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产品生产 > 新标准对产品和服务是如何解释的

新标准对产品和服务是如何解释的

发布时间:2022-03-07 11:33:12

1. 新标准对外部提供的过程、产品的服务实施的控制有哪些

促使餐厅的每一项工作都围绕着给宾客提供满意的服务来,是进行餐饮服务质量控制的目的。一、餐饮服务质量控制的基础要进行有效的餐饮服务质量控制,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必须建立服务规程(二)必须收集质量信息餐厅管理人员应该知道服务的结果如何,即宾客是否满意,从而采取改进服务、提高质量的措施;应该根据餐饮服务的目标和服务规程,通过巡视、定量抽查、统计报表、听取顾客意见等方式来收集服务质量信息。(三)必须抓好员工培训企业之间服务质量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员工素质的竞争。很难想象,没有经过良好训练的员工能有高质量的服务。因此,新员工上岗前,必须进行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和业务知识培训,不允许未经职业技术培训、没有取得一定资格的人上岗操作。在职员工也必须利用淡季和空闲时间进行培训,以提高业务技术,丰富业务知识。1.礼节礼貌2.服务态度在餐厅工作中,要体现良好的服务态度就应做到以下几点:(1)微笑,问好,最好能重复宾客的名字。(2)主动接近宾客,但要保持适当距离。(3)含蓄、冷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急躁。(4)遇到宾客投诉时,要虚心听取。最好是请其填写宾客意见书。如果事实证明是服务人员错了,应立即向宾客道歉并改正。(5)遇有宾客提出无理要求或宾客错了,只需向宾客解释明白,不得要求宾客认错,坚持体现“宾客总是对的”。(6)了解各国各阶层人士的不同心理特征,提供针对性服务。(7)在时间上、方式上处处方便宾客,并在细节上下功夫,让宾客感到服务周到。希尔顿饭店联号的创始人希尔顿先生的治业三训——勤奋、自信;微笑中,对服务态度是十分重视的。而驰名世界的麦克唐纳快餐联号的总裁克拉克先生,把“微笑、热情、干净”看做是“达到企业旺盛的诀窍”。这些成功者的经验,应该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3.清洁卫生餐饮部门的清洁卫生工作要求高,体现着经营管理水平,是服务质量的重要内容,必须认真对待。首先要制定严格的清洁卫生标准,这些卫生标准包括:(1)在厨房生产布局方面,应有保证所有工艺流程符合法定要求的卫生标准;(2)餐厅及整个就餐环境的卫生标准;(3)各工作岗位的卫生标准;(4)餐饮工作人员个人卫生标准。其次,要制定明确的清洁卫生规程和检查保证制度。4.服务技能技巧与服务效率三、餐饮服务质量控制方法根据餐饮服务的三个阶段(准备阶段、执行阶段和结果阶段),餐饮服务质量可以相应地分为预先控制、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一)餐饮服务质量的预先控制所谓预先控制,就是为使服务结果达到预定的目标、在开餐前所作的一切管理上的努力。预先控制的目的是防止开餐服务中听使用的各种资源在质和量上产生偏差。预先控制的主要内容是:(1)人力资源的预先控制。餐厅应根据自己的特点,灵活安排人员班次,以保证有足够的人力资源。那种“闲时无事干,忙时疲劳战”或者餐厅中顾客多而服务员少、顾客少而服务员多的现象,都是人力资源使用不当的不正常现象。在开餐前,必须对员工的仪容仪表作一次检查。开餐前数分钟所有员工必须进入指定的岗位,姿势端正地站在最有利于服务的位置上。女服务员双手自然叠放于腹前或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男服务员双手背后放或贴近裤缝线。全体服务员应面向餐厅人口等候宾客的到来,给宾客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2)物资资源的预先控制。开餐前,必须按规格摆好餐台;准备好餐车、托盘、菜单、点菜单、订单、开瓶工具及工作台小物件等。另外,还必须备足相当数量的“翻台”用品如桌布、口布、餐纸、刀叉、调料、火柴、牙签、烟灰缸等物品。(3)卫生质量的预先控制。开餐前半小时对餐厅卫生从墙、天花板、灯具、通风口、地毯到餐具、转台、台布、台料、餐椅等都要作最后一遍检查。一旦发现不符合要求的,要安排迅速返工。(4)事故的预先控制。开餐前,餐厅主管必须与厨师长联系,核对前后台所接到的客情预报或宴会指令单是否一致,以避免因信息的传递失误而引起事故。另外,还要了解当天的菜肴供应情况,如个别菜肴缺货,应让全体服务员知道。这样,一旦宾客点到该菜,服务员就可以及时向宾客道歉,避免事后引起宾客不满。(二)餐饮服务质量的现场控制所谓现场控制,是指现场监督正在进行的餐饮服务,使其规范化、程序化,并迅速妥善地处理意外事件。这是餐厅主管的主要职责之一。餐饮部经理也应将现场控制作为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现场管理(www.chinatpm.net)控制的主要内容是:(1)服务程序的控制。开餐期间,餐厅主管应始终站在第一线,通过亲身观察、判断、监督、指挥服务员按标准服务程序服务,发现偏差,及时纠正。(2)上菜时机的控制。掌握上菜时间要根据宾客用餐的速度、菜肴的烹制时间等,做到恰到好处,既不要宾客等待太久,也不应将所有菜肴一下子全上上去。餐厅主管应时常注意并提醒掌握好上菜时间,尤其是大型宴会,上菜的时机应由餐厅主管,甚至餐饮部经理掌握。(3)意外事件的控制。餐饮服务是面对面的直接服务,容易引起宾客的投诉。一旦引起投诉,主管一定要迅速采取弥补措施,以防止事态扩大,影响其他宾客的用餐情绪。如果是由服务态度引起的投诉,主管除向宾客道歉外,还应替宾客换一道菜。发现有醉酒或将要醉酒的宾客,应告诫服务员停止添加酒精性饮料。对已经醉酒的宾客,要设法让其早点离开,以保护餐厅的气氛。(4)人力控制。开餐期间,服务员虽然实行分区看台负责制,在固定区域服务(一般可按照每个服务员每小时能接待20名散客的工作量来安排服务区域)。但是,,主管应根据客情变化,进行第二次分工、第三次分工……如果某一个区域的宾客突然来得太多,就应从另外区域抽调员工支援,等情况正常后再将其调回原服务区域。当用餐高潮已经过去,则应让一部分员工先去休息一下,留下一部分人工作,到了一定的时间再交换,以提高工作效率。这种方法对于营业时间长的餐厅如咖啡厅等特别必要。(三)服务质量的反馈控制所谓反馈控制,就是通过质量信息的反馈,找出服务工作在准备阶段和执行阶段的不足,采取措施加强预先控制和现场控制,提高服务质量,使宾客更加满意。信息反馈系统由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构成。内部系统是指信息来自服务员和经理等有关人员。因此,每餐结束后,应召开简短的总结会,以不断改进服务质量。信息反馈的外部系统,是指信息来自宾客。为了及时得到宾客的意见,餐桌上可放置宾客意见表,也可在宾客用餐后主动征求客人意见。宾客通过大堂、旅行社等反馈回来的投诉,属于强反馈,应予高度重视,保证以后不再发生类似的质量偏差。建立和健全两个信息反馈系统,餐厅服务质量才能不断提高,更好地满足宾客的需求。三、餐饮服务质量的监督检查对服务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和对员工进行长期不懈的培训是搞好餐饮经营管理的两大法宝。(一)餐饮服务质量监督的内容(1)制定并负责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和岗位规范。抓好礼貌待客,优质服务教育。实现服务质量标准化、规范化和程序化。(2)通过反馈系统了解服务质量情况,及时总结工作中的正反典型事例并及时处理投诉。(3)组织调查研究,提出改进和提高服务质量的方案、措施和建议,促进餐饮服务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4)分析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改革规章制度,整顿纪律,纠正不正之风。(5)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现场检查,开展评比和优质服务竞赛活动。(二)餐饮服务质量检查的主要项目根据餐饮服务质量内容中的礼节礼貌、仪表仪容、服务态度、清洁卫生、服务技能和服务效率等方面的要求,将其归纳为服务规格、就餐环境、仪表仪容和工作纪律四项,并将其列表分述如下。这个检查表既可作为常规管理的细则,又可将其数量化,作为餐厅与餐厅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竞赛评比或员工考核的标准。这个餐厅服务检查表在使用的时候,可视饭店本身的等级和本餐厅的具体情况增加或减少检查细则项目,还可将四大类检查项目分为四个检查表分别使用。在“等级”栏目中,也可将“优、良、中、差”分别改为得分标准,如将“优”改为得4分,“良”得3分,“中”为2分,“差”为1分,最后将四大项八十个细则得分进行评比。

