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产品生产 > 如何做好自己的产品分层

如何做好自己的产品分层

发布时间:2024-04-14 22:03:40

‘壹’ 如何规划自己的产品结构

现在无论大小经销商
,选择一个产品想短时间内迅速实现暴利已经是不可能的了。现在的市场迫使经销商也必须要静下心来像经营企业般地来经营自己的公司,在代理厂家的产品要有自己的目标,扎扎实实地做市场。作者根据实践经验总结出经销商规划自己产品结构的三步曲。
选择产品,经营自己
做任何事,首先要认识自己才能稳步发展。经销商选择产品也是如此,认识自己的资金实力与社会资源,特别是社会资源,是中国当前的市场经验尤其重要。首先我将经销商选择产品几个目的做一简单阐述。
1、充分发挥经营平台和社会资源的能量
相信每一个从经商者都有一定属于自己的资源,老的经销商可以在网络上形成了自己的产品流通链,新的经销商在朋友与社会资源有一定的供需链。像糖酒之类付食品的传统经销商在自己经营区域内大多以传统批发网络为主,在选择产品注重是流通量大、产品单价不高等大众化快速消费品,目的就是充分发挥自己网络平台。
随着近年来终端营销被厂家越来越重视,像酒类行业,价格比以前高了,终端消费越来越多了。传统型以批发为主的经销商就是想选择此类以终端消费为主的产品,如果不调整经营方针,是没有能力做好的。在这种情况就涌出一些拥有广泛社会资源的新型经销商,他们大多没有在传统行业经商经验,像广告行业的、服务行业和一些与政府机关有关联的个人。目前白酒行业的中高档白酒经销商很大一部分都是这部分新型的经销商。
2、代理膨胀行业知名品牌,扩充自己的经营范围
经销商在代理自己现有品牌时,要时刻关注行业内的发展,适时选择膨胀行业的产品,接助厂家实力,扩充自己的经营范围。例如近两年的奶品行业发展迅速,随着蒙牛等一些新型强势品牌的崛起和奶制品行业的发展,选择有实力投入的附属代理品,经销商不但能获得新型行业的利润,也能提高自己的经营能力和市场思路。不过在选择产品时一定要注意到自己市场的特性,对于产品市场处于培育状态下,经销商切不可盲目投入,以防得不偿失。
3、经销商现有产品领域无发展前景,选择其他行业产品,改行经营
在关注膨胀行业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自己代理产品行业的发展。如果本市场自己产品的行业市场在逐渐萎缩,此时就要考虑发展其他行业的产品了,切不可一味等待,期待市场繁荣。还有一种情况是整体行业有发展前景,但在本市场却难以看见目标市场,需行业领导者炒做才可有发展前景,这种情况经销商需根据自身实力与厂家实力衡量才可确定。
现在大多经销商在选择产品大多看重的是利润空间,对厂家的营销方案并没有持续性研究,而且不注重此产品成功和失败市场的原因探讨。所以也就出现时下很多招商式的产品,下去了,又出来了。结果吃亏的还是商家。
确定主导产品,规划产品结构
经销商经营产品也要有厂家对品牌产品的思路,例如厂家的形象产品厂家就注重形象宣传,而不注重其利润;同样经销商的形象产品要以做好服务为重点,利润产品却要全方位地投入做好市场。
1、确定重点利润产品,做好自己的品牌
无论经销商你经营多少产品,一定要有自己的主导利润产品。这种产品是既能发挥你的平台功能,又能创造利润。一般来说糖酒饮料行业都季节性的消费淡旺季,所以说经销商要选择两个左右的主导产品去重点经营,这样无论是对后期发展还是现在市场巩固都起着关键性作用。有许多经销商都说,我跟厂家走,你对我好,有投入,我就努力;没有投入,对我不好,我就不努力。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原因是厂家人员不固定,业务人员的素质也不一样,你对人员的理解直接影响厂家对你的理解。再者产品是经销商自己的,市场是自己的,自己一旦认定此产品,就一定要认真对待,要么就别接这产品。
市场是做起来的,确定好重点品牌产品,切不可三心二意,这样只会让厂家失望,又使自己分散精力。还没做市场就一味向厂家要资源,这种思想只会使厂家为难,即使要到资源,厂商不能同时用力于市场,其结果仍然是劳命伤才。
2、知名度高的大众化无利润品牌,重点做好服务,扩大知名度,以此提升小品牌产品的渠道忠诚度
形象好的品牌产品或许出货量大,利润不高,但却有众多的渠道认同。经销商一味靠这些消费者品牌无法实现规模的扩大,除非有厂家的大力支持。对于这些品牌厂家一定要做好渠道服务,让分销渠道内的网络在认同大品牌产品的同时,接受经销商另外其他产品,为经销商带来边际利润。
总结以上两点来看,经销商在产品结构群上应该分品牌形象产品、重点利润产品、小品牌弥补性渠道产品。经销商的产品支撑点不是消费者,而是自己的网络和渠道。
审时度势地发展新产品
,开拓新渠道
这一点我以一个实例来说明一下:作者本人就A市场开发了一个新产品,主要以餐饮渠道为主。而原有经销商却主要批发和商超网络为主,而且其主要网络集中在市郊及周围的县区,很显然我新开发的产品是不适合其经营的。在与经销商交流的同时,他们也意识到这一点,所以经销商并没有选择这个产品经营。
今年经销商经营的另外一个饮料品牌重点投入A市场餐饮行业,特别是市区,经销商接此机会迅速成立餐饮点营销队伍,开拓市区新渠道,同时与我谈起经营上次谈到餐饮的产品。
此例说明经销商在选择产品和调整产品结构要时刻与自己的发展密切联系,在时机不成熟,或资源不够时,不可盲目看别人发财眼红行事。
最后,我认为经销商对产品的定位是有区别于厂家的。

