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蚕的养殖技术
养蚕前的准备:
在种好桑叶的基础上,准备好蚕室、蚕具;养蚕前7天,用1%的强氯精喷洒消毒,每平方米用药液半斤,喷后密封24小时以上,同时,应将蚕房周围环境喷药消毒。
催青:
蚕种出库第八天左右,可见到蚕卵一端有一小黑点,叫点青,一张蚕种有20%卵点青,就用黑布遮光,从点青之日算起,第三天早上5点钟就除去黑布,开灯感光孵化。
收蚁:
感光3~4小时后,春蚕在上午9时,夏秋蚕在早上7~8时即可收蚁。收蚁的方法:用桑树第一展开叶切成0.5厘米小方块,用叶量为蚁量的5倍左右,撒在垫有塑料薄膜的簸箕上,一手拿蚕种纸,一手拿蚕筷,均匀拍打蚕种纸背,使蚁蚕掉落簸箕上,然后用鹅毛刮蚁蚕,整理成圆形即可。
小蚕的饲养:
1.温、湿度调节:1~3龄称为小蚕,小蚕要求的环境为高温多湿。1~2龄适宜温度26~27℃,相对湿度90%;因此1~2龄蚕采用全防干育,即上盖下垫塑料膜;3龄用半防干育,即只盖不垫塑料膜,保持温度在26~27℃,相对湿度85%。
2.小蚕的用叶:1龄用桑树自顶芽数下第3叶,叶色黄中带绿,一张蚕种的蚕,用叶1kg;2龄用自顶芽数下第4叶,叶色绿中带黄,一张蚕用叶3kg;3龄用自顶芽数下第5~6叶,叶色嫩绿色,有光泽,一张蚕用叶10~12kg;一、二龄蚕将桑叶切成蚕体长1.5倍的小方块,三龄蚕桑叶粗切成三角形喂食,每次的给桑量应掌握在下次给桑前蚕座上略留少量残桑为适度。
3.喂桑次数及时间:每天喂4次,时间分别为:上午7时,中午11时,下午4时,晚上10时;小蚕生长发育快,每次喂桑要结合扩座。
4.眠前处理:(1)眠前除沙:小蚕体色转为白色,身体缩短,体表紧张发亮,一龄蚕部分蚕体粘附蚕粪,二、三龄蚕有蚕驮蚕现象时,即可加网给桑进行眠前除沙。(2)提青:如出现一部分蚕已睡眠,一部分未眠,应再次加网给桑,把未眠蚕引上来,移到另一簸箕中继续饲养至眠定。
5.眠中保护:眠中前期蚕座要干,应在蚕座上撒石灰粉,保持相对湿度80%;见有起蚕时,室内宜湿,保持相对湿度85%;如湿度不够可在地面撒水补湿。
6.眠起饷食:当95%以上的眠蚕已脱皮,头部由灰白色转为褐色,头部明显变大,幼蚕爬动寻食,这时可饷食,饷食的桑叶应稍偏嫩,给桑量宜偏少。
大蚕饲养:
1.饲养方式:4~5龄蚕为大蚕期,生长适宜温度为25℃,蚕儿对高温多湿和二氧化碳的抵抗力弱,食桑量大,排泄物多,可以采用室内地面育和室外棚架育。
2.移蚕下地:将蚕室清洗干净,用1%的漂白粉消毒,待干后,地面撒一层石灰粉,将蚕饷食喂一餐叶后,移至地面饲养。
3.合理给桑:4龄蚕是蚕体成长过渡到丝腺成长的转折时期,如营养不良,会影响到产量和质量。要求桑叶新鲜质好,选采顶芽下7~15片叶喂养,达到良桑饱食的目的;5龄蚕用桑量占总用桑量85%左右,此期是合理用桑,提高桑叶效益的关键时期;采用两头紧中间松的饲养方法:5龄的第1~2天或第5~7天,给叶量要严格控制到下次给桑时刚吃完为宜;第3~6天要让蚕充分良桑饱食;每次喂叶时进行移蚕扩座,保持蚕头均匀。
4 、搞好蚕座卫生:大蚕期每天早上用新鲜石灰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阴雨天湿度大,每天撒石灰粉2次,保持通风干爽。
5.上簇采茧:五龄大蚕经过6~7天便开始停止食桑,排出大量绿色软粪,胸部透明,身体略软,呈蜡黄色,头部左右摆动,这时,选用3~4块方格簇交替重叠水平放好,把熟蚕均匀撒到簇上,待蚕爬定后将簇钩挂起来。上簇期间要保持通风良好,维持簇中温度24℃,湿度85%为宜。一般春蚕上簇后6天,夏秋蚕上簇后4~5天即可采茧出售。 抓好养蚕前消毒,降低蚕儿发病率
养蚕前的清洗消毒是整个防病消毒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夺取蚕茧高产的先决条件。为提高消毒效果,在消毒步骤上要做到“一扫、二洗、三刮、四消、五刷白”;消毒过程中要求做到六个要:蚕室要打扫净,蚕具要洗得净,药剂要配得准,药液要喷得匀,室具要消得全,消后要保管好。
做好补催青工作,提高一日孵化率
补催青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日孵化率的高低,广大蚕农应重视补催青工作,主要抓好温湿度的控制及遮暗工作等措施。蚕种到室后,要及时摊卵,并控制温度78~79℉,湿度差2℉,到收蚁前日傍晚,将温度升至80~81℉,湿度差1℉,同时在补催青时要严格遮暗,以达到孵化齐一之目的。
杜绝明火加温,确保人蚕安全
明火加温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一是易造成饲养员一氧化碳等废气中毒,我市每年均有蚕农因明火加温造成中毒送医院抢救甚至死亡事件发生;二是温度控制难,温度过高时影响蚕儿体质,甚至把蚕儿烘死;三是易发生火灾事故。同时,各地已均没有预备种,如造成蚕种中毒、烘死等损失的,将无法弥补。因此,为确保人蚕安全,应大力推广暗火加温,实行地火龙、天火龙、电炉、靠壁灶等暗火加温形式,或将明火加温设施进行改造,增加通室外的烟道,杜绝明火加温;进蚕室饲蚕时要两人以上,以便发生中毒时,相互照应、及时抢救;没有小蚕饲养设施或条件较差的以及饲养量比较少的蚕农,提倡联户共育,实行小蚕集中饲养,或交由小蚕公司饲养;小蚕室要经常进行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密切注意天气和蚕讯,合力做好防氟工作
一是要贯彻落实市府关于春蚕期防氟停火措施;二是密切注意蚕期的天气情况和蚕讯变化,一旦出现氟化物中毒苗头及时采取分批饲养、调整叶位、石灰水洗叶等农业防氟措施,减少损失。
提倡采用摘芯技术,提高桑叶产质量
摘芯就是将桑树新梢的嫩头摘去,可促进嫩叶加速成熟,提高桑叶产质量。方法是:在用叶前10天左右进行,根据桑园的用叶计划,划片分批摘芯。摘芯程度:一般摘去鹊口状的嫩头为度。
