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1知识点总结
第四章 发现与明确问题
一、发现问题
1、 问题的来源
生活中,有许多形形色色我们所不知道的需要解答的问题,这就是问题。在技术课程中,我们讨论的主要是技术方面的问题。
从技术角度看,人类进步与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进行设计,从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是如何产生的?
第一种:人类生存活动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
第二种:由别人给出问题,设计者必须针对问题寻求解决方案。
第三种:基于一定的目的由设计者自己主动发现问题,并试图解决它。
第一、第二种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较明确,主要是针对一般的和已有的问题提出的,而第三种问题却是全新的,它需要我们积极主动的思考,需要我们细致入微的工作,需要我们独具慧眼的发现。这类问题的发展,一方面可以挑战和拓展我们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推进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2、 发现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a、 观察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是我们寻在的背景和基础,它往往蕴藏着丰富的问题资源,同时也离我们最近。对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我们还可以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来加以发现。这样的观察,往往需要根据一定的目的,先制定一个观察提纲或观察表,然后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观察日常生活的某一个方面,最后在一定的总结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b、 收集和分析信息
我们通过对信息的收集、检索和分析,往往可以发现有些有价值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询问访谈等方式进行信息的收集,也会有惊人的发现。我们把对已有文献信息进行收集、分析的方法称为文献法;把问卷的方式进行实际调查,获取信息、发现问题的方法称为问卷调查法;把以询问的方式收集和获取信息、发现问题的方法称为询问法。其中,询问法包括直接询问法、间接询问法、集体询问法、家庭走访询问法、个别询问法。
c、 技术研究与技术试验
技术研究、技术试验是重要的技术活动,也是发现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通过技术研究、技术试验,我们有可能从对已有技术问题的研究中发现与之相联系的问题,从已有的研究结论中发现新的问题,也有可能在技术研究、技术试验中获得灵感、体悟,进而发现新的问题。
二、明确问题
1、 明确问题的内容和价值
a、 问题是否明确
采用各种方法可以发现很多问题,但这些问题有时可能是模糊不清的,需要我们进一步加以明确。明确问题需从问题表述本身是否明确、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否明确、提出问题的目的是否明确等方面进行考虑。
b、 问题的价值
明确了问题的内容以后,还需要确定问题是否有价值。
(1)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尊循了基本的科学原理。
(2)迄今为止,能否确认该问题尚未得到充分解决。
(3)在调查的范围内,该问题是否有普遍意义,在更广的范围内,该问题是否有意义?
(4)在多个问题同时发生时,该问题是否是主要问题?
(5)现有的技术条件能否解决这个问题?技术发展以后呢?
(6)解决该问题所需要的投入是多少?投入与产出的比是否理想?
明确问题的内容和价值,除了需要一些主观的分析外,还可以借助于一些研究手段来进行。这样,既可以深化对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明确问题的内容和价值,又可以为分析问题解决的条件及实现的可行性、提出设计要求奠定的基础。
2、 明确解决问受到的限制及具体的设计任务
在明确问题的内容与价值后,还应该明确解决这一问题所受到的主观条件的限制,明确设计所应受到的限制和所应达到的标准,进而提出设计任务。
无论是一个问题的解决,还是一项设计的进行,它的限制主要是由两方面决定,一是设计对象的特点和问题解决的标准,二是设计者的技术能力和条件。
当我们对解决问题所受到的限制作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后,就可以将该问题明确地视为一个设计对象,并依据已有的调查、研究和分析,提出具体的具有一定可行性的设计要求了。
3、 设计计划
为了保证设计的顺利实现,我们需要制定设计计划。设计计划可以更好地保证设计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它可以通过工作程序的排列来表示。
