。发现最早人工种植茶叶的遗迹在浙江余姚的田螺山遗址,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

饮茶始于中国。叶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可以用开水直接泡饮,依据品种和制作方式以及产品外形分成六大类。依据季节采制可分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以各种毛茶或精制茶叶再加工形成再加茶,包括分为花茶、紧压茶、萃取茶、药用保健茶、茶食品、含茶饮料等。

茶叶中含有儿茶素、胆甾烯酮、咖啡碱、肌醇、叶酸、泛酸等成分,可以增进人体健康。茶叶饮品-茶被誉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

参考资料:网络茶叶

⑻ 茶园的耕作技术

科学合理的茶园耕作,是提高茶叶产量、质量的重要环节。由于耕作深度不同,茶园耕作可分为浅耕和深耕两种。 一般来说,茶园耕作深度不到15厘米的都叫浅耕。通常,每年都要进行春耕、夏锄、秋锄和冬耕。春耕和冬耕以松土为主。耕作深度春耕10厘米左右,冬耕10厘米~15厘米。夏锄和秋锄以除草为主,锄草次数常因杂草生长不同而有一定差别。锄草深度以5厘米左右为宜。新开辟茶园的第一年,为了避免带动茶籽和茶苗,距茶苗30厘米以内的杂草宜趁雨后用手连根拔除,30厘米以外的照常进行浅耕,待茶苗长大后可用手锄除草。秋后就可全面浅耕。
在茶树幼年和青年阶段,茶园行间空隙大,容易生长杂草。为了减少杂草争夺土壤水分和养分,浅耕时期,次数的安排常在追肥之前进行一次。夏秋季杂草多,浅耕后要将杂草铺在地面晒干或耙出园外,堆积一处制成堆肥,特别在多雨季节更要注意。
壮年茶园如果树冠覆盖度高,其生长好、产量高。由于采摘、施肥、除虫等作业较频繁,茶行间土壤容易板结,浅耕以疏松土壤为主,次数可适当减少1次~2次。 耕作深度超过15厘米即可称为深耕。茶树种植前的深耕,按照常规即可。种植后的深耕,由于茶园类型不同,深耕要求也有差异。下面分别就幼龄茶园、成年茶园、衰老茶园的深耕方法加以说明。
1.幼龄茶园种植前深垦过的茶园,一般结合施基肥进行深耕。深耕深度初期在离茶树根部20厘米~30厘米以外开沟30厘米左右深度。茶树长大后开沟的部位向行中间逐步转移。开垦时仅在种植行中深垦的茶园,一般要结合施基肥,在茶行间宽1米左右深耕50厘米。深挖的土壤先放置道路上,然后施基肥与心土混合,施入沟中,再将第二段表土翻入第一段,这样依次深耕,逐步完成。
2.成年茶园过去已深垦过的,如土壤疏松可不再深耕。若土壤很粘重,在尽量减少伤根的前提下,适当缩小宽度深耕30厘米左右,以后不再深耕。深耕时期,北方茶区宜在8月~9月,长江中、下游茶区宜在9月~10月,华南茶区还可适当推迟。
3.衰老茶园通常结合低产茶园改造,在秋末冬初离开茶根30厘米进行50厘米深耕。深耕时要结合施用有机肥料,将肥料与土壤混合,使土肥相融。
总之,深耕是花费劳力多,需要有机肥多的作业。通常在开垦前进行一次,如果土壤粘重可在开采初期缩小宽度再进行一次。在正常情况下,待20年左右茶园产量大幅度下降时再深耕改土一次,其他时期不再深耕 。

