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17-18世纪天文学的发展
南天星座逐渐形成
南半球天空的星座,直到环球航行成功之后才逐渐形成。1603年,德国业余天文学家巴耶尔出版了一本星图,第一次收入了地理大发现时期的新的天象发现。17世纪末与18世纪中叶,波兰与德国的业余天文爱好者,在大量观测的基础上又增补了几十个星座,从此构成了现在的仙女,天鹰,白羊,牧夫,QQ犬,仙后,仙王,天琴,金牛等88个星座。
1616年宗教裁决伽利略并强迫他放弃哥白尼学说1979年罗马教皇为他平反
伽利略1564年生于意大利比萨,17岁进入比萨大学,25岁时应聘为该校教授,但因宣传科学思想被迫辞职。28岁时在帕多瓦大学重任教授。伽利略发现了物理学的惯性定律,摆振动的等时性,抛物体运动规律,并确定了伽利略相对性原理,还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落下的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建立了落体定律,成为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的先驱。1604年后,他把研究方向转向天文学。
1609年10月,伽利略用自制的能放大30倍的望远镜观测月亮,他看到月面覆盖着山和平原,为此他绘制了第一幅月面图。这一发现确定了地球表面和月球表面有结构上的相似之处。他的望远镜后来传遍欧洲。1610年1月7日,伽利略发现木星有4个卫星,并预言木卫绕着木星运转,木星绕着太阳公转。这一发现震动了整个欧洲,为哥白尼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伽利略还发现了金星位相的变化,发现了太阳黑子,并且指出太阳也做自转运动。通过观测银河,他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并且指出恒星并不位于同一个天球。伽利略把他的发现用《星体通报》的形式向世界作了报道,引起了知识界的震惊。他将这些汇成《星空使者》一书,对于开辟近代天文学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
1616年,宗教裁判所对伽利略进行审判,强迫他放弃哥白尼学说。伽利略被迫同意,但却坚持写出了《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学说的对话》一书。此书出版后引起震动。1632年,教皇乌尔班下令将年已68岁的伽利略押上法庭,最后将他遣送回家乡阿塞特。晚年,伽利略又写作了《运动的法则》一书。1637年,伽利略双目失明,于1642年1月8日去世。347年后的1979年,罗马教皇正式承认对伽利略的审判是不公正的。
伽利略的生平遭际也许是人类思想家中最具传奇性和戏剧性的了。在欧洲中世纪思想受到压制的那个时代,即便真理的发现者哥白尼,也不能不将自己的着作埋没长达25年之久。而伽利略则以无所畏惧的精神大胆宣传哥白尼学说,独步于整个时代。他也因此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据一个独特的位置。纵使再过千百年,具有良知的人们也会为他的命运热泪盈眶。他的精神永世长存。
约翰尼斯·开普勒发现天体运动的三大规律,并发现新星,预言了水星凌日现象的出现
约翰尼斯·开普勒,1571年12月27日生于德国符腾堡。13岁进入教会学校,16岁被蒂宾根大学录取,20岁获硕士学位。1594年,在担任中学教师期间,潜心天文探索,并在1596年出版了《宇宙的神秘》一书。此书受到天文学家第谷的赏识。1600年,开普勒移居布拉格,应邀为第谷做助手。
