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信息技术 > 英国的陶瓷技术是从哪里学的

英国的陶瓷技术是从哪里学的

发布时间:2022-10-04 10:55:01

㈠ 英国瓷都斯托克的制瓷业的发展史

说到斯托克,必须谈Josiah Wedgwood 和他创立的闻名遐迩的骨瓷系列和半宝石系列瓷器。

乔赛亚.威基伍德(Josiah Wedgwood),英国陶瓷之父。1730年出生于烧陶世家,是家里十三个孩子中最小的男孩。不幸在十一岁那年,罹患天花,造成右脚残废。一心想做个陶艺家的他只好放弃陶艺制作,转而开始研究材质和创作设计。

他于1759年在特伦特河畔的斯托克设主窑厂。创业之后不久研发出米白色硬质陶瓷,在当时被国王乔治四世 (George IV)的夏洛蒂王后命名为“皇后瓷”。

十八世纪六十年代末,威基伍德又成功烧制出一种质地非常坚硬,与钢铁碰击可以撞出火花的黑色无釉产品,被称作黑炻器。虽然表面没有光泽,但经过抛光后,可以仿制古董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制品,成为古董收藏家的挚爱。

1775年,乔赛亚经过上万次实验才成功开发出碧玉浮雕(jasper)系列石陶烧制法。他向波特兰公爵夫人借来古罗马时代玻璃名作波特兰瓶,尝试用Jasper再现波特兰瓶的风华。波特兰瓶(Portland Vase)大约是在罗马帝国奥古斯都皇帝在位(公元前27年-公元14年)前后,由奥古斯都大帝手下一群训练有素的工匠们,以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制成。瓶子由两层彩色玻璃做成,内层是非常深的蓝色,外层则是白色。图案之外的白色部分被小心地剥去,使蓝色的内层显示出来,呈现出浮雕的效果。乔赛亚经过无数次的实验,终于在他60岁那年烧制成功。当时英国上流社会都以能拥有一支Wedgwood波特兰瓶为傲。

1802年,小乔赛亚(乔赛亚. 威基伍德的儿子)将一只Wedgwood Portland Vase赠给大英博物馆。这只瓶代替了被打碎的古罗马波特兰瓶,至今仍展示在馆内。碧玉浮雕奠定了威基伍德的名声。

Josiah终其一生醉心于瓷器制作与材质的研发,最知名的发明当属历经了千百次的试验,终于在 1775 年成功问世的 Jasper ware(浮雕玉石系列)。 Wedgwood 骨瓷浮雕玉石的成功,被誉为继中国人于一千年前发明陶瓷之后的最重要及最杰出的陶瓷制造技术,也是 Wedgwood 中最令人赞赏的材质。因为原料里加入了50%的动物骨粉而看上去晶莹、透明、质地坚硬,制造的餐具强度高于一般瓷器,更能对付刀叉,不容易产生划痕。

如今,以“ 威基伍德(WEDGEWOOD)”姓氏命名的瓷器,已成为骨瓷餐具中知名度最高的品牌。

====================
另外说一下,此人是达尔文的外公。科学界有个达尔文-威基伍德家族,此家族中至少有10人是英国皇家学会的成员,并且拥有多位科学家、实业家、艺术家与诗人。我查了下维基网络,200年内,词条内收入的有名有姓的家族成员有38人。

㈡ 学陶瓷设计的去哪个国家留学比较好

欧洲国家,艺术设计一般都是选择区意大利。意大利Leonardo学院的陶瓷课程,陶艺家将会在Vietri sul Mare的工作间中对陶瓷艺术、陶瓷技术和装饰艺术进行直接的教学。萨勒诺海湾古老的陶瓷传统特征是利用黄色、钴蓝和铜绿色来唤起人们对Amalfi的柠檬、海洋和地中海的记忆。这门课程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陶瓷的基本制作过程如上釉、设计和装饰技术。该课程是在每日下午的15.00或16.00开始,地点在Vietri sul Mare。

