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天老师让讲彼得大帝,有没有高手吖,求与他相关的一些趣事。先谢谢啦
1682年,一个刚满10岁的小沙皇登基了。他就是俄国罗曼诺夫王朝的第四代沙皇彼得?阿列克塞耶维奇?罗曼诺夫。彼得即位不久,他的同父异母姐姐索菲娅借助射击军兵变,上台执政。彼得被迫和母亲住在莫斯科郊外。他从小就喜欢军事游戏,把自己的小伙伴编成两个“游戏”兵团,整天在绿荫环绕的村庄中,建筑土堡,进行军事演习及防战游戏。
7年以后,彼得长大了,他的游戏兵成了两支训练有素的近卫军。索菲娅意识到,彼得是个危险的对手。1689年8月,她发动兵变,企图废掉彼得,但是阴谋失败,索菲娅被送进修道院。
彼得开始亲自执政。这时的俄国基本上是个内陆国家,经济也很落后,要改变这种状况,彼得认为首先要有出海口,他宣称“水域,这就是俄国所需要的。”有了出海口,就等于打开了通向西欧的窗口。
1695年1月,彼得亲率3万大军进攻土耳其,企图占领亚速海。由于没有海军,彼得不能从海上包围亚速城堡,而土耳其舰队却可以经常提供援助,这次远征失败了。他并不灰心,用一年多时间建立了一支舰队。1696年春天,30艘俄国战舰出现在亚速海上,俄军水陆并进,围攻亚速城堡,土耳其战败求和,亚速海落到了俄国人手中。
占领亚速后,俄国并没有打通南方的出海口。因为土耳奇不仅占领着亚速海的门户――刻赤,而且它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统治着黑海。彼得觉得应该向西欧学习,他决定派一个使团到西欧各国考察。
1697年,俄国考察使团出发。彼得化名为彼得?米哈依洛夫,以下士身份随同前往。他非常重视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自称是“一个寻师问道的学生。”他身高近两米,强壮有力,亲自在造船厂当木匠,学习造船技术。在阿姆斯特丹,他在一家最大的造船厂当学徒,一直干了四个多月,空闲的时候,彼得总是去参观手工工场、博物馆,访问着名的学者、科学家,聘请他们去俄国工作。在伦敦,他考察了英国的国家制度,还出席了国会的会议,参加了王宫的化装舞会。
正当彼得在国外考察时,国内射击军发动兵变,要求立索菲娅为沙皇。彼得闻讯后,急忙赶回国内,残酷地镇压了叛乱,处死了1000多人。他强迫索菲娅当修女,还把195名叛军的尸体吊在她的窗前。
平息叛乱后,彼得开始在俄国进行全面改革。
改革之后,俄国富强了。彼得又开始为俄国寻取出海口,南方不行,就把眼光投向北方,首要的进攻目标就是瑞典。瑞典是北欧最强大的国家,也是欧洲强国之一,它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彼得要和瑞典争夺波罗地海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是对俄国的一次严重考验。
1700年秋天,彼得率3万大军包围了瑞典的城堡纳尔瓦。18岁的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先击败了俄国的盟友丹麦,接着带领1万多精兵向俄军发动猛攻。俄军全线崩溃,几乎全军覆没,彼得只身逃回了莫斯科。
惨重的失败没使彼得丧失信心,他利用查理十二世进攻波兰的有利时机,以最大的努力重建军队。
彼得从全国各地征集新兵,加紧训练。没有大炮,他命令每三个教堂交出一口铜钟来铸炮。一年之后,俄国铸出了300门大炮。1703年,俄军再次进攻瑞典在波罗的海沿岸的要塞,占领了尼恩尚茨?纳尔瓦。然后在涅瓦河口附近的科特林岛上修建要塞卡朗施塔特,在叶尼萨利岛上建立彼得――保罗要塞。彼得――保罗要塞地处大涅瓦河、小涅瓦河的汇合点,控制着通向波罗的海的水路。彼得选中这块地方作为未来的首都,使它成为真正的通向欧洲的商口。
1712年,彼得在涅瓦河两岸的荒岛上建立了一座新城市,取名为彼得堡,把首都从莫斯科迁到这里。