⑼ 茶叶种植技术

茶叶种植技术:开垦茶园开垦坡度15°以下平缓坡地直接开垦。翻垦深度50厘米。坡度15°以上坡地,以等高水平线筑梯坎,梯面宽应大于1.5米,然后翻垦。属塾地的,经过深耕平整就可划行种植;生荒地分初,复垦两次。初垦深度达50厘米,深耕后不必整碎土块,以利蓄水。垦翻时注意不要把草皮翻入底层,以便复垦时清出园外,初垦完毕,就可以进行复垦,复垦深度为25-30厘米。复垦要求敲碎土块,除净柴草根。切忌把生长密结的草皮块翻入下层,免得杂草腐烂后形成孔洞,影响茶苗根系水肥吸收。定植要利用地下部活动的生长时期进行定植,有利于根系的伸长和发育,也有利于吸收土壤养分供地上部的开始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高山地区的茶苗定植时期宜掌握在每年的2月份(春节前后)进行。在完成开垦的茶园定植沟内用定植农具挖穴10-12厘米深,穴径10厘米以上,把茶苗垂直种于穴内,填满土,并压紧压实,或用农具夯实苗茎部三方土层,再培上细土1-2厘米,浇透水分,苗木定植时要比正常深1-2厘米。如果能选择在下雨之前定植最为理想。茶苗定植要采用“双行单株”的方式,株距30厘米,株与株之间呈三角形。在定植沟茶行中铺放3-5厘米厚的稻草或其它草类植物进行覆盖,有利于保温保湿,又达到抑制杂草生长的作用。修剪修剪时期应掌握在5月下旬或6月上旬、10月中旬秋茶结束后为宜。 修剪方法如下:定型修剪:其目的是茶树在幼龄阶段中培养合理的树体骨架及丰产树冠。一般进行4次,每次定剪的新梢刀口处必须要木质化或半木质化。第一次修剪结合定植在离地15-18厘米处定剪;第二、三、四次定剪要求在前一次定剪刀口向上提高15厘米处定剪。经过四次的定型修剪树高已达到60厘米,有2-3级的分枝结构,初步形成合理的采摘树冠,即可投入生产。轻修剪:轻修剪的目的在于调整树冠,培养良好的采摘面。每年进行一次,轻修剪的程度,以剪去蓬面上3―5厘米的为度,主要是剪掉冠面上的小桩头、无用新梢等。深修剪:经过多年的采摘和轻修剪的树,应用深修剪的方法剪去树冠上部10-15厘米的一层枝叶,使茶树重新抽发新枝,提高茶树发芽能力,延长茶树高产稳产的年限。重修剪:对半衰老和未老先衰茶树,一般以剪去原树高的1/2为宜,结合整理(抽剪),重新培养健壮枝干和采摘树冠。台刈:对十分衰老的茶树,宜在离地面约10-15厘米高处锯(或剪)掉全部枝干,重新培养树体骨架结构和采摘树冠。

⑽ 如何才熊提高春茶产量

摘要:茶树芽叶萌发,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产上就根据茶树芽叶在时空分布上的异质性、轮生性等变化规律,采取优化栽培管理技术措施,控制树型树势,调节芽叶的时空分布,争取春茶早发、多发、快发、壮芽和嫩芽,促进春茶,特别是早春名优茶生产,提高春茶和名优茶的产量和比例,以实现高产优质高效。

关键字:提高
春茶 质量 产量 栽培 技术措施

茶叶具有极强的商品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栽培茶树总是以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目标。当今,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叶消费趋于高档化。同时,国内外茶叶市场供大于求,买方市场格局全面形成,质量竞争十分激烈。春茶质量好,深受消费者喜爱,并且是名优茶生产和开发的关键季节,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优势。在生产上,通过优化栽培管理技术措施,突出春茶生产,提高春茶产量和质量,促进名优茶,特别是早春名优茶生产,是当前各茶叶产区普遍关注的问题。我县目前的春茶产量及比例一般较低,仅占全年产量的30%左右,远低于江浙一带40——60%的春茶比例,对名优茶的生产和开发十分不利,严重制约了我县茶叶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探讨提高我县春茶产量和质量的主要栽培管理技术措施是十分必要和现实的。

一、春茶生产的重要性

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茶叶产品缺乏,满足不了人们的消费需求,并且全部由国家实行统购统销,茶叶生产注重的是全年茶叶产量的提高。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当前国内外茶叶市场供大于求,买方市场已成定局,质量竞争异常激烈的新形势下,突出春茶生产,提高春茶产量及在全年中的比例,是国内外茶叶市场对茶叶生产的客观要求,对茶叶生产企业和生产者提高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茶叶生产的高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外茶叶市场高档化,特别是名优茶价高畅销,而低档茶、大宗茶价低滞销。春茶是一年中质量最好,最受消费者喜爱,价格最高,经济效益最好的一季茶叶,也是名优茶生产和开发的关键季节,具有明显的综合质量优势和经济效益优势。首先,突出春茶生产,提高春茶及其在全年中的比例,可以提高全年的茶叶综合质量水平,从而实现茶叶生产的go效益。其次,突出春茶生产,可以促进名优茶,特别是早春名优茶的生产和开发,进一步提高春茶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第三,突出春茶生产,通过优化栽培管理技术措施,改善茶叶生态环境,控制树型树势,调节芽叶的时空分布,在更高的产量水平上,进一步提高茶叶的质量,从而实现茶叶生产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茶叶生产的良性循环和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茶树芽叶的时空分布及其异质性和轮生性