2. 电子商务运营与管理中,为了达到优质产品和服务,我们首先需要确定如何测量每一项标准。这正说法正确吗

在电子商务运营与管理中,这种说法是错误

3. 如何在新标准中体现与产品和服务要求的评审

8.2.3与产品和服务有关的要求的评审

8.2.3.1 组织应确保有能力满足向顾客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要求。在承诺向顾客提供产品和服务之前,组织应对如下各项要求进行评审:
a)顾客规定的要求,包括对交付及交付后活动的要求;
b)顾客虽然没有明示,但规定的用途或已知的预期用途所必需的要求;
c)组织规定的要求;
d)适用于产品和服务的法律法规要求;
e)与先前表述存在差异的合同或订单要求。
若与先前合同或订单的要求存在差异,组织应确保有关事项已得到解决。
若顾客没有提供形成文件的要求,组织在接受顾客要求前应对顾客要求进行确认。
注:在某些情况下,如网上销售,对每一个订单进行正式的评审可能是不实际的,作为替代方法,可对有关的产品信息,如产品目录、产品广告内容进行评审。

8.2.3.2 适用时,组织应保留下列形成文件的信息:
a)评审结果;
b)针对产品和服务的新要求。

新旧标准变化:
1、新版标准比老版标准增加了一些内容,有些是老版产品和服务的要求的确定的内容:
a) 顾客规定的要求,包括交付和交付后活动的要求;
b) 顾客虽然没有明示,但规定用途或已知的预期用途所必需的要求;
c) 组织规定的要求;
d) 适用于产品和服务的法律法规要求;
2、增加了与条款e)“与先前表述存在差异的合同或订单要求”。
3、新版标准有以下新的表述:组织应确保其有能力满足提供给顾客的产品和服务的要求,组织应在向顾客承诺提供产品和服务之前实施评审。

