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构建高效的产品管理体系
[如何构建高效的产品管理体系,] 首先,就是要明确产品管理的目的和范围。
产品管理的目的就是让企业的产品更好卖,产品管理的范围/内容可划分为产品战略管理、产品线规划、产品规划、产品开发、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五大模块。
这五大模块之间是彼此关联、相辅相成的。其中,产品战略是解决产品发展方向的问题,它为其它四个模块提供了方向指导,使其不偏离公司的战略和产品战略;产品开发是在有规划的进行开发,而非投机或随意式的开发;同时,产品上市后并不是一起任其发展,直至没有人买为止的,而是主动的进行生命周期管理的。
企业只有将产品管理的这几大模块高效、顺畅的衔接起来,才能让企业在市场上表现出持续发展的活力,才能源源不断地、有序地推出符合市场需要的新产品。这就是为什么IBM、华为这样的企业,其产品开发比较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何构建高效的产品管理体系,] 其次,就是建立一套系统的产品管理体系。
产品管理体系应包括产品管理的流程、组织、工具以及考核与激励机制等。产品管理流程主要包括:产品战略制定、实施及考核流程,产品线规划流程,产品规划流程,产品开发流程,产品生命周期流程,产品团队绩效管理流程。同时这些流程还必须与公司的市场管理流程、供应链流程衔接起来,否则很难发挥产品管理的效果。
比如产品战略的制定、产品线和产品的规划就必须要进行市场理解、对市场进行细分和调研,以发现市场机会,同时还要进行竞争分析和组合分析,以决定要进入那些市场、投资那些机会、规划并开发那些产品。产品开发出来还需要快速、方便地交付到用户手里,这就需要与供应链流程游街的衔接起来。有了产品管理的流程体系,就需要设置相应的组织去执行这些流程。
组织设置的是否恰当,会影响到流程的执行效率和效果。比较好的做法是,建立一个分层的、跨部门的组织来负责产品的管理。主要IPMT(负责产品投资决策及资源保障)、PDT(负责产品开发及产品目标的实现)、LMT(负责产品上市后的生命周期内的管理)及产品部(一个职能部门,负责对产品经理的管理)。
‘贰’ 如何快速了解一款产品(一)
对于大多数小伙伴来说,遇到从零到一的产品几率并不是很高,大多数我们接触的产品都是已经做了一段时间,那么对于这样的产品我们可以从用户的反馈中来了解产品、了解用户。(对于用户反馈不多的产品如何了解产品在以后的文章中会写)。
1、获取自身产品存在的问题。
2、获取竞争对手产品中存在的问题。
3、获取设计机会点。
1、对于自家的产品获取用户的反馈有很多:(1)产品的问题反馈入口 (2)客服平台的反馈
(3)产品的微信群 (4)App Store 国内的应用市场 (5)微博、知乎、贴吧等
2、对于竞争获取竞争对手用户反馈相对来说会少一些,上面的前两点的用户反馈是拿不到的,其它几点用户反馈数据是可以抓取的。
除了了解自身的产品,监控用户反馈是我们做产品一直持续做的事情,那么监控用户的反馈我们应该监控哪些点呢?
1、应用商店中的低分差评 2、“有效”评论 3、异常行为 4、竟品的变化
以知乎为例,说说如何通过App Store获取用户反馈,这里要用到一个工具“App Annie”工具的链接:https://www.appannie.com。从工具中我们获李漏轮取到知乎最近一次更新版本为: 5.14.2 时间为:2018年4月15日如下图。
之后我们去查看这个版本迭代后用户的反馈信息,在“App Annie>评价”中去查看
在这里我们只看此产品的差评,看下这个版本更新后我们的产品存在哪些问题,产品如果使用的好用户一般不会说什么,如果产品体验不好用户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宣泄自己对产品的不满。所以看差评可以获取用户的反馈,以上面的评论为例。
前两条都是说平台广告太多,这个与平台的运营和策略有关,需要记录下来与运营沟通,产品要生存广告不能说去掉就去掉有时候体验和商业目标是要做一些均衡的。
第三条差评属于“无效”评论,智能搜空手机耗电问题不是知乎一个产品面临的问题。
第四条和第五条评论我体验了下,两种情况都是不存在的,所以就要记录下来,去研究是什么情况导致用户会出现这些情况。
通过以上的简单的几点差评我们是不是对目前产品存在哪些问题有了一些了解了呢?是不是知道接下来要做一些什么事情了呢?除了对App Store进行监控,我们的日常工作要把来自各个渠道的用户哪信信息进行整合分析,这样很多的用户反馈汇聚一起,是不是对产品和用户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且很明确的知道接下来自己的工作重点了。下篇文章写一些其它渠道获取用户反馈的方法和如何整合信息。
‘叁’ 如何把一款好的(世面上没有的)产品进行快速、有效地推广
感谢邀请!
