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代造船用什么木材呢
中国古代造船用到的木材种类很多,一般都是就地取材,优中选优。并根据木材不同的特点和性能用在船舶不同的部位。
常常用到的木材种类有:杉木、松木、柏木、柚木、榆木、赤木、樟木、楠木、楸木、梓木、槠木、桧木等。
明代鼎盛时期。这一时期不仅造船的数量多,规模大,而且船舶的种类也很多,运输船有大小黄船、快船、江汉课船、八橹船、摆子船;海船有遮洋船、封舟等;战船游哨船、开浪船、连环舟、大福船等。
原始社会初期,原始先民以渔猎和捕捞为生,活动范围仅局限于离水很近的区域,他们急需一种工具,去猎取更多食物和抵御洪水的危害,后来,古人观落叶因以为舟,见窾木浮而知为舟,创造了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筏子,又称为桴、泭。
继编木为筏后,又有刳木为舟,剡木为楫。到了商代,古人不再受木材形状和体积大小的限制,而是可以根据材料加工了,这样,木板船就出现了。
宋元时期指南针开始应用,无论是内河船还是航海船,都有了一定的制式。
B. K-TIG焊接技术是什么
“2019’中国焊接产业论坛——高效焊接技术及应用”于2019 年6月22-24 日在上海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焊接协会主办,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为指导单位,美国焊接学会、新加坡焊接学会、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电焊机分会、北京工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协办,中国焊接协会焊接设备分会承办,上海库茂机器人有限公司和深圳市麦格米特焊接技术有限公司为支持单位,《焊接》、《电焊机》、《金属加工》、《焊接技术》、《CHINA WELDING》、《机器人技术与应用》、《机械制造文摘——焊接分册》为宣传媒体。
大会现场
大会组委会荣誉主席、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监事长宋天虎先生;美国焊接学会亚太区总经理温惠娟女士;大会副主席/新加坡焊接学会副理事长孙政先生、中国焊接协会副会长/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王鲁君先生、中国焊接协会副会长/天津世纪五矿贸易公司董事长冯美娟女士、中国焊接协会副会长/北京工业大学机电学院智能成型装备与系统研究所所长卢振洋教授、中国焊接协会副会长/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陈清阳先生、中国焊接协会副会长/江苏博大数控成套设备有限公司谢伟新董事长、中国焊接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哈尔滨焊接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连胜先生;大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焊接协会副秘书长吴九澎先生、中国焊接协会教育与培训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树君先生;中国焊接协会焊接设备分会副秘书长/国家电焊机检测中心主任杨庆轩、中国焊接协会焊接设备分会副秘书长刘斌先生、上海库茂机器人焊接有限公司董事长俞俊承先生、深圳市麦格米特焊接技术有限公司产品总监何志军先生。来自国内外焊接高校、研究院所、焊接企业和制造企业的焊接专家、工程技术人员、行业领导和企业家等280多位代表参加会议。
大会现场
中国焊接协会副会长柳铮先生主持了大会开幕式并进行嘉宾介绍,他代表论坛组委会向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监事长宋天虎先生作了主题为“走向焊接制造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报告,前瞻性的指导和介绍焊接行业的发展趋势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的,要充分认识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达标,弘扬“工匠精神”,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以高标准促进高质量,是以质量变革为核心,一是着力提升要素投入质量;二是全面提升产品供给质量;三是稳步提高产业发展质量,从而促进我国包括焊接在内的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让中国的产品成为世界的品牌。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监事长宋天虎先生