重抓防病防毒,减少蚕病和中毒损失
在饲养过程中要经常用新鲜石灰粉、防病一号、抗菌素和灭蚕蝇等药剂进行蚕体蚕座的消毒防病,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蚕病损失,同时对新鲜石灰粉、防病一号等易变性挥发的药剂,要密封存放,用后袋口扎紧;在采摘毗邻其它农作物桑园的桑叶时,要做到先试后吃,严防因其它农作物喷药治虫引起蚕中毒事故的发生。
加强通风换气,稀放饱食养大蚕
由于大蚕期蚕儿食桑量大,排泄物多,且又不耐高温湿闷,因此,在大蚕期应特别重视通风换气工作,做到开门开窗养蚕,并达到稀放饱食,大蚕三昼时每张种放足蚕座面积40㎡以上,并给足桑叶使蚕饱食。
抓好上山关,提高春茧产质量
抓好蚕儿上山关,是提高蚕茧产质量的重要措拖。一是在选用上山蔟具时要有安全意识。少数地区曾发生过因蔟草残留农药影响而产生大量不结茧蚕的事故。上蔟时建议选用方格蔟、塑料折蔟等优良蔟具;选用稻草蔟具时要尽量选用农药污染少的稻草制作,并利用养蚕前期较空暇时间,充分曝晒干燥,尽量排出残留农药。二是加强蔟中通风换气,在熟蚕全部上山茧网形成后,蔟室开门窗通气,使蚕儿吐尽茧丝物质,增加茧层量,提高茧质。 注意:防病虫害,养蚕前养蚕中注意消毒,从2龄饷食起防病,自3龄起防蝇蛆;防闷热,要防热风吹;防饿蚕要少喂勤喂,夜里凉爽要多喂;自3龄起要每天除沙1次。上午8.9时准时收完蚁,随收蚁随喂;蚕将眠时要喂切叶,少喂勤喂,加网提蚕止桑,饱食入眠;小蚕的室温不能高于30℃,大蚕不能高于27℃;夏蚕要比春蚕稀放;给叶适当,充分饱食。眠起处理要适时.加眠网要比春蚕早,发育不齐要提青分批,多分批提青,缩短止桑时间,顺利就眠。上蔟要适时,蚕老时要分批挑选上蔟,稀放。上蔟后3天要开门开窗,排湿保茧,但要避免强风直吹,以脸上略感有风为宜。
夏蚕养殖的关键是以良桑饱食为中心,灵活运用以下技术:防病虫害防闷热防饿蚕,勤拾蚕除沙,早收蚁早饷食早扩座稀放蚕,迟止桑,蚕室温度均匀蚕分布均匀喂叶均匀桑叶老嫩均匀,眠起处理要适时上簇要适时。 蚕喂豆浆。蚕进入4龄盛食期或到5龄的第3天时将新鲜的豆浆洒在鲜桑叶上饲喂能减少用桑量,增加蚕体重,提高健蛹率。饲喂方法:将50克黄豆粉加入到1公斤40~50℃的温开水中,浸泡30分钟后将其制成豆浆,均匀喷洒在10kg鲜桑叶上,每天中午及下午4时各添喂一次。
蚕室不可点蚊香。蚊香对蚕、蜜蜂等昆虫具有毒杀作用,所以在夏天不能在蚕室点蚊香驱蚊。
熟蚕快速上蔟。据试验,一匾500头熟蚕用手捉上蔟需7~8分钟,而利用塑料蚕网上蔟则仅需1分钟,且蚕体不易受伤。具体方法:蚕有5%见熟时给其添食蜕皮激素(每张种使用波美40度蜕皮激素1支,掺冷开水2kg,喷洒15~20kg桑叶,一次给蚕,使蚕吃净),以缩短蚕群的龄期,促使蚕老熟一致。上蔟前,先在蚕座上摊放一张塑料蚕网。半小时后,提起蚕网移至另一摊放塑料薄膜的蚕匾内,将蚕网翻过来,因薄膜光滑,只要稍稍抖动几下熟蚕便会脱落。熟蚕收集后,采取定量上蔟法:方格蔟每片156孔,可先数160头熟蚕放入碗内或勺内,以后每一方格蔟投放与预先数数量相当的1碗(勺)熟蚕。
适时上蔟采茧。蚕到5龄后通常前半身昂起,左右摆动,停止摄食,胸部开始透明,并排泄软粪,身体收缩,这时应该捉其上蔟。夏蚕及早秋、中秋蚕见有20~25%的熟蚕或者晚秋蚕只有25~30%的熟蚕时是上蔟的最适期。前者上蔟后5~6天即可采收,后者上蔟后需7~8天方可采收。 领回蚕种后,将蚕种保护在适宜的环境中,使胚子正常发育,具体做法是:在消毒好的蚕室内,将蚕种平铺于蚕匾中,卵面向上,第1~4天要求室温24℃,干湿差2~2.5℃,第5~10天要求室温27℃,干湿差1.5~2℃。当胚子发育到后期,发现有少量蚕卵呈青色小点时,立即把蚕种用黑布遮暗,约经过40小时即第三天黎明前4~5时,除去遮暗黑布,把蚕种用白纸包好,卵面向上,开灯感光,让蚁蚕咬破卵壳孵化出来。
饲养小蚕比较好的方法是采用塑料薄膜覆盖育。即小蚕1~2龄利用尼龙薄膜上盖下垫,3龄蚕只盖不垫,给桑前15分钟揭去上盖的薄膜,给予换气,然后给桑。
小蚕期怎样选采适熟叶?
小蚕用叶标准一般以叶色为主,一龄蚕选择适熟偏嫩,叶色黄中带绿,自顶芽数下第3片叶,二龄选绿中带黄(淡绿色),顶芽下第4片叶。三龄采浓绿色成熟叶,顶芽下第5~6片叶或盲顶的三眼叶。
小蚕期各龄蚕的适宜温、湿度是多少?
1~2龄蚕期保持27~28℃,干湿差15℃;三龄26℃,干湿差2℃。
如何确认定桑次数及给桑量?
小蚕薄膜覆盖育,每昼夜给桑四次,给桑量的标准是一龄1.5~2层,二龄2~2.5层、三龄2.5~3层。此外,还应根据蚕儿的发育和上次残桑的多少灵活掌握给桑量。
怎样给桑?
每次给桑前先平整蚕座,使蚕儿分布均匀,然后给桑。
怎样除沙?
小蚕期除沙次数不宜过多,一般一龄眠除一次,如蚕沙不厚最好不除,仅轻轻扩座,撒上焦糠即可。二龄起、眠各除一次,三龄起、中、眠各除一次。主要用网除法,即喂蚕前先在蚕座上撒一层焦糠或石灰粉隔沙,然后将蚕网平铺在蚕匾上,接着给叶,使蚕儿爬上网吃桑,即可进行除沙。
大蚕饲养的主要技术措施是什么?
根据蚕期的特点,大蚕饲养的主要技术措施是:
⑴改善环境抓好通风防闷。
⑵搭棚遮荫,防止热空气进入蚕室。
⑶蚕座疏放、低放、勤喂薄饲。
⑷抓好桑园管理,保证5龄期桑叶的数量和质量,使蚕儿吃饱、吃好,防止蚕儿食下老硬叶、过嫩叶、营养不良叶和水分不足叶。 熟蚕何时上蔟(cù)?
蚕儿5龄饷食后,经6~8天,食桑渐减,体色由青白色转为腊黄色,排软粪,随后停止食桑,排出大量绿色软粪,胸部透明,头抬高频频摆动寻找结茧位置,这时就要及时捉蚕或引蚕上蔟。
上蔟方法有哪几种?
上蔟方法有两种:一是人工捉蚕上蔟(也叫人工拾取法),二是自动上蔟法。人工上蔟法是人工用手将熟蚕捉放到蚕蔟上。大蚕地面育可采用自动上法,即在盛熟期,将方格蔟平放在蚕座上,待熟蚕自动爬上来,如使用“登簇促进剂”,则上蔟效果更好。
怎样做好蔟中管理?
