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供应商产品不合格如何妥善处置
处置方式:
1、可以和商家协商解决;
2、如果商家不同意退赔的,消费者可以到当地的工商管理部门投诉。
买的东西有质量问题怎么办
1、信函式:主要适用于消费者距投诉单位远的情况,缺点是解决问题的时间可能长些。
2、来访投诉:消费者最好把有质量问题的样品带去,这种方式比较直观,能够较好地解决问题。
3、电话投诉:这种方式便于有关部门及时掌握市场伪劣商品出现的情况。
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投诉电话:12365
4、网上消费诉求:可通过中国消协在线网站和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协会诉说你消费过程中遇到的麻烦,获取维权帮助。
消费者投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应及时投诉,并出具所购商品的有效发票,保修卡等物证,我国颁布的《部分商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申明只有在有效“三包”期内并具有有效发票等凭证的商品才能享有“三包”权利。
2、应实事求是的反映所购商品时出现问题的经过,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审理投宿时曾发现有些消费者因气愤或怀有不正当目的,故意隐瞒、夸大或缩小事实,给解决问题低俩困难。
3、应保持所购商品的原样,不能私自拆卸所购商品。“三包”规定申明:因非保修单位拆卸、损坏的商品不实行“三包”,而经私自拆动的商品较难确定产品质量问题的责任方。
4、不无理取闹,刁难对方,应认真听取行政部门的调节意见,在有关法规,法规的基础是解决问题。
买的东西有质量问题消费者怎么处理?发现自己买的东西有质量问题要能够及时找商家维权,如果商家不肯承担责任时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来追究。
希望以上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还有问题请咨询专业律师。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六条
经营者有下列情形之一,除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外,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对处罚机关和处罚方式有规定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法律、法规未作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可以根据情节单处或者并处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
(一)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要求的;
(二)在商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的;
(三)生产国家明令淘汰的商品或者销售失效、变质的商品的;
(四)伪造商品的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篡改生产日期,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的;
(五)销售的商品应当检验、检疫而未检验、检疫或者伪造检验、检疫结果的;
(六)对商品或者服务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的;
(七)拒绝或者拖延有关行政部门责令对缺陷商品或者服务采取停止销售、警示、召回、无害化处理、销毁、停止生产或者服务等措施的;
(八)对消费者提出的修理、重作、更换、退货、补足商品数量、退还货款和服务费用或者赔偿损失的要求,故意拖延或者无理拒绝的;
(九)侵害消费者人格尊严、侵犯消费者人身自由或者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依法得到保护的权利的;
(十)法律、法规规定的对损害消费者权益应当予以处罚的其他情形。
经营者有前款规定情形的,除依照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外,处罚机关应当记入信用档案,向社会公布。
Ⅱ 核心供应商的产品检测不合格怎么办
最近公司出现核心供应商的产品检测不合格的情况。这让我们团队伤透了脑筋。担心因为核心部件的质量问题给我们带来一系列的麻烦,比如,轻则品牌形象受损蒙受一定的经济损失,重则面临罚款倒闭。管理层产生了惩罚供应商和更换供应商的想法。但是这样做并能解决根本问题。
首先,要辨别产品检测不合格的原因。是供应商的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是供应商的生产没有严格按照操作标准执行。客观原因是工艺,技术,材料等方面的限制,以目前的状况来看短时间内不能解决的。辨别出原因后,我们才能有的放矢。
其次,处理问题要坚持原则。1.着重解决问题优化工艺和技术。如果工艺一样,换供应商不能解决问题。2.长期合作优先。寻找合适的供应商不容易,如果是客观原因,找其他家也没用。3.不为供应商的主观错误买单。做错了事情要承担责任。如果连改错的态度都没有,就没有长期合作的基础。
再次,不能光找对方的原因,做为需求方,我们也要做好自己的管理工作。
最后,要制定应对方案。即,如果是解决不掉的客观原因,我们应该怎么办。
1.建立序列号管控体系,跟踪产品去向。方便在产品出问题的时候快速召回同一批次产品。这就要求有库存管理能力和序列号管理能力,以及产品跟踪能力。这些在有信息管理系统和供应商配合的情况下可以实现。
2.拿出去做测试的产品一定要及时收回。方便查找问题,对接供应商。
3.提高员工操作的标准与准确度。要严格按照规定操作,不得有疏忽。这是公司的红线。
承担的风险方面:
我们只承担计算过的风险。首先,估算不合格的概率。其次,统计不使用我司产品况下事件A发生的概率。再次,按照预期市场占有率计算出可能发生的数量。然后,估计可能面临的损失。最后,得出期望数据,供决策使用。如果继续使用发生问题,我们承担多少,供应商承担多少。在我的案例中,我们有免责协议,供应商承担全部责任与损失。
举例说明,经过粗略估算,当前的工艺不合格的概率在14%。在不使用本产品情况下,按照事件A发生的概率万分之1.5计算,得到每年在使用本产品情况下事件A发生的概率是10万分之2,再乘以市场占有率4%,得每千万次有8次。
公式为:14%(不合格概率)×1.5/10000(事件A概率)×4%(市场占有率)≈8/10000000(平均每年在使用本产品情况下事件A的概率)
按照以上计算出来的概率计算承担损失1000万元计算。得到事件A的数学期望是8元。
风险的规避与转移方面:
1)信息披露:我们在宣传的时候不能使用绝对的字眼。对于采购商,有必要披露产品的结构,告知采购商受到工艺的限制,产品的有效率在86%以上。如果对此方案不满意,采购商可以更换其他产品。
2)风险转移:按照供应链内外有两条途径。对内,向供应商转移风险。对外向保险公司转移风险。
经过沟通对方说我提到的工艺不可行,具体问一下哪里不可行。是核心部件有厚度限制,部件模具限制,部件材料限制等等。总之要找到可行的优化方案。
这样会减少不合格率,但是增加成本,影响使用。比如替代产品单价730+。同样规格,重量下降100克,但是会增加厚度4-5mm。
综上,测试的样品取回很重要,我们要看一下是不是真的由于客观原因导致。按照90%的客观合格率,同一产品连续测试6次。也有一半的概率不合格。
既然有不合格的客观事实在,在工艺无法改进,也不愿意更换产品的情况下,就要约定:产品的质量标准,以及测试的范围。如果在约定的范围内被破坏算合格,如果在范围外供应商要承担检测的费用以及召回的相关费用及损失。
因为CEO出差培训,我暂时还没有完全消除CEO的顾虑。我需要进一步了解他顾虑的点是什么。经过计算我现在觉得心里有底。如果继续做,我们承担的是计算过的风险。首先我们要卖出1千万个产品才有可能有这8个的不合格概率,那时候我们已经有10亿元级别的营业收入。现在产品卖的少,我们出现这种可能的概率更小。
客观规律永远存在。想准备足够充分是不太可能的,永远都有小概率事件发生。重要的是面对负面的黑天鹅事件,我们如何将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并且还能保持高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