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设定合适的产品目标以及关键结果引导产品的方向
产品研发过程通常可以分为 探索域和交付域 。
探索域, 关注客户的需要,定义做什么。
交付域, 关注如何将人通过合适的方式组织在一起,以合适的工作方式,采用合适的技术,在合适的时间周期内,保质保量的交付产品,也就是怎么做。
探索&交付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需要注意几个点:
思考一下上面这几个点,有助于我们理解传统开发模式和敏捷开发模式一些重要的不同点。
其中,敏捷宣言背后的十二条原则中有两条是这么说的:
简单说敏捷开发模式更倾向于小批量,短周期,频繁交付可工作软件获得客户价值反馈以及时响应变化。有了客户的反馈才有了调整,有了调整才能及时应对变化。一定程度上反馈周期的长短决定了对变化感知的频率,对产品的相应调整和交付能力决定了对变化的响应能力。在瞬息万变的时代里适应变化的能力往往决定了一个产品的生死。
所谓的敏捷性就在于适应变化的能力。公司依赖产品创造价值,产品由团队合作共同交付,产品的敏捷性是我们必须追求的果,而单个团队的敏捷性是产品敏捷性一个潜在的因,更重要的是与产品相对应的整个交付组织的敏捷性。
借用《Specification by Example》里的一张图,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往往更加关注交付域的 Build Right ,而往往忽视了探索域的 Right Proct 。成功的执行一项毫无意义的计划是导致失败的致命原因。记得有句话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那么如何才能知道我们正在构建一个Right Proct呢?
在所谓的VUCA时代里,谁是产品真正的客户,什么是客户的真正问题,哪些是对客户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往往是不确定的。即使做过充分的客户开发,在没有将可工作的软件交与客户之前,所有的一切都是我们的假设,我们也许永远不会在一开始就知道。(当然那种只在意交付产品而不在意产品价值的产品不在这个讨论范围里)。
假设往往是不可靠的,回想一下自己的工作生活中有多少因为错误的假设导致的问题?如果最重要的假设不成立,一切也就没有了意义。
精益创业里希望可以花最少的力气、最短的开发时间,经历一次完整的开发-测量-认知反馈循环,以完成一次经过实证的认知学习。
引用《原则》里面的两个原则:
精益创业期望在一个完整循环中通过不断的验证假设,不断的消除产品中高风险的部分取得持续的进化。
当然进化的结果可能是不断的增强也可能走向灭亡,但即使失败,最好也是快速失败。什么最宝贵?时间啊!
反馈循环按活动顺序是:开发-测量-认知,但我们制定计划的时候工作却是相反的:先确定验证的目标是什么,再确定需要如何评估是否达成目标,最后确定需要开发什么样的产品来进行实验,并取得评估反馈和数据。
那么如何确定目标以及如何评估是否达成目标呢?
一个产品通常会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核心问题是有没有值得解决的问题。这时候往往需要对目标客户以及利益相关者进行观察和访谈,去发现客户真正的想要解决的问题,他愿意花多大的代价来解决这个问题,以及他期望在什么时候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挖掘出真正的值得解决的问题。
现实中的问题往往错综复杂,这里需要注意的一个点是要抓住客户最最痛的那个点,这也是产品的从0到1时最最重要的目标。产品失败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其中一个也许是产品目标太多,当我们什么都想做的时候往往什么也做不好。
LeSS is More!如何简明扼要的描述产品目标呢?
“OKR是一套严密的思考框架和持续的纪律要求,旨在确保员工紧密协作,把精力聚焦在能促进组织成长的、可衡量的贡献上”(注:引用于《OKR源于英特尔和谷歌的目标管理利器》)。
简单理解,OKR主要帮助我们回答两个问题:
这里借鉴了一下OKR的形式定义了团队产品目标。
产品研发过程通常包括探索域和交付域,过去人们往往更关注交付域,即如何保质保量的交付需求&产品,而往往忽视交付产品价值的反馈。而在一个VUCA的时代里,谁是产品真正的客户,什么是客户的真正问题,哪些是对客户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往往是不确定的。在没有真正的交付客户之前,一切都是假设。
精益创业提出了开发-测量-认知反馈循环,期望花最少的力气、最短的开发时间,以完成一次经过实证的认知学习,验证假设,持续进化。
在产品从0到1的第一阶段需要将问题和解决方案匹配起来,首要的问题是:如何确定值得解决的问题?如何确定合适的产品目标引导产品前进?我们可以采用OKR的方式定义产品的目标以及关键结果,从而驱动精益创业的认知反馈循环,不断的推动产品进化。
