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聊聊产品的缺陷与产品的瑕疵有啥根本的区别
产品缺陷就像一个天生的残疾人,身体天生就有某方面有缺陷,这个缺陷是一定影响产品的相应性能,使其功能不完整。而产品瑕疵则是一个身体各项机能都正常甚至非常优秀的人,但是就是脸上想了些斑点,这就是瑕疵,十全九美,就是有些瑕疵,产品瑕疵不一定会影响产品的性能,但是会影响使用感受,产品整体不错,但就是存在一点点不足,略有遗憾。
‘贰’ 怎样提高生产品质和生产率
生产率是衡量一个企业的生产要素(资源)使用效率的重要尺度,即在材料、劳动力和生产设施等方面花费相同的成本,能够生产多少产品。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有效的提高生产效率是降低生产成本的关键。 一.解除瓶颈生产工序:这是最简单的一招,但也是最厉害的一招,我自己的“名言”是,“把简单的招式练到极至就是绝招”。有一句格言:“瓶颈工序决定最大产能”。众所周知,均衡是生产进度的重要保证,在100个环节中,只要存在一个环节效率低下,那么99个环节的努力都可能解决不了进度落后的问题。因此,抓住瓶颈工序的生产节拍,不断予以改善,是提升效率最重要的法宝。 旧的瓶颈解决,新的瓶颈又产生,不断消除瓶颈,持续推动组合优化,实现生产效率大提升。 那么,如何有效解除瓶颈工序呢?常采用的是解除瓶颈五步法:①.找出系统的瓶颈;②.决定如何挖尽瓶颈的潜能;③.给予瓶颈最优质的资源支持;④.给瓶颈松绑(绕过、替代、外包);⑤.假如步骤四打破了原有的瓶颈,那么就回到步骤一,持续改进,重新寻找新瓶颈。 二.实施绩效、计件薪酬:记得一位管理大师曾说过:“如果一家企业员工的固定工资超过70%,这家企业就已经离死亡不远了”。这句话很容易理解,因为“旱涝保收”的员工根本就不可能有积极性,我们经常讲的一句俏皮话是“计时不要脸(摸鱼),计件不要命”。 实际上,管理就是利益分配,分配得好就是双赢和多赢。我曾到过一家上万人的企业,他们企业内部有10多名IE工程师,天天研究如何再提升效率,但效率就是提升不上来。我的说法非常简单,“现场效率改善不是牺牲员工利益达成公司的利益,这样的改善注定会失败”。意思是:“IE工程师是研究如何让员工做得更快更好,但员工做得更快更好相对于来讲就更辛苦,员工更辛苦如果工资没有上涨他肯定就不干了”。 实际上,生产管理最宝贵的财富是员工,员工的核心是激励,激励的重点是满足员工的需求。 生产现场作业部分(比如说点焊,焊锡等加工工序)必须采用计件制。在以往的咨询经历中,实施计件薪酬后产能效率一般都能提升10%以上。计件本来就是一种合理的薪酬方式,它鼓励员工多做多得,这样不仅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更能提高现场的工作效率,确保流水线不待料,断料发生,降低生产成本。当然,实施计件薪酬,要重点解决以下六个问题:①.不良品返修、②.补制数量、③.新员工培训、④.计件单价核算、⑤.标准产能的合理化、⑥.生产线主管分工的合理性与公平性。 目前企业的生产管理形态不适合实施计件工资,那么在某些工位上,如果把生产现场的秩序再理顺一下,工作方法再改进一点(减少不必要的工作步骤,或使必要的操作用最迅速、最安全、最舒适的方法完成),那么提高我们工作效率、提高生产率实施绩效奖金制度则是必须的,而这时重点要关注的则是:①.考核项目、②.计算方式、③.项目内涵、④.目标权重、⑤.项目配分、⑥.评分规则、⑦.数据来源、⑧.考核周期、⑨奖金额配置。 三.鼓励员工自检与互检:在生产管理中,一般来讲,只要品质好,效率自然高。不良品返修往往会影响3倍以上的效率。在以往的生产合理化咨询中,发现一般企业都花费大量的资源做好首末件、全检、专检,却忽略了员工的自检与互检。 “品质是制造出来的”这个道理谁都懂,但如何执行很多人就不懂了,我们的做法是有两点: 一.员工自检,员工在生产过程中要做到:①.“确认上道工序零部件的加工质量”;②.“确认本工序加工的技术、工艺要求和加工质量”; ③.“确认交付到下道工序的完成品质量”。 二.员工互检,一般有两条质量管理原则:第一原则,当第一道工序给第二道工序提供产品的时候,如果第二道工序检测出存在不良产品,比如提供10个产品 ,被第二道工序检出来9个是合格的,1个不合格,那么,第二道工序有权对上游工序进行指数索赔。这里的索赔指数相当惊人,是成几何数递增的。第二个原则,在第一道工序给第二道工序提供产品之后,如果第二道工序没有检出已经存的不良品,而流到第三道工序去了,第三道工序就要扣第二道工序的奖金…… 通过设计一系列制度,让员工做好自检与互检,不但可以大幅度提升效率,而且,可以大幅度削减品质检验员。
四.建立灵活的生产组织体系,以生产组织架构和运作为主体,而展开的一系列综合应用活动的形式和要素,它的最终目的是在保证质量良好地完成生产任务的前提下使全体人员得到以发展。 1.生产组织的职能将总体任务分配给每一个单位或个人,并建立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关系。 2.按流程图排工位,依据作业时间量决定间距及复杂性,配置指导书工位,材料的投入,不良品的标识,工具·夹具·仪器设备的放置。 3.确定工位平衡与流水线的顺畅,依据熟练程度合理安排员工,生产线不会堆料,流空间,不会有的人忙死,有的人空闲,不会导致漏作业。 4.人员工位顶替,合理分配个人特长,快手·慢手心中有数。 5.注重管理新员工,指定负责指导的专门人员,并明确责任,定时检查·确认。 6.确定有效生产能力与资格管理,分实习期·独立期·自主期·熟练期·级别期·发展期。 7.权力线要明确:员工(完成任务,报告问题)-组长(执行任务,处理问题,报告结果)-班长(执行计划,报告生产,处理问题)-主任(监察执行,总结计划,上报成果) 8.造就多面手,区别员工强项,注意栽培和使用·充员,在平时工作中有意识地培养。 五.达成计划并增产,管理人员更应注意: 1.生产前的准备工作要充分(人员,机器,设备,材料,工艺,现场) 2.控制拉速得当,保持人员作业时有适度的紧迫感,不要松懈。 3.及时确认产量,并填写看板。 4.控制不良品,及时纠正,纠正无效停止工作,另找适宜人或寻找正确途径操作。 5.来料不良品,产生的不良品及时确认退料·补料·换料。 影响生产效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设计开发的“先天不足引起的后天失调”、采购欠料导致生产线换型或停工待料等,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予以针对性解决,产能效率大提升并非太难的事情。 当然,在精益生产中,提高效率常用的方法还有。但做为管理,一定要记住,生产管理要追求简单化,简单就是效率;生产管理,最有效的方法往往是最简单和最直接的,而不是都去赶时髦做所谓的六西格玛和丰田式生产。
建国初期有一句名言这样说道:“理解了也要执行,没理解也要执行,在执行中加深理解”。 我们必须严格根据工艺标准来操作,为了使操作者能够更加了解生产过程,提高工作效率,应该把上下两道工序分别了解并仔细分析,坚持不断改良工艺的原则,以可行的途径,求得一种最合理的作业方式。 在我们作业时,我们是否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1.做某个动作是否有必要?有没有更好的方法?2.为什么要在此处做?有无更合适的地方?3.为什么此时做,有没有更合适的时间? 那么,就如何提高生产率这个问题,我结合自己工作现场的体会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改良我们的作业习惯 1.保持良好的坐姿,使身体与工作台结合的更合理,有利于作业。 2.在生产过程中尽量使用双手从事生产工作。 3.操作范围内,尽量保持在短距离的移动,以提高时间利用率。 4.工作区域内,一定要保持清洁,符合5S规范要求。 二.合理分配工作场所,注意原材料摆放位置 1.手和手臂的运动途径应在正常工作区域内(正常坐姿手能够触及到的范围)。 2.必须用眼睛注意的工作,应保证有正常视野,能够看清作业点的状况。 3.工具和材料应置于固定位置,方便一次拿的到。也可将最常用、重复使用率高的材料放置就近处,按照材料装配顺序依次摆放 三.工具和设备 1.工具和设备应放置在随手即可拿到的地方。 2.设计和使用简单的辅助工具或工装,使生产更顺利,更合理,方便作业。 四.材料搬运 1.为方便取拿,事先要有良好的设计。 2.是否考虑安排依重力原理设计一些工装将材料送使用地点。 3.预置和分类标明下一工序所需的材料和零件。 五.节省时间, 1.工作时应精神集中,这样既能改善人工的迟疑或暂时停止的问题。同时还可避免造成安全事故。如烙铁烫伤,刀片划伤,物品砸伤等。 2.对我们工作时的动作进行分析,那些动作是必须的,那些动作是可以合并的,这样既能减少步骤,又能缩短时间。 若一个己本身在各方面都会有所提高,公司的发展也会更加稳健与快速员工通过有效的方法一天能够节省一分钟,那车间100位员工一天就能节省100分钟,以此类推,那公司一年又能多生产多少只电池呢?如果大家每天都进步一点点,每天都多思考一点点, 不仅自己本身在各方面都会有所提高,公司的发展也会更加稳健与快速!