中国焊接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连胜先生代表论坛主办单位致欢迎词。
中国焊接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连胜先生
美国焊接学会亚洲区总经理温惠娟女士
2019’中国焊接产业论坛围绕“高效焊接技术及应用”这一主题,汇集了14 篇专题报告,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研讨,展开讨论、交流,协同推进焊接技术的研究、应用和发展,引导行业合理应用和推广的焊接技术。中国焊接协会副会长李连胜、卢振洋、柳铮、陈清阳等人联合主持了专题技术报告。
中国焊接协会副会长柳铮先生
中国焊接协会副会长卢振洋
中国焊接协会副会长陈清阳
南京理工大学王克鸿教授主要对“数字化焊接车间系统技术及应用”进行讲解。结合船舶钛合金构件制造、兵器超高强钢焊装、航发典型构件焊装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化单元的实际应用,分析介绍了典型焊装车间的技术现状,提出了焊装车间数字化理念,介绍了典型高效低耗焊接工艺与智能化单元装备技术及应用情况。
广东省焊接技术研究所张宇鹏主任对“中大厚度钛合金高效焊接技术发展现状”进行了介绍。小型精密钛合金件的焊接制造技术日益成熟,激光、TIG、等离子、电子束等焊接工艺均有应用,为进一步提升效率,人们也在尝试用K-TIG、激光窄间隙、潜弧焊、激光和等离子复合焊接、药芯焊丝等新技术焊接钛合金。析钛合金高效焊接技术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上海交通大学华学明教授对“智能化焊接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了讲解。报告主要介绍先进焊接新方法的发展及在工业应用中的状况、基于物联网的焊接装备及焊接过程监控平台构建及应用案例、机器视觉技术在焊接技术研究中的应用状况、机器人智能焊接技术、人工智能在焊接中的应用前景等内容。
北京奔驰汽车张霆经理对“轻量化车身连接技术在生产领域中的应用”介绍整车生产企业在轻量化车身制造过程中应用的各类连接技术及质量控制方法等内容。连接技术将涉及传统电阻点焊、气体保护焊、激光焊接等热连接技术,以及粘接、铆接、射钉连接等冷连接技术。
哈尔滨威德焊接自动化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张焱副总经理作了“基于视觉规划的全自动管子管板高效焊接技术”报告。针对大型管板换热器的结构特点,通过自主研发的软件读取管孔CAD图纸坐标,通过建立管板实际位置数模方程,计算出管板每个孔的理论空间位置,软件通过原点孔识别和理论空间位置的比对,规划出检测系统空间行走轨迹,开发高精度管孔坐标识别方法,识别出管孔空间实际位置,继而完成管子管板接头的全自动焊接过程。
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技术中心主任王霄腾作了“Tri-Arc双丝高效焊接方法在实腹式高强钢结构中的应用”的报告。Tri-Arc双丝电弧焊是一种新型的低焊接热输入的高效电弧焊接方法,针对Tri-Arc双丝电弧焊接方法在实腹式高强钢结构的应用,对不同参数组合下的焊接热输入、焊接变形、焊接应力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探讨。
南通中远海运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制造本部许迎春副本部长作了“高效焊接技术在造船领域的应用”报告。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各种高效焊接技术、焊接装备在造船各个阶段的使用状况。
OTC日本 FA机器人事业部技术部楠本太郎先生作了“机器人高效高品质焊接技术的开发”报告。为了能够对应焊接机器人生产线的高使用率生产,Synchro Feed超低飞溅焊接系统实现了300A电流的100%使用率。介绍性能进一步优化,实现最大使用电流400A的Synchro feed 新焊接系统及技术。
松下焊接(唐山)技术应用中心翁涛主任作了“高密度主动送丝技术及其应用”报告。针对松下智能电源融合型Super Active TAWERS焊接机器人,介绍一种SAWP(主动送丝控制)技术,它使用推拉丝焊枪,采用高精度大功率伺服电机,通过专利焊接波形和主动送丝控制相结合,实现和短路频率相匹配的焊丝回抽,抽拉丝频率最高可达到180次/秒,从而进一步压缩弧长,抑制熔池振荡,并可在全电流段大幅度降低焊接飞溅的同时,实现高速高效焊接,配合HBC热平衡控制焊接工法,有效控制了焊接热输入量的分配,细化晶粒,提升焊缝综合力学性能,尤其适用于薄板高速焊接,广泛应用于汽车零部件、五金钣金等行业。