‘贰’ 在高级产品经理眼里,产品架构是怎样的

一般来说,搭建产品架构这件事情,只有少数的高级PM才能胜任,绝大多数刚入门的产品经理或产品专员,还涉及不到任务这么艰巨的工作(简单的产品功能结构不算)。

经历过需求的采集、分析和筛选,我们对产品的定位和用户的需求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对整个产品方向的把控和版本迭代节奏也会更有感觉。这种感觉你也可以称之为“产品感”,虽然讲得有点悬乎,可又的确存在。以我个人的经验来看,不断地了解用户需求和场景,也是积累产品感的一种良好的方式。有了不错的产品感,我们要继续往前走,才能将产品推向一个更高的高度。
产品经理之前已经将产品第一个版本的功能需求都整理好了,也输出了一份详细的功能需求列表,这个时候要做的工作就是为产品搭建一个好的架构,也就是产品设计的第三个环节——搭框架了。任何一款互联网产品都应该有一个产品架构,有了这个强大而坚实的架构作为产品的基础,我们才能将产品需求给一个一个填充进去,让产品变的丰富立体,更有血有肉起来。
那究竟什么是产品架构,产品经理又该如何态纯塌来搭建一套好的产品架构,我们来接着往下看。
什么是产品架构
任何一个产品都有自己的产品架构(也有很多人把它称为信息架构),就好比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骨骼系统一样,你的骨架大小决定了你大致的身材会是如何,每个人的身材都不一样,高、矮、胖、裤旦瘦各有不同。
有些产品的产品架构比较繁杂,例如大部分to b 的产品,如客户关系管理系统、ERP软件、电商网站的管理后台、物流管理后台、SaaS软件等;有些架构则比较轻便、简单,比如绝大多数的to c 的产品,像我最近在玩的图友、摩拜单车、直播APP映客、花椒等,当然还包括微信(虽说现在功能越来越多了,但大体架构依然是简单、清晰明了的)。
我们直接看几个例子:

天猫商家工作后台
这是天猫商家的工作后台,看到左侧这一排满满的导航菜单了吗,是不是感觉超级复杂,光店铺管理就有超过10个二级菜单,要梳理好淘宝、天猫这种量级的电商平台产品架构可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不过我也常常好奇一点,这么复杂的后台,卖家们都能清楚地知道每一个功能在哪里么。
复杂架构的产品,对产品经理的能力要求较高,需要产品经理能提供功能完备、结构严谨的架构系统,让用户能通过操作流程来使用各个功能。所以这样一个架构的特点是,它会带来一定的学习成本,有些甚至需要对产品的用户进行培训(像淘宝开设了淘宝大学以及淘宝社区)。这种架构产品的用户群体一般比较聚焦,只针对某一类人群,需要对海量功能进行合理整合、灵活布局来聚焦核心用户场景。

脸萌官网
再来看一个例子,这是曾经爆红一时的脸萌app的产品官网,仔细分析一下这个官网的产品架构,是不是超级简单,简单到只剩下2个菜单——首页、关于我们。这里要注意一点,即使是简单的2个菜单(有些官网只有一个菜单),也依帆圆然构成了完整的用户体验,因为通过这个架构,网站的目标和用户的需求都已经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当然,如果你想要重新定义网站的目标,或是用户的需求发生了变化,那你就该去准备重新调整产品架构了。
轻架构的产品,它的目标就是提供给用户一个简单明了的信息架构,让用户使用方便、体验流畅。对于产品经理来说,设计轻架构的产品,难点在于体验和创新。我们可以通过给产品做减法来不断聚焦用户的核心使用场景,让用户简单易上手,等产品的用户体量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的时候,再去拓展产品的使用场景,延展产品架构。
典型的几个产品架构模型
Jesse James Garrett在《用户体验要素》这本书中,为我们系统阐述了互联网产品的几个典型的产品信息架构模型。第一种信息架构模型比较符合我们产品经理对产品架构的理解和定位,后面三种信息架构模型,你可以当作是第一种模型的补充,或者你也可以把它当作页面级别的信息架构梳理。
第一种,层级结构(hierarchical structure)

层级结构模型
书中原文是这么来描述这种产品架构的——“在层级结构中,节点与其他相关节点之间存在父级/子级的关系。子节点代表着更狭义的概念,从属于代表着更广义类别的父节点。不是每个节点都有子节点,但是每个节点都有一个父节点,一直往上直到整个结构的父节点。层级关系的概念对于用户来说非常容易理解,同时软件也是倾向于层级的工作方式,因此这种类型的结构是最常见的。”
这种伞状式的产品架构,恐怕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产品中使用最多的一种信息结构,比如我们使用频度最高的微信、手q,以及各类to c 的移动APP,甚至是复杂的to b 类产品,都是使用这种产品架构进行产品设计。这种架构的特点是符合人类的认知习惯,因为人类天生就有分类的习惯,比如书桌,我们会习惯把书籍放在一起,把录音卡带等放到一边;又比如我们的衣柜,我们一半会将不同季节的衣服放在不同的位置。在生活中,整理物品是为了更容易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下图是蜻蜓fm早期版本的一个层级信息架构:

蜻蜓fm的产品信息架构
在使用层级结构的时候,需要注意层级的深浅和宽窄这个问题。
大家都有过逛商场的经验,其实有时候做产品和逛商场很相似,有的商场设计的比较合理,很容易地能够让逛商场的用户找到想要的商品品类,有的商场设计却经常让你迷路,来来回回折腾好几次。在确定产品架构的时候,考虑产品架构的深度和广度成为了产品经理的一道必选题,就拿淘宝APP和唯品会APP来说,淘宝属于广而深的架构,唯品会则属于浅而窄的架构(相对)。在偏深度的架构中,用户操作起来效率不高,用户获取信息、完成目标任务的路径增多,但是相对而言,减少了用户选择的入口。在偏广度的架构中,用户面对的入口增多,在选择入口的时候比较费时,但是减少了用户的操作路径。

