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信息技术 > 中医适宜技术适合哪些疾病

中医适宜技术适合哪些疾病

发布时间:2022-10-16 14:29:00

⑴ 中医适宜技术的常见病

毫针刺:太阳、风池、合谷、列缺
按摩:太阳、风池及疼痛部位
刮痧:前额、太阳穴、背部脊柱两侧,可配刮肘窝、腘窝。 毫针刺:太阳、风池、率谷、头维、外关
按摩:太阳、风池及疼痛部位 毫针刺:天柱、大椎、后溪、落枕穴
按摩:疼痛部位
刮痧:疼痛部位 毫针刺:中脘、足三里、梁丘
艾灸:中脘、足三里、神阙;隔姜灸适用于寒性胃痛
刮痧:背部:脾俞、胃俞;腹部:中脘、天枢;上肢部:内关、手三里;下肢部:足三里 毫针刺:关元、中极、合谷、地机、三阴交、次髎
艾灸:关元、中极
刮痧:关元至中极、地机至三阴交、次髎 毫针刺:腰痛穴、阿是穴、委中
刺络拔罐:阿是穴,配委中穴放血
刮痧:疼痛部位,委中 好发于关节和腱鞘附近,囊肿表面光滑,质软,有波动感
围针刺法:囊肿局部 肘关节外侧痠痛,绞毛巾时痠痛加重
阿是穴围针加灸 毫针刺:昆仑、太溪、水泉
(十四)腮腺炎
灯心草蘸食油点燃:雀啄状快速灸灼双耳尖
毫针点刺:少商、关冲放血 1.辨证
(1)伤食:腹胀腹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大便酸臭,状如败卵,或便质稀薄,含有未消化食物残渣,嗳气酸腐,苔厚腻,脉滑,指纹紫滞。
(2)阳虚:食后作泻,时泻时止,便色淡而不臭,面黄神疲,久则泄泻不止,或五更泻,形寒肢冷,脉沉细微。
(3)外感:便稀多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兼恶寒发热,鼻流清涕,苔白润,脉浮为风寒;大便暴注下迫,色黄或绿,恶臭或少许粘液,肛门灼热发红,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
2.推拿治疗
基本治法:
(1)取穴:脾经、内八卦、大肠、小肠、脐、腹、七节骨、龟尾。
(2)操作:
1)患儿坐位或仰卧位:补脾经200次,运内八卦100次,推大肠300次,清小肠200次;
2)患儿仰卧位:以掌逆时针揉脐,逆时针摩腹各200次;
3)患儿俯卧位:按揉龟尾50次,推上七节骨300次。
辨证施治:
(1)伤食泻:加揉中脘100次,清脾胃各200次,分腹阴阳30次,推箕门100次,揉板门100次。
(2)阳虚泻:加补肾经200次,推三关100次,揉左端正50次,捏脊5遍。
(3)外感泻:加开天门100次,运太阳100次,推坎宫100次,推天柱骨200次,揉外劳宫100次,揉一窝风100次。 1.食积夹寒型
(1)基本治法:推法,捐摩法,掌摩法,揉法。
(2)取穴:脾土、腹阴阳、三关、八卦、足三里、脐部及脐周围之腹部。
(3)操作:
1)补脾土:屈曲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由拇指桡侧缘的远端推至近端。推300次;
2)分推:使患儿掌心向上,用两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分别从患儿腕部及手部的两侧背面托住患儿之手;以两拇指自患儿腕掌面部横纹的中点,同时分推至腕横纹的桡侧及尺侧100次;
3)推三关600次;
4)运八卦:使患儿掌心向上,以一手指远端的掌侧面作为接触面,在患儿的八卦穴作指摩法,称之为“运八卦”,约300次;
5)分推腹阴阳:患儿仰卧位,以左右两手的手指(一般用拇指,也可用食指和中指),分别自胸骨下端,沿肋弓分推至两侧的腋中线,分推200次;
6)摩揉脐腹: 患儿仰卧位,在患儿的脐部及其周围用掌摩法,持续数分钟后,再在脐部及腹部作掌揉法或掌根揉法,使之有较强的温热感。
2.食积夹热型
(1)基本治法:推法,指揉法,掌摩法,掌揉法。
(2)取穴:脾土、腕阴阳、三关、六腑、四横纹、外劳宫、腹阴阳、足三里。
(3)操作:
1)清脾土:患儿掌心向上,医者用指推法,自患儿拇指的近端推向远端300次;
2)补脾土:先用“清脾土”的方法对患儿进行治疗,接着再用“补脾土”的方法,称之为“先清后补”,食积夹热时,常采用“先清后补”的方法;
3)分推腹阴阳100次;
4)推三关200次;
5)退六腑600次;
6)推四横纹:四横纹在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掌指关节掌侧横纹处。以推法依次分别在上述部位进行治疗,约数分钟;
7)揉外劳官一般作顺时针方向的指100次。 1.毫针刺并艾条温和灸:关元、中极、三阴交、肾俞、膀胱俞
2.推拿治疗:
(1)取穴:肾经、上马、三关、外劳宫、肾俞、八髎、龟尾、百会、丹田、三阴交
(2)操作:
1)患儿正坐位:补肾经200次,揉二人上马100次,推三关100次,揉外劳宫100次;