要通过优化栽培管理技术措施来调节茶树芽叶的时空分布,突出春茶生产,从而实现茶叶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目标,首先我们就必须弄清和把握茶树芽叶的时空分布及其异质性和轮生性。

(一)茶树芽叶的时间分布。茶树芽叶在时间分布上有春茶、夏茶和秋茶。春茶由越冬芽萌发而成,由于树体经秋冬季养蓄,具有一年中最丰富的储藏营养,一旦春季气候适宜,茶芽即开始萌动生长,芽叶萌发整齐,持嫩性好,是一年中最好的一季茶叶,其产量高低主要取决于越冬芽数量、秋冬季树体营养的储藏水平及水分供给状况。夏、秋茶则不同,树体养分养分已在春茶中大量消耗,主要靠追肥供给,并由于夏、秋季高温高湿,芽叶生长迅速,持嫩性变差,萌芽不整齐,芽叶质量远不及春茶。

(二)茶树芽叶的空间分布。茶树芽叶的空间分布有纵向分布和横向分布。在纵向分布上,有顶芽和侧芽。顶芽处在茶蓬面上,受顶端优势作用,能优先获得最好的生育条件和树体营养,发芽早二肥壮。而侧芽因受顶芽生长所抑制,一般只有在采掉顶芽后,侧芽才能萌发,致使茶树呈现明显的轮性生长特点,也就是说,春芽是由越冬芽萌发而来,夏茶是由春茶小桩上萌发而来,秋茶是由夏茶小桩上萌发而来。在横向分布上,有蓬中心茶和蓬边缘茶。蓬中心茶发芽早而肥壮,蓬边缘茶发芽迟而相对瘦小。这种差异在无采摘面(高低不平)或弧形茶蓬上相对明显,而在平面茶蓬上的差异相对较小。

茶树芽叶萌发,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产上就根据茶树芽叶在时空分布上的异质性、轮生性等变化规律,采取优化栽培管理技术措施,控制树型树势,调节芽叶的时空分布,争取春茶早发、多发、快发、壮芽和嫩芽,促进春茶,特别是早春名优茶生产,提高春茶和名优茶的产量和比例,以实现高产优质高效。

三、制约广南春茶产量和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

广南县春茶产量低,比例小的问题十分突出。一般年份,春茶产量仅占全年产量的30%左右,远低于江浙一些茶叶产区40——60的春茶比例,严重制约了广南茶叶经济效益的提高。经认真分析认为,造成广南春茶产量低、比例小的主要因素有下列几个方面:

(一)冬春季季节性干旱。广南县具有雨量集中,干湿分明的的气候特点。一般年份,5——10月份的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3%以上,而11至次年4月份的降雨量不到17%,这对春茶生产十分不利,严重影响春茶产量和质量的提高。

首先,茶树在冬季11月至次年2月份这段时间,地上部虽然停止生长,但地下部根系活动旺盛,因干旱少雨,水分不足,降低了地上部光合产物的积累和地下部根系对土壤养分和肥料的吸收,减少了茶树树体内营养物质的积累和储存,导致供给春茶萌芽生长的养分少,造成春茶量低质差。其次,广南早春气温回温快,一般2月下旬3月初即回升到春茶萌发适温,但由于冬春连续几个月的干旱少雨,土壤和空气都处于最干燥的时期,加上气温回升和茶芽萌发,水分蒸腾作用加强,茶园耗水量增大,导致茶树供水严重不足,造成芽叶生长发育受到影响,质量变差,产量下降。第三,3—4月份,不仅土壤、空气干燥,而且风大,加速了水分的消耗,并使茶芽散叶快,持嫩性下降,质量变差。第四,由于冬春干旱,给追施催芽肥造成困难,即使施入,茶树对肥料的吸收利用率也极低,进一步影响春茶产量和质量。