为了统筹安排设计进度,合理利用设计资源,并根据时间要求以及设计各个阶段的工作量和设计的难易程度,科学、合理地分配时间,在完成设计计划的基础上,还需要制定一份时间进度计划表。设计各阶段工作的展开有的可以同时进行,有的需要依次推进。
根据需要,时间进度计划表还可以用设计计划书的形式来表达。
第五章 方案的构思方法
一、方案的构思方法
1、 设计分析
合理的设计分析是成功地进行技术设计的关键一步,分析得当可以指引以后的技术上可以少走或不走弯路。
产品本身是一个整体,包括功能、造型、材料等,但任何产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一方面,它是为人服务的,人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品的设计;另一方面,它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使用的,必然受到环境的制约,并对环境产生影响。因此,设计任何产品都应综合考虑物、人、环境三个方面。详见书本P95台灯分析的例子。
2、 方案的构思方法
方案的构思是指人们在一定的调查研究和设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思考将客观存在的各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律架构起来,形成一个完成的抽象物,并采用图、模型、语言、文字等方式呈现思维过程。
方案的构思过程中,考虑到的许多问题是模糊的、零散的、不系统的,而且也是不具体的,怎样把这些模糊的、零散的、不系统的设计想法变成我们能看到的、比较完整的具体方案呢?这就需要一定的方法
(1)草图法
设计时,我们可以运用草图法进行构思。草图不仅能将一些想法明确地表达出来,而且可以随意修改。在运用草图法进行构思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捕捉灵感、自由发挥、不受约束。
(2)模仿法
模仿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事物进行方案的构思。如仿生技术
(3)联想法
要用联想的方法进行方案的构思,人们就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广的见识、较好的知识基础及丰富的想象力。
利用联想法进行方案的构思,不一定能使技术设计一次性成功,但它有可能为构思找到一种方法或一条形成方案的路径。运用联想法进行构思后,我们不能盲目地实践,而应该首先对方案进行科学论证,而后再进行制作和实施。
(4)奇特性构思法
奇特性构思法所形成的方案一般具有原创性。这些构思在历史上很少发生,或从来没有发生过,甚至有些构思在当前的科学、技术、经济条件下无法实现。
3、 方案的比较和权衡
在多个方案经构思形成后,我们往往要对这些方案进行评判和比较,同时要从设计的目的出发,针对一些相互制约的问题进行权衡和决策,最后选出较为满意的方案或集中各方案的优点进行改进。
对方案进行比较和权衡的过程是一个综合考虑的过程,各个指标并不是独立的,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制约。抓住设计的核心与关键是权衡设计方案的必要条件。
考虑的方面:实用、美观、创新、稳定性、安全性、环保性、加工难易程度、经济成本。
第六章 设计图样的绘制
一、设计表现图
1、技术语言的种类与应用
技术语言是一种在技术活动中进行信息交流的特有的语言形式。技术活动的丰富性使得技术语言具有多样性。比如图样、图表、模型、符号等。
技术语言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按照专业类型来分, 有计算机程序语言、工程图学语言等;依照人的感觉类型的不同来分,有视觉语言、听觉语言和触觉语言等;依据人的视觉形式的不同来分,有图形符号语言、文字符号语言等。
技术语言的两大特征:言简意赅、通俗直观。
不同的技术语言往往适用于不同的应用范围,具有不同的功能。
口头语言:较多适用于面对面的、规范要求并不过于严格的场合,其特点是简洁、方便。
技术图样:是采用某种规范形式将设计用图样的形式表达出来的一种设计交流的语言。具有直观性、高效性、准确性和永久性。说明和陈述比较详细。
模型:具有感性、直观的特点,容易吸引观众或读者的注意,并使人更容易把握技术的特征,是最具有技术特征的一种表达方式
图表包括相关的表格、草图、效果图等。图表是表达设计思想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文本、图表之类的交流方式相对比较正式,适用于具体有一定技术要求的交流,其特点是较为规范,可以反复查阅、核对。
计算机演示、网页:是各组成部分和运作一目了然,比较生动、形象,其中网页的方式还具有交流时间灵活、开放性强等特点。
网络语言:帮助人们实现了远程的设计交流的需要。
除了上述技术语言外,在技术活动中,我们还需要借助另外的技术语言如技术符号、精度要求、必要的文字说明等。各种技术语言的灵活应用构成了对设计的完美表达。
2、草图的绘制
徒手绘图: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徒手自由画线练习,提高对笔的控制能力。
网格徒手画:作图的要领是与地面垂直的线垂直画,与地面平行的线按网格上的斜线画,同时以网格上的小格来确定物体的比例关系。作图时,先按照作图的要领,用铅笔画出物体的结构线,使物体的各部分结构关系能清楚地表达出来,然后用墨线描出物体的轮廓线,注意外轮廓的实线要略为粗一点。
