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么是产品思维
成长日课170/365
透过现象看本质,你会发现,所有的产品都是带着解决某个问题的能力而产生的。
画家解决了人们想要再现某个画面的问题,于是绘画能力成为了一个产品;
照相机帮人们解决了如何才能留住人生中某个时刻的真实画面的问题,于是照相机成为了一个产品;
摄相机帮人们解决了如何才能将声音、动态真实再现的问题,于是摄相机成为了一个产品;
电脑则帮人们解决了播放、保存、传递这些资料的问题,于是电脑成为了一个产品;
最后,手机帮人们解决了如何随时随地都可以记录保存画面、声音,且随时可以传递的问题,于是手机成为了一个产品。
看看,每一个产品的诞生都是在更好的解决问题。
那么什么是产品思维?我认为,从发现问题到想到到如何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产品思维。
完整的产品思维包括: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分析整理、思考解决方法、探索研究、实践验证,总结归纳,直至成功解决问题。
问题被解决的那一刻,就是产品诞生的时刻,也是一次产品思维完整践行的过程。
Ⅱ 什么叫产品思维
产品思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综合思维,是进一步把问题解决方案产品化的过程。
我们一般把解决问题又分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产品化看作是标准化的过程。
所以产品思维可拆为下面4个步骤:
(1)发现问题:指问题是什么
用得最多是“用户思维和数据思维”。
用户思维:是我们最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因为一切产品的起点都是用户获益。你需要把自己看成消费者,在遇到同样的情况时你会做什么样的选择、有什么样的感受。
数据思维: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问题,是发现问题的重要方式。数据的涨跌和趋势表现,都是业务情况的精确反映。
(2)分析问题:指为什么会产生这个问题
用得最多是“本质思维”。
本质思维:本质思维是一种寻根究底、找出问题根本原因的思维。可借助“5问法”、根源分析法等方法去开展,这里不展开讲,后面另找篇幅再讲。
(3)解决问题: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用得最多是“效率思维”。
效率思维:商业的发展方向,一定是向着更高效率的方向发展。通过提升业务参与某个或多个主体的效率,能大幅提升交易。
(4)产品化:是问题解决方案标准化的过程
标准化:通过归纳提炼,总结共性,最终落地为产品、产品功能、服务或SOP(Standard Operating
Procere标准作业程序)的方式,进行自动化、规模化解决同一类问题。
所以,产品思维可进一步表述为:产品思维是一种解决问题并将解决问题的方案产品化的综合思维。
它通过用户思维、数据思维去发现问题。通过本质思维去分析问题,通过效率思维去解决问题,通过标准化方法将解决问题的方案产品化。
Ⅲ 产品生命周期的4个阶段,不同阶段的产品策略都有哪些
产品生命周期有投入期、成长期、饱和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
一、投入期:新产品投入市场,便进入投入期。
1、投入期的特点:
(1)、生产批量小 制造成本高。
(2)、营销费用高。
(3)、销售数量少。
(4)、产品的价格常偏高。
2、投入期的产品策略:
(1)、快速撇脂策略:即以高价格、高促销费用推出新产品。实行高价策略可在每单位销售额中获取最大利润,尽快收回投资;高促销费用能够快速建立知名度,占领市场。
(2)、慢速撇脂策略:以高价格、低促销费用推出新产品,目的是以尽可能低的费用开支求得更多的利润。
(3)、快速渗透策略:以低价格、高促销费用推出新产品。目的在于先发制人,以最快的速度打入市场,取得尽可能大的市场占有率。
(4)、慢速渗透策略:以低价格、低促销费用推出新产品。低价可扩大销售,低促销费用可降低营销成本,增加利润。
二、成长期:顾客对产品已经熟悉,大量的新顾客开始购买,市场逐步扩大。
1、成长期的特点:
(1)、产品销势强劲,经营成果令人瞩目。
(2)、产品质量日趋稳定,企业已形成规模化生产。
(3)、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其产销的垄断性基本消除。
2、成长期的产品策略:
(1)、做好生产方面的管理。
(2)、巩固销售渠道的地位,加强与销售渠道的联系。
(3)、改进产品性能,提高产品质量。
(4)、改变广告宣传的重点。
(5)、在适当时期可以调整产品的价格。
(6)、加强商标地位。
