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取用无菌溶液的操作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可爱的天使们,临床工作繁杂而有序,在这个岗位上每天要重复进行着无数的护理操作,操作的过程中您还记得标准的无菌操作吗,这些微不足道的小细节千万不要忽视哦,这些都与患者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现在我们学习一下取用无菌溶液的具体步骤吧。
关注 zghsks 官方微信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资讯、精华资料、内部资料等信息!
护士资格交流QQ群 256902838
2018年护士资格考试网校零风险协议护航班火热招生中
(1)洗手,戴口罩,根据操作目的准备环境及用物。
(2)根据医嘱取无菌溶液密闭瓶,湿擦瓶外灰尘,认真查对瓶签上的药名、浓度、剂量、有效期,检查瓶盖有无松动、瓶体有无裂痕,倒置溶液检查有无沉淀、浑浊、絮状物及变色。检查无误后用启瓶器开启瓶盖,用拇指与示指或双手拇指将瓶塞边缘向上翻起。
(3)一手示指与中指套住瓶塞将其拉出,注意手不可触及瓶塞内面及瓶口,防止瓶塞被污染;另一手拿溶液瓶,瓶签朝向掌心,倒出少量溶液旋转冲洗瓶口,再由原处倒出溶液至无菌容器中。倒溶液时,勿将瓶签打湿;勿使瓶口接触容器口周围。不可将物品伸到无菌溶液瓶中蘸取溶液;已经倒出的溶液不可再倒回瓶内。
(4)无菌溶液倒完后,立即塞好瓶塞,以防污染。已开启的无菌溶液瓶内的溶液,可保存24小时。在瓶签上注明开瓶日期、时间,放回原处。
大家是不是觉得自己的操作很标准呢,继续保持哦,后期还会为大家讲解一些具体的操作注意事项的,下期见喽!
【例题】
取用无菌溶液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打开瓶盖后,立即倒入无菌容器中
B.可直接在溶液瓶中蘸取
C.可用敷料堵住瓶口,使溶液缓慢流出
D.剩余溶液应在开启后24h内使用
E.溶液倒出后未使用,应及时倒回瓶中
【正确答案】D
以上就是一氧化碳中毒昏迷后的急救护理措施,更多护士资格考试相关信息敬请关注环球医学教育网/中国卫生人才网,或关注环球网校护士资格考试微信:zghsks,随时掌握一手新鲜医考信息。
❷ 在开展无菌实验之前要对无菌室进行怎样的无菌处理
综述:无菌室的无菌处理:先进行无菌室空间的消毒,开启紫外灯30-60分钟。检验用的有关器材, 搬入无菌室前必须分别进会灭菌消毒。
无菌试验室主要用于微生物学、生物医学、生物化学、动物实验、基因重组以及生物制品等研究使用的实验室统称洁净实验室-生物安全实验室。
特点:
凭借对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精湛的咨询顾问和工程设计施工方面的专家队伍,先进的规划运营理念和与国际着名品牌供应商的良好合作关系,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洁净实验室-生物安全实验室解决方案。它具有高安全性、专业化、整体性、模块化、标准化等特点。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无菌试验室
❸ 无菌操作流程
无菌技术操作流程:
1、选择清洁、干燥、宽阔的场所进行操作.
2、解开无菌包系带卷放在包布下边.
3、用拇指和食指先揭左右两角,最后揭开内角,注意手不可触及包布的内面.用无菌钳(镊)取出一块无菌巾放于治疗盘内,剩余部分按原折痕包起扎好,并注明开包时间.
4、铺无菌盘:
单巾铺盘:双手拇、食指捏住治疗巾两上角外面,轻轻抖开,双折铺于治疗盘上,内面为无菌区,盖的半幅成扇形折到对面无菌盘上,开口边向外,放入无菌物品后,边缘对齐盖好.将开口处向上翻折两次,两侧边缘向下翻一次,以保持无菌.
双巾铺盘:双手捏住无菌巾的左右两上角的外面,轻轻抖开,由远向近铺于治疗盘上,无菌面向上,放入无菌物品.依上法夹取另一块无菌巾,由近侧向对侧覆盖于治疗盘内上,边缘多余部分反折,不应暴露无菌区.
5、打开无菌容器盖,必须把盖的无菌面(内面)向上,放在稳妥处,夹取所需物品放入无菌盘内后立即盖严.
6、倒无菌溶液,仔细检查核对溶液后,面对瓶签两拇指将橡皮塞向上翻转,再用一拇、食指将橡皮塞拉出,用食、中指套住橡皮塞,另一手(或同一只手)握住瓶签倒出少许溶液冲净瓶口,再由原处倒出所需溶液于无菌容器中,套上瓶塞并消毒翻转部分与瓶颈(从非污染处到污染处)后立即盖好,并注明开瓶时间.
7、打开无菌盘上层无菌巾一部分,核对无菌手套袋上所注明的手套号码、灭菌日期和消毒指示胶带,然后将手套袋摊开,取出滑石粉包,将粉擦于手掌、手背和指间,以一手掀起手套内袋开口处,另一手捏住手套翻折部分(手套内面)取出手套,使手套的两拇指相对,一手伸入手套内戴好,再以戴好手套的手伸入另一手套的反折部分,依法戴好另一手套,将反折部分翻转套在工作服衣袖外面,揭开无菌盘进行无菌操作.
8、持无菌容器时应托住底部,不可触及容器内面及边缘.
9、开包递送无菌物品时,一手托起无菌包,另一手打开无菌包一角,将带子卷起夹在托包的手指缝内,另一手依次打开其它三角并抓住递送或稳妥地将包内物品放入无菌容器中(无菌区域内).
10、操作完毕,从手套口翻转向下脱去手套,整理用物.