(二)茶树秋末修剪偏迟偏重。在茶树的栽培管理技术上,习惯沿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传统方法,注重于全年产量的提高,对春茶在全年茶叶生产中的经济效益优势认识不足,不能突出关键茶季,严重影响了广南茶叶生产经济效益的提高,很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在秋末茶树的轻修剪上,由于受秋茶采摘及传统习惯影响,往往将修剪时间推迟到11月份才进行,造成春茶萌发时间推迟。另外,在修剪方法上习惯于偏重修剪,一般要将树冠顶部厚厚的剪掉一层,造成冬季光合面积及光合产物积累减少,从而导致春茶产量低,质量差。

(三)茶园不施或少施基肥。茶树具有明显的营养储存和再利用特性,冬季地上部生长停止,但地下部根系活动旺盛,仍在吸收养分,吸收的养分除维持茶树树体越冬基本代谢所需外,大部分都储存在根系及根颈部,成为第二年芽叶萌发生长的物质基础,对春茶早发、肥壮及快长起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受经济条件、有机肥源以及对基肥的认识不足等方面的影响,在现行的茶园管理中,大部分茶园一般不施或在少施基肥,造成冬季茶树根系储存养分少,春茶芽叶萌发生长所需养分供应不足。

四、提高广南春茶产量和质量的主要栽培管理技术措施

(一)推广应用早芽无性系良种。早芽无性系良种茶树,其种性是形成春茶早发、高产、优质内在因素。积极推广应用早芽无性系良种,是提高春茶产量和质量的一项重要栽培技术措施。据研究,早芽无性系良种具有时间和质量上的优势,一般早芽种比中芽种可提早一周开采,春茶产量高10%以上,而无性系良种具有发芽整齐,生长一致,芽叶均匀等特点。

(二)提早实施茶树秋末轻修剪。春茶产量高低主要取决于越冬芽数量和秋冬季树体营养的储存、教练水平。因此,秋末茶树轻修剪必须把握“早、轻”二字。

所谓“早”,就是指秋末茶树轻修剪的时间要早一点。根据广南的气候情况及秋茶生产,以10月上、中旬进行轻修剪较为合适,此时大部分秋茶已采下,对秋末收尾的球查可提前采下,基本不影响秋茶产量。同时可以相对延长秋冬季树冠的休眠时间,对春茶早发有利。所谓“轻”,就是指修剪的程度要轻,在操作上应改变传统习惯,以修平蓬面突出部分或突出枝梢为适度,茶蓬两侧原则上不修剪或突出枝梢为适度。这样,在打破顶端优势的基础上,尽量多地保留越冬顶芽,促进春茶生产。

(三)加强茶园秋季土壤管理。茶地经采和其他田间管理作业,土遭多次践踏,造成土壤表层通透性差,土性冷、板、瘦,会严重影响秋冬茶树树体营养的积累,因此,应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雨季未结束前,对茶树行间土壤进行翻耕25——30厘米,一方面结合施基肥,转土性冷、板、瘦为暖、松、肥;另一方面加深和活化耕层土壤,增加蓄水保水能力,增加秋冬季茶园土壤水分。

(四)加强茶园秋冬基肥管理。基肥肥效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茶树的越冬质量,从而影响春茶新梢发芽的时间及产量和质量。要抓好茶园施用基肥管理,必须做到“足、早、深、好”四个字。所谓“足”,就是指基肥数量要足。据研究,10月至次年3月,茶树吸收的营养物质占全年所吸收的营养物质总量的30%左右。因此,基肥施用量(按氮计算)不得少于全年用量的30%左右。所谓“早”,就是指要适当早施。据同位素15N示踪研究,早施基肥,可以增加茶树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积累,有利于茶树产量的提高。从广南的气候特点来看,基肥应力争在10月上、中旬施完。所谓“深”,就是指基肥一定要深施,尽量把茶树吸收根引向土壤深处,提高茶树的抗寒、旱能力,一般要求深施至20——25厘米。所谓“好”,就是指施用的基肥质量要好,既要含有较高的有机质,,以便改良土壤物理特性,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又要含有较丰富的营养成分,以供茶树吸收。要求基肥具有速效性,以有利于茶树在越冬前吸收足够的养分,为越冬做好准备;还要求基肥含有能逐步分解的养分,以适应茶树在越冬期间缓慢吸收养分的要求。因此,基肥最好施用或者混合施用厩肥、饼肥和复合肥。

