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关于军事类杂志有那些
1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1001-2486 43-1067/T ★
2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1009-3486 42-1106/E ★
3 火力与指挥控制 1002-0640 14-1138/TJ ★
4 军队政工理论研究 1009-346X 31-1720/D ★
5 军事史林 1002-4190 81-1108/K ★
6 军事历史研究 1009-3451 81-1064/E ★
7 军事经济研究 1001-8093 42-1008/F ★
8 空军工程学院学报 61-1337/V ★
9 世界军事 1002-4891 11-2695/E ★
10 现代防御技术 1009-086X 11-3019/TJ ★
11 战略防御 ★
12 中国军事科学 1002-4492 11-1722/E ★
13 政工导刊 1003-6334 61-1063/D ★
14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1009-1548 65-1196/G4
15 兵团建设 65-1181/D
16 863先进防御技术通讯:A类
17 边防生活 1005-7137 65-1059/E
18 东北后备军 21-1242/E
19 解放军理论学习 1673-3347 11-5384/D
20 东北民兵
21 东海民兵 1005-698X 81-1015/E
22 当代海军 1006-6071 11-3605/E
23 电子战技术文选
24 防化学报
25 防化研究
26 国外坦克 11-4221/E
27 国防科技参考
28 国防科技(湖南) 1671-4547 43-1365/E
29 国外防化科技动态
30 广东武装
31 工兵装备研究:外军版
32 国防技术基础 1671-0177 11-4649/TJ
33 工程兵工程学院学报
34 橄榄绿 1008-4843 11-1187/I
35 国防 1002-4484 11-2770/E
36 工兵装备研究 32-1584/TJ
37 华北民兵 1002-509X 11-1149/E
38 海军工程技术
39 黄埔 1002-7289 11-1727/D
40 后勤工程学院学报 1672-7843 50-1128/E
41 合肥炮兵学院学报
42 航天长城-国外防务市场
43 环球军事 1009-9816 11-4664/E
44 海军院校教育 42-1659/G4
45 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 1672-8211 11-4662/E
46 军队指挥自动化 11-3434/TP
47 军械工程学院学报 13-1257/E
48 军用标准化 11-3595/E
49 军工富民信息
50 军事电子
51 军械维修工程研究
52 教学与科研(重庆)
53 军事文摘 1005-3921 11-3478/E
54 军事展望 1006-3455 81-1192/E
55 军事经济学院学报 42-1566/F
56 军用汽车管理 1006-5415 34-1145/U
57 解放军生活 1002-4654 11-1013/E
58 军事历史 1002-4883 11-1633/E
59 军事通信技术 32-1289/TN
60 军营文化天地 1006-4680 81-1102/C
61 空军装备 11-5030/V
62 空军电讯工程学院学报
63 陆军学术 81-1081/E
64 宁夏科技:军事展望 1005-4987 64-1019/E
65 炮兵学院学报 81-5035/TJ
66 指挥控制与仿真 1673-3819 32-1759/TJ
67 情报指挥控制系统与仿真技术 1672-7908 32-1156/TJ
68 世界安全
69 水雷战与舰船防护 42-1336/TJ
70 外国军事学术 1002-4506 11-1634/E
71 武警学院学报 1008-2077 13-1228/E
72 外军信息战 11-5303/E
73 武警指挥学院学报 22-1296/E
74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学报 1008-2077 13-1228/E
75 武警技术学院学报
76 武警后勤 81-1190/E
77 外军炮兵防空兵研究
78 外军工程装备与技术
79 外军电信动态
80 外国海军文集 11-4206/E
81 外军炮兵研究资料
82 外军电子战 11-4469/E
83 外军炮兵
84 新军事
85 训练与科技
86 西北民兵 81-1033/E
87 现代军事 1013-9214 11-2525/E
88 现代兵器 1000-7385 11-1761/TJ
89 现代军事通信
90 云南国防 1003-9546 53-1084/E
91 鱼雷与发射技术
92 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 1672-1497 11-3984/E
93 中国军转民 1008-5874 11-4014/N
94 中国军法 11-3435/D
95 中国国防科技信息 1007-4031 11-3828/E
96 中国人民防空 11-3770/E
97 中国武警 1007-4228 81-3827/E
98 中国民兵 1002-5081 11-1446/E
99 政工学刊 1006-1452 21-1095/D
