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理解社群
社群就是一群具有某一共同属性并认同某一理念的人,聚合在一起的空间;也就是说一群人聚在一起,集中精力做一件事。
社群的本质是链接,能够产生链接节点的群体(组织,机构,企业),都可以称为社群。
如何衡量一个圈子是不是真正意义的社群,就看是否满足这些要素:有没有共同认同的理念或思想(产生信任感的源泉),有没有最少一个共同属性(是男人,女人,单身,离异,胖子等等)这是链接的桥梁。当一群人聚起来,就是空间(平台,渠道等)。当都认同某个思想,就是信任。
社群的类型有很多,在创建社群的时候应当要先明确自己的定位,下面将列举4种社群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社群。
[if !supportLists]1、[endif]产品型社群
好的产品能直接吸引来粉丝,产品的本质即连接的中介,人们因产品而聚合在一起。HKB精英群就是产品型社群,目前成功的产品社群有锤子手机等,都是依托产品形成了圈子,再从圈子延伸出更多的价值。线上低成本的影响力,激发粉丝参与活动,带来销售的奇迹。
在商业社会里,产品始终是第一位的。只不过与工业时代相比,产品的成本结构与性能属性发生了改变而已。产品的本质是连接的中介,过去承载具体功能,现在承载趣味与情感。优秀的产品能直接带来可观的用户、粉丝群体,基于这个群体往往还可以开展更多业务,实现利润的增加。
2、兴趣型社群
兴趣型社群如车友会之类,樊登读书会;一般来说,兴趣相像的人总是喜欢相类似的事物,他们总是在网上寻找相类似的东西。兴趣型社群,就是基于兴趣而创建的社群,通过虚拟网络由具有共同兴趣的参与者组成。参与者通过网络进行互动交流,寻找到一群彼此兴趣相投的伙伴,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自由聚合。
兴趣社群的优势在于门槛低,再加上需求的个性化和兴趣的多元化,兴趣社群的种类繁多,并各有不同。而且兴趣社群旦梁之间是个庞大的交叉体,一个人可能有多个兴趣,多个兴趣社群可能有重合的人群,这加速了兴趣社群的裂变与传播,甚至不同兴趣社群之间能够串联成整体。
3、知识型社群
知识型社群如培训学习类,内部分享群等,知识型社群与兴趣型社群有重合的部分,但由于广覆盖、有壁垒、知识付费浪潮的兴起,被列为单独的社群类别。知识型社群都是以优质内容为引流或者变现手段形成自己的社群圈子。这类社群的优势在于产品比较轻,变现的方式比较明晰,市面上的辅助工具也比较全面。当然前提是自己能生产内容,或者能链接到提供内容的人。
4、营销型社群
营销型社群如微商,平台,销售产品,推广项目,公开课,线上沙龙等,线上喊物微信群大多可以定义为营销型社群,营销型社群重点在输出价值(知识分享,微信群内人脉交流,项目本身创富价值)先建立信任,再通过链接产生商业价值。不论哪种社群,都由以下这几种人组成:意见领袖、支持者 、反对者 、学习者 、观察者(新人)。
成立社群,具有重大的意义,且不说人的成长贡献多样性需求和情感连接,最直观的意义有:
1、销售产品,为用户直接或者间接的销售产品,新用户的产品体验、老用户能持续购买产品成为品牌忠实用户;
2、提供服务,用户接受产品使用反馈,进行产品功能体验,维护客户关系,对用户进行售后服务;
3、树立影响力,通过扩大社群的人数提升产品和品牌知名度,进而扩大影响力,提升企业价值;
4、扩展人脉建立团队用户生态,用户是上帝,是团队在任何阶段都需要不断去维护和增加的东西,用户能带来销售,带来口碑转播,带来直接或者间接的评价,用户正面评价和传播是团队发展的关键,社群中的正面形象是非常重要的团队财富,是所有团队尤其是大的团队想要打造品牌必须要重视的,维护顾客粘性,增加用户忠诚在社群中非常容易实现。
社群的的好坏能直接影响团队发展和产品购买度,进而影响团队的业绩,因此团队的发展成长一定要重视社群,重视用户体验。
社群的关键是内容与价值。价值点是一个社群的灵魂,是一个社群最重要的因素,归根结底社群的存在就是为了更好的释放价值互利多赢。
一个健康的、郑迟液能持续发展的社群必须有个明确的社群目的,有了共同的目标也不一定能保持社群的生命,还需要有优质内容的不断输出,也就是要对社群进行运营,如何让用户无条件的信任你。其实,这就是用户运营,能够把社群运营好,才是社群最大的价值所在。
❷ 什么是社群