‘叁’ 如何扩大品牌影响力 提升品牌价值
发展品牌与消费者的深度关系,就是要了解品牌是如何与消费者的自我观念、生活方式以及个性(人格)等所发生联系。 如何让品牌更有影响力和价值是企业管理中的最重要问题。然而多年来经营者更多地从扩大知名度、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以及加强公共关系建设等方面进行改进以提升品牌影响力和价值。事实证明这只是品牌影响力的基本内容。越来越多的品牌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扩大品牌影响力,提升品牌资产价值关键是如何认识品牌消费者的心理,据此找到成功的路径。品牌资产概念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与发展,让经营者看到了品牌影响力产生的原因以及品牌资产增值的路径,而过去的许多做法或策略可能是错误的或无效的。 品牌资产(Brandequity)是上世纪80年代西方广告学界从品牌管理角度提出的一个概念。由于当时西方许多国家都面临着经济不景气,企业频繁采用以降价和促销为重点的营销方式,虽然促进了短期销售增长,但却损害了企业的品牌形象,进而影响到企业的长期利益。为了加强企业重视品牌建设,促进长期发展,避免价格促销对品牌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在企业管理研究中提出了品牌资产这个概念并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 关于品牌资产概念的界定比较有影响的观点主要有: 美国市场营销科学研究院(MSI,1990)将品牌资产定义为“品牌的顾客、渠道成员、母公司等对于品牌的联想和行为,这些联想和行为使得产品可以获得比在没有品牌名称的条件下更多的销售额或利润,可以赋予品牌超过竞争者的强大、持久和差别化的竞争优势”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Peter.Farquhar(1989)认为,品牌资产是指“对企业、经销商或消费者而言,品牌赋予产品的附加价值”。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D.Aaker(1991)认为,品牌资产指“与品牌、品牌名称和品牌标识等相关的一系列资产或负债,它们可以增加或减少通过产品或服务给企业或顾客的价值”。 随着对品牌资产研究的深入,目前普遍认为,品牌资产是一个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概念,没有消费者,就没有品牌资产。对品牌资产的界定应从消费者心理角度加以阐述。因为市场是由消费者构成,品牌资产实质上是一种来源或基于消费者的资产,而品牌资产增值又是由消费者品牌消费心理驱动的。美国着名品牌理论专家K.Keller(1998)是首位从消费者角度完整阐述基于消费者的品牌资产概念的学者,他认为品牌资产之所以对企业和经销商等有价值,根本原因在于品牌对消费者有价值。Keller将品牌资产界定为由于消费者头脑中已有品牌知识而导致的他们对品牌营销反应的差别化效应,主要包括:消费者头脑中已经存在的品牌知识、消费者对产品差别化的反应及消费者对品牌营销的感知、偏好和行为。 国内学术界普遍将BrandEquity译成品牌资产而不用原先的品牌权益,这是因为品牌资产概念更为宽广,它不仅包括品牌资产的意义,同时也体现出非财务上的其他特性,同时揭示了BrandEquity的本源是消费者产生的。目前的研究主要在探讨品牌资产为何存在价值以及应该从哪些方面来管理品牌资产使其增值。简言之,品牌资产更多地是指无形资产,是由此才能产生的市场效益。 上述讨论集中在品牌资产是什么的问题,然而如何让品牌更有影响力和价值,从实际操作角度来说,影响较大的理论主要有两个: 一是美国着名品牌理论专家David.A.Aaker的理论,他认为强势品牌之所以有强大影响力,为企业创造巨大利润或价值,是因为品牌资产是由高度的知名度、良好的知觉质量、稳定的忠诚消费者(顾客)群和强有力的品牌联想(关联性)等核心特性所组成的结构。换言之,品牌知名度、品牌知觉质量、品牌忠诚及品牌联想(关联性)是构成品牌影响力和品牌资产增值的核心要素。扩大品牌影响力就是创建具有鲜明的核心价值与个性、丰富的品牌联想、品牌知名度、品牌忠诚度和高感知价值感,才能累积丰厚的品牌资产。 这方面较为成功的是运用消费者对品牌商品的知觉质量心理,增强消费者购买信心。品牌知觉质量是指消费者对品牌商品知觉感受,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如果一个品牌商品的知觉质量不能达到消费者的感受与期待,就会被市场所抛弃。只有其产品质量达到一定水准的品牌,才有资格参与市场竞争。知觉质量越高,其品牌竞争力越强。消费者对知觉质量心理有三个特点:一是主观性,二是相对性,三是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目的。正是由于这三个特点,使得品牌商品的实际质量与品牌知觉质量二者有时不尽一致,这是因为消费者对质量的判断或要求,与品牌经营者的看法往往是有差距的。研究表明,一个品牌越是能恰当地满足消费者对质量的要求,其知觉质量越高。 一是美国品牌理论专家Max.Blackston基于品牌与消费者关系观点的品牌资产理论,该理论认为产品到品牌是一个成长过程即一个强势品牌成长过程就是品牌与消费者之间关系不断沟通与发展的过程,这一沟通与发展程度可以从品牌知晓、品牌知名、品牌美誉和品牌忠诚等四个方面的相互关系建立与发展得以体现,这正是品牌影响力和品牌资产增值的原因所在。具体地说,品牌知晓与品牌知名主要解决消费者如何认知品牌的问题,品牌美誉与品牌忠诚主要解决消费者心中对该品牌体验与偏爱的问题。尽管Aaker的品牌结构理论与Blackston的品牌关系理论观点对品牌资产形成与增值的理解有一定差异,但主要观点是一致的,就是品牌资产的形成与增值是一个不断地维系企业(服务与产品)与消费者(包括各类关系利益人)关系(沟通)的过程。 总之品牌资产之所以有影响力和价值并能为企业创造巨大利润,是因为它在消费者心中产生了广泛而高度的知名度、良好且与预期一致的产品知觉质量、强有力且正面的品牌联想(关联性)以及稳定的忠诚消费者(顾客)这四个核心特性。换言之,品牌知名度、品牌知觉质量、品牌联想(关联性)以及品牌忠诚度是品牌资产价值构成的重要来源。发展品牌与消费者的深度关系,就是要了解品牌是如何与消费者的自我观念、生活方式以及个性(人格)等所发生联系。具体说来就是要观察消费者的价值观与信仰、行为偏爱和兴趣以及他们拥有的东西的象征性意义。只有不断地维系品牌与消费者关系,增强品牌体验,品牌资产就会不断增值。
‘肆’ 如何利用差别感觉阈限的相关知识有效地调控价格
市场营销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满足顾客的需求促进交易,最终实现企业的目标。市场营销的核心思想是交换,如制造商与中间商的交换、中问商与顾客的交换等,但最终是各方与终端顾客的交换。商品只有与终端顾客发生了交换关系,才会产生利润,才会实现企业的目标。如何促成顾客交易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许多营销大师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很多理论。消费心理学从顾客心理角度分析顾客购买商品的过程,认为“顾客买的不是产品,而是一种感觉”,如何让顾客找到感觉成了促成顾客交易的因素之一。前面提到感觉很重要一个性质是感受性,所以感觉阈限理论在市场营销中有很广泛的应用现从产品、价格、分销、促销四方面分类论述。