100 政治指导员 44-1154/D
101 中国空军 1002-6010 11-1006/E
102 指挥技术学院学报 81-5052/E
❷ 军事通信论文
军事通信是军队为实施指挥,运用通信工具或其他方法进行的信息传递。它是保障军队指挥的基本手段。为完成军事通信任务而建立的通信系统是军队指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军队战斗力的要素之一。对军事通信的基本要求是:迅速、准确、保密、不间断。现代战争广泛应用高技术兵器,作战空间广阔,部队高度机动,作战样式转换频繁,战机稍纵即逝,军事信息量大,电子斗争激烈,从而增加了军队指挥对军事通信的依赖性和完成军事通信任务的艰巨性。
按通信手段的不同,军事通信分为无线电通信、有线电通信、光通信、运动通信和简易信号通信。无线电通信建立迅速,受地理条件的影响小,能与运动中的、方位不明的以及被敌人分割或被自然障碍阻隔的部队、分队建立通信联络。它广泛应用于地面、航空、航海、宇宙航行通信中,是保障现代作战指挥的主要通信手段(图2)。无线电信号易被敌方截获、测向和干扰,运用时,须从组织和技术方面采取措施。有线电通信传输性能稳定,通信质量较高,保密性较好,是军事通信的重要手段,但通信线路建设时间长,投资大,维护困难,机动性差,易遭受破坏。光通信一般分为光纤通信和大气激光通信两种。光纤通信传输信息量大、保密性好,有广阔发展前景。运动通信保密可靠,但易受天候、地形及敌情等影响。运动通信在现代作战中仍有一定作用。简易信号通信易于组织,可直接传递简短的命令,识别敌我,指示目标,协同动作。各种通信手段在军队指挥中的具体运用,取决于指挥要求、技术特点及其对战时环境的适应能力。根据具体情况,能充分满足军队指挥需要的通信手段,就是最好的通信手段。从总体上讲,战时以无线电通信为主,各种通信手段结合使用。
按通信业务的不同,军事通信分为电话、电报、数据、图像通信等。电话通信能实时直接沟通信息,广泛用于各级指挥机关和部队。电报通信有编码电报通信和传真电报通信两种,用以传输文字、图表、图像等书面信息。数据通信用以传输数据信息,进行数据交换,具有迅速、准确、可靠、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图像通信用以传输图像信息,包括电视和传真等。
按通信联络保障范围的不同,军事通信分为战略通信、战役通信和战术通信。战略通信是为保障统帅部及其派出的指挥机关实施战略指挥而组织的通信联络。战役通信是为保障战区、战役军团实施战役指挥而组织的通信联络。战术通信是为保障战术兵团、部队及分队实施战斗指挥而组织的通信联络(图3)。按通信联络任务的不同,军事通信分为指挥通信、协同通信、后方通信、技术保障通信、情报报知通信和警报报知通信等。指挥通信是根据指挥关系建立的,用以保障军队指挥的通信,包括军队作战编成内上下级之间、军队同配属作战的民兵之间建立的通信联络。必要时可组织越级指挥通信。协同通信是根据协同关系建立的,用以保障军队协同动作的通信,包括执行共同任务并有直接协同关系的各军兵种、友邻部队之间,以及军队与民兵之间建立的通信联络。后方通信是为保障军队后方指挥和供应而建立的通信,包括上下级后方机关之间,后方机关同所属后方部队、分队之间,上级派出的供应机构同被供应单位之间的通信联络。技术保障通信是根据技术保障关系建立的,用以保障战场技术保障勤务的组织指挥的通信,包括上下级技术保障机关之间,技术保障机关与技术保障部队、分队之间的通信联络。情报报知通信和警报报知通信是保障迅速传递各种情报和敌人突然袭击特别是核、化学、生物武器袭击的警报信号而建立的通信。上述通信可分别组织通信网,发达国家多建立统一的通信网来完成。
组织与实施 通信联络组织包括制定通信保障计划,规定通信部队任务,按指挥意图和战场态势的变化,及时组织调整通信系统,保障通信联络的顺畅。通信联络通常是根据上级通信部门的指示和本级指挥员的决心,由各级参谋长领导、通信部门组织实施的。
通信联络的一般原则是:统一计划,按级负责;全面保障,确保重点,优先保障作战指挥的通信联络;战时以无线电通信为主,多种通信手段结合使用;野战通信装备与固定通信设施结合使用;通信建设兼顾平时与战时的需要,做到平时、战时都能保障通信联络的顺畅; 严密组织通信防护, 确保通信的安全保 密;周密组织通信装备器材的供应和技术保障;掌握通信预备队;快速反应,提高通信时效,增强在各种复杂条件下作战信息的快速传递能力和通信联络的应变能力;通信部门主动与作战、电子对抗等部门配合,密切协作,充分发挥地方通信部门和民兵通信的作用。
组织与实施通信联络的基本依据是:作战任务、部署,本级首长的决心,上级通信部门的指示,战场电磁环境,天候、地形等特点,通信人员、器材以及战时可能的损失与补充等。实施通信联络的主要措施和方法有:①根据作战规模,统一组织和协调通信力量,合理确定通信枢纽的布局,综合运用各种通信手段,形成多手段、多方向的迂回通信网,并同上、下级及友邻通信网相衔接。在重要方向的指挥所之间建立专向。②灵活运用各种通信手段。在部队机动和作战中,以无线电通信为主,结合使用其他通信手段。在部队驻止和作战准备阶段,尽量使用有线电通信,严格控制无线电通信。③组织好机动作战中的通信联络。运动中保持通信联络的主要方法有: 建立地域通信 网,移动用户可入网与作战地域任一用户联络(图4);以野战通信台站遥控固定通信台站,保持与远距离部队的通信联络;组织无线电转信;无线电与有线电通信结合使用;运用飞机、汽车等运动通信工具传递信息;利用沿途既设通信设施进行联络等。④及时组织通信器材的供应和补充;组织通信修理勤务。⑤加强通信防护。采取各种通信保密措施,提高反侦察、反干扰的能力;疏散、隐蔽通信设施,提高通信设备的机动性,增强抗毁能力。⑥充分利用地方通信设施。
❸ 帮帮忙喔!