第谷逝世后,开普勒利用遗留的大量资料,利用几何曲线表示火星的运动,发现火星运动的轨迹不是圆,而是椭圆,并且运行速度不匀。1609年,开普勒在《新天文学》一书中,发表了着名的第一和第二定律。第一定律把太阳的位置精确标定在椭圆焦点上,各行星都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第二定律也叫“面积定律”,在形式上提示了行星与太阳的连线于等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这在本质上阐明了行星离太阳近则快,远则慢的不匀速性。1619年,开普勒在《宇宙论》一书中发表了第三定律,即行星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的平方,等于椭圆长轴一半的立方。开普勒的发现为人类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604年9月30日,开普勒发现蛇夫座附近一颗新星,即“开普勒新星”。1611年他出版了近代望远镜理论着作《光学》。1618-1620年他发表了《哥白尼天文学简论》一文。1619-1620年他发表了《慧星论》一书,预言了太阳光辐射压力的存在。1627年他出版的《鲁道夫星表》,直到18世纪一直被视为标准星表。开普勒于1629年出版了《稀奇的1631年天象》一书,预言1631年11月7日将出现水星凌日现象,12月6日金星也将凌日。果然,在预报的日期,巴黎的加桑狄观测到水星通过日面。这是最早的水星凌日观测。金星凌日因为发生在夜间,因而当时的人们未能观测到。
开普勒的发现彻底清除了哥白尼学说中托勒密的思想残余,给哥白尼体系带来了严谨性和规律性。而开普勒关于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则是无论自然界的星球,还是人造天体都必须遵循的规律。因此,它不仅为人类对宇宙天体的认识做出了贡献,也为现代宇宙航行奠定了理论基础。
1630年,开普勒在雷根斯堡于贫病之中去世。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
伊萨克·牛顿,是17世纪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家,他是人类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几个科学巨人之一。他在物理学,数学和天文学方面的贡献,都是划时代的。
1642年12月25日,牛顿出生在英国一个叫乌尔斯索普的小村子里,刚出生时极度衰弱,几乎夭折。自幼丧父,与母相依为命。1661年,牛顿进入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学习。
1665至1667年间,牛顿已在思考引力的问题。一天傍晚,他坐在苹果树下乘凉,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他忽然想到:为什么苹果只向地面落,而不向天上飞呢?他分析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和开普勒的三定律,进而思考:行星为何绕着太阳而不脱离?行星速度为何距太阳近就快,远就慢?离太阳越远的行星,为何运行周期就越长?牛顿认为它们的根本原因是太阳具有巨大无比的吸引力。
经过一系列的实验,观测和演算,牛顿发现太阳的引力与它巨大的质量密切相关。牛顿进而揭示了宇宙的普遍规律:凡物体都有吸引力;质量越大,吸引力也越大;间距越大,吸引力就越小。这就是经典力学中着名的“万有引力定律”
根据牛顿的发现,可测定太阳和行星的质量,确定计算慧星轨道的法则,说明月亮和太阳的引力造成地球上的海洋潮汐现象,并推导出克服地球引力,飞向太阳系和飞出太阳系所需的最低速度,它们分别为每秒7.9千米,11.2千米和16.6千米,并依次命名为第一,第二和第三宇宙速度。牛顿不但验证了前辈们的成果,而且为未来空间运载工具的最低推力或速度下限值,提供了精确而权威的科学依据。
牛顿将其一生的成就写在《自然哲学与数学原理》一书中。他发现了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创立了微积分数学。他后来在谈到自己所取得的成就时说:“如果我比其他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1727年3月20日凌晨,牛顿于久病不医中去世。据说在生命即将停止的时候,他的心情是坦荡而平静的。英国诗人波普为他写的碑铭说:“自然和自然的规律,都藏在黑暗的夜间;人帝说’让牛顿降生’,使一切变得灿烂光明。”