1.产品是一个整体概念.包括核心产品、形式产品与附加产品。产品具有产品生命周期,为了保证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及竞争的需要,企业必须不断进行新产品的开发。企业无论改变产品的哪一部分都应考虑感觉阈限。如:Bohemi啤酒公司将每瓶啤酒容量从12盎司减少到11盎司时,节约下来的钱用于增加广告,销量增基~倍。宝洁公司从1898年到1998年对“象牙牌”(Lvory)肥皂的包装做了19次改变,每次改变的差异很微小,变动幅度保持在消费者的差别阈限范围内,从未对市场销售造成不良影响。但当人们把1898年和1998年的肥皂包装作比较时,发现其规格差异惊人。
万方数据
上述成功实例可以说明减少商品规格、重量,应尽量在差别阈限范围内。因为消费者总希望用同样的钱买到更多的商品,而不是减少的商品。同理.如果商品规格、重量增加了。就要想办法超过顾客的感觉阈限,或用醒目的方式告知顾客.比如在包装上注明“加量不加价”等字样。
2.商品价格是顾客很敏感的话题。顾客都有一个心理:用更少的钱买到同样的商品。因此由于成本上涨,企业不得不提高商品价格时,每次提价的幅度应尽量不超过价格差异的差别阈限,以免对市场销量带来负面影响。如某品牌热水器单价由1580元提升到1630元时,顾客对这种在差别阈限范围内的提价不会太敏捷。但是由于成本下降等原因。降低商品价格。则降价幅度应尽可能超过差别阈限。令顾客感到便宜了许多,从而提高销售量。
3.分销渠道英文是place,即地点或场所。零售商在对场地的布置和装潢、软硬件建设时,都要立足于对消费者构成刺激,使消费者能感觉到,超过顾客的感觉阈限。如感觉不到,则无异于“穿新衣,走夜路”,
“黑暗中送媚眼”。劳而无功。感觉还有一个特
性是适应性,因此商场即使设施完好无损,时间久了.顾客适应了就会找不到感觉。所以商场应根据不同季节、不同活动主题等经常进行重新布置装潢,令顾客重拾美好的感觉。
4.促销方式包括人员促销和非人员促销.非人员促销又包括广告、营业推广和公共关系。广告是最常见的促销方式,如何达到预期广告效果,从感受性角度看,有两点特别注意。一是广告中各种刺激物的强度必须在绝对感觉阈限之内。由于太弱或太强的刺激均超出了感受性的范围,所以广告中的各种刺激物的强度必须在绝对感觉阈限之内。二是巧妙运用差别感觉阈限。在广告策划过程中强调寻找产品的USP(独特销售主张)。树立差异化的品牌形象和对产品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其实都是希望在目标消费者差别阈限的基础上,通过相应的信息诉求与销售刺激引起他们的感知,并借助视听引导形成持续的信息关注.进而完成注意一兴趣一欲望一记忆一行动几个阶段的过渡。以有效达成产品销售。所以,作为AIDMA法则与其他广告策略的基础,利用差别阈限引起消费者的感知,就成为广告策划人员首要考虑的问题。
综上所述,企业在市场调研、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市场定位基础上,制定具体的市场营销策略时,都应该恰当地运用相关理论,认真研究消费者的心理,全方位满足顾客的需求。唯有如此。企业才会长盛不衰、持续发展。
‘伍’ 如何提高产品竞争力
产品竞争力的高低并不完全取决于产品本身品质的好坏,有很多技术上领先、价格不贵、使用也方便的产品没有在市场中获得预期的收益;当一些企业获得领导地位之后,二线企业也不是无所作为。影响产品竞争力的因素很多,只要企业能够在几个方面、甚至一个方面建立优势,就可以在市场上占据不可忽视的地位。
1.通过垄断形成产品力
对于垄断企业来说,垄断的商业价值是最大的。垄断企业总是可以给自己的产品要一个高价格,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开发新产品,可以较少地关注消费者需求。最典型的就是微软,从windows98开始,微软的操作系统几乎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创新,但是这不妨碍微软获得90%以上的市场份额和 86%的利润,这就是垄断的力量。
多数情况下,企业很难实现垄断,但是可以追求“垄断性的力量”。例如,思科在网络通信市场、格兰仕在微波炉市场、英特尔在电脑芯片市场、新型经销商在区域市场、超级终端在城市零售市场,依托这种“垄断性的力量”,企业既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经营安全,又可以追求较高的利润。
2.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
在市场经济初期,中国绝大多数成功企业利用我国各个行业的巨大市场机遇,走一条基于营销的规模扩张型道路,获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在最近几年中,这条道路越来越暴露出局限性,因为竞争已经逐渐深入到知识产权竞争和争夺技术标准的范畴。
在IT、家电等领域,我国企业由于要交纳大量专利费用,产品成本据高不下,严重影响了竞争力。很多着名企业虽然声称获得了多少专利,实际上是“炒作大于实效”,几乎没有什么拿得出手、值得一提的技术创新。中小型企业可以依靠“炒作”而获得短期利益,把握一时的机遇,但是大型企业,特别是行业内的领导型企业必须按照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下真功夫取得关键技术的突破,否则不会有出路,最近几年,很多着名企业步履蹒跚,就是因为在技术方面的缺憾所致。
值得欣慰的是,已经有很多企业在技术上饱尝受制于人的辛酸后,开始真正致力于技术积累,部分企业还试图依托中国庞大的国内市场,制定行业技术标准,这对于提高产品竞争力无疑是一件好事。
3.通过战略联盟塑造产品力
战略联盟能够形成一种系统的力量,特别是互补产品的战略联盟能够具备单一产品无法抗衡的力量,如果结成战略联盟的互补企业分别是各自领域内的领导型企业,则这种战略联盟的威力就更加惊人。
商业史上最着名的战略联盟就是微软公司与英特尔公司的战略联盟,即wintel联盟,这个联盟使合作双方同时在各自领域内占据压倒性竞争优势。IBM开放PC机标准,与PC行业内的硬件制造商和整机制造商结成了事实上的联盟,从而把具有先发优势的苹果公司拉下了王座。
4.率先在新的技术平台推出产品
由于技术的进步,会使整个社会带来阶梯性的变革,更为企业提供了超常规发展的机遇。一个企业如果能够在技术变革的时期,及时调整战略,主动适应新技术的要求,转变观念,调整战略,在新的技术平台开发产品,就会使自己迅速脱颖而出。
在任何一个巨变时代,旧时代的既得利益者大多会自觉、不自觉地抵制变化,总是在外部形势逼迫自己不得不变的时候才开始变化,动作非常缓慢,而新兴的势力则毫无历史拖累,直接进入一个富有崭新意义的市场,占据市场,快速发展,替代原来的领导者。
以索尼、富士通、日立、NEC、东芝为代表的日本企业在模拟技术时代中呼风唤雨,是消费电子领域模拟时代的既得利益者,但是在数字技术时代却反应迟钝,而三星公司这类企业却由于包袱小,所以很快适应了数字时代的技术要求,日韩企业之间的竞争优势出现逆转。
20世纪70年代的Intel、80年代的微软和90年代的Cisco,它们的崛起无不伴随着一个颠覆性技术的到来:微处理器、PC和网络。他们成功的秘诀就是他们把握住了颠覆性的技术革命。
5.丰富产品系列
当存在多个细分市场时,如果一个企业只进入部分细分市场,而在其他细分市场任由竞争对手发展的话,一方面会错失市场机会,同时,当竞争对手在那些细分市场获得成功后,实力增强,就会转而进攻更多的细分市场。为了防止这种事情的发生,一个企业应该努力进入尽可能多的细分市场,也就是说,应形成完整的产品系列。
虽然细分市场之间的隔离不是刚性的,各个细分市场之间会有一些影响,一个企业产品系列内部的各个产品之间会出现一定的竞争,一个产品的畅销会夺取其他产品的部分客户,但是,企业会在整体上获得竞争优势,这也是形成完整产品系列的价值所在。
行业内的弱势企业和新进入者一般只能在个别细分市场形成攻势,也只能在个别细分市场取得优势。这些企业资源有限,不能四处出击,但是行业内的领导型企业应该努力形成完整的产品系列,尽量减少市场空白,减少弱势企业进攻和发展的机会,以巩固自己在整个行业的领导地位。