社群是一州歼个具有共同利益、目标、价值观或兴趣的人群,在一个特定的时空范围内进行交流、互动和合作的群体。社群可以是线上的,如社交媒体平台、论坛、群组等,也可以是线下的,如社区、组织、俱乐部等。社群的成员之间通过交流、互动、分享等方式建立联系和关系,形成了一种共同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
社群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文化、经济、技术、政治等方面的因素。在商业和营销领域,社群也被广泛用于品牌营销、社交营销等方面,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营销手段和资源。
社群具有一些显着的特征:
共同的兴趣、目标或价值观:社群的成员之间具有共同的兴趣、目标或价值观,这是社群形成的基础。
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能力:社群具有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成员之间可以协作、协调和管理自己的行为。
归属感和身份认同:社群成员之间形成了一种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成为了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
交流和互动:社群成员之间进行交流和互动是社群存在的重要体现。
允许加入和离开:扰弊社群允许新成员加入,同时也允许成员自愿离开。
社群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
按照兴趣领域分类:比如体育、音乐、电影、美食等。
按照行业领域分类:比如IT、金融、医疗、教育等。
按照地理位置分类:比如城市、社区、乡村等。
按照组织形式分类:比如社团、协会、俱乐部、团队等。
社群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提供信息和知识:社群成员之间可以共享信息和知识,提高个人和群体的智力水平和竞争力。
提供支持和帮助:社群成员之间可以提供互助和支持,共同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
形成社会网络:社群成员之间形成了一种社会网络,可以获得更多的社交资源和机会。
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承:社群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承,推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为商业和营销提供资源:社群成为了商业和营销领域的重要资源,可以为企业和品牌提供更多的营销机会和资源。
总之,社群作为一个具有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能力的群体,对个缓迹族人和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数字化时代,社群的形式和作用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和演变,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
❸ 产品型社群
产品型社群——企业产品趋势
一句话总结李教授概括就是:李教授讲的都是满满的使用价值非常高的实用干货。
在李教授的课程中,提出了一个颠覆式创新理论,并一直在不断更新完善中。相信很多人都听过颠覆式创新,那么其核心概念是“价值网”,三大特征是成本结构、性能属性和组织形式。在某一价值网中的企业都会遵循固有的成本结构,并以某种性能属性为最重要的价值判断。价值网一旦形成,就极难逃脱,人们以为是管理者在做决定,其实是由所处的价值网所决定。
企业所处的时代背景恰如一张无形的价值网,而互联网时代与工业时代在三大特征上都表现出深刻的差异,本书将从三大差异出发,推导出 三条思维模式法则 : 功能成为标配,情感成为强需;中间成本趋零,二次打击盈利;个人异端化,组织社群化。 并且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互联网时代的生存方式是“产品型社群”。
1、小米思维及产品型社群概念引申
对于雷军的互联网思维,雷布斯本人概括为:人欲即天理,更现实的人生观;顺势而为,不要做逆天的事情;颠覆创新,用互联网精神重新思考;广结善缘,中国是人情社会;专注,少就是多。这其中的“顺势而为”,已成为大家极度推崇的理念。