㈢ 瓷器烧制技术是怎样传到欧洲的

据不完全统计,仅18世纪就至少有6000万件中国瓷器销往欧洲。与此同时,欧洲产品却面临无法进入中国市场的窘境。由此所引发的巨大贸易逆差,导致了欧洲各国皇室的金银大量外流。欧洲人既割舍不下精美的中国瓷器,又无法坐视这种持续“失血”的状态,谋求中国瓷器本地化生产便成唯一的选择。
早在罗马帝国时代,铅釉陶技术就从埃及传入意大利;之后,锡釉陶技术才从中东传入意大利。靓丽的皮相让它很快赢得了欧洲人的“芳心”,并借着文艺复兴的思潮辐射到整个欧洲。此后很长时间,锡釉陶一直是欧洲上流社会的宠儿,直到中国瓷器悍然“入侵”才终止了它的霸主地位。

欧洲人围绕中国瓷器的种种荒诞猜想想要制造出精美的中国瓷器,首先得要弄明白中国瓷器的秘密。对于光华流转的中国瓷器,天性浪漫的欧洲人有着种种不靠谱的猜想。归纳起来大致是两种思路:中国瓷器光洁透明,似乎与玻璃有些说不清的暧昧;中国瓷器价格昂贵,素有“白金”之称,似乎与炼金术有关。

欧洲人一向不缺乏说干就干的实践精神,“山寨”中国瓷器的运动很快就轰轰烈烈地展开了。陶艺师们使用玻璃技术制造“中国瓷器”,并取得了一定成功。15世纪,威尼斯的安东尼奥玻璃蓝彩陶问世;16世纪,德国威斯烧制出了具有玻璃质感的釉陶。之后在法国、英国、意大利,相继出现了红陶、高温彩色釉陶以及白釉蓝彩的“类瓷器”。与以往的锡釉陶相比,这些使用了新工艺的产品光洁透明,颇有点中国瓷器的味道。但正所谓“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一旦将它们与中国瓷器放在一起,差距就显示出来。17世纪以前,所谓的欧洲瓷器实际并不是真正的瓷器,而是陶器或者软质瓷。

陶艺师们忙乎的时候,炼金士也没闲着。1560年,位于意大利乌尔比诺的弗拉公爵炼金实验室开始了“炼瓷”的尝试。炼金士的“炼瓷”之路并不顺利,几经尝试后不得不以失败告终。参与“炼瓷”行动的,还有塔斯卡尼大公法兰西斯科一世。他继承爵位之后,就命令美迪奇家族旗下的工厂烧制中国瓷器。在一没技术、二没配方的情况下,美迪奇家族的工匠们发挥奇思妙想,尝试用沙子、玻璃、水晶砂、黏土等各种原料烧制出釉色透明的中国瓷器。结果可想而知,大多尝试都是以失败而告终,即使勉强烧制成功,成品也惨不忍睹,不但釉色混浊还含有大量气泡。

这一次次的失败让欧洲人意识到:没有秘方就无法烧制真正的中国瓷器。那么如何才得到秘方呢?他们将目光投向远隔重洋的中国。

殷弘绪不是中国人,而是地地道道的欧洲人。“殷弘绪”是他的中国名字 , 洋名字叫“佩里·昂特雷科莱”。他跟随白晋一起搭乘“安斐特里特”号来中国,身份是法国教会派出的传教士。白晋是法王路易十四派往中国的传教士,为法王康熙帝的隔海友谊架起了桥梁。殷弘绪与其他传教士一起,于1698年在广州登陆。他的官派传教士身份,为他在景德镇从事“间谍”活动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欧洲人认识中国陶瓷 , 是从德化瓷器开始的。德化瓷器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素以“象牙白”着称,是中国白瓷的代表。郑和下西洋所带的瓷器中就有福建的“德化瓷”。德化瓷器流传到欧洲之后,它的象牙白釉被称为“中国白”。德化瓷器虽然有名,但德化从来就不是“瓷都”,因为它的主业始终是农业,烧制瓷器只是它的兼职。真 正 的 瓷 都 是 在 江 西 景 德镇。1004年(宋景德元年),欧洲人虽然能烧制高温硬质瓷了,瓷厂也一家家建立,但因为一直找不到配方中的高岭土,瓷器的品质仍无法与中国瓷器相媲美。

廷下令在此地烧制御瓷,底款均为“景德年制”。景德镇因此而得名。与德化相比,景德镇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座工业城市”,烧制瓷器是它的根本所在,住在这里的也大多是制瓷工匠。殷弘绪在写给法国教会的信中提到,在这里“有—万人千户”,有3000座窑,“到了夜晚,它好像被火焰包围着的—座火城,也像一座有着许多烟囱的大火炉”。景德镇是名副其实的瓷都,代表当时中国制瓷技艺的最高境界。也是因此,这里才会被殷弘绪盯上,成为获取中国瓷器秘密的突破口。