基本图形的绘制请参看书本P113
草图也叫方案草图或设计速写,它能迅速捕捉和记录设计者转瞬即逝的创作灵感,表达设计创意,是把设计构思转化为现实图形的有效手段之一。可分为构思草图和设计草图。
构思草图是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产生的设计想法的记录,它以具体图形的形式记录和描绘设计者头脑中的诸多想法。设计的主体构思基本上是在绘制构思草图阶段完成的。
设计草图是经过设计者整理、选择,修改和完善的草图,它是一种正式的草图方案。设计草图是构思草图中挑选出来的,可以继续深入的,可行的实际方案,是通过对细节的完善得到的。
草图的绘制步骤,详细参看P115
3、 透视效果图的识读
学会识读效果图,可以通过画面所表现的形式获取需要的设计信息。与草图相比,效果图更能真实地表现产品的式样、材质和空间效果等。因此在识图时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产品的形态、功能和特征,要注意从中了解产品外观上的实际比例关系和色彩搭配及材质感,了解产品内部结构和色彩装饰效果。
4、 正等轴测图
正等轴测图是一种可以表现物体三维结构特征的图形。采用这种投影图可以表示最初的设计思想。
建立坐标轴的时候,各轴的夹角是120度。具体绘制过程参看P117-118。
二、常见的技术图样
1、正投影和三视图
正投影法就是假设投影光线与投影平面垂直,在投影平面上求取物体的投影的方法。为了确定物体的结构形状,需要采用多面正投影。
三视图:物体的正面投影,即物体由前向后投影所得的图形,通常反映物体的主要形状特征,称为主视图;物体的水平投影,即物体由上向下投影所得的图形,称为俯视图;物体的侧面投影,即物体由左向右投影所得的图形,称为左视图。
为了在同一张纸上画三视图,三个投影面必须展开,在同一个平面上。俯视图在主视图的正下方,左视图在主视图的正右方。主视图反映物体的长和高,俯视图反映物体的长和宽,左视图反映物体的高和宽。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
三视图的绘制步骤见P122-123。
2、形体的尺寸标注
四个基本的要求:正确(符合国家标准)、完整(不重复、不遗漏)、清晰、合理
尺寸三要素:
(1)尺寸界线
尺寸界线用细实线绘制,并由图形的轮廓线、轴线或对称中心处引出,也可利用轮廓线、轴线或对称中心作尺寸线。
(2)尺寸线
尺寸线用细实线绘制。尺寸线必须单独画出,不能与其他图线重合或在其延长线上。一般采用箭头作为尺寸线终端。
(3)尺寸数字
图样上所注尺寸表示形体的真实大小,形体的真实大小与图样的大小及绘图的准确度无关。图样上的尺寸,以毫米mm为单位时,不注写单位,否则必须注明。线性尺寸的尺寸数字一般注写在尺寸线上方或其中断处,水平方向尺寸字头向上,垂直方向尺寸数字写在尺寸线的左侧且字头向左。
标注举例:
尺寸界线超过箭头2mm,尺寸线与尺寸线,尺寸线与轮廓线相距5-7mm。如P124
直径:符号为ø,整圆或大于半圆的圆弧需要标注直径。标注直径的方式有多种,选用何种方式通常由圆的大小和位置来决定。如P125。
半径:符号为R,半圆或者不足半圆的圆弧需要标注半径。标注半径的方式也有多种,采用方式也应根据圆弧的尺寸与位置来确定。如P125
3、机械加工图
以三视图的形式来表达机械加工方法的一种技术图样,是完成产品机械加工的主要依据。它通常由三视图及其尺寸标注,必要的其他视图、标题栏和文字说明几部分组成。必要的其他视图如局部放大图、剖视图等可以用来将三视图不能完全表示的物体形状表现清楚。详见P126
4、剖视图
假想采用剖切平面的方法剖开物体,将处于观察者与剖切面之间的部分移去,将其余部分向投影面投影所得的图形称为剖视图。剖切平面一般具有以下两个特征:(1)包含内部结构如孔、槽的轴线,或物体的对称面(2)平行于相应的投影面。
画图时应注意:
(1)物体被剖开后,用粗实线画出物体的剖面轮廓及剖切平面后的可见轮廓。(2)采用剖视图后,应省略不必要的虚线,只有对尚未表达清楚的物体结构才画出虚线。(3)由于剖切平面是假想的,因此在一个视图上取剖视,并不影响其他视图的投影(4)剖面需按规定画出与物体材料相应的剖面符号,金属材料的剖面符号为与水平线成45度的一组平行细实线,同一物体的各剖视图的剖面线应间隔相等、方向一致。
5、线路图
电子线路图一般是指用图形符号和线段组成的电子工程用的略图,包括电路原理图、接线图和逻辑图。
在识读线路图的过程中,首先要认识线路图中的元器件符号,知道它所代表的元器件;其次要弄清楚元器件符号相互之间的连接方式;最后确定信号如何流通。
第七章 模型或原型的制作
一、模型
原型:是在产品生产之前制作的与产品大小相同、使用功能一致的物体。可以是产品本身。
模型:是根据实物、设计图样或构思,按比例、生态或其他特征制成的与实物相似的一种物体。由于模型有制作成本低、便于修改等优点,设计者一般通过模型来呈现产品的设计方案。模型制作是产品设计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模型制作的过程不仅是设计思想体现的过程,也是发展构思的创造性过程。
模型具有以下两个功能:
(1)使设计对象具体化。
模型可视、可触、可控制,可以形象地表达所设计的产品的比例、尺度、线型、 色彩、材质以及每一个构成面。它是一种实体设计语言,为设计的表达和交流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使设计委托者、生产单位和设计人员之间能够直接沟通,全面认识设计方案。
(2)帮助分析设计的可能性