光通信是利用光波和某种设备在相隔一定距离的情况下进行的信息(语音、视频和数据)交换。 光波的频率比目前电通信使用的频率高得多, 因而其通信容量很大。通信系统的通信容量与系统的带宽成正比。 为了比较方便, 通常系统的带宽用载频的百分比, 即带宽利用系数来表示
优点:
(1) 通信容量大。 由于光纤的可用带宽较大, 一般在10 GHz以上, 使光纤通信系统具有较大的通信容量。而金属电缆存在的分布电容和分布电感实际起到了低通滤波器的作用, 使传输频率、 带宽以及信息承载能力受到限制。 现代光纤通信系统能够将速率为几十 Gb/s以上的信息传输上百英里, 允许大约数百万条话音和数据信道同时在一根光缆中传输。 实验室里, 传输速率达Tb/s级的系统现已研制成功。光纤通信巨大的信息传输能力, 使其成为了信息传输的主体。
(2) 传输距离长。光缆的传输损耗比电缆低, 因而可传输更长的距离。 光纤系统仅需要少量的中继器, 而光缆与金属电缆的造价基本相同, 少量的中继器使光纤通信系统的总成本比相应的金属电缆通信系统的要低。
(3) 抗电磁干扰。 光纤通信系统避免了电缆间由于相互靠近而引起的电磁干扰。 金属电缆发生干扰的主要原因就是金属导体向外泄漏电磁波。由于光纤的材料是玻璃或塑料, 都不导电, 因而不会产生电磁波的泄漏, 也就不存在相互之间的电磁干扰。
(4) 抗噪声干扰。 光纤不导电的特性还避免了光缆受到闪电、 电机、 荧光灯及其他电器源的电磁干扰(EMI),外部的电噪声也不会影响光波的传输能力。 此外, 光缆不辐射射频(RF)能量的特性也使它不会干扰其他通信系统, 这在军事上的运用是非常理想的,而其他种类的通信系统在核武器的影响下(电磁脉冲干扰)会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5) 适应环境。 光纤对恶劣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它比金属电缆更能适应温度的变化, 而且腐蚀性的液体或气体对其影响较小。
(6) 重量轻, 安全, 易敷设。 光缆的安装和维护比较安全、 简单, 这是因为: 首先,玻璃或塑料都不导电,没有电流通过或电压的干扰; 其次, 它可以在易挥发的液体和气体周围使用而不必担心会引起爆炸或起火; 第三, 它比相应的金属电缆体积小, 重量轻, 更便于机载工作, 而且它占用的存储空间小, 运输也方便。
(7) 保密。 由于光纤不向外辐射能量, 很难用金属感应器对光缆进行窃听, 因此, 它比常用的铜缆保密性强。 这也是光纤通信系统对军事应用具有吸引力的又一个方面。
(8) 寿命长。 尽管还没有得到证实, 但可以断言, 光纤通信系统远比金属设施的使用寿命长, 因为光缆具有更强的适应环境变化和抗腐蚀的能力
参考资料:http://www.mscbsc.com/
军用微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作为当今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基石,给各行各业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微电子技术在军事装备中的应用,实现了军用电子装备的小型化、轻型化、轻量化、高可靠。现代军事技术的迅猛发展,武器装备的巨大变革,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微电子技术发展和广泛应用的结果。“微电子技术对当今防务的重要性,无异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子弹。”
军用光电子技术激光测距、光电火控、光电制导、光电监视、预警、侦察、观瞄、光纤通信等一系列军用光电子技术应运而生并被广泛应用,成为高技术武器装备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目前,光电子技术领域主要涉及光电子元器件及材料和光电子应用技术两个方面。军用计算机技术军用计算机及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仅成为现代军事科技、各种军事系统和武器系统研制开发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柱,而且是现代战争作战指挥、通信联络、后勤保障等诸多决定战争胜负关键因素的依靠和保证,并业已或正在对传统的军事理论和军事观念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当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呀�胍运跣’�⒖�畔低惩�缂扑愫投嗝教寮扑慵际跷� 饕�卣鞯恼感率贝���啪扌突�⑽⑿突�⑼�缁�椭悄芑�姆较蚍⒄埂M�缂扑恪⒐饧扑恪⒘孔蛹扑恪⒎肿蛹扑慵吧�锛扑愕纫簿�谘芯恐�小?/p>
军用通信网络技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军事通信技术有了重大发展,相继出现了散射通信、微波接力通信、卫星通信和光纤通信。60年代后,数据网和计算机网被用于军事通信,提高了通信保障的自动化水平与快速反应能力。80年代开始研究综合业务数字网。在通信联络组织上,注重通信联络的整体保障,形成多手段、多方向的迂回通信。
军用新材料技术军用新材料技术是新一代武器装备的物质基础,也是当今世界军事领域的关键技术。金属结构材料、陶瓷结构材料、高分子结构材料和复合材料等结构材料成为制约武器装备发展的瓶颈;隐身材料、防护材料、致密能源材料以及信息智能材料等功能材料成为热门的研究课题。近年来,还出现了结构材料功能化和功能材料结构化的趋势,并形成兼有多种功能的多功能材料。
军用制造技术数控机床的大量使用,计算机等新技术的应用,使现代制造技术不断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柔性制造技术的出现更为现代化武器装备的研制和更新换代提供了全新的具有高度灵活性和极强适应能力的方法。目前正开展设计制造一体化技术、并行工程、工业工程、柔性制造单元、分布式数控、柔性制造系统、柔性生产线、精良生产和敏捷制造系统等方面的研究。
军用动力技术主要是军用飞机发动机、综合式坦克装甲车辆推进系统、水面舰艇及潜艇(核潜艇)的动力技术。
军事航天技术军事航天技术的发展,已使战场从陆地、海上和空中延伸到太空。太空已成为军事争夺最激烈的场所,军事航天系统在局部战争中得到了逐步应用,并显示了极大的潜力。被称为第一次“空间战争”的海湾战争,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广泛运用了现已装备的各种军事航天系统,在侦察监视、通信指挥、导航定位等诸方面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到目前为止,各种军事活动对空间系统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外层空间即将成为继陆地、海洋和空中之后的第四战场。