审核要点:
1、检查组织是否评审:
(1)交付和交付后的行动,例如运输、用户培训、现场安装、质量保证、维修、顾客保障;
(2)是否可满足隐含的需求。产品或服务应能满足顾客的期望。例如,顾客想要入住某个酒店时,预期酒店房间干净整洁、能提供基本的设施,且酒店员工能有礼貌和乐于助人;瓶装水应能安全饮用等;
(3)组织为超越顾客期望/提高顾客满意度/符合内部方针而选择满足的其他要求;
(4)是否已考虑和满足了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
(5)是否对合同或订单做出了变更。
2、顾客提出要求时没有形成文件,例如通过电话或当面预定时,则组织在向顾客提供产品或服务前是否向顾客确认其要求。例如在餐馆点餐可向顾客重复所点的食物,又如在电话洽谈时复述客户要求,并做好记录;
3、明确了本条款a)~e)五项评审内容,特别增加了与条款e)“与先前表述存在差异的合同或订单要求”。审核时应关注组织评审的内容是否覆盖了这些内容。

审核检查表:
1、顾客的产品要求有哪些表现形式(包括口头要求、传真、合同、订单标书等)?针对顾客产品要求不同的表现形式,组织采取了哪些方式予以接收、确定、评审?
2、常规与非常规产品要求界限标准是否确定?该界限标准考虑因素(包括产品价格、技术质量要求、交付期、付款等)是否全面、必需?
3、针对常规与非常规产品要求,组织采取了哪些评审方式?这些评审方式是否有效?
4、评审内容是否包括了顾客的产品要求和组织有关产品的附加要求?评审是否抓住了重点?组织确定的附加要求顾客是否乐意接收、能够达到?
5、组织接收了多少顾客合同或订单?这些合同或订单是否都在接收前得到评审?若顾客提供的要求没有形成文件,组织在提供产品承诺前是否采用了适宜的方式,对顾客要求进行了确认?
6、组织通过评审,会得到哪些评审结果,会引发哪些措施?这些评审结果及由评审引发的措施形成哪些记录,并得以保持?
7、抽查交付及交付后活动记录,验证组织通过评审是否能确保
⑴产品要求最终确定并被理解?
⑵与以前表述不一致的合同或订单的要求已得到妥善解决?
⑶组织有能力确保满足规定的要求?

4. 针对8.6产品和服务的放行进行审核的完整阐述,包括标准内容、抽样和检查方法

摘要 1、产品放行的验证,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产品检验,监视和测量的对象是产品的特性,不仅包括最终产品的入库检验和出货检验,还应包括采购产品和中间产品.其目的是验证产品的要求已得到满足。

5. 如何对企业产品和服务进行了解

笔者前段由于工作需要,与公司质量管理部的负责人进行了一番深谈,此君是公司从一家跨国公司的质量管理部门挖过来的,从事产品质量管理工作逾十年,曾经工作卓有成绩,积累了丰富的质量管理工作经验,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卷书,笔者于是萌生了写这篇文章的动机。 很多企业抓质量工作,为什么总抓不出成效?原因其实很简单:治标不治本。现实中,我们都知道抓产品质量的重要性,一些企业也确实下了较大的力气来抓,但是,十有八九的做法是治标不治本。比如有的企业强调“以罚代管”,即在产品质量出了问题后,对有关部门的责任人进行处罚,希望通过杀一儆百,发挥威慑作用,避免以后再出事故。有的企业片面地认为,抓产品的质量只是制造部门的事情,产品出了质量事故,追究责任只能追究制造部门的人员。事实证明,这样做是偏颇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抓产品的质量工作,必须从根本上抓起,治标更要治本:
一、建立一把手质量负责制
质量问题,说到底是一个关乎企业生死的战略问题。一家企业要长久生存下去,产品的质量可靠、有保证,是最基本的前提。西门子冰箱1997年进入中国,曾经很长一段时间乏人问津,严重亏损,但是,凭借产品出色的质量,逐渐被中国消费者接受。今天,在中国,西门子冰箱几乎是最贵的,并且代表最高端,其在一级市场的销量已经稳居行业前列,这也使其成为了中国目前盈利能力最强的冰箱产品。因此,作为企业的一把手、尤其是产品公司的一把手,站到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必须要有强烈的质量意识。这个意识,不是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采取实实在在的行动。
很多企业很奇怪,天天喊抓质量工作,但是,一旦碰到产品的质量与降成本冲突,或者与交货限期冲突,却总采取牺牲产品的质量来保证降低成本、按时交货。这样做的结果,当然是使公司的质量工作成了摆设,结果不了了之。也无形之中告诉员工,质量工作是围绕利润转的,为了有利可图,产品可以偷工减料,可以马虎作业,质量工作是可有可无的。
企业的一把手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并通过言传身教让全体员工都要有全面质量管理意识。因为企业管理干部对待一项工作的态度,通常取决一把手对它的态度;同理,普通员工的态度,则取决于自己的领导对它的态度。如果企业的一把手对待质量工作只是口热心不热,动口不动手,那么,公司的员工就会心知肚明,敷衍塞责。所以,一个企业要抓好质量工作,必须把质量意识锲入到一把手以及整个经营班子的骨子里。产品出了质量问题,首先要处罚高层,从上往下追究责任,这样才可能将质量工作落到实处。
二、制定严格的质量管理标准
产品质量没有抓不好的,关键是看企业舍得花多大力气、进行多大的投入。从经营的角度考虑,企业不可能不计成本来强调产品的质量,这就有一个度的问题,即坚持什么标准的问题。
企业对质量管理的标准,应该宜高不宜低,宜严不宜松,即企业的质量标准,应该高于国家、行业所规定的标准。因为企业的质量工作的开展,在标准定下来之后,必须经历多个层级传递,首先是高层,然后是质量主管部门,然后是采购、研发、制造等部门,再往下是生产车间、班组、生产线上的工人,按照传递效能递减的规律,如果最初的标准不高,在经历层层递减之后,最终达到的可能是一个很低的标准,而各种低标准重叠到一起,就会酿成质量事故。
目前,大多数先进企业都采用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包括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的实现、测量分析与改进四大部分,它是以质量管理八大原则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科学体系,在全球应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实际上是一种质量管理规范,具体落实,各个企业还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相应措施。要从产品开发、工艺流程设计到原料采购,从第一道工序到产品下线,从装箱到运输,每个环节必须制定详细的、可控制的质量管理标准,落实质量管理责任制。同时,要明确谁应该对哪一个生产步骤负责、产品需要达到什么标准,以及谁来检查、谁来对绩效打分等责任,将质量管理的理念贯彻到生产的各个环节。不仅要规定“怎么做”,而且要具体指出“谁来做”,做不好,要承担什么样的后果。