对于一个市场上没有的产品,即是好事,也是坏事。好事是没有竞争,可以快速突破市场。
坏事是你无法确定消费者会不会接受?有没有市场?因为现实中的市场和消费者和我们的想法往往是不一样的!这点对于我们推广任何产品一定要注意!
第一步:根据产品实际功能,实际情况,细分定位一个消费群体出来先做测试。当然!同时要策划好品牌,做好定位。
测试什么呢?测试激散衫引流策略,测试营销方案,测试消费者反应,测试品牌的定位到底对不对路?
前期不要大面积盲目推广和复制,先进明腔行市场测试,先试销,把风险降到最低。
第二步:根据实际测试的结果,如果有市场,马上确定品牌定位,宣传文案,产品包装的细节。为下一步做好充分的准备。
如果测试结果不理想,找出根本原因,持续改进,改进定位,包装,流量策略,渠道策略,人群定位,继续测试,直到测试出结果。
第三步:测试稳定以后,把测试的结果打造成一套赚钱系统,赚钱的方案,通过合伙人模式全国大面积扩散。以最快的速度复制掘嫌裂变,防止竞争对手介入抢市场。
最关键的几个点首先是品牌定位,然后,测试成功,最后,打造成赚钱系统复制给更多的人。
‘肆’ 如何构建企业的产品技术创新架构
产品创新架构通常包括:产品线与产品系列、产品平台、技术平台三个部分,相互承接相互影响,共同构成系统化的产品技术体系。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架构的梳理和设计时,应紧密结合用户需求和企业运营特征,保持相互的整体性,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进行市场细分,选择或定义企业的目标细分市场
首先需要对同类产品的目标客户群体进行分析,建立和优选市场区分的主要维度。通常在建立市场区分维度时,可从消费决策模式为基点进行目标市场的识别,包括地域、文化、收入水平、学历水平、消费情景等维度。在此基础上,可采用相关度矩阵对识别出的这些区分维度进行相互比较,最终选择2-3个与用户相关度最大的维度作为关键细分维度,这些细分维度之间应相互独立相互区分。如,某手机企业确定的产品关键细分维度为年龄、性别、生活方式。
确定关键细分维度之后,应针对每一个维度确定相应的刻度,如针对年龄这一维度可设计成“青少年、中年、老年”,也可设计成“25-35岁、35-45岁、45-60岁”。刻度的大小的设计要能够最大程度的区分目标用户群,若某一产品25-35岁年龄段的用户与35-45岁年龄段用户需求差异不明显,则应合并为25-45岁,同样,若25-35岁年龄段内,30岁以前和30岁以后的用户需求差异较大,则应对此年龄段进行进一步的细分。
最后,根据多个维度的客户划分,选择公司的目标细分市场,通常为多个维度同时满足。如某手机企业选择的目标细分市场为:18-22岁女性,在校大学生。按照细分维度进行目标细分市场选择之后,通常还应进行一定的总结,概括性的描述目标市场的总体特征、价值取向等。
2.进行目标市场产品竞争格局分析,确定企业的产品布局,并进行产品线划分
在确定目标细分市场后,需要广泛的收集行业各主要竞争对手的产品信息,可以图片、卡片等多种形式将主要的在销产品进行集中展现,对比公司在目标市场整体竞争格局中的产品分布,分析公司的竞争优势,并根据公司总体战略确定公司的产品布局。
在此基础上,需要再一次对这些产品进行分类,分类的方式和细分市场识别类似,同样需要首先识别分类的维度,不同的是此时应更多的考虑管理难度、产品特征和用户需求的结合,在三者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即形成了产品线的划分。
产品线的划分太粗或太细都会给管理上造成较大的困难,如果划分太粗就无法对产品进行有效的区分,如果划分太细又会增加产品管理的复杂度。通常一家企业的产品线设置为3-6条较为合理。
3.进行产品系列化梳理
根据企业产品种类多少和复杂度的不同,企业通常还需在产品线下再进行产品系列的划分。产品系列的划分通常可以结合目标细分市场,对该产品线对应的目标细分市场进行进一步的细分和选择,形成二级细分市场。
一个产品系列的定义必须对应相应的二级细分市场,针对二级细分市场进行核心需求的识别,建立该二级细分市场的需求模型,针对这些核心需求形成的共同产品概念即为该系列的“系列概念”。
针对二级细分市场的需求模型,还需要进行敏感性分析,将用户对各个需求的敏感性进行分级。在此基础上可以选择敏感性较高的一到两个需求点作为系列内的差异化点,并形成呈一定梯次递进的产品概念,而其他大部分需求应作为同系列的继承属性。