1709年6月27日,俄国和瑞典的波尔塔瓦展开了规模空前的激战。彼得亲临前线指挥,他的帽子和马鞍都中了枪弹。最后,瑞典溃败,查理十二世逃到土耳奇。后来俄军又多次在波罗地海打败瑞典。1721年,双方签订和约,俄国从瑞典手中夺得了芬兰湾、里加湾沿岸的土地,从而解决了北方出海口问题。
1721年10月,俄国枢密院尊称彼得为“大帝”和“祖国之父”,俄国也正式改称“俄罗斯帝国。”
2. 彼得大帝改革的内容是什么
彼得改革的内容十分广泛,其具体改革措施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改革军事,加强国防,夺取出海口。彼得一世的改革活动,主要是在北方战争期间(1700—1721)进行的,这就决定了彼得的许多改革措施是围绕着军事改革而展开的。所以,马克思认为彼得的“全部事业都是以征服波罗的海沿岸为转移” 。为了击败堪称欧洲强国的瑞典,夺取出海口,早在北方战争前夕,彼得就着手改组军队。1700年彼得下令废除射击军,实行义务兵役制,规定各阶层不分贵贱,服兵役一律平等。彼得在位期间,先后征兵53次,约有284.000人被强征入伍。为了提高军队干部的技术和指挥能力,彼得把大批贵族青年派往意、法、英、荷等国去学习军事,并以重金聘请外国人在俄国军队中担任要职。1721年,在俄国着名将领中,有14名是外籍人 。同时,在国内还开办了各种军事学校、技术学校和训练班,大力培养军事人才。
为了加强军队的组织性和战斗力,彼得一世亲自主持制订重要的军事条令和章程。1716年颁布了着名的《军事法规》。它总结了北方战争的经验,包含了队列和战术训练的基本原理,确定了军队的编制和组织原则。1720—1722年,又陆续颁布了《海军章程》,对海上舰队的编制、战船的等级、海军官员相互之间的关系及他们的权利和义务都作了明确规定。
彼得在领导海军建设的同时,并注意对陆军的集中统一领导。他根据北方战争的形势发展,几次调整统帅机构。1720年,成立了以缅什科夫为院长的“陆军院”,加强对陆军的领导。同时注重兴建各类兵工厂,生产新式火炮,修筑国防要塞和海军基地。
第二、改革和健全国家行政机构。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早就引起彼得一世的注意。为了满足城市商人和手工业者的愿望,彼得于1699年下令,在莫斯科成立市政院(不久改为市政厅)。在其他城市建立地方自治署。1720年在新都彼得堡建立了市政总局,在其他城市成立了市政局。根据市政总局的规程,城市居民分为“正规”公民和“非正规”公民两大类。
为了巩固地方政权机构,1708年12月8日彼得下令,把全国分成8个省,1714年又增设3个省。各省设总督1人,拥有行政和军事大权。同时,各省还成立了参议会,其成员从地方贵族中选任。1719年,在保留省的建制的同时,将全国划分为50个州,每个州都有一套完整的行政机构。
对于国家中央行政机构的改革,彼得一世予以特别的重视。1711年2月22日,彼得下令建立参政院,取代原来的贵族杜马。新建立的参政院由9名参政员组成。参政院拥有很大权力,从国家中央机构到地方行政系统,从财政预算、贡赋征收到陆海军的编制,都属于参政院管辖范围。
参政院成立后,1718—1721年间又相继建立起11个院(分管陆军、海军、外交、税务、开支、矿务、手工业、商务、监察、领地、司法),以取代旧衙门机构。每个院由10名重要成员组成。重要问题不是由个人决定,而是采取投票的办法解决。
随着国家机构改革的完成,为了提高国家机构的工作效能,彼得一世政府于1722年1月24日,颁布了“官秩表”的法令。官秩表把全部文武官员分成14个等级:在文职方面,从14等文官到1等文官;在武职方面,从准尉和炮长直至大将、元帅。这是一种新的官员选拔制度,有利于刺激文武官员的上进心和积极性。在此法令颁布之前,彼得一世还颁布了“一子继承法”,其目的除扩大国库收入外,还旨在保证文武官员的来源。