2)患儿俯卧位:以掌擦两肾俞200次,擦八髎200次,拇指揉龟尾100次,按揉百会、三阴交各100次;
3)患儿仰卧位:以掌心按丹田1min,再逆时针方向掌揉200次。 1.诊断
(1)多见于50岁左右的中年人或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左肩多于右肩。常于肩部受寒后发病。
(2)肩部疼痛,渐进性加重,昼轻夜重,并可向颈、耳、肩胛及前臂和手放射。肩关节上举、后伸时疼痛加剧,肩部活动受限,严重者不能做穿衣、梳头、洗脸等动作。
(3)肩部肿胀不明显,肩关节周围有广泛压痛,日久可见肌肉萎缩。
(4)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发现。部分患者可有骨质疏松。
2.治疗方法
(1)针灸治疗
1)取穴:条口透承山、肩髃、肩髎、肩前、曲池、外关、合谷;
2)操作方法:取俯卧或坐位,取对侧条口向承山方向透刺1.5~2.0寸,行大幅度提插捻转手法,使之出现强烈针感,并嘱患者抬举活动患肩,行针3~5min,常获良效。
取俯卧或坐位,使肩关节充分外展,肩髃、肩髎分别向极泉方向透刺1.5~2.0寸,肩前直刺0.8~1.2寸,三穴均达明显的针感;曲池直刺1.0~1.5寸,外关、合谷直刺0.8~1.2寸,针刺得气后,持续捻转,力求针感向肩部传导。诸穴均取患侧,每日治疗一次。
(2)刮痧治疗:颈部(哑门、风池、大椎)、肩背部(肩井、天宗)、胸部(中府、云门、缺盆)、上肢部(肩贞、外关、曲池、合谷)、下肢部(足三里、条口)
(3)推拿治疗
1.诊断
(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变;
(2)颈肩背疼痛,伴上肢放射痛或麻木,颈后伸时加重;
(3)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或一侧肩胛骨内上角有压痛,可触及条索状硬结;
(4)上肢肌力减弱,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退,腱放射异常;
(5)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或压顶试验阳性;
(6)颈X片显示: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
(7)除外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腱鞘炎、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所致以上肢疼痛或麻木为主的疾患;
(8)症状、体征与X光片的异常所见在椎节上一致。
符合以上(1)(2)(5)(6)+(8)标准或(2)(6)(8)+其余一项者可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
2.治疗方法
(1)针灸治疗
取穴:病变颈椎夹脊穴2~3个,肩髃、曲池、外关、合谷、中渚
操作方法:取俯卧位或坐位,颈部夹脊穴直刺0.8~1.2寸。肩髃、曲池直刺1.0~1.5寸,外关、合谷直刺0.8~1.2寸,中渚直刺0.3~0.5寸,诸穴尽量使针感向远心端放射。留针20~30min,中间行针1~2次,每日治疗一次。 1.诊断
(1)疼痛好发于下腰部,且向下肢放射;
(2)有局限性压痛点;
(3)直腿抬高试验和加强试验阳性;
(4)皮肤感觉、肌力和腱反射的改变;
(5)脊柱姿态的改变;
(6)X线腰椎正侧位片提示脊柱侧凸或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
(7)CT或MRI提示有椎间盘突出。
其中(1)~(3)项必备,并具备(4)~(7)项的任意1项即可诊断。
2.治疗方法
(1)针灸治疗
取穴:依次取腰椎间盘突出节段的上一椎至下一椎的夹脊穴
依据下肢疼痛感觉的不同部位配穴,若少阳经出现疼痛,取环跳、风市、阳陵泉、丘墟、足临泣;
太阳经出现疼痛,取秩边、承扶、委中、承山、飞扬、昆仑。
操作方法:取俯卧位或侧卧位,夹脊穴直刺1.5~2.0寸, 边刺边问患者感觉, 以患者针感下肢有放射麻木感或胀感为度;秩边或环跳直刺3.0~4.0寸,以患者针感下肢有放射麻木感或胀感为度;承扶直刺2.0~3.0寸,风市、阳陵泉、委中、承山、飞扬直刺1.0~1.5寸,昆仑直刺0.5~1.0寸,诸穴均力求较强针刺得气感,诸穴均取患侧,留针20~30min,中间行针1~2次,每日治疗一次。
(2)刮痧治疗:腰骶部(命门,患侧肾俞、大肠俞、关元俞)、患肢(环跳、殷门、承扶、风市、阳陵泉、委中、承山、悬钟、昆仑等)
(3)推拿治疗 1.诊断
(1)持续性腰部隐痛,易感疲乏,即使卧床休息,亦有腰部疲乏感;
(2)经常反复急性发作;
(3)查体见腰肌轻度痉挛,但活动受限不明显,局部有压痛。