生存或者灭亡,这是个问题。
2. 如何引导客户需求
引导客户需求需要了解客户、不要一味地推荐的产品、不端着等
1、首先要了解客户,知道你的客户是属于理性的还是感性的。感性客户神容易沟通,只要感情存在基本问题不大。
那么对待理性客户,打感情牌很明显效果不大,想让他们购买,不要畏畏缩缩,大胆的说出来,只要你对你的产品优势介绍的具体,并且很自信,那么不需要你的引导他们也会购买。
2、其次就是要知道客户的需求是否属于刚需,他们必须要买的那么还需要你引导吗,他们就是来买的。相反,如果客户属于摇摆不定的,那么你直接以市场需求和其他客户购买后得到的好处来作对比,打消他心中的疑虑。
3、引导客户不是一味的推荐的产品,在你说的同时要看客户的反应,如果不反感那么很自信的介绍,如果客户明显烦感了,赶紧换个话题,即使这次不成功那么他还是你的客户,做任何事要留有余地,把握好这些潜在客户也是一种财富。
4、不端着。有的社群看起来很“一本正经”,但是在社群的意义上来说,“一本正经”并不是什么好事,高高在上的运营态度和铁面无私的社群形象,很容易让用户望而生畏,从而会把社群和用户的距离拉的无限远。长久以来,用户提起这个社群,自然不会有什么情感依赖。
(2)引导型产品如何做扩展阅读:
探寻客户需求的方法:
1、学会倾听,不要自己在那里瞎猜,最直接的是学会倾听,有针对性的解决客户的需求,省时省力。
2、多方了解,如果客户不愿意主动去说,那么我们就要多方去了解了,比如客户的职业,年龄,性别,喜好等。再去有根据的猜测。
3、通过纵深提问进行挖掘,如果资料不够,那么根据常见的需求点,对客户进行纵深挖掘,比如,产品,服务,体验,关系,增值等等。
3. 产品如何做线上推广
一般推广流程是这样的:
1、明确要推给谁?(锁定用户群)
2、这谁有什么特征?(分析用户画像)
3、常在哪里出现?(锁定推广渠道)
4、如何建立沟通?(策划宣传内容)
推给谁?
因为用户群在做产品规划的时候(想要帮助谁,在什么样的场景下,解决什么问题?),基本就定下来了。所以运营的主要工作是丰富用户画像。
一般产品经理给出的用户特征可能只有:用户年龄、性别、职业、地域等基础信息,而作为运营就要根据产品及目标用户信息挖掘出更多相关内容。如:用户习惯、偏好、标签、价值观、话题和经常关注的明星等,这样才能在运营过程中找寻到更多与用户沟通的资本。
哪里推?
就目前来讲,APP产品推广的渠道来来去去就那么几个,社交网络渠道、互联网渠道、应用市场渠道、传统线下渠道与预装渠道等;
所以,运营的工作就应该是,找寻各渠道中与自身产品用户重叠度较高的平台作为宣传投放渠道。如自媒体渠道中就有各行业代表的大号。
4. 产品的信息引导设计方法
问题:日常产品的信息引导如何设计?
可能你的第一反应是浮层、动效、弹窗等,但这都是表层样式而已,背后的引导机制是什么?需要注意什么?
1.目标层:信息不会平白无故去引导用户,都是为了某个确定的目标而展示的。如在首页弹窗展示是为了进行新手教育,以达到让用户使用新功能,进入新页面等运营指标或增长指标。
2.策略层:目标确定了,需要确定可做信息引导的各种场景和机制。如设置某时间进行信息推送,用户网络不行的情况下怎么解决。
3.表现层:不同的场景中有各种表现形式,如下拉菜单、弹窗、浮层、视频等等。
这三层环环相扣,互相影响
1.利用【产品架构】做引导
2.利用【时间】做引导
分为【用户行为时间】和【网络实时时间】
3.分【阶段/过程】做引导
根据特定的维度,将信息/功能分解成N个独立且关联的夹断。分阶段的维度可以是时间、日期、金钱、物品等等。很多运营活动会把奖励分成不同的阶段进行发放,这种引导的优势是可以将全部信息分解到各个阶段中去,页面的拓展性强,用户理解和操作成本低。劣势在于周期较长,用户缺乏足够的动力。因此很多产品会把最大奖励、最好的结果放在最后阶段,加上利用消费者的【目标趋近效应】——人们在距离目标越近时,越有动力去完成它,一步步地引导用户消费。
4.根据【用户行为】做引导
根据用户的当前操作进行引导,如观看视频时,点击屏幕会暂停播放且会弹出广告信息;长按内容列表时,会出现多选、排序、删除等操作。而根据【用户行为】做引导,需要注意2点:引导的返回策略和落地方式。
a.返回策略
结合用户场景和产品特性,看信息引导后是否需要制定返回策略,相当于一种 逆向引导 。而返回的策略不仅体现在【机制】上,还可以体现在【视觉样式】上。
【机制】:如爱奇艺在观看视频时最小化产品、跳转到新的页面后,返回观看视频时会自动后退几秒进度,以保证用户的观看记忆不会出错。
【样式】:如淘宝在支付订单后,会有两种返回形式。一是左上角的返回icon,返回到购物车页面;二是中间比较明显的返回首页按钮,返回至淘宝首页。对于产品来说,返回首页优先级会更高:既可以让用户形成消费闭环,又能浏览、搜索更多商品,提升产品的UV、PV、复购率等业务和增长指标。所以把返回首页按钮的样式做更重一些。
b.引导落地方式
信息引导后,用户跳转到哪里?一种是跳转至新的页面进行落地,页面空间大、可控性强;另一种是停留在当前页面展示、减少用户的操作成本。选择采用哪种落地方式需要根据产品目标、用户场景、页面形态等特征去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