军事海洋技术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军事海洋技术的研究开拓了新的途径。海洋卫星、遥测、遥感、激光、光纤、水下电视、旁侧声纳、深潜器、饱和潜水等新技术在海洋开发中的应用,对海洋现象的认识将不断深化。军事海洋技术的研究将逐步趋于远洋、深海,并重点加强水声技术和海底军事利用的研究。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军事海洋技术的主要研究方向有:海洋环境效应、自主式水下无人智能巡航器技术、海洋信息观测、传输、接收和处理技术、海洋水声技术和海洋遥感遥测技术等。
侦察监视技术目前,侦察监视技术的应用范围主要包括预警与监视、战场情报侦察等技术。它所采用的侦察设备器材或系统,主要有雷达、电子探测器、红外探测器、激光探测器、可见光探测器、水声探测器等。
伪装与隐身技术伪装的技术措施主要包括:天然伪装、迷彩伪装、植物伪装、人工遮障伪装、烟幕伪装、假目标伪装、灯火与音响伪装等。这些伪装技术措施,含有越来越多的高技术成分,而且能够起到重要作用。
自80年代以来,隐身技术逐渐成熟并达到了实用化水平,并且其发展势头相当迅猛,如美国的隐身战斗机技术。
精确制导技术目前,精确制导技术主要包括遥控制导(红外、毫米波、激光、可见光成像等)、寻的制导、惯性制导、(地形或景象)匹配制导、卫星制导、(多模)复合制导等技术,已研制出导弹、制导炸弹、制导炮弹、制导地雷和末敏弹药等精确制导武器。包括战略战术弹道导弹、巡航导弹等在内的各种精确制导武器的研制成功并用于作战,已对现代战争产生了重大影响。
电子战、信息战技术电子战的主要技术领域有雷达对抗、通信对抗、光电对抗以及水声对抗。
信息战是在信息领域进行的作战或采取的对抗行动。信息战技术及作战方式正在研究和发展之中,主要包括指挥与控制战、情报战、电子战、心理战、“黑客”战、经济信息战及电脑战或网络空间战。一是利用计算机病毒和“黑客”等对计算机网络的攻击技术和相应的防御技术;二是以改进或发展了的电子战技术为基础而形成的技术,如新型反辐射武器和电磁微波武器等。
一体化C4ISR系统技术自20世纪60至70年代起,为使指挥控制实时高效,世界主要国家军队纷纷着手开发C3I系列,即Command(指挥)、 Control(控制)、Communication(通信)和Intelligence(情报)系统,把情报系统获得的信息通过通信这条生命线用于指挥部队和控制武器装备。80年代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使用,C3I加上了Computer(计算机),变成了C4I。90年代后进一步发展为C4ISR 系统,增加了Surveillance监视和Reconnaissance(侦察)。一体化C4ISR系统是一个集战场感知、信息融合、智能识别、信息处理、武器控制等核心技术为一体、旨在实现军事指挥自动化的综合电子信息系统,它几乎涵盖了战场上所有的军事电子技术功能和装备,受到了世界各军事大国的高度重视。目前这一系统又发展为C4KISR,增加了“Kill”(杀伤)。指挥控制自动化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水平,要得益于DataLink(数据链)的发展。它是整个指挥自动化的“神经中枢”。
核、生、化武器技术现在和未来将发生的任何形式的高技术战争都可能是核威慑下的战争。目前,世界上有许多国家掌握了化学武器的研制和生产技术,未来战争还难以排除化学武器的威胁。目前,国外正在研制生物化学战剂和遗传工程武器——基因武器。据称,只需要20克热毒素基因武器,就可以使全球58亿人死于一旦
❹ 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是什么级别刊物
这两者都属于工程建设级别刊物。
军事运筹侧重操作性。系统工程相当于理论性。这两者的关系,相当于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❺ 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是核心期刊吗
不是,根据2014年《国家级重点期刊、国家级期刊目录》,电力方面的核心期刊有:
❻ 帮忙推荐几本关于军事通信的书籍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09-24
❼ 军事通信与民用通信区别
1、通信方式
军事通信:分为无线电通信、有线电通信、光通信、运动通信和简易信号通信。
民用通信:分为有线通信,无线通信。
2、通信业务
军事通信:
军事通信分为电话、电报、数据、图像通信等。电话通信能实时直接沟通信息,广泛用于各级指挥机关和部队。
电报通信有编码电报通信和传真电报通信两种,用以传输文字、图表、图像等书面信息。数据通信用以传输数据信息,进行数据交换,具有迅速、准确、可靠、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
图像通信用以传输图像信息,包括电视和传真等。
民用通信:
对于点对点之间的通信,按消息传送的方向,通信方式可分为单工通信、半双工通信及全双工通信三种。
所谓单工通信,是指消息只能单方向进行传输的一种通信工作方式。单工通信的例子很多,如广播、遥控、无线寻呼等。这里,信号(消息)只从广播发射台、遥控器和无线寻呼中心分别传到收音机、遥控对象和BP 机上。
所谓半双工通信方式,是指通信双方都能收发消息,但不能同时进行收和发的工作方式。对讲机、收发报机等都是这种通信方式。
所谓全双工通信,是指通信双方可同时进行双向传输消息的工作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双方都可同时进行收发消息。很明显,全双工通信的信道必须是双向信道。生活中全双工通信的例子非常多,如普通电话、手机等。
3、分类
军事通信:
军事通信分为战略通信、战役通信和战术通信。
战略通信是为保障统帅部及其派出的指挥机关实施战略指挥而组织的通信联络。
战役通信是为保障战区、战役军团实施战役指挥而组织的通信联络。
战术通信是为保障战术兵团、部队及分队实施战斗指挥而组织的通信联络。
民用通信:
基带传输:是指信号没有经过调制而直接送到信道中去传输的通信方式。
频带传输:是指信号经过调制后再送到信道中传输,接收端有相应解调措施的通信方式。
❽ 《科学与技术》是什么级别的刊物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出版评选的,也叫做统计源期刊。学科范畴主要为自然科学领域,是目前国内比较公认的科技统计源期刊目录。受科技部委托,权威性名列国内首位。那么科技核心期刊有含金量吗?