各个行业的领导型企业普遍采用了这种战术来充分挖掘市场潜力、增强自己的市场地位。娃哈哈公司在水市场,推出纯净水、矿泉水、非常可乐、多种茶饮料;联想公司的PC机、海尔的空调、格兰仕的微波炉都依靠完整的产品线来获取和巩固竞争优势。
6.快速推出新产品
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中,速度成为一种特别重要的竞争力。一个企业能否快速向市场推出产品,是获得经营差别化优势的重要内容。有些企业片面追求产品品质的完美,却忽略了速度的重要性。企业要获得经营差别化优势,必须关注推出新产品的速度。即使从技术的角度讲,产品本身还有一些缺陷,但只要不会给消费者带来危险或损失,企业就应该尽快推出产品,让那些焦急等待的消费者能够尽快应用,这也是向消费者转移的附加价值。至于产品在技术上的问题,可以在后续产品中予以弥补。微软公司各个版本的操作系统一直有各种毛病,但是,正是因为微软及时推出新产品,在快速推出改进型产品,使得微软占领了市场,也给消费者带来了利益。
在产品大众化阶段,快速推出新产品具有更大的价值。因为这个阶段的特点就是市场高度细分,消费者需求千变万化,企业只有不断推出各类新产品,才能在市场上占据一个主流位置,否则,很容易被采取这种策略的竞争对手赶上或超越。
7.更便宜地推出同质化产品
产品的同质化让消费者苦恼,更让厂家苦恼。消费者苦恼是因为缺乏有效的选择机会,厂家苦恼是因为无法造成产品的差别化。当企业不能在产品差别化方面获得优势时,就要争取在经营差别化方面获得优势。而速度和价格是经营差别化优势的重要内容。更便宜地推出同质化产品,是指企业的同类产品比竞争对手具有价格优势。
长虹公司在推出精显背投彩电时,就由于“更便宜”而获得了竞争优势。长虹的精显背投比国外厂家的同类产品便宜很多。由于在背投彩电上的竞争优势,使长虹公司在2001年和2002年的财务状况迅速好转,走出了1999年以来的低谷。
在更便宜地推出同质化产品方面,还有一个杰出的代表:格兰仕微波炉。格兰仕利用成本优势,从低端市场起步,逐渐把产品线延伸到高端市场,所到之处,竞争对手纷纷披靡,
8.品牌拉动
在面对消费者的竞争中,品牌的竞争越来越成为营销管理中的核心内容。特别在产品同质化的局面下,品牌是最能形成差别化优势的地方。
不仅面向最终消费者的产品需要建立品牌,产业链的中间产品也应该尽量在最终消费者那里建立起自己的品牌,然后,通过最终消费者的“拉动”来增加与下游制造商的谈判能力。例如英特尔公司的芯片、杜邦公司的“莱卡”,都是通过在最终消费者那里建立强有力的品牌地位,从而强化了与制造商的谈判能力,在整个供应链中发挥领导作用。
‘陆’ 差别阈限的差别阈限在广告中的运用
差别阈限对影响消费者的感受性与消费行为的效果,制定产品价格、包装及命名策略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参照价值。
在产品包装设计中合理运用色彩、材质、形态样式等以降低受众的最小可觉差,增强他们对产品的敏锐感知,可以有效在行业市场中脱颖而出。2003年健力宝集团推出一款针对年轻人的时尚饮料“爆果汽”,纯黑的瓶体,创新的产品(果汁+汽水),一甫上市,即刻走红,其成功的最大原因就是一反众饮料清澈透明的包装,以黑色瓶子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鲜明的对比效果在终端异常醒目,加之电视与户外广告的有效配合,充分引起目标受众感知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与尝试的欲望。
在有关价格升降幅度与消费者感知的研究中发现,零售商需要削价15%才可能获取成功,较低的价格调整是难以引起顾客察觉的。价格的差别阈限还与商品总价有关,价格越高差别感觉阈限也越高,此时提价的幅度应控制在低于差别阈限的范围内,而降价幅度却应达到或超过差别阈限,以使得消费者可以感觉到前后的变化。比如当国内25寸彩电价格一降再降终于跌破1000元大关时,曾引发新一轮购买热潮,而今粮油、煤气涨价幅度还未超过一元就引起市民的强烈感知。由此企业制定产品价格或在广告中需强调价格优势、削价促销时,应首先测出消费者的差别阈限,方可能实现对价格信息的有效传播。
市场上几大方便面企业竞争激烈,在销售终端琳琅满目的货架上,不同品牌几乎都有红烧牛肉面、酱香排骨面、海贝鲜虾面等主要种类,而且包装相似价格相仿,由于产品间差异不明显,就增加了消费者选购的困难。通过终端观察发现,不少人犹豫不决时,总是先确定口味,然后比较不同品牌的价格区别,从中确定购买目标,而容易忽视价格相同的不同产品往往存在5-10克的重量差异。这一方面反映出重量差别阈限高于价格差别感知而不会被轻易察觉,另一方面也为企业提供一种新的营销思路:当同质化产品难以拉开差距时,除了倾注全力塑造鲜明的品牌形象以达到“认牌购买”的效果外,还可以运用在差别阈限感知范围内改进产品包装的策略,通过变化包装强调价格优势,从而实现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
另外,随着企业的壮大,市场范围也开始迅速拓展,不少早期设计的商标或广告语可能难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于是就面临更换的难题,此时应注意到客户差别阈限的存在,尽可能在不引起他们感知的情况下进行逐渐的变更,以免破坏他们心中早已成熟的名牌形象。 心理学中认为知觉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描述为对象从背景中分出的过程,两者对比越鲜明,区分识别的可能性越大。需要宣传的企业与产品是“对象”,整个市场环境与竞争产品可以视为“背景”,分析现实中的诸多广告,不难发现两者区分并不明显。以洗发水市场为例,虽然细分为去屑止痒、锔油亮发、柔顺爽滑、防脱生发等几大类别,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行业竞争的激烈,每一个细分市场中不同品牌之间的差异就微乎其微了。究竟是飘柔顺滑还是顺爽、舒蕾、清逸、拉芳、夏士莲更好呢?消费者在广告中除了能感觉到每个产品的名称与形象代言人不同外,在共同的近乎完美的长发秀中,就很难再找到产品之间的差异。加之广告明星都是俊男靓女,对于不少非追星族的受众而言,只是觉得眼花缭乱,难以体会出不同产品的差别。“图和背景”浑为一体,于是产品的竞争就不自觉的演变为终端促销与价格的比拼,而不再是产品形象与功能的差异了。因此,在确定一则广告拍摄、设计之前,将创意进行一定范围内受众差别感知测试,就可能避免投放后难以达到广告预期目标的缺憾。
广告大师伯恩巴克提出创意三原则理论:“原创性”、“震撼性”、“相关性”,被视为业界的经典法则。实践中却有不少产品广告,往往过分强调一条原则而忽略其他影响因素,从而导致消费者感知麻木,分辨不清相互的差别,进而影响到购买行为。例如作为势均力敌的两家日化企业主打牙膏产品,“高露洁”和“佳洁士”都研发出坚固牙齿的新品,当两者的品牌形象与产品功能区分都不明显时,广告就成为制造差异的重要方式,可两企业一前一后都采用了验证广告形式,一个是将贝壳作为实验载体,一个是将鸡蛋前后效果做比较,从而突显“使牙齿更坚固”的产品特性。虽然后者的创意也很好地表现出与产品的相关性,却因“原创性”不足,导致不少消费者错认为是前者做的广告,相仿的创意使得差别阈限加大,受众感知不再敏锐。
这就提醒我们广告应在突出产品特性的基础上,将创意构思与同类竞品的广告明显区分开来,既达到震撼性的效果,也要凭独特的原创风格拉大相互间的差距,从而赋予产品鲜明的个性,更好地为受众感知、注意,引发他们的购买兴趣。 早年美国一项研究就发现,消费者每天接触的广告信息多达1500条,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媒体的增多,如今广告更是远远超过受众的接收能力,以致出现信息严重超载。如何令产品宣传更好的达到目的,制定合理的媒体策略也是关键。