广度和深度的架构模式
宽而浅的产品架构和窄而深的产品架构,各有优势和劣势,具体使用哪一种产品架构,关键是要结合自身产品的定位、业务特性、发展阶段和用户特征及使用场景来进行取舍和判断。
第二种,自然结构(organic structures)

自然结构模型
原文描述如下——“自然结构不会遵循任何一致的模式。节点是逐一被连接起来的,同时这种结构没有太强烈的分类概念。自然结构对于探索一系列关系不明确或一直在演变的主题是很合适的。但是自然结构没有给用户提供一个清晰的指示,从而让用户能感觉他们在结构中的哪个部分。如果你想要鼓励自由探险的感觉,比如某些娱乐或教育网站,那自然结构可能会是个好的选择;但是,如果你的用户下次还需要依靠同样的路径,去找到同样的内容,那么这种结构就可能会把用户的经历变成一次挑战。”
事实上,这种形态的产品架构一般在to c 的游戏、娱乐、资讯产品里面运用的比较广泛,例如优酷视频、好奇心日报等。当然,很多时候自然结构是应该结合层级结构来进行思考的,比如用户进入好奇心日报这个网站,可能的一种使用方式是,用户心里已经有一个明确的资讯目标,想看一下最近商业有发什么大故事,所以用户会点击上方的“全部分类”,选择电影,选择商业板块然后进行浏览。也有另一种使用方式,就是毫无目标,直接就是这么从上到下浏览下去,看到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标题便点击进去。

好奇心日报官网
自然结构很适合轻架构产品的浏览式形式,尤其比较适合to c 类的娱乐休闲类产品,因为这类产品的目标用户,绝大多数时候的使用场景都是无聊式地浏览,并没有明确的用户目标,也不需要解决什么特定的任务。
第三种,线性结构(sequential structures)
依旧来看下原文描述——“线性结构来自于你最熟悉的线下媒体。连贯的语言流程是最基本的信息结构类型,而且处理它的装置早已被深深地植入我们的大脑中了。书、文章、音像和录像全部都被设计成一种线性的体验。在互联网中线性结构经常被用于小规模的结构,例如单篇的文章或单个专题;大规模的线性结构则被用于限制那些需要呈现的内容顺序对于符合用户需求非常关键的应用程序,比如教学资料。”
说的直白一点,所谓线性结构,就是你用一个讲述故事的方式去给用户介绍你的产品,多见于产品专题页、帮助文档的设计。其实这部分也没什么可讲的,关键是讲述故事或者问题的时候,你的思路是否清晰,很多时候这部分工作也会由运营的同事替我们代劳。

金山快盘专题页
上图就是金山快盘做的一个活动专题页,通过线性结构讲故事的方式来将自己“100G空间永久免费”的活动宣传出去。
第四种,矩阵结构(matrix structure)

矩阵结构模型
书中是这么描述矩阵结构的:“矩阵结构允许用户在节点与节点之间沿着两个或更多的“维度”移动。由于每一个用户的需求都可以和矩阵中的一个“轴”联系在一起,因此矩阵结构通常能帮助那些“带着不同需求而来”的用户,使他们能在相同内容中寻找各自想要的东西。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你的某些用户确实很想通过颜色来浏览产品,而其他人偏偏希望能通过产品的尺寸来浏览,那么矩阵结构就可以同时容纳这两种不同的用户。然而,如果你期望用户把这个当成主要的导航工具,那么超过三个维度的矩阵可能就会出现问题。在四个或更多维度的空间下,人脑基本上不可能很好地可视化这些移动。”
看了上面这段话,你的第一反应是不是想到了下面这个产品设计界面:

淘宝的宝贝详情页
矩阵式的信息结构,需要将多种信息内容放置在一个页面里,所以它的重点和难点是在于如何做好信息分层,让信息更加有效率地传达给自己的目标用户,这个问题我们放在后面来讲。
总体来说,产品经理了解这几个典型的产品信息架构模型,对于后期自己设计产品架构的时候,会更加明确应该朝哪个方向进行努力。这就好比一个建筑师在设计房屋之前,都需要先有足够的建筑设计知识,其中搭建建筑物的框架便是其中少不了的重要一课。
在具体的工作场景中,大多数产品经理从事的工作基本会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C端产品经理,负责和普通用户打交道,更考验对用户痛点和兴奋点的把握和拿捏;另一类则是B端产品经理,负责和企业用户打交道,更考验对业务本质和行业战略的思考。那么,具体这两种类型的产品该如何来搭建产品架构呢?
To C 类的产品如何搭建产品架构
先简单介绍下业务背景:
2014年开始变热的O2O行业,已经迅速从表层变革进入深水区,很多O2O相关商业模式被验证错误或者迅速发展壮大,这个过程无数创业公司创立和倒下。除了商场、吃喝玩乐商户、线下服务商户等成为O2O热点之外,到家模式也成为一个新热点,美甲的、按摩的、泡脚的手艺人很多都变成了流动作业(典型如河狸家),如果说吃喝玩乐等希望辐射的是商圈流量,那到家服务无非希望搞定社区这块“富矿”。
15年初,当时我所在的公司正好也看中社区O2O这个行业(当然是老板有相关资源,又觉得市场前景广阔),而做社区O2O,有个绕不开的门槛——物业,如果有谁愿意费力气去啃物业这块儿硬骨头,就能有机会赢得未来。
于是我们就组建了一个小团队,先去做了一番市场调研,看一下市面上的这些社区O2O产品都做了哪些连接社区居民的服务,得出了这么一份竞品分析报告:

竞品分析报告
把玩了几十款APP后,我们发现只有少数几家公司的产品做了向业主提供在线支付物业费、停车费的服务,更别谈业主可以在线报修,呼叫安保等服务。
总的来说,当时的社区O2O还不算是一片红海,仍然有市场空间和机会进行切入。以产品的开发背景来说无非是两类APP,一类是“叮咚小区”“小区无忧”为代表的第三方创业公司,一类便是开发商自有的“住这儿”“彩之云”等移动端应用。
第一类像“叮咚小区”这种平台模式,没有用户基础,只靠烧投资人的钱来铺地面工作,当时来看是圈了不少小区,但是由于没有根基,用户随时会被抢走,想要做到成规模的应用不知道要烧多少年。目前传闻好像已经倒闭了,估计资本的钱也烧的差不多了吧。
第二类应用大都停留在试水阶段,扮演配合物业的角色,还没找到完整的盈利模式。“彩之云”可以算得上其中的优秀代表了,其垂直电商模式或许可以成为一个突破口,同阿里争夺“最后一公里”。
而当时的BAT等巨头还都持观望态度,没有太大动作,又或者是等待哪一家创业公司做起来之后再进行投资收购。很明显,大家都把这块难啃的骨头放在了一边。
由于当时公司在房地产物业这块有相关资源,所以,我们团队将产品的切入点定位在了物业公司,物业服务站和物业从业人员这里。而后,通过相关小区的试点,验证产品可行性后,再将产品的使用场景拓展到进行车位信息化管理、社区商户平台——商户通过物业平台入驻小区并投放广告、为成熟的业委会提供在线管理平台、社区教育等等。当时,产品的名字暂时就命名为“乐业安居”,正有让社区的老百姓拥有了我们的产品,就能安居乐业的意思。
经过一系列的产品设计准备工作,就要开始搭建APP的产品架构了。结合之前的市场调研及产品路径规划,以及团队对O2O的理解,梳理了一下我对社区O2O产品架构的规划思考,主要由4个tab组成:
社区:负责连接人与人,这个部分可以满足邻里之间人与人的交流沟通,你既可以在这里发布相关信息寻求帮助或需求交换,也可以在这里找到志趣相投的邻居一起去做一件事情。包括后期的业委会、居委会等等,都可以在这里展示相关信息。
物业:负责连接人与物业,这个部分就是通过移动互联网来改善业主和物业的连接效率,让物业的服务成本降低,效率提高,也提升业主的用户满意度。
周边:负责连接人与O2O服务,这个部分就是第三方O2O(如家政服务、维修服务、养老服务、社区教育等)、电商团购的综合展示舞台,通过整合资源可实现有自己特色的O2O社区服务。
我的:负责管理与”业主“有关的所有信息,如”我的报修“、”我的缴费“、若后面产品拓展做了社区教育,则还可能有”我的课程“等等。

社区o2o的产品架构
当然,第一个产品版本的开发,打算就先做2个部分——”物业“和”我的“,既然是从物业作为切入点,就先把这个点做好,后期在相关小区试点可行后,立即迭代产品,再引入其他功能让产品的使用场景变得更加丰富起来。
如果你仔细分析,应该可以看出这里面的框架逻辑——连接。
这里就涉及到对O2O最本质的理解,它的本质是什么?O2O本质其实就是用互联网去改善消费者和服务提供者的连接,让他们之间的连接变得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所以整个产品架构都是围绕着连接去做的功课,连接人与人,人与物业服务、人与其他服务,这样对于用户来说,他们对你产品的认知逻辑就会非常清晰,每一次打开产品的时候,都能够轻松地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就这个案例,我们尝试着来做一点总结:
1. 做好分类
前面我们就已经说过一点,人类天生就有分类整理的习惯,有这个习惯也是为了更方便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超市里的商品摆放也是如此,所有的商品需要按照不同的分类,摆放在不同的货架上,并且上面还要贴上相应的指示牌,告诉用户这是什么商品区域。
我们常用的Windows 资源管理器也是一个极佳的例子,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将自己电脑上的所有文档都归存在一个盘里,而且这个盘并没有文件夹的形式让你分类管理你的文件,word文档、excle文档、ppt文档、pdf文档、视频文件、图片格式文件等都混杂在一起,那你想要找到自己需要的文档也则太难了。幸好在Windows 资源管理器模式下,我们可以创建文件夹,并且可以按照文件的名称、修改日期、类型、大小等进行排序和分组,这样才方便了我们更加快捷地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和文档。
同理,网站或者移动APP应用也是如此,信息越多,就越需要组织和整理。我们可以根据逻辑习惯来对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如上面所举的例子,就是根据社区O2O“连接”的逻辑进行分类的;当然,也可以直接去探究用户的想法,了解用户的使用习惯。一个好的产品经理,往往也是这个行业的资深人士,或者称为行业专家。因为只有产品经理自己本身对所处行业有极深的理解,他才能更准确地命中产品架构的脉门,有时候甚至是一击而中。
2. 平衡用户与商业
对产品架构的设计,一方面是要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也要了解整个产品的商业目的和诉求。一般情况下,用户目标和商业目标之间肯定存在着矛盾,比如用户都不想看广告,但企业又希望能够把自己的业务和广告推荐给用户(典型如微信的朋友圈广告)。如果一个产品只满足用户的目标,产品体验当然会不错,但这个产品也很难走的长远,毕竟企业的终极目标是要盈利的。
这个时候,如何平衡用户与商业,就成为考量产品经理的功底的重要一环了。在这方面,我们向微信团队进行学习,微信在平衡用户体验和商业目标这一块做的非常好。还记得2015年1月份的朋友圈广告么,当时一经推出,便立刻成为了朋友圈的热门话题,大家都争相在广告底部进行点赞和评论,仿佛品牌一下子就成为了我们身边的朋友一样,在朋友圈直接与我们分享故事和内容。而在社区O2O这个案例中,我们也将周边这种带有业务、广告性质的功能,放在了后面的版本进行迭代开发,并没有立即尝试进行产品的商业化,这也是一种平衡的体现。

