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产品生产 > 学产品思维有什么好处

学产品思维有什么好处

发布时间:2024-08-10 20:11:09

⑴ 产品思维和产品是思维是什么

链接:http://pan..com/s/1vCEpjsqLQ36rQV0A4qIyPA

提取码:it1r

梁宁 产品思维30讲。那么多成功者都在强调的“产品能力”,到底是什么?其实,产品能力是一种人生的底层能力。它能训练你:从混沌的信息中抓住要点、找到机会;整合自己的资源,建设必备的能力;把自己的价值打造成一个产品;获得口碑,让自己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拥有它,能让你有一种踩在地上的自信和踏实感。

课程目录:

产品能力是每个人的底层能力

案例:用户体验与结婚教练

同理心训练:怎样理解愉悦与不爽

同理心训练:怎样理解愤怒与恐惧

同理心训练:产品要顺应用户潜意识

认清人的本性,理解角色化生存

.....

⑵ 用产品思维做新媒体有什么好处

(1)好处一:内容辨识度更高,提高内容粘性。(2)好处二:系统化地输出内橡虚容,保证内容的冲族输出质量与频次。(3)好处三:团队从“手散如弊工作坊”变成工业化的“流水生产线”。

⑶ 什么叫产品思维

产品思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综合思维,是进一步把问题解决方案产品化的过程。

我们一般把解决问题又分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产品化看作是标准化的过程。

所以产品思维可拆为下面4个步骤:

(1)发现问题:指问题是什么

用得最多是“用户思维和数据思维”。

用户思维:是我们最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因为一切产品的起点都是用户获益。你需要把自己看成消费者,在遇到同样的情况时你会做什么样的选择、有什么样的感受。

数据思维: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问题,是发现问题的重要方式。数据的涨跌和趋势表现,都是业务情况的精确反映。

(2)分析问题:指为什么会产生这个问题

用得最多是“本质思维”。

本质思维:本质思维是一种寻根究底、找出问题根本原因的思维。可借助“5问法”、根源分析法等方法去开展,这里不展开讲,后面另找篇幅再讲。

(3)解决问题: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用得最多是“效率思维”。

效率思维:商业的发展方向,一定是向着更高效率的方向发展。通过提升业务参与某个或多个主体的效率,能大幅提升交易。

(4)产品化:是问题解决方案标准化的过程

标准化:通过归纳提炼,总结共性,最终落地为产品、产品功能、服务或SOP(Standard Operating
Procere标准作业程序)的方式,进行自动化、规模化解决同一类问题。

所以,产品思维可进一步表述为:产品思维是一种解决问题并将解决问题的方案产品化的综合思维。

它通过用户思维、数据思维去发现问题。通过本质思维去分析问题,通过效率思维去解决问题,通过标准化方法将解决问题的方案产品化。

⑷ 产品思维与项目思维到底有什么区别

项目思维相当普遍。许多人,特别是软件开发人员,都将职业生涯花在项目和项目管理上。大型组织通常有PMO(ProjectManagementOffice,项目管理办公室)部门。这并不奇怪,因为这种方式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我们人类倾向于从项目的角度来思考需要完成的事情。

项目思维的重点是交付。这可以是特定功能或软件的交付,或者是任何产品的交付,从飞机到房子。因为重点是交付,所以主要的衡量方法都是基于日程和时间表。项目管理特别关注产出(output),如何准确预估时间表,能否按照该时间表来交付指定的产出,成为衡量项目管理好坏的标准。项目管理里的“成功”被定义为,预先制定产品规格,设定一个节点日程表,然后按这个计划完成产品交付。

产品思维采用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方法。产品思维关注的是结果(outcome),而不是产出。

这是对项目思维方式的一个重大转变。它关注的不是时间表和日期,而是我们想要实现的目标或要完成的工作。因为关注的是结果,所以至少在开始阶段,给交付设置一个时间限制要困难得多。主要是因为我们并不一定知道如何提前完成目标。

对于那些习惯于花很多时间专注项目管理的人来说,这种想法可能是相当大的转变。由于没有定期监控的结构化时间点和日程表,许多传统项目管理人员会对因此带来的不确定性感到不安。

那么,放弃项目时间表而专注于结果,会带来什么好处呢?

