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产品被后来的竞争者模仿怎么办
在五商实战篇中的一个解决,产品被模仿的思路。思路相比于解决方法更重要,希望对你有启发,也可以在留言区分享你的想法。
1、首先拆解背景
因为被模仿而失去先发优势,是商业中常见的情况。很多企业由于政策保护、商业空白、技术领先等因素,在行业内暂时处于领先地位,这就是先发优势。但是随着利润的增加,必然会有竞争者进入行业,被同行追上也是早晚的事。那这种情况下,企业要做的就是将先发优势转化为独特的竞争力,否则,后来者一定会把你的利润吃掉,逼迫你只能用降价竞争。
2、基本逻辑:从企业能量模型来思考
企业能量模型是指,做产品就是把千钧之石推上万仞之巅,获得尽可能大的势能,然后在最高点一把推下去,用营销和渠道减小阻力,把是能转化为最大的动能,获得尽可能深远的用户覆盖。
1)产品:追求可量化、可保证的效果
教育行业影响用户决策最关键的因素是效果,尤其是可量化,能保证的效果,而非价格。
比如,你通过我的培训可以提升20分;不通过,免费等等,这些都是可量化和能保证的的措施,能让你的产品迅速在同类中跳出来。
要想办法将先发优势沉淀到课程的口碑和效果上,开发出自己独特,实用,口碑良好的课程。因为后续所有的推广营销的前提,都在于你产品质量过硬。
2)营销:建立信任感
在教育这个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大家最担心的还不是花钱,而是不知道买了这个产品会带来怎样的预期效果,这种信息上的不对称增加了大家的不信任感。毕竟,如果花了半年或者一年的时间去学习,却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这就不仅仅是浪费钱的事了,时间、精力和投入的沉没成本都会影响自己的未来,甚至可能因此耽误终身。所以建立信任感是营销方面一个特别重要的一个目标。
具体措施比如:主打品牌和过去的办学经验,追踪“校友”发展、提供过去升学表现,甚至能邀请到老同学来分享心得。
要把你的创办时间更早、教学经验更丰富、学生入学成功率更高、成功案例更多这样的先发、珍贵的优势,明确告知消费者。这些都能够建立别人对你的信任感,这才是营销价值和目的。
3)渠道:异业联盟多推广
通过异业联盟的手段,和那些与你的产品最有合作关系的机构达成推广。对于教育行业,就是书店、文具店、家教机构、高中或者大学等。在这些场所发放免费体验课的优惠,如果试听不错,再卖。作为一个引流的方式。
还有一些其他的引流方法,比如:1、七节无理由退货.2、将部分优秀的课程录制成线上课,供用户体验,同时提供反馈渠道,优化服务。3、提供多个标准的服务,比如一个产品是线下服务一年,另一个是线下服务一年+线下课的录制版+电子版课堂笔记资料。两者取相近的定价。
3、行业独特视角
1)按产品等级划分课程。将课程分为,满足功能级需求,满足体验级需求和满足个性化需求三种产品。然后不同的产品按照不同的营销方式进行营销推广。
2)关注转介绍率。转介绍率是你的产品口碑最好的表现,试试将你的转介绍率目标定为80%,或者至少是60%.
