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强迫症患者都是天才
强迫症患者都是天才?
强迫症患者都是天才?
强迫症是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神经症,以有意识的自我强迫与有意识的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为特征。强迫症患者明知某一行为持续存在毫无意义且不合理,却不能克制的反复出现,愈是企图努力抵制,反愈感到紧张和痛苦。
天才们都有强迫症:
天才们都有追求完美的特征,这种特征也正是强迫症的典型特征,于是天才拥有了比一般人更多的强迫思考、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性观念。这种状态会使天才有强烈的焦虑不安感,于是他们会通过强迫自己思考、工作来消除这种焦虑不安。
天才们的责任感异常强烈,强烈到可以忘记自己的存在,历史上出现过有的科学家在自己的婚礼仪式进行中跑到实验室里做实验的事,过分强烈的责任感使外人看来天才只不过的疯子、傻瓜而已。
天才们的自卑感与生俱来,他们对自己的作品似乎从来没有满意过,甚至觉得自己很失败。面对着自己的作品总是觉得不够好,然而这些不好的作品在一般人看来,已是高不可攀。也正是由于这样的自卑感,使他们的作品水平不断的提高,到了一般人不能达到的水平。
强迫症患者身上的才能是不容否认的。我一直强调“症状就是未爆发的潜能”,“强迫症,是大自然对强迫性人格在和平时期所遇到的障碍和扭曲的一种天然修正”。
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这种潜能无法真正释放出来,而只能通过症状“折中的”、“妥协的”、“隐晦的”、“象征的”表达呢?因为我们的“仔细”和“毅力”都只使出了一半,症状就在告戒我们要把自己的才能完全的表达出来。简单说,仔细、耐心、谨慎、怀疑、善于思考等才能仅仅释放到了解决理性的问题这方面上,就是只用到了学习上,却没能将这些才能也同样释放到情感上面。患者没能挖掘和利用他们身上敏感细腻的情感感知能力,导致情感受到压抑。症状是修正,但不是要把我们修正成大大咧咧的人,而是要教会我们平等的对待理性和情感,既要仔细的对待理性的问题,也要发挥自己细腻的情感感知能力,不要压抑情感,这样我们才能完善。
不要企图将强迫症患者变成大大咧咧所谓潇洒的人,不能否认他们的理性、敏锐、仔细、谨慎、善于思考和怀疑精神。他们需要做的,是进一步发挥这些天生的优势释放被压抑的情感,而不是否认这些才能,逼着他们“潇洒”。
总是自我怀疑或是强迫症
强迫症是指对某件事产生排斥心理,但是还是控制不住自己不去做。生活中有不少人存在自我怀疑的现象,如果经常是这样就会影响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心理专家指出,总是自我怀疑或是强迫症,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个实例来了解一下吧。
网友提问:
我有一个困扰,就是每做一件事,我都会怀疑自己有没有做错,即使最后给予的评价是“非常好”,我都会怀疑他人是不是在忽悠自己,很多同事也因此认为我很虚伪。我这是怎么了?
心理咨询师:
你可能有强迫症倾向。强迫症的一个表象是重复做某件事,内心排斥,但又控制不住不去做,而具有强迫倾向的核心情绪是焦虑。如果只是偶尔为之,没有影响到你的工作、生活、学习或人际关系,并不一定需要过分在意,也不需要求医。
很多症状是会让我们获益的',可以帮助我们收获更多的成功的。其实,中国有很多管理层都有一些强迫倾向,这样,他们才能少犯错,把事情做得更完美。你也可以多想想这样的怀疑是否给自己带来这样的一些好处。
如何自我减轻强迫症状?
心理专家建议,有强迫行为者要加强与外界和他人的沟通,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不要局限在自己的世界和观念中,要有意识地强迫自己不要怀疑自己。对那些有强迫行为,但还不构成心理疾病的人,心理医生提供了几种自我减轻症状的方法:
心理暗示
比如怀疑车门没锁好,在第一次锁好车门后,站在车子旁,心里反复告诫自己:“我已经锁好车门了,现在转身离开,没事!”如此这样反复念叨几遍,并坚持这样做下去。
纸条提醒
在办公桌醒目位置贴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已经做得很棒了!很好了!”提醒自己不要事事太过追求完美。
自我统计
做一个统计表格,查看自己一天下来,在哪些方面有重复强迫行为,记录重复的次数。同时,给自己设立目标,要求自己逐渐减少强迫次数。
我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总是自我怀疑或是心理强迫症的介绍,如果您也有这种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以免得到病情发展严重了不利于治疗,让自己的身心受到严重的伤害。
强迫症,我不怕你!