首先,它将重点放在我们努力的目标上,而非努力的程度(过程)上。与项目管理只关注完成度不同,它会确保我们不会偏离大方向。所以产品思维的主要好处是能更有效的获得结果。

而项目思维则需要在一开始时就假设,我们已经知道如何去实现预期的结果。根据这个假设,我们创建了一个项目计划和时间表,其中充满了需求和里程碑,然后就开始执行这个计划。如果我们是对的,最初假设的就是正确的解决方案,那么也会得到好的结果。只要按计划完成就行了。

但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是错呢?如果我们确定的解决方案不能达到希望的结果怎么办?

这就是项目思维让我们陷入各种麻烦的地方。一旦制定了一个计划,要改变它可能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在大型组织里,想转向和改变计划超级困难。一旦日期确定,大家都同意了一个计划,它就深陷每个人的脑海,尽管我们尽了最大努力去学习和适应,它仍然挥之不去。而如果我们错过了一个日期,就会给团队和企业带来难以置信的问题。

但有了产品思维,我们就能在前进的过程中随时适应。我们不设定日期和里程碑,而是专注于实现结果。如果某件事没有成功,或者客户对某件事反应不佳,我们可以据此调整改进,并继续朝着预期的结果努力,而不会破坏每个人都关注的美好计划。

至关重要的是,当问题出现时(不要自欺欺人,它们总会出现),产品思维让我们能够及时调整,并确保不偏离结果。相反,当问题出现时,如果我们困在项目思维中,仍会把注意力集中在时间表上。我们常常会陷入无休止的会议,试图确定最初的猜测为什么是错误的,以及如何才能回到日程计划上。

这最终会导致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被打破、为了进度而牺牲产品和交付质量,因为大家需要集中精力实现最初达成一致的产出(不管这是否仍然是正确的做法)。

我们已经讨论了很多概念,下面来看一些案例。

建造一座房子就是很好的项目例子。我和妻子去年盖了自己的房子。我们经历了选择平面图的整个过程,选择了房子的所有装饰和细节,花了大量的钱。建造开始时,我们的施工经理(他绝对很优秀)给了一个预计的完工日期:大约6个月以后。

显然,这个预估不会完全符合事实,而且经常会出现一些会把日期推迟的因素,但是由于房屋的建造过程可重复性很高,有了明确的输入,一个优秀的建筑经理可以一周又一周地查看计划,并可以确定他们预期完工的时间。

房子完工比计划推迟了1周左右,完全符合我对项目日期的看法。其中一项交易拖延了,因此工程搁置了几天,还导致了一些连锁反应。但没关系。这是在预料之中的。

对于这种类型的建筑工程,非常适用于项目管理。每个人都知道需要做什么,让人们按时完成工作是真正的关键,尤其考虑到不仅仅是我们的房子,而是整个开发过程。

但是这种项目管理在任何地方都有效吗?

并不是。

尽管我们很愿意把软件开发看作是一种类似建筑的过程,但事实并非如此。无论如何努力,清晰定义的计划和工作都不能转化为产品开发。虽然在定义良好的时间表中感觉很舒服,但这不是产品开发的正确方式。

我正在开发的一款产品中,遇到了一个问题。我必须解决它,才能更好的让这个产品扩大受众面,接触到更多的用户。传统的方法是收集需求,确定工作范围,然后开发新功能。但我没有采用这种典型的方法,这让我的同事们都感到意外。

这个产品是面向美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有一部分需要他们展示自己的作品。当我理解了这个问题之后,就开始研究解决方案,比如是直接开发新功能,还是集成第三方软件来实现,等等。

在研究过程中,我清楚的意识到,解决方案是改变我们要求学生做的事情,而不是开发任何功能。与其关注展示作品的功能,不如简单的要求学生利用他们想要的任何软件来展示作品。 实现需求的方法并不是只有一种,只有达到目标才是最重要的。 而且,这对每个人都有很大的好处。学生将自己控制他们的作品集,而我们不会被束缚于开发功能或使用特定的软件供应商。

我们永远不会用项目思维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解决方案的产生是因为我关注的是问题和结果(在我们的应用程序上获得更多用户),而不是开发下一个新功能。

这通常是产品思维的结果。它可以在任何时候出现。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避免了不必要的开发工作。但通常可能需要设计几个产品原型来确定可行性。或者可以做少量的开发工作,来了解哪些特性将真正带来想要的结果。无论我们在学习过程的哪个阶段,关键是我们在学习中,而不是预先决定这个过程和遵循项目计划。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如何保持产品开发的重点?

