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三次技术革命的标志分别是什么
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标志: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还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以及各种“人—机控制系统”的形成,使生产的自动化、办公的自动化和家庭生活的自动化(即所谓的“三A”革命)有了实现的可能。预示着人类社会将从机械化、电气化的时代进入到另一个更高级的自动化时代;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已从被束缚于地球表面的“地球居民”时代进入一个远为辽阔的陆海空立体新时期;基因重组技术、结构化学和分子工程学的进展使人类获得了主动创造新生物和新生命的创造力,标志着人类正在由“必然王国”一步步走向“自由王国”。
❷ 近代会计史第三次变革什么时候开始的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了会计史上的第三次变革,真正进入高潮的是1992年《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是我国会计突破了原有的模式,初步建立了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会计模式,并与国际会计管理靠拢。
20世纪初期,借贷记账法传入我国和英美的会计制度,中式簿记改革,推行现代会计,我国近现代会计史上的第一次变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引进了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前功联会计模式,对旧中国的会计理论、制度和方法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启动形成了我国近代会计史上的第二次变革。
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相应开始了第三次会计变革。
❸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什么这次科技革命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三次科技革命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不容忽视的一个重大事件。、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原子能
美国
成功试爆第一颗原
子弹
1945年
原子能成为新能源
电子技术
美国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微型计算机迅速发
展
1946年
20世纪
70年代
计算机的应用对人
类社会生产、生活
产生重大影响
航天技术
苏联
苏联
美国
人造卫星上天
宇宙飞船载人太
空飞行
把人送上月球
人们在太空从事
科学实验
1957年
1961年
1969年
生物工程
生物工程形成,
基因工程是其中
的核心技术
掌握了克隆技术
20世纪
70年代人类通过改变
细胞的遗传性,
达到改良品种
和创造生物新
类型的目的海洋工程
技术、新
材料技术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学者们从多方面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由于论述角度不同,因而结论各异,现将其归纳如下:
1.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它引起生产力各要素的变革,使劳动生产率有了显着提高;二是使整个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加强了产业结构非物质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的趋势,而且引起了各国经济布局和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此外,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其丰富的内容使管理发展为一本正经的科学,并实现了现代化。[18]
2.对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带来了物的现代化,引起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而且也造就了一代新人与之相适应,使人的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逐步走向现代化。1、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手段改变;2、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发生变革;3、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各地联系更紧密;强化国家资本主义和科技竞争;扩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19]
3.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以及各种“人—机控制系统”的形成,使生产的自动化、办公的自动化和家庭生活的自动化(即所谓的“三A”革命)有了实现的可能。预示着人类社会将从机械化、电气化的时代进入到另一个更高级的自动化时代;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已从被束缚于地球表面的“地球居民”时代进入一个远为辽阔的陆海空立体新时期;基因重组技术、结构化学和分子工程学的进展使人类获得了主动创造新生物和新生命的创造力,标志着人类正在由“必然王国”一步步走向“自由王国”。[20]
4.对资本主义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由一般垄断向国家垄断过渡。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这就使得原有的私人垄断不能适应生产力高速发展的需求,因而迫切要求国家垄断的充分发展和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5.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提高了世界生产力水平,加速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货币金融关系的变化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推动了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井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经济战略的变化。[22]
6.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一方面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使资本主义各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新变化;另一方面使社会主义国家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抗衡的斗争中具有强大的动力。同时,第三次科技革命扩大了世界范围的贫富差距,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23]
7.对全球问题的影响:科技革命的发展一方面扩大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领域,提高了人类向自然作斗争的能力,从而把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进到一个前人所无法想象的新高度;另一方面也带来一系列棘手的社会问题,如: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以及核灾难的威胁,这些问题难以控制的恶性发展使人类的处境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困扰,成为举世关注的全球问题。[24]