机器人在线互联网事业部姚金总监作了“焊接行业的互联网开show”报告。对B2B平台角度,用数字和用户行为链来看焊接行业。
深圳市麦格米特焊接技术有限公司何志军总监作了“基于高频软件焊接波形调制的智能弧焊电源的研究与设计”的报告
艾美特焊接自动化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杨旭东执行董事作了“艾美特高效率高质量自动化焊接技术及其智能化”报告。艾美特焊接自动化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分享了十多年来研发并成功应用的多丝共熔池埋弧焊接、多细丝堆焊、热丝TIG焊接、变极性等离子焊接等高效高质量焊接技术,以及它们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解决方案。
Fronius(伏能士)研发部专家Dr.Stephan SCHARTNER作了“新型电弧控制系统对GMAW双丝焊的影响”报告。Fronius 在TPS/i系列的开发过程中取得技术新突破,推出全新TPS/i TWIN Push 焊接系统。就高性能双丝焊接TPS/i TWIN的简单分类, PMC的功能及其他新功能进行简单介绍。
武汉翔明科技有限公司王春明总经理对“浅谈激光清洗与焊接技术的结合”进行了分享。为了保证焊接质量,完备的焊接过程通常需要严格的焊前和焊后清理,焊前清理通常包括除油、除锈和除氧化膜,焊后清理主要指去除氧化色和黑灰。武汉翔明激光通过与航天、汽车等领域的合作,已成功将激光清洗技术用于焊前焊后处理,取得了良好技术和经济效益。
大会现场
2019年6月24日,中国焊接协会焊接机器人(上海)技术推广中心揭幕仪式在“机器人在线”产业园举行。出席揭幕仪式的行业专家和企业代表们参观了“机器人在线”产业园。
本届论坛在上海库茂机器人有限公司和深圳市麦格米特焊接技术有限公司为支持单位以及与会代表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圆满成功。
C. 中国古代造船技术世界领先吗
是世界领先的。
秦汉时期的造船高峰
秦汉时期,我国造船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峰。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南方的战争中组织过一支能运输50万石粮食的大船队。据古书记载,秦始皇曾派大将率领用楼船组成的舰队攻打楚国。统一中国后,他又几次大规模巡行,乘船在内河游弋或到海上航行。
汉朝楼船
楼船(4张)
到了汉朝,以楼船为主力的水师已经十分强大。据说打一次战役,汉朝中央政府就能出动楼船2000多艘,水军20万人。舰队中配备有各种作战舰只,有在舰队最前列的冲锋船"先登",有用来冲击敌船的狭长战船"蒙冲",有快如奔马的快船"赤马",还有上下都用双层板的重武装船"槛"。当然,楼船是最重要的船舰,是水师的主力。楼船是汉朝有名的船型,它的建造和发展也是造船技术高超的标志。
三国造船业发达之地
秦汉造船业的发展,为后世造船技术的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国时期孙吴所据之江东,历史上就是造船业发达的吴越之地。吴国造的战船,最大的上下五层,可载3000名战士。以造船业见长的吴国在灭亡时,被晋朝俘获的官船就有5000多艘,可见造船业之盛。到南朝时,江南已发展到能建造1000吨的大船。为了提高航行速度,南齐大科学家祖冲之(公元429年-500年)"又造千里船,于新亭江试之,日行百余里"(《南齐书》卷五二)。它是装有桨轮的船舶,称为"车船"。这种船利用人力以脚踏车轮的方式推动船的前进。虽然没有风帆利用自然力那样经济,但是这也是一项伟大的发明,为后来船舶动力的改进提供了新的思路,在造船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唐宋时期的造船高峰
唐宋时期为我国古代造船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时期。我国古代造船业的发展自此进入了成熟时期。秦汉时期出现的造船技术,如船尾舵、高效率推进工具橹以及风帆的有效利用等等,到了这个时期得到了充分发展和进一步的完善,而且创造了许多更加先进的造船技术。隋朝是这一时期的开端,虽然时间不长,但造船业很发达,甚至建造了特大型龙舟。隋朝的大龙舟采用的是榫接结合铁钉钉联的方法。用铁钉比用木钉、竹钉联结要坚固牢靠得多。隋朝已广泛采用了这种先进方法。
到了唐宋时期,无论从船舶的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体现出我国造船事业的高度发展。具体来说,这一时期造船业的特点和变化。
大龙舟
公元640年,隋炀帝杨广为了要到扬州一游,命官吏督造龙舟及杂船数十艘。杨广乘坐的大龙舟,高45尺,长200尺,上层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间两层有120个房间,全部用金玉装饰,还有高三层的龙舟九艘.