所有的产品和产品管理都涉及到一定程度的项目管理。我们必须持续推进工作。不幸的是,希望在一个客户或合作伙伴不要求完成日期或承诺的环境里工作是不现实的。

关键是,只有在有充足准备和自信时才能做出承诺。因此, 当我们确认了需要做的事情,并有机会真正理解它需要付出的代价时,才会做出承诺, 而不是在一开始就事先承诺特定的实现计划 。 这通常是在进入工作的冲刺时段。看起来可能有点迟,但正是在此时估算和计划才真正有意义。

MartyCagan在他的书《启示录:打造用户喜爱的产品》中说,这种承诺是“高度诚信的承诺”。我们应该允许团队在承诺之前有时间进行适当的探索和研究。

我们还需要帮助其他人认识到产品思维的好处。很多人要求日期和时间表是有原因的。部分原因是因为旧习惯。但有时对业务和预算是必要的。所以需要理解时间表在这些情况下的作用。如果这有助于产品的销售,我们应该把重点从特定的功能转移到更高的层次。如果是为了管理风险,也许我们需要帮助人们理解, 真正的风险并不是错过一个日期,而是完全错过了我们试图传递的价值。

说到底,产品开发的全部目的就是为用户和客户提供价值。但大多数时候,我们并不知道究竟是什么能带来这样的价值。如果你做年度计划和预算时,认为可以提前一年想出所有正确的解决方案,这是非常不现实的。

项目思维的重点是提前给出解决方案,然后按计划交付,而产品思维关注点在于如何解决问题,所以需要反复试验和调整,寻找对用户价值最大的方案,来保证结果的最优解。项目思维则已经限定了解决方案,后续的行动都是按计划完成它,最终只是能保证实现这个方案,而无法保证问题被正确解决。

产品思维涉及到对不确定性的适应和学习,这可能是相当困难的。但如果我们想要得到正确的结果,而不仅仅是准时的产出,它实际上是唯一的工作方式。

原文地址:https://proctcoalition.com/proct-thinking-vs-project-thinking-380692a2d4e

⑸ 《产品思维:从新手到资深产品人》读书笔记

1.什么是产品思维?

产品思维的关键词是用户与迭代,即研究用户、创造价值和迭代优化。

用户认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面为微观,包括用户画像、用户场景和用户心智;第二层面为宏观,对用户群体进行拆解分层,有多个维度,如用户贡献价值、用户生命周期等。

创造价值:即用户价值,又可以从用户价值中引申到产品价值,产品价值=(新价值-旧价值)-迁移成本;产品价值=平均创造的用户价值*覆盖的用户量。

(注:作者忽略了商业价值,因为产品经理服务的对象有两个,用户与公司,因此需要平衡用户与公司之间的诉求,即分为用户价值和商业价值较为合适)

迭代思维:即在实践中学习

2.为什么产品思维如今会被频繁提及?

因为在互联网时代,发生了四个变化:

第一,产品触达成本骤降;

因为原来的实体商品,从设计到消费者手中,要经过诸多环节,尤其货运和经销成本很高,而移动互联网与智能手机已经普及。

产品实体触达的成本降低,使产品本身的价值重新成为品牌成功的关键。

第二,认知用户质的飞跃;

用户的数据完全记录在产品中,包括用户的属性数据和行为数据,而这些信息在传统行业中很难获取。

大数据的最大价值就是作为认知用户的手段,而传统行业还在用样本调研。

第三,个性化体验成为可能

过去的商品都是标准化的产品,如今可以根据用户的个人喜好和需求订制产品。

这对产品经理产生了更高要求:了解不同用户的需求并做进一步抽象,让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都尽可能用个性化的方式得到满足。

第四,生产方式彻底改变

生产方式的改变主要是生产成本的降低,触达成本、制作成本和维护成本都大幅降低。

成本降低的结果就是,快速迭代成为可能。

用户画像

1.怎么认知用户呢?