三、加强质量管理的过程控制
很多企业平时不重视质量管理过程中的控制,比如对员工进行质量知识的培训、原材料采购的把关、技术研发的把关、制造现场管理的把关,而是热衷于以罚代管,在出现质量事故后对有关责任进行“秋后算账”,这样做实际上得不偿失。市场研究表明:不满意的顾客会把不满意告诉22个人,而满意的顾客只将满意告诉8个人。减少顾客离去率5%可以增加利润25%~95%,增加5%顾客保留可以增加利润35%~85%。企业抓质量工作,首先应该抓好制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要防患于未然。如果等到产品质量出了问题再去采取补救措施,不仅要付出额外的成本,还会严重损害企业的形象,吓跑潜在的市场和消费者。
加强质量管理的过程控制,不单是在产品的制造过程加强质量控制,而是要将此伸延到制造的上下游环节。比如对原材料采购、技术研发、物流、售后服务等环节进行控制。实践表明,产品质量事故的酿成,由制造环节造成的只占很小的比例,主要是由于技术研发不过关、原材料不合格造成的。加强技术研发的把关、原材料采购的把关,是加强质量管理控制的关键环节。
企业采用一项新技术,必须小心翼翼地对产品质量进行药物研发上的“临床实验”。拿家电来讲,电磁兼容、声学指标的测试,高温、高湿、冷冻、跌落等环境可靠性试验绝对不能少。一个产品正式推向市场前,最初的试产和内部员工试用,然后是小批量跟踪试销以及随后较大规模区域市场投放,这几个步骤是不能任意删减的,这个刻板的“教条”,是杜绝产品出现质量事故的铁的原则。
一个具有远大理想与目标的企业,要有专门的质量工程师帮助上游供应商进行培训、诊断、改进革新,供应商的进步有助于原材料品质的提高。在采购环节中,必须坚持“质量第一、价格第二”的原则,遵从“99=0”、“1=100”的采购哲学观。就是说:如果一件产品有100个零部件,只要有一个不合格,这件产品就是完全失败的产品。而在保证零部件质量上增加一元的投入则可能从减少服务费用、增加品牌价值上相对收益100元。
四、强化质量管理的执行力
质量管理工作牵涉的面广,要使其落到实处,除了要领导重视、严格标准、严厉处罚以外,还需要全体干部员工自觉维护执行。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就是一个执行的团队。企业的团队水平主要体现团队的竞争力,这个团队的执行力分解到个人就是执行。什么叫好的执行呢?简而言之,“全心全意、立即行动”。不能做到这一点,就不可能有好的执行,企业就不可能有好的执行力,就不是好的团队。自然,依靠这样的团队去抓质量工作,效果也就无从谈起。
“人品决定产品”。劳动力素质、劳动者的态度其实都在影响着产品质量。因此,强化质量管理的执行力,首先要提高质量管理人员的素质。选择质量管理人员,要挑选那些富有责任心同时又有创新意识和灵活性的管理者,而选择质量检验人员,最好选择那些性格比较正直、严谨甚至是“苛刻”的员工,并且给予较高的待遇、能发挥才能和作用的工作环境。
此外,还要倡导质量监督之风。每个下游环节员工就是上游环节的质量监督员,出现质量问题及时反馈给上游,杜绝不合格产品从自己手中流入下个生产环节。事实证明:制约产品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往往不是制度不够,而是缺乏监督。

6. 对产品和服务进行评价,这是消费者的正当权益!该如何保障这一权益

对产品和服务进行评价,这是消费者的正当权益!不知道大家在消费购物的过程当中合法权益有没有受到侵害呢?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注重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了,并不是说顾客就是上帝,但是顾客的合法权益还是应该受到我们的关注的。

现在随着网络随着高科技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人都会采用网上购物的这一种方式进行购物消费,足不出户,轻松点击手机选择自己心仪的商品,通过物流就可以派送到我们的家门口,可以说是非常方便了。我们在网上购物的过程当中也要货比三家,因为毕竟相隔那么远的距离,仅仅通过互联网进行联系是很难获得非常全面的商品信息的,很多人在消费购物的过程当中就会通过浏览产品和服务评价来进行判断自己是否购买此商品。

