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高质量发展内涵包含三个方面:
一是表现为增长的稳定性。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保持速度和规模的优势依然重要。高质量发展意味着必须保持经济增速稳定,不能出现大起大落的波动。
二是表现为发展的均衡性。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经济发展的速度依旧重要,但是强调在更加宽广领域上的协调发展。就经济体系而言,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要合理,需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三要实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目的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关键在于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创新驱动,着眼有效解决突出瓶颈和深层次问题,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和市场导向作用,加快建立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升产业链、价值链,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
“高质量发展”意义: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要求。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突出高质量发展导向,就是要坚持稳中求进,在稳的前提下,有所进取、以进求稳,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
Ⅱ 我国智能电网建设的关键支撑技术有哪些
(1)具备强大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我国智能电网建成后,将形成结构坚强的受端电网和送端电网,电力承载能力显着加强,形成“强交、强直”的特高压输电网络,实现大水电、大煤电、大核电、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的跨区域、远距离、大容量、低损耗、高效率输送,区域间电力交换能力明显提升。
(2)具备更高的安全稳定运行水平。电网的安全稳定性和供电可靠性将大幅提升,电网各级防线之间紧密协调,具备抵御突发性事件和严重故障的能力,能够有效避免大范围连锁故障的发生,显着提高供电可靠性,减少停电损失。
(3)适应并促进清洁能源发展。电网将具备风电机组功率预测和动态建模、低电压穿越和有功无功控制以及常规机组快速调节等控制机制,结合大容量储能技术的推广应用,对清洁能源并网的运行控制能力将显着提升,使清洁能源成为更加经济、高效、可靠的能源供给方式。
(4)实现高度智能化的电网调度。全面建成横向集成、纵向贯通的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实现电网在线智能分析、预警和决策,以及各类新型发输电技术设备的高效调控和交直流混合电网的精益化控制。
(5)满足电动汽车等新型电力用户的服务要求。将形成完善的电动汽车充放电配套基础设施网,满足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需要,适应用户需求,实现电动汽车与电网的高效互动。
(6)实现电网资产高效利用和全寿命周期管理。可实现电网设施全寿命周期内的统筹管理。通过智能电网调度和需求侧管理,电网资产利用小时数大幅提升,电网资产利用效率显着提高。
(7)实现电力用户与电网之间的便捷互动。将形成智能用电互动平台,完善需求侧管理,为用户提供优质的电力服务。同时,电网可综合利用分布式电源、智能电能表、分时电价政策以及电动汽车充放电机制,有效平衡电网负荷,降低负荷峰谷差,减少电网及电源建设成本。
(8)实现电网管理信息化和精益化。将形成覆盖电网各个环节的通信网络体系,实现电网数据管理、信息运行维护综合监管、电网空间信息服务以及生产和调度应用集成等功能,全面实现电网管理的信息化和精益化。
(9)发挥电网基础设施的增值服务潜力。在提供电力的同时,服务国家“三网融合”战略,为用户提供社区广告、网络电视、语音等集成服务,为供水、热力、燃气等行业的信息化、互动化提供平台支持,拓展及提升电网基础设施增值服务的范围和能力,有力推动智能城市的发展。
(10)促进电网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电力工业属于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具有投资大、产业链长等特点。建设智能电网,有利于促进装备制造和通信信息等行业的技术升级,为我国占领世界电力装备制造领域的制高点奠定基础。
Ⅲ 如何理解中国的发展必须自主创新,拥有自主产权,掌握核心技术
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向未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自主论”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和鲜明特性之一。
(一)自力更生是自立自强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登峰的必由之路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要靠中国人自己。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们党在长期的斗争环境中继承民族传统而形成的革命精神,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中指出,我们的方针要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做自力更生。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国人应当以自己的方式发展自己的高科技”。“自力更生”的思想,是今天中国自主创新战略的思想源头。尽管时代背景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在生存和发展上掌握自己命运的精神实质是一脉相通的。
(二)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真正把握竞争和发展主动权,保障国家安全
在世界经济科技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科学技术的创新突破、扩散及应用速率越来越快,获取和拥有技术的途径和方式也更多、更方便。在这种新形势下,我国应采取何种科技发展方针和策略?江泽民同志曾提出,在一些战略性、基础性的重大科技项目上,必须依靠自己,必须拥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
不能靠别人,靠别人是靠不住的。胡锦涛同志反复要求,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突出位置,提高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基础还不牢,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创力还不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我们“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如果我们不进行自主创新,不能掌握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那只会丧失我国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