大龙舟高数层,船体要用很多大木料。木料的长度有限,这就要求把许多较小较短的木料连结起来。同时,船体的骨架与板之间,船体与上层建筑物之间的连结技术要求很高,连结不好就不坚固,所以在龙舟的结构强度中,连结是极重要的。隋代大龙舟的连结方法是采用榫接结合铁钉钉连。用铁钉比用木钉、竹钉连结要坚固牢靠多了。隋代已广泛采用了这种先进的方法。
郑和宝船
郑和下西洋船队的主要船舶叫宝船,它采用的是中国古代适于远洋航行优秀船型--福船型。它高大如楼,底尖面阔,首尾高昂,首尖尾方,两侧有护板,船舱为水密隔舱结构。底尖利于破浪,吃水深,稳定性好,安全舒适,是航行于南海和西洋航线最先进的海船,也是古代世界最大的木帆船。
特点与变化
编辑
船体增大、结构合理
船只越大,制造工艺也就越加复杂。唐朝内河船中,长20余丈,载人六七百者已屡见不鲜。有的船上居然能开圃种花种菜,仅水手就达数百人之多,舟船之大可以想见。宋朝为出使朝鲜建造了"神舟",它的载重量竟达1500吨以上。有的大海船载重数万石,舵长达三-五丈。唐宋时期建造的船体两侧下削,由龙骨贯串首尾,船面和船底的比例约为10∶1,船底呈V字形,也便于行驶。
造船数量不断增多
唐宋时期造船工场明显增加。唐朝的造船基地主要在宣(宣城)、润(镇江)、常(常州)、苏(苏州)、湖(湖州)、扬(扬州)、杭(杭州)、越(绍兴)、台(临海)、婺(金华)、江(九江)、洪(南昌)以及东方沿海的登州(烟台)、南方沿海的福州、泉州、广州等地。这些造船基地设有造船工场,能造各种大小河船、海船、战舰。唐太宗曾以高丽不听勿攻新罗谕告,决意兴兵击高丽。命洪、饶(江西鄱阳)、江三州造船400艘以运军粮。又命张亮率兵四万,乘战舰500艘,自莱州(山东掖县)泛海取平壤。可见唐朝有极强的造船能力。到了宋朝,东南各省都建立了大批官方和民间的造船工场。每年建造的船只越来越多,仅明州(浙江宁波)、温州两地就年造各类船只600艘。吉州(江西吉安)船场还曾创下年产1300多艘的记录。
造船工艺越来越先进
唐朝舟船已采用了先进的钉接榫合的联接工艺,使船的强度大大提高。宋朝造船修船已经开始使用船坞,这比欧洲早了500年。宋代工匠还能根据船的性能和用途的不同要求,先制造出船的模型,并进而能依据画出来的船图,再进行施工。欧洲在16世纪才出现简单的船图,落后于中国三四百年。宋朝还继承并发展了南朝的车船制造工艺。车船是一种战船,船体两侧装有木叶轮,一轮叫做一车,人力踏动,船行如飞。南宋杨幺起义军使用的车船,高二三层,可载千余人,最大的有32车。在与官军作战时,杨幺起义军的车船大显了威风。古代船舶多是帆船,遇到顶风和逆水时行驶就很艰难,车船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这些困难。它是原始形态的轮船。
D. 古代人是怎么造船的吖
中国古代造船回顾
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仅大陆海岸线就有18000多公里。又有6000多个岛屿环列于大陆周围,岛屿岸线长14000多公里,它们绵延在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的辽阔水域并与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紧紧相连,这就为我们的祖先进行海上活动,发展海上交通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要进行航海活动就要有船只。我国的造船史绵亘数千年,早在远古就开始了。