在这五句话中,既有对人性的思考,也有处事的方法,更有且经营的智慧。其中提到的顺势而为,或许就是雷军天使基金命名为顺为的原因。
小米的快速成长,源于雷军对于互联网思维的核心“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用互联网思维做任何事情都事半功倍。
就像江湖里有武当派、少林派等一样,李教授所提倡的互联网思维叫“产品型社群”,也有七字诀——产品、社群、自组织。
2、产品:商战中降至一维,唯剩产品
在商业里有若干重要的要素,比如管理、战略、技术、营销、产品,我们通常说这里的每一项都很重要,但这是一句正确的废话。我们必须逼问自己:在这些要素里,到底哪一个是最有驱动力量的要素呢?我认为是产品。我的互联网思维最基础的那一维是“产品”。
小米和苹果正是通过他们的产品做出的引导,硬生生的给用户创造了对于事物的认知:小米给用户的认知是最牛的CPU=最牛的手机;苹果给消费者的是高端手机就是苹果手机。这些联系的确引导了消费者的认知。
所谓降维化,就是营销融于产品,产品就是广告,即营销型产品。小米用了最好的配件,这本身就是广告,就是营销。为什么还需要花一大笔钱给明星和媒体?【备注下:因为智能手机市场的饱和及其他手机厂商的竞争,现在小米也开始了明星代言、线下实体店等重资产操作。】
营销和产品哪个更重要?产品更重要。从更高维度上来讲两者是一回事。
技术和产品哪个更重要?产品更重要。从更高维度上来讲两者也是一回事,因为恰恰是技术加速进步,使得产品周期快速变化,产品本身也必须有技术属性。
战略和产品哪个更重要?产品更重要。从更高维度上来讲两者还是一回事,因为战略是关于产品的战略。
总而言之,产品成为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出发点。
对于产品创新与技术制造来说,相比一下,德国制造业目前比较好,特别是备受推崇的“工业4.0”概念;而以色列则坚持“基于技术的创新”,市场在美国;对于中国,我们并没有扎实的底层技术储备,但是我们有市场和用户,所以,相对而言,基于产品的创新是最适合我们的。在美国,苹果、特斯拉、Facebook,也都是这样。
工业时代是以技术、功能为主要指标,强调功能体验,而互联网时代,产品强调审美,强调情感体验。这是源于时代的不同。
吴伯凡做了一个产品魔力公式:产品=功能×情感。功能是前面的1,情感表示倍数关系。互联网时代,一款好的产品,功能已经成为标配,而情感则成为强需。这里不是说功能不再重要,而是说功能好仅是基础,情感体验超过功能体验。这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产品性能特征的重大变化。
这有两层意义:第一,做出好产品是应该的。第二,好产品的竞争力已经从“硬”变“软”,从“实”变“虚”,情感成为核心。
3、产品极致与审美——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
关于“审美主义时代”产品的基本特征,李教授总结了三点:极致、简洁和情怀,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激发用户情感非常重要的几个方面。
对于产品做到极致的,我们经常会看到的就是苹果和日本的一些企业。
乔布斯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对他的一句话影响了他的一生:你是看不见柜子后面的木头,但是你知道它是好木头,和你知道它是坏木头,你对这个柜子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乔布斯说:要么天才,要么狗屎。对于天才,你不要用常人的眼光去苛求他,他只是对产品有着极致的追求。
吴伯凡有篇文章中说:今天是“0”和“1”的时代。99分、100分和101分之间,从量上看相差微小,在本质上看何止天渊。99分=-1分,100分=0分,101分=1分。这就是天才和狗屎的数学公式,做到100分实际值是0分,101分才算天才,99分以下都是无尽的黑洞。
这是个极致的时代,用户体验是0和1的世界,是Nothing与Everything的世界。两个世界之外,还有“第三世界”,即-1的世界。这是一个可怕的世界,一个我们可以称之为“市场黑洞”的世界。你的产品一旦坠入这个黑洞,自然就会万劫不复。
过去的时代,同一个行业可以有很多种存在。今天,互联网时代,要么全输,要么全赢!