熟蚕背光性强,排泄粪尿量大,上蔟后吐丝结茧前,要保持蔟室光线稍暗均匀,避免熟蚕局部过密,上蔟后的第二天,当大多数熟蚕已经定位营茧,要将少数未找到位置而仍在蔟上爬游的蚕捉开另行上蔟,并打开门窗,通风排湿。蔟中保护的温度在25℃左右,干湿差3~4℃。如遇低温应适当加温排湿。 何时采茧?
熟蚕上蔟吐丝以后6天左右,当蚕已化蛹,体为棕黄色时是采茧的适期。
怎样采茧?
按上蔟顺序先上先采,采时先摘除死蚕烂茧,再采好茧、次茧、同宫、薄烂等分别存放出售,不得出售混合茧。
采茧后怎样处理?
采下的鲜茧应尽快出售,防止蚕茧堆积发热。采茧最好用箩筐,以利通风换气,尽量避免用编织袋或布袋(尤其是化肥袋)装茧。 1.养蚕过程全面贯彻蚕病综合防治制度:
(1)在养蚕前后,所有养蚕房屋和用具全面清洁和消毒,周围环境及受病原物污染的场所、水源要定期消毒,设法消灭传染来源;(2)准备充足的养蚕房屋和用具,合理安排养蚕批次,使养蚕结束后有充分的消毒时间,防止连续传染发病;(3)勤除蚕粪,保持蚕座清洁卫生,及时淘汰清除病蚕、死蚕,及时隔离;(4)蚕粪和病死蚕集中处理,防止蚕病传播扩大;养成入蚕室换鞋洗手的好习惯,避免带进室外的病原物污染蚕座、桑叶;(5)桑园不能施用蚕粪,用专用的并经过消毒的叶箩采装桑叶,注意桑园治虫,防止桑叶受污染,保证桑叶的洁净;(6)饲养合格蚕种,防止蚕种带病和受污染;(7)防止低温、焖热诱发病毒病,防止湿度大滋生僵病,防止蚕体创伤感染败血病、脓病。
2.实行小蚕共育。在蚕室、用具设备和小蚕专用桑园具备的前提下,由养蚕能手集中统一饲育小蚕,育出健壮、无病、发育齐一的壮蚕,4龄起蚕(或3龄蚕)分发到各农户饲养。
3.促进蚕种孵化齐一。蚕种催青,前期(出库后1~4天)用24℃、自然光照;后期用26~27℃,相对湿度85%~90%,每天增加人工光照6小时,部分点青后遮黑促发育齐一。
4.给予适宜的温湿度,良桑饱食,控制日眠,促进眠起整齐。要求在早上9:00前收蚁完毕,2龄及3龄饷食在14:00~16:00;小蚕期用薄膜履盖育,室温为26~27℃,相对温度85%左右;选择适熟洁净的桑叶精心饲养;注意扩座和分匾,均匀给叶,使蚕饱食,达到整齐体壮。
5.大蚕期可采用地面育、简易蚕台育、活动蚕台育,喂足桑叶,注意扩座,避免蚕头过密,注意蚕室通风换气。
6.使用方格蔟营茧,熟蚕阶段适时上蔟,及时清除蔟室蚕粪和蚕尿,注意蔟室通风排湿,要求蔟室环境干燥,化蛹后采茧卖茧,保证蚕茧质量。
桑蚕苗期如何防治病虫害?
苗期病虫害较多,应加强防治。发现少数病株应及时拔除烧毁。喷药防治可用70%甲基托布津1000~1500倍或农用链霉素300~500PPM或粉锈宁1000倍等,防虫害可用80%敌敌畏或敌敌畏和乐果混合剂1000~1500倍液喷杀。
大蚕期如何防病?
大蚕期的消毒防病工作必须做到:
⑴坚持“三冼手”、“二换鞋”。即进入蚕室要洗手、切叶给叶要洗手、除沙后要洗手。进蚕室、贮叶室要换鞋。
⑵大蚕小蚕不同室混养,蚕具不能混用,定时对蚕体、蚕座、蚕室和蚕具进行消毒。
⑶及时淘汰病弱小蚕,并集中烧毁或撒石灰深埋。
⑷注意农药安全使用,防止农药废气中毒。
⑸良桑饱食,不喂虫口叶、泥沙叶及变质发酵叶。
⑹坚持使用防病药物进行蚕体消毒或添食。
怎样做好小蚕期的防病工作?
小蚕期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很弱,特别是对软化病的抵抗力更弱,因此必须重视小蚕期的消毒防病,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⑴养蚕前对蚕室、蚕具进行彻底消毒。
⑵大蚕小蚕不能混养,蚕具不能混用。
⑶实行小蚕共育,大蚕分散的饲养方法。
⑷做好蚕体蚕痤消毒,每龄饷食前撒防僵粉或小蚕防病第一号,隔天撒新鲜石灰粉,同时注意拣出小蚕和淘汰迟眠蚕。三龄饷食初及第3曰添食抗菌素药物各一次。夏蚕3龄盛食期添食一次500倍的灭蚕蝇等,以确保小蚕无病,健壮发育。
蚕病防治方法之蚕座消毒
养蚕过程中预防蚕病发生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污染蚕座的传染源,主要来自蚕座内患病蚕的排泄物、消化液或体液。此外,室外病原随养蚕用具或饲养员携带入室,或随空气流动,使带病原的尘埃浮游而沉落在蚕座上。所以,定期进行蚕座消毒能起到及时杀灭病原的作用,预防蚕病的发生。目前生产上使用最普通的蚕座消毒药剂有新鲜石灰粉和防病1号等。新鲜石灰粉是养蚕生产中应用最广、最经济而有效的蚕座消毒剂,用它来进行蚕座消毒有两个作用,一是病蚕粪便、体液、消化液与石灰液及石灰接触后,可杀死表面的病原,二是可以起到隔离病蚕,防止蚕座感染和干燥蚕座,抑制病菌繁殖的作用。一般从第3龄开始每日使用一次。若蚕病发生多时,首先严格拾除病小蚕,适当增加使用次数。
蚕病综合防治技术
一、技术简介
蚕病防治的基本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其方法是围绕消毒和清洁饲育,切断病原传染途径,防止蚕感染,改善饲育条件,增强蚕体质,提高抗病力等方面,把防病与饲育技术结合起来,走综合防治的路子,才能取得实效。
二、技术要点
(一)消毒
1.养蚕前的消毒:对蚕室按扫→洗→刮→刷→消的步骤彻底清理。消毒药剂可用毒消散、优氯净烟剂或用2%甲醛、1%的有效氯水剂喷洒,密闭24小时以上通风。蚕匾、线网等适宜蒸汽消毒的应入灶蒸消,温度达100℃后保持30分钟以上,再出灶晒干备用;竹竿、蚕架等要在消毒池内用含有效氯1.0%的漂白粉液浸泡20分钟以上,湿润状态进入蚕室晾干;其它用具要洗涤后用日光曝晒数次。
2.蚕期的消毒:(1)蚕体蚕座消毒。起蚕和发病初期是防治重点时期,用防病一号、优氯净、新鲜石灰粉混合剂,优氯净烟剂(给叶前熏1小时后开窗通风)等可用预防病毒病、真菌病和细菌病,也可减少微粒子病的蚕座传染机会。(2)隔离弱小蚕。各种传染性蚕病均可使蚕出现生长发育缓慢,发育不齐等症状,病蚕的排泄物、血液往往存在大量病原,成为蚕座传染的主要来源,故淘汰弱小蚕可有效控制蚕病的传播。(3)建立卫生防病制度,控制病原传播。①未经消毒的蚕具不准进入蚕室。采运桑叶用具严格分开。②除沙用塑料布垫地隔离蚕沙。除沙后换下的蚕网要消毒后再用。③进入蚕室要换鞋,蚕室门口放消毒药品对鞋底消毒。进贮桑室要换鞋。④给桑前,除沙后要洗手。⑤蚕室、贮桑室地面每日用漂白粉液(含有效氯1.0%)消毒一次。⑥淘汰蚕密闭处理,蚕沙入土坑沤制,防扩散。