2.治疗方法
(1)针灸治疗
取穴:主穴:阿是穴、委中、昆仑
配穴: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关元俞、腰眼
操作方法:阿是穴合谷刺(一针多向透刺),用中强刺激;委中穴可直刺1.0~1.5寸,使局部酸胀或有麻电感向足底放散;昆仑穴直刺,可透太溪或稍偏向外刺,深0.5~1.0寸,使局部有酸胀感并向小趾扩散。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关元俞、腰眼针感为局部酸胀或向臀部放射。留针20~30min。
(2)刮痧治疗:腰部(疼痛部位、患侧肾俞、大肠俞、关元俞)
(3)推拿治疗 1.诊断
(1)近1个月大多数时间有膝关节疼痛;
(2)关节活动时有骨响声;
(3)晨僵<30min;
(4)年龄≥38岁;
(5)膝检查有骨性肥大;
(6)X线示关节边缘骨赘。
满足(1)(2)(3)(4)或(1)(2)(5)或(1)(4)(5)或(1)(6)者,可诊断为膝骨关节炎。
2.治疗方法
(1)取穴:梁丘、血海、内膝眼、外膝眼、阳陵泉、阴陵泉、鹤顶、阿是穴
(2)操作方法:取仰卧位,患膝关节腘窝处置一软物使膝关节屈曲,梁丘、血海穴直刺1.0~1.5寸,阳陵泉可向阴陵泉透刺,并使针感向下放射;鹤顶直刺0.8~1.2寸。
内、外膝眼及阿是穴行温针灸,内、外膝眼向中心斜刺0.8~1.2寸,使针感向下扩散,阿是穴毫针刺入得气后施以“平补平泻”小幅度提插捻转手法2min,然后将2cm左右长的艾条置于上述穴位针柄上点燃,至燃尽后取下,更换另一段艾条,每次每穴灸3壮。诸穴均取患侧,每日治疗一次。 1.诊断
(1)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2)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发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病因,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治疗方法
(1)针灸治疗
取穴:上肢取肩髃、曲池、外关、合谷,下肢取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语言蹇涩、失语加廉泉、通里、哑门;口角歪斜加地仓、颊车、迎香。
操作方法:取仰卧位,肩髃向臂臑方向透刺1.5~2.0寸,曲池直刺1.0~1.5寸,外关、合谷直刺0.8~1.2寸,环跳直刺3.0~4.0寸,阳陵泉、足三里直刺1.0~1.5寸,解溪、昆仑直刺1.0~1.5寸。
廉泉向舌根方向刺0.5~1.0寸,哑门向喉结方向刺0.5~1.0寸,通里直刺0.5~0.8寸。
也可用“醒脑开窍法”。
(2)推拿治疗 1.诊断
(1)起病急骤,病前多有感受风寒史。
(2)每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板滞、麻木、瘫痪,部分患者初起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
(3)突然口角歪斜,或有漱口漏水,或有进餐时食物常常停滞于病侧齿颊之间,但无昏迷、偏瘫等表现。
(4)查体:不能作蹙额、皱眉、露齿、鼓颊等动作;病侧额纹、鼻唇沟变浅或消失,眼睑闭合不全。
2.治疗方法
(1)针灸治疗
(1)取穴:阳白、四白、下关、地仓、颊车、风池、合谷、太冲
(2)操作方法:取仰卧位或坐位,风池向对侧眼球针刺0.8~1.2寸,阳白透鱼腰平刺0.5~0.8寸,四白向下斜刺0.5~0.8寸,下关直刺0.8~1.2寸,地仓与颊车穴相互透刺1.0~1.5寸,合谷直刺0.5~1.0寸,行均匀捻转手法,促使针感向上传导,太冲直刺0.5~0.8寸。
(3)翳风穴艾条温和灸30min/次,每日1~2次。
(二十五)三叉神经痛
1.诊断
(1)疼痛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
(2)疼痛剧烈难忍,为单纯性面痛;
(3)在面部或口腔内有一个引发点,称为“扳机点”。说话、咀嚼、刷牙、漱口、洗脸均可诱发。
2.治疗方法
(1)取穴:
1)额部痛:头维、阳白、太阳
2)上颌痛:四白、颧髎、下关、地仓、迎香
3)下颌痛:夹承浆、颊车、下关、翳风
以上各不同部位均取:内庭、合谷
(2)操作方法:取仰卧位或坐位,头维向上平刺0.5~0.8寸,太阳直刺0.5~0.8寸,阳白透鱼腰平刺0.5~0.8寸,有麻电感传至眼及前额为佳,四白向下斜刺0.5~0.8寸,下关直刺0.8~1.2寸,有麻电感传至上唇及上齿部为佳,地仓与颊车穴相互透刺1.0~1.5寸,夹承浆向前下方平刺0.5~0.8寸,有麻电感传至下唇及下齿部为佳,合谷直刺0.5~1.0寸,行均匀捻转手法,促使针感向上传导,内庭直刺0.5~0.8寸。