由于现代工业产品大部分是在大规模、自动化和巨额资金投入下生产出来的,因此,仅凭图纸提供设计意图,很难把握设计的可靠性。如果设计一旦失败,损失将十分巨大,所以,设计一件复杂的产品,必须通过模型制作,才能投入生产。
模型制作是技术设计中的一个环节,也是一种技术方法。通过模型可以研究技术活动的规律和特征。在设计过程的不同阶段,根据不同的要求往往需要制作不同的模型。
草模:用于产品造型设计的初期阶段,它可以采用立体模型将设计构思简单地表示出来,供设计人员深入探讨时使用。
概念模型:用于设计构思初步完成之后,在草模的基础上,用概括的手法表示产品的造型风格、布局安排,以及产品与人、环境的关系等,从整体上表现产品造型的整体概念。
结构模型:用于研究产品造型与结构的关系,清晰地表达产品的机构尺寸和连接方法,并用于进行结构强度试验等。
功能模型:主要用于研究产品的各种性能以及人机关系,同时也用于分析检查设计对象各部分组件尺寸与机体的相互配合关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用于试验。
展示模型:展示模型是在 结构模型和功能模型的基础上,采用真实材料,按照准确的尺寸,做成的与实际产品几乎一致的模型。作为产品的样品,展示模型为研究人机关系、结构、制造工艺、外观、市场宣传等提供实体形象,并可以直接向设计委托方征求意见,为审核方案提供实物依据。
二、工艺
工艺是利用工具和设备对原材料、半成品 进行技术处理,使之成为产品的方法。她体现了生产活动中的知识和经验,并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和经验的积累而不断地改进和发展。因目的和功能不同,工艺有很多种,常见的有加工工艺、装配工艺、检测工艺、铸造、表面处理工艺等。
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工种、不同的工序,往往有其特定的工艺要求和严格的工艺规范。
工艺对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影响产品的功能、强度以及外观等方面。
金属材料的加工工艺
金属材料;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和特殊金属材料。不同的金属材料用不同的性能。
金属的加工工艺包括划线、锯割、锉削、钻孔、连接和表面处理。
划线:就是在待加工的材料上用相应的工具划出加工部件的轮廓线或基准点或基准线。一般步骤为:(1)划出基准(2)划尺寸线(3)划轮廓线(4)冲眼。工具一般有:划针、钢直尺、角尺、划规和样冲。详见P144
锯割:手锯的安装和握法,起锯方法和操作要领。详见P145。
锉削:为了使工件符合设计所要求的形状、尺寸和粗糙度,往往需要进行锉削,铣削和磨削。其中锉削加工操作方便,使用广泛。有扁平锉、半圆锉、圆锉、三角锉。操作要领和方法详见P146
钻孔:用钻头在实体材料上打孔的方法,称为钻孔。常用的设备是台钻,钻头是麻花钻。钻孔的操作步骤:(1)划线定位(2)装夹工件(3)装夹钻头(4)钻孔。
二要二不:操作时要集中注意力;要戴防护眼睛;不准带手套操作;不能直接用手扶持小工件,薄工件。
连接:通过固定连接和半固定连接的方法可以实现金属件之间的连接。连接方法见P148
表面处理:表面刷光,喷涂油漆、镀层。详见P150
三、模型制作
模型制作的一般步骤:
(1)选择合适的材料
(2)根据本地的条件,准备适当的工具和加工设备。
(3)按设计图样划线
(4)对材料进行割据、切削等加工
(5)装配
(6)对模型进行表面处理
(7)对产品的外观造型和色彩进行评价,对产品结构、功能进行检测和试验,检验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8)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做成展示模型。
在模型或原型制作完成之后,根据审美的需要,一般要对产品的外观加以一定的润色,以使产品更美观,更符合人们的心理需求。
第八章 技术产品的使用和保养
一、产品说明书及其编写
1、定义:是指导用户选择产品、使用产品的“路标”和“向导”。
2、作用:介绍产品特性,确保用户正确、安全地使用产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
3、结构:标题、正文、标记
4、形式:条款直述式、自问自答式
5、写作要求:(1)充分考虑用户的阅读需要(2)体现产品的设计特点(3)不必平均用力,而应有所侧重(4)语言准确、通俗、简洁,内容条理清楚
二、技术产品的使用、维护和保养
1、 用户应认真阅读说明书
2、 明确产品维护和保养的要点,熟悉产品维护的途径和方法
3、 明确产品常用的服务途径
㈡ 如何打造一份逻辑清晰的产品方案
这是《90天产品经理训练营》的第10课-产品规划课程课后笔记,重点讲解产品方案是什么,有什么用,怎么做。
带着这些问题,和我一起进入课堂,了解产品方案的来龙去脉
产品方案和项目规划是课程的重点,还是以实战为主,通过老师亲身的案例讲解了如何做产品方案,进行项目规划。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很多人喜欢提出自己的想法,他们以为是需求,其实是针对 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
产品经理需要了解对方提出这个方案的根本原因, 通过不停追问 ,深挖对方的真实需求。
2.产品方案的定义
对于这一段定义,存在太多概念,产品组合策略是什么?产品开发策略是什么?