7. 对标准化的认识

对标准化概念的理解
--------------------------------------------------------------------------------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一步理解:
(1)标准化的目的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
这既是制定标准的目的也是标准化的目的。获得最佳秩序可以说是标准化的总目的。除了上述总目的以外,标准化还有一个或多个特定目的,以使产品、过程、服务具有适用性。这些目的可以包括品种控制、适用性、兼容性、互换性、健康、安全、环境保护、产品防护、相互理解、经济效能、贸易等。它们之间可以相互重叠。现对一些特定目的简要说明如下:
——
品种控制(Variety
control):为满足主导需要,对产品、过程或服务的规格或类型的最佳数量的选择。品种控制通常指减少品种。
——
适用性(fitness
for
purpose):产品、过程或服务在具体条件下适合规定用途的能力。
——
兼容性(compatibility):在具体条件下,诸多产品、过程或服务一起使用,各自满足相应要求,彼此间不引起不可接受的相互干扰的适应能力。
——
互换性(interchangeability):某一产品、过程或服务代替另一种产品、过程或服务并满足同样要求的能力。功能方面的互换性称为“功能互换性”,尺寸方面的互换性称为“尺寸互换性”。
——
安全(safety):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通常着眼于实现包括诸如人类行为等非技术因素在内的若干因素的最佳平衡,把损害人员和物品可避免的风险消除到可接受的程度。
——
环境保护(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保护环境,使之免受由产品、过程或服务的影响和作用造成的不可接受的损害。
——
产品防护(proct
protection):保护产品,使之在使用、运输或贮存过程中免受由气候或其他不利条件造成的损害。
(2)标准化的对象是“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
“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可以理解为产品、过程或服务的质量问题。质量是指“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我们不妨将这两个定义进行比较,质量定义中的“要求”是指明示和隐含的需求或期望,它与标准化定义中的“现实或潜在”是相互对应的;质量定义中的“特性”与标准化定义中的“适用性、兼容性、互换性、安全性、环境保护”等是相互对应的。从上述比较中可以看出,标准化的主要对象就是指产品、过程或服务的质量。
(3)标准化是“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条款的活动”。
定义中的“条款(Provision)”是指:规范性文件内容的表述方式,一般采取陈述、指示、推荐或要求的形式。陈述是表达信息的条款,指示是表达应执行的行动的条款,推荐是表达建议或指导的条款,要求是表达应遵守的准则的条款。条款按内容可分为两类:一类涉及标准化对象的能力和可能性;另一类涉及标准实施者的行为或行动步骤。
标准化是一种活动,该活动主要包括制定、发布及实施标准的过程。这项活动过程不是一次就完结了,而是一个不断循环、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过程。每完成一个循环,标准水平就提高一步。
(4)标准化的主要作用是改进产品、过程或服务的适用性,防止贸易壁垒,并促进技术合作。
有关产品、过程或服务的适用性在标准化的目的中已作说明,此不赘述。关于防止贸易壁垒和促进技术合作,将在本章第二节详述。

8. 如何理解物流企业的产品和服务

物流成本的种类
物流成本一般有以下几种分类:
1,一般分类:直接成本或运营成本、间接成本;
2,按物流功能范围分类:运输成本、流通加工成本、配送成本、包装成本、装卸与搬运成本、仓储成本;
3,按物流活动范围分类:供应物流费、企业内物流费、销售物流费、回收物流费、废弃物物流费。

物流成本的构成
现代物流成本的范围更广,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包括从原材料供应开始一直到将商品送达到消费者手中所发生的全部物流费用。物流成本按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按产生物流成本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企业自身物流成本和委托第三方从事物流业务所发生的费用即委托物流费。如果按物流的功能,可以对物流成本做如下分类:

1.运输成本。主要包括人工费用,如运输人员工资、福利等;营运费用,如营运车辆燃料费、折旧、公路运输管理费等等;其他费用,如差旅费等。
2.仓储成本。主要包括建造、购买或租赁等仓库设施设备的成本和各类仓储作业带来的成本。
3.流通加工成本。主要有流通加工设备费用、流通加工材料费用、流通加工劳务费用及其他。
4.包装成本。主要包括包装材料费用、包装机械费用、包装技术费用、包装人工费用等。
5.装卸与搬运成本。主要包括人工费用、资产折旧费、维修费、能源消耗费以及其他相关费用。
6.物流信息和管理费用。包括企业为物流管理所发生的差旅费、会议费、交际费、管理信息系统费以及其他杂费。

物流成本的特点
物流成本和其他成本比较,有许多不同之处,但是最突出的只有两点,这两点被归结为物流冰山现象和效益背反(交替损益)现象。
物流冰山现象本来是日本早稻田大学西泽修教授研究有关物流成本问题所提出来的一种比喻,在物流学界,现在已经把它延伸成物流基本理论之一,把它看成是德鲁克学说的另一种描述。
物流冰山理论认为,在企业中,绝大多数物流发生的费用,是被混杂在其他费用之中,而能够单独列出会计项目的,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这一部分是可见的,常常被人们误解为他就是物流费用的全貌,其实只不过是浮在水面上的、能被人所见的冰山一角而已。
交替损益现象,是物流成本的另一个特点,物流成本的发生源很多,其成本发生的领域往往在企业里面是不同部门管理的领域,因此,这种部门的分割,就使得相关物流活动无法进行协调和优化,出现此长彼消、此损彼益的现象是经常有的。其实,在任何一个大系统中,系统要素之间经常会出现这种矛盾,系统工程的主要目的,也在于从系统高度寻求总体的最优。