第三,实行宗教改革,加强皇权。彼得一世不仅在军事、行政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而且不顾教会势力的反对,大胆地进行宗教改革。1701年彼得一世政府下令将部分教会财产收归国有,主张由世俗官员来管理修道院的领地。彼得一世不仅限制教会经济实力的膨胀,而且还限制教会的权力;把教会完全置于国家的管辖之下,使教会成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1721年颁布了关于宗教事务管理条例,废除了总主教的职衔。政府根据管理世俗事务的委员会的形式,建立了管理教会的宗教委员会,以此取代总主教的权力。这个宗教委员会后来改名为宗教事务管理总局,总局长一职,从非宗教人士中挑选。宗教事务管理总局的局长及局内其他高级官员,象世俗官员一样,由沙皇政府任命。于是,沙皇被称为东正教的“最高牧首”。
第四、改革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为了改变俄国文化教育的落后面貌,彼得一世指定各级政府直接管理教育,建立各种类型的学校,全俄各县普遍建立小学,对贵族子弟实行强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到西欧各国学习。同时,彼得政府还通过各种途径,把西欧近代科学着作翻译介绍到俄国来。
第五、兴办近代工业,改变俄国经济落后面貌。在改革期间,彼得一世非常注意扶植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在国内发展矿业和创办有如外国通常开设的那些工厂企业”。为此,彼得一世以引进西欧先进技术力量为指导,对全国地下资源、铁矿、铜矿、银矿和煤炭等进行勘察和开采。在巩固和扩大原有的场矿企业,把国家创办的一些手工工场转让给私人经营的同时,政府又以提供劳力和贷款等优惠办法,奖励本国商人和外国企业主投资,建立起一批炼铁、炼钢、造船、兵工、采煤、制鞋、纺织、锯木等近代场矿企业,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奠定了基础。
彼得一世为保护和刺激年轻的民族工业的发展,制定了很高的进口税,同时规定凡开办工场的场主及其亲属均可免服兵役和免交人头税。1721年,他又规定工场主有权向贵族领主购买农奴充当本场的劳动力,凡领主拥有的地下矿藏,加以隐瞒,迟迟不开采者,处以死刑,以此促使领主兴办场矿,向工商业资产阶级转化。
第六、扶植商业,发展贸易,提高商人政治地位。彼得一世为了促进商业资本的发展,颁布了一系列敕令,并将“城镇居民分为3个行会,第一类是钱庄老板、豪商大贾、医生和大工场主;第二类是小手工业主和商贩;第三类是普通工人、粗活工和自由小市民”。指令各城市建立起有利于商人和工场主的市政制度,规定从第一行会中选出市政长官,由商人管理工商业、税收和民事纠纷,借以提高商人和工场主的政治地位。在经济上又授予商人有贸易特权。彼得一世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他认为“对外贸易是俄国吸收西欧文化,发展国内生产力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手段”。为此,他鼓励商人组织公司,发展对外贸易。在国内则实行严格的关税保护政策,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商品在国内市场销售的优势。此外,政府还大力整治交通,兴建通商港口,开凿维什尼、沃罗察克运河,使伏尔加河与涅瓦河互相沟通,从而加强了国内市场联系,使俄国商业贸易迅速发展起来。
结果:彼得一世改革对俄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把俄国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时代。马克思就认为彼得一世改革“为结束俄国百年来的落后状况,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更为形象地给彼得一世改革以高度评价,说它“让俄罗斯腾空而起”。