产品组合策略
所谓组合策略,首先要了解公司所有的产品,在方案中应该罗列所有产品的特点和所处生命周期。
组成策略是对产品项目的增、删、改 ’
互联网项目通常是对一个产品作出相应的方案,应该改为功能组合策略,决定某个周期开发哪样的功能
产品开发策略
产品开发策略有6种:
在产品方案中,根据市场,产品生命周期选择适合的开发策略。
了解需求与方案之间的差异,才能清晰分辨你听到的是需求还是方案,还能让你从需求的视角转变为方案的视角。
1. 需求是感性的,而方案是理性的 。需求通常与人的情感挂扣,没有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往往是当事人遇到问题后提出的解决方案。而方案则是经过严密的 逻辑思考 得出的结果。
2. 需求是一个点,方案是一个面 。需求往往是一类人在特定环境下的痛点,做方案却要考虑不同人在不同情况下的痛点如何解决。
3. 需求是有限的,方案是无限的 。解决方法总比问题多,一道数学题的解决方法就又N种啦。
4. 需求是心灵的,而方案是金钱的 。需求是满足用户的某种欲望,满足人性的弱点,而方案是以盈利为目的,实施起来需要金钱的支持的。
5. 需求是个人的,方案是企业的 。这段话其实我不是很认同,需求可以是企业的,而方案也可以是个人,就看这个需求的来源是哪里,方案的利用者又是谁了。
总而言之,和一般的产品方案的区别就是,用户需求是基础,必须结合运营策略。
既然目的是获取盈利和用户量,那么做产品方案的目标也要围绕目的展开了。
1.深度理解需求的背景。
2.明确解决需求的路径。
3.为项目作准备
一份产品方案,必须具备以下的要素:
1.结构清晰
产品方案的作用是让产品经理自圆其说,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可行的过程,你的方案是给人看的。
任何文档都需要结构清晰,逻辑顺畅,让人看得懂,看得舒服。
2.背景分析
详细的背景分析能人明白这份方案的来龙去脉,阅读起来更加轻松,更容易理解你的思路来源。
3.产品基调
主要是做产品定位,说明你的产品解决了哪些人的哪些问题。
4.产品框架
梳理产品的功能框架,展示你即将要做的产品具备怎样的具体功能。
5.产品预期
描述产品的目标,衡量产品成功的目标是什么。
为什么说产品是落实功能最重要的一步,方案的拽写思路说明了一切,把分析与具体方案结合得出产品需求的指导方案。
很多人把觉得产品需求与产品方案难以区分,最简单的区分方法就是产品需求是具体的细节实施,主要对象是开发人员,而产品方案则是做需求的原因与策略。
产品方案在小公司比较少出现,因为现在互联网的节奏太快了,没有时间给你详细地做一份方案。
产品方案需要用到的地方:
个人思路整理,助你深刻理解需求,提炼最合适的解决路径
对于个人来说,写一份完整的方案能够整理你的思路,使其不仅仅是停留在脑海中,写出来,更清晰。
通过不断思考,结合数据分析,市场分析,能让你更理解需求,从而想出更多的解决办法,提炼出最优解。
项目申报,立项使用
当你有一个想法想要做,请拿出一份方案给你的领导看,给你的开发人员看,让他们明白你要做什么,有什么意义,能够带来什么。
老师举了一个亲身经历过的例子,说明项目规划的重要性,项目规划最重要的就是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如果没有目标或者目标不清晰,很难知道你需要什么,前进的路也不清晰。
不能总想着在摸索中前行。
立项能给人带来仪式感,向你的团队开一次立项会议,让每一个人都知道你们在做一件 什么事情,什么时候完成,完成之后的意义吧
我原来以为立项就是开一个会议,原来不是的,能够告诉协作方的手段,都是立项的方式。
你可以通过电话,邮箱,短信等方式进行,不过最高效的就是会议了。
课程当中又一句话让我感受很深:
作为产品经理,你都不带头开立项会议,谁来带头啊?