中国社会一直是人情社会,人脉有时会比能耐更重要。殷弘绪虽然是一个高鼻子的洋人,却深知人情来往的重要性。他的一生中做过两件轰动欧洲,甚至世界的大事。第一件大事是将人痘接种的方法传到了欧洲,从而结束天花没法预防的历史;第二件大事就是深入景德镇的窑厂,破解了困扰欧洲长达几百年的秘密——中国瓷器的秘密。这两件事都是走人情办成的,前者是他用礼物结交宫廷御医,弄到了人痘种和种痘方式;后者是他搭上了江西巡抚郎廷极的关系,通过进贡一批法国葡萄酒,讨得康熙帝的欢心,得到常驻景德镇传教的差事。

中国老百姓怕见官,只要是官府派来,天生就有一种敬畏之情。顶着官府办差的招牌,这位高鼻深目的洋大人得以自由出入景德镇的大小窑厂。中国瓷器最核心的秘密,毫无遮蔽地暴露在他的面前。1712年,一封记载着中国瓷器秘密的万言信,连同原材料样品,漂洋过海来到欧洲耶稣会奥日神父的手里。殷弘绪在信中写到:“制瓷原料是由叫做白不子和高岭的两种土合成的”,白不子的颗粒非常微细光滑,高岭土则是一种微微发光的特殊山土,掺水之后黏性大,一旦经过高温焙烧就变得非常洁白。将这两种材料加以适当调配,就能达到“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的效果。

“精瓷之所以密实,完全是因为含有高岭土。高岭土可比作瓷器的神经。”“在这以前,英国人或是荷兰人曾经把白不子买回去试图烧造瓷器,因没有使用高岭土,终未成功。”……1716年,《科学》杂志上刊发了殷弘绪的万言信。从此,中国瓷器的秘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制胎法,不再是秘密了。欧洲人都知道想要烧制出真正的中国瓷器,必须先找到神奇而又神秘的高岭土。于是一场寻找高岭土、制造中国瓷器的热潮,席卷了整个欧洲。

高岭土成就了法国的“景德镇”除了烧制中国瓷器的原料配方外,殷弘绪还详细揭示了胚体的成型、釉料的处理、彩绘的方法、窑的结构和烧窑的燃料等制瓷诀窍。此信一经刊发,似乎没有什么能阻挡欧洲人烧制中国瓷器的道路了。但事与愿违,好些年过去了,欧洲人学习制瓷的热情一直没减,却始终没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是万言信里所提及的配方或诀窍有问题?还是在景德镇里仍有未揭示的秘密?为了解开这谜团,殷弘绪再次回到景德镇展开调查。这次的调查结果也被他写信寄回欧洲。随信附上的还有高岭土的样品。他在信中再次提到“石是瓷器的肌肉,而高岭土则是瓷器的骨胳”。他不但对前一封信说所说的内容作了详细补充,还破解了金彩、色釉瓷、紫金釉、龙泉瓷、黑釉、红釉、窑变等技术特点和制作要领。在前后两封信的启迪下,欧洲人终于茅塞顿开。

最先取得成功的是严谨的德国人。1708年,炼金士伯特格在国王奥古斯都二世的资助下,经过无数次配方实验,终于成功烧制出三炉色白透明的“中国瓷器”。国王下令建立迈森皇家瓷厂,专门烧制“中国瓷器”,即高温硬质瓷。继德国人掘得第一桶金之后,奥地利人也成功烧制出了真正的高温硬质瓷。奥地利皇室随即也在维也纳成立皇家瓷厂。为了迎合欧洲市场,两家皇家瓷厂所烧制的高温硬质瓷都带有中国元素。

欧洲人虽然能烧制高温硬质瓷了,瓷厂也一家家建立,但因为一直找不到配方中的高岭土,瓷器的品质仍无法与中国瓷器相右图:欧洲人认识中国陶瓷,是从德化瓷器开始的。德化瓷器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素以“象牙白”着称,是中国白瓷的代表。