3. 从彼得大帝的改革我们得到什么经验和教训
彼得一世作为贵族地主阶级的一个代表人物而活跃于政治舞台。他虽然主张向西方学习,想让俄国摆脱落后状态,但并没有也不可能真正完成这一事业。同时,广大农民从这次改革中也没有得到任何利益,因为彼得一世“提高地主阶级、帮助新兴商人阶级和巩固这两个阶级的民族国家都是靠残酷地剥削农奴来进行的。”此外,彼得一世改革所使用的手段是野蛮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彼得大帝用野蛮制服了俄国的野蛮。”列宁也指出:“彼得大帝迅速地促使野蛮的俄罗斯人迅速采用西欧的成果,决不惜用独裁方式,在反对野蛮势力时,决不拒绝使用野蛮的斗争手段”。
4. 关于彼得大帝的野蛮
我为楼主提供的事迹
彼得大帝在青年的时候,和自己的少年朋友组成的武装到处打劫,甚至劫掠妇女,很像伊凡雷帝。
彼得从他的姐姐索菲亚的手中夺回政权后,为了报复索菲亚,将她软禁在一座教堂中。并将索菲亚原来的情夫的尸体,掉在索菲亚卧室的窗外。
彼得生前,据传闻他的母亲曾和很多大臣有私情,而当年的老沙皇又体弱多病。所以很多人猜测彼得并非当年的沙皇的儿子,而彼得的真正的父亲,其中两位大臣有很大的嫌疑。一次宴会中,彼得冲到其中一位大臣的身边,扼住他的脖子大喊道:“说实话,你到底是不是我父亲?如果敢撒谎,我就拧断你的脖子。”当时,那个大臣害怕的说:“怎么说呢,陛下,当初不止我一个人和。。。。”话没说完,彼得就掩面离去。
彼得最辉煌的是在欧洲的游离,他曾经学过牙医,学完后,自认为医术高明,将医生所有牙器具买下来,并对带来的考察团数百人进行全面的牙齿检查。彼得的检查非常苛刻,任何他认为不好的牙齿都要拔掉,而且彼得力气很大,好几次都将对方的牙龈拔出,血流不止。
彼得在欧洲如饥似渴的学习,也希望考察团的人能像自己一样。有一些人不学无术,只是来观光游玩,彼得很生气。一次彼得学习人体解剖时,逼迫一个纨绔子弟去咬尸体的脖颈动脉。
他曾向一个国家索取一件木乃伊,结果被拒绝,彼得大怒,将木乃伊损毁。在英国时,不但是彼得,所有俄国考察团的居住的房间一片狼藉,污秽不堪。在德国,彼得被款待期间,彼得突然站到餐桌上,拔剑起舞,在场人无不惊愕。
因国内发生叛乱,彼得只得提前回国。回到都城后,彼得就进行了最野蛮的镇压,莫斯科广场上血流成河。彼得甚至还和刽子手比较刀法,亲自砍掉一个叛军的脑袋。还强迫大臣们亲手行刑犯人。每次屠杀犯人,彼得都亲自观看,表现的非常热情。但有一次,突然性的,彼得脸部变得痉挛抽搐,作呕状。
彼得自幼患有痉挛,他甚至不敢一个人睡觉,害怕在睡梦中患病死去。必须身边安排一个壮汉,在自己发病时用力按住自己。
彼得的一个情妇触怒了彼得,被杀头。紧接着,彼得拿起头颅,想在场观望的人们讲解人体解剖,讲完后,又亲吻了首级,就扔到了一旁。
彼得第二个皇后叶卡捷琳娜一世,原本是他的部将对瑞典战争中俘获的俘虏,后来将军又将她献给了彼得,彼得对她宠爱直至。但叶卡捷琳娜依旧和那个将军私通。据说彼得知道此事,但并不生气,原因是叶卡捷琳娜本来就是那个将军的。
后来叶卡捷琳娜又和别的男人有染,彼得很生气,就随便安了罪名处死那个男子,行刑时还让皇后观看。事后,皇后回到寝宫,发现在最显眼的地方,一个玻璃容器中盛放着那个被处死的男人的头颅。
彼得的太子阿列克赛反对彼得的改革,结果叛逃国外。但不久就被彼得骗回国,但太子刚一回国就被以叛国罪抓了起来,彼得下令法院亲自审判,还对太子用刑,彼得还亲自用刑。最后皇太子被判处了死刑,太子发疯,最后猝死在狱中。第二天彼得照常接待外国使者,就像没事儿发生一样。
5. 为什么普京最佩服的人是彼得大帝他有什么功劳吗
俄罗斯历史有名皇帝并不多,但带领俄罗斯崛起的皇帝彼得大帝,是俄罗斯历史上最为厉害的一位沙皇,并被后人所崇拜。虽然苏联期间很少有人提起彼得一世,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人再次怀念并崇拜彼得大帝。特别是普京对彼得大帝最为崇拜。那么彼得大帝为何受到俄罗斯人崇拜,他究竟给俄罗斯留下什么?