借助央视“黄金时段”的传播力,或采用“地毯式轰炸”策略在各省级卫视密集投放相同的广告,虽然都可以达到明显的效果,却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对于成长阶段的企业,利用消费者的差别阈限,采用创新媒体宣传,也不失为有效的策略。如报纸的“异型版面”、独特的礼品广告、游戏式平面广告、动态广告、楼宇广告等方式,都是通过媒体创新刺激消费者的感知,从而达到宣传目的的。麦当劳在香港采用候车厅做互动广告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迅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此户外广告一改以往在栏中放置招贴画的方式,而是安装了唱片,允许路人参与进来当DJ,当旋转左边的唱片时会发出“我就喜欢”的乐队版,这时唱片会提醒参与者再旋转右边,于是即刻可听到伴随音乐而起的食用麦当劳的咔喳声效。新颖的媒体形式在挑战千篇一律的“信息洪流”时,也加大了广告的宣传力度。 品牌因其较强的号召力与心理附加价值,可以令相同的产品产生不同的感知效果,因此通过培养、塑造不同的品牌形象也可实现减小差别阈限的目的。百事可乐以世界巨星演绎出“年轻一代的选择”,将喝可乐变为享受青春生活;而“非常可乐”则以“中国人自己的可乐”为诉求,通过不同的形象演绎将同样的饮料赋予了另一种个性特征。麦当劳凭借快餐业老大地位,令消费者就餐时总能因优越感而发现其薯条与鸡肉的特别美味;肯德鸡以产品创新为重点,不同的品牌形象也令相似的食品产生迥异的口感体验。由此,以独特的品牌个性形成差异化的产品区隔,进而增强消费者的感知,可更好的促进销售、巩固市场地位。
‘柒’ 如何实施差异性战略
实现差异化的方式不拘一格,在设计或品牌形象、技术特点、外观特点、客户服务、经销网络等多个方面均可展示独特性。最理想的情况是公司在几个方面都差异化。 用A(Account)、P(Price)、C(Costing)分别表示利润、售价和成本,显然有A=P-C。由此立刻知,为使A(利润)最大化,要么C(成本)最小化;要么P(售价)最大化。前者意味着企业应该实施低成本战略;后者则意味着企业应该实施差异化战略。因为,若企业的产品与竞争者同质,凭什么卖高价? 企业的经营实践告诉我们,低成本战略的道路十分艰辛。有些成本具有刚性,不是想降就能降得下来,再说,低成本也有底线和尽头。因此,企业要从根本上获得竞争优势,不能一味地压缩成本空间,而应通过实施差异化战略,让自己的产品或服务与众不同,具有异质性,在广阔(理论上无限大)的创新空间大展宏图。 在同质产品市场上,企业只好诉诸价格战,结果红海一片。要开创蓝海,企业就应该通过价值创新,实施差异化战略。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我们说“差异化这个概念是以迈克尔·波特教授为中坚份子的定位学派竞争战略理论中最精妙之处,是精华和精要之所在”。 不仅如此,明兹伯格在1988年所着《一般战略——走向综合结构》一书中已指出,波特的低成本战略,其实质与差异化战略同出一辙。低成本只是手段,低价格方才是真正目的,通过降低成本而调低售价来吸引顾客才是企业最关心的事情。低成本其实是一种特殊的差异化,即价格差异化。同理,聚焦战略也是差异化战略中的一种,即范围或区域上的差异化。是故,波特的三大基本战略本质上就是一种战略:差异化战略。 对差异性战略的理解,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产品差异化的具体内容,反映在整体产品的不同层次上。在产品性能、设计、质量和附加功能等方面与竞争对手相区别的独特性,可称为产品“内因素”差异化,而在定价、分销渠道以及促销因素组合形态的变化,则称为产品“外因素”差异化。在多种经营战略下,企业要对每一种产品项目都采用内因素差异性战略,显然存在较大困难,而实行外因素差异性,通过营销组合中其他因素的差异化,可以减少费用,争取到优势的市场占有率。例如,卡特皮勒推土机公司(CaterpillarTractor)不仅以其极为优质耐用的产品享有盛誉,更以其经销网络和优良的零配件供应服务而着称。 二是差异化战略在实际实施的有效性,决定于企业的内外部条件。主要的外部条件有:(1)存在多种途经来创造与竞争对手产品之间的差异,并且这种差异被顾客认为是有价值的;(2)顾客对产品的需求和使用要求是多种多样的;(3)采用类似差异化途经的竞争对手很少;(4)技术变革很快,市场上的竞争主要集中在不断推出新的产品特色。 主要的内部条件包括:(1)企业奉行创新文化,企业创新氛围浓郁;(2)企业具有很强的研发能力,研究人员对消费者的潜在需求有深刻的洞见;(3)企业有足够的经费投入研发活动;(4)基础研发、应用研究和产品开发以及市场营销等职能部门之间,具有很强的协调性;(5)企业具备吸引和保有高级研究人员、创造性人才和高技能职员的财力和物质设施。 三是差别性战略是提供与众不同的产品和服务,满足顾客特殊的需求,其中,产品和服务的独特性至关重要。但是,独特性的获得需要付代价,不计代价为差异而差异是差异化战略的一大误区。差别化战略绝不意味着可以忽略成本,如果为差别化的成本过高,大多数购买者就会难以承受产品的价格。有时,即便全产业范围的顾客都认可公司产品的独特品质,也并不是所有顾客都将愿意或有能力支付公司要求的高价格。所以,企业要成功地实施差别化战略,就要以顾客的需求为核心,在价格、产品、服务、形象等不同方面进行需求组合,在差别化和代价之间求得平衡。 四是不同的战略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差异化。差异化不能保证一定会带来竞争优势,尤其是当标准化产品可以充分地满足用户需求,或竞争者有可能迅速模仿时。最好能设置防止竞争者迅速模仿的障碍,以保证产品具有长久的独特性。成功的差异化意味着更大的产品灵活性、更大的兼容性、更低的成本、更高水平的服务、更少的维护需求、更大的方便性或更多的特性。差异化战略贵在坚持和持续,不能指望一劳永逸,“毕一功于一役”。 五是差异性战略既可实施于广阔的范围市场,使之形成在全产业范围中具有独特性的产品或服务,也可作用于狭窄的范围市场。在狭窄范围市场的情形下,差异性战略付诸实行的对象是一小群有特别需要或嗜好的消费者。此时,这种差异化战略亦有聚焦式差异性战略的称谓。 二、差异化战略与低成本战略的关系 直觉上,差异性战略和低成本战略似乎是水火不相容。粗略地看,为了能较好地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要而进行的差异化,不得不进行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势必增加生产成本和销售费用,不仅与低成本的诉求背道而驰,而且牺牲市场份额也在所难免。现实经验亦表明,差异化几乎总是与高成本形影相随。 若进一步做学理上的分析,则更强化了这种认知。实际上,战略大师波特就认为,在总成本领先战略和差异化战略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互相排斥。两种战略的定位各不相同,低成本战略主攻的是市场份额,而差异化战略欲收获的则是利润率。在竞争性市场上,市场份额和利润率互为代价。 于是,波特指出,低成本与差异化战略是一个“两难”选择,二者犹如鱼和熊掌不可同时兼得。既追求低成本带来的市场份额之“势”,又渴望差异化带来的可观之“利”,必然遭遇“骑墙”的尴尬。因为一旦骑墙两边晃,必将导致模糊不清的企业文化、彼此冲突的组织安排和相互抵消的激励系统。同时,两种战略要求的资源禀赋大相径庭,业务流程、组织安排、营销手段、管理风格也迥然有别。企业若在二者之间游离摇摆,就会陷入市场泥潭。 然而,“势”和“利”的关系并非尖锐冲突,不可调和。既求“势”又求“利”,拥有“势利”,是人(不管是个人还是法人)之常情,也是最自然的想法。竞争博弈恰如下围棋,单纯求外围之势、捞实地之利均不可取,需要在“势”和“利”之间求得动态平衡。在低成本和差异化之间,同样可以走出第三条道路。企业完全可以通过不同的价值链组合,兼顾低成本与差异化,实现二者的兼融。现实中,的确也涌现出一大批依靠“低成本+差异化”获胜的企业(见案例“鱼和熊掌或可兼得”)。实际上,在第五节已经谈到的“规模化定制”,就是对低成本和差异化兼顾融合的最好诠释。