认知用户包括三部分:用户画像、用户场景、用户心智。

2.什么是好的用户画像?

用户基础属性:性别、年龄、地域(籍贯&现居)、职业、学历

用户深层特征:家庭情况、工作情况、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娱乐爱好、常用APP、购物习惯(隐私数据,难以量化)

3.用户画像有什么价值?

用户画像的种种特征和描述,延伸出来的是用户生活工作的环境,是他们日常的心理状态,也有他们的认知能力。

4.怎么获得产品的用户画像?

书上或者网上有很多用户画像模板,但是都太教条了,应用在实际的业务中,往往得不到关键的有效信息。

最有效的方法是找几个典型用户,在他们工作和生活的状态下见面聊一聊,这样用户才会更加轻松,并能聊到在真实场景中才会有的感受。

用户群体特征

5.用户群体比较庞大时,怎么认知用户?

用户画像太过具象,虽然能帮助我们深入洞察用户心智,但是具象意味着损失了普适性。

利用用户特征区分用户群体,再用更具体的用户画像做用户认知和判断。

认知用户的一个核心能力是,建立数据、特征和用户画像的关联。

6.怎么建立数据、特征、画像的关联?即怎么做用户分群?

给数字赋予特征标识,特征聚焦的就是用户人群,每个人群都有一个用户画像。

所谓聚焦就是建模的过程:属于某用户群体的概率=关联度系数1*行为特征1+关联度系数2*行为特征2

(举例:一个用户属于高收入人群的概率=a*平台付费会员+b*高端信用卡客户,ab为相关度系数)

若没有条件建模,可用加减法判断即可,如可根据A行为+B行为的值,将用户划分为2、1、0三个群体。

7.在产品的不同阶段,怎么做用户分群?

(1)产品在萌芽期时,更多的是寻找潜在用户的群体特征,以及判断当下核心用户的特征;

(2)产品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有能力提供更丰富的功能和服务,这时需要做人群划分;

(3)到用户规模更大,或者有能力提供个性化服务的阶段,就不只是分几类用户群体提取特征了,可能需要从每个维度都拆分为不同的群体。

8.用户生命周期划分会遇到哪些陷阱?

首先要明确划分用户生命周期的初衷:区分不同的人群,对这些人群做需求分析,然后提供精准的功能或服务。

(1)第一个陷阱是,生命周期的划分不是源于数据聚类,不是源于已有的方法论,而是源于对用户的认知;要看用户群体本身是否存在明显的边界。

(2)第二个陷阱是,生命周期是平台视角的,不是用户视角,划分出人群后,该做什么依然要根据每类用户的需求来推断。

9.电商产品和支付产品,有最完整的行为数据,可以刻画最完整的人群画像。

10.互联网产品已经逐渐进入深水区,做产品也不是当年做做表面用户体验那样,已经更多地涉入业务。

场景

11.什么是用户场景分析呢?

考虑到产品使用的外部环境,不仅对用户有判断,对外部环境也要有判断。整体考虑到的需求,才可能是最真实的需求。

(1)考虑使用手机的物理环境;如开车的场景、紧急求助的场景和无网的异常场景

(2)考虑用户所在的社会场景;如“让用户尴尬”的场景,公共场合或安静的场合用语音助手等

(3)考虑用户的心流;即用户在特定心理场景下的状态,称为心流,如逛街心流,商场中的餐厅、饮品店、服装店、娱乐设施以及美甲店,构成了一个整体

12.心理账户:哪怕是一样面值的收入和支出,在一个人的心中,它们都被分门别类做了编码,重要程度和账户的额度截然不同。

用户的心理账户会判断每天或者每月花多少钱在什么事情上,哪怕不是特别具体清晰。

场景判断能够帮助我们更精确捕捉用户随时会变的需求,即用户需求是动态的。

13.场景是需求的限制条件,决定了需求的适用范围。

14.如何推销梳子给和尚?