无论是小公司还是大公司,关键是看你愿不愿意去做,不要被资源限制住了。
分期是为了设置里程碑,让路途看起来不再遥远。
一个项目开启的时候往往是庞大的,分期是由于 技术条件,时间条件等 资源的限制,把一个大的项目按阶段进行拆分,每个阶段完成一个目标。
个人认为分期是为了更好的坚持,让任务更加具体、可跟踪,并根据阶段目标得达成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总之,分期是为了不走歪路。
项目都是可以调整的,如何调整呢?
看竞品
想与竞品拉开差距,就要做好自己的核心功能,并把这个功能做到极致,让用户离不开你,暂时不用想让用户不爽的地方,而是加大力度做让用户爽的地方。
看反馈
一般会给你反馈的人有两种:死忠粉或者用得超级不爽的人。
通过他们的反馈能了解到好与不好的地方,要仔细分析,得出改进方案。
看数据
数据能真实反映用户最喜欢的地方和不喜欢的地方,找出来,先把喜欢的功能做到极致,再补上不好的功能。
为什么产品方案要结合运营策略?原因很简单,一个产品如果没有运营的支撑,不会有人来用。
所以在产品开发的过程中,要协调好运营人员,不断与它们沟通,产品研发过程中就要进行运营的布局。
运营很重要,运营很重要,运营很重要。
在课程中,老师多次强调目标的重要性。
无论是做市场分析还是需求分析,行动之前想清楚你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为什么我每次上课之前都会给自己提几个问题,就是为了给自己设置一个目标:能解决这几个问题,这堂课才算成功。
所谓管理你的上级,就是要你考虑得比上级更加清晰,能有理有据地说服他。
为什么他是老板,而你不是,原因就是他有其独有的眼界,产品做不成功的时候,最痛的是他。
多换位思考。
这是锻炼你思考能力的方式,不要以为只有工作的时候才用到方案,你的人生规划,你的目标管理都需要一个可执行的方案。
看到身边让你不爽的事物,快想想有什么解决方案,可以让你更爽一点。
如果你的方案不够完善,如果资源不支持,你的方案是无法落地的。
当你的方案被拒绝时,要复盘思考,为什么我的方案被拒绝呢?是考虑不周?还是现在的资源不允许。
即使一个方案失败了,你也能获得以下的好处:
1.训练了信息汇总与提炼的能力。
2.梳理了你的逻辑。
3.让你想清楚所做产品的目标,验证了可行性。
产品方案是思考过程,项目规划是落地过程,方案是项目的指导,就像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方案的分析过程是项目的立项基础。
方案的产品预期是项目的目标。
方案的产品框架是项目迭代时间,进行分期的基础。
时间管理
考虑开发人员现在的工作量,合理地分配每个人的工作,督促他们完成任务。
预期管理
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及时检验阶段性目标,合理地管理老板的预期,一般都是避免预期过高。
复盘
每个阶段都要进行阶段性的复盘,检讨做得不好的地方。
项目完成后要进行全面的复盘,检查与目标的差距有多大,此时的复盘应该要号召相关负责人一起进行。
最近在思考得方案是: 如何又快又好地做一份市场分析与竞品分析报告 。
背景:做作业过程中,发现自己效率很低,对于数据获取的途径不熟悉。
预期:总结一份可操作的分析流程,必须是具备细节的。
以上为个人课程的一些小小总结,我是唐三笑,渴望成为一名优秀互联网产品经理的小菜鸟。
㈢ 如何构建企业的产品技术创新架构
产品创新架构通常包括:产品线与产品系列、产品平台、技术平台三个部分,相互承接相互影响,共同构成系统化的产品技术体系。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架构的梳理和设计时,应紧密结合用户需求和企业运营特征,保持相互的整体性,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进行市场细分,选择或定义企业的目标细分市场
首先需要对同类产品的目标客户群体进行分析,建立和优选市场区分的主要维度。通常在建立市场区分维度时,可从消费决策模式为基点进行目标市场的识别,包括地域、文化、收入水平、学历水平、消费情景等维度。在此基础上,可采用相关度矩阵对识别出的这些区分维度进行相互比较,最终选择2-3个与用户相关度最大的维度作为关键细分维度,这些细分维度之间应相互独立相互区分。如,某手机企业确定的产品关键细分维度为年龄、性别、生活方式。
确定关键细分维度之后,应针对每一个维度确定相应的刻度,如针对年龄这一维度可设计成“青少年、中年、老年”,也可设计成“25-35岁、35-45岁、45-60岁”。刻度的大小的设计要能够最大程度的区分目标用户群,若某一产品25-35岁年龄段的用户与35-45岁年龄段用户需求差异不明显,则应合并为25-45岁,同样,若25-35岁年龄段内,30岁以前和30岁以后的用户需求差异较大,则应对此年龄段进行进一步的细分。
最后,根据多个维度的客户划分,选择公司的目标细分市场,通常为多个维度同时满足。如某手机企业选择的目标细分市场为:18-22岁女性,在校大学生。按照细分维度进行目标细分市场选择之后,通常还应进行一定的总结,概括性的描述目标市场的总体特征、价值取向等。
2.进行目标市场产品竞争格局分析,确定企业的产品布局,并进行产品线划分
在确定目标细分市场后,需要广泛的收集行业各主要竞争对手的产品信息,可以图片、卡片等多种形式将主要的在销产品进行集中展现,对比公司在目标市场整体竞争格局中的产品分布,分析公司的竞争优势,并根据公司总体战略确定公司的产品布局。