其中,规模化表征低成本,定制表征差异化。 三、实施差异化战略的关键 实现差异性战略,可以培养顾客对品牌的忠诚,降低其对价格的敏感性,即使价格高于同类产品,顾客也会产生偏爱。此外,企业采用这种战略,可以很好地防御行业中的五种竞争力量和行业中直接剧烈的竞争,使企业获得高于同行业平均利润水平。差异性最终体现在公司产品和服务上,但差异性的来源在于企业的价值链。事实上,价值链的每一项活动之中,都存在创造差别化的可能性。实施差异性战略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研究顾客 差异化的逻辑起点是顾客需求和顾客的价值主张,最终依归为顾客愿意为厂商提供的独特效用而付出高昂价格。为此,企业首先应该仔细研究客户的需求和偏好,了解他们认为重要的、他们认为有价值的和他们愿意支付的。然后,确保产品或服务包含特定的客户想要得到的属性,或者开发某种独特的能力来满足客户的需求,并力争客户利益最大化。客户对差别化的喜好程度越高,他们同公司的联系就越紧密,公司所获得的竞争优势也就越强。成功的差异性战略能够使企业以更高的价格出售其产品,并通过使客户高度依赖产品的某些特征而得到他们对企业产品的忠诚。 (二)研究竞争对手 要获得持续性的竞争优势,企业应密切注视竞争对手的一举一动和产业中的各种变化,努力把自身产品的属性与竞争对手明显地区分开来。由于差别是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对对手情况知之甚少,无异于无的放矢,差异也无从谈起。如果在同一产业领域中,所有竞争者都努力施行自以为差异、实则“撞车”的竞争战略,结果将是谁也不能取得相对优势,因为同等的活动会互相抵消,不能凸显各自的独特之处。企业应尽量将自己的产品与竞争对手作详尽对比,在此基础上寻求差异化和比较优势的途径。 (三)清晰直白地向客户传递产品的价值和特色 现在的市场不再是卖方市场而是买方市场,供过于求普遍存在,加之广告资讯泛滥,消费者的眼球和注意力越来越稀缺。皇帝的女儿也愁嫁,好酒也怕巷子深,已成为企业不得不面对的严峻事实。企业的产品若宣传不力,将导致客户不能切实感受到其独特价值,也很难获得客户的青睐。因此,企业不仅要通过技术进步、产品创新等手段创造与竞争对手异质的、内在差别化的产品属性;同样重要的是,要通过多渠道、多途径的营销手段,清晰直白地向客户传递产品的特色,强调(有时以巧妙暗示的方式)自己产品与竞争对手的卓然之处,大张旗鼓地宣传自身产品差别化的价值。即便是在同质市场,为了避免价格竞争,企业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外观设计、包装或者附加某些讨巧的小功能,来彰显自己,实现外在差别化。 (四)不要过度差异化 出售产品所带来的总收入和生产该产品发生的总支出之间的关系,是判断是否过度差异化的重要判据。在任何时候,都要确保产品所获得的收益超过为获得差别化而花费的总成本,使差别化的产品有利可图。过度差异化可能导致成本过高,成本过高又将导致大多数购买者难以承受产品的价格,企业也就难以盈利。价格的差别越大,购买者转向低价格的竞争对手的可能性越高。若竞争对手的产品价格较低,企业即使控制其成本水平,用户对差异化产品价值的认同也不足以使其接受该产品的高价格。过度差异化对企业经营造成的负面影响,不仅是收益的损失,而且还将耗费宝贵的人、财、物资源,使企业在关键环节的努力不够,直接造成竞争能力的下降。 (五)集中稀缺资源于关键性的经营职能 一般来说,在不同的产业领域中,成功要素分别维系于竞争者如何发挥最具决定性的经营职能。这些职能可能是采购、设计、研发和生产制造,也可能是市场营销、出厂后勤、分销及客服等。经营职能性差异是差异性战略的核心指导思想,一家企业,即使其人力物力与竞争对手相差无几,也可获得竞争优势。办法就是事先确定提高市场占有率及盈利能力最成功、最关键的要素,然后明智地将资源重新调配,重点布局,把关键职能做深做透,形成主推力量,以实现纲举目张。比如,若企业认为生产制造是关键职能,那么就应该在生产设备、流水线和生产工艺与流程上加大投入,全力降低产品缺陷,延长产品寿命,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产品外观。日本汽车制造商所享有的质量优势,部分就来自于它们在开展装配线活动方面的卓越努力。 (六)创新思维 差别化其实就是取得某种独特性。为此,企业往往需要利用匠心独具的构思,卓尔不群的技术和工艺,新奇奥妙的原料配方,别具一格的服务形式,为客户提供独特价值。有时即使产品本身并无稀奇之处,也可以通过包装、广告也能达到差异化的效果。本质上,差异化就是创新,在创新中创新思维至关重要。创新思维不是逻辑化、结构化和程式化的推理,而常常需要借助类比关联和奇思妙想,从看似杂乱无章、相去甚远的事物中得到启示,它常常呈现出解构性、跳跃式、一触即发和顿悟的特点。 然而,灵光一现仅是创新思维的表象,创新思维是多种因素长时间互相作用的结果,是潜心思考、充分准备、持续探究的结果。悟性、灵性、直觉、洞察力,甚或潜意识和第六感官,固然在创新思维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基础和本质却是经验、常识、知性和理性,以及好奇心、求知欲和思辨力。创新思维形式有多种,头脑风暴就是一种简易可行的方式,逆向思维也是其中一种。在实践中,不要把一些人们普遍接受的产品设计及生产运作概念视为当然,要敢于、善于和惯于从问题的反方向思考,追问“为什么不”?从而打破常规,别出心裁,推陈出新。 (七)持续差异化 持续差异化有两层含义。一是通过多次、不断地差异化,使自身的产品始终与众不同,从而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二是提高一次性差异化的模仿难度,使差异化的成果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得以保留。容易被复制的差别化不能产生长久的竞争优势,快速的模仿意味着没有获得真正的差别化。因为每次公司采取新的行动使公司的产品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区分开来的时候,竞争对手的品牌都能够发生类似的变化。因此,通过差别化建立竞争优势,公司必须找出独特的成就源泉,从而使竞争对手克服起来困难。 竞争者可能会设法迅速模仿产品的差异化特征。竞争对手推出相似的产品,降低产品差别化的特色,或推出更具差别化的产品,使得企业的原有购买者转向了竞争对手的市场。公司必须长久地保持产品的独特性,使这一独特性不被竞争公司迅速而廉价地模仿。如果竞争对手能够很快地复制所有或绝大部分公司所提供的有吸引力的产品属性,那么公司为差别化所做的努力就大打折扣。 (八)加强组织工作和环境建设 成功的差异性战略对一般组织工作的要求包括:建立提升员工创造性的激励体制和管理体制,提供能够吸引科学家和创造性人才的宜人环境和工作氛围。加强研究开发和市场营销功能的强有力协调,构建与差异化战略相匹配的组织结构,再造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方式。同时,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捌’ 企业如何提高品牌的影响力
提升企业品牌影响力主要可以从以下7点入手:
品牌知名度
品牌认知度
品牌美誉度
品牌偏好度
品牌占有率
品牌满意度
品牌忠诚度
品牌定位之后,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品牌营销,比如可以从传统的印刷媒体广告,电视广告,网络广告等,挖掘大量潜在客户群体。
最后建议贵公司可以把企业品牌建设这块外包给第三方公司操作,比自己操作更专业化,也不会那么麻烦或棘手。为您推荐谋士视觉