早在新石器时代(约10000年--4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广泛使用了独木舟和筏,并以其非凡的勇气和智慧走向海洋,为我国的航海业奠定了基础。据考证,筏,舟船发明以前出现的第一种水上运载工具,就是新石器时期我国东南部的百越人发明的。
秦汉时期的造船高峰
秦汉时期,我国造船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峰。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南方的战争中组织过一支能运输50万石粮食的大船队。据古书记载,秦始皇曾派大将率领用楼船组成的舰队攻打楚国。统一中国后,他又几次大规模巡行,乘船在内河游弋或到海上航行。
到了汉朝,以楼船为主力的水师已经十分强大。据说打一次战役,汉朝中央政府就能出动楼船2000多艘,水军20万人。舰队中配备有各种作战舰只,有在舰队最前列的冲锋船"先登",有用来冲击敌船的狭长战船"蒙冲",有快如奔马的快船"赤马",还有上下都用双层板的重武装船"槛"。当然,楼船是最重要的船舰,是水师的主力。楼船是汉朝有名的船型,它的建造和发展也是造船技术高超的标志。
秦汉造船业的发展,为后世造船技术的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国时期孙吴所据之江东,历史上就是造船业发达的吴越之地。吴国造的战船,最大的上下五层,可载3000名战士。以造船业见长的吴国在灭亡时,被晋朝俘获的官船就有5000多艘,可见造船业之盛。到南朝时,江南已发展到能建造1000吨的大船。为了提高航行速度,南齐大科学家祖冲之(公元429年-500年)"又造千里船,于新亭江试之,日行百余里"(《南齐书》卷五二)。它是装有桨轮的船舶,称为"车船"。这种船利用人力以脚踏车轮的方式推动船的前进。虽然没有风帆利用自然力那样经济,但是这也是一项伟大的发明,为后来船舶动力的改进提供了新的思路,在造船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唐宋时期的造船高峰
唐宋时期为我国古代造船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时期。我国古代造船业的发展自此进入了成熟时期。秦汉时期出现的造船技术,如船尾舵、高效率推进工具橹以及风帆的有效利用等等,到了这个时期得到了充分发展和进一步的完善,而且创造了许多更加先进的造船技术。隋朝是这一时期的开端,虽然时间不长,但造船业很发达,甚至建造了特大型龙舟。隋朝的大龙舟采用的是榫接结合铁钉钉联的方法。用铁钉比用木钉、竹钉联结要坚固牢靠得多。隋朝已广泛采用了这种先进方法。
到了唐宋时期,无论从船舶的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体现出我国造船事业的高度发展。具体来说,这一时期造船业的特点和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船体不断增大,结构也更加合理。船只越大,制造工艺也就越加复杂。唐朝内河船中,长20余丈,载人六七百者已屡见不鲜。有的船上居然能开圃种花种菜,仅水手就达数百人之多,舟船之大可以想见。宋朝为出使朝鲜建造了"神舟",它的载重量竟达1500吨以上。有的大海船载重数万石,舵长达三-五丈。唐宋时期建造的船体两侧下削,由龙骨贯串首尾,船面和船底的比例约为10∶1,船底呈V字形,也便于行驶。