⑵ 中医到底能治哪些病/

在某些疾病上,中医要比西医在治疗结果上更有优势,下面就和大家介绍一下,八类疾病,中医治疗显优势,随着近年来国家对中医药的重视和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中医药的服务领域日益扩大,报销比例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中医来治病和养生。那么,哪些疾病适宜看中医?看中医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8类疾病中医治疗有优势

临床实践证明中医在很多疾病的治疗上比西医更有效,尤其对肝炎、肾炎、支气管炎、慢性肠炎、胃炎、肺气肿、贫血、糖尿病及老年期的消化、内分泌、神经、心血管等系统的慢性疾病有相当好的效果。三天三天乐,中医有着悠久的历史,千百年来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与西医相比,对许多疾病具有独到见解、独特治疗方法和确切疗效。那么,哪些疾病适宜看中医呢?武汉市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黄金元认为,中医药治八类疾病有优势。

功能性疾病

许多人自觉身体不适,出现头晕目眩、乏力、心悸、盗汗、失眠、健忘、肢麻、便秘、腹泻等症状,但经西医化验、透视、拍片等检查后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这时宜看中医。

病毒感染性疾病

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肝炎等病毒感染性疾病,用抗生素治疗没多大效果,而采用中医“扶正祛邪”的方法效果明显。中医药在“非典”和“甲流”的防治中发挥的作用,就证实了这一点。

妇科疾病

痛经、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乳腺增生、更年期综合征、妊娠反应、产后无乳、回乳等妇科疾病宜看中医。对这类疾病,西医往往采用激素疗法,不仅有副作用且容易复发,而中医治疗较安全,可以减少药物的副作用给孕产妇、婴儿带来的危害,采用健脾、固肾、调气血等方剂,往往能药到病除。

儿科疾病

儿童尤其是婴幼儿患病时,不仅幼儿无法表述病情,家长也很难准确地陈述病况,而中医儿科可采用望、闻、问、切的传统方法,加上现代化的化验检查,经过综合分析,可准确诊断病情,并对症下药。对小儿的消化不良、哮喘、遗尿、厌食、贫血等疾病,中医药能达到治疗和强身的双重作用。