科技核心期刊也是有一定的含金量的,毕竟是作为国内目前的七大核心遴选体系之一,也是属于核心期刊的,对于论文的要求也是很高的。科技核心每两年可在所有定期期刊上评选一次。在科技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也是有用的,而且相对于其它核心期刊来说,审稿周期会更短一些,费用相对来说也比较低。
其实大家在选择期刊投稿时,最主要的是适合自己的期刊才是最好的,不一定非要看期刊的含金量,除了有特殊要求的期刊外。作者可以结合自身的学术水平和实际情况来选择,对于论文的方向或专业领域等等相符合的期刊投稿也会更容易。
科学与技术期刊是国家级期刊,出刊周期为季刊,期刊创办于2002年。科学与技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大连理工大学主办的学术性期刊。
科学与技术主要栏目设有:学术论文、综合评述、工程应用、新技术开发、研究简报、程序介绍、短文、专题讲座、学术动态、学术讨论等。
科学与技术已被SA 科学文摘(英)、万方收录(中)、剑桥科学文摘、Pж(AJ) 文摘杂志(俄)、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国家图书馆馆藏、CA 化学文摘(美)、维普收录(中)、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
科学与技术获得荣誉情况:中国科技期刊核心期刊、Caj-cd规范获奖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❾ 军事技术的简介
军事技术
军事技术是军事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 军队战斗力,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国家军事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军事技术的发展,受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的指导,同时也对军事思想、战略、战术乃至军队建设产生重大影响。军事需要是推动军事技术发展的动力。
军事技术的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国家的经济状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即受生产力的制约。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往往优先运用于军事,引起军事技术的变革;而军事技术的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军事技术是建设武装力量、巩固国防、进行战争和遏制战争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构成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它主要包括:各种武器装备及其研制、生产所涉及的技术基础理论与基础技术;发挥武器装备效能的运用技术以及军事工程和军事系统工程等。武器装备是军事技术的主体,是军事技术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现代军事技术可以按武器装备的种类来区分:如轻武器、火炮、坦克、弹药、军用飞机、舰艇、导弹、核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三防装备、军用雷达、军用光学仪器、军用通信装备、电子对抗装备以及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等;也可以按应用于不同的军种、兵种领域来区分:如海军技术、空军技术、战略导弹部队技术、炮兵防空兵技术、装甲兵技术等。 在现代战争中,军事通信的中枢神经作用显得格外突出。而在现代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航天技术等高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通信技术,则为现代军事通信提供了更加有效的通信工具和更完善的通信手段。毋庸置疑,军事通信技术在战后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
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现代通信技术:
载波通信
二战以后,军事有线通信技术取得了包括60年代产生的程控交换技术在内的一系列重大进步,其中比较突出的是载波通信与光纤通信技术。
载波通信就是利用频率分割原理,在一对线路上同时传输多路电话的通信。其工作原理是:在发信端把各路电话信号分别对不同的载波频率进行调制,将各话路的频谱安排在各自不同的频位上。在接收端,则进行相反的解调过程,把位于不同频位的各话路还原为话音频谱,实现载波多路通信。载波通信除了传输电话信号外,还可以进行二次复用,即利用载波话路来传输电报、传真、数据等等。载波通信有效的利用了有线通信的线路,扩大了信道的容量,提高了传输的速度。在军事信息量不断增加、军事通信要求高效迅速的情况下,载波通信是一种极好的技术手段。载波通信技术产生于20世纪初期,电子管和滤波器发明以后,为实现载波电话通信创造了技术条件。同时,增音器和同轴电缆的发明又为载波通信的发展插上了翅膀。1918年,在美国的匹茨堡到巴尔的线路上开通了第一个载波电话通信系统,每对线通3路电话。到1938年,经过不断改进,可通12路电话。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由于战争条件的限制,各参战国(除美国外)的长途有线通信发展很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各国均建立了规模巨大的军用长途载波通信系统,通信容量从最初的每对线几路、十几路,发展到几十路、几百路。20世纪60年代初,载波通信设备进入了半导体化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单晶硅制备技术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60年代各种晶体管电子元件相继诞生。半导体晶体管的诞生是电子元件的第二次重大突破,它具有体积小、重量轻、耐震、寿命长、性能可靠、功耗低等电子管无法比拟的优点,有效地促进了电子技术的发展。载波通信的半导体化进一步促进了军事载波技术的发展。到70年代,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同轴电缆材料与性能的提高,10800路载波电话系统在一些国家的军队中先后投入使用。