二是造船数量不断增多。唐宋时期造船工场明显增加。唐朝的造船基地主要在宣(宣城)、润(镇江)、常(常州)、苏(苏州)、湖(湖州)、扬(扬州)、杭(杭州)、越(绍兴)、台(临海)、婺(金华)、江(九江)、洪(南昌)以及东方沿海的登州(烟台)、南方沿海的福州、泉州、广州等地。这些造船基地设有造船工场,能造各种大小河船、海船、战舰。唐太宗曾以高丽不听勿攻新罗谕告,决意兴兵击高丽。命洪、饶(江西鄱阳)、江三州造船400艘以运军粮。又命张亮率兵四万,乘战舰500艘,自莱州(山东掖县)泛海取平壤。可见唐朝有极强的造船能力。到了宋朝,东南各省都建立了大批官方和民间的造船工场。每年建造的船只越来越多,仅明州(浙江宁波)、温州两地就年造各类船只600艘。吉州(江西吉安)船场还曾创下年产1300多艘的记录。
三是造船工艺越来越先进。唐朝舟船已采用了先进的钉接榫合的联接工艺,使船的强度大大提高。宋朝造船修船已经开始使用船坞,这比欧洲早了500年。宋代工匠还能根据船的性能和用途的不同要求,先制造出船的模型,并进而能依据画出来的船图,再进行施工。欧洲在16世纪才出现简单的船图,落后于中国三四百年。宋朝还继承并发展了南朝的车船制造工艺。车船是一种战船,船体两侧装有木叶轮,一轮叫做一车,人力踏动,船行如飞。南宋杨幺起义军使用的车船,高二三层,可载千余人,最大的有32车。在与官军作战时,杨幺起义军的车船大显了威风。古代船舶多是帆船,遇到顶风和逆水时行驶就很艰难,车船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这些困难。它是原始形态的轮船。
明朝的造船高峰
明朝时期,我国造船业的发展达到了第三个高峰。由于元朝经办以运粮为主的海运,又继承和发展了唐宋的先进造船工艺和技术,大量建造了各类船只,其数量与质量远远超过前代。元朝初期仅水师战舰就已有17900艘。元军往往为一个战役就能一举建造几千艘战船。此外还有大量民船分散在全国各地。元朝时,阿拉伯人的远洋航行逐渐衰落,在南洋、印度洋一带航行的几乎都是中国的四桅远洋海船。中国在航海船舶方面居于世界首位,它的性能远远优越于阿拉伯船。元朝造船业的大发展,为明代建造五桅战船、六桅座船、七桅粮船、八桅马船、九桅宝船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迎来了我国造船业的新高潮。
据一些考古的新发现和古书上的记载,明朝时期造船的工场分布之广、规模之大、配套之全,是历史上空前的,达到了我国古代造船史上的最高水平。主要的造船场有南京龙江船场、淮南清江船场、山东北清河船场等,它们规模都很大。明朝造船工场有与之配套的手工业工场,加工帆篷、绳索、铁钉等零部件,还有木材、桐漆、麻类等的堆放仓库。当时造船材料的验收,以及船只的修造和交付等,也都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正是有了这样雄厚的造船业基础,才会有明朝的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远航壮举。
总之,在经过秦汉时期和唐宋时期两个发展高峰以后,明朝的造船技术和工艺又有了很大的进步,登上了我国古代造船史的顶峰。明朝造船业的伟大成就,久为世界各国所称道,也是我国各族人民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只是到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和现代机动轮船出现以后,我国在造船业上享有的长久优势,才逐渐失去。
中国是世界上造船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在历史上,中国木船船型十分丰富多彩。到本世纪五十年代估计有千种左右,仅海洋渔船,船型就有二三百种之多。我国古代航海木帆船中的沙船、鸟船、福船、广船,是最有名的船舶类型,尤以沙船,福船和光船驰名于中外。
沙船
沙船在唐代出现于江苏崇明。它的前身,可以上溯到春秋时期。沙船在宋代称"防沙平底船",在元代称"平底船",明代才通称"沙船"。