此外,有的学者认为,功勋卓着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阶段,而且使西方一批发达国家在20世纪50至60年代先后实现了高度工业化,走完了工业社会的最后历程。[25]
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信息社会到来的时代称为“知识经济时代”。20世纪晚期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软件产业的兴起,是知识经济开始形成的标志;第三次科技革命进一步扩大了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国际经济格局得到调整。许多国家把发展科学技术,作为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民族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决策;随着科技的进步,大批新型产业兴起,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得到改善。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来环境污染、军备竞赛等问题,对人类造成严重威胁,需要世界共同努力解决。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起讫时间和特点1.起讫时间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起讫时间问题上,学者们大体持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始于战后初期,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达到高潮,70年代以后进入一个新阶段。[4]另一种观点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于20世纪40至60年代,70年代以后的科技革命是第四次科技革命(或称“新科技革命”),两者不可混为一谈。[5]
2.标志
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标志: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还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
4.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1)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如过去从发明到大规模地运用,照相用了122年,电话用了56年,而现代的电视只用了5年,激光用了2年,从原子能的发现到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投入使用,用了15年。
(2)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随着科学实验手段不断进步,科研探索领域也不断开阔。以往的技术革命,科学和技术是相对分离的,这就造成研究成果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导致生产过程的深刻变化,或者是在技术革新后的相当一段时间才能有科学理论的概括。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科学与技术相互渗透,科学、技术、生产形成了统一的革命过程。一般来说,二次大战后的重大技术突破,都是在自然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实现的,而重大的技术革命的成果,又进一步丰富、充实了自然科学的理论,二者相辅相成。
(3)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下,出现了两种趋势:一方面学科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研究越来越深入;另一方面学科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科学研究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学、技术、生产三者之间的联系大为加强。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生产则成为物化的具体实现过程。对于科学来说,技术是科学的延伸;对技术而言,科学是技术的升华;对生产来说,科学技术是其实践活动的必要前提。三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以致出现了密不可分的趋势。
简答特点:技术转化为产品和形成产生的周期越来越短。
对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学者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胡才珍认为,与第二次科技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呈现出许多鲜明特点:一是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科技产品的结构越来越复杂、精密;二是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周期越来越短,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三是这次科技革命的内容极为丰富,而且联系密切,形成了一个群体形式;四是科学技术的社会化趋势大为增强;五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形成的新的技术能力,对人类社会产生了空前巨大而深刻的影响(4)与前两次工业革命相比,最突出的是技术革命的群体化、科技社会化和发展进程高速化。
❹ 第三次技术革命主要包括哪些技术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三次科技革命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不容忽视的一个重大事件。80年代以来,国内史学工作者对第三次科技革命史的研究日益深入,相关研究成果不断问世。
❺ 人类经历的五次信息技术革命依次为什么
第一次:语言的使用
第二次:文字的创造
第三次:印刷术的发明
第四次: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
第五次:计算机应用的普及、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结合
回顾过去几千年,人类社会的进步很程度上依赖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住房、道路、农田水利、工厂等等都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如果我们的子孙后代回顾20世纪,他们一定会注意到信息高速公路这一全球基础设施的兴建.
信息高速公路是一种高速多媒体传输系统,它能在全球甚至更大的范围内传输声像图文化并茂的多媒体信息.由美国首先提出的“信息高速公路”是指数字化大容量兴纤通信网络,用以把政府机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和家庭的计算机联网.一些国家和公司还提出利用卫星架设“空中信息高速公路”的设想.
1993初,美国新总统克林顿上台后不久就提出兴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并授权成立了“信息基础设施特别小组”,由商务部长罗恩·布朗领导,副总统戈尔、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劳拉·泰森以及一批经济、法律、技术专家和电信工业界代表组成.特别小组的核心成员每星期都在白宫聚会讨论.
美国政府制定“信息高速公路”的政策基于5项原则:其一,鼓励私人企业增加投资;其二,促进并保护私人企业间的竞争;其三,公众都有机会获得服务;其四,避免在信息拥有方面出现“贫富不均”现象;其五,维护技术设计上的灵活性.