1781年3月13日,黄昏时分,赫歇耳利用演出前的短暂空闲进行星空观测。望远镜对准了大熊星座的西南方向,银河西岸的双子星座,他发现在点点群星中,有一个从来没见过的,奇怪的圆轮状的星体。赫歇耳换上放大倍数更高的目镜,发现这颗星星比它周围的那些群星距离地球要近许多。它不是恒星。因为除了太阳,恒星离我们都很遥远。连续几天,赫歇耳追踪观察这颗星星,发现这颗星不断变换位置。赫歇耳最初以为这是一颗慧星,后来确定这是一颗行星,它距离太阳比土星远1倍。这颗星就是天王星。全欧洲的报纸都以头版头条位置报道赫歇耳的发现,刊登他的画像,甚至连那架发现新行星的望远镜和赫歇耳的音乐指挥棒也被画成漫画。英王乔治三世召见赫歇耳,参观他自制的望远镜,并颁赏给他。
赫歇耳观测天象50多年,总共数了117600颗星星。他最先算出太阳以每秒17.5千米的速度运行。他还发现了太阳红外线,开创了天文学的一个分支—彩色光度学。他研究了双星,聚星和星团,推导出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同样适用银河系的结论,他还指出恒星间的年龄是不同的。这个观点直到1950年才被确证。威廉·赫歇耳于1822年去世。作为家境宽裕,出身音乐世家的国际名人,他的死比伽利略,开普勒排场得多
B. 中世纪天文学发展到哥白尼时代,产生了什么问题以催生新的体系的提出
天文学发展到哥白尼时代在前人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日心说,推翻了之前的地心说。
C. 中世纪阿拉伯天文发展
中古时期的阿拉伯天文学成就辉煌。
阿巴斯王朝的成就
公元829年,巴格达建立天文台,在这里工作过的着名天文学家有法干尼等人。法干尼着有《天文学基础》一书,对托勒密学说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贾法尔·阿布·马舍尔着《星占学巨引》,后来在欧洲传播甚广,是1486年奥格斯堡第一批印刷的书籍之一。
巴塔尼是阿拉伯天文学史上伟大的天文学家,伊斯兰天文学中的重要贡献大多是属于他的。他最着名的发现是太阳远地点的进动;他的全集《论星的科学》在欧洲影响很大。 比巴塔尼稍晚的苏菲所着《恒星图象》一书,被认为是伊斯兰观测天文学的三大杰作之一。书中绘有精美的星图,星等是根据他本人的观测画出的,因而它是关于恒星亮度的早期宝贵资料,现在世界通用的许多星名都是从这里来的。
法蒂玛王朝
天文学家是伊本·尤努斯,他编撰了《哈基姆历数书》,其中不但有数据,而且有计算的理论和方法。书中用正交投影的方法解决了许多球面三角学的问题。他汇编了自829年至1004年间阿拉伯天文学家和他本人的许多观测记录。977年和978年他在开罗所作的日食观测和979年所作的月食观测,为近代天文学研究月球的长期加速度提供了宝贵资料。
统治西班牙的穆斯林
西班牙哈里发王朝(又称后倭马亚王朝,中国史称白衣大食)最早的天文学家是科尔多瓦的查尔卡利。他的最大贡献是于1080年编制了《托莱多天文表》。这个天文表的特点是其中有仪器的结构和用法的说明,尤其是关于阿拉伯人特有的仪器——星盘的说明。
D. 中国和欧洲古代天文学的异同
中西天文学,正如其它方面,有很多不同之处:
一:中国古代对星星多以实际存在之人事物命名,例如帝、太子、宰相、牛、天牢等;西方则跟随古希腊, 以其神话故 事中之人与物命名,如仙后、牧夫、猎户、大小熊等。
二:中国古代把可见范围的天空分成“三垣二十八宿” ,有天区 31、星官 283、星 1464颗;西方至 16世纪前 均用托勒密 系统,有星座 48、星 1022颗。
三:中国古代主要用赤道坐标系统,辅以似黄道坐标系统;西方古代用黄道坐标系统。
四:中国古代把全天分为 365.25度,对应一年之日数;西方则分为 360度。
五:中国对天空的主流观念一直是单层球结构;西方在天动说流行时代一直继承着古希腊哲学的多层多中心 水晶球结构。
六:中国古代习惯用代数法模拟天象;西方则用几何法。
七:中国对常规和异常天象的观测十分重视,其二千多年的持续记录,是世界其它各族难以相比的。
八:中国之历法乃阴阳合历,其二十四节气系统更属全世界之仅有,中国古代制订历法超过一百部;西方则 用太阳历, 只换过几次。中国的历法编制更是和天象观测并行发展,历法不单是安排日月年,也包括日 月位置及日月食时间和行星 位置等,相当于一本天文年历;西方则否。
九:中国古代天文学一直有浓厚的官方色彩,天文机构为朝廷所直接管辖,一切所须由政府支持;西方天文 学家多是个 人工作,但无论自行研究或是御用天文学家,均有其研究自由,但在中世纪时的他们却容易受强大宗教力量的影响和压迫。
E. 在中世纪,欧洲比其他文明做得更好的事情是什么
与中国唐朝和宋朝从7世纪到12世纪60年代中期的伟大技术成就相比,或者与中东阿巴斯哈里发从9世纪到11世纪末期的伟大技术成就相比?