(五)早施,配合叶面喷施催芽肥,促进春茶生长。茶树吸肥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集中性。基肥虽是春茶新梢形成和早发的物质基础,但必须从土壤中吸收大量的营养加以补充。春茶期间,茶树吸收养分的速度快,需求量大,如果养分供应不及时,春茶产量很难保证。因此,必须追施土壤催芽肥,并配合喷施叶面催芽肥。

1、早施土壤催芽肥。追肥一般使用尿素等速效性化肥,但尿素在土壤中仍需经过脲酶的作用分解后才能被茶树吸收利用,因此,必须早施土壤催芽肥。否则,若追施太迟,肥料对春茶的贡献不大,主要作用于夏茶。从广南早春回温快的气候特点来看,最好在2月上、中旬施完催芽肥。

2、配合土壤追肥,及时喷施叶面催芽肥。在茶芽萌动时,喷施“催芽素、增产素、丰产素、茶树一喷早”等生物、化学肥料,刺激茶树营养生长,激发休眠芽萌发生长。该方法投资小,见效快,一般可提早3—10天开园,增产10%以上。

(六)提早实施茶园土壤铺草覆盖,切实抓好冬春茶园保水抗旱。广南县冬春干旱,严重影响着广南的春茶生产。在生产上,茶园土壤铺草覆盖是一项重要的保水抗旱措施。秋季,结合茶园深耕施基肥,争取在10月中、下旬旱季来临前,采用山草、稻草、麦秆、豆秸等有机覆盖材料,在茶园行间铺草覆盖,防止水分散失,保水抗旱,同时提高表土地温和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春茶生产。茶园铺草覆盖每亩用干草1吨左右,铺草厚度5—10厘米。

(七)提早开园,及时分批按标准采摘,切实抓好春茶鲜叶下树。鲜叶采摘不仅是一项收获过程,同时也是一项重要的栽培技术措施,与茶叶的增产提质有着密切的关系。要抓好春茶鲜叶采摘,必须在“早、嫩、留、净”四个字上下功夫。所谓“早”,就是指春茶要适当提早开园采摘,当有5—10%的芽叶达到一芽一叶时,即应开园采摘,这样既可促进早春名优茶生产,又可以相对延长春茶采摘期,调节洪峰,有利于劳动力调配。所谓“嫩”,就是指春茶一般以生产名优茶为主,鲜叶要求适当偏嫩采摘,以一芽一叶为标准,不仅质量好,而且可以增加采摘轮次。所谓“留”,就是指采摘要注意留叶,不能搬马蹄,一扫光,既影响质量,又影响下一轮茶叶产量。春茶采摘以留鱼叶采摘为适宜。所谓“净”,就是指每批鲜叶都必须采完采干净,避免漏采而放老,既影响产量,又影响质量。综合起来讲,春茶采摘要做到“早、嫩、留、净”四字,必须实行及时分批按标准勤采。

阅读全文

与茶园覆盖技术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义乌批发棉花市场在哪里 浏览:966
技术资料库主要包括哪些资料 浏览:421
微信小程序码是什么 浏览:605
当地公证处要证实异地信息要多久 浏览:554
plc程序中怎么查看触摸屏的ip 浏览:910
身边的数据都有哪些 浏览:224
什么是技术设计 浏览:890
交易猫怎么设置不许还价 浏览:795
工厂招代理经销商属于什么销售 浏览:523
标题中包含哪些信息 浏览:704
如何进入oa程序 浏览:316
交通肇事怎么处理程序 浏览:365
中美代理人什么意思 浏览:746
产品怎么插入表格里 浏览:235
个人开增值税发票要哪些信息 浏览:900
交易所系统维护是多久 浏览:16
个人承包市场国家有哪些规定 浏览:358
传递信息怎么更清晰 浏览:482
隐藏正在运行的程序是什么 浏览:614
变电安装技术总结怎么写 浏览: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