在此基础上,需要再一次对这些产品进行分类,分类的方式和细分市场识别类似,同样需要首先识别分类的维度,不同的是此时应更多的考虑管理难度、产品特征和用户需求的结合,在三者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即形成了产品线的划分。
产品线的划分太粗或太细都会给管理上造成较大的困难,如果划分太粗就无法对产品进行有效的区分,如果划分太细又会增加产品管理的复杂度。通常一家企业的产品线设置为3-6条较为合理。
3.进行产品系列化梳理
根据企业产品种类多少和复杂度的不同,企业通常还需在产品线下再进行产品系列的划分。产品系列的划分通常可以结合目标细分市场,对该产品线对应的目标细分市场进行进一步的细分和选择,形成二级细分市场。
一个产品系列的定义必须对应相应的二级细分市场,针对二级细分市场进行核心需求的识别,建立该二级细分市场的需求模型,针对这些核心需求形成的共同产品概念即为该系列的“系列概念”。
针对二级细分市场的需求模型,还需要进行敏感性分析,将用户对各个需求的敏感性进行分级。在此基础上可以选择敏感性较高的一到两个需求点作为系列内的差异化点,并形成呈一定梯次递进的产品概念,而其他大部分需求应作为同系列的继承属性。
在进行系列化梳理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企业现有产品已经形成了系列化的特征,此时只需要通过上述思路对其进行验证;而对于没有形成系列化的大量产品,则可以进行一定的强制归并,虽然强制归并形成的产品系列可能没有较大的共用性,也没有呈现梯次递进的产品概念,但却为后续的系列化开发提供较好的开发基础和整合思路。
针对某些产品层次和种类较为简单的企业可能不需要进行系列化,此时其产品线本身即为一个“系列”;而对于某些产品层次和种类更为复杂的企业,可能还需要在产品系列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形成“产品族”,其思路与系列化类似,本文不再进行赘述。
4.识别各个层级的产品共用要素,构建产品平台
在进行产品系列化的过程中,识别或定义了一些共同的继承属性,甚至在不同的系列间也存在这样的继承属性,在产品中这些继承属性通常会对应相对较为独立的一系列共用产品组件,若在现有产品系列中不存在这样的共同组件,那么在新产品系列开发时应进行重新定义。
同系列或不同系列产品间的这种共用组件的集合,即为产品平台。产品平台除了要满足共用性的条件之外,通常还应独立承载某一核心用户需求;此外,同一产品系列通常只能定义一个产品平台,若有多个平台应进行合并。
如:汽车的产品平台通常以底盘、发动机等关键组件为平台要素;个人电脑选择以CPU和主板为产品平台;电视机则选择以主IC为产品平台。
5.识别共用技术要素,并通过组合形成技术平台
技术成为一个应用非常广泛的词语,以至于因其内涵过于复杂而很少人能够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若不能将有效的界定、不能将其有形化的表达,就很难对技术创新找到有效的突破。实际上,在产品中所谓的技术是以一系列的技术要素来体现的,可能是一种或一组结构形式、也可能是一个经验公式,或者是一个选型规范。
通常一个产品需求的实现有赖于一系列技术要素形成的技术概念,例如要实现“灯具良好散热”这一需求,通常需要同时结合热对流、热辐射和热传导三种热传递原理进行设计,最终将会体现在灯具内腔形状和灯具外表面的散热筋结构,这种结构形式就是实现良好散热的一种技术要素。
又比如,某应用于海上的金属装置表面要实现较高的防腐性能,通常要从材料腐蚀机理出发,最终体现在基体的材质选择、涂料材质选择和表面喷涂工艺上,这些都是一些技术要素。
在有效识别技术要素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再一次将这些技术要素进行组合,形成能够满足用户一系列不同程度需求的一组技术要素,能够共用到产品的多个部件或组件,为其赋予满足用户某一特定需求的能力,这一组技术要素即成为技术平台。如上述两个例子总可分别提炼总结出“散热技术平台”、“防腐技术平台”。
技术平台形成要把握的基本要点是,瞄准用户需求,从技术原理或机理出发,对产品现有技术要素进行识别或者对新的技术要素进行探索,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和抽象。
6.进行产品技术体系整合
在完成上述步骤之后,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工作:将产品线、产品系列、产品平台、技术要素、技术平台进行整合,以某种形式进行集中展现,再一次从系统的角度、管理的角度、用户需求的角度进行审视和优化,此时企业的整体技术体系基本上便形成了其原型。
技术体系的表达方式非常多,如日本科技联盟开发的“技术大系图”,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业特征、产品特征设计不同的表达形式。
梳理和搭建企业的产品技术创新架构,是对企业现有产品一次彻底的格式化过程,这个过程可能会较为漫长,这其中涉及到现有在销产品的整合,为了不对现有业务造成较大的冲击,对于很多企业而言产品线划分、系列化构建、产品平台和技术平台的形成更多的将会在新产的开发过程中逐渐体现,对现有产品形成逐步的替代。但无论如何,产品技术创新架构是企业产品创新的重要基础,也是逐步建立企业核心技术能力的重要手段,对于亟需自主创新的中国企业而言,这一步应走在前面。
㈣ 技术 | 知识图谱构建关键技术点梳理
本文主要内容整理自知识图谱两篇代表性综述:
1. 徐增林,盛泳潘,贺丽荣,王雅芳. 知识图谱技术综述[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4期):589-606.
