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雷达和红外线的区别
雷达发射出来的是电磁波,对探测范围内的设备可以检测到,超低空的飞行器雷达是无法发现的。而红外线是感知物体的温度来发现物体,二者的工作原理不一样,雷达是不能发现烟雾的。比如说冬天的雪地里有人在潜伏,用红外线探测仪就能发现,但雷达则无法发现。
2. 红外线技术是谁最先应用的
红外线是一种人的肉眼看不见的光线,最近二三十年来,初露头角的红外技术,在各个领域里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开始应用到生产上,并形成了一门崭新的技术—红外技术。
1800年,英国科学家海谢尔做了一个实验,他把阳光分成彩色光带以后,用温度计来测量各种光的温度,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靠近太阳光深红色光外的不可见部分,温度竟比红光还高。这是一个意外的发现。因为以前只知道太阳光有七色,至于在七色之外的黑暗中还存在着什么物质,是不清楚的。于是,海谢尔设想在太阳的辐射中,除了可见光以外,一定还包含着一种人的肉眼看不见的辐射。后来经过实验证明:这种辐射还存在于其他物体发出的辐射中。当时,人们就称它为“不可见辐射”。由于这种“不可见辐射”是在红光的外边发现的,所以,后来就称它为红外辐射,又叫它红外线。
1887年,人们在实验室中成功地产生了红外线,使人们认识到:可见光、红外线和无线电波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到了20世纪,由于生产实践的需要,推动了各项新技术的发展,红外科学也从实验室走出来,开始应用到生产上,并形成了一门崭新的技术—红外技术。
最近二三十年来,初露头角的红外技术,在各个领域里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红外线比红光具有更大的热作用,穿透能力也很强,用它来烘干东西既快又好。因此人们常常利用它来干燥飞机、轮船和汽车的油漆。过去,自然干燥常常使油漆物的表面形成一个硬壳,里面的湿气散发不出去,形成一个气泡,影响油漆质量。利用红外线干燥油漆,就没有这个弊病了。红外线穿透能力很强,可以利用它来染合成纤维织物。比如,红外线高温渗透到锦纶织物内部以后,会使锦纶织物的结构发生变化,使得颜料很容易进到纤维内部,把颜料固定在织物上,并把它烘干。这样,人们就能利用红外线把锦纶织物染成各种鲜艳的颜色。
3. 红外制导和雷达制导谁的反应速度更快更灵活
按照技术发展的现状一般来说,红外制导的导弹反应速度要优于雷达制导的。这时因为导弹一个重要的部件的技术性能决定,那就是作为引导头的传感器的性能。红外传感器是一种被动传感器,它直接感知目标的红外特征,信号的途径相对要简单直接得多,而雷达制导的传感器它是一种非直接的主动监测传感器。另外,在机械特性上,两种传感器的反应速度也是有较大差异的,红外导引头采用的调制盘方式来扫描,更新的技术,采用了焦平面传感器,它的反应速率就更快了,而雷达制导的是采用的天线扫描的方式,相对于红外传感器,天线的总体积要大得多,而且,扫描过程还要与信号分析之后的数据关联,这样一来,反应速度就慢了很多。这就是为什么红外制导导弹反应速度要优于雷达制导导弹的技术原因。
所以,格斗导弹,拦截导弹,需要快速反应跟踪目标的,都采用的是红外制导模式。
4. 红外发展史
研究红外辐射的产生、传播、转化、测量及其应用的技术科学。任何物体的红外辐射包括介于可见光与微波之间的电磁波段。通常人们又把红外辐射称为红外光、红外线。实际上其波段是指其波长约在0.75微米到1000微米的电磁波。通常人们将其划分为近、中、远红外三部分。近红外指波长为0.75~3.0微米;中红外指波长为3.0~20微米;远红外则指波长为20~1000微米。在光谱学中,波段的划分方法尚不统一,也有人将0.75~3.0微米、3.0~40微米和40~1000微米作为近红外、中红外和远红外波段。另外,由于大气对红外辐射的吸收,只留下三个重要的"窗口"区,即1~3微米、3~5微米和8~13微米可让红外辐射通过,因而在军事应用上,又分别将这三个波段称为近红外、中红外和远红外。8~13微米还称为热波段。
红外技术的内容包含四个主要部分:1.红外辐射的性质,其中有受热物体所发射的辐射在光谱、强度和方向的分布;辐射在媒质中的传播特性--反射、折射、衍射和散射;热电效应和光电效应等。2.红外元件、部件的研制,包括辐射源、微型制冷器、红外窗口材料和滤光电等。3.把各种红外元、部件构成系统的光学、电子学和精密机械。4.红外技术在军事上和国民经济中的应用。由此可见,红外技术的研究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既有目标的红外辐射特性,背景特性,又有红外元、部件及系统;既有材料问题,又有应用问题。
[相关技术]探测技术;精确制导技术;光电子技术;先进材料技术
[技术难点]
红外技术的发展关键在于红外材料的研制、红外设备的制冷、红外设备向更长波段发展、红外焦平面阵列器件的研制和红外设备与数据处理设备的结合等。
[国外概况]