光纤通信
光纤通信是以激光作载体,以光纤维做媒介来实行信息传输的一种新型通信方式。1960年美国科学家梅曼用红宝石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激光技术由此问世。其基本工作原理是,通过从外部对某些物质施加能量,使电子急剧增能,在外来光的激发下,以光子形式经过光学谐振腔的特殊装置,等到聚能放大而发射出来。激光具有很好的相干性、单色性和方向性,可在大气空间、宇宙空间、光波导、光导纤维以及海水中传输,故能作为信号载波应用于通信。由于激光的光束很细、方向性极好,人眼又看不见,因此用激光进行通信具有极好的保密性。不易被敌人截获和干扰,且不受热核辐射的影响。激光技术的产生,为光纤通信创造了技术条件。1955年,英国伦敦大学的卡佩奈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了纤维光学技术的基础理论。1970年,廷德尔首次表演了沿电解质管进行光的传输。光通信原理的提出和对于光纤维的研究,激发了人们对利用光纤维进行通信的兴趣。但是要使它真正实现还要有赖于激光技术的成熟、光纤维的制备和光电调制技术。1970年,格拉斯研制成20db/km低衰减的纤维,这是光纤通信的一项重大突破。1971年,日本电星公司生产出一种具有分散折射指数的纤维。1976年,在美国芝加哥展示了试验性光波传输系统(利用玻璃光波导传送由超小型固体激光器和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脉冲信息)。1977年,美国及其他国家的一些电话公司建立了实验性的光导纤维系统。80年代以后,光纤通信以逐渐渗透到陆、海、空乃至空间武器装备系统中,成为现代军事通信的重要手段。世界各国军队纷纷以光纤代替原先的金属电缆,美空军后勤司令部已在所有空军基地建立了据称是迄今世界上同类网络中最大的光纤通信网络——“军事基地光纤通信系统”。随着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光纤通信在现代军事通信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散射通信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军事无线通信技术也获得了巨大发展,出现了散射通信、无线激光通信、红外通信、移动通信、卫星通信等新的通信形式。
散射通信是利用空中传播煤质的不均匀性对电磁波的反射作用进行的超视距通信。大气层中的对流层、电离层和流星余迹等,都具有对入射的电磁波再向多方向辐射的特性。利用这些煤质将视距传播的电磁波传送到视距以外,即可进行远距离通信。对流层散射通信即用对流层对超短波或微波的反射作用来实施超视距通信。军用对流层散射通信有固定式和移动式。流星余迹通信则是利用流行穿过大气层高速运动造成的短暂电离痕迹对无线电波的反射或散射作用进行远距离瞬间通信。流星余迹通信传输受核爆炸及太阳耀斑的影响较小,电波反射的方向性强,隐蔽性好,信号不易被截获,适用于远距离小容量的军事通信。第一条对流层散射通信线路于1955年在美国建立,全长2600公里。中国于5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于60年代初研制出对流层散射通信设备。在军事通信中,由于散射通信比短波无线电通信稳定,并可多路传输,比起微波、超短波接力通信来可以不建或少建中间转接站,而且不受高山、海峡、海港等天然障碍地带和被敌占区阻隔的限制,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国家都大力进行研究开发,用于军事战略通信和战术通信。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激光技术与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军事无线通信中出现了大气激光通信和红外线通信。大气激光通信是利用大气空间作为激光信号的传输媒介来实现信息传递的。发信时,将传送的信号经信息终端、光调制器及激光器转换为激光信号,然后经光学发射天线将激光信号发射出去,通过大气空间传送到对方;收信时,光学接受天线将激光信号接受下来送至光检测器,转换成电信号到信息终端,信息终端再将电信号转换为原来的话音或图像等信息。大气激光通信的优点是通信容量大,不受电磁干扰,保密性强,设备轻便。但通信距离较近,可靠性较差,且需要比较精密的设备,所以在军事通信中一般最为辅助通信手段,用于边防哨所、海岛之间以及跨越江河峡谷等近距离定点通信。红外线通信则是利用红外线传输信息的一种光通信方式,红外线是一种能在大气空间作直线传输但不能为人眼所觉察的电磁波。红外线通信的优点是:红外线沿一条直线传播,方向性强,不易被敌发现,保密性好,不受天电和其他电磁波的影响,抗干扰性能强,设备简单,造价低廉。主要缺点是受地形、天候和烟尘等影响较大,并且只能在直视距离以内使用,在军事上大多用于战术通信。
卫星通信
二战以后,军事无线通信技术取得的最大成果是军事卫星通信技术的产生和发展。1945年,美国的克拉克提出了用卫星进行通信的设想。1946年,曾有人用雷达向月球发射微波信号,结果准确的收到了从月面反射的回波,从理论上证明了利用卫星进行无线电通信的可行性。1957年,苏联第一课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为卫星通信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铺平了道路。1958年,美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个试验性的有源通信卫星。1960年,美国的皮尔斯等人首次实现了用人造地球卫星Echo-I作无线电反射器,Echo-I是一颗无源通信卫星,靠反射电波来完成通信。由于入射波的能量得不到补充,反而消耗在卫星到地球的路程中,所以地面接收到的信号是很微弱的,只有经过放大才能达到有效通信。经过两年的努力,到1962年利用Echo-I进行北美与欧洲的通信获得了成功。1962年,美国发射了第一个有源通信卫星Telstar。有源通信卫星装有接收机和发射机,可接收和发送信号。通过Telstar通信卫星实现了横跨大西洋的电视和电话传输。