转机出现在1768年,法国中部一个叫“圣提勒”的小镇上。圣提勒小镇位于圣·依希丽斯山丘上,隶属于利摩日。利摩日是法国南部上维埃纳省的一个城市,距离巴黎409公里。黛莱特是镇上一位外科医生的妻子。她偶然发现自家院子里的白色黏土具有增白功效,就用它来替代漂白粉洗衣服。这消息一传开,立刻就引起相关人士的注意。实验证明,从白色黏土中所提炼出的瓷土天然纯正、洁白无瑕,是优质的制瓷原料。一直苦苦寻觅高岭土而不得的欧洲人,终于被“馅饼”狠狠砸到了头。高岭土的发现使烧制完美的中国瓷器成为了可能。利摩日因为高岭土而成为法国的“景德镇”。它的陶瓷与珐琅的技艺闻名欧洲,“利摩日出品”成为高档欧洲瓷器的标志。

㈣ 陶瓷是哪个朝代发明的

陶器,是用黏土或陶土经捏制成形后烧制而成的器具。陶器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初见简单粗糙的陶器。陶器在古代作为一种生活用品,在现在一般作为工艺品收藏。
历史[编辑]

最早已知的陶瓷器──下维斯特尼采爱神。
早期陶器的制法[编辑]
一般认为最早的陶器是手制的,并在篝火(bonfires)烧制。烧制时间短但火达到的最高温度可以很高,约在900℃左右,而且达到的速度很快。黏土与沙、砂砾、打碎的贝壳或打碎的陶器调合后会被用来制造篝火烧制陶瓷器,这是因为它们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坯体质地令水及其他挥发性成分可以轻易离开。黏土中较粗糙的粒子亦会发挥在冷却时限制陶器坯体内部收缩的作用,此过程以缓慢速度进行,并减低热应力及破裂的危机。早期以篝火烧制的陶器主要是圆底的,用意是避免尖锐的角令破裂容易发生。最早有目的而建设的窑是穴窑(pit kiln)或沟窑(trench kiln),即在地面掘一个洞再在上面铺满燃料。在地面的洞提供了隔离层,令烧制过程可以有更佳的控制。

东京国立博物馆中一个在前10,000年-前8,000年绳文时代早期,由碎片重建的陶制容器。
最初的陶器[编辑]
最早已知的陶瓷器是格拉维特文化小雕像,例如在现今捷克下维斯特尼采(Dolni Vestonice)境内发现的陶器:下维斯特尼采爱神(Venus of Dolní Věstonice)。这是一个爱神维纳斯的小雕像,可以追溯到前29,000年至前25,000年(格拉维特文化(Gravettian)),表现为一个裸露女性的形态雕像[1]。而最古老陶制容器是中国江西仙人洞文化的陶器罐碎片,于2012年发现的。大约追溯到前20,000年至前19,000年。[2]在之前2004年中国江西仙人洞文化中3B1层就出土的条纹陶,其烧制年代至少在13000年以上。[3]而日本早期绳文人约在前10,500年也制造陶器罐[4] [5]。绳文指的是在黏土容器及塑像上利用绳缠绕棒子所加上的记号。在前10,000年制造的陶器亦在中国出土[6][7][8]。有迹象显示北非的陶器在距今10,000年前独立发展出来的[9],而南美的陶器则是在距今7,000年前[10]。
陶器前6,000年至前3,500年的发展[编辑]

在前6,000年加泰土丘(Çatal Höyük)发现的陶器。
陶轮在美索不达米亚约在前6,000年至前4,000年(欧贝德时期(Ud period))发明,为陶器生产带来革命。因为它的出现,专门化的陶艺家可以满足世界一级城市的发展需要。而在中国的跨湖桥文化(前6000年至前5200年)中也发现了使用陶轮的痕迹。[11] 。陶器在古印度梅赫尔格尔(Mehrgarh)时期二期(前5500年-前4800年)及三期(前4800年-前3500年)被使用,当时为陶瓷新石器时代或红铜时代。陶器,包括那些称为ed-Dur容器的,源自印度河流域,在印度河流域文明不同的地点发现[12] [13]。
陶器前1,500年至前300年的发展[编辑]
在地中海地区希腊黑暗时代时期(前1100年-前800年),艺术家利用几何图案如正方形、圆形及直线去装饰双耳细颈瓶(amphora)及其他陶器。
陶器前500年至100年的发展[编辑]
罗马共和国(前509年-前27年)的陶器以伊特鲁里亚的陶器为基础发展出自己的风格,当时的陶器主要为单一的黑色。到了罗马帝国初期,大型陶器工场的出现令陶器的质素及产量上升,陶器的颜色亦由黑色转变为红色[14]。而此技术亦约在70年期间在整个欧洲,包括北至英国、丹麦,东至希腊完全传播开来。而北非亦得到此技术,形成其独特的非洲赤色陶器[14]。因为北非较佳的陶器质素而被欧洲商人带回欧洲贩卖。

