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目前松下的什么产品品质最好
额,松下产品其实都很不错的,我对松下印象很好。他很注重产品品质。
我感觉松下冰箱很不错,关键是他会做压缩机,好像连博世西门子都用的是松下压缩机。洗衣机也挺好的。
B. 松下的PLC有哪几个系列的产品
松下的PLC有:FP0,FP0R,FP1,FP2,FP2SH,FP-X,FP-X0,FP-XH,FP-e,FPΣ,FP3,FP5,FP7,FP10等,好多个系列。
望采纳。。。。。。
C. 松下电工的产品有哪些
问这个算是你问对人了,我做过松下电工的产品,松下电工的我们没都代理但是产品我还是很了解的,有PLC(可编程控制器),变频器,触摸屏,定时器,定时开关,计数器,计时器,温度控制器,限位开关,继电器/光电耦合器,图像处理装置,紫外线硬化装置,环保产品系列,激光打标机,连接器,开关,机器用传感器,车载产品,静电消除器,工业用内视镜,还有SUNX也被松下电工收购了,SUNX传感器以后也属于松下电工旗下。
D. 松下马达都有什么产品
抵制日货
E. 松下的产品系列都有哪些
电灯泡,灯饰,台灯,手手电,MP3,MP4,剃须刀,电动牙刷,电动自行车,干电池,充电电池,蓄电池,洗衣机,电视机,DVD机,抽油烟机,洗碗机,燃气灶,电磁炉,热水器,电饭煲,家用净水设备,空调,除湿器,收音机,沙滩机,移动电视,CD随身听,耳机及耳麦,搅拌机,榨汁机,电动理发器,电吹风,拉直器,卷发器,女用美容设备,按摩椅,按摩器,脚部按摩器,电字体温计,民用血压仪,电熨斗,微波炉,衣服烘干机,空气净化器,加湿器,电冰箱,食品料理机,音响设备,拍照器材,摄像机,此外还有航空航天零配件制造等等,我见到过的就这些。电动自行车和MP3,MP4大多只在日本上市销售
F. 松下都有什么产品
什么产品都有,但每一个做的好的,所以年年巨亏,2011年亏了100亿美元,负债率90%
G. 松下期下都有那些品牌
“National”、“NAIS”和“Panasonic”。
在日本,品牌统一成National、Panasonic;在日本以外的海外市场,所有松下产品的品牌统一为Panasonic,包括中国地区。
松下集团源于1918年松下幸之助创建的“松下电气器具制作所”,成立之初的产品就是配线产品,八十六年以来松下电工的产品从未停止生产。
松下电器成立于1935年,其后松下电工从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的第三事业部独立出来,而今这两家“兄弟企业”是松下集团的两大主体。
仅就松下电工而言,业务范围已十分庞杂,主要由照明、信息装置和配线、家用电器、建筑产品、电子和塑性材料及自动控制产品等六大类,2002年销售额约合107亿美元,配线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National品牌是松下幸之助在1925年创立的,1960年代松下电器开始向海外出口,因为National有“国家、民族”的含义,在很多国家注册商标时被拒绝,松下电器转而使用Panasonic.不论National还是Panasonic,品牌的所有权都属于松下电器。
原先松下电工使用Panasonic品牌属于特殊情况:在日本、中国市场只使用National、NAIS品牌,没有使用过Panasonic;后者只在欧美的小家电市场使用,所以其产值相当小,只有120亿日元,占松下电工百分之一的销售额。
为了绕开松下电器过于强有力的电器品牌形象,松下电工在1981年自创了独立品牌NAIS.在日本,National、NAIS各占其一半市场;在海外如中国市场,NAIS品牌销售额往往更高。据知情人士称:松下电工过去一直是“有偿使用松下电器的National和Panasonic品牌”。
2003年正当松下电器品牌整合的时候,田中弘司曾对媒体表示:“三月份开始,除了小家电用Panasonic,其他都要用NAIS.”按照计划,整合完成之后,松下电工旗下六类产品中除了小家电,将全部使用NAIS.该举措曾被戏称为松下电工的“独立运动”。现在突然掉回头去,取消品牌多元化方案,意味着什么?