卫星通信技术产生以后,立即便用于军事目的。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军方委托伍德里奇公司研制出“国防通信卫星”并投入使用,成为为美国国防部各部门提供通信线路和直接支援全球军事通信与指挥的系统。1971年至1989年底,美国又发射了16颗更为先进的“国防通信卫星III”。与此同时,美国还发展了各军兵种使用的通信卫星。1978年至80年代末期,美国发射了8颗由TRW公司研制的舰队通信卫星。该系统由美国海军负责管理,约800艘舰船、100艘潜艇和空军的数百架飞机和一些地面终端使用。1976年,美国开始部署空军通信卫星系统,1979年投入使用,1981年开始全面工作,系统连接包括预警机、侦察机、战略轰炸机、洲际导弹指挥所在内的地面和机上终端。90年代以后,美国还研制和发射了具有较强抗核加固的抗干扰能力,能保证和战争条件下通信顺畅的新一代军用通信卫星战略战术和中继卫星(MILSTAR)。除了美国之外,其他国家和国际军事组织也大力发展军事卫星通信技术。北约组织于70年代初发射了3颗“纳托”通信卫星;法国于1984年和1985年分别把“电信-1A”、“电信-2B”发射到地球同步轨道;英国于1969年、1970年、1974年和1988年分别发射了“天网-1”、“天网-2”、“天网-4”军用通信卫星;苏军于1965年发射了“闪电-1”、军事通信卫星74颗,70年代后又发射了改进的“闪电-2”、“闪电-3”卫星近50颗;中国于60年代发射“东方红”地球卫星后,也发展了军事卫星通信。利用人造地球卫星进行军事通信具有通信距离远、传输容量大、可靠性高、灵活性强和造价便宜等优点,成为当代军事通信的理想形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军用无线电通信技术方面,还发展了自动转接的移动通信技术。移动通信即通信双方或一方处于运动状态中,以移动电台通过固定通信台转接进行的通信联络。用于移动通信的主要设备是各种便携式、车载式、船载式的超短波电台和短波电台。通过地面无线电设备与有线电话交换中心连接,移动电话还可与近距离或远距离的有线电话通信。人们早就希望有一种便携的能“自由”通话的工具。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体积小、重量轻的电子管步谈机,采用单工无线电话的工作方式。尽管步话机技术后来有了发展,但由于发射功率小,传输的距离近,而且采用单工方式,送花的同时不能听话,使用不够方便。60年代以后,随着微电子技术和程控交换技术的发展,小型的电台能发射较大功率的信号,固定通信台站可以通过程控交换机接转覆盖区内的任何一个用户。于是移动通信技术迅速地发展起来。移动通信机动灵活,方便迅速,便于军队在机动中及时实施作战指挥,使海陆空军各部队在复杂情况下能够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对保障现代条件下的作战具有重要作用。
技术发展
军用野战电台作为军事通信中特有的通信设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得到了迅速发展。20世纪50年代,军用野战电台的单边带技术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和发展。所谓单边带通信就是发送和接受调幅信号的两个边带中的一个边带信号的无线电通信。单边带电台在传送话音信号时,话音信号和频率合成器产生的高稳定度的低载频信号,加载到发信机的高频信号上,经调制器的作用,产生上下两个载频,再经滤波器把某一边带滤掉,只让另一边带的信号加载到较高的工作频率上,并加以放大,送至天线发射出去。收信机将天线接收射频单边带信号搬回到较低的频率上,并加以放大,送人单边带解调器,在解调器中加入低载频信号,将原话音信号还原出来。单边带技术于1915年发明,1923年进行了横跨大西洋的通信试验,1933年以后为大多数远洋通信所采用。1954年,单边带电台在军用无线电通信系统中迅速发展,取代了普通的调幅电台。50年代,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普遍使用了单边带战术电台,美军使用的单边带无线电台既有台式的,也有车载的,可通16路报、2路话、1路传真,功率为10千瓦。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半导体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军用野战电台由晶体管代替了电子管,并在70年代以后大量采用集成电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军用野战电台向晶体管小型化发展,进一步缩小体积,减轻重量,提高了通信容量和可靠性。美军在50年代营连装备的电台是电子管式的AN/PRC-1型,60年代初装备了除末级外均为晶体管的AN/PRC-25型电台,60年代末装备了全晶体管的 AN/PRC-77型电台,70年代装备了微模组件式的AN/PRC-99型电台。经过更新换代,电台的信道数不断增加,信道间隔进一步缩短,通信距离得到扩展,重量随之减轻,集成化程度提高。美军在80年代初期研制成的产品集成化程度已达20%~40%,到80年代后期达到90%以上,发射功率在20千瓦量级,重量在4公斤左右,可靠性比同类电台提高10倍。
在采用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同时,60~70年代的军用野战电台实现了多波段、多工种、多用途,以便于各兵种配合作战,减少机种,实现一机多用。80年代以后,各国军队野战电台的发展出现了两大趋势。一是由模拟制向模数兼容和全数字化过渡,运用了数字计算和数字处理技术。将数字技术引进通信设备是80年代军事通信技术出现的新动向。性能良好的数字电路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模拟电路,大量涌现的数字器件(数字混频器、数字频率合成器、数字滤波器、数字振荡器等)用于军事通信设备。一些发达国家在野战电台中逐步采用了微处理器。它是由一片或若干片大规模集成电路组成,包括技术逻辑部件、指令处理部件以及控制存储或运算的控制器,具有运算和控制功能。在数字处理技术和微型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基础上,野战电台的保密技术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采用信号压缩技术和数字加密技术,使无线通信信号被截获和破译的概率大大缩小。采用信号压缩技术发出的信号极其短暂,使人难以截获,即使截获了也难以破译。而数字保密技术可以把密钥数做的很大,使人难以破译。二是采用跳频技术等抗干扰技术。跳频技术就是收发双发电台的工作频率,按预定的顺序在一定的频率范围内作同步快速跳变。早期的无线电操作员采用一个时间表来使用工作频率,而跳频系列则是使用一个码序来决定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应使用什么频率,工作频率每秒钟可跳变数十次、数百次或更多,跳变的频率范围可宽达数十兆赫。采用这种方式发射的信号,不易被敌方干扰,它是在军事通信中抗干扰的主要措施。德国于1981年研制出CHX200机动式和固定式高频跳频电台系统,1983年研制出SEM172甚高频跳频电台;美国于1982年研制出背负式AN/PRC-117型中频跳频电台;瑞典于1985年研制出甚高频跳频电台;英国也在80年代研制出150系列高频跳频电台,供该国和比利时等许多国家的军队装备。这些跳频电台大多数由微机进行控制,能自动搜索信道,自动变频,抗干扰和保密性能十分良好。