三、饱和期:市场需求趋向饱和,潜在的顾客已经很少,销售额增长缓慢直至转而下降,标志着产品进入了饱和期。
1、饱和期的特点:
(1)、产品结构基本定型,工艺成熟。
(2)、产品销售额在逐渐达到顶峰后开始缓慢回落。
(3)、产品价格悬殊不大,竞争处于“白热化”。
(4)、企业经营状况不尽人意,利润开始下降。
2、饱和期的产品策略:
(1)、产品改革,亦称产品再推出。
(2)、市场组合改革。即指改变某些市场组合的因素,以增加销售量。如运用降低价格、改进包装、扩大分销渠道、采用新广告、加强销售服务等手段刺激现有顾客增加使用率。
(3)、转移生产场地。即把处于成熟期的产品转移到某些生产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国家和地区。
四、衰退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产品或新的代用品出现,将使顾客的消费习惯发生改变,转向其他产品,从而使原来产品的销售额和利润额迅速下降。
1、衰退期的特点:
(1)、产品陈旧,且日趋“老化”
(2)、产品的销售量急剧下降
(3)、利润明显下降,部分企业出现了亏损
(4)、大幅度削价处理库存产品,企业濒临着破产的危机
2、衰退期的产品策略:
(1)、继续策略:继续延用过去的策略,仍按照原来的细分市场,使用相同的分销渠道、定价及促销方式,直到这种产品完全退出市场为止。
(2)、集中策略:把企业能力和资源集中在最有利的细分市场和分销渠道上,从中获取利润。这样有利于缩短产品退出市场的时间,同时又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
(3)、收缩策略:抛弃无希望的顾客群体,大幅度降低促销水平,尽量减少促销费用,以增加利润。这样可能导致产品在市场上的衰退加速,但也能从忠实于这种产品的顾客中得到利润。
(4)、放弃策略:对于衰退比较迅速的产品,应该当机立断,放弃经营。可以采取完全放弃的形式,如把产品完全转移出去或立即停止生产;也可采取逐步放弃的方式,使其所占用的资源逐步转向其他的产品。
(3)产品思维有哪些阶段扩展阅读:
一、延长产品市场生命周期的方法:
(1)加大促销力度,促使消费者增加使用频率,扩大购买。
(2)对产品进行改进.
(3)、开拓新市场,拓展顾客群;
(4)、开拓产品新的使用领域。
二、产品生命周期区域差异性。
同一产品在不同地区,其生命周期处于不同阶段。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大城市和农村等。在实际运用中必须考虑地区因素。
Ⅳ 产品经理必懂的产品思维
入门互联网产品经理、产品运营首先要懂得产品思维——产品思维的本质其实是一种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对于产品经理、产品运营,要看清产品的本质,就要培养产品思维。当然,培养产品思维并非一蹴而就,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运用产品方法论去实操分析产品,可以快速提升思维能力。
本文主要介绍常见的几种产品思维方法论,在分析产品过程中,大家可以有意识运用方法论,才能融会贯通。
只要是人类参与的事物,必有其目的,也一定有其受众。人们会提前预测可能影响事物的因素,或规避,或利用,提前规划和设计,从而达到更好的目的。
任何事物(产品)的发展都会经历四个过程:缘起(导入期)、发生(成长期)、发展(成熟期)、消亡(衰退期)。
影响事物发展的因素有:目的和目标、受众(用户)、外部环境(市场)、方向和路径、成本、受益、风险、机会。
同理,产品经理做产品设计之前,要做好充分的产品分析,并非上来就是产品功能设计。
产品分析的常用方法是分析产品的目标、产品的用户群体、产品的外部市场环境、产品的设计方向、产品研发及推广的成本、产品的收益、产品的风险点、产品的机遇。
用户思维,简单来说就是“以用户为中心”, 针对客户的各种个性化、细分化需求,提供各种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真正做到“用户至上”,做到“顾客就是上帝”。
产品是什么:本质就是为了解决某类用户某种特定痛点。
这里介绍下黑盒子模型,互联网产品可以理解为一个黑盒子,而通过这个黑盒子,用户可以从哭脸变为笑脸,同时又可以产生一部分钱。
所谓的互联网产品是一种可以给用户带来微笑和金钱的黑盒子,由此可见,产品的核心是为了满足用户需求,当然是要以用户为中心。
产品经理分析需求的核心方法论是:产品需求分析从用户角色、用户场景(痛点)、用户需求、解决方案分析。
其中,用户角色就是相关问题的人;用户场景(痛点)就是在某时间、某地点、某环境下出现了某种问题;用户需求就是要解决的问题;解决方案是产品根据用户需求所提出的功能方案。
分析用户角色、场景、需求、解决方案,本质是为了更全面、准备的定位问题,解决问题。
产品经理、产品运营真的是用户吗?产品的想法真的代表用户的需求吗?