半年后日本政府也决定建立全国超高速信息网.1994年2月16日,欧洲委员会宣布将建立自己的“信息高速公路”.新加坡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也已完成.这些情况说明,第二次信息革命已拉开序幕.
自40年代中期计算机问世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第一次信息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空前的影响,信息产业应运而生,人类迈向信息社会.到90年代初期,美国每年应用计算机完成的工作量相当于4000亿人一年的工作量.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产业已占发达国家内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在世界各国纷纷提出建信息高速公路之际,全世界拥有4亿台计算机和10亿部电话(1994年初),但是,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传递仍不畅通.美国计划在10-15年内建成的“信息高速公路”是指数字化大容量光纤通信网络,用以把政府机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和家庭的计算机联网.用90年代计算机网络传输33卷《大不列颠网络全书》需要13小时,而利用“信息高速公路”将只需4.7秒.
“信息高速公路”掀起的第二次信息革命的特征是网络化、多媒体化.“信息高速公路”能传递数据、图像、声音等信息,其服务范围包括教育、卫生、娱乐、商业、金融和科研等,并将采取双向交流形式.
在当今经济竞争中,谁掌握信息并使之转化为经济优势,谁就将取得胜利.着名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他的《力量转移》一书中指出:以信息为基础创造财富体系的崛起是当代经济方面最重要的事情,知识已成军事和经济中最重要的因素.日本全国科技政策研究所预测,从2011-2020年的10年内,人类知识将比现在增加3-4倍.美国《未来学家》1994年1-2月号载文指出,到2110年,信息技术应用范围将涉及到90%的劳动力,大大促进经济的发展,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但是,第二次信息革命也有可能扩大南北差距,发展中国家因信息技术、资金和人才不足而更加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应高度重视第二次信息革命,加紧培养人才,争取迎头赶上;发达国家应实行优惠政策,帮助发展中国家迎接第二次信息革命的到来.
在信息革命时代信息的作用有质的变化
世界管理思想大师彼德·德鲁克,在他最新出版的着作——《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一书中指出,现在我们正经历着一场信息革命.这不是在技术上,机器设备上,软件上或速度上的一场革命,而是一场“概念”上的革命.以往50年信息技术集中在数据上——收集、储存、传输和打印数据,其重点放在“技术”上,而新的信息革命则把重点放在“信息”上.
过去对企业有用的数据主要是用来计算成本的,会计制度就是为提供成本信息和对成本加以控制而设立的.但现在企业要取得成功所依据的是要着眼于所创造的价值与财富,这就需要进行带有风险的决策:依靠经营理念、经营战略、放弃旧的进行创新、达到短期利润与夺取市场份额之间的平衡等等.这类战略决策是企业高层领导所真正需要的.但传统的会计制度所提供的数据完全无法提供这些.因此,现在对信息技术的要求已不是得到更多的数据、技术、速度.现在需要的是对信息的新的概念,其中一个新的领域,而且是最重要的领域就是怎样去组织企业外部的信息,这些信息都是互不相关并由不同的来源提供的,但它们有两点是共同的,即它们提供的是信息而不是数据,它们是高层领导为作出高层决策所需要的信息.
企业的根本目标是创造财富,为了创造财富,企业需要四种信息:基础信息、生产力信息、素质信息以及资源配置信息.但这些信息只告诉我们企业的现状,它用以指导“策略”.至于“战略”所需要的信息则应包括:市场、顾客与非顾客、本行业和其它行业的技术、世界金融,以及变化中的国际经济秩序等等.
信息不只是一种知识,它能够导向采取正确的行动.生产数据的人一般并不知道用户需要什么样的数据使之变为信息.只有个别的知识工作者,特别是个别的企业领导人才会把数据转变为信息,并把这些信息组织起来采取有效的行动.
信息革命十大趋势
前不久落下帷幕的‘99《财富》全球论坛年会’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这些影响世界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有形投资,更重要的是从他们的言语与言论中流露出的对未来世界的描绘,从他们智力与智力的较量所折射出的各自成功历史的光环,在我们的面前展现出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革命初现端倪的十大趋势.