❿ 中国级别最高的学术刊物(物理化学等)是什么
1 低温工程
2 复合材料学报
3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4 摩擦学学报
5 计量学报
6 传感技术学报
7 煤炭学报(中、英文版)
8 石油学报
9 钢铁(中、英文版)
10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
11 机械工程学报(中、英文版)
12 中国机械工程
13 仪器仪表学报
14 振动工程学报
15 兵工学报
16 工程热物理学报(中英文版)
17 内燃机学报
18 动力工程
19 内燃机工程
20 热力发电
21 太阳能学报
22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3 电力系统自动化
24 电工技术学报
25 电子学报(中、英文版)
26 光子学报
27 光电工程
28 通信学报
29 电子科学学刊
(改名为:电子与信息学报)
30 电信科学
31 微波学报
32 电路与系统学报
33 计算机学报(中、英文版)
34 自动化学报
35 软件学报
36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37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中、英 文版)
38 控制理论与应用
39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40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41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4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报 (英文版)
43 化工学报(中、英文版)
44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45 高等学校化工学报(高校化学工程学报)(中、英文版)
46 燃料化学学报
47 纺织学报
48 中国食品学报
49 建筑结构学报
50 建筑学报
51 岩土工程学报
52 土木工程学报
53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54 城市规划
55 水利学报
56 水力发电学报
57 海洋工程
58 测绘学报
59 汽车工程
60 中国公路学报
61 中国环境科学
62 环境科学学报(中、英文版)
63 自然灾害学报
64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中、英文版)
65 宇航学报
66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67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这个是工学的,其中我们学校的公路在全国排名第一。
自然科学
1 中国科学(A-E辑)(中、英文版) 27 无机材料学报(中、英文版) 52 海洋学报
2 科学通报(中、英文版) 28材料研究学报(材 料 科 学 进 展) 53 海洋与湖沼
3 自然科学进展(中、英文版) 29 化学物理学报 54 经济地理
4 数学学报(中、英文版) 30 催化学报 55 地理学报
5 数学年刊(A、B辑) 31 化学学报(中、英文版)
56 遥感学报
6 应用数学学报 32 物理化学学报 57 生理学报
7 计算数学(中、英文版) 33 分析化学 58 遗传学报
8 数学进展 34 高分子学报(中、英文版) 59 动物学报
9 系统科学与数学 35 无机化学学报 60 植物学报(中、英文版)
10 高校应用数学学报 36 有机化学 61 生物物理学报
11 数学物理学报 37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中、英文版) 62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12 应用数学与力学(英文版) 38 中国稀土学报 63 微生物学报
13 力学学报(中、英文版) 39 中国化学快报(英文版) 64 实验生物学报
14 固体力学学报(中、英文版) 40 硅酸盐学报 65 细胞生物学杂志
15 空气动力学学报 41 天文学报 66 生态学报
16 航空学报 42 岩石学报 67 古生物学报
17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英文版) 43 空间科学学报 68 植物分类学报
18 物理学报(中、英文版) 44 地球物理学报(中、英文版) 69 动物学研究
19 光学学报 45 地震学报 70 兽类学报
20 半导体学报 46 气象学报 71 生物工程学报
21 中国激光(中、英文版) 47 大气科学 72 生物多样性
22 金属学报(中、英文版) 48 地球化学 学报 73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23 声学学报 49 地质科学 74 遗传
24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中、英文版) 50 地质学报(中、英文版) 75 中国应用生理学
25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中、英文版) 51 矿物学报 76 环境科学
26 中国物理快报(英文版)
这个是自然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