过去我们做人力资源,有项满意度调查,现在我认为满意度等于零。今天的衡量指标是“尖叫度”。满意度的十倍才叫尖叫度。但是,比尖叫度更可怕的是动态尖叫值。你今天达到这个尖叫度,明天达到同样的尖叫度,用户就不尖叫了,你要永远超越用户预期。想想看,这要把做产品的人逼到什么程度才能达到。
在工业时代是“木桶理论”,强调组织的成就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而互联网时代是“长板理论”,最长的那块板决定你的成就。
李教授重点提到的一个未来的特定族群特征是属于高感性能力族群。什么叫高感知能力?1.不只讲功能,还重设计。2.不只有论点,还说故事。3.不只谈专业,还须整合。4.不只讲逻辑,还给关怀。5.不只能正经,还会玩乐。6.不只顾赚钱,还重意义。【意思也就是复合型感性人群】
我们来看苹果的“ 简洁 ”。
第一,命名简洁。这是苹果的产品名——iMac、iPod、iPhone(1,2,3,4,4S,5,5S)、iPad(1,2,3)。不知道库克为什么把苹果的智能手表叫成iPod watch,我们都认为应该叫iWatch。雷军很聪明,小米系列的命名很好地学习了苹果的方式,所以小米的产品名是小米手机(1,1S,2,2S,3)、红米手机、红米Note、小米电视和小米路由器。看到命名的简洁了吗?
第二,品类简洁。1997年,乔布斯大砍产品线,仅留了四款产品。戴尔电脑与苹果的品类相比,戴尔的品类很多。品类多的出发点是为了给用户更好或更多的选择,但没有明白用户的心理,99%的用户是小白,每增加一种选择,都会让用户迷惑,不要让用户去选择。
第三,会议简洁。《乔布斯传》中有这样一个桥段,说乔布斯每周三会开销售会议,广告公司的一两个人,苹果公司大概两三个人,总共五六个人开会。有一天,突然来了个姑娘叫罗丽,她是被其中某个部门邀请进来开会的,乔布斯开口讲话时突然看到了罗丽,然后乔布斯说:“你是谁?为什么来参加这个会?”姑娘解释后,乔布斯面无表情地说:“这个会议不需要你,你可以出去了。”在极其尴尬的气氛当中姑娘离开了会场。
第四,团队简洁。这是精英小团队哲学。乔布斯在做MAC团队时,定了一个死命令——只有100个车位。换句话说,如果招第101个人,一定会辞掉一个,以保持精英小团队。无独有偶,负责小米电视的王川说:“我只有300个位置。”微信早期的团队只有五六十人。后来人数增加后,其核心团队还是保持五六十人。WhatsApp190亿美元卖给Facebook时,只有55人。乔布斯说,在高科技领域,一个优秀的人才,等于100个普通人。找到五个顶尖的人才,他们就会把其他顶尖的人才吸引过来。
我再重复一下,简洁不是功能上的简单,而是一种精神上的简洁,它深入你的骨髓,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它不是把现象层面的东西减少,而是从现象层面往下挖,挖掘到内在深层次的简洁。
4、产品制高点——品牌即情感
我们今天讲的理论比“顾客认知管理”更进一步,叫“顾客情感管理”,与用户发生情感联系,品牌即情感。你在情感上让别人接受你,比你从认知上让别人接受你难度更大。所以,今天的制高点是,品牌即情感。
传统品牌塑造品牌的方式是明星代言、线下路演、媒体投放;互联网品牌塑造品牌的方式是CEO魅力、产品体验、粉丝社交。
今天CEO本人就是人格魅力体,然后做出极好的产品,用户使用后,十倍超过他的期望值,尖叫起来,愿意帮你去传播,再加上粉丝社交,这是新一代品牌的塑造模式。所以,互联网品牌是创始人、产品和粉丝之间的一场合谋,缺一不可,产品的人格化品牌时代到来,一切品牌都将人格化。
吴晓波在一篇名为《巨大的变化将在2014年发生》的访谈文章中提到“新四化”:一切商业都将互联网化、一切品牌都将人格化、一切消费都将娱乐化、一切流行都将城乡一体化。
今天,产品从冷冰冰的功能性的东西,变成了某种人格化的形象。