如何提升品牌影响力和价值是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问题。然而,多年来,运营商在扩大知名度、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加强公共关系建设以提高品牌影响力和价值等方面取得了更大的进步。事实证明,这只是品牌影响力的基本内容。越来越多的品牌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如何理解品牌消费者的心理,找到成功的途径,是扩大品牌影响力、提升品牌资产价值的关键。品牌资产的概念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下面来看一看品牌影响力的成因和品牌资产增值改如何去做。
1.制定品牌发展策略
在新品牌的出现中,首先要评估品牌的现状,制定品牌承诺或价值主张,采取强化战略来增强品牌的生命力,制定品牌战略政策的作用在于强化品牌原则,确立全民共同遵守的行动指南。
2.广告传播
企业本质上是一个营利性组织。许多企业依靠广告来推动销售。广告可以提高知名度,而声誉是善意和信任。在产品和服务好的情况下,要进行有效的新闻传播,利用新闻软文章来影响用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将形成品牌形象和声誉。
3.行业创新
首先,企业必须进行差异化,再加上新闻沟通,以形成品牌的信誉,必须是不断的沟通。产业创新是一个很好的观点。当一个企业在其行业中创新一项技术或一项服务时,如果推广它,它可以提高它的品牌声誉。如果只是这样做,却不能有效传播,公众也不知道这对品牌声誉肯定没有帮助。
4.公益活动
对于品牌口碑的切入点,除了行业创新,最好的就是公益..公益活动要真正投入。它们可以被公开,但可以被阻止。一些企业搞点公益宣传。他们的宣传目的是显而易见的,但他们对用户感到厌恶。所以做公益活动要真诚投入,而不仅仅是为了宣传,这样才能得到用户的认可。
5.公关危机处理
妥善处理公关危机是维护声誉的重中之重。企业公关危机的实质是形象危机和声誉危机。如果危机得到有效的控制和处理,不仅可以成功地维护企业的声誉,而且可以进一步巩固企业的声誉;如果危机得不到及时解决,那么所有的努力都将付之东流。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形势不可预测,危机无法预防,企业成长总是伴随着危机。任何企业必须坚持处理公共关系危机并保持其声誉的基本原则。
提升企业品牌影响力通常由宣传力度、知名度和用户粘性决定,但这只是我们在表面上看到的。大品牌的演进历史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积累起来,尤其是品牌知识产权的演进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品牌就是知识产权,这对品牌知识产权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当你的品牌真正深入到用户的心理中时,它就变成了一种习惯。换言之,当你占据用户心理时,你的品牌确实有着深远的影响。
‘玖’ 为什么产品差异化提高了企业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
我国的市场经济正在由短缺经济向过剩经济过渡,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否站稳脚跟并发展壮大,取决于其有无竞争优势。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加入WTO,企业能否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也取决于有无竞争优势。制定并实施差别化竞争战略,对于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赢得顾客,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差异化战略概述
按照美国着名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的基本竞争战略模型,企业在产品市场定位方面,差异化竞争是基本选择之一。所谓差异化竞争战略,一般是指企业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开发和生产出在性能、功能和质量上都优于市场上现有产品水平的创新产品,并使创新产品与消费者的不同需求相吻合。此外,差异化竞争概念的延伸还应包括产品包装差异化、营销手段差异化、广告方式差异化和售后服务差异化等外围工作的支撑,形成一套完整的差异化竞争体系,在提高企业市场信誉和良好形象的基础上,使企业方方面面的工作围绕差异化竞争形成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系统。
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的途径大致有以下几种:
(1)产品差异化。指某一企业生产的产品,在质量、性能上明显优于同类产品,从而形成独自的市场。对同行业的竞争对手来说,产品的核心价值是基本相同的,所不同的是在性能和质量上,在满足顾客基本需要的情况下,通过不断的创新,为顾客提供独特的产品是差异化战略追求的目标。
(2)服务差异化。某一行业特别是服务业行业,企业应当针对不同顾客提供特殊性、个性化、情感性等特色服务。创造差别化服务对消费者的偏好具有特殊意义,是赢得用户,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的重要策略。
(3)形象差异化。即企业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和形象战略而产生的差异。企业通过强烈的品牌意识、成功的形象战略,借助媒体的宣传,使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优异的形象,从而培养顾客认可品牌购买的习惯,把企业的品牌和形象根植于顾客的心目中。
(4)市场差异化。市场差异化是指通过产品的销售价格、分销渠道、售后服务等符合具体市场环境条件而形成差异。
二、差异化战略的实施
1.通过客户细分找准市场定位
确立目标市场消费者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企业必须分析研究消费者的各种需求,准确地把握不同顾客的需求、动机、购买行为的差异,从消费者的角度进行市场细分,明确差异化诉求的基本点是什么,进而通过分析满足顾客差异所需的条件和自身的优势,明确本企业所应针对的消费对象,进而采取生产和销售行动,才能首先打动消费对象的心,然后引导消费对象由“心动”到“行动”,选择本企业的产品或服务。
2.分析竞争对手
差异化战略是要企业力求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在行业内独树一帜,有一种或多种特质,因此就必须弄清楚谁是竞争者以及竞争者的优势;否则,就无法制定差异化战略。为此,企业必须对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在市场上所处的位置以及营销策略等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以选择适合创立自己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确立本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独特地位。
3.技术和企业文化的创新