② 创业者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产品不被大公司抄袭
虽然还没有创业经历,可是我认为。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我认为应对大公司抄袭的关键是,你要比大公司站得高、看得远。如果只顾着在大公司下游捡钱,虽然短期内可能会捡到一些,但早晚这些钱都会被大公司收走,这时不要怪它们抄袭,其实是你“挡”了它们的路了。
③ 创业如何防止项目被模仿
很多人都怕竞争。最令创业者们心烦的事,是莫过于自己辛苦研发出来的好产品、好项目,还没等到自己享受到足够的利益时,就被竞争对手们模仿了。 模仿者不会自己花费精力去调研市场、不会自己耗费财力去研发。他们就会拿着大把的闲散资金坐等在那里,一旦看到谁有了好产品、好路子、好模式,他们就马上照抄照搬,并且,会马上跟随上来。 要设计好对付他们的竞争策略,首先就要正确地来看待这种模仿与跟随现象的内含本质。我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被人“模仿与跟随”的现象,那只因为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这产品(或者这项目、或者这模式)本身很好,有吸引力、有生命力,也很有市场人气、也很有发展前景,还很有利润。就具体的产品上看,往往都是一些需求量很大,同时,利润率又是很高的产品。正因为量大利高,所以,他们才会眼红,才会模仿与跟随。如果这个产品是一个“虽然有量,但利润很低”的产品,或者是“虽然利润很高,但量很少”的产品,他们往往都不会轻易地跟上来的。 因为“量大但利低”的现象,表明已经有很多人在做了,已经是一块处于恶性竞争中的“红海”性质的市场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再轻易进入的话,不但没有大利可逐,可能反而会遇到大风险。而“利高但没量”的现象,则表明是冷门货,市场前景还很不明朗,或者说是“市场的大门尚未打开”。在这种时候如果跟进来,是需要冒市场动荡的大风险的。 并且,因为市场需求量太少。所以,第一个原创者往往都能够快速地彻底控制住那部分少得可怜的顾客群。因此,这批聪明的“模仿家”们,也是不会在这种时候跟上来的。大家可以去观察一下,凡是被这批人捣蛋掉的新产品和好项目,往往都是些“利很高、而同时、量又一下子很快大起来”的产品和项目。所以,创业新手们选择产品和项目,一定要记住:不要去选择那些“利润率很高,而同时,销售量又是一下子会很快地大起来”的新产品和项目。 而应该去选择一些“利润率很高,但现在量还不大,可日后量会大起来”的新产品和好项目。理由是:反正对一个新起步的创业者来说,手头的财力和人力都还不充足,销售网络也还不健全,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快速地满足市场猛增的需求。所以,与其把一个市场开拓好后、却白白地被这批模仿家们捣蛋掉的话,还不如暗暗地积蓄力量、慢慢地发展呢。 除了延伸出这个关于如何选择新产品和好项目的话题外,咱们还可以从这第一个原因中,延伸出另外一重非常重要的意义来,那就是:既然这批人的模仿与跟随是冲着“好产品、好项目、好模式”而来的,这就正好说明了一个很关键的内含本质,即:你所选择的产品是好产品、你所从事的行业是好行业。基于这样的推论,我就劝你不要因为这批模仿专家的跟进而丧气,恰恰相反,你要暗暗地高兴,因为这正好证明了你的决策是何等的正确呀。 试想:什么叫“领导潮流”呀?要领导潮流,就一定要你排在第一个,而后面又有一大批的人跟着你,那才叫“领导潮流”嘛。假如是你一个人孤独地站在一块荒地上,那能叫“领导潮流”吗?名星们穿一件人家没穿过的衣服,没几天,大街小巷上到处都有人学着穿类似的衣服了,这才正好证明这个名星在“领导潮流”嘛。所以,从这点上来说,他们会主动地愿意跟在你的后面,这正好是你成为行业首领的好机会呀。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能够把握住分寸,能够控制好局面,你就能一下子飞跃地发展起来。 当然,能不能抓住这个好机会,能不能借此发展壮大,这还要看你有没有这个能力了。我就经常公开地允许我的竞争对手们模仿我的,甚至我很欢迎他们跟随在我的屁股后面。我总是笑着对这批人说:“我不怕你们模仿我,因为只要我确实做得比你们好,那么,你们越模仿我,我的名气就越大,我的牌子也就越响亮。等到你们模仿了我十六个系列后,我就会遥遥领先了。”当年他们都不信,而现在,他们却都不得不信了。 造成后面出现一大批模仿者和跟随者的第二个原因,是你占领市场的速度不够快,没有及时地把应该占领的市场占领住,也没有及时地把应该损耗掉的利润区域损耗掉。这往往都是因为创业新手们实力不够而造成的,比如:经济实力不够,所以,即使市场需求暴涨了,也没办法扩大生产;再比如:销售网络不够健全,所以,只能吃掉附近某些区域的蛋糕,却不能吃掉外省市的蛋糕,结果,一旦人家“易地致富”了,你就没法子再去吃那片蛋糕了。 除了没有及时占领市场外,还有一个关键点,那就是:创业新手们往往都不敢把应该损耗掉的利润损耗掉些。