罗振宇说: “ 爱,就供养。不爱,就观望 。罗胖相信爱的愿力。”对于会员招募,罗辑思维只强调爱的供养,不承诺明确权利。
我再说一下互联网品牌和传统品牌的区别。工业时代传统品牌是产品通过打折的方式吸引消费者,消费者为了获得某种优惠特权(比如免费赠送),甚至会托人找关系;互联网时代,消费者不管你做什么东西,我就是愿意支持你,愿意做你的会员,送钱给你,愿意陪伴你一起成长。
互联网品牌的情感体验超过功能体验,所以对品牌来说,过去品牌是为了建立认知,今天品牌是为了建立与用户之间的情感关联。
用什么来关联?用情怀来关联。
罗振宇说过一句话,我非常喜欢,他说:“我就是导游手中的那杆小旗儿。”这个小旗散发了某种调调,喜欢这个调调的人围过来,并且找到了一种归属感。在今天这个时代,沟通越顺畅,人却越孤独。
5、社群聚集
如何聚集社群?我将其分解成三个步骤:第一步,定位核心人群;第二步,O2O社群运营;第三步,参与感游戏。
为什么这么做?因为互联网时代品牌养成模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在工业时代,我们最熟知的品牌衍生模式是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所以在传统模式里,打广告是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
在互联网时代,完全反了过来,是先有忠诚度,再有美誉度和知名度,所以在这个模式里,任何一个新品牌第一步要做的不是打广告,而是建立核心粉丝,人少一点都没有关系,这些人就是产品的早期使用者,也是狂热使用者,一定程度上你甚至可以把这些人当做你的“Co-Founders”(共同创始人)。最忠诚的一部分人,绝对不在多,而在精。这部分人是最重要的,也形成了核心忠诚度。然后,你跟他们的故事传播出去,产品就有了美誉度。最后,在别的范围内打一些广告就有了知名度。
现在有一种创新叫“领先用户创新”,是指不是由产品的设计者,而是由产品最活跃的使用者来推动的创新。今天公司中心型的创新已经落后,闭门造车、火箭发射式的研发模式已经过时,应该让用户充分参与产品研发。
6、小米案例:参与感游戏:小米销售的是参与感
消费理念的变迁经过了四个阶段:功能→品牌→体验→参与。黎万强最近写了本书叫《参与感》,书中总结小米的参与感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在产品上的参与,即和用户互动来做好产品;二是在营销上的参与,即靠用户的口碑来做好传播和营销。
我们回到小米的案例,小米模式的成本结构可以说实现了三个零:第一,零广告费;第二,零库存;第三,零渠道费。当然这里用了略微夸张的说法,主要是为了表达这些成本低的程度有多么可怕。
小米为什么要做这些活动?其实是为了提高小米的势能。对一个社群来说,势能是特别重要的一件事情。势能,是不确定性中的制高点。在一个不确定性时代,你的势能高,人们就会主动与你发生连接,你的认知流通成本就会下降,你的连接成本也会下降,所以,势能越高,连接成本越低。罗振宇将其总结为“U盘逻辑”,是插与被插的关系,而罗辑思维就是要制造顶级势能。
小米做手机,真正的杀手锏是电商模式。小米电商与其他电商的不同之处:第一,它是自有品牌电商;第二,预售电商;第三,社会化电商或者叫社交化电商。小米的流量不需要购买,所以小米电商模式能够去掉中间所有的渠道,把中间成本降为零。
王东岳说:“只有站在比他人更高的地方,才能真正理解他人。”如果你陷在跟他人一样的思维体系之内,永远冲破不了思维盲区。所以,如果把互联网当做工具,就永远理解不了互联网的真谛;如果把互联网当做思维,就能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
降维化的本质就是0广告费、0库存、0渠道费,意味着天经地义的独立维度,消失了!