❹ 无菌技术的使用法
(1)无菌持物钳(镊)应浸泡在盛有消毒溶液的无菌广口容器内,液面需超过轴节以上2-3cm或镊子1/2处。容器底部应垫无菌纱布,容器口上加盖。每个容器内只能放一把无菌持物钳(镊)。(2)取放无菌持物钳(镊)时,尖端闭合,不可触及容器口缘及溶液面以上的容器内壁。手指不可触摸浸泡部位。使用时保持尖端向下,不可倒转向上,以免消毒液倒流污染尖端。用后立即放回容器内,并将轴节打开。如取远处无菌物品时,无菌持物钳(镊)应连同容器移至无菌物品旁使用。(3)无菌持物钳(镊)不能触碰未经灭菌的物品,也不可用于换药或消毒皮肤。如被污染或可疑污染时,应重新消毒灭菌。(4)无菌持物钳(镊)及其浸泡容器,定期消毒灭菌,并更换消毒溶液及纱布。
(五)无菌容器的使用法
经灭菌处理的盛放无菌物品的器具称无菌容器。如无菌盒、贮槽、罐等。无菌容器应每周消毒灭菌一次。
(六)无菌包的使用法
无菌包布是用质厚、致密、未脱脂的棉布制成双层包布。其内可存放器械、敷料以及各种技术操作用物,经灭菌处理后备用。1.无菌包的包扎法 将物品置于包布中间,内角盖过物品,并翻折一小角,而后折盖左右两角(角尖端向外翻折),盖上外角,系好带子,在包外注明物品名称和灭菌日期。2.无菌包的打开法 取无菌包时,先查看名称,灭菌日期,是否开启、干燥。将无菌包放在清洁干燥的平面上,解开系带卷放于包布角下,依次揭左右角,最后揭开内角,注意手不可触及包布内面。用无菌钳取出所需物品,放在已备好的无菌区域内。如包内物品一次未用完,则按原折痕包好,注明开包时间,有效期为24时。如不慎污染包内物品或被浸湿,则需要重新灭菌。取小包内全部物品时,可将包托在手上打开。解开系带挽结,一手托住无菌包,另一手依次打开包布四角翻转塞入托包的手掌心内,准确地将包内物品放入无菌容器或无菌区域内(勿触碰容器口缘),盖好。
(七)无菌盘的铺法
将无菌治疗巾铺在清洁、干燥的治疗盘内,使其内面为无菌区,可放置无菌物品,以供治疗和护理操作使用。有效期限不超过4小时。1.无菌治疗巾的折叠法 将双层棉布治疗巾横折2次,再向内对折,将开口边分别向外翻折对齐。2.无菌治疗巾的铺法 手持治疗巾两开口外角呈双层展开,由远端向近端铺于治疗盘内。两手捏住治疗巾上层下边两外角向上呈扇形折叠三层,内面向外。3.取所需无菌物品放入无菌区内,覆盖上层无菌巾,使上、下层边缘对齐,多余部分向上反折。
(八)无菌溶液的倒取法
取无菌溶液瓶,擦净灰尘,核对标签,检查瓶盖有无松动,瓶壁有无裂痕,溶液有无沉淀、混浊、变色、絮状物。符合要求方可使用。揭去铝盖 常规消毒瓶塞,以瓶签侧面位置为起点旋转消毒后,用无菌持物钳将瓶塞边缘向上翻起,再次消毒。以无菌持物钳夹提瓶盖,用另一手食指和中指撑入橡胶塞盖内拉出。先倒少量溶液于弯盘内,以冲洗瓶口,再由原处倒出溶液于无菌容器中;倒溶液时瓶签朝上。无菌溶液一次未用完时,按常规消毒瓶塞、盖好,注明开瓶时间。
(九)无菌手套的戴法
1.戴无菌手套 洗净擦干双手。核对手套号码及有效期。打开手套袋,取滑石粉涂抹双手,注意避开无菌区。手套可分别或同时取出。双手分别捏住袋口外层,打开,一手持手套翻转折部分(手套内面),取出;另一手五指对准戴上。将戴好手套的手指插入另一只手套的翻折面(手套外面),取出,同法将另一手套戴好,戴手套时不可强拉。最后将两手套翻折面套在工作衣袖外面。注意手套外面为无菌区,应保持其无菌。手套戴好后,双手置胸前,以免污染。2.脱手套 将手套口翻转脱下,不可用力强拉手套边缘或手指部分。
❺ 菌液如何稀释,是用无菌水还是用培养基
菌液如何稀释,是用无菌水还是用培养基
用于大肠杆菌的液体培养基:
GYT培养基(Tung and Chow 1995)
10%(v/v)甘油
0.125%(m/v)酵母提取物
0.25%(m/v)胰化蛋白胨
使用0.22um滤器过滤除菌,分装成2.5ml一份,保存于4℃。
LB(Luria-Bertani)培养基
配制每升培养基,应在950ml去离子水中加入:
胰化蛋白胨 10g
酵母提取物 5g
NaCl 10 g
摇动容器直至溶质溶解。用5mol/L NaOH(约0.2ml)调pH值至7.0。用去离子水定容至1L。在15psi(1.05kg/cm2)高压下蒸汽灭菌20min。
M9培养基
配制1L培养基,应在750m1无菌去离子水(冷至50℃或50℃以下)中加入:
5×M9盐溶液 200ml
1 mol/LMgSO4 2 ml
适当碳源的20%溶液(如20%葡萄糖) 20ml
1 mol/LCaCl2 0.1 ml
灭菌的去离子水至980ml。
如果需要,可在M9培养基中补加适当氨基酸和维生素的贮存液。
5×M9盐溶液配制:用无离子水溶解下列盐类,终体积为1L:
Na2HPO4·7H2O 64g
KHPO4 15g
NaCl 2.5g
NH4Cl 5.0g
分装成200ml一份,在15psi(1.05kg/cm2)高压下蒸汽灭菌15min。
分别配制MgSO4溶液和CaCl2溶液,高压灭菌。用无菌水将5×M9盐溶液稀释至980ml后,加入MgSO4和CaCl2溶液。葡萄糖溶液在加到稀释的M9盐溶液之前,用0.22um滤器过滤除菌。当使用含有染色体上脯氨酸生物合成操纵子缺陷[△(lac-proAB)]的大肠杆菌以及互补的proAB基因在F'质粒上时,在M9基本培养基中补加下列成分:
0.4%(m/v)葡萄糖(右旋糖)
5mM MgSO4·7H2O
0.01%硫胺
❻ 无菌操作六项步骤是什么
1、执行无菌操作前,先戴帽子、口罩、洗手,并将手擦干,注意空气和环境清洁。
2、夹取无菌物品,必须使用无菌持物钳。
3、进行无菌操作时,凡未经消毒的手、臂、均不可直接接触无菌物品或超过无菌区取物。
4、无菌物品必须保存在无菌包或灭菌容器内,不可暴露在空气中过久。无菌物与非无菌物应分别放置。无菌包一经打开即不能视为绝对无菌,应尽早使用。凡已取出的无菌物品虽未使用也不可再放回无菌容器内。
5、无菌包应按消毒日期顺序放置在固定的柜橱内,并保持清洁干燥,与非灭菌包分开放置,并经常检查无菌包或容器是否过期,其中用物是否适量。
6、无菌盐水及酒精、新洁尔灭棉球罐每周消毒一次,容器内敷料如干棉球、纱布块等,不可装得过满,以免取用时碰在容器外面被污染。
(6)怎么用无菌技术进行复溶和稀释扩展阅读:
无菌操作技术及注意事项:
1、玻璃器皿的消毒和清洁
⑴新购玻璃器皿的处理
新购玻璃器皿应用热肥皂水洗刷,流水冲洗,再用1%~2%盐酸溶液浸泡,以除去游离碱,再用水冲洗。对容量较大的器皿如试剂瓶、烧瓶或量具等,经清水洗净后应注入浓盐酸少许,慢慢转动,使盐酸布满容器内壁数分钟后倾出盐酸,再用水冲洗。
⑵污染玻璃器皿的处理
①一般试管或容器可用3%煤酚皂溶液或5%石炭酸浸泡,再煮沸30分钟,或在3%~5%漂白粉澄清液内4小时,有的亦可用肥皂或合成洗涤剂洗刷使尽量产生泡沫,然后用清水冲洗至无肥皂为止。最后用少量蒸馏水冲洗。
②细菌培养用的试管和培养皿可先行集中,用1kg/cm2高压灭菌15~30分钟,再用热水洗涤后,用肥皂洗刷,流水冲洗。
③吸管使用后应集中于3%煤酚皂溶液中浸泡24小时,逐支用流水反复冲洗,再用蒸馏水冲洗。
④油蜡沾污的器皿,应单独灭菌洗涤,先将沾有油污的物质弃去,倒置于吸水纸上,100℃烘干半小时,再用碱水煮沸,肥皂洗涤,流水冲洗。必要时可用二甲苯或汽油去油污。
⑤染料沾污的器皿,可先用水冲洗,后用清洁或稀盐酸洗脱染料,再用清水冲洗。一般染色剂呈碱性,所以不宜用肥皂的碱水洗涤。
⑥玻片可置于3%煤酚皂溶液中浸泡,取出后流水冲洗,再用肥皂或弱碱性煮沸,自然冷却后,流水冲洗。被结核杆菌污染或不易洗净的玻片,可置于清洁液内浸泡后再冲洗。
2、无菌器材和液体的准备
将玻璃器具中的培养皿、培养瓶、试管、吸管等按上述方法洗净烘干后,用一洁净纸包好瓶口并把吸管尾端塞上棉花,装入干净的铝盒或铁盒中,于120℃的干燥箱中干燥灭菌2小时,取出备用。
对于手术器械、瓶塞、工作服以及新配制的PBS洗液,则采用高压蒸气灭菌法,即在15磅的条件下,加热20分钟。而对于MEM培养液、小牛血清和消化液等需用G5或G6滤器负压抽滤后使用。
3、无菌操作过程在无菌操作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工作区的无菌、清洁。因此,在操作前20~30分钟要先启动超净台和紫外灯,并认真洗手和消毒。
在操作时,严禁喧哗,严禁用手直接拿无菌物品,如瓶塞等,而必须用消毒的止血钳、镊子等。培养瓶应在超净台内操作,并且在开启和加盖瓶塞时需反复用酒精灯烧。对于吸管应先用手拿后1/3处,戴上胶皮乳头,并用酒精灯烧烤之后再吸液体。
4、常用清洁液的配制法
⑴重铬酸钾清洁液:可根据不同需要,选用下列的任何一种浓度。先将重铬酸钾溶于水中,再慢慢加入浓硫酸。注意,此时可产生高热,应防止容器破裂。重铬酸钾清洁液除污力强,腐蚀性大,应避免接触皮肤和衣服。为防止吸收空气的水分而变质,此液应贮存于带盖的容器中。
如清洁效力较差,可再加入少量重铬酸钾及浓硫酸,还可继续使用。直到液体变蓝绿色,即不能再用。配制重铬酸钾清洁液时,宜用耐高温的陶瓷缸或耐酸搪瓷或塑料容器。使用玻璃器皿时,应特别注意防止产生高热而破裂,切忌用量筒来配制。
⑵磷酸三钠将其配成5%~10%水溶液,可用于洗涤玻璃器皿上的油污,但经常使用腐蚀玻璃,使器皿表面模糊、毛糙。
⑶硝酸清洁液将其配成50%水溶液,可用于清洁微量滴定筒。
⑷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钠盐)将其配成5%~10%水溶液,可洗脱粘附于玻璃器皿内壁的白色沉淀物。
⑸尿素溶液尿素是溶解蛋白质的良好溶剂,适用于洗涤粘附有血液血清等蛋白质的吸管、试管等。
❼ 如何进行无菌操作(实验材料、工具和步骤)
无菌技术操作流程:
1、选择清洁、干燥、宽阔的场所进行操作。
2、解开无菌包系带卷放在包布下边。
3、用拇指和食指先揭左右两角,最后揭开内角,注意手不可触及包布的内面。用无菌钳(镊)取出一块无菌巾放于治疗盘内,剩余部分按原折痕包起扎好,并注明开包时间。
4、铺无菌盘:
单巾铺盘:双手拇、食指捏住治疗巾两上角外面,轻轻抖开,双折铺于治疗盘上,内面为无菌区,盖的半幅成扇形折到对面无菌盘上,开口边向外,放入无菌物品后,边缘对齐盖好。将开口处向上翻折两次,两侧边缘向下翻一次,以保持无菌。
双巾铺盘:双手捏住无菌巾的左右两上角的外面,轻轻抖开,由远向近铺于治疗盘上,无菌面向上,放入无菌物品。依上法夹取另一块无菌巾,由近侧向对侧覆盖于治疗盘内上,边缘多余部分反折,不应暴露无菌区。