这个问题就是考察了推销员寻找消费者使用商品的各种场景的能力。

(1)梳子可以梳头皮,活络血脉,有益健康;

(2)香客烧香磕头,仪容会乱,可以在寺庙中提供梳子,在细节处提现佛家对众生的关怀;

(3)香客可自行购买,因为梳子是最平易的礼品,比各种挂饰更贴身和实用,也可称“积善梳”,有比较好的寓意,同时对寺庙也是另一种香火钱,一举多得;

15.如果产品在用户场景上定位清晰,是非常容易宣传和推广的。

“收礼只收脑白金”和“怕上火喝王老吉”的经典营销案例就是让产品的场景深深植入用户心智,用户的心理账户是“给长辈送礼”和“吃东西败火”要比“买保健品”和“喝饮料”更有价值。

用户心智

16.找到用户需求——认知用户——了解用户心智——社会学、认知心理学、行为经济学,作者将社会学知识、心理学知识、经济学知识通过产品体系成功关联在了一起,这也是把偏理论、偏学术知识与商业中的实践经验结合在一块,且真正指导了实践,发挥了作用,载体是产品经理这一具体职位,最终建立为产品思维体系。

自己也曾读过各种类型的书,但是没能与实践结合,也没有发挥作用,只是停留在“知道”这个层面,也没有建立一个体系,将这些不同类型的信息和知识串联起来,所以努力的方向有两个:更多的实践,积累商业经验;并有意识的将各种类型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以实践经验为载体,建立一个体系。

17.用户是产品的根源,用户心智则是用户需求的根源。用户所做的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是他们在具体场景下,认知某个事物后的反馈,这个认知的基础就是用户心智。

18.把用户认知抽象为一个函数:想法=F(X,Y,Z),即用户的感知和场景是参数,经过用户的心智函数F,就可以得到一个用户认知结果。

19.怎么探索用户心智呢?

可以从社会心智和认知行为心智两方面论述。

社会心智

在社会学中,影响一个人的塑造因素,主要有三个核心资源,

(1)物质资源:一个人拥有的财产或资产;

(2)社会资源:一个人的社交圈,以及在社交中的影响力(是否有能力影响别人和别人对自己能施加多大影响);

(3)文化资源:一个人的文化程度,知道哪些事情,是否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想法;

认知行为心智

人类大脑有两种系统,即两种思维方式,

(1)系统1是无意识的、快速的思维方式

(2)系统2则需要注意力集中,做复杂的运算

(3)我们通常倾向于用系统1思考,遇到麻烦时,再使用系统2

20.由于系统2思考的缺失,会导致不理性的思考方式,这被称为认知偏误。

(1)损失厌恶:用户对损失更敏感

如今电商平台大量发放优惠券,利用的就是损失厌恶:通过发放大量的优惠券,然后反复提醒消费者,要是再不赶快使用,你就会损失一大笔钱。

科学实验表明:损失带来的负效用为收益正效用的2-2.5倍。

(2)框架效应:面对同一个问题,在使用不同描述后,用户会选择乍听之下比较有利或顺耳的描述

在损失会比较大的时候,强调收益,在损失比较小的时候,强调损失,可以让用户更认同。

(3)锚定效应:一旦你建立了初始锚定认知,后面的认知就会基于这个初始参考物来做判断,可用此认知偏误管理用户预期

电商中的锚定效应:一个电饭煲商家有三个产品,A款100元(功能数3)、B款400元(功能数10)、C款300元(功能数8),销量最好的是C款;因为A和B就是C的锚定物,A用来锚定C的功能丰富,B用来锚定C的物美价廉。

外卖中的锚定效应:告诉用户的预计送达时间是30分钟,但实际25分钟内就可以到,这就超出用户预期了;若告诉用户20分钟送到,实际25分钟送到,用户就会很不满意。

(4)注意力偏误:用户只会关注满足自己需要的核心流程,对无关信息的关注程度极低,基本忽视

原则1:主线流程之外的信息和功能,要默认用户不了解;

原则2:大段的文字和小字体的文字,要默认用户不会阅读;

原则3:有重要的流程步骤、信息传递,就需要更突出或阻断式提醒;