在进行系列化梳理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企业现有产品已经形成了系列化的特征,此时只需要通过上述思路对其进行验证;而对于没有形成系列化的大量产品,则可以进行一定的强制归并,虽然强制归并形成的产品系列可能没有较大的共用性,也没有呈现梯次递进的产品概念,但却为后续的系列化开发提供较好的开发基础和整合思路。
针对某些产品层次和种类较为简单的企业可能不需要进行系列化,此时其产品线本身即为一个“系列”;而对于某些产品层次和种类更为复杂的企业,可能还需要在产品系列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形成“产品族”,其思路与系列化类似,本文不再进行赘述。
4.识别各个层级的产品共用要素,构建产品平台
在进行产品系列化的过程中,识别或定义了一些共同的继承属性,甚至在不同的系列间也存在这样的继承属性,在产品中这些继承属性通常会对应相对较为独立的一系列共用产品组件,若在现有产品系列中不存在这样的共同组件,那么在新产品系列开发时应进行重新定义。
同系列或不同系列产品间的这种共用组件的集合,即为产品平台。产品平台除了要满足共用性的条件之外,通常还应独立承载某一核心用户需求;此外,同一产品系列通常只能定义一个产品平台,若有多个平台应进行合并。
如:汽车的产品平台通常以底盘、发动机等关键组件为平台要素;个人电脑选择以CPU和主板为产品平台;电视机则选择以主IC为产品平台。
5.识别共用技术要素,并通过组合形成技术平台
技术成为一个应用非常广泛的词语,以至于因其内涵过于复杂而很少人能够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若不能将有效的界定、不能将其有形化的表达,就很难对技术创新找到有效的突破。实际上,在产品中所谓的技术是以一系列的技术要素来体现的,可能是一种或一组结构形式、也可能是一个经验公式,或者是一个选型规范。
通常一个产品需求的实现有赖于一系列技术要素形成的技术概念,例如要实现“灯具良好散热”这一需求,通常需要同时结合热对流、热辐射和热传导三种热传递原理进行设计,最终将会体现在灯具内腔形状和灯具外表面的散热筋结构,这种结构形式就是实现良好散热的一种技术要素。
又比如,某应用于海上的金属装置表面要实现较高的防腐性能,通常要从材料腐蚀机理出发,最终体现在基体的材质选择、涂料材质选择和表面喷涂工艺上,这些都是一些技术要素。
在有效识别技术要素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再一次将这些技术要素进行组合,形成能够满足用户一系列不同程度需求的一组技术要素,能够共用到产品的多个部件或组件,为其赋予满足用户某一特定需求的能力,这一组技术要素即成为技术平台。如上述两个例子总可分别提炼总结出“散热技术平台”、“防腐技术平台”。
技术平台形成要把握的基本要点是,瞄准用户需求,从技术原理或机理出发,对产品现有技术要素进行识别或者对新的技术要素进行探索,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和抽象。
6.进行产品技术体系整合
在完成上述步骤之后,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工作:将产品线、产品系列、产品平台、技术要素、技术平台进行整合,以某种形式进行集中展现,再一次从系统的角度、管理的角度、用户需求的角度进行审视和优化,此时企业的整体技术体系基本上便形成了其原型。
技术体系的表达方式非常多,如日本科技联盟开发的“技术大系图”,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业特征、产品特征设计不同的表达形式。
梳理和搭建企业的产品技术创新架构,是对企业现有产品一次彻底的格式化过程,这个过程可能会较为漫长,这其中涉及到现有在销产品的整合,为了不对现有业务造成较大的冲击,对于很多企业而言产品线划分、系列化构建、产品平台和技术平台的形成更多的将会在新产的开发过程中逐渐体现,对现有产品形成逐步的替代。但无论如何,产品技术创新架构是企业产品创新的重要基础,也是逐步建立企业核心技术能力的重要手段,对于亟需自主创新的中国企业而言,这一步应走在前面。
‘伍’ 如何构建高效的产品开发管理体系
这要做过程分析,把无效的动作去掉,产品标准化,围绕人机料法环五大要素进行
主过程--》子过程--》输入-》输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