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信息技术 > 古代扎染技术运用在哪里

古代扎染技术运用在哪里

发布时间:2022-10-04 04:09:04

‘壹’ 扎染是哪个民族传统工艺

扎染
zā rǎn
概念:根据设计图案的效果,用线或绳子以各种方式绑扎布料或衣片,放入染液中,绑扎处因染料无法渗入而形成自然特殊图案的一种印花方法。也可将成形的服装直接扎染。分串扎和撮扎两种方式。前者图案犹如露珠点点、文静典雅,后者图案色彩对比强烈、活泼清新。一般可用来做较为宽松服装、围巾等。多选用丝绸面料。
扎染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工艺,大理叫它为疙瘩花布、疙瘩花。其加工过程是将织物折叠捆扎,或缝绞包绑,然后浸入色浆进行染色,染色是用板蓝根及其它天然植物,故对人体皮肤无任何伤害。扎染中各种捆扎技法的使用与多种染色技术结合,染成的图案纹样多变,具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扎染在中国约有1500年的历史。现存最早的实物是东晋年代的绞缬印花绢。唐代扎染发展到鼎盛时期,贵族穿绞缬的服饰成为时尚。北宋时期因扎染制作复杂,耗费大量人工,朝廷曾一度明令禁止,从而导致扎染工艺衰落,以至消失。但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仍保留这一古老的技艺。除中国外,印度、日本、柬埔寨、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也有扎染手工艺。20世纪70年代,扎染成为流行的手工艺,广泛应用于服装、领带、壁挂等。在同一织物上运用多次扎结、多次染色的工艺,可使传统的扎染工艺由单色发展为多种色彩的效果。

‘贰’ 什么是“扎染”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中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

扎染方法一般是把丝绸或棉布经过折叠、缝合、抽拉、捆扎等方法处理,然后用靛蓝浸染,浸染后晾干,拆去缝、捆、扎线,脱去浮色,由于扎结处染料难以渗透,形成白底,与着色部分相辉映,形成对比,使织物深蓝底色上呈现出美丽的白色花纹图案,色彩斑斓,朴素自然,具有机染难以达到的艺术效果。

它有一百多种变化技法,各有特色。如其中的“卷上绞”,晕色丰富,变化自然,趣味无穷。更使人惊奇的是扎结每种花,即使有成千上万朵,染出后却不会有相同的出现。这种独特的艺术效果,是机械印染工艺难以达到的。

染料以板蓝根、蓝靛为主,与化学染料相比,其色泽自然,褪变较慢,不伤布料,经久耐用,穿着比较舒适,不会对人体皮肤产生不良刺激。

(2)古代扎染技术运用在哪里扩展阅读

扎染的历史:

扎染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染织工艺,据史料记载,早在秦汉两代便有扎染。出土文物中,自东晋以迄唐代,均有纹缬品实物出现;文献中,如《二仪实录》称:“秦汉间有夹缬法……陈、梁间贵贱服之。”东晋南北朝时,该染织物广泛用于妇女衣着。

唐朝,古都长安就已十分流行。皇室贵族、嫔妃女眷,争相选用,风靡一时。扎染的技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有鹿胎缬、青碧缬、蜀缬诸花纹。曾有蝴蝶、梅花、水仙、鱼子多种纹样。并随“丝绸之路”远销西亚地区。

扎染的现状:

现在有关研究单位在继承发扬民间扎染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国外扎染技术,创造了多种扎、捆、缝、叠的方法,运用多种染料和染色手法,使扎染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闪射出新的光彩。

‘叁’ 扎染的起源与文化传承是什么

1、扎染起源说,目前有两种,一说是起源于秦汉时期(小编还没有查到出土实物);一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从新疆阿斯塔纳第六区一号墓出土的织物看出,类似如今自贡扎染图案中的方胜。出土的织物扎染技术成熟,已用于妇女的服饰。

2、至唐代,中国的衣冠鼎盛朝代,人们格外关注配饰装配及面料图案的繁复,作为其中面料纹样贡献之一的唐代扎染,技艺精湛、品种丰富。

3、唐三彩、绘画、壁画以及诗歌词赋等艺术对扎染的记录和赞美之词,女诗人薛涛在她的《海棠溪》里写道:“春教风景驻仙霞,水面鱼身花总带花,人世不思灵卉异,竞将红缬染轻沙”,不吝辞藻。

4、在唐代流传于今的多幅卷轴画中,都能看到很多美丽的扎染服装。如唐代画家张萱的《捣练图》,尤为出众。“捣练”是古代女性最常见的劳作之一,捣洗煮过的熟绢,捣衣缝制多在秋季,此图描绘了唐代妇女在捣练、络线、熨平、缝制劳动操作时的情景。

5、画中妇女的下裳(chang)是典型的捆绑而成的大圆圈纹,上衣图案可能为先扎染,并在扎染留白处施以刺绣图案。

6、除此之外,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贵妇、骑士等人物的衣着,也反映出了唐代高超的染缬艺术。

7、五代十国时期,扎染仍然沿袭唐代的繁盛。《陶谷清异录》中记录:“显德中创尊重缬,淡墨体,花深黄。二部郎陈昌达,好缘饰,家贫,货琴剑做缬帐一具。”一位活生生的对扎染帐子近乎癫狂的穷书生活灵活现呈现在我们眼前,古人对扎染的喜爱之情,超出我们的预想。