3.回山消毒:蚕期结束后,对蚕沙、烂茧、旧蔟具等无使用价值的废物,烧毁或堆沤处理,有价值的用具要经初消→清洗→复消程序,确保清洁无病原。对蚕室、贮桑室、蔟室等环境同蚕前一样,认真洗消。
三、加强饲育管理
1.选用抗病力强的蚕品种。已育成有抗氯、抗脓核病等特殊品种,也可根据各地气候、地理条件、常见病等实际情况综合分析,选用适宜的蚕品种。
2.合理的养蚕布局。错开不同农作物的种、收季节,合理安排养蚕布局,避免蚕期重叠,保证蚕期人力、物力的投入,可有效保障养蚕丰收。
3.管好桑园,及时治虫。提高叶质有利于提高蚕体质,减少病虫危害,减少野外患病昆虫对蚕的传染。
4.根据蚕不同发育阶段的生理特点进行饲育管理。适宜的温湿度标准为:1~2龄用27℃±1℃,干湿差1℃左右;3龄26℃±1℃,干湿差1.5±1℃左右;大蚕用25~24℃,干湿差2℃左右。用适熟叶,勤除沙,定时通风换气,饱食就眠,适时饷食,操作轻快,保护蚕体,尽力避免给湿叶、萎凋叶。
注意事项
1.为防止微粒子病的传播,杜绝使用超毒不合格种,尽量使用无毒批蚕种,购种渠道要正规,要签订质量保证合同。
2.发现细菌病要及时添食氯霉素等抗生素类药,其它疾病如真菌病、病毒病一旦发生要密切关注,及时拾出病蚕、蚕座逐日消毒,直至控制病情。
3.易发生农药中毒和氟化物中毒的地区,应进行喂叶试验,分析原因,不用污染叶,远离污染源,或试用石灰水清洗桑叶。大面积出现问题,应依靠农技部门解决。
4.综合防治的每一环节都不容忽视,只有认真对待,科学处理,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养蚕丰收。
Ⅱ 养蚕技术及防病技术
一、蚕病防治的基本原则是预防为主,消防结合。
二、根据消毒药物选择正确的使用方法:养蚕房屋、用具、环境等宜用含有效氯1%的漂白粉澄清液浸泡或喷洒消毒,并保持湿润半小时以上。
三、注意养蚕各阶段消毒工作。
1、养蚕前洗消。养蚕前一周左右对蚕室、蚕具、环境进行清洗、晾晒、药物消毒。
2、各龄期消毒:经常对蚕室内外及环境进行药物消毒;各龄止桑时用“三.七”糠(3份石灰拌7份焦糠)对眼蚕消毒;起蚕时用蚕体蚕座消毒剂对蚕体进行消毒(1-3龄起蚕用含有效氯2%的漂白粉防僵粉,4-5龄用含有效氯3%的漂白粉防僵粉);发现病、弱小蚕、不结茧蚕及时投入消毒缸,集中挖坑深埋;大蚕期勤除蚕沙,勤撒石灰等干燥材料保持蚕座干燥;各龄蚕沙不乱丢、乱放,集中挖坑堆埋高温发酵。
3、蚕后立即消毒:每季采茧结束后立即对蚕室、蚕具进行一消、二洗、三晒、四收捡工作。
Ⅲ 蚕病的识别及防治
在农村养蚕生产中的蚕病主要是病毒病,其次为真菌病和细菌病。病毒病有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病毒性软化病、脓核病等4种,细菌病又称软化病,分为细菌性败血病、细菌性中毒病及细菌性肠道病。
①蚕体环节胀大,体色乳白,狂躁爬行,体壁易破,大蚕常爬到蚕匾边缘坠地而亡,流出乳白色血液呈浓汁状,可诊断为血液型脓病;
②病蚕发育缓慢,体身瘦小,群体发育大小差异悬殊,食桑与行动不活泼,常呆伏于蚕座四周或残桑中,外观胸部透明,呈空头状,排出乳白色黏液的蚕粪。撕破病蚕背面的体壁,可见中肠后端有乳白横纹,可诊断为中肠型脓病;
③蚕儿大小不齐,食欲不振、空头、下痢、头胸昂起不动,体色带黄发亮,排褐色污液者,可诊断为脓核病;
④病蚕死亡后不久,首先在胸部背面或腹部1~3环节出现墨绿色尸斑,尸斑很快扩展变黑,最后全身腐烂,流出黑褐色污染液,可诊断为黑胸败血病;
⑤病蚕尸体变色较慢,随着尸体组织的离解、液化而渐变成红色,最后流出红色的污液,可诊断为灵菌败血病;
⑥病蚕死后不久,胸部背面常出现油浸状的绿色尸斑,尸体不变黑,血液混浊呈灰白色,可诊断为青头败血病;
⑦蚕体体表有油渍状病斑,初死时头胸向前伸出,手触略有弹性,不久渐变僵硬,尸体颜色灰白,可诊断为白僵病;
⑧蚕儿体表有大型黑色的喇叭状病斑,体色有时变成紫色,五龄被寄生的蚕,一般有早熟现象,可诊断为蝇蛆病;
⑨蚕儿成堆乱爬、摇头、翻滚、大量吐水、体躯弯曲者,可诊断为农药中毒。
防治方法:
①发现真菌病的,应加强蚕体蚕座消毒,坚持每天早晨使用一次防僵粉,晚上使用一次新鲜石灰粉,蚕期可用熏毒威(克/立方米)密闭门窗熏烟30分钟;也可用402抗菌剂浸网或喷体,1~3龄用500~700倍液浸蚕网,挤干后直接覆盖在蚕体上,4~5龄用1500~2000倍液直接喷体。
②发现病毒病的,应每天早上使用一次防僵粉,晚上使用一次鲜石灰粉消毒蚕体蚕座,同时添食脓蚕灵对病毒病的发生有抑制作用。另外在蚕期也可用熏毒威(1克/立方米)密闭门窗熏蒸30分钟防治血液型脓病。
③发现细菌病的,蚕室要配齐纱门纱窗外,还要隔日添食500倍液或体喷300倍液的灭蚕蝇。
④发现农药中毒的,首先查明毒源,如果是桑叶引起的,应立即撒新鲜石灰粉止桑,打开门窗通风换气,加网喂新鲜无毒桑叶后除沙,如果是室外农药味飘进蚕室引起的,要立即关闭门窗,门窗挂湿布湿帘。
Ⅳ 怎样进行蚕病的综合防治
蚕病防治的基本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要有效地控制蚕病的发生,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彻底消毒,杜绝病原:消毒要贯穿整个蚕期的全过程,重点抓好养蚕前消毒,在此基础上,做好蚕期中的防病消毒,抓紧养蚕后回山消毒。消毒程序上要一扫、二洗、三刮、四消、五粉刷,先外后内,先高后低,全面彻底。
(2)强调提青分批,切断传染途径:及早发现病蚕,进行提青分批,隔离淘汰病小蚕,减少蚕座内混育感染机会,防止蚕病的蔓延。
(3)科学地进行桑园治虫,杜绝蚕病的交叉传染:做好桑园治虫工作,在虫粪、虫尸污染桑严重时,用含0.3%有效氯的漂白粉液或其他桑叶叶面消毒剂浸消桑叶。
(4)建立经常性的防病卫生制度:饲养人员给桑前除沙后要洗手,进入小蚕室或贮桑室要换鞋,除沙后蚕网要经常进行日光消毒,蚁蚕、起蚕、老熟蚕进行蚕体消毒。勤除沙、多换气,防止蚕座蒸热。妥善处理病蚕,将病蚕投入石灰钵或塑料袋,然后埋葬或焚烧。蚕沙制成堆肥,勿用新蚕沙施桑地。除沙后,地面及时消毒,给桑前扫地。覆盖用防干纸、薄膜纸要认清正反面,切勿乱摊地上。