中世纪的欧洲在很多领域都远远落后于这三个文明大国,尤其是在医学、生物学、天文学、光学、机械工程、数学以及一般的科学创新和发明能力方面。西欧的小国更是如此。
与中世纪的中国人或阿拉伯人/波斯人相比,西欧人非常擅长的一种艺术媒介就是玻璃制造。当然,彩色玻璃也有巨大的艺术成就。这种艺术的顶峰在巴黎的圣夏贝尔发现,开始于12世纪10年代,结束于1248年。
沙特尔大教堂的玫瑰窗是巨大的,另一个尖顶是用彩色玻璃做成的。它们建于1190年至1235年间,位于法国北部靠近巴黎的地方。
然后是威尼斯的玻璃制造,从11世纪初开始就非常复杂。这里有一些那个时期威尼斯玻璃制作的好例子。
F. 欧洲的天文学着作是怎样的
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十五世纪中叶文艺复兴开始,这一千年的欧洲历史,习惯上称为“中世纪”。中世纪欧洲的特点是政教合一,基督教神学占据统治地位,“科学只是教会的恭顺的婢女,它不得超越宗教所规定的界限。”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90页)尤其是五世纪至十世纪更是欧洲历史上的黑暗时期。当时西欧人连希腊科学家的学说都不清楚了,大地是球形的说法也被列为异端,而圣经神话却重新成了宇宙体系的依据。
在这一时期里天文学之所以仍然被列为高等教育的必修课,主要是为了教人学会计算复活节的日期。
G. 中国古代天文学和欧洲天文学的发展脉络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天文学也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其他包括农学、医学和数学,天文学方面屡有革新的优良历法、令人惊羡的发明创造、卓有见识的宇宙观等,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无不占据重要的地位。
我国古代天文学从原始社会就开始萌芽了。公元前24世纪的尧帝时代,就设立了专职的天文官,专门从事“观象授时”。早在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就描绘了光芒四射的太阳形象,进而对太阳上的变化也屡有记载,描绘出太阳边缘有大小如同弹丸、成倾斜形状的太阳黑子。
公元16世纪前,天文学在欧洲的发展一直很缓慢,在从2世纪到16世纪的1000多年中,更是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在此期间,我国天文学得到了稳步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大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即:天象观察、仪器制作和编订历法。
我国最早的天象观察,可以追溯到好几千年以前。无论是对太阳、月亮、行星、彗星、新星、恒星,以及日食和月食、太阳黑子、日珥、流星雨等罕见天象,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记载,观察仔细、记录精确、描述详尽、其水平之高,达到使今人惊讶的程度,这些记载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在我国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已有丰富的天文象现的记载。这表明远在公元前14世纪时,我们祖先的天文学已很发达了。举世公认,我国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天象记载。我国是欧洲文艺复兴以前天文现象最精确的观测者和记录的最好保存者。
我国古代在创制天文仪器方面,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创造性地设计和制造了许多种精巧的观察和测量仪器。我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土圭,也叫圭表。它是用来度量日影长短的,它最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已无从考证。