微信广告
3. 重要的功能设置快捷入口
产品架构应该是结构清晰、合乎逻辑的,让有明确目标的用户能够快速找到所需信息;有不确定目标的用户,通过浏览和寻找,一点点地明确自己需要的信息;没有目标的用户,则可以在探索中激发需求。所以,对于后两者用户来说,如果重要功能和常用功能隐藏地太深,则很有可能会让他们对产品丧失兴趣。
为重要功能和常用功能设置快捷入口,就好比在原有的产品架构上搭了一个“快捷通道”,典型如微信将“购物”放在了“发现”这个菜单里,手Q的“购物”入口改成了“京东购物”,京东和腾讯的“联姻”,由微信和手机QQ社交应用入口、朋友圈、朋友群、公众号、广点通,以及线下推广共同组成了多场景的京东社交购物生态,汇聚了庞大的社群流量,为京东带来了不少的新用户和成交增长。
当然,快捷入口的设置也是一个需要权衡的过程。必要的快捷入口可以提高用户的使用效率,也能满足产品一定的商业目标,但是如果快捷入口过多(尤其是参杂太多商业目标的快捷入口),产品也会变得混乱和复杂,这个时候就会让用户的使用效率下降,有点得不偿失了。所以你会看到,微信这款产品,并没有把所有的业务都通过快捷入口的方式展现出来,而是通过在“我--钱包”里面,展示其他的第三方服务。这么一来,这些功能隐藏地如此之深,产品的用户就不会觉得微信是一款复杂而混乱的产品了。

京东微信手机QQ购物两周年庆典
当然,在业余时间我们自己把玩产品的时候,也可以试着去解构一下其他公司的APP产品,看下他们的产品架构是如何搭建的,又有什么地方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手段。
说一下我常用的方法,分三步来走:
拆解产品骨架,将所有模块和功能点画成思维导图
分析重点功能的使用场景与流程
分析次要功能的使用场景与流程
当然,分析产品的时候需要考虑很多因素,不仅是从产品设计出发,还要从行业背景、公司战略、运营、实际资源等情况出发,才能得出更接近真相的答案。
To B 类产品如何搭建产品架构
To B类产品(通常都是后台产品)的设计非常具有挑战性,因为To C类的前台产品,大家都已经培养起了使用习惯,对功能有一定程度的理解,见过的模式足够多,能够建立起一定的产品模型,也容易找到参照物去模仿。但是To B类的后台产品,你几乎没有什么竞品可以参照和模仿,所以在搭建产品架构的时候则要求产品经理非常懂业务,非常考验PM的核心竞争力——业务知识储备、结构化思维和系统性抽象能力。不同行业的产品可能做整体架构的思路也不一样。
稍微简单类比一下,产品架构复杂程度的感觉由弱到强是这样的——
设计或者操控以下交通工具:
自行车
汽车
飞机
火箭
宇宙飞船
……
是不是感觉到难度越来越大了,不过我们也算是了解了复杂产品的架构是怎么样的了,其实依然还是有对应的方法去进行设计的。在对后台产品搭建产品架构的时候,往往有两种思路可供参考:
1.按功能模块来进行划分
什么叫按功能模块来进行划分?如下图:

按功能模块来划分
如果一个后台产品的目标用户比较单一,且用户需求也比较统一,并没有出现说某个用户只需要使用其中某一个功能模块的时候,且功能和功能之间并没有太多的逻辑关系,往往可以尝试使用按功能模块来进行划分的方式。比如网络移动统计,它的目标用户就是互联网公司内部的运营人员、产品人员,且运营和产品关注的数据绝大部分是可以通用的,也就是说用户需求还是比较统一的。
2.按业务逻辑来进行划分
另一个划分逻辑,是按业务逻辑来进行划分。很多公司内部的信息管理系统,都是采用这种产品架构来进行设计的,因为这个产品的目标用户往往涉及到多方角色,既有公司的业务人员,如市场、销售、客服、前台等,又有公司的职能部门人员,如人事、财务、行政等。这个时候再采用功能模块来进行后台的产品架构梳理,则显得不是那么适用了。
按业务逻辑来进行划分,则要求产品经理在规划系统时要思考这个系统的作用到底是解决了什么问题,再具体一点就是——解决了哪些用户的哪些问题。在这个大的环境下确定了之后,在需求的收集和分析的阶段,就应该按照业务角色来进行相关的工作,而后到了梳理产品架构这一步才能更得心应手一些。如下图所示,一个研发管理的子系统,就对应了这么多不同角色人员的不同需求。