强国意识
从史料来看,彼得大帝成长经历,并不是很顺利的。被立为皇帝时,还有一位异母弟伊凡五世。而且异母姐姐索菲亚当时摄政。彼得大帝年龄小,就随母离开宫廷生活,宫廷就留了异母姐姐治理。在离开宫廷的日子,彼得大帝喜欢上军事游戏,建立了一支“少年军”,实际上就是招募一些年轻人,天天练习打仗。这支军队并不被外界所重视,但在此后的夺权斗争中帮助彼得大帝成功上位。
彼得大帝从小生活艰苦环境中,也锻炼其坚强的性格。皇权回归后,彼得大帝意识到俄国落后,欧洲强国都已经向外殖民了,而俄国连造船技术都没有。没有造船技术,就很难在欧洲强国林立中生存下来,也无法向外拓展。面对俄国落后形势,在强国强军支撑下,彼得大帝化装成下士到荷兰学习先进的造船技术。
我们都知道,荷兰虽然国家小,但当时已经是欧洲强国,并向美洲拓展了很多殖民地。是欧洲第一批殖民帝国,其造船业很发达。
彼得大帝在西欧不仅学习造船业,包括西欧的体制,人文以及经济社会军事等方面的知识。彼得大帝回国后就着急进行西欧式的改革,而且改革内容很多,经济上,彼得大帝鼓励俄国发展手工业,而且鼓励贸易,开通运河商端口,扩大出口,为俄国的近代工业奠定了基础。
在国家政治方面,彼得大帝意识到俄国要发展,制约因素很多,因此他对宗教和杜马进行了限制,对于那些抵制改革的保守势力进行了打击,甚至处死了儿子。
社会文化上也效仿西欧,办学校,办报纸,甚至去除俄国那些陈旧习俗,以及带有蒙古汗国的印迹。军事上建立欧洲新式的各类兵种,并主张扩大海军规模。
彼得大帝所做的这一切,正是他强国的一种精神。作为皇帝,他有一种责任把俄国带向强大。
危机意识
彼得大帝心中强国意识,也是一种危机意识。因为只有国家强大了,才有实力向外拓展。就如俄罗斯哲学家恰达耶夫所说“彼得大帝的改革,避免使俄罗斯成为瑞典的一个州”。在当时,彼得大帝外部主要威胁是瑞典。因为瑞典那时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正是因为瑞典的存在,使彼得大帝无法向外拓展实力,也无法打开波罗的海的出口。
如果长时间受瑞典威胁的压制,俄罗斯不可能成为强国。正是带着这种危机意识,彼得大帝在西欧学习时就与丹麦、波兰建立反瑞同盟,此后不断与瑞典死磕,最终打败瑞典,取得了北方战争的胜利,也获得了俄罗斯帝国的第一个温暖的出海口。
有人说俄罗斯的强大就是一个不断寻找出海口的过程。其实这一点正是从彼得大帝开始。因为俄罗斯最好的领土在欧洲,虽然俄罗斯西部有大面积领土,而且北冰洋上有港口,但那种寒冷的出海口没什么意义,也不具有称霸欧洲的条件。因此,寻找温暖而且有利于拓展海外领土的出海口迫在眉睫。
彼得大帝一生中的危机意识最主要表现在获得出海口,当时欧洲国家借助天然的出海口,不断向外寻找新大陆,但俄罗斯却被困在陆地无法向外拓展,就因为没有出海口,无法出行。
在彼得大帝心里,打开黑海出海口很急,只有进入黑海,才能向地中海拓展,进而向外部拓展。但当时黑海由奥斯曼帝国控制。彼得大帝与奥斯帝国打过一仗,但没有取胜,他返回头继续死磕瑞典,才成功获得波罗的海出口。不过彼得大帝的遗愿,被一个德国女人叶卡捷琳娜实现了。
集权意识
彼得大帝除了为俄罗斯开疆拓土,不断寻找出海口,还给俄罗斯留下一份遗产,那就是中央集权制。彼得大帝上位后,在巩固权力方面,来自各方面压力很大,既有宗教的,也有杜马的,这些组织中保守力量强大,而彼得大帝要推动自己的改革,必须把这些组织权力削弱,让他们听命于沙皇。
而对于保守力量,彼得大帝痛下杀手,如果他不清除这些反对他的人,俄国的改革就无法进行。而俄国的强大正是来源于此。彼得大帝巩固权力后,也为后来沙皇的绝对权力奠定了基础。
苏联建立后,最初因为来自各方面的利益建立了一个联盟性质的国家,而真正把苏联集中在一起的只有斯大林。有人把斯大林比作彼得大帝,虽然很像,但又有不同,这主要与苏联体制有关。
现在普京之所以执政20年,他也对自己的权力进行巩固。并不是说普京效仿彼得大帝,主要还是彼得大帝这种留下来的东西给了普京的启示。
6. 俄罗斯帝国沙皇彼得一世改革内容是什么
