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气体软氮化怎样才能表面呈黑色
1.软氮化:学名‘氮碳共渗’,早期把苏联(俄罗斯)的液体法翻译为‘低温氰化’。现在国内流行的有气体法、无(低)毒液体法和离子法。渗入钢表面的元素以‘氮’为主,同时添加了‘碳’。碳的加入使表面化合物层(白亮层)的形成和性能得到某些甚至是明显的改善。这里要强调一下,和渗氮不同的地方是:氮碳共渗的着眼点是希望获得一定厚度(一般为10~20μm,也有要求20μm以上的,目前实验室里据称在碳素钢上曾经达到的厚度为110μm)硬度高、脆性小、没有或很少疏松等性能优良的白亮层,至于次表面的扩散层,按照钢种和使用要求不同虽然有时需要作某些调整,但处于次要地位了。氮碳共渗的适用广泛,几乎覆盖所有常用钢种和铸铁。以碳素钢为例,按照氮碳共渗处理的温度分为铁索体氮碳共渗(520~590℃)和奥氏体氮碳共渗(600~720℃),处理的时间一般为2~6小时,前者获得的白亮层为铁氮化合物,后者快冷后在铁氮化合物层的下面还有一层含氮奥氏体+马氏体层(5~12μm)。为了增强和改善白亮层的性能,我国的热处理工作者还采用了在渗氮的同时又单独或组合添加硼、氧、硫、稀土等元素,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且大都不同程度的取得看得出来的效果。这种探索,至今方兴未艾,是热处理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热点之一。
2.‘软氮化’含义不是指获得的硬度比所谓的‘硬氮化’的硬度低,而是含有简便、省事、费用低的意思。
氮化处理技术氮化作为热处理中的一项重要处理工艺,它有着多种形式。
每一种工艺都对应着不同的性能特点,希望在此大家谈谈自己的经验与看法,以便共同提高。 我单位的氮化处理常用的就有六种,当然了也包括了复合氮化技术。复合氮化——QPQ
这一类氮化处理的特点是:高耐磨、高抗氧化能力。它主要克服的是摩擦磨损,其抗咬合能力非常的强,接近渗硫后的效果。概念:(软)氮化是向钢的表面层渗入氮原子的过程,其目的是提高表面硬度和耐磨性,以及提高疲劳强度和抗腐蚀性。
它是利用氨气或含氮原子的有机液体在加热时分解出活性氮原子,被钢吸收后在其表面形成氮化层,同时向心部扩散。
氮化通常利用专门设备或井式渗(氮)碳炉来进行。适用于各种高速传动精密齿轮、机床主轴(如镗杆、磨床主轴),高速柴油机曲轴、阀门、工具等。
氮化工件工艺路线:锻造-退火-粗加工-调质-精加工-除应力-粗磨-氮化-精磨或研磨(一般情况下氮化后直接使用)。
由于氮化层薄,并且较脆,因此要求有较高强度的心部组织,所以要先进行调质热处理,获得回火索氏体,提高心部机械性能,保证氮化层质量。
钢在氮化后,不再需要进行淬火便具有很高的表面硬度及耐磨性。 氮化处理温度低,变形很小,它与渗碳、感应表面淬火相比,变形小得多。
钢的软氮化:又名氮碳共渗;氮碳共渗是向钢的表层同时渗入碳和氮的过程,习惯上氮碳共渗又称作氰化。目前以气体氮碳共渗(即气体软氮化)应用较广。其主要目的是提高钢的硬度、耐磨性、疲劳强度和抗咬合性渗氮(软氮化)的常见缺陷
B. 您好,氮化处理的铁锅有毒么可以家用么
没有毒,可以家用。
氮化处理的铁锅是活性氮原子在高温时与铁发生化学反应在锅的表面形成化学性质稳定的化合物。能够增加铁锅的硬度及耐用性。
经过高温氮化的铁,延展性能好,韧度高,能把锅锻压得比较薄,所以传热也快。因为韧性好,遭遇大的外力或是碰撞不容易穿洞和开裂,更耐高温干烧。
氮化处理是指一种在一定温度下一定介质中使氮原子渗入工件表层的化学热处理工艺。经氮化处理的制品具有优异的耐磨性、耐疲劳性、耐蚀性及耐高温的特性,增加钢件的耐磨性、表面硬度、疲劳极限和抗蚀能力。
(2)氮化技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铁锅的表面处理工艺:
1、物理处理:通过物理方法在锅体的表面涂上一层涂层隔绝空气中氧气和铁的直接接触来达到防锈效果的一种处理方法——搪瓷。
2、化学处理:通过化学方法在特殊的条件下使铁与其化金属生成比较稳定的合金化合物在锅体的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
3、复合处理:将多种活性原素的原子在高温条件下与铁发生化学反应在锅的表面形成化学性质稳定的化合物;起到防腐、耐磨、抗氧化、外观美丽漂亮效果。
4、镍化处理:在铁锅表面利用电镀技术,将镍镀在铁锅的表面,形成镍铁合金,有效防锈。
C. 窒化铁技术和氮化技术是一回事吗
窒化一词来源日本,是一种氮化技术
D. 橡胶钨钢螺杆料筒料管的氮化处理技术是怎样的
橡胶钨钢螺杆料筒料管氮化技术,更多到下面的网站看下.一、螺杆料筒氮化的机理
氮化是将螺杆料筒放入大量活性氮原子的介质中,在一定温度与压力下,把氮原子渗入螺杆料筒表面,形成富氮硬化层的热处理。