按业务逻辑来划分
那么,产品经理在做to b产品的时候,进行业务规划和产品架构之前需要储备哪些方面的能力呢?
需要有一定的技术理解能力,帮助自己理解清楚信息在不同的系统之间是怎样交换、存储、耦合和解耦的。
要有基本的商业逻辑思维,比如节省成本、提高营收、提升效率等。
业务的整合需要对所在行业及业务本身有深刻的理解,同时对公司整体的运行逻辑也要有一定的认识,如销售、市场、财务、运营、产品、技术等。
需要有更强的抽象能力。不仅是把一个工作流程抽象成一个功能,而是要把一个业务抽象成一个系统,并且知道这个系统在产品中所处的位置;不是理清任务与任务之间的关系,而是要清楚业务与业务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关系最后是如何交织和演化在一起,共同促进产品繁荣的。
最后,这里提供几个优秀的后台产品供大家参考和研习:
淘宝的商家后台
有赞微商城的后台
微信公众平台后台
总结来说,产品架构这件事情涉及的面非常广,上至产品的宏观计划,下至产品的功能模块,囊括产品的目标及愿景、用户需求、商业需求、数据业务流程和设计框架,还涉及到产品的生态结构,所以要搭建好一套产品框架并不是件易事。产品经理在这条道路的学习上,也要做好一个漫长的认知迭代准备。
好的产品架构具有怎样的特性
好的产品架构对于一个产品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就如同人的骨架之于人,房屋的框架之于房屋,是起到支撑、引导、承重的作用。说回到互联网产品,好的产品架构要具备的几个特征,总结起来大致是这么几个点:易用性、稳定性、可扩展性。
什么是易用性呢?人的天性是懒惰的,试想如果用户在一次简单的使用产品后能记住每一个操作,而且能重复使用,不用刻意学习具体的操作,使用起来一定是很“爽”的。对于产品经理来说,我们必须竭力让用户能够方便地使用产品,这就需要产品架构上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路径导航,让用户不会产生迷路等不爽的用户行为了。
什么是稳定性呢?这部分又通常和后台的技术架构有所关联,当产品不断演进和迭代的时候,系统的架构是否能够承受那么多用户的同时访问,在性能和响应速度方面有没有什么影响。所谓的稳定性原则,就是说你提供的服务一定是稳定可靠的,是能及时响应需求的,尽量避免类似APP上突然有提示失败、服务器异常、空等情况。
易用性和稳定性,就不再多用文字解释了,我们来看看产品架构的可扩展性。
可扩展性其实是在传达一个信息,就是要求产品经理在设计产品架构的时候,就要去多思考未来这个产品是否会新增加功能或者内容,也就要求产品经理要有产品规划的意识。如果一个新做的产品刚上线没多久,因为要新增功能,导致页面的信息架构重新调整,相关人员怨声载道,产品的使用用户也会增加对产品的认知成本。可见,产品架构的可扩展性是有多重要,产品经理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未来可预见的规划进行构思,争取将产品的维护成本降到最低。