“因为从去年年底开始,我们跟松下电器之间有了新的想法,简单地说,松下电工和松下电器的框架性合作协议改变了我们的政策。”田中弘司对记者表示。
框架性合作协议签订于今年4月1日,新的松下集团包括这两家最大的企业,并直接导致两家的品牌回到了“共同点”。
“统一品牌有三个出发点:客户至上;从全球立场上看,品牌统一是否有益;还要从竞争对手立场看品牌统一的效果。我们要渗透到消费者中去,发挥品牌最大的价值。从宣传上,两个品牌要花费不必要的费用。两个品牌分开宣传,不如统一为一个品牌。”
背景:松下电器绝对控股“小兄弟”
分析人士认为,此番松下电工弃用“NAIS”、限用“National”,力推亚洲用户不太熟悉的“Panasonic”,根本原因还是要和松下电器“保持一致”。
整个松下集团的销售收入约是86000亿日元,松下电工的销售收入约13000亿日元,算下来松下电工占集团总营收的15%以上,虽然利润率比较高(松下电工在中国市场的利润率今年将超过5%,而松下电器的平均利润率只有2%),但是在半导体、视听领域实力雄厚的松下电器还是集团内的老大。虽然2001/02会计年度报告创纪录地亏损4000亿日元、营收缩水,并将“全球第一大消费电子产品生产商”的位子让给了老对手索尼,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集团的品牌统一之路还是必须考虑相对强势的松下电器营销整合的利益。
2002年年报显示,松下电器在松下电工占有31.83%的股份,为其第一大股东;在2003年12月19日召开的董事会上,松下电器决定购买松下电工的股份,取得51%的持股比例,成为后者的绝对控股方。“亲兄弟,明算账”,看起来,“绝对控股”是协调步伐的必要手段。
日本企业有相互持股的习惯,但是反过来说,实力稍逊的松下电工只持有松下电器“不大的股份”。
专家认为,品牌的差异化定位及区域市场覆盖的不重叠性使得渠道难以共享,导致销售费用增加;如果各品牌没有严格的市场区分和“团队精神”,会使各自产品市场相互挤压,出现“此消彼长”的尴尬局面;综合性品牌则有利于节省宣传成本,增强品牌的美誉度、知名度和联想度。
松下电器早就认为Panasonic和National的双品牌经常会混淆用户的概念,弄不清它们跟松下的关系,不利于增强整体竞争力。在遭遇了连续两个财政年度的巨额亏损之后,松下急需调整品牌战略、重新抢占市场份额。仅在中国市场,松下电器就计划用于品牌整合战略的资金大约就有70亿日元。作为控股方,松下电器要求松下电工放弃“独立思想”、一起做大单一品牌也在意料之中。
两个企业将联合起来结算,松下电工导入松下电器的财务规则,会计基准也以美国的会计制度为准。从2005年起,两家公司的年度结算也将统一。
田中表示:“可以说,松下电工成为以松下电器为主的松下集团的一部分。但因为还有其他的股东,我们不是百分之百地按照松下电器的模式来运行。”
前景:松下加大欧美市场开拓力度
虽然销售额不高,松下对中国市场还是比较重视。在内地,其假冒产品比较多,配线产品被假冒得最为普遍。“这次推出的产品用了日本都没有的尖端技术,向中国专利局申请了专利。除了法律上的保护手段,这次我们的品牌是用中国还没有的激光设备刻上去的,当地厂家不可能仿造。一台机器就要5000万日元、300多万人民币。”田中表示。
尽管如此,从全球市场来看,除了庞大的日本国内市场以外,最重要的还是欧美市场。根据记者得到的数据,以松下电工为例,在其13000亿日元的全球销售额中,日本市场就有8700亿日元;其余的市场以欧美为主。采用欧美用户熟悉的Panasonic品牌在全球推广产品,说明松下把海外市场的开拓重点放在欧美市场,亚洲由于知识产权、消费实力的原因一时还无法与欧美市场的重要性相匹敌。
据了解,合并成为一个松下集团后,松下电工不必向松下电器交纳Panasonic的品牌使用费。“我们将逐渐统一,会有一段时间两个品牌(National和Panasonic)共存。”企业高管表示。据透露,National的品牌百分之百的转换需要三年时间。相比之下,属于松下电工品牌独立标志的“NAIS”就没有那么幸运,它将以最快速度被Panasonic所取代。
另一篇参考文章:
http://www.chinesetax.com.cn/Article/Class1389/200508/172246.html
单品牌与多品牌的辩证法——松下品牌策略转变的思考
资料来源网络,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H. 【松下空调的旗舰产品都有哪些】
松下空调目前产品主要包括怡岚、怡迅、怡迅、怡睿、怡能、尊尚、怡璀等,其中尊铂和怡岚相对来说定位高端些
I. 急赏!松下电器的产品一共有多少种类
松下上海赛荣电器有限公司家电类主要出售样品机。生活小家电:电吹风,电熨斗,剃须刀,蒸汽美容器,女士脱毛器,微波炉,电饭煲,吸尘器,儿童理发器,负离子直发器等 :电冰箱,空调,空气净化器,电视机,数码产品及配件
J. 松下集团旗下都有哪些产品
白色家电(冰箱 洗衣机 空调)
黑色家电(电视机 录像机等)
影音器材(音响 DVD 音箱 便携式音响 线材等)
照明设备(专业照明设备以及家用照明设备)
广播电视专业设备
橱卫设备 整体厨房 家装解决方案
数字视听设备(数码单反相机 DC 摄像机 专业录音设备 DJ器材 耳机)
汽车电子产品 电动汽车解决方案(与丰田合作) 工业自动化设备 压缩机
通讯器材 安防监视系统解决方案 办公用品 小家电 美容美发仪器
工业机电设备 蓄电池及电池业务(目前全球最大) 物流产业 咨询广告业务
电子商务 松下电工(器材元件) 电子元件 IT业务 计算机相关系统等等等,俗话说的好,只要是插电的东西都有松下的!!!
松下公司在去年底到今年初成功收购三洋后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电子制造商(有人可能认为通用最大,但是通用不是纯正的消费电子电器制造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