强迫症,又被称为强迫性神经症,它是一种神经官能症,焦虑症的一种。患有此病的患者总是被一种强迫思维所困扰,在生活中会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及强迫行为,自寻烦恼。患者自知力完好,知道这样是没有必要的,甚至很痛苦,但却无法摆脱。如何从这样的状态中走出来,让生活变得轻松愉快呢?治疗强迫症,心理专家总结了三大点,即不怕它、不理它、不刻意注意它。
一、不怕它
很多人总“怕”强迫症的出现。其实,这在正常人身上偶尔也会出现的,只不过当事人不在意罢了。而强迫症患者由于怕这种思维的再现,于是,越怕就越会出现,越出现就越紧张,并不断把这种意识强化和巩固下来。
为什么一般人不会形成病态,而强迫症患者则会形成病态呢?究其原因,是个性缺陷在作祟。因此,对于强迫症,患者首先要改变思路,即大家都有过这些思维,我也有,我和大家一样正常。这样一来,就能逐步建立自信心。有此依靠,就能在强迫症这只“纸老虎”面前站得住,和它进行战斗,并且战胜它。
二、不理它
为什么很多患者与其斗争多年,却一直无法战胜它呢?原因就是不能做到“顺其自然”。举例说明,强迫症就像拍皮球一样,皮球跳动代表着病态思维。那么,怎样才能使球静止下来,即症状消失呢?答案就是停止拍球,球自然会静止下来。
对待强迫症也是如此,患者只有忽视它的存在,症状才会慢慢消失。
三、不刻意注意它
有的患者经过初步治疗后,强迫症症状会大大减轻甚至很久不出现,这时,他可能会想症状好久没出现了,会不会再出现?这么一想,强迫症症状果真就出现了,而且带来新一轮恐惧强迫思维的“浪潮”。这种反复是正常的。
我们提倡的态度是,爱来不来!来了我也不怕你!每出现一次反复,就用上述“三不”策略对待它,逐步摸清它的“脾气”,从而掌握对待它的有效办法。
餐前拍美食照是强迫症
面对美食,很多年轻人有拿出手机拍照然后上传到网上的习惯,或是想炫耀,或是想与网友分享。特别是有了微博和微信,更加助长了餐前拍美食的风气。然后有心理学家指出,餐前拍美食可能是患有强迫症的表现。
记者查询发现,一位微博名为“伦敦同城会”的网友发布的一篇名为“吃饭前拍照晒出美食恐患病”的博文,在网络上迅速蹿红。文中称:“权威的精神科医师和女性医院心理科主任Dr Valerie Taylor认为,喜欢在网上炫食物的人可能有病。”数据显示,该微博转发量已达20000多次,评论达2000多条,不少吃货表示“中枪”。
而在芜湖,也有不少年轻“吃货”确实有饭前拍照的习惯。市民潘小姐告诉记者,她平时喜欢饭前拍照,觉得晒美食很开心。“吃饭前,要是有颜色搭配好看的,看上去有食欲的食物,就会不由自主地拿出手机拍照晒到网上去。”潘小姐说。她认为把美食晒到网上是为了让大家看到自己的开心,分享一下喜悦,也有种被“羡慕嫉妒恨”的得瑟感。市民嵇女士也告诉记者,和朋友去饭店聚餐时,一般都会在就餐前拍上几张,然后马上晒到网上写上几句话。她说:“现在都流行这个,什么好的东西都喜欢拍照传图片,晒美食是很正常的行为,再说了也就是一两分钟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
但是,也有人对此不以为然。一位姓李的女士告诉记者,她不太喜欢这种行为,“吃饭本来是件开心事,尤其是上菜的时候很想马上品尝,但是总有人必须要先拍照再吃,搞得大家都失去了食欲和兴致。”另外,一位姓谭的先生认为饭前拍照好幼稚,有点自恋的味道。“身边的女性朋友好多都喜欢饭前拍照,吃饭的时候总是等她们拍完了再吃,我其实早就饿了。”潘先生抱怨道。
对于这个引发热议的话题,记者采访了弋矶山医院心理科的王瑞权医生。王医生告诉记者,这种不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的行为,一般不归为潜在的心理疾病。王医生说:“现在是个科技发达、网络无处不在的时代,大家在使用网络的同时也紧随时代的潮流,所以饭前拍照晒美食作为一种新兴行为,是青年一代分享喜悦、追求时尚的潮流。”王医生认为,这完全是一种个人爱好,在不影响个人工作和他人生活的情况下,不能定性为心理疾病。但是王医生也告诉记者,这种喜欢一旦变成迷恋,那就需要注意了。“喜欢拍是自由,但是到了非拍不可或者不拍就不吃饭的情况时,就容易导致强迫症,长期下去会影响到日常生活,因此拍照晒美食还是适度为好。”
上班常迟到或是心理强迫症 教你怎样避免
一个朋友说,同事们都叫他“迟到大王”。后来,他把闹表从7点调到了6点半,可仍于事无补。我发现,他出门之前总要反复照镜子看衬衫是否平整,反复检查插座、煤气和窗户……即使提前起床,只不过增加了检查的次数罢了。这类人总给自己设定强制性的程序,只有将这个程序完成了,才能踏踏实实地干另一件事。通常,我们将其归入强迫症之中。
此外,还有些爱迟到者是另一种强迫。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底线”,他们会看着表出门,如心中预设是7点半出门,即便在7点24分时,你都休想让他们踏出家门。一旦路上遇到意外状况,迟到就在所难免了。对工作的倦怠也是迟到的一大原因,尤其是那些为迟到找理由的人。这项调查还显示,1/5的迟到者编故事来解释迟到的原因。其中,有些故事编造得极其离奇,如“我梦见被炒鱿鱼了,所以就没着急起床”“我没找到合适的领带,于是等商场开门后去买了一条”等。这反映出他们对乏味的工作心怀不满,或者遇到困难后没有得到及时纾解,在潜意识里对工作产生了排斥。
那么,应如何避免迟到呢?