为了更好的理解用户需求,切忌空想,产品要具备同理心,要变成真正的用户。
产品调研过程中,要切身站在需求方、用户的立场思考问题,去感受需求背后的原因,这样才有助于产品方案设计,避免产品并不能真正解决用户的问题。
知名游戏制作人姚晓光在腾讯一门经典课《像蘑菇一样思考》中讲述了一个小故事:
作为产品经理,我们要扎根蘑菇群,了解蘑菇的生存法则。就像心理医生潜入病人生活一样,久而久之,耳濡目染之后,可以用用户的方式来思考,才能迅速理解问题所在。
常言道:需求来源于用户,但不止于用户。因为有的用户往往并不知道自己的需求,这就亟需产品经理、产品运营以更大的格局来挖掘需求。
互联网巨头腾讯的经营理念是一切以用户的价值为依归,几乎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用户展开的,真正实现从用户中来,到用户中去。
给大家介绍懂用户四步法:用户定义——接近用户——理解用户——变成用户。
策划一款产品,我们首先要做得就是定义用户。
我们的目标用户是谁?我们的产品服务于谁?目标用户是怎样的一群人?他们的喜好是什么?在什么样的场景下会使用产品?
真正懂用户、理解用户,光靠凭空想象是不行的,得真刀真枪去接近用户。
常见的接近用户的方法有:用户访谈、回复发帖、阅读反馈、问卷调研、走进场景、观察用户行为、分析用户数据等等。
接近用户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用户,当你面对海量用户时,你要变换不同身份、角度、环境、场景,理解各种用户群的使用场景和需求。
把思维改变成用户模式,或者自己本身就是产品的忠实用户,这是做任何产品的最佳状态,这需要洞察人性,以己推人。
真正好的产品经理,能够让自己变成一个产品外行。
怎样才能变成产品外行呢?