此外,西汉的落下闳改制了浑仪,这种我国古代测量天体位置的主要仪器,几乎历代都有改进。东汉的张衡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利用水利作为动力的浑象。元代的郭守敬先后创制和改进了10多种天文仪器,如简仪、高表、仰仪等。
古人勤奋观察日月星辰的位置及其变化,主要目的是通过观察这类天象,掌握他们的规律性,用来确定四季,编制历法,为生产和生活服务。我国古代历法不仅包括节气的推算、每月的日数的分配、月和闰月的安排等,还包括许多天文学的内容,如日月食发生时刻和可见情况的计算和预报,五大行星位置的推算和预报等。一方面说明我国古代对天文学和天文现象的重视,同时,这类天文现象也是用来验证历法准确性的重要手段之一。测定回归年的长度是历法的基础。我国古代历法特别重视冬至这个节气,准确测定连续两次冬至的时刻,它们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一个回归年。
根据观测结果,我国古代上百次地改进了历法。郭守敬于公元1280年编订的《授时历》来说,通过三年多的两百次测量,经过计算,采用365.2425日作为一个回归年的长度。这个数值与现今世界上通用的公历值相同,而在六七百年前,郭守敬能够测算得那么精密,实在是很了不起,比欧洲的格里高列历早了300年。
包括天文学在内的现代自然科学的极大发展,最早是从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的。文艺复兴时期大致从14世纪到16世纪,大体相当于我国明初到万历年间。我国天文史学家认为,这200年间,我国天文学的主要进展至少可以列举以下几项:翻译阿拉伯和欧洲的天文学事记;从公元1405-1432年的20多年间,郑和率领舰队几次出国,船只在远洋航行中利用“牵星术”定向定位,为发展航海天文学做出了贡献;对一些特殊天象做了比较仔细的观察,譬如,1572年的“阁道客星”和1604年的“尾分客星”,这是两颗难得的超新星。
我国的祖先还生活在茹毛饮血的时代时,就已经懂得按照大自然安排的“作息时间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太阳周而复始的东升西落运动,使人类形成了最基本的时间概念——“日”,产生了“天”这个最基本的时间单位。大约在商代,古人已经有了黎明、清晨、中午、午后、下午、黄昏和夜晚这种粗略划分一天的时间概念。计时仪器漏壶发明后,人们通常采用将一天的时间划分为一百刻的做法,夏至前后,“昼长六十刻,夜短四十刻”;冬至前后,“昼短四十刻,夜长六十科”;春分、秋分前后,则昼夜各五十刻。尽管白天、黑夜的长短不一样,但昼夜的总长是不变的,都是每天一百刻。
我国古代观测天象的台址名称很多,如灵台、瞻星台、司天台、观星台和观象台等。现今保存最完好的就是河南登封观星台和北京古观象台。
中国还有不少太阳黑子记录,如公元前约140年成书的《淮南子》中说:“日中有踆乌。”公元前165年的一次记载中说:“日中有王字。”战国时期的一次记录描述为“日中有立人之像”。更早的观察和记录,可以上溯到甲骨文字中有关太阳黑子的记载,离现在已有3000多年。从公元前28年到明代末年的1600多年当中,中国共有100多次翔实可靠的太阳黑子记录,这些记录不仅有确切日期,而且对黑子的形状、大小、位置乃至分裂、变化等,也都有很详细和认真的描述。这是中国和世界人民一份十分宝贵的科学遗产,对研究太阳物理和太阳的活动规律,以及地球上的气候变迁等,是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的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40年)的彗星,各国学者认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从那时起到1986年,哈雷彗星共回归了30次,中国史籍和地方志中都有记录。实际上,中国还有更早的哈雷彗星记录。中国已故着名天文学家张钰哲在晚年考证了《淮南子·兵略训》中“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这段文字,认为当时出现的这颗彗星也是哈雷彗星。他计算了近四千年哈雷彗星的轨道,并从其他相互印证的史料中肯定了武五伐纣的确切年代应为公元前1056年,这样又把中国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的年代往前推了800多年。