慢性病和老年疾病的防治和康复

中医注重整体观念,诊疗时特别注意根据脏腑间的相互关系,综合分析人体各脏腑的功能平衡,进行辨证论治,对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以及中风后遗症、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耳目失聪等老年疾病的防治和康复有较好的效果。

疑难杂症

中医治疗肿瘤是从整体提高人体的综合抗病能力与机体恢复能力,减少病痛,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存活期,减少放疗、化疗的副作用,增强其疗效。再如,对阳痿、遗精、神经官能症、面瘫、麻痹、脱发、牛皮癣、白癜风等疑难疾病,看中医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

对西药过敏的人所患的疾病

中药的起源和发展与人类寻找食物的过程密切相关,所以有药食同源一说。对西药有过敏反应的人所患的疾病,用中医药治疗有明显优势。

大病初愈

大病一场后,患者往往会出现乏力、厌食、失眠、消化不良、盗汗、低热等体虚症状。此时,采用中医药治疗,能使患者较快地恢复健康。此外,对精神疾病、皮肤病等疾病的治疗,中医药也能起到不错的效果。

⑶ 中医特色疗法技术都包括什么

药物贴敷疗法 药物熏洗疗法 药酒疗法 药茶疗法第 药枕疗法 头针疗法 梅花针疗法 钩针疗法 眼针疗法 腕踝针疗法 电针疗法 火针疗法 耳穴疗法 脐部疗法 足部按摩疗法 手穴疗法 药摩疗法 点穴疗法 捏脊疗法 放血疗法 穴位埋线疗法 刮痧疗法 拔罐疗法 艾灸疗法 醋疗法 药栓疗法 脏器疗法 蜂毒疗法 磁疗法 小儿推拿疗法 第2掌骨侧穴位全息疗法 子午流注针法 梳头疗法 含漱疗法中医适宜技术通常是指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简便易学的中医药技术,又称“中医药适宜技术”。现代医学将“中医适宜技术”也称为“中医传统疗法”、“中医保健技能”、“中医特色疗法”或称为“中医民间疗法”,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历史悠久,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医适宜技术的特点为具有“简、便、效、廉”是中医传统特点之一。同时简便效廉也是中医的精髓所在。

【中医适宜技术分类】
一、针法类:“针”是指“针刺”,是一种利用各种针具刺激穴位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常用体针、头针、耳针、足针、梅花针、火针、电针、穴位注射、小针刀疗法等。传统医学对疑难病治疗常以针罐齐施、针药并用、内外同治获得最佳疗效。“针灸疗法,重在得气,得气方法,提插捻转,虚实分清,补泻适宜”。
针法类包含体针疗法、放血疗法、头针疗法、耳针疗法、足针疗法、腕踝针疗法、梅花针疗法、火针疗法、电针疗法、穴位疗法、针刀疗法、艾灸疗法、火罐疗法、刮痧疗法等。
二、灸法类:“灸”是指艾灸,艾灸疗法简称灸法。是运用艾绒或其他药物点燃后直接或间接在体表穴位上熏蒸、温熨,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起到温通气血,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驱邪、行气活血、驱寒逐湿、消肿散结等作用,达到防病治病的一种治法。
艾灸不但可以预防疾病,而且也能够延年益寿。“人于无病时常灸足三里、三阴交、关元、气海、命门、中脘、神阙等穴,亦可保百余年寿也”。艾灸神厥穴可使人延年健康。
三、按摩疗法也属于“手法类”,其中包括头部按摩、足底按摩、踩跷疗法、整脊疗法、捏脊疗法、背脊疗法、按摩疗法、拨筋疗法、护肾疗法、按揉涌泉穴、小儿推拿疗法、点穴疗法等。按摩足底的涌泉穴能够起到养生保健,益寿延年的功效。
四、中医外治疗法:也叫外治疗法,包括刮痧疗法、灌肠疗法、火罐疗法、竹灌疗法、药摩疗法、天灸疗法、盐熨疗法、熏洗疗法、药浴疗法、香薰疗法、火熨疗法、芳香疗法、外敷疗法、膏药疗法、中药蜡疗、敷脐疗法、蜂针疗法等。
五、中医内服法;还应该包括方药应用(老中医验案、民间土单验方应用、古方今用、成药应用、临床自拟方应用)等。以及中药雾化吸入疗法、中药茶饮法、中药药酒疗法、传统背脊疗法、饮食药膳、养生保健、中医护理、膏方疗法以及冬病夏治等。
六、中药炮制适宜技术;“依法炮制,复方配伍”,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点,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三种。
炮制是中医药的专业制药术语,其历史悠久,经过炮制的中草药降低或消除中药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提高了中草药的效果。