你要放下脑袋里装下的所有事儿,想象自己是一个很初级的用户,什么都不懂的用户来使用产品,这是非常难的一个功底。因为产品经理们总是太专家了,会把事情想的很复杂,把功能做得很高级,但是这些功能可能并非用户真实所需。
产品迭代是一个长期过程,产品设计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要不断试错,验证想法。
迭代并不是先草草地做个MVP上线再说,有什么问题通过迭代解决。而是MVP发布后想尽一切办法收集用户的反馈,欢迎用户的吐槽,验证产品对用户需求满足的情况。
如发现满足不够到位的地方,以最快的速度进行迭代,然后再验证再迭代。
每经历一次迭代都要想办法去掉损害用户体验的功能,加强用户体验好的功能。当用户需求发生变化后,迅速反应,加紧迭代。迭代是一种成长型思维而非固定思维。
总而言之,产品经理、产品运营并不是普通用户,而是要以更大的格局来挖掘用户需求。
学习产品必懂的产品思维方法论,有助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体系构建。相信会让你受益终生。
Ⅳ 产品设计开发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新产品开发分为哪几类
产品设计开放分为四个阶段。新产品开发都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开发决策、前期开发、后期开发、开发反馈四个阶段。
1、开发决策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在搞好技术经济及市场需求调查与预测的基础上,提出新产品开发的战略决策,选定开发目标,构思和选择新产品开发的基本方案。
2、前期开发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根据新产品开发的决策,做好技术储备、资金筹措、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准备工作,并组织专门班子对新产品开发的基本方案进行技术经济的可行性分析、论证以及修改或完善这一方案,为新产品开发的实施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3、后期开发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包括新产品设计、工艺准备试制、鉴定以及商业性投产的各项工作。它是新产品的实际开发阶段。
4、开发反馈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收集、整理新产品的市场信息,及时地反馈到后期开发阶段,并根据用户的意见和要求,进一步改进新产品,以便更好地打开市场销路。这是新产品开发的继续。
Ⅵ 产品思维- 5 种基础方法
大多数人很难跳出自身思维框架之外,
古人云“夏虫不可以语冰” ,一个人的思维习惯决定了其思考力的疆界。
《腾讯产品法》一书中开场就带来了 5 种基础的思维方法,来回阅读了 3 遍,也还不能够完全掌握,在工作中还需要在多加思考。
5 种最基础的 产品思维,依次为:
本质思维、相对思维、抽象思维、系统思维、演化思维。
查理·托马斯·芒格,提到的“普世智慧”一样,面对问题时使用多种思维交叉验证,我们导出方案的质量和效率都将获得大幅提升。
俄国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是条件反射理论的建构者。
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消化腺分泌时意外发现。每次喂食前打开红灯并响起铃声,经过一段时间后只要红灯一亮或者铃声一响,不管有没有食物给狗,狗都会开始分泌唾液。
实际上,条件反射作为一种心理机制,不仅作用于狗或人类的神经系统,也同样潜伏在我们的思维方式里。
在心理学上不把这种模式称作条件反射,而是把它叫作“路径依赖”——在某条路上走得太久了,习惯成自然,于是就忘记了最开始为什么选择这条路。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看到任何一样东西,都清楚地意识到,它背后站着无数个设计者,没有“本来就该是那个样式”的产品。
在物理学领域,这种思考方式被称作“第一性原理”。意思是 “ 从头算起,只采用最基本的事实作为依据,然后再层层推导,得出结论 ”
实践第一性原理最佳方式: 连环追问法 。
例如:
“他们当时为什么要那样设计?”
“这种设计基于当时的何种前提条件?”
“所有前提条件直至现在都还保持不变,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吗?”
“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有引入新的问题吗?”
第一性原理是一种从问题源头进行思考的意识,好的设计者能够把这种意识纳入所有思考过程。
很多人都知道史蒂夫·乔布斯有一句最喜欢的话:Stay hungry.Stay foolish.
