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想问一下库存商品的单价是怎么算出来的
1、先进先出法:对应商品的成本单价
2、个别计价法:对应商品的成本单价
3、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 :
加权平均单价=(期初存货总成本+本期收入存货的总成本)/(期初存货数量+本期收入存货数量)
4、移动加权平均法 :
存货移动平均单位成本=(原有库存存货的实际成本+本次进货的实际成本)/(原有库存存货数量+本次进货数量)
5、毛利率法
①毛利率=销售毛利/销售净额×100%
②销售净额=商品销售收入-销售退回与折让
③销售毛利=销售净额×毛利率
④销售成本=销售净额-销售毛利
⑤期末存货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购货成本-本期销售成本
⑥期末成本单价=期末存货成本/库存数量
6、零售价法
①成本率=(期初存货成本+本期购货成本)/(初存货售价+本期购货售价)=总成本/总售价
②期末存货成本=期末存货售价总额×成本率
③期末成本单价=期末存货成本/库存数量
7、售价金额核算法
①商品进销差价率=(期初库存商品进销差价+本期购入商品进销差价)/(期初库存商品售价+本期购入商品售价)
②本期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本期商品销售收入×商品进销差价率
③本期销售商品的成本=本期商品销售收入-本期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
④期末结存商品的成本=期初库存商品的进价成本+本期购进商品的进价成本-本期销售商品的成本
⑤期末成本单价=期末存货成本/库存数量
8、计划成本法
①本期存货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存货的成本差异+本月收入存货成本差异总额)/(月初结存存货计划成本+本月收入存货计划成本总额)=总差异/总计划成本
②存货成本差异=实际成本-计划成本
③期末结存商品应负担的成本差异额=结存存货的计划成本×存货成本差异率
④期末结存商品的成本=结存存货的计划成本+期末结存商品应负担的成本差异额
❷ 制造企业怎么对自己的产品定价
制造企业在做价格决策时应以准确、及时的财务会计记录为依据。通常制造企业最常用的定价方法是成本加成法。产品价格是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和销售管理费用和预期利润所组成。
采用成本加成法定价优点是简单易行。在核算成本之后,计算产品价格就相对较容易,同时将期望利润加入成本来计算价格可以保证企业不会亏本。采用这种定价方法的缺点是不利于企业有效利用资源。即使企业没有充分合理的使用资源,仍然能够获得预期利润,这样就不能激励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降低成本。由于制造企业的成本结构各有不同,成本加成法不能有效的将竞争考虑在内。但是尽管存在许多弊病,这种方法在很多行业(如建筑和印刷业)还是很通行的。
吸收成本法
制造企业定价策略的成功需要有可靠的会计系统。会计系统能为决策提供及时的原材料成本信息。一种传统的计算产品成本的方法叫做吸收成本法(absorption costing),就是将所有的制造成本和日用开支都打入最终产品成本之中,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部分固定和可变制造费用。完全成本法可用于年报和纳税报告,也很适合用于财务分析。但完全成本法对进行价格决策和探寻价格变动的影响帮助不大。
变动成本法(或直接成本法)
变动成本法对于制造企业的管理决策来讲对企业帮助更大。这种方法只将随产量变动的那部分成本计入产品的单位成本。产品变动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随产成品产量而变动的一般管理费用。固定的一般管理费用(如租金、折旧、保险)不包含在单位成本中,而是作为期间费用。
制造商的定价目标是为了发现销售价格的成本构成,以及销售额是否超过产品可变成本足够多,可以用来弥补固定成本并产生一定的利润。完全成本法将固定成本也包括在单位成本中,由此产生的一个问题是,即掩盖了价格、销量和成本3者之间的真实关系。直接成本法不管生产量的高低,单位产品成本固定不变,因此可以清晰显示价格一销量一成本三者之间的关系。定价的起点是直接成本收入。通常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计算出来的净利润额是相同的,不同的是计算公式。完全成本法将广告费、租金和其他花费按照支出原因分配到不同的产品成本中去;变动成本法则将支出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种。固定成本是不随产品产量而变动的成本,而变动成本随产量变动而发生变动。
制造企业应根据自身企业的特点来采取适合的定价方式。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❸ 产品的成本及出厂价是怎么算出来的
出厂价=生产成本+利税+合理的利润生产成本=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材料损耗+单台折算的水电气的消耗+厂房、机器设备的折旧以上一般是在某一个时间点,对应某一个税率、汇率计算得来的。更细点,有些工厂,当汇率波动超过3%以上,价格就做相应的调整,有的是5%。有个工厂时,没一个月计算一次成本,有个是每三个月计算一次,进而调整出厂价。对应单台折算的水电气消耗、厂房、机器设备的折旧,一般是参照上一年的数据,进行出厂价的核算。因此,价格预算就是这个意思。只有一年结束,才能核算出真正的价格。我不是专业的会计,以上从经验而来,供参考。更专业的,去请教成本会计和销售会计,但是一般人,是不会知道公司的机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