⑷ 中医适宜技术包括哪些项目

中医适宜技术通常是指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简便易学的中医药技术,又称“中医药适宜技术”。现代医学认识“中医适宜技术”也称为“中医传统疗法”,“中医保健技能”,“中医特色疗法”或称为“中医民间疗法”,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历史悠久,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医适宜技术的特点为具有“简、便、效、廉”是中医传统特点之一。同时简便效廉也是中医的精髓所在。有人说什么叫中医“简便效廉”就是中医的概念。

⑸ 如何用中医适宜技术去治疗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

摘要 当高血压病发展到三期时,病变已累及心、脑、肾等多器官,引发的症状较多,也较明显,此时应该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进行治疗。如西药在降压方面效果好,起效快,可为首选。中药在改善症状、防止心脑并发症方面疗效较好,可结合两者之长进行治疗。中医辨证分型处方用药、对症治疗、随症加减用药可供选择的药物较多,下列药物既有效改善症状,又有降压作用,可随症加减选用。

⑹ 中医可以治疗哪些疾病

中医学能治内、外、妇、儿、外科、耳鼻喉科等多科室的病证。

中医学是一个比较立体的学科,并不局限于治疗某一个科室或几个科室的疾病。具体有:

1、内科疾病
如感冒、咳嗽、哮证、喘证、肺痈、肺痨、肺胀、肺痿、心悸、胸痹、不寐、健忘、癫狂、痴呆、厥证、胃痛、呕吐、痞满、呃逆、腹痛、泄泻、痢疾、便秘、胁痛、黄疸、积聚、鼓胀、头痛、眩晕、中风、水肿、淋证、阳痿、早泄、遗精、郁证、血证、痰饮、消渴、虚劳、肥胖、痹证、腰痛等。

2、妇科疾病
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不定期、经行腹泻、经行头痛、经行呕吐、带下、不孕、崩漏、痛经、经行眩晕、阴挺、乳少、胎位不正等。

3、儿科疾病
急惊风、小儿麻痹后遗症、遗尿、婴幼儿腹泻、小儿舞蹈病、流行性腮腺炎、幼儿急疹、麻疹、水痘等。

4、外科疾病
疔疮、乳痈、肠痈、颈痈、乳痨、乳癖、脱肛、痔疮、烧伤、冻伤、毒蛇咬伤等。

5、耳鼻喉科疾病
耳鸣、耳聋、风热乳蛾、喉痹、鼻鼽、鼻渊、脓耳、聤耳等。

6、其他
如口腔科、骨科、牙科以及疑难杂症等。

⑺ 哪些病可以采取中医治疗

中医可以治疗慢性病,很多中老人的慢性病,包括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活甲亢,以及冠心病,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痛风性关节炎等疾病应用中医药治疗都有较好的效果。
中医还可以治疗急性疾病,如急性腹泻,急性肠炎,急性中暑等。
中医还可以治疗小儿疾病好和妇科疾病,以及其它一些相关疑难杂症,都有不错的效果。

阅读全文

与中医适宜技术适合哪些疾病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易语言程序报毒怎么解决不报毒 浏览:369
二手书交易软件有哪些 浏览:78
北京有什么事业单位招聘的信息 浏览:492
车床程序启动不了怎么回事 浏览:292
为什么有交易系统还不能盈利 浏览:683
教师口语的技术技巧有哪些 浏览:477
现货交易一千块能赚多少 浏览:464
现在学个什么技术不错 浏览:104
一个产品多种状态怎么体现 浏览:990
巧人秀产品如何 浏览:368
泰尔制药的产品有哪些 浏览:428
北京果蔬消毒器代理商有哪些 浏览:786
it技术教育哪里好 浏览:849
资质和信用信息系统怎么下载 浏览:405
如何做一个物流信息部 浏览:873
审核中的小程序在哪里 浏览:399
友爱职业技术学院多少个班 浏览:515
代理商是怎么工作的 浏览:638
哪里能查业主信息 浏览:271
程序员吃什么提升自己 浏览: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