根据市场变化不断进行创新,是企业保持差异化的关键,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源泉。一个企业向顾客展示的不仅仅是它的产品和服务,更重视它向顾客展现传播企业的文化和服务理念。随着竞争加剧和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迅猛,企业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和企业文化的创新,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市场竞争力,适应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取得立足之地,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
4.注重客户反馈,检验差异化效果,提升企业服务理念
任何竞争战略实施得是否成功必须由消费者说了算。时刻注重消费者的反馈信息是市场竞争中的关键点,更是差异化竞争中的关键环节。这样可以使企业差异化战略所提供的产品稳、准、狠地切中市场需求,总是保持与市场需求同步,提升企业的服务理念,提高企业形象,提升品牌竞争力,增强企业是凝聚力,才能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三、我国企业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存在的障碍
1.传统思想的束缚依旧存在于多数企业之中
受传统思想影响的趋同性在中国的消费市场是很普遍的,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某段时间内,市场上的同类产品会很多,潮流过去大多产品也销声匿迹。看到竞争企业因为销售某种产品而颇有收益,为保险起见,也紧随其后生产同种产品,以为这样可以避免新产品不适应市场的风险,殊不知竞争企业的产品已经打响了品牌,在市场上占有了一席之地,进入这样的市场反而要艰难得多。
2.大多数企业缺乏对差异化重要性的认识与了解
由于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通讯技术的发展,市场范围扩大到前所未有的地域,企业与消费者的联系也推进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单纯的产品本身已经无法适应差异化日益明显的消费需求和行为,企业应该开始关注自己品牌的差异化,用差异化来丰富品牌内涵,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求。
3.缺乏真正技术创新
差异化是指比竞争对手好的部分,这可以体现在产品、服务、品牌等方面。其中,差异化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技术的高低。而很多中国企业缺少“真正的、别人难以模仿的”技术。比如,可口可乐的饮料配方是自己独有的技术,别人难以模仿。可口可乐公司就可以凭此生产出与众不同的可乐,走产品差异化道路。
4.低收入水平这决定了中国的消费特点
目前,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人民的收入还足以用来购买独特但价格也较高的产品。比如,虽然国内家电产品一直在降价,但购买家电的支出仍然要占据年收入的很大比例。因此,发达国家很多产品的价格弹性比较低,消费者倾向于购买价格较高的品牌产品,而在中国,产品的价格弹性比较高,价格就成为消费者在各品牌之间进行选择的一项重要指标。
5.薄弱的市场定位环节阻碍了企业的差异化
在我国,一些企业还没有开始关注消费者的差异,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营销行为对于不同的消费者有不同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因而无法根据自己的优势从细分的市场中找出一个适合自己的部分或者选取一个细分市场来改造产品或者服务。我国现有的企业中,大部分的企业都会为了能够尽快获利润而一味跟随市场潮流。对于那些跟风产品,即便价位再低,也难以占据可观的市场份额。一旦市场定位无法确定,品牌的确立和产品的差异化都将难以获得成功。
6.信息宣传不到位导致差异化产品不被市场所接受
实施差异化就意味着要对现有的品牌进行一定的改进,一旦这种改进没有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差异化也就宣告失败。消费者不是专业人士,也不可能全面地了解每一种品牌的产品,即便是对品牌较为挑剔的消费者,他们只能在其知晓的范围内进行选择;而对于其所知晓的信息进行比较筛选后,会挑出其中一部分进行认真的选择;最终又会在他们中选出二三个进行最后的抉择,直至做出购买决策。在这逐步筛选的过程中,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都要进一步收集有关产品的更为详尽的资料和信息.
四、我国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的对策
1.把握顾客需要,清楚市场细分可能
要“把握顾客”,准确地把握“顾客需要什么?顾客间的需要有何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说,创造顾客就是创造差异。这就要把科学、缜密的市场调查、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作为基础。当仔细分析了市场的现有组成后就会发现,市场需求的差异性使得企业可以根据市场群体需求的不同而将市场细分,找出自己的突破点,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的市场群体的要求。这样可避免与市场上现有品牌在某个领域上的碰撞,而体现出自己的特色,在成熟市场中打开自己的一片天。
2.掌握实行差异化战略的时机性
没有哪个企业会不将品牌上市的时期好好计划而贸然将其推向市场。因此,时机的把握对于差异化战略的成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讲求时机应当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做第一个行动者,二是做个后来者。前者是被普遍认可的做法。在新兴行业中,第一个行动能使公司设立重要的技术准则、战略性预先价值资产以及形成客户转换成资本。这些最先行动的正面结果是在消费者心中建立一种感觉,即这些最早行动公司的产品和服务比其他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更有价值。而作为一个后来者,一旦差异化的产品或服务有技术或其他方面的改进和优化时,差异化的成功也是必然的。如果企业的技术力量和硬件水平都相当的雄厚那么可考虑选择第一种方案。
3.注重产品创新
要重视创新,“产品是本,创新是魂”。差异化策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任何差异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顾客的需要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昨天的差异化会变成今天的一般化。面对顾客需求的变化,我们不能以不变应万变。任何差异都不会永久保持,要想使本企业的差异化战略成为长效药,出路只有不断创新,用创新去适应顾客需要的变化,用创新去战胜对手的“跟进”。
4.加强营销过程的管理和控制
一个企业要在一切领域中胜过其他对手是不可能的,但在产品的某些方面形成自己令顾客钟爱的特色则是完全值得称道的。而竞争对手产品的每一个缺陷正是隐藏着我们的机会,营销领域中的主要缺陷在于顾客的愿望得不到充分满足,认识、抓住并运用这个机会,这就是差异化战略。企业产品的差异化策略成功与否的最高标准就是这种差异化能否得到顾客的认可。一旦顾客认可了,你就是同行业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