5、打开无菌容器盖,必须把盖的无菌面(内面)向上,放在稳妥处,夹取所需物品放入无菌盘内后立即盖严。
6、倒无菌溶液,仔细检查核对溶液后,面对瓶签两拇指将橡皮塞向上翻转,再用一拇、食指将橡皮塞拉出,用食、中指套住橡皮塞,另一手(或同一只手)握住瓶签倒出少许溶液冲净瓶口,再由原处倒出所需溶液于无菌容器中,套上瓶塞并消毒翻转部分与瓶颈(从非污染处到污染处)后立即盖好,并注明开瓶时间。
7、打开无菌盘上层无菌巾一部分,核对无菌手套袋上所注明的手套号码、灭菌日期和消毒指示胶带,然后将手套袋摊开,取出滑石粉包,将粉擦于手掌、手背和指间,以一手掀起手套内袋开口处,另一手捏住手套翻折部分(手套内面)取出手套,使手套的两拇指相对,一手伸入手套内戴好,再以戴好手套的手伸入另一手套的反折部分,依法戴好另一手套,将反折部分翻转套在工作服衣袖外面,揭开无菌盘进行无菌操作。
8、持无菌容器时应托住底部,不可触及容器内面及边缘。
9、开包递送无菌物品时,一手托起无菌包,另一手打开无菌包一角,将带子卷起夹在托包的手指缝内,另一手依次打开其它三角并抓住递送或稳妥地将包内物品放入无菌容器中(无菌区域内)。
10、操作完毕,从手套口翻转向下脱去手套,整理用物。
❽ 医疗器械的无菌操作规则
一、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1.必要性:
①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法专业性强,不检验不知道结果;
②新建病房、新消毒设备、新消毒剂均应做效果监测。
③特殊对象、特殊需要,必做效果监测。如移植术前、ICU病房、危重病人等。
2.科学性:以科学的试验设计、熟练的技术、可靠的结果、确切地分析,得出结果评价。
3.规范性:以权威规范为依据,符合其基本原则要求。如检测时机的确定、标准菌株的选择、标本数、重复次数、实验方法等确立。
二、监测方法的分类:
1、根据检测方法性质分:
①物理方法:测量压力灭菌温度、测量紫外线强度等;
②化学方法:各种化学指示卡;
③生物方法:嗜热/枯草芽孢灭菌效果监测自然菌存活数监测;
2、根据消毒灭菌对象性质分:
①空气消毒:
②表面消毒:
3.根据具体消毒对象分:
①压力蒸汽灭菌:
②各种器械:
③化学消毒剂:
④紫外线灯杀菌效果:
⑤手和皮肤消毒效果:
⑥空气消毒效果:
⑦物体表面消毒效果:
三、必要条件:
1、专业实验室:
2、必备设备器材:
3、选择实验方法:
4、熟练实验技术:
四、卫生部对500张床位以上医院感染管理的质量指标规定:
(1)医院感染率≤10%;灭菌切口感染 ≤0.5%
(2)医院感染的漏报率≤20%;
调查样本量不少于年监测病人数的10%
(3)医院必须对消毒、灭菌效果定期进行监测。
灭菌合格率必须达到100%
(4)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应进行生物和化学监测。消毒剂每季度生物监测1次,细菌含量必须<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灭菌剂每月检测1次,不得检出微生物。化学监测应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监测。
(5)压力蒸气灭菌进行工艺、化学和生物监测。环氧乙烷必须每锅进行工艺监测,每包进行化学监测,每月进行生物监测。压力蒸气锅每天第一锅必须做B-D试验。
(6)紫外线灯强度监测:每季度1次;新灯管30W≥90µW/cm2,旧灯管≥70µW/cm2
(7)胃肠镜等诊疗器材消毒标准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腹腔镜、关节镜等应灭菌处理,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8)进入人体组织、血液、器官的医疗用品应灭菌处理,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接触黏膜医疗用品细菌总数≤20cfu/g(或100 cm2);接触皮肤的医疗用品细菌总数≤200cfu/g(或100 cm2),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9)母婴同室、婴儿室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不得检出沙门氏菌。
(10)医院各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细菌数标准:
环境 类 别 空气 物体表面 医护人员手
cfu/cm3 cfu/cm2 cfu/cm2
Ⅰ类 层流洁净手术室、 ≤10 ≤5 ≤5
洁净病房
Ⅱ类 普通手术室、产房、 ≤200 ≤5 ≤5
婴儿室、普通隔离病房
Ⅲ类 儿科、妇科检查室、 ≤500 ≤10 ≤10
注射、换药、治疗、
急诊、化验、普通病房
Ⅳ类 传染病科及病房 —— ≤15 ≤15