二、螺杆料筒氮化的作用
1、氮化能使螺杆料筒表面有更高的硬度和耐磨性。例如用38CrMoAlA优质合金钢制作的螺杆料筒经氮化处理后表面的硬度可达HV950以上,相当于HRC=55°—58°,而且氮化后的高强度和高耐磨性保持到500—600℃,不会发生显着的改变。
2、能提高抗疲劳能力。由于氮化层内形成了更大的压应力,因此在交变载荷作用下,螺杆料筒表现出具有更高的疲劳极限和较低的缺口敏感性,氮化后螺杆料筒的疲劳极限可提高15—35%。
3、提高工件抗腐蚀能力,由于氮化使螺杆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化学稳定性较高的ε相层,在水蒸气中及碱性溶液中具有高的抗腐蚀性,此种氮化法又简单又经济,可以代替镀锌、发蓝,以及其它化学镀层处理。此外,有些螺杆料筒经过氮化,不但可以提高耐磨性和抗腐性,还能减少机械与螺杆料筒的粘合现象,延长机械的工作寿命。
三、螺杆料筒氮化的实现方法——气体氮化
气体氮化是将螺杆料筒放入一个密封空间内,通入氨气,加热到500-580℃保温几个小时到几十个小时。氨气在400℃以上将发生如下分解反应:2NH3—→3H2+2[N],从而炉内就有大量活性氮原子,活性氮原子[N]被钢表面吸收,并向内部扩散,从而形成了氮化层。以提高硬度和耐磨性的氮化通常渗氮温度为500—520℃。停留时间取决于渗氮层所需要的厚度,一般以0.01mm/h计算。因此为获得0.25—0.65mm的厚度,所需要的时间约为20—60h。提高渗氮温度,虽然可以加速渗氮过程,但会使氮化物聚集、粗化,从而使零件表面层的硬度降低。
对于提高硬度和耐磨性的氮化,在氮化时必须采用含Mo、A、V等元素的合金钢,如38CrMoAlA优质合金钢。这些钢经氮很后,在氮化层中含有各种合金氮化物,如:AlN、CrN、MoN、VN等。这些氮化物具有很高的硬度和稳定性,并且均匀弥散地分布于钢中,使钢的氮化层具有很高的硬度和耐磨性。Cr还能提高钢的淬透性,使大型零件在氮化前调质时能得到均匀的机械性能。Mo还能细化晶粒,并降低钢的第二类回火脆性。如果用普通碳钢,在氮化层中形成纯氮化铁,当加热到较高温度时,易于分解聚集粗化,不能获得高硬度和高耐磨性。抗腐蚀氮化温度一般在600—700℃之间,分解率大致在40—70%范围,停留时间由15分钟到4小时不等,深度一般不超过0.05m m。对于抗腐蚀的氮化用钢,可应用任何钢种,都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上文由 http://www.chinascrew.com.cn/Proct/620.html提供
E. 氮化的作用和工艺要求
氮化处理是指一种在一定温度下一定介质中使氮原子渗入工件表层的化学热处理工艺。经氮化处理的制品具有优异的耐磨性、耐疲劳性、耐蚀性及耐高温的特性。
作用
增加钢件的耐磨性、表面硬度、疲劳极限和抗蚀能力
技术流程工艺要求
渗氮前的零件表面清洗
大部分零件,可以使用气体去油法去油后立刻渗氮。部分零件也需要用汽油清洗比较好,但在渗氮前之最后加工方法若采用抛光、研磨、磨光等,即可能产生阻碍渗氮的表面层,致使渗氮后,氮化层不均匀或发生弯曲等缺陷。此时宜采用下列二种方法之一去除表面层。第一种方法在渗氮前首先以气体去油。然后使用氧化铝粉将表面作喷砂处理(abrasive cleaning) 。第二种方法即将表面加以磷酸皮膜处理
渗氮炉的排除空气
将被处理零件置于渗氮炉中,并将炉盖密封后即可加热,但加热至150℃以前须作炉内排除空气工作。
排除炉内的主要功用是防止氨气分解时与空气接触而发生爆炸性气体,及防止被处理物及支架的表面氧化。其所使用的气体即有氨气及氮气二种。
排除炉内空气的要领如下:
①被处理零件装妥后将炉盖封好,开始通无水氨气,其流量尽量可能多。
②将加热炉之自动温度控制设定在150℃并开始加热(注意炉温不能高于150℃)。
③炉中之空气排除至10%以下,或排出之气体含90%以上之NH3时,再将炉温升高至渗氮温度。
氨的分解率
渗氮是铺及其他合金元素与初生态的氮接触而进行,但初生态氮的产生,即因氨气与加热中的钢料接触时钢料本身成为触媒而促进氨之分解。
虽然在各种分解率的氨气下,皆可渗氮,但一般皆采用15~30%的分解率,并按渗氮所需厚度至少保持4~10小时,处理温度即保持在520℃左右。
冷却
大部份的工业用渗氮炉皆具有热交换机,以期在渗氮工作完成后加以急速冷却加热炉及被处理零件。即渗氮完成后,将加热电源关闭,使炉温降低约50℃,然后将氨的流量增加一倍后开始启开热交换机。此时须注意观察接在排气管上玻璃瓶中,是否有气泡溢出,以确认炉内之正压。等候导入炉中的氨气安定后,即可减少氨的流量至保持炉中正压为止。当炉温下降至150℃以下时,即使用前面所述之排除炉内气体法,导入空气或氮气后方可启开炉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