(5)主观验证&证实偏见&逆火效应

主观验证:一个人如果相信某个观点或判断,他会主观上把许多无关的信息作为支持这一观点的论据;比如星座这类心理测试

证实偏见:当一个人有了一个假设后,他会偏好能验证假设的信息,而选择忽视那些否认假设的信息;

逆火效应:当假设被相反的信息否认后,我们反而会更加深信自己原本的假设;这是因为人的逆反性,对方越是急切说服你,你就越是认为他说的是假的。

(6)概率思维与0/1思维:我们做产品时用的是概率思维,而对用户来说,只是0和1的关系,即正确和错误、满足与不满足。

如医疗产品,判断用户病症的概率是95%,准确率已经很高了,但对用户来说,一旦失败,影响到的是他们的生死,不能儿戏。

(7)知识诅咒:我们了解的知识越多,就越会丧失在不了解的视角看问题的能力。

我们作为产品经理是全知的存在,了解产品的各种细节、功能、策略,但用户的认知程度是参差不齐的,因此我们做任何功能时,都要假设用户得到的信息是缺失的和不完整的。

要摆脱知识诅咒,我们只能依靠频繁地与用户沟通,获取用户的想法。

(8)峰终定律:高峰和结束时的感觉,是未来最容易让人回忆起的体验。

(9)宜家效应:宜家家居会生产一些需要用户自己动手组装的产品,因为人会高估自己劳动带来的价值。

比如通过一些小游戏用户可以赢得优惠券,用户更倾向于在失效日期前用掉,因为他们会感觉到这些奖品是自己赢得的。

宜家效应对产品经理的提醒:对于用户花费时间和精力得到的权益或者虚拟物品,在做削弱它们或导致它们贬值的事情时,要特别谨慎。

(10)间隔效应和延迟效应

间隔效应:有间隔的重复接触,比无间隔的重复接触,有更好的记忆和学习效果;

延迟效应:长延迟时间的少次接触,比短延迟时间的多次重复接触,有更好的记忆和学习效果;

21.基于用户心智,我们怎么更好的认知和判断呢?

(1)获取足够完善的用户画像和用户场景

(2)要对普遍存在的认知偏误有所了解

(3)要有极强的同理心,分析拆解用户表达的内容,对用户行为背后的心理决策逻辑做共情猜测

(4)要用科学论证的精神反复检验

22.用户心智是用户行为背后的原因,越本质的东西通常越准确,也越有复用性。

23.产品决策者在一个产品乃至一个企业中的价值,会通过决策能力体现,能够认知到用户什么程度,也间接决定了产品决策者的层次和水平。

24.需求是什么以及需要遵从哪些原则呢?

(1)需求是用户对解决现存问题的需要

用户:了解真正的用户是谁、在哪里、有怎样的心智模型

现存:需求不是创造出来的,而是用户现在正面临的问题

问题:先区分是不是问题,再区分是多大的问题;可以借助马斯洛模型、痛点、痒点等判断

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客观的,需要解决是主观的;如你认为单身是问题,但越来越多人更喜欢单身

(2)需求不是无边界的:超过一定边界后,用户的边际收益会骤降,甚至降为零;如外卖用户满意的送达时间是20分钟,那么从40分钟做到20分钟和从20分钟做到10分钟的用户价值是不同的

(3)用户的诉求不等于需求

“人们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知道你把产品拿给他们”可拆解为三个点:人们通常无法表达自己的需求;人们表达的需求经常是不准确的;用户在使用产品时才能验证自己的需求

国外某成人网站在定义视频质量时,用的是播放该视频时离开网站的用户数量,这被许多人成为天才式的产品设计。

产品经理判断用户需求只有两种方法:用行业经验和同理心捕捉用户需求,如乔布斯、张小龙;或者只能投入市场测试用户使用产品的情况,这也是迭代思维的价值,适用于大部分人

(4)需求的主体是目标用户:我们不需要考虑所有用户的需求,而是要找出目标用户

(5)需求有其时空约束:即我们在关注需求时要看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以及用户的心流和心智