五、为保证医院消毒灭菌可靠,应认真做好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1、影响消毒灭菌因素很多,使消毒灭菌效果难以保证。
2、消毒灭菌效果生物监测专业性强,条件难创造,结果评价难度大,实验周期长。
3、化学测试试剂法较复杂,结果准确;试纸法简便易行,但精确度较差。
六、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的监测:
(一)BD试纸:
检查灭菌器工艺状态,并不能反应灭菌器使用中被灭菌物品的实际灭菌效果。发现阳性应进行灭菌器性能检查调试。
(二)指示胶带:
表示是否经过灭菌处理,并不能反应被灭菌物品实际灭菌效果。
(三)化学指示卡:
检测每包被灭菌物品的灭菌效果。建议最好每包被灭菌物品中心放一片化学指示卡,待灭菌处理后,视其变色程度(灭菌效果)决定是否使用。
(四)用生物指示剂作系统监测:
采用生物灭菌指示剂来检查压力蒸汽灭菌效果是最科学、最可靠的监测方法。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微生物研究所,北京鑫四环消毒技术开发中心联合产销的嗜热脂肪杆菌芽孢(SS1,K31)是国际公认的标准菌株。现制成标准菌片,供检查压力蒸汽灭菌效果检测。
w 菌株特点:
1、 该菌为需氧芽孢杆菌,细菌繁殖体G兰氏染色阴性呈紫色,细菌芽胞孔雀绿着色。其细菌繁殖体对培养基要求低,在溴甲酚紫葡萄糖蛋白胨琼脂上生长良好,表面粗糙呈米黄色。
2、最适生长繁殖温度为56–65℃,培养24h即可形成菌落,37℃下24h看不到菌落。
3、 本生物指示剂载体为高级滤纸片,染菌量为5×105–106cfu/片,封装在小纸袋内,热死亡时间为121℃,3.9min阳性,19min阴性;D10值1.3–1.9min,符合美国药典第十一版规定标准。该菌无毒,热抗稳定,在冰箱内4℃下保存一年抗力无明显下降,在常温(20℃左右)可保存1个月。
w 使用方法:
1、 该芽孢菌片使用时将装有菌片的小纸袋放在被灭菌的物品中心部位(每锅放置菌片数按卫生部规定)。
2、 灭菌后,再无菌操作下取出小纸袋中的菌片, 投放到溴甲酚紫培养液管中。同时将未经灭菌的菌片投入另一管培养基中作对照。
3、 56℃–60℃培养,48h观察结果,对照管为米黄色;若灭菌后菌片培养液颜色不变仍为淡紫色,为阴性(–),表示灭菌彻底;如变黄为阳性(+),表示灭菌不彻底。
w 培养基成分和配制方法:
1、成分:胰蛋白胨10g、葡萄糖5g、蒸馏水 1000ml、1.6%溴甲酚紫酒精溶液指示剂1ml。
2、配制方法:
(1)1.6g溴甲酚紫溶于98.4ml的96%酒精溶液中摇匀;
(2)把前三种成分溶解后,调解pH7.0-7.2,加入指示剂摇匀;
(3)每管分装5ml,以121℃20min灭菌后,放4℃冰箱内保存,备用。
w 注意事项:
1、防止指示剂中酒精挥发而使溴甲酚紫含量过高(溴甲酚紫含量过高后可抑菌生长);
2、菌片灭菌后应及时取出培养;
3、禁止菌片接触任何消毒剂及放射源以免影响抗力。
七、化学消毒剂消毒效果监测:
(一)消毒剂有效含量的测试:
1、主要是有效含量不稳定的消毒剂,如过氧 乙酸、含氯消毒剂等应进行含量测试。
2、 化学试剂滴定法较复杂但结果精确;试纸法方便快速,但准确性差。专用测氯试纸——比较准确;复合测试试纸(可同测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准确性较差。戊二醛试纸;含碘、臭氧等试纸尚待研究。
(二)化学消毒剂使用溶液污染菌数的检测
1、选好用好中和剂:
2、做到:对应,浓度、比例合适
3、 中和剂选择原则:
①本身对菌无影响
②确能去除杀菌因子
③生成物对菌无影响
④对照完全
★ 试验分组:
① 菌液+药液 培养
②(药+菌液)+中和剂 培养
③ 中和剂+菌液 培养
④(药+中和剂)+菌液 培养
⑤ PBS+菌液 培养
⑥ PBS 培养
⑦ 中和剂 培养
⑧ 培养基 培养
1)方法:
第一步: 用容量为1ml的灭菌吸管,吸取1ml消毒溶液。
第二步:将吸取的1ml样液加入到9ml的稀释液中,这个稀释液的配制成分取决于消毒剂溶液的成分,即在生理盐水溶液中加入合适的中和剂。
浸泡器械用消毒液缸 稀释管 营养琼脂平皿
图1 Kelsey和Maurer提出消毒剂溶液在使用过程中的试验
第三步:
将上述消毒稀释液试管送到实验室,从采样到试验时间不要超过1h,随后用一支50滴/ml量的滴管 (出可用有0.02ml刻度的血清吸管),吸取混合液,在每一个营养琼脂平板表面上(培养基平板表面上已无水分),滴10滴(每滴量为0.02ml),同样滴二个平板。
第四步:
将二个平板分别孵育于二种不同温度的孵箱内;一个放在37℃孵箱内1~2天;另一个平板孵育于20℃左右的室温下3~7天,随后计算二个平板上的菌落数,除以2,即得出每个平板上的平均菌落数。
2)试验结果:
平板培养后有细菌菌落存在,表示消毒溶液中有细菌存在。若一个板上长1~2个菌落,可以忽略,因为消毒剂溶液毕竟是一种化学消毒剂,而不是灭菌剂,因此培养出极少量活菌是属正常。若一个平板上生长5个或5个以上的菌落,则应注意这消毒剂溶液已被污染。从平板上检出菌落数,可以计算出每毫升消毒溶液中存在的细菌数,其计算方法如下:
◆ 由于消毒样液是按1:10稀释,用50滴/ml的滴管滴10滴。如果10滴的消毒剂/稀释液混合液生长了5个菌落,可计算出1ml消毒溶液中存在250个活菌。换句话说,在一个板上滴上10滴,它是1ml的1/5,因此计算如下:
5(一个平板上长菌落总数)×10(用消毒液稀释10倍)×5(在平板滴10滴,只占消毒剂/稀释液混合液的1/5)=250个菌。
5×10×1=100个菌,即每毫升消毒液中存在的细菌数。若一个平板上长20个菌落,则每毫升消毒液中有5×10×5=250个细菌,这样多的细菌,说明此消毒剂溶液已经失效,不能再使用
(见图2)
图2 平板上细菌的污染情况
每滴上各有少数菌落表示不能继续使用
每滴上存在许多菌落表示严重污染
3)消毒剂溶液中长菌的原因:
消毒剂溶液中长菌,常见有下列几种原因:
①容器没有洗净,未经加热消毒处理。
②配制消毒剂溶液时,消毒剂和水量不准确, 使消毒浓度过低不能杀死细菌或抑制细菌。
③消毒剂溶液贮存过久,已经失效。
④由于过多的有机物质在消毒剂溶液中,消耗消毒剂而使消毒剂失效。
⑤在消毒剂溶液中存在着各种抑制消毒剂物质。
八、医疗器械灭菌效果的检测:
采样时间;在灭菌处理后,存放有效期内采样。
(一)常规监测
1、检测方法:缝合针、针头、手术刀片等件医疗器械各5件,分别投入5ml的无菌洗脱液中。注射器则取5副在5ml无菌肉汤中分别抽吸5次。手术钳、镊子等大的医疗器械取2件,用棉拭子反复涂擦采样,将棉拭子投入5ml无菌洗脱液中。振打80次,吸取1ml 接种平皿做活菌计数, 37℃培养48h,计算菌落数。
2、结果判定:平板上无菌生长为灭菌合格。
3、注意事项:若消毒因子为化学消毒剂时,
采样液中应加入相应的中和剂。
(二)无菌检验
1、无菌检验前准备
(1)洗脱液与培养基无菌检验:无菌试验前3天,于需-厌氧培养基中各接种1ml 洗脱液,分别至30~35℃与20~25℃培养72h,应无菌生长。
(2)阳性对照管菌液制备:试验前一天取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 26003)新鲜培养物,接种1环至需-厌氧培养基内,在30~35℃培养16~18h,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稀释10cfu/ml备用。取生孢梭菌(CMCC 6494)的需氧菌、厌氧菌培养基新鲜培养物1环接种于相同培养基内,30~35℃培养16~18h,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稀释10cfu/ml备用。取白色念珠菌(CMCC 98001)真菌琼脂培养基斜面新鲜培养物1环,接种于相同培养基内,20~25℃培养24h,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稀释10cfu/ml~10cfu/ml备用。
2、无菌操作:
(1)取缝合针、针头、刀片等小件医疗器械5件直 接侵入6管需--厌氧培养管(其中1管作阳性对照)与4管霉菌培养管。培养基用量为15ml/管。
(2)取5副注射器,在5ml洗脱液中反复抽吸5次, 接种需-厌氧培养管(6管,其中1管作阳性对照)与霉菌培养管(共4管)。接种量:1ml注射器为0.5ml,2ml注射器为1ml,5~10ml注射器为2ml,20~50ml注射器为5ml,培养 基用量为2ml以下为15ml/管,接种量5ml为40ml/管。
(3)手术钳、镊子等大件医疗器械取2件用棉拭子涂擦采样,投入5ml无菌洗脱液中,接种于需-厌氧培养管(6管,其中1管作阳性对照)与霉菌培养管(共4管)。接种量为1ml/管,培养基用量为15ml/管。
3、培养:将需-厌氧培养管以及阳性与阴性对照管均于30~35℃培养5天。霉菌培养 管与阴性对照管于20~25℃培养7天。
4、结果判定:阳性对照在24h内应有菌生长,阴性对照无菌生长,需-厌氧培养管及霉菌培养管无菌生长,可判为灭菌合格。
★ 如需-厌氧培养管及霉菌培养管中任何1管显混浊并证明有菌生长,应重新取样,分别复测2次,如各管无菌生长仍可判为灭菌合格。
5、注意事项:
(1)在洁净度100级区域中进行,严格无菌操作。
(2)采样后送检时间不得超过6h,样品保存于4℃,则不超过24h。
(3)如消毒因子为消毒剂,采样液中应加入中和剂。
(4)采样面积,100cm2。
(5)设好阳性、阴性对照。
九、手和皮肤消毒效果检测:
1、采样时间,在消毒后立即采样。
2、采样方法
(1)手,手曲面手指跟到手指端(一只手约30cm2),采样液10ml。
(2)皮肤,5cm×5cm 。采样液10ml。
3、检验方法
取1ml采样液做活菌计数,37℃培养48h。
4、采样结果计算:
平板上菌落数 X 稀释倍数
细菌总数(cfu/cm2)= ---------------------------------
采样面积(cm2)
5、结果判定:
(1)I、II类区域工作人员,细菌总数 ≤5cfu/cm2,并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2)III类区域工作人员,细菌总数≤10cfu/cm2,并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3)IV类区域工作人员,细菌总数≤15cfu/cm2,并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母婴同室、婴儿室、新生儿室及儿科病房的工作人员,不得检出沙门氏菌及其他致病菌。
6、注意事项:
(1)采样器材应无菌。
(2)采样液中应含相应的中和剂。
(3)阳性对照的设定问题。
(4)消毒时间要求,外科手消毒3分钟、卫生手消毒1分钟,皮肤消毒5分钟。
十、物体表面消毒效果监测
1、采样时间:消毒处理后采样。
2、采样方法
用5cm×5cm灭菌规格板,采样面积≥100 cm2。门把手等不规则表面直接用棉拭子采样。
3、采样液10ml(含中和剂)。
4、检验方法:同上
5、结果判定:
(1)I、II类区域,细菌总数≤5cfu/cm2,并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2)III类区域,细菌总数≤10cfu/cm2,并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3)IV类区域,细菌总数≤15cfu/cm2,并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母婴同室、婴儿室、新生儿室及儿科病房的物体表面,不得检出沙门氏菌。
十一、空气消毒效果监测
1、采样时间:消毒后、操作前进行采样。
2、采样方法:
(1)布点:
室内面积≤30 m2,设内、中、外对角线3点,内外点距墙1m;室内面积 >30 m2,设四角及中央5点,四角点距墙1m。
(2)平板暴露法
平板直径9cm、采样高度1.5m,暴露5min。
3、检验方法
平板37℃培养48h。计数菌落数并分离致病菌。
4、平板暴露法结果计算
50000N
细菌总数(cfu/m3)= --------------------
A×T
A为平板面积(cm2); T 为暴露时间(min);N 为平均菌落数(cfu)
5、结果判定
(1)I、II类区域,细菌总数≤10cfu/cm3,并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2)III类区域,细菌总数≤200cfu/cm3,并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3)IV类区域,细菌总数≤500cfu/cm2,并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6、注意事项:采样前关好门窗,在无人走动的情况下,静止10min 进行采样。
十二、紫外线灯管强度的检测:
1、紫外线是不可见光,紫光≠杀菌。
2、紫外线直射、折射。
3、紫外线穿透力弱。
4、杀菌紫外线为C波段,中心波长2537AO
5、紫外线杀菌剂量:强度 X 时间
6、检测紫外线灯管强度的方法:紫外线强度仪;紫外线强度指示卡
7、紫外线灯管的质量:玻璃无气泡、气线;启动快;不闪动;寿命长;照射强度标准:30W灯管新灯≥90µW/cm2;旧灯≥70µW/cm2
8、紫外线强度测试距灯光垂直100cm照射直接读强度值。
注意:①作好防护:戴眼镜、手套,必要时戴防护面罩。
②紫外灯管开启后稳定5分钟后,读测试数值。
③紫外线强度变化与灯管质量电压,反光罩光洁度等有关。
十三、几点信息和看法:
1、对消毒技术和方法的评价问题:
1)含氯消毒剂的更替;
2)戊二醛和邻苯二甲醛;
3)动态消毒机的效果评价;
4)臭氧消毒的优缺点(氧化作用突出);
5)空气和表面消毒相结合;
◆消毒是积极的治疗,对任何人都是必不可少的!
◆健康的生命才是最宝贵的!
◆为了保护健康和生命,让我们共同为发展消毒事业而努力!
❾ 无菌技术包括哪些内容
给你参考一下:
无菌技术
无菌技术是预防医院感染的一项重要而基础的技术,无菌技术的目的是保持无菌物品不被污染,防止病原微生物传播。医护人员必须时刻保持无菌概念,正确熟练掌握无菌技术,这一集包括洗手技术和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方法两部分。
洗手的目的是清除手上的微生物,切断感染途径,在操作前后洗净双手,既可以有效的防止病人之间发生交叉感染,又可以保护医护人员的自身安全。正确的洗手步骤和方法分六步进行,再用流动自来水冲淋双手后,取无菌皂液洗手。
1. 掌心擦掌心;
2. 右手掌心与左手背互擦,左手掌心与右手背互擦;
3. 掌心擦掌心,十指交叉;
4. 双手指并扣,互擦指背;
5. 左拇指在右手掌心中旋转,右拇指在左手掌心中旋转;
6. 右手指摩擦左手掌心,左手指摩擦右手掌心;
进行有效的清洁洗手范围为:双手、手腕和腕上10厘米,按以上六步共搓洗10~15秒钟,再用流水冲净,取小毛巾擦干双手。
一、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法