每个人对这句话都有自己的解读(不忘初心、空杯心态)
所有事物在进入我们的观察视野时,常常被提前预设了主次。被光照亮的那部分被看到了,所以是“主要的”,没被光照到的阴暗面是“次要的”。
为了突出一个东西是明亮的,不一定要不断加强它的亮度,把这个东西周围的环境不断加强它的亮度,把这个东西周围环境调得更暗一些也能达到同样的目的。我们常常把这种思考的方式叫做“逆向思维”。
不过没有预设的前提,就没有“正向”和“逆向”的区分,因为两种视角是“平等”的。主和次是相对而言的,并且不是固化的,而是动态可变的。偶尔换一个角度,就会很不一样。这种思维方式,就是“相对思维”。
光和阴影也就对应了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关系和时间。随着时间的变化,关系必然发生变化,位置也要随之调整。比如手机QQ就是分析微信的客户群以通用性兼容性为主,不能过度倾斜,定位聚焦年轻化,个性化,趣味化并推出满足与PC侧场景联通需求的全新产品。
事实上,美国投资家沃伦·巴菲特的黄金搭档查理·芒格(Charlie M unger)就曾在演讲中提到过,“几乎四分之三的商业广告都是完全依赖巴甫洛夫理论在起作用”
很多产品设计者和营销者因为深刻意识到条件反射、路径依赖对人们心理的影响,从这一点出发逆向思考,发现了这一心理效应能为产品的营销和传播带来巨大价值。
简而言之,合格的产品设计者一定是思考者,而思考者不会是二元论者。
具象是关注色彩、交互样式,路径,流畅性,是体验。抽象关注产品骨骼,架构,产品功能之间关系,交互路径,设计理念、看懂它切入的格局。
在产品中,如果我们把性质相近的元素合并到一类,随着观察视角的升高,产品的骨骼就会逐步显露出来。因此,抽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个先分类、再提升视角的过程。
产品人在实践中磨砺,最高境界就是拥有一对大圣的火眼金睛。既能用“火眼金睛”看骨骼,也能切换到“肉眼”模式看体验。这种在“设计专家型”视角和“白痴级用户”视角之间自由转换的能力,在腾讯内部被认为是产品经理必备的重要能力之一。
反馈系统模型是所有产品最基础的抽象模型。我们常说的产品框架设计本质上都是在设计反馈。
“系统思维”连贯性的看一个产品,把产品当做一个模型,梳理产品中的各种反馈带来的影响变化,是一个循环的系统。反馈能起到抑制或约束的作用,也能起到扩大或者加强的作用。
为什么互联网创业公司真正能活下来、活得长久的并不多?为什么腾讯愿意浪费内部资源,提倡内部团队PK的“赛马机制”?
“演化思维”可以解释,比如,《精益创业》告诉我们要快速试错、快速迭代,用最小可行性产品(Minimum Viable Proct, MVP)去验证假设,滚动前进。
“演化思维”是一种位于产品思维积木堆顶层的思维,需要深入理解“本质思维、相对思维、抽象思维、系统思维”四种思维后,再来运用它,才会产生好的效果。
“演化思维”是五种思维的顶端,演化无处不在。
由老天选择是自上而下的设计,而真正的演化、真正高明的设计是自下而上涌现出来的。
一个产品能否“存活”下去,我们还需要“反脆弱” 思维的应用,有生命力的产品,随着环境的变化也能随着迭代,调整改变。每次的迭代是在当时环境下寻找最佳存活路径的结果。
产品的初始阶段,以最小可行性产品原型以小成本获取大可能。成熟阶段,整体产品体系的稳定性及重点产品架构的稳定性,通过考验整体布局,让处于不同生命阶段的产品承担不同的任务目标,是企业获得更强的稳定性。
继续往前延伸,如何让一个产品架构有扩展性,符合演化目标?
答案是极简,极简是演化的基础,极简可以最大限度的兼容变化。
极简不是越简单越好,而是当前没有什么可以拿掉了。它是设计的最终呈现的结果而非最初抱持的目标,它来自对产品元素的充分、全面的考量,抽象,去芜存菁。
好框架,在每个阶段提现出来的核心任务就一个。选出最主要任务,聚焦再聚焦。利用产品框架去放大它,完成任务后再收纳起来,有弹性。
例如: 演化思维运用很好的是运动类应用Keep。Keep由提供单纯的健身训练教学这一核心功能起步,演化拓展到跑步、骑行等运动领域。但是,在它刚推出跑步功能时,只是在首页左上角开辟了一个入口。框架重心依旧落在健身训练的主题上。直至最新的4.0版本,才将跑步和骑行提到了与训练并列的位置上。