产品就是广告,社群就是渠道
如何在中间成本为零的情况下产生营收?产品就是广告,社群就是渠道。具体战术是六个字——单品、微利、海量。单品,每年只做一款产品,别人做几十款;微利,一开始不赚钱,最后赚得很多;海量,大市场,卖得多,成本降下来。
关于小米MIUI的设计,真正最懂雷军的人,还是周鸿祎,周鸿祎在雷军的微博后附了一条微博说:“很多人现在如火如荼忙着与小米打硬件配置、打性价比之战,但是发现很难,打着打着才如梦初醒:原来界面交互操作软件才是核心杀手锏,于是开始手忙脚乱地开发这个UI、那个UI。雷军遥遥告诉大家,还有很多互联网服务等着你们去慢慢追呢。现在再模仿小米犹如刻舟求剑,为时已晚。”
什么是互联网时代的二向箔?
第一是产品,第二是社群,两者构成了互联网时代的二向箔。
我们眼中产品和社群之间是什么关系?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把两者归纳到一个逻辑模型里,就是一个二维关系的逻辑模型。在这个模型里,第一维是产品,第二维是社群。产品第一重要,社群第二重要。
7、社群自组织
社群势能方程式:社群势能=产品质量×连接系数。这个公式也代表了两个意思:
第一,少产品可以产生大势能。在工业时代,如果你的公司变大,就会不停地开店,不停地卖货,不停地生产,而今天很少的产品就可以产生很大的势能。
第二,社群和产品是一回事。因为两者可以相互转换,你可以从公式的左边入手,也可以从公式的右边入手。
在社群势能方程式中,“产品质量”指的是产出、销售额、利润和市值,意义是增加最终产出,并且与顾客数相关;“连接系数”与粉丝数相关,指的是重复购买率、推荐率,意义是减少中间成本。
连接系数=f(连接数量,连接质量,连接频率)
8、总结李教授互联网思维。
如果我们把商业作为一个宇宙,把自己逼到极致,降到一个纬度,会是什么?是产品。所以,我的互联网思维,最基础的那一维是产品。
如果要给产品插上一个翅膀,让它成为一种高维文明,会加什么维度?我会加上社群。
产品和社群加起来就是互联网时代的二向箔,两者合一,就是产品型社群。它内在的运动方式就是“自组织”。
雷军有互联网思维“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
我的互联网思维,是产品型社群“七字诀”——产品、社群、自组织。
我们这个派别叫产品型社群,或者叫产品社群派。颠覆式创新研习社就是产品社群派。
我们在产品部分提出功能为标配,情感成强需;在社群部分提出中间成本趋零,二次打击盈利;在自组织部分提出个人异端化,组织社群化。(自组织部分请见另一本书《互联网世界观》)
产品、社群和自组织绝对不是并列的关系,它们是有先后次序的。如果必须选一个就是产品;让产品升级起来就是社群;产品和社群的运转方式是自组织。这就是完整的互联网思维框架图。当然,这不过是通往真正的互联网思维的手指头而已。
最后,我们所接受的知识,都是根据不同企业的经历和社会现状研究,所以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进步,超越经验,不局限于经验。
精选书摘:
1、货真价实
同仁堂有一副对联:“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即使药材里每一味材料稍微变化一下,患者可能不知道,但是同仁堂也会坚持选用最好的原材料,做最好的药材。俗话说就是“货真价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容易吗?同仁堂说:“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意思是说,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做事不要违背良心,不要见利忘义;因为你所做的一切,上天是知道的。这是对自我的一种不断挑战。
2、 审美与简洁:至繁归于至简
“简洁”与“极致”一样,不是对功能的描述,而是对某种精神状态的描述。从工业时代到互联网时代,我们从注重功能体验转变为注重情感体验。
在乔布斯的演讲中经常会提到一句话:“在人文和科技的十字路口。”什么意思?意思是我们从科技时代走向了审美时代,表明他认为科技产品也要走情感路线。
3、马佳佳在一次分享时说,我们今天进入了一个精神消费的大时代。今天的90后,不曾在温饱线挣扎,不再关注商品的本质功能。独生子女更需要强烈的族群认同。关注点不再是产品是干嘛的,有什么效果,而是消费过程能给我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能证明我是什么样的逼格。肉身终将玩不出新的花样,当产品不再是产品,将会迎来一场持久的精神征战。他们向往的是价值观层面的契合和精神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