2. 刘峤, 李杨, 段宏, et al. 知识图谱构建技术综述 [J].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16(3):582-600,共19页.
文章从知识图谱的定义和技术架构出发,对构建知识图谱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自底向上的全面解析。本文是对涉及技术点的罗列,后续会针对单个技术点一一梳理。
1.1 所解决的问题
如何从半结构化和无结构数据中抽取实体、关系以及实体属性等结构化信息。
1.2 涉及的关键技术
1.2.1 实体抽取 Entity Extraction
也称命名实体识别(Named Entity Recognition, NER),指从文本数据集中自动识别出命名实体。
1.2.2 关系抽取 Relation Extraction
指从相关语料中提取出实体之间的关联关系,通过关系将实体(概念)联系起来。
1.2.3 属性抽取 Attribute Extraction
指从不同信息源中采集特定实体的属性信息,例如抽取某个公众人物的昵称、生日、国籍、教育背景等信息。
2.1 所解决的问题
将现实世界中的各类知识表达成计算机可存储和计算的结构。
2.2 涉及的关键技术
传统的知识表示方法主要是以RDF(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资源描述框架)三元组SPO(subject,property,object)来符号性描述实体之间的关系,近年来,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表示学习技术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3.1 所解决的问题
信息抽取结果中可能包含大量的冗余和错误信息,数据之间的关系也是扁平化的,缺乏层次性和逻辑性,通过知识融合,可以消除概念的歧义,剔除冗余和错误概念,确保知识质量。
3.2 关键技术
3.2.1 实体链接 Entity Linking
指对于从文本中抽取得到的实体对象,将其链接到知识库中对应的正确实体对象的操作。主要涉及两方面:
▪ 实体消歧Entity Disambiguation
用于解决同名实体产生歧义问题的技术。例如“李娜”(指称项)可以对应于作为歌手的李娜这个实体,也可以对应于作为网球运动员的李娜这个实体。
▪ 共指消解Entity Resolution
也称实体对齐(object alignment)、实体匹配(entity matching)、实体同义(entity synonyms)等,用于解决多个指称项对应于同一实体对象的问题。例如在一篇新闻稿中,“Barack Obama”,“president Obama”,“the president”等指称项可能指向的都是“奥巴马”这同一个实体。
3.2.2 知识合并
指从第三方知识库产品或已有结构化数据获取知识输入。
4.1 所解决的问题
信息抽取和知识融合可以得到一系列基本的事实表达。但事实不等于知识,要想最终获得结构化、网络化的知识体系,还需要经历知识加工的过程。
4.2 涉及的关键技术
4.2.1 本体构建 Ontology Extraction
本体(ontology)是对概念进行建模的规范,是描述客观世界的抽象模型,以形式化方式对概念及其之间的联系给出明确定义。
4.2.2 知识推理 Knowledge Inference
指从知识库中已有的实体关系数据出发,经过计算机推理,建立实体间的新关联,从而拓展和丰富知识网络。
4.2.3 质量评估 Quality Evaluation
对知识的可信度进行量化,通过舍弃置信度较低的知识,保障知识库的质量。
5.1 所解决的问题
知识图谱的内容需要与时俱进,其构建过程是一个不断迭代更新的过程。主要包括概念层的更新和数据层的更新。
▪ 数据层更新: 主要是新增或更新实体、关系和属性值等。
▪ 模式层更新: 指新增数据后获得了新的模式,需要自动将新的模式添加到知识库的模式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