物流成本的计算条件
根据物流成本的冰山理论,有很多项物流成本是隐藏的,物流成本可大可小,完全在于其计算的范围和方法。因此,在计算物流成本时,必须首先明确计算条件。如果无视计算条件,物流成本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物流成本的计算条件指:物流范围、物流功能范围和会计科目范围。
1、物流范围物流范围顾名思义,指的是物流的起点和终点的长短。人们通常所讲的物流有:原材料物流,即原材料从供应商转移到工厂时的物流;工厂内物流,即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在工厂的不同车间、不同地点的转移和存储;从工厂到仓库的物流;从仓库到客户的物流,这个范围相当广阔。所以,从哪里开始到哪里为止,作为物流成本的计算对象,会引起物流成本发生很大的变化。
2、物流功能范围物流功能范围是指在运输、保管、配送、包装、装卸、信息管理等众多的物流功能中,把哪种物流功能作为计算对象。可以想见,把所有的物流功能作为计算对象的成本与只把运输、保管这两种功能作为计算对象,所得到的成本会相差悬殊。
3、物流成本计算科目范围成本计算科目的范围所指的是在会计科目中,把其中的哪些科目列入计算对象的问题。在科目中,有运费开支、保管开支这类企业外部的开支,也有人工费、折旧费、修缮费、燃料费等企业内部的支出。这么多开支项目,把哪些列入成本计算对象中,对物流成本的大小影响颇大。所以,这三方面的范围选择,决定着物流成本的大小。企业在制定计算条件时,绝不可盲目或大意,而应立足于本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自己的合理的物流成本计算范围。成本只有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比较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因此,为了各个企业间的相互比较,在计算物流成本时,应尽快统一行业标准。

物流成本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
1.物流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不全面,只涉及部分物流费用。目前,企业日常物流会计核算的范围着 环京物流重于采购物流、销售物流环节,忽视了其他物流环节的核算。按照现代物流的内涵,物流应包括:供应物流、生产物流、企业内部物流、销售物流、逆向物流等。与此相应的物流费用包括:供应物流费、生产物流费、企业内部物流费等。
从核算内容看,相当一部分企业只把支付给外部运输、仓储企业的费用列入专项成本,而企业内部发生的物流费用,由于常常和企业的生产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混在一起,因而容易被忽视,甚至没被列入成本核算。其结果导致物流成本的低估或模糊。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不利于相关利益者以及企业内部管理者的决策。
2.物流会计信息的披露与其他成本费用的披露混杂。从物流会计信息的披露看,由于物流活动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始终,因而对于相关物流费用的核算基本上并入产品成本核算之中,与其他成本费用混合计入相关科目。例如,对于因取得存货而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仓储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等,作为存货的实际成本核算,进而作为销售成本的一部分从总销售收入中扣除以得到总利润。物流会计信息与其他信息的混杂,致使有关物流的数据信息需从相关会计信息中归纳,过程复杂且数据的时效性差,不利于物流管理和绩效的评价。
3.部分物流费用是企业间接费用的一部分,其分配方法依然沿用传统会计方法。随着物流费用对企业利润贡献的加大,传统会计方法中间接费用依据生产过程中的直接人工工时或机器工时的分配不仅歪曲了产品、服务成本,不利于生产业绩的考核、评价,而且高级管理人员基于这些数据所做的决策也是不正确的。

物流成本的核算方法
1.按支付形态划分并核算物流成本。
把物流成本分别按运费、保管费、包装材料费、自家配送费(企业内部配送费)、人事费、物流管理费、物流利息等支付形态记账。从中可以了解物流成本总额,也可以了解什么经费项目花费最多。对认识物流成本合理化的重要性,以及考虑在物流成本管理应以什么为重点,十分有效。
2.按功能划分并核算物流成本。
分别按包装、配送、保管、搬运、信息、物流管理等功能来核算物流费用。从这种方法可以看出哪种功能更耗费成本,比按形态计算成本的方法能更进一步找出实现物流合理化的症结。而且可以计算出标准物流成本(单位个数、质量、容器的成本),进行作业管理,设定合理化目标。
3.按适用对象划分并核算物流成本的方法。
按适用对象核算物流成本,可以分析出物流成本都用在哪一种对象上。如可以分别把商品、地区、顾客或营业单位作为适用对象来进行计算。
按支店或营业所核算物流成本,就是要算出各营业单位物流成本与销售金额或毛收入的对比,用来了解各营业单位物流成本中存在的问题,以加强管理。
按顾客核算物流成本的方法,又可分按标准单价计算和按实际单价计算两种计算方式。按顾客计算物流成本,可用来作为选定顾客、确定物流服务水平等制订顾客战略的参考。
按商品核算物流成本是指通过把按功能计算出来的物流费,用以各自不同的基准,分配各类商品的方法计算出来的物流成本。这种方法可以用来分析各类商品的盈亏,在实际运用时,要考虑进货和出货差额的毛收入与商品周转率之积的交叉比率。
4.采用ABC成本法核算物流成本。
以活动为基础的成本分析法是被人为确定和控制物流费用最有前途的方法。
以作业为基础,把企业消耗的资源按资源动因分配到作业,以及把作业收集的作业成本按作业动因分配到成本对象的核算方法。其理论基础是:生产导致作业的发生,作业消耗资源并导致成本的发生,产品消耗作业,因此,作业成本法下成本计算程序就是把各种资源库成本分配给各作业,再将各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分配给最终产品或劳务。
以作业为中心,不仅能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而且还能提供改善作业的非财务信息。以作业为纽带,能把成本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很好地结合起来,即以作业为基础分配成本,同时以作业为基础进行成本分析和管理。
应用作业成本法核算企业物流并进行管理可分为如下四个步骤:
(1)界定企业物流系统中涉及的各个作业。作业是工作的各个单位,作业的类型和数量会随着企业的不同而不同。例如,在一个顾客服务部门,作业包括处理顾客订单、解决产品问题以及提供顾客报告三项作业。
(2)确认企业物流系统中涉及的资源。资源是成本的源泉,一个企业的资源包括有直接人工、直接材料、生产维持成本(如采购人员的工资成本)、间接制造费用以及生产过程以外的成本(如广告费用)。资源的界定是在作业界定的基础上进行的,每项作业以涉及相关的资源,与作业无关的资源应从物流核算中剔除。
(3)确认资源动因,将资源分配到作业。作业决定着资源的耗用量,这种关系称作资源动因。资源动因联系着资源和作业,它把总分类账上的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
(4)确认成本动因,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中。作业动因反映了成本对象对作业消耗的逻辑关系,例如,问题最多的产品会产生最多顾客服务的电话,故按照电话数的多少(此处的作业动因)把解决顾客问题的作业成本分配到相应的产品中去。