(5)精心饲养管理,增强蚕抗病力:合理布局,选用良种,全年养蚕次数、收蚁日期应根据当地气候、桑树生长、劳力、设备而定,各期蚕要有间隔,以便消毒和治虫。提倡小蚕共育,为养好大蚕打好基础。
(6)正确诊断蚕病,制止蚕病的发展和蔓延:蚕发病后,首先准确诊断,查明发病原因及发病条件,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损失。
Ⅳ 蚕的知识
1.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经济昆虫之一。蚕的经济价值在于蚕丝。蚕丝是主要的纺织原料之一。中国是最早利用蚕丝的国家。古史上有伏牺“化蚕”,嫘祖“教民养蚕”的传说,又说黄帝元妃西陵氏为“先蚕”,即最早养蚕的人。新石器时代的考古表明,公元前2750年以前,今浙江吴兴钱山漾地区的先民已利用蚕丝织成绢片、丝带和丝线。公元前十三世纪,桑、蚕、丝、帛等名称已见于甲骨卜辞。蚕丝和大麻、苎麻,以及后来的棉花一道,为中国人主要的衣着原料,蚕桑也就成为中国农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达数千年的实践中,中国人积累了丰富的养蚕经验,这个经验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对于蚕病的防治方面。商周时期,蚕已在室内饲养。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1年),养蚕已有专用蚕室,蚕病的防治受到重视,并采用了浴蚕种技术,公元三世纪后期,出现了小蚕恒温饲养,说明当时对于蚕的生长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已有一定的认识,但直到元代《士农必用》中才对蚕的生长的各阶段所需温度有详细说明。晋代对于蚕的微粒子病和软化病已有所认识,时称“黑瘦”和“伪蚕”。公元六世纪三十年代,据《齐民要术》记载,人们还从种茧的选择和盐腌贮藏来防治蚕病。宋元时期,对于蚕病的防治更进一步,贮茧方法除盐渍之外,复又出现日晒和笼蒸。与此同时,做为防治蚕病的主要手段的浴蚕方法也得以改进,早期浴蚕主要在川中进行,宋代出现了朱砂温水浴法,元代出现了天浴,利用低温选优汰劣。《陈旉农书》中探讨了蚕生僵病与湿热风冷的关系,《农桑辑要》则总结了蚕病与叶质的关系。明代(1368-1664)出现了天露、石灰水、盐水浴种等方法。并采用了杂交方法培育嘉种,以提高蚕的防病能力,还出现淘汰病蚕防止蔓延的方法。中国的养蚕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对世界蚕业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公元前十一世纪,养蚕技术随箕子传入朝鲜,随后复又传到了日本。秦汉以后,中国的养蚕技术通过举世着名的丝绸之路传入到中亚、南亚及西亚地区,六世纪世纪中叶,君士坦丁堡国王通过印度僧侣从中国私运蚕种至该国,是为西方有蚕业之始。
2. 一、养蚕是中国人发明的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在浙江省吴兴的郊外,发现五千年人人类遗留的东西,其中有古代的丝织品,证明很早以前我国就会养蚕,传说黄帝的妃子螺,教人民种桑树、养蚕、抽丝、织布,让大家有好的衣服穿。
二千多年前,中国人制造的丝织品传到欧洲,当时欧洲人还不会养蚕抽丝,不知道这麼美丽的布料是怎么做出来的,由于欧洲人很喜欢买丝织品,商人要运送很多丝织品到欧洲,于是开辟一条运送丝织品到欧洲的路,这条路称作“丝路”。
三、蚕的一生
1.卵
刚产下的卵为淡黄色,呈扁平椭圆形,厚度约0.5~0.6mm,直径约1~1.2mm,卵的颜色会逐渐变深,若未受精的卵则不会变色。
2.蚁蚕(一龄蚕)
蚕卵刚孵化出来身上有毛,呈黑色,称蚁蚕或毛蚕,约3mm,第二天之后体色逐渐转白约经四天蜕皮成为二龄蚕。
3.二至五龄蚕
蚁蚕蜕皮之后,成为二龄蚕,体色转为白色,以后每蜕皮一次就增加一龄,在幼虫阿蜕四次后进入五龄蚕,每蜕一次皮身体的成长就加大许,尤其四、五龄时期的成长更明显。
4.蚕蛹
蚕进入五龄之后,约七天开始吐丝结茧,约2~3日内蚕会在茧中再蜕一次,然后化为蚕蛹,身体变短、胖,呈茶褐色,约经十日蚕蛾便可羽化。
5.蚕蛾
蚕蛾是家蚕的成虫,身体由头、胸、腹部构成,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一对翅膀,但由于发育不完,故无法飞行。
Ⅵ 养桑蚕技术与方法
养前准备
蚕农养蚕前应该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1、报蚕数
新种桑户在桑高0.7米左右时即可报数,老户春、秋季第一批蚕在桑高0.5米左右时报数,其他批在领蚕时报下批数。1张蚕需要桑叶450~500公斤,从报数到接蚕约25天。
2、蚕室
蚕室要求地面平整、洁净,前后有对流窗,最好开地脚窗。门窗要装好纱网防苍蝇,地脚窗装好铁丝网防老鼠。大棚和水泥房均可(天冷最好用水泥房,天热最好用大棚)。养1张蚕约需30平方米的养蚕面积和10平方米的专用桑叶室。
3、蚕具和药品
1张蚕要准备如下蚕具和药品:0.8米宽的蚕簸15~20只。采叶箩四只,药膜约20平方米。拖鞋2~3双,分别放在蚕室和桑叶室。红砖若干块,主要是地面养蚕时方便喂蚕,一般每间屋放2行砖,以方便来回行走。
蚕室消毒专用桶2只,喷雾器1只,一定不能用装过农药的桶和喷雾器消毒蚕室。方格簸260只。石灰60公斤左右,于领蚕前3天洒少量水发好。
3、消毒
消毒是防治蚕病发生、保证养蚕高产优质的前提,一定要认真抓好。第一批消毒应在领蚕前的1周内完成。先把蚕室、桑叶室及周边环境彻底清扫干净,蚕具可放在阳光下暴晒,然后对蚕室、蚕具进行消毒。目前最好的药品是消特灵。
消特灵配制方法是:先将主剂粉碎,用少量水搅成糊状再倒入25公斤水,后加入辅剂稍搅拌,澄清15分钟即可使用。用专用喷雾器对蚕室和所有蚕具进行消毒,消毒要全面、彻底,室内墙面、地面都要喷匀喷透,喷后要关闭门窗保持湿润1小时。
待消毒液干透后,按上面办法重复消毒1次。薄膜、鞋、蚕具等用药液浸泡消毒效果更好。蚕室消毒2次后打开门窗,注意消过毒的蚕室不能放入未消毒的东西。
养蚕技术