而且,“一味依赖别人,一旦发生什么情况,我们就很难维护国家的安全”。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把科学技术放在与粮食安全同等重要的地位,认为粮食安全靠别人靠不住,要端自己的饭碗装自己生产的粮食,同样,科学技术靠别人也靠不住,要把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
只有掌握了关键核心技术,才能突破发展瓶颈、解决矛盾和难题,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我们没有别的选择,非走自主创新道路不可”。
(三)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不断在改革开放中通过攻坚克难追求卓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引进和学习世界先进科技成果,更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科技界要共同努力,树立强烈的创新自信,敢于质疑现有理论,勇于开拓新的方向,不断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
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把科技创新置于全球化的背景下,通过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激发全民族的创新精神。
首先,要明确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其次,要重视基础性技术研究持续推进。要高度重视原始性专业基础理论突破,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基础性、系统性、前沿性技术研究和技术研发持续推进,强化自主创新成果的源头供给。
再次,要采取非对称战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把握核心,掌握关键。其四,要扩大对外科技交流合作。自主创新不是闭门造车,不是单打独斗,不是排斥学习先进,不是把自己封闭于世界之外。要更加积极地开展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用好国际国内两种科技资源。
其五,要准确把握重点领域科技发展的战略机遇,选准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必争领域和优先方向,总结和不断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举国体制,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通过高效合理配置,深入推进协同创新和开放创新,构建高效强大的共性关键技术供给体系,努力实现关键技术重大突破,把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
(3)发展高效强大的什么技术供给体系扩展阅读
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创新型国家、迈向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我们要深入领会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路与要求,切实坚持科技创新的正确方向和原则。
一是坚持把自力更生作为自主创新的基点。在科技创新上要树立强烈的自信和超越的勇气,立足于自主研发与创新,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攀登科技高峰。
二是坚持开放创新与用好全球创新资源。自主创新不是闭门造车,不是单打独斗,继续引进和学习世界先进科技成果,用好国际国内两种科技资源。
三是抓住窗口期,努力形成标志性科技成就。要强化战略导向和目标引导,强化科技创新体系能力,加快构筑支撑高端引领的先发优势,加强对关系根本和全局的科学问题的研究部署,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集合精锐力量,作出战略性安排,尽早取得突破,力争实现我国整体科技水平从跟跑向并行、领跑的战略性转变,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创造更多竞争优势。
四是坚持建设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并与经济社会领域的改革同时发力,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建立健全各主体、各方面、各环节有机互动、协同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
五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实现重点跨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
要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发挥我们的优势,突出国家目标,优化创新环境,集中力量办大事,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形成推进自主创新的强大合力,保证基础性、系统性、前沿性、关键性技术研究和技术研发持续推进,保持和强化自主创新成果的源头供给。
Ⅳ 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完善什么供给体系
法律分析: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第十二章畅通国内大循环
第一节提升供给体系适配性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适应引领创造新需求能力。适应个性化、差异化、品质化消费需求,推动生产模式和产业组织方式创新,持续扩大优质消费品、中高端产品供给和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供给,提升产品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推动供需协调匹配。优化提升供给结构,促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能源资源等产业协调发展。完善产业配套体系,加快自然垄断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实现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健全市场化法治化化解过剩产能长效机制,完善企业兼并重组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建立健全质量分级制度,加快标准升级迭代和国际标准转化应用。开展中国品牌创建行动,保护发展中华老字号,提升自主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率先在化妆品、服装、家纺、电子产品等消费品领域培育一批高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