中国古代对着名的流星雨,如天琴座、英仙座、狮子座等流星雨,各有好多次记录,光是天琴座流星雨至少就有10次,英仙座的至少也有12次。狮子座流星雨由于1833年的盛大“表演”而特别出名。从公元902~1833年,中国以及欧洲和阿拉伯等国家,总共记录了13次狮子座流星雨的出现,其中中国占7次,最早的一次是在公元931年10月21日,是世界上的第二次纪事。从公元前7世纪算起,中国古代至少有180次以上的这类流星雨纪事。
下面说说欧洲
古代欧洲的天文学主要分为古希腊时期、古罗马时期和中世纪。
古希腊的天文学
欧洲人称古代希腊文化为“古典文化”。古代希腊天文学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总结了许多世代以来天象观测的结果,概括了古代人们对天体运动的认识,并力图建立一个统一的宇宙模型去解释天体的复杂运动,这种尝试在人类进步史上,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泰勒斯(Thales of Miletus)(前640~前560年)是第一个希腊着名自然哲学家,到美索不达米亚学到了天文学。他推测地球是一个球体,认为构成宇宙的基本物质是水,据说,他曾经预言了公元前585年所发生的一次日食。把泰勒斯的宇宙观延伸并发扬光大的是他的门生阿那克西曼德(公元前611~前547年)。他认为天空是围绕着北极星旋转的,因此天空可见的穹窿是一个完整的球体的一半,扁平圆盘状的大地就处在这个球体的中心,在大地的周围环绕着空气天、恒星天、月亮天、行星天和太阳天。阿那克西曼德是有史以来第一个认为宇宙不是平面形或者半球形,而是球形的。
数学家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公元前560~前490年),他认为数本身、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构成宇宙的基础。他主张地圆说,并且是人类科技史上第一个主张“太阳、月亮、行星遵循着和恒星不同的路径运行”的人。
另一位伟大的学者德谟克利特(公元前460~前370前)提出了原子学说,认为万物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不可分割的最小微粒,太阳、月亮、地球以及一切天体,都是由于原子涡动而产生的。这是朴素的天体演化的思想。他还推测出太阳远比地球庞大,月亮本身并不发光,靠反射的太阳才显得明亮,银河是众多恒星集合而成的。
希腊天文学家托勒玫(Ptolemy)出版他的着作《天文学大成》,提出完整的“地心说”。在整个中世纪这本书被人们奉为天文学知识的经典着作。他指出:日、月、五大行星都在绕地球的偏心圆轨道上运转,并且各有其轨道层次。
罗马时期的欧洲天文学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生活在埃及亚历山大里亚的天文学家托勒密(85年-168年),着有《天文集》13卷。该书集古代希腊罗马天文学之大成,书中使用几何系统来描述天体运动,并有包括1022颗恒星的星图,在古代是极其完备的。另外书中还论及历法的推算,日月食的推算以及天文仪器的制作与使用等等。但由于托勒密信奉“地心说”,为了使这种理论成立,他设计了一种极其复杂的天体几何系统,以解决一些地心说的推算与实际不符的问题,使推算结果与实际观测大致相近。在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之前,托勒密的学说在欧洲占统治地位。
中世纪的欧洲天文学
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十五世纪中叶文艺复兴开始,这一千年的欧洲历史,习惯上称为“中世纪”。尤其是五世纪至十世纪更是欧洲历史上的黑暗时期。当时西欧人连希腊科学家的学说都不清楚了,大地是球形的说法也被列为异端,而圣经神话却重新成了宇宙体系的依据。在这一时期里天文学之所以仍然被列为高等教育的必修课,主要是为了教人学会计算复活节的日期。