彼得大帝的改革被称为“强制性的现代化运动”,它对俄罗斯的历史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彼得之前,俄国是一个落后的欧洲边缘国家。历史上,俄罗斯的前身基辅罗斯曾是欧洲文明的一部分。在中世纪早期,基辅凭借其与君士坦丁堡帝国的关系,而在黑海贸易中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古罗斯的衰落使其与近代俄罗斯之间出现了断裂。这其中,又尤以十三世纪蒙古征服对俄罗斯的影响最为巨大。一方面,金帐汗国的统治实际上促使了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俄罗斯新势力的兴起与走向统一;另一方面,蒙古统治切断了俄罗斯与欧洲的传统联系,使其错过了欧洲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波发展,而且从此以后游离于欧洲主流之外至今。
彼得大帝改革内容简要说来,包括:
第一、改革军事,加强国防,夺取出海口,创建新军,实行义务征兵制。开办新型军事院校。引进新式武器与战略战术。建立俄第一支海军。
第二、改革和健全国家行政机构。
为了巩固地方政权机构,1708年12月8日彼得下令,把全国分成8个省,1714年又增设3个省。各省设总督1人,拥有行政和军事大权。1719年,在保留省的建制的同时,将全国划分为50个州,每个州都有一套完整的行政机构。
对于国家中央行政机构的改革,彼得一世予以特别的重视。1711年2月22日,彼得下令建立参政院,取代原来的贵族杜马。
随着国家机构改革的完成,为了提高国家机构的工作效能,彼得一世政府于1722年1月24日,颁布了“官秩表”的法令。这是一种新的官员选拔制度,有利于刺激文武官员的上进心和积极性。
第三、实行宗教改革,加强皇权。
彼得一世不仅在军事、行政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而且不顾教会势力的反对,大胆地进行宗教改革。最终,沙皇被称为东正教的“最高牧首”。
第四、改革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彼得一世指定各级政府直接管理教育,建立各种类型的学校,全俄各县普遍建立小学,对贵族子弟实行强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到西欧各国学习。
第五、大力发展工商业。推行重商主义。从国外招聘大量技术专家。派遣大批留学生去西欧学习西方的科学文化及先进技术。
第六、建设新首都彼得堡。 在涅瓦河上建立圣彼得堡,成为面向欧洲的“窗口”。
彼得大帝改革取得了巨大成效和影响:俄罗斯在北方战争中最后击败瑞典,使其一蹶不振,取得了波罗的海的控制权。俄国从一个几近被边缘化的国家一跃而成为欧洲强国,彼得大帝将落后的俄国带进了现代世界的门槛。其中俄罗斯文化倒向了欧洲文化系统,而且学习欧洲也成为了以后俄罗斯几个世纪的发展战略。同时,彼得大帝的皇权强化进一步为俄罗斯树立了专制主义的传统。而一个特殊之处在于俄国的上层都是野心勃勃欲用自上而下手段使其强盛之统治者。这一点还会影响到苏联的斯大林模式的确立。相对应的是,俄国的民众自然多了一层服从权威的奴性。
7. 俄国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是什么
彼得一世也就是俄国的彼得大帝,他是俄国仅有的两位大帝之一。在他亲政后随即开始了向西方学习,也就是彼得一世全面改革,使俄罗斯成为欧洲大国之一。
俄国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涉及到了俄国的方方面面。
此外,他还非常注重兴建各类兵工厂,生产新式火炮,修筑国防要塞和海军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