学习安排时间。制订严格的时间表,张贴在随处可见的位置,把工作安排或朋友约会都标注清楚,并留出足够的准备时间。
换位思考。把自己放在“牺牲者”的位置上,当你被迫等待时,会有怎样的感受?也许你会因此懂得尊重他人的重要。
多做心理调节。让任何事情都顺其自然吧:家里好像没收拾干净,那就让它乱着吧;头发有点脏了,那就再忍一忍。长此以往,克服了焦虑情绪,迟到便会减少了。
我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上班常迟到或是心理强迫症”的详细介绍,相信大家现在对此有一定的了解了。如果你也是迟到大王,不妨试一试上述几个方法,一定会让避免心理强迫,上班不再迟到。
洁癖通常是一种内心的焦虑
喜欢干净、经常清洁是好的生活习惯,可是如果干净过分,就是洁癖了。洁癖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社会交往,它还使人出现心理焦虑等症状。患上洁癖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听到别人说的经验;二是自己对某种事情的担心害怕。
事例1:吃水果要泡3个小时
王辉小时因吃没有洗过的水果,拉肚子了。爸爸告诉他果皮有很多的细菌,如果不洗干净就会得病。从那以后,王辉无论是吃水果还是蔬菜,都要泡3个小时以上才放心。
事例2:洗10次澡我才安心
18岁那年张红被性骚扰了,从那以后她每次洗澡都要洗10次。但是她还是觉得自己不干净,无论什么时候她只要想起了这种事情,就会洗澡。
事例3:外面的世界有细菌
张小姐担心外面有很多细菌,每次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把衣服脱掉挂在门口,从来不会把衣服拿到卧室、客厅,希望把自己的家和外界隔离。
事例4:世界上最脏的就是钱
小杨是一名大学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觉得钱很脏,“我手中的钱可能被很多人拿过,他们做什么工作的都有,而且钱又不能洗。”小杨说。但凡和钱有接触时,他都会戴上手套或用纸隔着拿钱。
教育过度会引发洁癖情结
看到以上这些事例,相信很多人表示不解的同时又会替他们惋惜,觉得这样很累,也影响日常的生活。那么这些洁癖习惯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
辽宁省人民医院心理科主任何茹指出,患上洁癖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听到别人说的经验;二是自己对某种事情的担心害怕。
比如,患者认为由于没有注意清洁而患上某些疾病,从此以后就经常洗手;有人认为性生活也许会染上艾滋病,从此就对此十分戒备;还有人是在情绪低落的情况下患上洁癖的,他们用一种具体的方式来去除内心的焦虑……
另外,有些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过度,比如给孩子一个过分的清洁教育引导等,也会引发孩子洁癖行为的产生。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王旭梅说:“很多洁癖患者并非天生如此,成长经历中,家长或老师对他们的健康清洁教育过度,引发他们把这些想得非常严重。而过度的清洁教育在他们幼小的心灵可谓根深蒂固,长大后就会对这种东西过分地在意了。”
喜欢干净 不一定就是洁癖
何茹说,有些人洗手,每次都洗到胳膊肘,用香皂洗2次,但是不到两三分钟就洗完了,这完全不耽误正常的生活,所以这也不是洁癖。
有些做服务性行业的人,例如护士每天接触的人很多,平时经常会触摸眼睛、嘴、身体等器官,像这样的人经常洗手就不算洁癖,因为是常识性的生活习惯,这是对自我的一个保护。如果是单纯的爱干净,在不影响正常生活、正常工作的前提下也不能称之为洁癖。
何茹表示:当洁癖影响你的社会功能和社会角色时,比如说为了清洁可以不吃不喝,连碗都不敢碰,被子也不敢接触,连班都上不了了,那这就是一种心理疾病,就是洁癖了。
缓解焦虑 分析产生的情景
洁癖的患者以及他们的家人都是非常痛苦,如何缓解这种症状,是他们最想摆脱却又最难以实现的目标。
在采访中,记者获悉洁癖其实是一种心理疾病。既然洁癖患者大多是由于心理焦虑产生的,那么缓解他们焦虑情绪应该是治疗该疾病的突破口。
何茹指出,要帮助患者分析洁癖行为产生的情境、原因,找出他到底对什么事情过分担心、忧虑。同时,也要知道他们遇到什么事情时,会让症状表现突出。当患者重新认知这些事情之后,才有可能真正缓解他们心中的焦虑和不安。
针对此疾病,何茹表示,患者大都需要半年甚至更久的心理治疗,并且根据个人的情况、症状不同,治疗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