‘叁’ 如何做好产品质量的管理

一.品质控制的演变
1.操作者控制阶段:产品质量的优劣由操作者一个人负责控制。
2.班组长控制阶段:由班组长负责整个班组的产品质量控制。
3.检验员控制阶段:设置专职品质检验员,专门负责产品质量控制。
4.统计控制阶段:采用统计方法控制产品质量,是品质控制技术的重大突破,开创了品质控制的全新局面。
5.全面质量管理(TQC):全过程的品质控制。
6.全员品质管理(CWQC):全员品管,全员参与。
二,品质检验方法
1、全数检验:将送检批的产品或物料全部加以检验而不遗漏的检验方法。 适用于以下情形:
①批量较小,检验简单且费用较低;
②产品必须是合格;
③产品中如有少量的不合格,可能导致该产品产生致命性影响。
2、抽样检验:从一批产品的所有个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检验,并根据样本的检验结果来判断整批产品是否合格的活动,是一种典型的统计推断工作。
①适用于以下情形:a. 对产品性能检验需进行破坏性试验;
b. 批量太大,无法进行全数检验;
c. 需较长的检验时间和较高的检验费用;
d. 允许有一定程度的不良品存在。
②抽样检验中的有关术语:
a.检验批:同样产品集中在一起作为抽验对象;一般来说,一个生产批即为一个检验批。可以将一个生产批分成若干检验批,但一个检验批不能包含多个生产批,也不能随意组合检验批。
b.批量:批中所含单位数量;
c.抽样数:从批中抽取的产品数量;
d.不合格判定数(Re):Refuse的缩写即拒收;
e.合格判定数(Ac):Accept的缩写即接收;
f.合格质量水平(AQL):Acceptable Quality Level的缩写。通俗地讲即是可接收的不合格品率。
3、抽样方案的确定: 我厂采用的抽样方案是根据国家标准GB2828《逐批检验计数抽样程序及抽样表》来设计的。具体应用步骤如下:
①确定产品的质量判定标准:
②选择检查水平:一般检查水平分Ⅰ、Ⅱ、Ⅲ;特殊检查水平分S-1、S-2、S-3、S-4,一般情况下,采用一般水平Ⅱ。
③选择合格质量水平(AQL):AQL是选择抽样方案的主要依据,应由生产方和使用方共同商定。
④确定样本量字码,即抽样数。
⑤选择抽样方案类型:如一次正常抽样方案,加严抽样方案,还是多次抽样方案。
⑥查表确定合格判定数(AC)和不合格判定数(Re)。
三、检验作业控制
1、进料(货)检验(IQC):是工厂制止不合格物料进入生产环节的首要控制点。(Incoming Quality Control)
①进料检验项目及方法 :
a 外观:一般用目视、手感、对比样品进行验证;
b尺寸:一般用卡尺、千分尺等量具验证;
c特性:如物理的、化学的、机械的特性,一般用检测仪器和特定方法来验证。
②进料检验方法:a 全检, b抽检
③检验结果的处理:a 接收; b拒收(即退货); c 让步接收; d全检(挑出不合格品退货)
e 返工后重检
④依据的标准:《原材料、外购件技术标准》、《进货检验和试验控制程序》、《理化检验规程》等等。
2、生产过程检验(IPQC):一般是指对物料入仓后到成品入库前各阶段的生产活动的品质控制,即Inprocess Quality Control。而相对于该阶段的品质检验,则称为FQC(Final Quality Control)。
①过程检验的方式主要有:
a. 首件自检、互检、专检相结合;b. 过程控制与抽检、巡检相结合;
c. 多道工序集中检验; d. 逐道工序进行检验;
e. 产品完成后检验; f. 抽样与全检相结合;
②过程品质控制(IPQC):是对生产过程做巡回检验。
a. 首件检验; b. 材料核对;c. 巡检:保证合适的巡检时间和频率,严格按检验标准或作业指导书检验。包括对产品质量、工艺规程、机器运行参数、物料摆放、标识、环境等的检验; d检验记录,应如实填写。
③过程产品品质检验(FQC):是针对产品完工后的品质验证以确定该批产品可否流入下道工序,属定点
检验或验收检验。a. 检验项目:外观、尺寸、理化特性等;b. 检验方式:一般采用抽样检验;c.不合格处理;d.记录;
④依据的标准:《作业指导书》、《工序检验标准》、《过程检验和试验程序》等等。
3、最终检验控制:即成品出货检验。(Outgoing Q.C)
4、品质异常的反馈及处理:
①自己可判定的,直接通知操作工或车间立即处理;
②自己不能判定的,则持不良样板交主管确认,再通知纠正或处理;
③应如实将异常情况进行记录;
④对纠正或改善措施进行确认,并追踪处理效果;
⑤对半成品、成品的检验应作好明确的状态标识,并监督相关部门进行隔离存放。
5、质量记录:为已完成的品质作业活动和结果提供客观的证据。
必须做到:准确、及时、字迹清晰、完整并加盖检验印章或签名。
还要做到:及时整理和归档、并贮存在适宜的环境中。
四、统计技术简介(参见《统计技术应用指南》)
1、分层法:是运用统计方法作为管理的最基础工具,目的是把杂乱无序的资料加以分门别类的归纳和统计。
2、调查表:在质量管理活动中常用调查表来收集数据。如不良项目调查表、不合格原因调查表等。
3、排列图:找出影响产品质量主要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它是根据“关键的少数、次要的多数”原理(即二八原理)制作而成的。排列图有两个纵坐标,一个横坐标,几个直方形和一条曲线。左边的纵坐标表示频数,右边的纵坐标表示频率(以百分比表示)横坐标表示影响质量的各个因素,按影响程度的大小从左至右依次排列。
4、因果分析图:是用于分析质量问题产生原因的一种图表,一般从人、机、料、法、环、测等6个方面分析。
5、直方图:(略)
6、控制图:(略)
五、质量管理常用的工作方法和分析方法
1、PDCA管理循环
PDCA管理循环是质量管理的基本工作方法(程序),把质量管理的全过程划为P(plan计划)、
D(Do实施)、C(Check检查)、A(Action总结处理)四个阶段。
第一为P(计划)阶段,其中分为四个步骤
(1)分析现状,找出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
(2)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各种影响因素
(3)找出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
(4)针对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制订措施,提出改进计划,定出目标
第二为D(实施)阶段:按照制订计划目标加以执行
第三为C(检查)阶段:检查实际执行结果看是否达到计划的预期效果。
第四为A(总结处理)阶段,其中分二步:
⑴总结成熟的经验,纳入标准制度和规定,以巩固成绩,防止失误
⑵把本轮PDCA循环尚未解决的问题,纳入下一轮PDCA循环中去解决。
2、5W2H法 : Why: 为何----为什么要如此做?
What: 何事----做什么?准备什么?
Where: 何处----在何处进行最好?
When: 何时----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完成?
Who: 何人----谁去做?
How: 如何----如何做?
How much:成本如何?
3、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又称脑力激励法,可以有效地识别问题的可能解决办法和潜在的质量改进机会。一般应用在分析讨论会议中,特别是QC小组会议 、质量分析会等。
在运用头脑风暴法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禁止批评:不准批评和反对他人的意见;
2.自由奔放:尽情地想象,自由地发言,真正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3.欢迎多提观点:提出的观点越多越好;
4.结合改善:与别人的意见相结合,不断启发和改善自己的想法;
5.如实记录:对任何人的发言包括相反的意见都要如实记录下来。一是获得全面的信息,二是给人以重视感,从心理上感召他人多发表意见。
六、如何开展QC小组活动
1 QC小组的组建
①QC小组的定义:QC小组(Quality Control的缩写)即质量管理小组。是指在生产现场或工作岗位上的职工自愿组织起来,运用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开展群众性的质量管理活动的小组,解决工作场所存在的问题,以达到质量改善的目的。QC小组是质量管理的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
②QC小组活动的作用:A. 有利于开发智力资源,提高人的素质;B. 预防质量问题,并不断地进行改进;
C. 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强化团队意识和质量意识,从而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
③组建QC小组的原则:A. 自愿参加,自愿结合是组建QC小组的基本原则; B. 由上而下,上下结合是组建QC小组的基础;C. 领导、技术人员和工人三结合是组建QC小组的好形式;D. 事实求是,结合实际。
④QC小组的人数:QC小组人员不宜过多,一般3-10人为宜。
⑤QC小组组长的职责:A. 组织小组成员制订活动计划,进行工作分工,并带头按计划开展活动;B. 负责联络协调工作,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小组活动情况,争取支持和帮助;C.抓好质量教育,组织小组成员学习有关业务知识,不断提高小组成员的质量意识和业务水平;D. 团结小组成员,充分发扬民主,为小组成员创造宽松的环境,增强小组的凝聚力;E.经常组织召开小组会议,研究解决各种问题,做好小组活动记录,并负责整理成果和发表。
2 QC小组活动步骤
① 活动课题的选择:选题范围 :提高改善产品质量的课题;降低损耗的课题;优化环境的课题;改善管理的课题;提高职工素质的课题。
对选题的要求:坚持实事求是,先易后难;提倡大小课题相结合,以小课题为主;选题要具体明确;选题应选周期短,见效快的课题,一个课题一般应在3—6个月完成,最多不超过一年时间。
② 现状的调查:通过调查表或其他形式,运用数据说话的方式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并确定解决问题的主攻方向,为设定目标提供依据。
③设定目标:制定的目标应是经过大家的努力可以达到的。
④原因分析:运用恰当的工具,把现状调查的主要问题按人、机、料、法、环、测等六大因素,采用调查表、
因果图、排列图等恰当的工具进行分析,从中找出造成质量问题的具体原因,并确定主要原因。注意:在原因分析时,应召开小组会议,运用头脑风暴法,发挥团队的智慧,尽可能将原因一一找出。
⑤制定对策:一般以对策表的形式列出具体项目,在制定对策表时,应采用5W1H法,多问几个为什么。因此对
策表应包括:为什么要制定对策(Why),达到什么目标(What),在哪里执行(WHere),谁去执行(Who),什么时间完成(When)和如何执行(How)等。
⑥实施对策:按制定的对策或计划执行。
⑦效果检查验证。
⑧巩固措施:根据检查的结果进行总结,并纳入有关的标准、作业指导书、制度和规定之中,以巩固已取得的成绩,同时防止类似问题再发生。