沙船有许多特点:第一,沙船底平能坐滩,不怕搁浅。在风浪中也安全。特别是风向潮向不同时,因底平吃水浅,受潮水影响比较小,比较安全。第二,沙船能调俄使斗风,顺风逆风都能航行,甚至逆风顶水也能航行,适航性能好。第三,船宽初稳性大,又有各项保持稳性的设备,所以稳性最好。第四,多桅多帆,帆高利于使风,吃水浅,阻力小,快航性好。
沙船方头方尾,俗称"方艄";甲板面宽敞,型深小,干舷低;采用大梁拱,使甲板能迅速排浪;有"出艄"便于安装升降舵,有"虚艄"便于操纵艄篷:多桅多帆,航速比较快,舵面积大又能升降,出海时部分舵叶降到船底以下,能增加舵的效应,减少横漂,遇浅水可以把舵升上。沙船采用平板龙骨,比较弱,宽厚是同级缯船 船的百分之四五十,结构强度仍比其他同级航海帆船大。采用多水密隔舱以提高船的抗沉性。七级风能航行无碍,又能耐浪,所以沙船航程远达非洲。
沙船载重量,一般记载说是四千石到六千石(约合五百吨到八百吨),一说是二千石到三千石(约合二百五十吨到四百吨),元代海运大船八九千石(一千二百吨以上)。清代道光年间上海有沙船五千艘,估计当时全国沙船总数在万艘以上。沙船运用范围非常广泛,沿江沿海都有沙船踪迹。早在宋代以前公元十世纪初,就有中国沙船到爪哇的记载。在印度和印度尼西亚都有沙船类型的壁画。
福船
福船是一种尖底海船,以行驶于南洋和远海着称。宋人说:"海舟以福建为上。"明代我国水师以福船为主要战船。
古代福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首尾高昂,两侧有护板。全船分四层,下层装土石压舱,二层住兵士,三层是主要操作场所,上层是作战场所,居高临下,弓箭火炮向下发,往往能克敌制胜。福船首部高昂,又有坚强的冲击装置,乘风下压能犁沉敌船,多用船力取胜。福船吃水四米,是深海优良战舰。
郑和下西洋船队的主要船舶叫宝船,它采用的就是中国古代适于远洋航行优秀船型--福船型。
广船
广船产于广东,它的基本特点是头尖体长,梁拱小,甲板脊弧不高。船体的横向结构用紧密的肋骨跟隔舱板构成,纵向强度依靠龙骨和大维持。结构坚固,有较好的适航性能和续航能力。
中国船舶的历史几乎与人类发展一样长久,数千年来,船舶经历了筏、独木舟、木板船、桨船、木帆船、轮船,螺旋桨到钢质现代船的发展历程,千姿百态的船型、结构、帆装、推进动力反映了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多元化。在中国古代的诸多船舶中,最有影响的也是最着名的包括汉代的楼船,隋朝的大龙舟和明朝的郑和宝船。
汉代的楼船
楼船虽然远在汉代以前就已出现, 但它的发展却是从汉代开始的。汉代楼船高十余丈,船上的各层建筑物都各有专名。第一层称为庐,就是房屋,第二层因高居于上,所以称为飞庐,最上层称为雀室,是古船上的 望台,一般派士兵在里面 望、警戒,像鸟一样站在高处观察四周的动静,故称为雀室。楼船不但外观高大巍峨,而且列矛戈、树旗帜,戒备森严,攻防皆宜,是一座真正的水上堡垒。由于楼船身高体大,具威慑力,一般用作指挥船,只是它的行动不够灵便,在水战中,必须与其它战船互相配合。
楼船的甲板上有三层建筑,每一层的周围都设置半人高的防护墙。第一层的四周又用木板围成"战格",防护墙与战格上都开有若干箭孔、矛穴,既能远攻,又可近防。甲板建筑的四周还有较大的空间和信道,便于士兵往来,甚至可以行车、骑马。
隋朝的大龙舟
公元640年,隋炀帝杨广为了要到扬州一游,命官吏督造龙舟及杂船数十艘。杨广乘坐的大龙舟,高45尺,长200尺,上层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间两层有120个房间,全部用金玉装饰,还有高三层的龙舟九艘.