趋势一:快吃慢.正处于局部大爆发阶段,占领局部(特别是美欧市场)市场的领先地位将有利于成为全球市场标准化制定者,成败的关键正从传统意义上的“大吃小”模式转化为“快吃慢”.
趋势二:地变天.由于信息技术本身的跨国界,传统意义上的地缘经济、地缘文化、地缘军事、地缘政治正在让位于现代意义上的网络经济、网络文化、网络军事、网络政治……
趋势三:西融东.由于信息技术革命将使世界的财富在三维空间再一次进行划分,作为技术革命发源地的西半球经济圈对乍暖还寒的东半球经济圈渗透愈演愈烈,与此同时东半球国家借助信息革命升级换代自身产业 结构,以摆脱下个世纪被沦为新一轮全球网络圈地战的“殖民地”,对西方先进技术也在无奈中积极引进着.
趋势四:聪变傻.由于信息技术革命已从单一信息技术产业扩张为跨产业的革命,越来越多的聪明人,不断推出傻瓜版的信息技术产品,以面向成百上千倍于技术用户的普通百姓.
趋势五:窄拓宽.以信息技术革命引发的电子商务革命,为全球信息基础设施走向终端用户的传输通路提出了巨大的市场需求,无论是在电信基础层,还是接入服务层,还是商务应用层,带宽越拓越宽已成竞争与制 胜的重要因素.
趋势六:分让直.由于信息技术革命可以将厂商与最终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连接起来.传统意义上的分销代理制正在受到直销交互制冲击.
趋势七:老让少.由于创新是信息技术革命的灵魂,那些成于过去也终将归于过去的老资格企业、老朽思想的企业家将让位于致力革新,充满生气的新企业和少年英雄(美国1999年40位最富有的年轻人中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来自信息技术,而他们当中最“穷”的已有2 亿美元之多).
趋势八:收即开.当全球信息技术革命潮流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传播时,既要妥善处理好技术领先国与技术接受国之间平等与不平等关系,又要处理好东西政治体制不同,南北贫富差距加大的现实关系,稳健的信息 技术政策对发展中国家十分重要,先制定规则(收)再进行开放可能是明智之举.
趋势九:高喝低.由于这场信息技术革命使得东西方政治与军事冲突出现有利于西方的不均衡,南北方经济与利益摩擦差距拉大,全球产业将再次划分结构,高技术含量的剥削低技术含量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 在掀起.
趋势十:技变贸.信息技术革命从军事到科研, 从教育到商贸,2003年全球电子商务仅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贸易额将超过1万亿美元. 以信息技术革命为诱因,以全球电子贸易为形式,以争夺新世纪全球财富的制高点 为实质的新世纪“制网权”战争已经开始.