‘肆’ 如何做好分销

1、零层分销。其实说起这个关键词,我们也许不清楚,但是在营销业待久的小伙伴们都知道直销,换句话说就是生产商直接把产品卖给终端。其中省去了很多中间环节因而价格低。
2、两层分销。此策略也是生产者直接将货物卖给零售商,到客户购买只经过一道手,有些大型综合超市就是此类。另外还有淘宝等网店也是此类。
3、三层分销。厂家会把货物提供给大型批发商,然后再由大批发商进行批发给零售,最后客户是在第三个环节得到的最终产品。
4、独家分销。制造商往往都想尽快的使其商品占领市场,此时如果能得到一个大型分销商的支持,那么营销会简单,效果会更高,服务也会很到位。
5、密集分销。厂家亦或者生产者会采取将产品快速卖给区域内极具实力的分销商,以此扩大产品宣传,此方法大多在工业设备上应用。

‘伍’ 如何做好市场细分

市场细分
(market
segmentation)是企业根据
消费者需求
的不同,把整个
市场
划分成不同的
消费者
群的
过程
。其客观基础是消费者需求的
异质性
。进行市场细分的主要依据是
异质市场
中需求一致的顾客群,
实质
就是在异质市场中求
同质
。市场细分的
目标
是为了聚合,即在需求不同的市场中把需求相同的消费者聚合到一起。这一
概念
的提出,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
促进作用
。、烽火
猎头
相关专家认为市场细分有两种极端的
方式
:完全市场细分与无市场细分;在该两极端之间存在一系列的过渡细分模式。
1.完全市场细分
所谓完全细分就是市场中的每一位消费者都单独构成一独立
的子
市场,企业根据每位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为其生产不同的产品。理论上说,只有一些小规模的、消费者
数量
极少的市场才能进行完全细分,这种作法对企业而言是不经济的。尽管如此,完全细分在某些
行业
,如飞机
制造业
等行业还是大有市场,而且近几年开始流行的"订制营销"就是企业对市场进行完全细分的结果。
2.无市场细分
无市场细分是指市场中的每一位消费者的需求都是完全相同的,或者是企业有意忽略消费者彼此之间需求的
差异性
,而不对市场进行细分。
就消费者市场而言,细分
变量
,归纳起来主要有地理环境
因素
,人口统计因素,
消费心理
因素,
消费行为
因素,消费受益因素等。就有了地理细分、人口细分、
心理
细分、行为细分、受益细分这五种市场细分的基本形式。
[编辑本段]程序
调查阶段
分析阶段
细分阶段
细分消费者市场的基础
地理细分:国家、
地区

城市
、农村、气候、地形
人口细分:年龄、性别、职业、收入、教育、家庭人口、
家庭类型

家庭生命周期
、国籍、民族、宗教、社会阶层
心理细分:社会阶层、生活方式、个性
行为细分:
时机
、追求
利益
、使用者
地位
、产品使用率、忠诚
程度
、购买准备阶段、态度。

‘陆’ 如何为自己的产品做好定位

要看你自己对哪方面的产品比较了解了,就把那块产品结合客户的情况做一下细分

阅读全文

与如何做好自己的产品分层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外国怎么叫代理记账 浏览:52
什么是市场文化 浏览:544
如何破灭程序员梦 浏览:132
别人质疑自己的产品设计时怎么办 浏览:551
投资水果市场商铺怎么样 浏览:953
网页的信息都存在哪里了 浏览:108
医学外文献哪个数据库好 浏览:72
办的副卡为什么开不了数据 浏览:271
新加坡雅典娜交易所是哪个国家的 浏览:199
碳交易所上市为什么暂缓 浏览:424
新三板是在哪个交易所上市 浏览:414
汽车共享产品怎么样 浏览:806
有机会学什么技术 浏览:572
华为如何投诉代理商 浏览:548
如何关闭电脑右键显示的应用程序 浏览:79
中兴通讯技术培训讲师怎么样 浏览:889
出租房信息有哪些渠道 浏览:658
数据电表怎么测量电压 浏览:849
如何辨别做核酸信息真假 浏览:101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的核心技术是什么 浏览: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