(6)用户是需求的集合:我们要了解我们正在关注的需求,处于用户心智的什么位置,占多大比重

互联网产品不仅要关注用户数量,也要衡量用户质量;衡量用户质量的一个更准确的标准是,用户使用时长(产品的用户总在线时长=产品覆盖的用户数量*每个用户的平均使用时长)。

支付宝在日常线下消费场景的劣势在于,覆盖用户的使用时长实在太短了。

使用时长代表的是用户对产品的依赖程度,也间接反映了产品满足的用户需求在用户所有需求中的位置。

(7)需求存在不同层次:需求的拆分没有固定的方法论,有一个产品经理思考问题的法则,就是无论任何事情,都连问6个为什么。

从衣食住行、购物的生活需求,到社交、成就感、归属感这样的精神需求,深层次的用户需求没有变过。

1. 产品经理能创造哪些价值?

(1)用户价值:用户在使用产品时主观判断能否帮助自己解决特定的问题

(2)产品价值:从产品设计的视角关注的用户价值

(3)用户体验:在实现用户价值过程中用户的主观感受

用户价值是我们为了让用户到达目的地铺的一条路;产品价值是我们铺的路有多少人用,是不是比别的路好;用户体验是在行驶的过程中,道路是否颠簸以及路边的风景怎么样。

2. 什么是用户价值?

(1)我们能够为用户创造的价值——用户使用产品时对我们的感受是否有价值、有帮助

(2)用户对于我们的商业价值——用户是不是能够提高我们的收入或者是潜在的贡献者

3. 什么是产品价值?

在市场环境中看:产品价值=(新体验-旧体验)-迁移成本

在平台视角看:产品价值-平均创造的用户价值*覆盖的用户数量

注意产品价值是相对价值,需要考虑外部环境,对比不同的产品,并考虑目标用户不同的诉求。

4. 什么是用户体验?

用户体验,即用户在使用一个产品或系统之前、使用期间和使用之后的全部感受。

狭义上的用户体验,是网页设计、界面设计和交互设计。

广义上的用户体验,不仅包括人机交互,还包括在整个产品呈现过程中的所有用户感知。

5. 怎么寻找产品的核心价值呢?

(1)符合用户价值

(2)对应的旧体验较差,有空间

(3)覆盖的用户够多(市场够大)

(4)简单明了(即要考虑用户心智认知问题);没有深入人心的心智建设,用户很难在对应的场景下想到用你的产品解决问题。

(5)自己有经验或资源优势

6.许多产品留存用户的手段,诸如积分、会员等,就是在设法提升用户的迁移成本,让用户觉得切换一个平台的成本太高了。

7.在有一定规模的的公司和平台里,会在短期效果和长期的用户价值之间做大量的取舍。在企业价值和用户价值之间,永远都是权衡博弈的关系。

8. 怎么认识和解决用户体验问题呢?

可以拆解为四个维度:

(1)可用性:让用户可以达到预期目的,通常也是核心用户价值的体验

(2)易用性:用户达成目标的成本;易用性不会影响用户达成目标,只影响用户达成目标的成本和对成本的感受

(3)稳定性:用户在各种场景下,是否能无异常地完成任务;场景越复杂的业务,对稳定性的要求越高

(4)超预期:体验比用户原来使用的产品好和使用产品的用户持续获得惊喜

9. 怎么建设易用性?

梳理产品整体体验的用户体验地图,用户体验地图的核心有三点:

(1)真实触点;需要用户所有的用户触点,包括线上和线下

(2)触点间关联;需要触点间有明确关联,最好是状态机

(3)遭遇的问题和主观感受;需要了解每个触点用户遭遇的问题和主观感受

10. 怎么建设稳定性?

主要有两点:降低异常发生的概率和降低异常发生后的解决成本

大多数用户都是0/1思维,一旦受到严重伤害,用户不会判断概率问题,而是一票否决。

首先确保几乎所有的异常发生后都有降低成本的解决方法,其次是要竭力优化异常发生的概率。

11. 超预期体验存在什么陷阱?