8、至宋代,上至皇宫贵族,下至庶民百姓都穿着扎染品的服饰,室内家具饰品等无处不见扎染艺术品。顾闳中绘制的《韩熙载夜宴图》,女子上衣和床围上的大圆点纹,是典型的扎染技艺。

9、物极必反。宋史《与服志》载天圣二年诏令:“在京土庶不得衣黑褐色地白花服并蓝黄紫地撮晕花样,妇女不得将白色褐色毛段并淡色匹帛制造衣服,令开封府限十日断绝。”耗费工时和人力的扎染,在天圣二年,逐渐淡出面料纹样的舞台。

10、至元明清时期,只有局地的扎染有所发展,元代《碎金》一书中记载“坛缬、蜀缬、锦缬、撮缬、蚕儿缬”等花色品种。这其中,就有“蜀缬”,即蜀地扎染。由于蜀地扎染生产批量大、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得皇家赏识,因此有专门名目而载入史书。

11、从魏晋南北朝至元明清的历史长河中,扎染作为面料图案制作的方法之一,经历了萌芽、发展、鼎盛、衰落、局地保留的各个阶段,直至如今现存并较为出名的自贡扎染、云南扎染、南通扎染等的传统扎染技艺的流传,都为当代扎染艺术爱好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和艺术实践环境,值得我们敬仰并珍惜。

‘肆’ 扎染的起源与文化传承是什么

扎染有着悠久历史,起源于黄河流域。

据记载,早在东晋,扎结防染的绞缬绸已经有大批生产。公元408年东晋时期的作品,扎染这种工艺早在东晋时期就已经成熟了。当时绞缬产品,有较简单的小簇花样,如蝴蝶、腊梅、海棠等;也有整幅图案花样,如白色小圆点的“鱼子缬”,圆点稍大的“玛瑙缬”,紫地白花斑酷似梅花鹿的“鹿胎缬”等。

在南北朝时,扎染产品被广泛用于汉族妇女的衣着。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化鼎盛时期,绞缬的纺织品甚为流行、更为普遍,“青碧缬衣裙”成为唐代时尚的基本式样。北宋时,绞缬产品在中原和北方地区流行甚广。

扎染“秦汉始有之”(工仪实录),已有数千年历史,这支古代染缬中的奇葩,一直以自己独特而奇妙的美姿根深蒂固生长在人民中间,点缀、美化人民的生活。朴实无华,天然成趣的扎染这支古老的染缬奇葩,必将在中原大地重放光彩,更加绚丽。


(4)古代扎染技术运用在哪里扩展阅读:

扎染一般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为原料,主要染料来自苍山上生长的寥蓝、板蓝根、艾蒿等天然植物的蓝靛溶液,尤其是板蓝根。

以前用来染布的板蓝根都是山上野生的,属多年生草本,开粉色小花,后来用量大了,染布的人家就在山上自己种植,好的可长到半人高,每年三四月间收割下来,先将之泡出水,注到木制的大染缸里,掺一些石灰或工业碱,就可以用来染布。

扎染的制作方法别具一格,旧籍生动地描述了古人制作扎染的工艺过程:“‘撷’撮采线结之,而后染色。即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原色,余则入染矣,其色斑斓。”

扎染的主要步骤有画刷图案、绞扎、浸泡、染布、蒸煮、晒干、拆线、漂洗、碾布等,其中主要有扎花、浸染两道工序,技术关键是绞扎手法和染色技艺。染缸、染棒、晒架、石碾等是扎染的主要工具。


‘伍’ 扎染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工艺,为什么大理又叫它为疙瘩花布、疙瘩花

扎染是我国古代纺织印染工艺。在大理,它也被称为“疙瘩布”和“疙瘩花”,因为在染色时,织物的一部分被捆扎起来,使其无法着色。它是我国传统的手工染色工艺之一。

扎染工艺分为结合和染色两部分。它是通过纱线、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扎、扎、夹等多种形式的组合染色。该工艺的特点是印染工艺,先将线绞成结,再印刷染色,再将扭曲的线去掉。它有100多种变换技术,每种都有自己的特点。如“转卷”,色彩丰富,变化自然,趣味无穷。更让人惊奇的是,每一种花,即使有上万朵花,经过染色后也不会出现同样的现象。这种独特的艺术效果是机械印染工艺难以达到的。

彩色扎染和反简单扎染有着同一首歌、不同作品的魔力。它们能产生朦胧飘逸的风格,回归自然美,更好地展示形象,增添艺术魅力

阅读全文

与古代扎染技术运用在哪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信息量大不敢想象怎么办 浏览:871
发信息拒收了怎么回事 浏览:348
亚太财险旗下代理公司有哪个 浏览:787
刚体转动数据保留多少位 浏览:40
微信上的配乐朗诵小程序叫什么 浏览:837
国际货运代理的经营范围包括哪些 浏览:570
收银机的程序在哪里 浏览:982
太原综合市场是什么意思 浏览:226
浏览器移动数据很慢为什么 浏览:526
数据库字段对应的实体类怎么写 浏览:96
连锁市场规划如何列名单 浏览:403
为什么给客户配置存款产品 浏览:693
工业信息局是什么编制 浏览:137
小渔市场怎么样 浏览:873
如何用婉转的话说老公不回信息 浏览:965
淘宝万宝路怎么交易 浏览:624
华中数控程序如何校验 浏览:848
怎么样介绍产品和文字 浏览:363
临沂代理记账多少一年 浏览:417
抚州抖音小程序开发一般多少钱 浏览: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