在产品版本演化中,糟糕的框架设计会让用户感觉“每次改版都在推倒重来”,而好的框架给用户的感觉是“没怎么变,但功能推陈出新,很有节奏感”。
事实上,在可演进的框架背后,藏着设计心理学的逻辑。人的思维特别奇妙,它认知事物时,遵循一种树形结构。比如我们常见的思维导图就是如此。主体枝干不多,每个展开去看,枝节可以蔓延触及很深的地方。但如果你在每个部分均衡用力,虽然思路清晰,但容易失去焦点。这样的框架很容易让它的读者无法形成正确的认知,他们会像面对着琳琅满目的商品似的无从选择。所以,从抽象层面上说,好的框架和重点突出的思维导图相似——重点清晰,并且能够收放自如。
Ⅶ 《产品思维》——四个步骤驱动产品迭代
判断最重要的体验差——新体验的最少成本尝试——观察结果,识别正误——坚持对的,放弃错的
1.判断最重要的体验差
我觉得这一步非常重要,对于从零到一的产品来说,就是产品的核心价值和和核心体验。比如(外卖平台能订到外卖,出行平台能打到车)
对于优化的产品来说,就是下一步最想改变的核心体验(比如,外卖平台减少等待时间,出行平台合理缩短派单距离)
2.新体验的最少成本尝试
新体验最小成本尝试的目的就是:我们的方法是不是可以解决问题。
所以要: 不能过于简陋,导致无法验证判断的正误
在1的基础上完成最小化方案
key: 一定要在尝试前确定预期和判定标准
3.观察结果,识别正误
识别正误的方式有两种: 一个是用户反馈,一个是数据行为 相对来说2会更可靠,但是一定要注意数据行为的数据一定要尽可能的准确。
4.坚持对的,放弃错的
数据是客观的,数据分析的目的是发现问题,杜绝用数据证明自己的想法,而不能客观面对结果的情况。
做到“放弃错的”并非是单纯的能力和方法问题,而是心态问题。确保我们在迭代中真的能够“放弃错的”,有以下几件事可以做。
第一,确保在预期时,就设置清晰的退出机制。退出机制对于迭代来说极其重要,更重要的是,在做任何实验前都达成共识:一旦没有达到预期,就暂停这个方向的尝试。
第二,塑造无压力的试错环境。错误带来的压力过大是影响我们心态的更本质原因,假如环境强压下,每个人都不怎么允许犯错,结果就是每个人拼尽全力在避免别人认为自己在犯错,于是就会拼命用数据证明自己,这就陷入了恶性循环。要提供给产品决策者足够大的试错空间,才能够让迭代往健康的方向发展。
第三,由第三方来做中立的判断。若没有强大的自我批判和反思能力,初阶的产品经理和产品设计师,以及其他的产品决策者,就很难做客观中立的判断,这时候就需要相对客观中立的第三方来做中立的判断,这个角色通常是数据分析师。
Ⅷ 了解UI设计中的产品思维
做项目时,理清产品思维是第一步工作,有助于让设计师了解产品方向,把用户体验设计当成一个整体来思考。能减少设计无效的风险,这是为什么把产品思维放在第一步的主要原因。
1. 产品目标是什么?
一般有大中小3种类型,和时间有密切关系。大型目标一般比较长远,指的是产品的发展愿景,比如在某行业做到TOP1,成为行业标杆。中型目标是阶段性目标,如年度、季度目标。小型目标是近期目标,一般是版本目标,某个版本需要达成什么目标,比如提升注册转化率。目标,是一种可衡量的结果。
每个产品都会经历种子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每个阶段,产品的目标都会有不同的方向和侧重点。设计师要了解3种目标,才能准确发力,帮助产品发展。
2. 产品要解决什么问题?
一个版本目标的达成,分解下来,就是需要解决若干问题。比如 B端产品官网在一次新版本中需要达成提升注册转化率的目标,需要解决多个问题:突出核心功能点、优化内容展示、增强注册入口等。设计师了解目标和当期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更主动的推进项目,而不是坐等。
3. 目标用户
产品是为目标用户而设计的,在动手设计前,需要了解目标用户是什么样的群体。目标用户的用户画像可以去找产品了解,继而深入分析用户特征,挖掘用户的痛点,才能模拟用户的使用感受,并做出贴近用户的视觉风格。不同类型的产品有不同的用户,切忌脱离产品用户全凭个人喜好去做视觉风格。
以上就是环球青藤小编关于UI设计中的产品思维的分享,UI设计行业近年来比较火热,如果你想学习,那就快快行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