1、喷桑叶用于添食养蚕
一市斤水加5毫升发酵液,喷10市斤桑叶添食,每天一次。蚕爱吃、粪便不臭,生长快,蚕茧厚,质量好,可增产10%左右。
2、喷蚕体降温解暑
夏天气温高,蚕容易生病,室温过高蚕还容易中暑死亡。可在高温天气,按一斤清水加5毫升发酵液,喷于蚕体,每天中,下午各喷一次。
3、喷桑叶保鲜
夏天气温高,采回的桑叶堆放久了会发黄变质,秋天气候干燥,采回的桑叶,留久了会干枯变硬,可按一斤清水加5毫升发酵液,用来将桑叶喷湿,然后将桑叶装入编织袋或堆在地上,用塑料布盖好,保存24小时仍然鲜绿如初。
4、喷桑叶促生长
按一斤水加1—2毫升发酵液,喷洒桑田的桑叶,一个月喷2—3次,添加0.2%的磷酸二氢钾效果更好。喷到桑叶全湿不滴水为宜。桑叶生长快,叶油绿肥厚,可增产20—25%。还可减少病虫害。
在使用活力99生酵剂发酵液前后6小时不能使用抗菌素,发酵液不论保存多久,只要还有甜醇曲香气味,就可以使用,如果发臭则就不能使用。
养蚕节桑有窍门
正常情况下养蚕,每生产1公斤蚕茧需15公斤桑叶。采取节约用桑措施后,每张蚕种可节约用桑50公斤左右,而蚕茧产、质量可丝毫不受影响。其节约用桑措施是:
1、桑叶要合理采、运、贮。尽量做到早上或傍晚采叶,随采随运,松装快运。采回的桑叶抖松后放入贮桑池或贮桑室内,合理贮藏,防止风吹或堆积发热变质,造成桑叶浪费。
2、防止桑叶萎凋。稚蚕期采用炕床(房)育、塑料薄膜覆盖育,以利保温保湿,使桑叶保持新鲜。大蚕期喂蚕后适当关闭门窗,待蚕食去桑叶70%左右,再开门窗通气,能有效地防止桑叶萎凋。
3、确保蚕室温度。大、小蚕适宜温度分别为24℃、25℃,在适温范围内,蚕食欲旺盛,减少残次桑叶,而且提高叶丝转化率。
4、推广少回育、条桑育。小蚕平面立体一日一回育、全龄二回育、大蚕条桑育等省力化养蚕技术,不仅提高养蚕工效,且有利蚕儿食桑,比普通育节省桑叶5%左右。
5、计划用桑和定量给桑。按不同蚕期逐龄、逐日、逐回制定标准用桑量,做到“蚕儿饱食不浪费,节约用桑不饿蚕”。每龄蚕初、末期,蚕食桑量减少,这时喂叶要适量。5龄蚕盛食期要让蚕儿充分饱食,但每日最大用桑量要控制在110公斤以内。
6、添食蜕皮激素。蚕儿见熟5%左右,每张种使用1支蜕皮激素,兑水25公斤,拌和20公斤桑叶,一次给蚕吃完,能促使蚕儿一齐老熟,每张种可节省桑叶10公斤左右。
(6)养蚕与蚕病防治技术书主要讲什么扩展阅读
桑蚕属寡食性昆虫,除喜食桑叶外,也能吃柘叶、榆叶、鸦葱、蒲公英和莴苣叶等。蚕所必需的营养,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分等。桑叶是蚕最适合的天然食料。
蚕食桑后,幼虫生长迅速,在适温条件下,一头蚕自孵化至吐丝结茧,大约6~9天蜕一次皮,共需约24~32天,约食下桑叶20~30g(合干物5~6.2g),一般经四次眠和蜕皮,至生长极度时,体重约增加1万倍。吐丝结茧是桑蚕适应环境而生存的一种本能。
桑蚕茧可缫丝,丝是珍贵的纺织原料,在军工、交电等方面也有广泛用途。蚕的蛹、蛾和蚕粪也可以综合利用,是多种化工和医药工业的原料,也可以作植物的养料。桑蚕是全变态昆虫,一个世代中,历经卵、幼虫、蛹、成虫4个发育阶段。
在一年内自然发生的世代数称化性,一年发生1代的称一化性,发生2代的称二化性,发生3代以上的称多化性。热带地区还有终年不滞育的多化性品种。发育的温度范围随发育时期而不同,大致在7~40℃之间,能正常发育的温度范围为20~30℃。
桑蚕对全年的气象环境的适应性直接体现在蚕体的强健程度上, 生长良好 ,体质强健的野桑蚕可以结出好的蚕茧 ,因此以茧质作为衡量野桑蚕体质强健度的指标。
Ⅶ 蚕要怎么养蚕的养殖技术
蚕是丝绸的主要原料来源,在人类经济生活及 文化 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如何正确养殖蚕呢?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蚕的 饲养 方法 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蚕的饲养方法
一、通风换气养好蚕。养蚕室一定要加强通风换气,防止蚕儿高温闷热。
二、大蚕多湿不相宜。大蚕期对高温多湿的抵抗力最弱,相对湿度需保持在75%,蚕座也应保持干燥,这不仅能改善环境卫生,更主要的是能增加健蚕率。
三、蚕儿忌喂不良桑。蚕的生长发育,主要靠桑叶供给营养,如喂给不良桑叶,会影响到蚕的正常生长发育,甚至诱发蚕病。不良叶主要有:未成熟叶、过老叶、旱害叶、蒸热叶、煤烟叶、凋萎叶、农药污染叶等。
四、叶足桑好促饱食。要想蚕儿充分饱食,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先要进行桑叶产量的预测,做好叶蚕平衡工作,有多少桑,养多少蚕,不能养过头蚕,这是前提。其次,要根据每个龄期的桑叶消耗标准,结合桑树的生长情况及天时变化,按不同龄期来确定采桑量,每天备足桑叶。2.要确保叶质优良,做好桑叶的采、运、贮、喂的合理安排。采桑方面,做到早上采,白天吃,傍晚采,夜里吃,尽量不吃过夜叶。大蚕期用叶量多,要有专用贮桑室,切实做到保鲜不萎防蒸热。在喂桑的方法上,要注意大蚕给桑后,关闭门窗1至2个小时,约吃去桑叶的70%时,再开窗勇气,这样能减少水分蒸发,有利于提高蚕的食少率。3.要做好补桑工作。从五龄蚕的第三蚕起,至老熟前是食桑量最高的时期,此时绢丝腺生长最快,必须给足叶量。在每次给桑后,看到蚕台有空白处,要再补桑增喂,不可松懈。
五、防病消毒讲卫生。在蚕儿饲养的整个时期,除做好养蚕环境的卫生和蚕室蚕具消毒工作外,还必须要做到:1.养蚕人要做到先洒水后扫地,先洗手后喂蚕,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2.大蚕期每天要用新鲜石灰粉喷撒蚕体蚕座,同时用大蚕防病一号等消毒药剂给蚕体、蚕座消毒一次。每隔几天对蚕室、贮桑室和养蚕环境用0.3%漂白粉液喷雾消毒一次,杀灭蚕室及其周围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3.大蚕期应勤除蚕沙,勤用干燥材料,做到每天除沙一次,这样做以利于吸湿、隔离蚕沙,使蚕座经常保持干燥卫生。3.还要防止农药中毒及各种有害气体危害蚕儿。
蚕的生活习性