阿拉伯科学从公元十世纪开始由西班牙向英、法、德等国传播。但阿拉伯科学着作被大量译成拉丁文,还是在基督教徒攻克西班牙的托莱多(1085年)和意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岛(1091年)以后的事情。翻译工作最活跃的时期是在1125~1280年之间,最着名的译者是克雷莫纳的杰拉尔德。他一生译书80多种,其中包括托勒密的《天文学大成》和查尔卡利的《托莱多天文表》。
古希腊和阿拉伯的科学着作译成拉丁文以后,经院哲学家阿奎那斯立刻把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等人的学说和神学结合起来。阿奎那斯证明上帝存在的第一条理由就是天球的运动需要一个原动者,即上帝。但是,到了这个时候,由于科学知识的积累,经院哲学家的一些论据,已经不能无条件地被人接受了。与阿奎那斯同时,英国革新派教徒R.培根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倾向,主张“靠实验来弄懂自然科学、医药、炼金术和天上地下的一切事物”,反对经院式、教义式的盲目信仰,对宇宙理论和科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十四世纪中,维也纳设立大学,逐渐成为天文数学中心,普尔巴哈于1450年出任该校天文数学教授后,学术空气更为浓厚。普尔巴哈在托勒密《天文学大成》的基础上,编成《天文学手册》一书,作为撒克罗包斯考《天球论》的补充;同时又着《行星理论》,详细指出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两人关于行星的理论是不同的。
在普尔巴哈十分活跃的时候,在意大利也出现了两位有名的天文学家:托斯卡内里和库萨的尼古拉。他们都曾求学于帕多瓦大学,彼此是亲密的同学和朋友。前者学医,曾鼓励哥伦布航海,后来成为优秀的天文观测者,系统地观测过六颗彗星,并把佛罗伦萨的高大教堂当作圭表,精确地测定二至点和岁差。后者在任意大利北部的布里克森城(今名布雷萨诺内)主教期间,曾提出过地球运动和宇宙无限的设想。他说,整个宇宙是由同样的四大元素组成的;天体上也有和地球上相似的生物居住着;一个人不论在地球上,或者在太阳上,或者在别的星体上,从他的眼中看去,他所占的地位总是不动的,而其他一切东西则在运动。
H. 将欧洲从神学中解放的,究竟是不是科学的出现
一般认为,欧洲的文艺复兴是对文学、艺术领域的新突破。实际上,文艺复兴涉及范围十分广泛,涉及了政治学、历史学、宗教、哲学、科学等多个方面,正是如此,文艺复兴才是一场推动了欧洲进入近代的伟大的变革。在中世纪,基督教的世界观束缚着欧洲人的思想,让科学成为了神学的工具。文艺复兴运动以来,天主教会宣传的观念遭到了人们的质疑,宗教已经不是绝对的权威。在这种背景下,科学开始脱离神学的控制,开拓了一片新天地。
一,打破了“地心说”的垄断古典时代,欧洲天文学家建立了“日心说”和“地心说”两种不同的宇宙观,支持“日心说”的代表是阿里斯塔克,支持“地心说”的代表是托勒密等。中世纪,教会将“地心说”作为了基督教的宇宙观,并对托勒密的学说就进行了不断的完善。教会将“地心说”作为了基督教教义的辩护工具,并禁止人们提出质疑。因而,天文学想要发展,那就必须要打破了“地心说”的垄断地位。
哈维
实际上,生物学领域一直是宗教控制最强的领域。基督教一直宣传“神创论”,“科学革命”时代。这种理论在天文学等领域陆续退出,但是一直在生物学领域牢牢盘踞,他们宣称“上帝创造了人”。而解破学、医学的发展在逐渐推动生物学的发展,当进化论出现后,神学就退出了生物学领域。可见,医学在科学击败神学的历程中,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文艺复兴时代,欧洲的科学正在打破传统神学的控制,走向独立。在文艺复兴之后,就是兴盛的“科学革命”。而文艺复兴时代,正对应了中国的元朝和明朝,在这个时代,中国也出现一系列的科技着作,如《天工开物》《本草纲目》《徐霞客游记》等,但是中国的科学还未脱离经验主义,科学还未从技术中独立而出,这些着作也只是过去经验技术的总结。因此,明朝是一个总结的时代,并未开创的时代,这也导致中国的科技开始落后于西方。了解文艺复兴时代的欧洲科学,对比明朝的总结性着作,让我们对东西方的科技差别有了更多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