(1)落入哪个体验差大优先级就高的陷阱;如理财类产品,优先解决的是可用性问题,其次才是易用性问题

(2)破坏用户体验的稳定性;间歇性的超预期体验会适得其反,要只考虑永久性的超预期体验,如做坚果零食的产品,若间歇性发开壳器等小赠品,用户锚定的正常体验是有赠品,没有赠品就会变成异常体验和差体验

1.产品落地包含三个核心逻辑:

(1)供给侧能力

(2)迭代思维

(3)科学思维

懂用户、懂价值,只是懂需求而非懂供给,这种情况下很难做好产品。比如做网约车平台,司机怎么招募、怎么管理;做酒店服务,大的连锁酒店和小的房东都该如何建立渠道,如何设置合作机制。

认知用户和做用户价值判断,认知行业和做供给侧逻辑判断,是先决条件,但是否符合真实世界的逻辑,没人能提前准确预测,这中间的不确定性,就要靠迭代思维来弥补。

2.供给侧通常分为两种情况:

(1)单向提供功能和服务的产品,即独立品牌产品,如网络搜索、微信、爱奇艺

(2)多方撮合的平台型产品,即平台类产品,如淘宝、微信公众号、滴滴、美团

3.独立品牌更关注自己完成的“功能体验”和“服务品质”,而平台类的产品更关注的是赋能B端供给侧的用户,让他们具备足够的“功能体验”和“服务品质”。

4.独立品牌产品和平台型产品之间有什么关联?

如今的平台类产品都逐渐有了独立品牌产品的特性:用户会关注平台的品牌背书,也就要求平台不仅仅做好撮合,也要做好B端供给侧的服务品质把关,用户一旦出了问题,首先想到的不是B端角色有问题,而是平台做得不够。

即做平台型产品,要为供给侧的质量做出品牌背书,单纯撮合的意义不大。

5.我们需要获取什么样的用户,需要创造什么样的价值,再考量什么样的供给侧能够完成这样的逻辑,最终获取对应的供给侧角色和资源,即从需求出发去分析供给,而不是相反。

6.从纯粹用户的角度看,我们在创造价值差或者体验差;从企业的角度看,我们这创造成本差,即能否用更高效的手段达成同样质量的体验。

创造体验差或成本差的两种方法: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

7.两种商业模式:流量模式和交易模式。

(1)流量模式的商业变现通常是广告,做好这种模式的要求是能找到更好的广告主以及提供更精准的服务,如现在的千人千面;还有一种是增值服务,如会员

(2)交易模式的产品分两种类型:平台型和自营型;平台型本质上是中间商,即赚取中间的差价,如滴滴和美团外卖;自营型的商业营收就是售卖的利润,如小米、网易严选

不管是流量模式还是交易模式,互联网产品的商业模式有个核心要素:要有一定的规模效应,或者在一定的阈值后,边际收益逐步增加,边际成本逐步降低,否则就会得不偿失。

8.产品迭代的四个步骤:

(1)判断最重要的体验差;产品价值=(新体验-旧体验)-迁移成本

(2)新体验的最小成本尝试;灰度(小流量)实验、AB实验

(3)观察结果,识别正误;用户反馈和行为数据

(4)坚持对的,放弃错的;第一,确保在预期时,就设置清晰的退出机制;第二,塑造无压力的试错环境;第三,由第三方来做中立的判断

阅读全文

与学产品思维有什么好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什么叫产品力包括哪些方面 浏览:554
txt和数据库哪个好 浏览:136
微信如何删除相片里的小程序 浏览:365
哪些人可以请刑事代理人 浏览:521
送快递代理点利润多少 浏览:675
邮政寄完快递多久有物流信息 浏览:50
记忆数据是什么东西 浏览:899
海螺化石哪里交易 浏览:370
初级工程师需要什么技术 浏览:168
桐乡交警的政务公开信息哪里有 浏览:221
祁东市场有什么好吃的 浏览:469
有用信息怎么收集 浏览:601
数据库文件怎么部署 浏览:523
新手吃鸡如何练技术 浏览:584
广西老表不知从哪里学到的技术 浏览:11
什么交易所的币起步充值低 浏览:390
东营技术专利申请怎么申请 浏览:172
固原商贸市场有哪些 浏览:715
抖音程序员现在怎么样了 浏览:889
数据分析如何找工作 浏览: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