物流成本分析的方法
物流成本分析的方法很多,下面简述一下全面分析和详细分析的主要内容。

1、配送中心物流成本的全面分析:
计算出配送中心物流成本之后,可以计算出以下各种比率,再用这些比率同前年、大前年比较来考察配送中心物流成本的实际状况,还可以与同行业其他企业比较,或者与其他行业比较。
(1)单位销售额物流成本率=物流成本/销售额×100%
这个比率越高则对价格的弹性越低,从连锁企业历年的数据中,大体可以了解其动向,另外,通过与同行业和行业外进行比较,可以进一步了解配送中心的物流成本水平。
该比率受价格变动和交易条件变化的影响较大,因此作为考核指标还存在一定的缺陷。
(2)单位营业费用物流成本率=物流成本/(销售额+一般管理费)×100%
通过物流成本占营业费用(销售额+一般管理费)的比率,可以判断连锁企业物流成本的比重,而且这个比率不受进货成本变动的影响,得出的数值比较稳定,因此适合于做连锁企业配送中心物流合理化指标。
(3)物流职能成本率=物流职能成本/物流总成本×100% 该指标可以明确包装费、运输费、保管费、装卸费、流通加工费、信息流通费、物流管理费等各物流职能成本占物流总成本的比率。

2、配送中心物流成本的详细分析:
通过全面分析,我们可以了解物流成本的变化情况及变化趋势,但是对引起物流成本变化的原因,我们还要进一步按照职能分类,对物流成本进行详细分析,然后提出对策,详细分析所用的指标有四类,通过这四类指标的序时分析或按配送中心内的部门、设施分类比较以及与同行业其他企业进行比较,就可以掌握物流成本的发展趋势及其差异。

(1)与运输、配送相关的指标:
装载率=实际载重量/标准载重量×100%
车辆开动率=月总开动次数/拥有台数×100%
运行周转率=月总运行次数/拥有台数×100%
单位车辆月行驶里程=月总行驶里程/拥有台数
单位里程行驶费=月实际行驶三费/月总行驶里程
(行驶三费=修理费+内外胎费+油料费)
单位运量运费=运输费/运输总量

(2)有关保管活动指标:
仓库利用率=存货面积/总面积×100%
库存周转次数=年出库金额(数量)/平均库存金额(数量)=年出库金额(数量)×2/(年初库存金额+年末库存金额)

(3)有关装卸活动指标:
单位人时工作量=总工作量/装卸作业人时数
(装卸作业人时数=作业人数×作业时间)
装卸效率=标准装卸作业人时数/实际装卸作业人时数
装卸设备开工率=装卸设备实际开动时间/装卸设备标准开动时间
单位工作量修理费=装卸设备修理费/总工作量
单位工作量卸装费=装卸费/总工作量

(4)有关物流信息活动指标:
物流信息处理率=物流信息处理数量(传票张数等)/标准物流信息处理数(传票张数等) 。

物流成本管理方法
1.通过采用物流标准化进行物流管理。
物流标准化是以物流作为一个大系统,制订系统内部设施、机械设备、专用工具等各个分系统的技术标准。制订系统内各个分领域如包装、装卸、运输等方面的工作标准,以系统为出发点,研究各分系统与 怎样成为物流人才分领域中技术标准与工作标准的配合性,统一整个物流系统的标准。物流标准化使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基本设备统一规范,如现有托盘标准与各种运输装备、装卸设备标准之间能有效衔接,大大提高了托盘在整个物流过程中的通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货物运输、储存、搬运等过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物流配送系统的运作效率,从而降低物流成本。

2.通过实现供应链管理,提高对顾客物流服务的管理来降低成本。
实行供应链管理不仅要求本企业的物流体制具有效率化,也需要企业协调与其他企业以及客户、运输业者之间的关系,实现整个供应链活动的效率化。正因为如此,追求成本的效率化,不仅仅企业中物流部门或生产部门要加强控制,同时采购部门等各职能部门都要加强成本控制。提高对顾客的物流服务可以确保企业利益,同时也是企业降低物流成本的有效方法之一。