在中国,陶俑在春秋战国时开始出现,于秦汉时达到高峰。着名的有秦始皇陵中的兵马俑。秦汉时期的陶器主要为硬陶,出现了陶砖、陶瓦和瓦当,制作工艺精美,故后人有“秦砖汉瓦”之说[15]。汉代,出现了在釉中加铅的技术。铅能使陶器的釉面光滑度和平整度增加,还能使铁、铜等着色剂呈现美丽的绿、黄、褐等颜色。[16]
陶器700年至1,200年的发展[编辑]
约在700年阿拉伯人对北非的入侵终止了北非陶器的商贸业,而制陶业的中心被带回欧洲,但其质素并不佳。制陶技术的发展转为由东方中国的隋朝(581年-618年)带领。那里的陶艺家开始制作陶瓷杯及水壶,而这些陶器的受欢迎情况由东方直达西亚。但因为陶器本身不适合作长途的旅程的关系,令那些陶器在西亚变得太贵。以上情况令当地人想出了利用铅作釉料,利用低成本的方法模仿出中国陶瓷的白色。此技术慢慢的倒过来转回中国及欧洲。约在1200年的元朝,中国的彩釉技术令西亚再度想出了辨法去模仿中国,而欧洲则想出了辨法去模仿西亚的彩釉[17]。
陶器1,500年至1,800年的发展[编辑]
在安土桃山时代,日本的陶瓷技术开始萌芽,当时日本主要由韩国引入陶艺家的战俘来满足其在茶道的需求。而"茶圣"千利休的大力推动及翻新以质朴为本质的日本古窑,令日本陶器的发展及质素出现了大幅度的提升。而明朝在17世纪中期崩溃后,欧洲渐难取得中国高质素的陶器,所以转而引入日本的陶器,令日本陶器技术得到另一次作进一步发展的机会。而后期日本进行了锁国的措施,令日本传而向本土的传统技术作探究,但慢慢地陶艺发展包含成过多的装饰及过多的技巧[18]。
16世纪晚期,紫砂陶制作开始成熟,各式各样的紫砂陶具开始出现,其中以紫砂茶壶为最。清代开始紫砂壶造型变为繁复,壶面上出现题字,书画乃至篆刻,成为文人雅士把玩之物。[19]
现代[编辑]
在19世纪后期,因为机械的引入令大量生产的时代来临,但同时亦摧毁了陶艺的发展。陶器质素的下降趋势持续至20世纪,直到1930年代才在欧美间出现了复苏。陶艺发展转变为个别的陶艺家来带来创新的潮流,而部分陶艺家则从日本的原始陶艺,或是古代美国印地安人的陶艺来取得灵感。现代的商业产品则从他们带来的灵感引入大众化的物品中,例如餐具[20]。
瓷器是一种由瓷石、高岭土等组成,外表施有釉或彩绘的物器。
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1400℃)烧制,最早出现于商代中晚期,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烧结的瓷器胎一般仅含3%不到的铁元素,且不透水,因其较为低廉的成本和耐磨不透水的特性广为世界各地的民众所使用。
原料纯净度高的瓷器,在相互碰撞时,会发出类似金属相撞的清脆声音。高级瓷器拥有远高于一般瓷器的制作工艺难度,因此在古代皇室中也不乏精美瓷器的收藏。作为中国特产奢侈品之一,千百年来瓷器通过各种贸易渠道,传到各个国家。精美的古代瓷器,会被视作具有收藏价值的古董,而受到大量收藏家所收藏。
考古验证瓷器最早的产地是在中国,但究竟出于哪个年代尚没有准确的定论。目前人们将发掘自河南郑州商代(约前15世纪—前9世纪)的高岭土彩釉器皿作为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瓷器。中国在其东汉时期发展出较为成熟的青瓷制法。
中国在历史上很长的一段时间中,是世界上最大的瓷器生产国及出口国。宋以前高档瓷器主要用于皇室的生活,在中国陕西省法门寺出土的越窑青瓷名品——秘色瓷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瓷器制艺的颠峰。宋代有五大名窑,北宋后中国瓷器制作工艺不断上升,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将大量瓷器出口至东南亚、南亚乃至欧洲、北非。成为中国出口的主要代表工艺品之一。
与之相对的日本,也在平安时代开始出现陶瓷艺术制造,结合日本发扬的茶道文化,不断地出现瓷器的着名产地,先后有六古窑、远州七窑等瓷器名产地。而在安土桃山时代一段繁荣的茶道文化中,很多茶人如利休七哲中的牧村兵部、瀬田扫部、古田织部、芝山监物同时也就是着名茶道瓷器的制作者。