自从1800年英国天文学家F?W?赫歇尔发现红外辐射至今,红外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将近两个世纪。从那时开始,红外辐射和红外元件、部件的科学研究逐步发展,但发展比较缓慢,直到1940年前后才真正出现现代的红外技术。当时,德国研制成硫化铅和几种红外透射材料,利用这些元、部件制成一些军用红外系统,如高射炮用导向仪、海岸用船舶侦察仪、船舶探测和跟踪系统,机载轰炸机探测仪和火控系统等等。其中有些达到实验室试验阶段,有些已小批量生产,但都未来得及实际使用。此后,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国竞相发展。特别是美国,大力研究红外技术在军事方面的应用。目前,美国将红外技术应用于单兵装备、装甲车辆、航空和航天的侦察监视、预警、跟踪以及武器制导等各个领域。
红外技术发展的先导是红外探测器的发展。1800年,F?W?赫歇尔发现红外辐射时使用的是水银温度计,这是最原始的热敏型红外探测器。1830年以后,相继研制出温差电偶的热敏探测器、测辐射热计等。在1940年以前,研制成的红外探测器主要是热敏型探测器。19世纪,科学家们使用热敏型红外探测器,认识了红外辐射的特性及其规律,证明了红外线与可见光具有相同的物理性质,遵守相同的规律。它们都是电磁波之一,具有波动性,其传播速度都是光速、波长是它们的特征参数并可以测量。20世纪初开始,测量了大量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的吸收、发射和反射光谱,证明了红外技术在物质分析中的价值。30年代,首次出现红外光谱代,以后,它发展成在物质分析中不可缺少的仪器。40年代初,光电型红外探测器问世,以硫化铅红外探测器为代表的这类探测器,其性能优良、结构牢靠。50年代,半导体物理学的迅速发展,使光电型红外探测器得到新的推动。到60年初期,对于1~3、3~5和8~13微米三个重要的大气窗口都有了性能优良的红外探测器。在同一时期内,固体物理、光学、电子学、精密机械和微型致冷器等方面的发展,使红外技术在军、民两用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从60年代中叶起,红外探测器和系统的发展体现了红外技术的现状及发展方向。1.在1~14微米范围内的探测器已从单元发展到多元,从多元发展到焦平面阵列。红外探测器最早是用单元探测器,为了提高灵敏度和分辨率,后来发展为多元线列探测器。多元线列探测器先后扫过(串扫)同一目标时,它输出的信噪比可比单元探测器高n(开平方)倍,n为元数。如果多元线列探测器平行扫过(平扫)目标时,则可获得目标辐射的一维分布。以线列探测器为基础的红外探测系统,大都安装在飞机或卫星遥感平台上,平台的前进运动垂直于线列作为第二维时,就可得到目标辐射的分布图像。现在,红外探测器已从多元发展到焦平面阵列,相应的系统已实现了从点探测到目标热成像的飞跃。红外热成像仪是一种最有发展前途的设备,代表着夜视器材的发展方向,它用焦平面阵列取代了光机扫描结构。目前,长波碲镉汞(HgCdTe)探测器面阵已达640״80元,焦平面阵列探测器的实验室水平已达256ײ56元,预计到2000年可达到百万元。2.红外探测器的工作波段从近红外扩展到远红外。早期的红外探测器通常工作在近红外。随着红外技术的发展,红外探测器的工作波段已扩展到中红外和远红外,例如,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提出了一项超波谱地雷探测计划,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安全有效地探测地雷的方法。该计划采用空间调制成像傅里叶变换光谱仪,这是一种红外传感器,它已在直升机上进行了近、中波段的试验,下一步计划把工作波段延伸到远红外。远红外已经成为科学家们关注的重点。3.轻小型化。非致冷、集成式、大面阵红外探测器方向发展。采用低温制冷技术,是为了提高红外探测器件的灵敏度和输出信号的信噪比,使其具有良好的性能,但它也使红外探测器体积大、成本高。为了实现小型化,必须减少制冷设备和相关电源,因此,高效小型制冷器和无需制冷的红外探测器将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如采用非致冷工作的红外焦平面阵列技术,不仅可使系统成本降低2个数量级,而且可以使体积、重量和功耗也将大大减少。此外,利用材料电子计算机和微电子方面的最新技术,可使红外探测器与具有一定数据处理能力的数据处理设备相结合,使其轻集成化、大面阵、焦平面化方向发展,以提高其性能,实现对室温目标的探测。4.红外探测系统从单波段向多波段发展。正如前面所述:在大气环境中,目标的红外辐射只能在1~3、3~5和8~13微米三个大气窗口内才能有效地传输。如果一个红外探测系统能在两个或多个波段上获取目标信息,那么这个系统就可更精确、更可靠地获取更多的目标信息,提高对目标的探测效果,降低预警系统的虚警概率,提高系统的搜索和跟踪性能,适用更多的应用需求,更好地满足各军兵种的需要。目前,多波段的红外探测系统已经研制成功,如法国和瑞典联合研制的"博纳斯"末敏子弹药,就采用了多波段红外探测系统探测目标。