3.借助于现代信息系统的构筑降低物流成本。
要实现企业与其他交易企业之间的效率化的交易关系,必须借助与现代信息系统的构筑,尤其是利用互联网等高新技术来完成物流全过程的协调、控制和管理,实现从网络前端到最终端客户的所有中间过程服务。一方面是各种物流作业或业务处理正确、迅速地进行;另一方面,能由此建立起战略的物流经营系统。通过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可以将企业订购的意向、数量、价格等信息在网络上进行传输,从而使生产、流通全过程的企业或部门分享由此带来的利益,充分对应可能发生的各种需求,进而调整不同企业间的经营行为和计划,企业间的协调和合作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这可以从整体上控制了物流成本发生的可能性。同时,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迅速发展,使混杂在其他业务中的物流活动的成本能精确地计算出来,而不会把成本转嫁到其他企业或部门。

4.从流通全过程的视点来加强物流成本的管理。
对于一个企业来讲,控制物流成本不单单是本企业的事情,即追求本企业的物流效率化,而应该考虑从产品制成到最终用户整个流通过程的物流成本效率化,亦即物流设施的投资或扩建与否要视整个流通渠道的发展和要求而定。例如,有些厂商是直接面对批发商经营的,因此,很多物流中心是与批发商物流中心相吻合,从事大批量的商品输送,然而,随着零售业界便民店、折扣店的迅速发展,客户上要求厂商必须适应零售业这种新型的业态形式,展开直接面向零售店铺的物流活动。因而,在这种情况下,原来的投资就有可能沉淀,同时又要求建立新型的符合现代物流发展要求的物流中心或自动化的设备。显然,这些投资尽管从企业来看,增加了物流成本,但从整个流通过程来看,却大大提高了物流绩效。

5.通过效率化的配送降低成本。
对于用户的订货要求尽力短时间、正确的进货体制是企业物流发展客观要求,但是,随着配送产生的成本费用要尽可能降低,特别是多频度、小单位配送要求的发展,更要求企业采取效率化的配送,就必须重视配车计划管理,提高装载率以及车辆运行管理。

一般来讲,企业要实现效率化的配送,就必须重视配车计划管理,提高装载率以及车辆运行管理。通过构筑有效的配送计划信息系统就可以使生产商配车计划的制订与生产计划联系起来进行,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也能使批发商将配车计划或进货计划相匹配,从而提高配送效率,降低运输和进货成本。

6.通过削减退货来降低物流成本。
退货成本也是企业物流成本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往往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是因为随着退货会产生一系列的物流费,退货商品损伤或滞销而产生的经济费用以及处理退货商品所需的人员费和各种事务性费用,特别是存在退货的情况下,一般是商品提供者承担退货所发生的各种费用,而退货方因为不承担商品退货而产生的损失,因此,容易很随便地退回商品,并且由于这类商品大多数数量较少,配送费用有增高的趋势。不仅如此,由于这类商品规模较小,也很分散,商品入库,账单处理等业务也很复杂。由此,削减退货成本是物流成本控制活动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物流成本降低是个持续不断的过程。物流系统优化是关系到企业的竞争能力、影响到企业盈利水平的重大问题,应从战略的高度规划企业的物流系统。同时,要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使各个部门在优化物流系统的过程中相互配合。

9. iso9001 2015标准中产品和服务的不同

1、虽然产品和服务都是过程的结果——输出(硬件、流程性材料、软件、服务等形式),但是随着管理不断深入发展与细化,输出的主要特征是不同的,要取得预期的管理效果,有必要进行区分,ISO9001:2015标准中对它们分别进行了定义与应用。
2、产品指在组织和顾客之间未发生任何交易的情况下,组织产生的输出(也可简单理解为如仓库的未交付的成品)。通常,产品的主要特征是有形的。如硬件轮胎、流程性材料汽油、支付宝软件等,硬件和流程性材料也常称为货物。
3、服务指至少有一项活动必需在组织和顾客之间进行的组织的输出(也可简单理解为与顾客进行直接交流的活动,如培训,不管是当面还是通过网络等)。通常,服务的主要特征是无形的。如维修电脑、代理记账、培训、聊天茶室等,一般由顾客体验。
4、随着社会的发展,服务需求越来越多,基于产品管理发展过来的ISO9001为了适应社会的要求,在2015版本中,更加关注了服务。原来2008版本中产品包括了所有输出类别,现在2015版本中修订原来的“产品”为“产品和服务”,在大多数情况下,一起使用。
5、在标准中特别包含“服务”(如在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8.5.1a中),旨在强调在某些要求的应用方面,产品和服务之间存在的差异。服务的特性表明至少有一部分输出,是在与顾客的接触面上实现的。这意味着在提供服务之前不一定能够确认其是否符合要求。
6、简要理解,产品和服务都是过程的结果——输出,但产品是有形的,服务是无形的。

阅读全文

与新标准对产品和服务是如何解释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牙克石林源技术学院有什么专业 浏览:384
v20手机数据线多少w 浏览:718
信息语音提示在哪里关 浏览:498
合肥原瓶红酒代理如何起步 浏览:174
微信三国杀小程序怎么托管 浏览:649
交易所隶属于哪个部门 浏览:925
上海中百市场在哪里 浏览:470
养生馆的产品怎么样 浏览:861
技术分析怎么找工作 浏览:361
腌制产品注射率怎么算 浏览:422
宣城市茶叶市场在哪里 浏览:829
组态王画面数据出现是什么原因 浏览:18
复杂产品如何摆正模具 浏览:609
批量打印数据怎么弄 浏览:417
做捕鱼代理需要什么 浏览:106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单招多少分能进 浏览:352
真我gt充电器数据线叫什么 浏览:671
微信没有发信息怎么打招呼 浏览:797
如何忘掉技术层面 浏览:724
代理机构用英语怎么写 浏览: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