㈤ 古时候中国的瓷器和制瓷技术,是怎样外传的

众所周知,中国的伟大发明有丝绸、纸张、瓷器、炼丹术、指南针和火药等,其中丝绸和纸张外传比较早,瓷器的外传则比较晚。瓷器可能是在隋唐时代,由于中外交通渐渐发达,才开始外传的。

欧洲牛人研究中国瓷器图

中国制瓷的方法,还传播到阿拉伯、伊拉克、土耳其和叙利亚等国家。意大利威尼斯,1470年从阿拉伯学到制瓷方法。这是中国瓷技传入欧洲的开始。以后欧洲各国制瓷,大都是先后从威尼斯学去的。英国制瓷比较迟晚,是从欧洲大陆传去的,还是直接从中国传去的,还有一定的疑问,但不管从那里传到英国,其根源必然是我国。

欧洲各国仿造中国瓷器之初,由于烧成温度不够高,成品都是软瓷。它们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研究,才逐渐掌握制造硬瓷的方法。而且,他们最初生产的瓷器,常常脱离不了模仿。例如1708年,德国人柏特格所造的硬瓷,还是模仿中国古名窑的产品。1760年,丹麦还烧造中国风的青花瓷器。在同一年代,英国博屋设“新广州瓷厂”,连设备都是从广州订制的,而生产的瓷器,无论形制或图画都是中国风格。可见祖国劳动人民的创造,对于世界人民的影响,是何等巨大。

㈥ 英国哪个学校有陶瓷艺术设计

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 雅思6.0。有作品集和面试。完成大二课程或者大学毕业生均可插读。

㈦ 陶瓷工艺新古典主义在英国是如何发展的

在英国,韦奇伍德创办的埃多努尼亚工场,生产了一大批模仿古希腊陶瓶的陶器。韦奇伍德既制作实用瓷,也生产装饰用瓷。他最着名的装饰瓷器是用“黑瓷”和他发明的“碧玉炻器”制成的。前者是一种质地紧密、极为坚固的黑色炻器,可耐高温焙烧,而且能够在雕琢玉石用的砂轮上抛光;后者则是一种白色的素坯,可用金属氧化物通体着色,或者在着色后用浸入同样金属质泥釉中的方法,获得一个绝对均匀无光泽的底子。其色彩有各种浓淡的蓝、绿、淡紫色、黄、褐色和黑色。用这种底子能够将模塑的白色装饰浮雕有效地衬托出来。因此碧玉炻器与硬石雕刻极为相似,常被用来模仿那些小型的硬石雕刻的浮雕装饰。约翰·弗拉克斯曼(JohnFlaxman,1755—1826)也被看作是英国陶瓷工艺新古典主义的创始人,他在陶瓷烧制和装饰手法上都显示了一定的时代特色。

阅读全文

与英国的陶瓷技术是从哪里学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信息量大不敢想象怎么办 浏览:871
发信息拒收了怎么回事 浏览:348
亚太财险旗下代理公司有哪个 浏览:787
刚体转动数据保留多少位 浏览:40
微信上的配乐朗诵小程序叫什么 浏览:837
国际货运代理的经营范围包括哪些 浏览:570
收银机的程序在哪里 浏览:982
太原综合市场是什么意思 浏览:226
浏览器移动数据很慢为什么 浏览:526
数据库字段对应的实体类怎么写 浏览:96
连锁市场规划如何列名单 浏览:403
为什么给客户配置存款产品 浏览:693
工业信息局是什么编制 浏览:137
小渔市场怎么样 浏览:873
如何用婉转的话说老公不回信息 浏览:965
淘宝万宝路怎么交易 浏览:624
华中数控程序如何校验 浏览:848
怎么样介绍产品和文字 浏览:363
临沂代理记账多少一年 浏览:417
抚州抖音小程序开发一般多少钱 浏览: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