❻ 会计信息化发展经历了哪三次浪潮特征有哪些
会计信息化第一次浪潮(1979年-1996年):我国会计信息化应用事业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末,1979年财政部拨款500万元给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进行计算机辅助会计核算试点,开启了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会计领域的序幕。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改革开放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市场经济环境促使会计不断变革,同时也对提供及时、准确、完整的会计信息提出了新的需求。个人电脑和局域网技术的问世,为企业开创会计信息化事业提供了必要的硬件环境,掀起了我国会计信息化事业的第一次浪潮,企业会计信息化事业进入了由单项会计数据处理(EDP)阶段到部门级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阶段。
会计信息化第二次浪潮(1997年-2007年):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深化发展时期。在国际经济舞台上,伴随着我国加入WTO,企业面临着全方位的国际和国内市场的竞争,导致企业对管理、决策和市场信息的高度需求,部门级会计信息系统所生产的会计信息“滞后性”和“孤立性”已无法满足企业管理的需求,企业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信息系统、数字化管理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平台和手段。同时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问世和应用,为开展企业整体信息化提供了IT环境,掀起了我国会计信息化事业的第二次浪潮。ERP系统席卷了信息化市场,推动了企业级财务业务一体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和发展。
作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企业级的会计信息系统在功能、结构和性能上比部门级会计信息系统更加完备和优化。
会计信息化的第三次浪潮(2008年-至今):本世纪互联网、移动通讯、物联网、智慧地球、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催动了网络时代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会计信息化步入了以规范化、标准化、知识化,智能化、互联化、云化、社会化、产业化为主要标志的会计信息化第三次浪潮的变革时代。财政部、工信部、国资委等监管部门起到了引领我国会计信息化步入第三次浪潮的作用。以2008年11月12日,财政部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国资委、审计署、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成立了全国会计信息化委员会暨XBRL中国地区组织为起点,发布了一系列信息化的指导意见、发展纲要、系列标准及其实施通知等,为发展和规范我国会计信息化事业起到了核心作用。
❼ 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指的是什么
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指的是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
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的意义:
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在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第三次科技革命它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使资本主义各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新变化;使社会主义国家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抗衡的斗争中,贫富差距逐渐拉大,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❽ 第三次技术革命是以什么为代表
第三次技术革命是以(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代表。
(8)会计史上第三次革命是什么技术的应用扩展阅读: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 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
影响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往,人们主要是依靠提高劳动强度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第三次次科技革命条件下,主要是通过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不断提高,劳动手段的不断改进,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重大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造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下降,使得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为了适应科技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加强国家对科学领域研究的支持,大大加强了对科学技术的扶持和资金投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在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一方面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使资本主义各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新变化;另一方面使社会主义国家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抗衡的斗争中具有强大的动力。同时,第三次科技革命扩大了世界范围的贫富差距,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❾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以什么为代表的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往,人们主要是依靠提高劳动强度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第三次次科技革命条件下,主要是通过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不断提高,劳动手段的不断改进,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重大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造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下降,使得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为了适应科技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加强国家对科学领域研究的支持,大大加强了对科学技术的扶持和资金投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在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一方面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使资本主义各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新变化;另一方面使社会主义国家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抗衡的斗争中具有强大的动力。同时,第三次科技革命扩大了世界范围的贫富差距,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❿ 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标志是什么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了怎样的作用
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标志是计算机的发明与应用。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带来了生产技术的根本变革,同时也导致了社会结构和文明性质的深刻变化,使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大大改变,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带动“新经济”的腾飞。
第三次产业革命及其影响是世界范围的,西欧则是其重心之一,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自然科学革命就已经成为技术革命的先导,而在第三次产业革命中,科学理论的突破对生产技术的变革发挥了更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20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为第三次产业革命做了最初的理论准备,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普朗克等人创立的量子力学改变了牛顿力学的物质观、时空观和运动观。
30年代发展起来的原子物理学揭示了原子核裂变的奥秘,为人类利用原子能开辟了道路。二战后建立的高能物理学进一步研究了构成原子核的众多基本粒子的结构和转化规律,推动了核技术的发展。
(10)会计史上第三次革命是什么技术的应用扩展阅读:
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发展
19世纪末 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发现了电子。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射线。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了放射性。
1898年居里夫人与居里先生发现新的放射性元素钋。
1902年 居里夫人经过三年又九个月的艰苦努力又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质能转换公式。
1914年 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通过实验,确定氢原子核是一个正电荷单元,称为质子。
1935年 英国物理学家查得威克发现了中子。
1938年 德国科学家奥托·哈恩用中子轰击铀原子核,发现了核裂变现象。
1942年12月2日美国芝加哥大学成功启动了世界上第一座核反应堆。
1945年8月6日和9日 美国将两颗原子弹先后投在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
1954年苏联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奥布灵斯克核电站。实现核发电,是原子能技术的里程碑。
1954年,前苏联和美国建造了实验性核电站,解开了核电应用的序幕。
在1945年之前,人类在能源利用领域只涉及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二战时,原子弹诞生了。人类开始将核能运用于军事、能源、工业、航天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