蚕是变态类昆虫,最常见的是桑蚕,又称家蚕,以桑叶为食料的吐丝结茧的经济昆虫之一。桑蚕起源于中国,其发育温度是7~40℃,饲育适温为20~30℃。蚕宝宝以桑叶为生,不断吃桑叶后身体便成白色,一段时间后它便开始脱皮.脱皮时约有一天的时间,如睡眠般的不吃也不动,这叫“休眠”。经过一次脱皮后,就是二龄幼虫.它脱一次皮就算增加一岁,幼虫共要脱皮四次,成为五龄幼虫,再吃桑叶8天成为熟蚕,开始吐丝结茧。
蚕的养殖技术
注意:防病虫害,养蚕前养蚕中注意消毒,从2龄饷食起防病,自3龄起防蝇蛆;防闷热,要防热风吹;防饿蚕要少喂勤喂,夜里凉爽要多喂;自3龄起要每天除沙1次。上午8.9时准时收完蚁,随收蚁随喂;蚕将眠时要喂切叶,少喂勤喂,加网提蚕止桑,饱食入眠;小蚕的室温不能高于30℃,大蚕不能高于27℃;夏蚕要比春蚕稀放;给叶适当,充分饱食。眠起处理要适时.加眠网要比春蚕早,发育不齐要提青分批,多分批提青,缩短止桑时间,顺利就眠。上蔟要适时,蚕老时要分批挑选上蔟,稀放。上蔟后3天要开门开窗,排湿保茧,但要避免强风直吹,以脸上略感有风为宜。
Ⅷ 养蚕技术主要包括哪些
商周时代,我国的蚕桑生产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养蚕技术主要包括:浴种、暖种、收蚁、给桑、分箔、上蔟等几个重要的技术环节。
蚕种孵化前,古人对蚕种都加以浴种处理。最初只是将蚕种放在河流中浸洗,以清除卵面的污垢;明清时代,嘉湖一带蚕农改用稀的食盐水溶液,或用石灰水,或用桑枝灰、稻草灰淋汁浴种,用这些水溶液浴种,起着微弱的卵面消毒作用。古代又有一种天浴,选择寒冬腊月时,取蚕种放置于笼中,悬挂在桑树上,任凭霜露雨雪飘冻,通过天浴,以低温淘汰病弱的卵。
暖种在于促使蚕种孵化。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常用下列两种暖种方法:一种是室内人工加温;另一种是用太阳的光热暖种。明清时代江浙蚕农大多利用人的体温暖种。这几种方法各有利弊。
蚕卵经过暖种后孵化成蚁蚕。为了收集蚕蚁,古人先是想到用获做成扫帚扫蚕蚁,后来发现“用获扫则伤蚕”,进而改用毛扫,但还存在伤蚕的问题,于是古人又想到了用桑叶招引的“桑收法”。而元代北方农家则多用桃杖翻转敲打的办法,就是把蚕种纸翻转,用桃杖在纸背轻轻敲打,蚁蚕受震,便从蚕种纸上掉落下来,这种收蚁方法,现称打落法。
收蚁之后,便要喂蚕。喂蚕是养蚕的关键。在蚕的一生中,什么时候该多喂几次桑?什么时候可以少喂几次?每次给桑份量多少?都有讲究。古人发现,蚕的食欲和它的体色变化有关。给桑可根据蚕体色变化,来决定给桑的时间和分量。如,蚕体色自黄而自变化的时期,正是眠起以后蚕体柔软,消化器官虚弱,食欲尚不旺盛的阶段,所以这时期应该“宜细细饲之”,这样的给桑方法符合蚕体生理要求。古人还根据蚕头部颜色的变化来判断蚕的眠起和进食。
随着蚕体的生长,需要除沙和分箔,以利于蚕体的健康。除沙和分箔往往是结合进行的。古代除沙的方法主要有:徒手除沙法、网除法和糠除法。古代北方农家在桑蚕头眠后即将一张蚕箔上饲养的蚁蚕分为2箔,二龄盛食期分为3箔,三眠起身分为6箔,三龄盛食期分为12箔,三眠起身分为25箔,四龄盛食期分为30箔。
家蚕经三眠或四眠之后,最后趋于老熟。同一箔的蚕往往眠起不齐,因此也很难全部同时老熟。对于老熟参差不齐的蚕,最好是先熟的蚕先上蔟,后熟的蚕后上蔟。对于不能同时老熟的蚕上蔟,清代《广蚕桑说》记载的方法是:当箔中发现有少量熟蚕时,便薄薄铺上一层桑叶,未熟的蚕必然食叶如常,熟蚕则不吃叶,但爬到叶面上,昂首若有所求,此时随手拣出,送上蚕蔟。以后熟蚕渐渐增多,多到拣不胜拣时,就用柳枝搁在桑叶层上,待熟蚕爬上柳枝,然后提出,把爬在柳枝上的蚕送上蚕蔟。这种方法被称为“诱蚕法”。
明清时期,蚕桑主产区嘉湖地区,在熟蚕上蔟结茧时,蔟下用炭火加温,以使“成茧速而缫丝易”。蔟下加温,丝从蚕口中吐出即干,即所谓“出口干”,这样的丝品质亦较好,深受当时人们的好评。
Ⅸ 蚕桑论文(蚕病防治,养蚕技术)高分悬赏
浅谈蚕病防治工作的现状与对策 蚕病危害至今仍在困扰着养蚕生产,因此,如何
有效地控制蚕病危害仍是夺取蚕茧和蚕种优质高
产,巩固和稳步发展蚕业生产,提高整个蚕业生产的
经济效益和增加农民收益的一个重要措施。结合当
前农村养蚕生产中的实际情况提出几点看法。
1蚕病危害依然较为严重
随着我国蚕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各地蚕业科技
人员大力宣传推广新成果、新技术、新蚕药,采取各
种有效措施在蚕病防治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伴
随着工业经济的蓬勃发展,养蚕生产向经济欠发达
的地区转移,增加了一些新蚕区,蚕农缺乏养蚕新
技术,蚕业科技的普及跟不上生产的发展,新蚕区
蚕病危害也随之出现。根据我们在蚕业主产区的调
查,家蚕病毒病、真菌病、细菌病等病害各地都有发
生,病毒病特别是血液型脓病呈流行趋势,真菌病
和细菌病在个别地区危害也较为严重。最近几年
来,农药、化工行业发展很快,乡镇工业的兴起使环
境污染较为严重,氟污染中毒及工业废气中毒现象
较多;加上近年来农林生产,特别是水稻生产上大
量使用农药治虫,导致蚕中毒的恶性事件日益增
多,给蚕作安全带来极大危害。总之,要在当前不能
忽视蚕病危害的严重性,必须把蚕病防治工作提高
到一个新水平,有效控制蚕病危害。
2蚕病发生原因剖析
2.1消毒防病使用蚕药不规范农村养蚕对蚕病
防治工作总的来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忽视或放
松“预防为主”的方针。由于茧价波动大、劳动力等
方面的原因,不少蚕农不愿在消毒防病工作投人,
不消毒、少用药或不用药,对蚕病危害任其自然。同
时,一些地区蚕药市场混乱,伪劣蚕药混迹于当地
蚕药市场,而有一些蚕药经营者利用蚕农急于寻找
“蚕有病一用就好的蚕药”的良好愿望,大量引进
所谓对脓病等病毒病有效的治疗药剂,所谓又治病
又增丝的药剂,将蚕病防治工作导向歧途,致使蚕
病危害得不到有效控制,蚕农蒙受经济损失。
2.2病原严重污染养蚕环境养蚕过程中管理粗
放,如密饲又不及时除沙,不提青不分批,不注意淘
汰弱小蚕和病蚕等,增加蚕座内传染的机会;桑叶
贮放在养蚕室内,增加了病原污染桑叶给蚕食下反