大龙舟高数层,船体要用很多大木料。木料的长度有限,这就要求把许多较小较短的木料连结起来。同时,船体的骨架与板之间,船体与上层建筑物之间的连结技术要求很高,连结不好就不坚固,所以在龙舟的结构强度中,连结是极重要的。隋代大龙舟的连结方法是采用榫接结合铁钉钉连。用铁钉比用木钉、竹钉连结要坚固牢靠多了。隋代已广泛采用了这种先进的方法。
郑和宝船
郑和下西洋船队的主要船舶叫宝船,它采用的是中国古代适于远洋航行优秀船型--福船型。它高大如楼,底尖面阔,首尾高昂,首尖尾方,两侧有护板,船舱为水密隔舱结构。底尖利于破浪,吃水深,稳定性好,安全舒适,是航行于南海和西洋航线最先进的海船,也是古代世界最大的木帆船。
E. 古代造船的过程和技术
古代航海术语:了解中国古代造船技术中国, 造船技术, 术语, 航海 中国古代造船技术的重大成就
宋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造船技术大发展的高潮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工匠们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世界性意义的重大成就。其中最为突出的有:
水密隔舱的设置:这一船舶结构大约发明于唐代,宋以后在海船中被普遍采用,部分内河船也有采用。所谓水密隔舱,就是用隔舱板把船舱分成互不相通的一个一个舱区,舱数有13个的,也有8个的。这一船舶结构是中国在造船方面的一大发明,它具有多方面的优越性。
首先,由于舱与舱之间严密分开,因此在航行中,特别是在远洋航行中,即使有一两个舱区破损进水,水也不会流到其他舱区。从船的整体来看,仍然保持有相当的浮力,不致沉没。如果进水太多,船支撑不住,只要抛弃货物,减轻载重量,也不至于很快沉入海底。这样,如果船舶破损不严惩,进水不多,只要把进水舱区里的货物搬走,就可以修复破损的地方,不会影响船舶继续航行。如果进水较严重,也可以驶到就近的口或陆地进行修补。因此,水密隔舱既提高了船舶的抗沉性能,又产加了远航的安全性能。
其次,船上分舱,货物的装卸和管理比较方便。不同的货主可以同时在个别的舱区中装货和取化,提高了装卸的效率,又便于进行管理。
另外,由于舱板跟船壳板紧密连结,起着加固船体的作用,不但增加了船舶整体的横向强度,而且取代了加设肋骨的工艺,使造船工艺简化。
由于水密舱结构具有这些优越生,受到普遍的欢迎。1974年泉州湾后渚出土的南宋海船,1976年南朝鲜新安海底发现的元代海船,1982年泉州法石发现的南宋海船,都采用水密隔舱结构形式。新安海船有8个舱区,法石海船大约也是8个舱区。
中国船舶采用的水密隔舱结构,很早就受到国外的赞赏。元代意大利施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对中国的船舶作了详细的描述。
车船,古代又称轮船,是中国在世界造船史上的又一大贡献。关于车船的最早明确记载是《旧唐书》。书中记载了唐人发明的一种新型战船,“挟二轮蹈之,翔风鼓浪,疾若挂帆度”的记载,而更早的《南齐书.祖冲之传》,曾记载有“千里船”,可以日行一百余里,有人认为是车,因史书记载不明确,尚难以肯定。
车船得到实际应用并得到较大改进,是在南宋时期。公元1132年,宋将王彦恢建造了一种小型车船,称“飞虎战舰”,船旁设有四轮,每轮有八叶桨片。其后,宋水军中的木工高宣改进了车船,建造了有八个轮桨的“八轮车船”。在杨么太湖起义反对南宋朝廷的战斗中,有两艘车船连同高宣一起被义军俘获。高宣又在义军中进一步改进车船,他在两个月里建造了大小车船十多种。其中有一种二十四轮的车船,它的土层发为三层,高达十丈以上,可载一知名士兵。车船上置有撞午,专门用来撞击宋军船只。《宋史.岳飞传》中说,义军“浮舟湖中,以轮激水,其行如飞,旁置撞竿,官舟迎之;辄碎。”
现在,车船已是人们公认的现代轮船的始祖。在近代轮船发展史上,最着名的轮船制造者是美国人富尔顿,他于公元1807年在纽约制造了用机器做动力的明轮船“克莱蒙脱”号,开始了用货船进行定期运输的历史。“克莱蒙脱”号明轮船与中国古代的车船有许多相似之处,只不过是动力由人力改进为动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