在红外技术的发展中,需要特别指出的是:60年代激光的出现极大地影响了红外技术的发展,很多重要的激光器件都在红外波段,其相干性便于移用电子技术中的外差接收技术,使雷达和通信都可以在红外波段实现,并可获得更高的分辨率和更大的信息容量。在此之前,红外技术仅仅能探测非相干红外辐射,外差接收技术用于红外探测,使探测性能比功率探测高好几个数量级。另外,由于这类应用的需要,促使出现新的探测器件。
5. 雷达是哪一年造的
楼上的没有回答是哪一年。
雷达
雷达,将电磁能量以定向方式发设至空间之中,借由接收空间内存在物体所反射之电波,可以计算出该物体之方向,高度及速度.并且可以探测物体的形状,以地面为目标的雷达可以探测地面的精确形状。
1922年美国泰勒和杨建议在两艘军舰上装备高频发射机和接收机以搜索敌舰。1924年英国阿普利顿和巴尼特通过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测量赛层的高度。美国布莱尔和杜夫用脉冲波来测量亥维塞层。1931年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利用拍频原理研制雷达,开始让发射机发射连续波,三年后改用脉冲波1935年法国古顿研制出用磁控管产生16厘米波长的撜习窖捌鲾,可以在雾天或黑夜发现其他船只。这是雷达和平利用的开始。1936年1月英国W.瓦特在索夫克海岸架起了英国第一个雷达站。英国空军又增设了五个,它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37年美国第一个军舰雷达XAF试验成功。 1941年苏联最早在飞机上装备预警雷达。1943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制出机载雷达平面位置指示器,可将运动中的飞机柏摄下来,他胶发明了可同时分辨几十个目标的微波预警雷达。1947年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研制出线性调频脉冲雷达。50年代中期美国装备了超距预警雷达系统,可以探寻超音速飞机。不久又研制出脉冲多普勒雷达。 1959年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研制出弹道导弹预警雷达系统,可发跟踪3000英里外,600英里高的导弹,预警时间为20分钟。 1964年美国装置了第一个空间轨道监视雷达,用于监视人造地球卫星或空间飞行器。1971年加拿大伊朱卡等3人发明全息矩阵雷达。与此同时,数字雷达技术在美国出现。
雷达一词来自英语radar,无线电波探测装置。它号称“千里眼”。看到“雷”这个字,马上会让人想到天边的雷鸣和闪电,突出了一个快字。自然,雷达这种“千里眼”的作用也就让人印象更深了。
http://ke..com/view/1457.htm
6. 怎样定义红外技术
红外技术是一项新兴的光学技术。红外系统与雷达系统相比,分辨率更高,隐蔽性更好,抗干扰能力更强。它与可见光系统相比,具有能识别伪装,可昼夜工作,受天气影响小等优点。因此,红外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军事方面,红外技术越来越引起了各个国家的重视。
7. 雷达是谁发明的
雷达最早是由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于1842年发明的。
雷达,是用无线电的方法发现目标并测定它们的空间位置的电子设备。
雷达的出现是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和德国之间的战争中,英国迫切需要一种能够探测空中金属物体的雷达(技术),以帮助在反空袭战争中搜索德国飞机。二战期间,出现了具有地对空、空对地(搜索)轰炸、空对空(拦截)火力控制、敌我识别等功能的雷达技术。
奥地利物理学家在1842年率先提出利用多普勒效应的多普勒式雷达,但第一台实用雷达是由英国罗伯特·沃特森·瓦特在1935年的时候发明的。
雷达的发展历史:
1842年,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率先提出使用多普勒效应的多普勒雷达。
1917年,罗伯特·沃森·瓦特成功地设计了雷暴定位装置。
1935年,英国罗伯特·沃特森·瓦特发明第一台实用雷达。
1937年,美国第一个军舰雷达XAF测试成功。
1959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neral Electric Corpor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开发了一种弹道导弹预警雷达系统,可以跟踪3000英里外600英里高的导弹。预警时间为20分钟。
1964年,美国安装了第一个空间轨道监视雷达来监视人造地球卫星或太空飞行器。
1971年,伊朱卡等人发明了全息矩阵雷达。同时,数字雷达技术也在美国出现。
1993年,美国曼彻斯特的德雷尔·麦吉尔发明了多塔查克超智能雷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