复感染的机会;不注意通风排湿,蚕在高温多湿的
饲养环境中,造成蚕体虚弱,对疾病抵抗力和抗逆
力下降;不及时定点处理好蚕沙和病蚕,乱抛病蚕,
乱堆放蚕沙,有的甚至用来喂养家禽家畜,使各种
病原进一步扩散,污染养蚕环境;采茧后旧草龙(娱
蛤簇)不及时烧毁,甚至有的养蚕户将旧草龙存放到
下一蚕期或下一年再用;大部分使用方格簇的农
户,用了多年也未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致使病原
长期滞留在室内外养蚕环境中。有的地方养蚕用水
被污染,从而更加剧了病原的反复传播。
2.3桑园管理不善由于茧丝行业滑坡,蚕茧价格
大起大落,严重挫伤了农民栽桑养蚕的积极性,桑
园失管现象普遍存在。由此造成叶质差,影响到蚕
的体质,抗病力、抗逆力减弱;桑园虫害严重,得不
到及时防治,增加了害虫与蚕之间的病原交叉传染
的机会,蚕病发生增多。同时,由于自然环境遭受化
学农药的污染,导致蚕中毒的现象呈上升趋势。
3控制蚕病危害的对策
目前除可应用灭蚕蝇可有效地防治蝇蛆病,应
用克蚕菌胶囊等抗生素类药防治细菌病外,其它蚕
病只能立足于消毒预防。因此,必须加强科普宣传
力度,积极引导蚕农实施以消毒为主的蚕病综合防
治策略,把蚕病防治技术与饲养管理有效地结合起
来,才能收到真正的效果。
11消灭病原体,切断传染途径
11.1认真做好蚕室及其周围环境、贮桑室、蚕具
的消毒工作。在认真清洗的基础上,进行药物消毒。
消毒药物的选择,一定要选用高效广谱的消毒药
物,如蚕用消毒净、消杀精、消特灵等。消毒时严格
按使用方法进行操作。不仅要重视养蚕前消毒,而
且对蚕期中消毒和蚕期后回山消毒也不能忽视,把
消毒工作贯穿于养蚕生产全过程。饲养中严格分批
提青,隔离与淘汰弱小蚕和病蚕。采用新鲜石灰粉、
灭僵灵等按规范进行蚕体蚕座消毒,减少蚕座内相
互传染的机会,控制病毒病、真菌病的危害。
3.1.2认真处理好三大污染源:病蚕、蚕沙、旧簇。
发现病蚕应立即拾出,投人消毒缸中,严禁用病蚕
或发病蚕的蚕沙喂养家禽家畜,防止病原体扩散。
蚕沙要及时制成堆肥充分发酵,利用生物热杀灭病
原;未经堆沤的蚕沙,不能直接施人桑田或农田,更
不能在蚕室或桑田附近摊晒蚕沙,防止病原体飞逸
散播。旧簇具要分别情况进行处理,旧草龙在采茧
后应立即烧毁,不要将旧草龙随意放在室外,更不
要将旧草龙留作下期蚕上簇之用;方格簇是多年使
用的簇具,已经损坏不能使用的应立即烧毁,还可
继续使用的应经熏烟消毒后,将其整理好集中保存
在室内。
11.3建立健全防病卫生制度。如给桑前、除沙后
要洗手;桑叶筐和除沙筐要严格分开并定期消毒;
蚕室门口要有浅的石灰坑,坑内石灰粉要经常保持
新鲜,进出蚕室需经石灰坑消毒;蚕室内放置病蚕
用的消毒缸;贮桑室要经常冲洗消毒等。
3.L4防除桑园害虫,减少蚕与野外昆虫的病原交
叉传染。采回的桑叶应放在专用的贮桑室内,切忌
桑叶堆放在蚕室内,以防病原体污染桑叶。并可采
用蚕用消毒净1《拟)倍水溶液或0.3%有效氯漂白粉
液(或漂粉精液)进行桑叶叶面消毒。
3.2加强饲养管理,提高蚕儿体质消毒工作虽然
是目前蚕业生产中控制蚕病危害的有效的手段,但
即使经过充分消毒,也只能把养蚕环境中的病原体
降低至最低感染剂量以下,不可能将病原体完全消
灭。在消毒的当时或较短的时间内病原体很少,但
随着养蚕操作活动的不断扩大以及其它原因,病原
体可通过蚕体繁殖、蚕室外病原体通过养蚕生产活
动或空气飘移进人蚕室污染桑叶。因此,加强饲养
管理,改善环境条件,增强蚕体抗病力和抗逆力,就
显得极为重要。首先要因地制宜地合理安排养蚕布
局,尽可能避开大田农业用药期;选用推广抗病力
和抗逆力强的蚕品种;饲养中根据蚕的生理特征,
创造适宜蚕生长发育的的条件,尽可能保持蚕室适
温适湿,注意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蚕座干
燥清洁;加强桑园肥培管理,提供适熟、新鲜、营养
丰富、无污染的桑叶,做好眠起处理。在养蚕过程
中,注意对症使用蚕药,如添食克蚕菌胶囊等抗生
素类药防治细菌病,可以预防病毒病的发生;用灭
蚕蝇防治蝇蛆病等。
3.3正确选用蚕用药剂目前养蚕生产中使用的
蚕用药剂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是消毒药剂,有甲
醛制剂(如福尔马林)和氯制剂(如蚕用消毒净、消杀
精、消特灵、灭僵灵等)。福尔马林、蚕用消毒净、消杀
精等是高效广谱消毒剂,可用于蚕室蚕具或叶面消
毒,灭僵灵用于蚕体蚕座消毒。第二类是治疗药剂,
抗生素类药(如克蚕菌胶囊等)主要用于防治细菌
病,灭蚕蝇用于防治蝇蛆病。第三类是生理调节剂
药,如蚕用蜕皮激素溶液等。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蚕
区选用蚕药,要根据蚕药的性能、当地蚕病发生情
况、养蚕的技术水平、设备条件以及气候等因素综
合考虑,以对症、安全、药效稳定、便于使用为原则。
3.4蚕病发生后的应急措施蚕病发生后首先进
行正确的诊断,确定是什么病,分析发病的原因,然
后采用相应的措施。①病毒病(如血液型脓病和中肠
型脓病):无有效的治疗药剂,只能消毒预防,除做好
蚕期前、蚕期中的正常消毒工作外,发现该病要及
时拾出病蚕,每天用新鲜石灰粉或灭僵灵进行蚕座
消毒,至该病得到控制为止。②真菌病(如白僵病、绿
僵病和曲霉病):发现该病要及时拾出病蚕,注意蚕
室通风排湿,调节好养蚕环境的温湿度,每天撒灭
僵灵等药剂进行蚕体蚕座消毒,至该病得到控制为
止。③细菌病:及时拾出病蚕,选用克蚕菌胶囊等抗
生素类药进行防治。④蝇蛆病:从4龄起蚕开始至上
簇,规范使用灭蚕蝇防治。⑤化学农药中毒症:要正
确诊断、查清毒源,拾出中毒蚕,中毒轻者通过及时
改善饲养环境,改饲无污染桑叶可减轻损失。如氟
化物污染桑叶或有机磷农药污染桑叶,把被污染的
桑叶经石灰浆处理后喂蚕,可减轻危害。
总而言之,蚕病防治工作在各级蚕业主管部门
的领导和组织下,加强蚕业科技的普及,让广大蚕
农了解和掌握新的养蚕技术,重视蚕病防治的必要
性。行动上实施以消毒为中心的综合防治蚕病的配
套技术,正确选用蚕用药剂,定能有效控制蚕病的
危害,巩固和稳步发展蚕桑生产。
Ⅹ 养蚕技术与用药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