无菌持物钳是用来夹取和传递无菌物品的器械,无菌持物钳只能夹取无菌物品,不可作其它使用。
常用的持物钳有三叉钳、卵圆钳和镊子三种。将无菌持物钳浸泡在垫有无菌纱布的不锈钢罐或玻璃容器的消毒液内,消毒液的液面应浸过关节轴以上2~3厘米,取放无菌持物钳时钳端应闭合,不能触及液面以上的容器壁和罐口边缘,使用后应立即放回容器内。
浸泡无菌持物钳时应将钳端打开,以便充分接触消毒液,使用时保持钳端向下,以免消毒液倒流至钳柄后再流下污染无菌部分,如果需要到距离较远处取物,应将持物钳和容器一起移至操作处,就地使用,用完以后再放回原处。
临床常用的无菌容器有:无菌盒、无菌罐、无菌注槽等,用于存放无菌物品,如棉球、纱布,既可以保持无菌,又便于随时取用。
从无菌容器内夹取无菌物品时,必须用无菌持物钳,持物钳和物品不能触及容器边缘,物品取出后应立即盖好无菌容器。打开无菌容器时,应将盖内面向上;关闭无菌容器时,盖子应从后向前覆盖整个容器口。手持无菌容器时,托住容器底部,手指不能触及容器内面及边缘。
使用无菌包的目的是使无菌包内的物品保持无菌状态。治疗巾使用前应消毒灭菌,消毒前应将治疗巾叠成便于使用的形式打包,方法是将治疗巾放在双层纯棉包布中央,将包布一角盖住物品,再把左右两角先后盖上,并将角尖向外翻折,盖上最后一角 ,用系带将治疗巾包十字型扎紧。
在标签上写好物品名称及灭菌日期,再将标签和化学指示胶带一起贴在包上,经高压蒸汽灭菌后即为无菌包。开包前,应检查无菌包名称、灭菌日期及化学指示胶带颜色改变情况。把无菌包放在清洁、干燥的操作台上,解开系带,妥善的放在包布下,再捏住包布角的外面依次揭开包布外角、左右两角和内角,注意不能触及包布内面。用无菌钳夹取所需物品放在准备的无菌区内,包内物品如一次没用完应按原折痕依次包盖并将系带横向缠绕固定,注明开包日期和时间 ,24小时内可再使用。
如果要一次将包内物品全部取出,可将包托在手上,另一只手将包布四角抓住,稳妥的将包内物品放在无菌区内。
按照无菌技术操作的方法取用无菌溶液。取用无菌溶液时应该首先核对药名和有效期,检查瓶口是否松动,再次检查药液有无变质、沉淀,如果药液已经变质就不能使用。
取开铝盖,将瓶塞边缘向上翻起,拿出瓶塞,手不能触及瓶口和瓶塞内面,将贴标签的一面握在手中,先冲洗瓶口,再由原处将溶液倒入无菌容器内,按无菌技术操作方法盖好无菌盘。
用2%碘酊消毒瓶口及瓶塞内面,再用70%乙醇脱碘,然后盖回瓶塞,注明开瓶日期和时间,已打开的溶液可以保存24小时。
无菌盘是将无菌巾铺在治疗盘上形成无菌区域。检查无菌包名称和灭菌日期,解开系带,打开无菌包,用无菌持物钳从无菌包内夹取一条无菌治疗巾放在治疗盘中,夹取治疗巾时,注意不能跨越无菌区。取出无菌治疗巾后按原折痕包好治疗巾,将系带横向缠绕并注明开包日期和时间,24小时内可再使用。
双手捏住治疗巾两角的外面,扇形展开,边缘向外。用无菌包开包法打开无菌治疗碗包,方法是先松开包的系带,将系带稳妥的握在手中,小心的拿住包布四角,将治疗碗放在无菌区内,无菌治疗巾应铺在清洁、干燥的治疗盘内,用无菌持物钳取出治疗碗内的镊子,再把治疗碗妥善摆放,打开无菌罐盖按所需用量夹取棉球和纱布,夹取物品时持物钳只能在操作台上以上移动。如果需要夹取油纱布,应该使用专用无菌持物钳。无菌巾内物品放置应有序,以保证使用方便。操作时应防止无菌巾内面被污染。取用溶液时先倒消毒液,再倒无菌溶液。取用无菌溶液时要先核对标签,检查瓶盖是否松动,溶液有无沉淀、变质。如果发生以上情况必须更换溶液。
取开铝盖,打开瓶塞,冲洗瓶口,再将无菌溶液倒入无菌容器内,将治疗巾上下层边缘对齐,按无菌操作方法盖好。
取放无菌物品时,操作者要面向无菌区,手臂必须保持在腰部水平以上或者桌面以上,因为在视线以外的无菌物污染时也不易被察觉。如果器械或物品已经被污染或怀疑有污染时,不能再继续使用,应该重新更换无菌物品,注明开瓶日期和时间以备使用。
铺好无菌盘以后,把操作时需要的物品准备好,一起带到使用处。
二、带无菌手套法 带无菌手套前应该核对手套包上的手套号码及灭菌时间。按无菌包开包法打开无菌手套包包布,翻开手套袋,用滑石粉涂抹双手,左手掀开手套袋开口处,右手捏住手套的反折部分,取出手套,对准五指戴上,再用戴好手套的手指插入另一只手套的反折内,取出手套,用同样的方法戴好,脱手套前应该冲净手套上的脓血,再至手套口往下翻转,脱下。第二种方法是将手套袋反折,捏住手套反折处,同时取出两只手套,将手套的掌心相对,再分别戴好。
脱手套时注意不要强行拉扯手指部分。
无菌技术的操作原则:
无菌操作环境应清洁、宽敞,避免人群走动,尘埃飞扬;
操作者要穿戴整洁,戴好帽子、口罩,修剪指甲,刷洗双手;
无菌物品必须与非无菌物品分开放置;
无菌物品有明确标志;
进行无菌技术操作时应首先明确无菌区和非无菌区;
操作者应面向无菌区域,身体应与无菌区保持一定距离;
无菌物品一经取用即使未使用也不可放回无菌容器内;
进行无菌操作时,手臂不可跨越无菌区,手不可接触无菌物;
操作时手臂应保持在腰部或操作台面以上;
一套无菌物品只供一位病人使用,以防交叉感染;
思考题:
第一题:如何进行有效的清洁洗手?
第二题:无菌技术操作的原则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