由于总是拘泥于一分一利的得失,不愿意让出部分利润来给下面的代理商们;又总是自以为了得,不愿意向下面的销售商们低头让步。所以,一旦竞争者挤进来,创业新手们就会被快速地挤到一边去。其实,这批模仿家们用来吸引商户的手段,都很简单,那就是:给商户更多的利润空间,让商户们挣更多的钱,还给商户们以更优惠的政策。 正因此,只要你也能给商户更多的钱挣,他们又怎么会有空子可钻呢?我就经常性地把新产品的价格定位得很巧妙,巧妙到“如果他们要比我便宜,就肯定会明显地比我差;如果他们要与我一样好,就肯定会比我贵。”这样的地步。所以,当模仿家们迅速地跟上来时,也请你自己好好地反思一下:你自己占领市场的速度是否足够快?你自己是不是太舍不得牺牲一点利润了? 造成大批地被模仿与跟随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你没有给你的产品或者项目附加一些“产品之外”的东西,尤其缺少一些别人一下子难以学会的、也难以替代的“核心竞争力”。为什么高科技的东西,总是很难模仿呢?因为那里面有科技含量,有技术难关,他们就算要学会,也要耗费一段时间。而你只要利用这段时间快速地占领市场、快速地挣钱、快速地发展就可以了。 为什么肯德基敢于自己出资来培训国内的同行们呀?就因为肯德基相信这批模仿家们是学不会那一套办法的。同样的一面方便碗,为何“康师傅”和“统一”就能比人家贵上几元钱呢?为何后面紧跟着的其他方便面厂家,就不能取而代之呢?为何马兰拉面就能把一碗普普通通的兰州牛肉拉面做成连锁产业呢?为何同样的话,经陈安之讲出来,就会不一样呢?这里面是不是又有着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呢?所以,各位,要多想一想,如何给你的产品额外地再增加一些人家学不会的、人家替代不了的“产品之外”的东西?我敢说,凡是很容易就被模仿家们捣蛋掉的产品或项目,基本上都是那些缺少“核心竞争力”的、缺少“产品之外”的东西的产品或项目。而在我的观念中,这样的产品就不能叫好产品,这样的项目也不能叫好项目。
④ 如何让自己的产品不被人效仿侵权
着作权可以采取预防侵权措施,在选择行业协会等第三方平台登记备案,特别是各种草根着作权资源选择包括并不限于数字指纹技术、数字水印技术、反盗载技术、融合可信时间戳技术、公证邮箱等可信第三方群技术的大众版权认证中心等进行存证,进行数字作品存证时间认证和多维度智能认证,其科学性可以自主验证对证。
版权纠纷时,提供初步证据,需要时司法鉴定机构,提高法律证据有效性,这在欧洲发达国家已经盛行很多年,与官方人工登记、预防侵权相互补充。
(4)创业如何避免产品被人模仿扩展阅读
实施行为的人有过错,或虽无过错,但仍依法承担民事责任。也就是说,行为人在实施某一行为时明知行为的损害后果,或者应当预见到而没有预见到,或已预见到而轻信能够避免。
例如,某出版社或个人明知某一作品有着作权,或者没有确切根据地以为它没有着作权,而未经着作权人同意就出版了该作品,这种故意或者过失就是过错,因而具备侵权行为的一个条件。
如果某出版社在不知情和作者乙进行担保的情况下出版作者乙的作品,而后有作者甲提出作者乙的作品是侵权产物后,出版社立即停止出版并调查核实,出版社就没有过错,通常仅由作者乙承担侵权责任。
如果出版社没有停止出版,在作者乙的作品确是侵权产物情况下,出版社就有过错,因而与作者乙作为共同侵权行为人负连带赔偿责任。
此外,如果法律明确规定行为人即使无过失,也要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行为人实施的也是侵权行为。
⑤ 新产品,如何防止被别人仿冒
企业为了生产出一款适销对路的产品,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时间,但往往产品刚获得市场认可,便遭到大量假冒商品的冲击,使得企业的投入付之东流,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
要避免此类问题发生,除了需要政府加强监管外,企业还应当采用先进的防伪手段,帮助消费者快速识别商品真假,破坏假冒商品的生存土壤,从而保护自身利益。
但随着防伪技术不断发展,造假手段也在逐年翻新。只要拥有同样的设备和材料,任何商品都可能被仿制,就连各国货币也难逃此厄运。
因此,专家和学者提出一个新的防伪理念,就是将商品供应链追溯功能与防伪技术相融合,通过追溯商品的物流路径来辨别商品真伪。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刮开标签上的防伪涂层(也可采用激光防伪标签、RFID等模式),将防伪序列号输入手机或电脑,可获得厂家提供的生产信息和商品的流通路径,然后与商品的商标和销售商信息进行比对,当两方面信息完全一致时,才能确认商品为真货。
企业可也通过溯源管理,防止中间商窜货,实时掌握分销商和零售商的销售数据。
⑥ 8.你如何防止你的产品不会被别人快速模仿,你的核心壁垒是什么
构成技术壁垒。别人要想研发类似技术或产品就必须得经专利权人同意。这样就可以防止你的产品不会被别人快速模仿。
⑦ 如果设计产品受到他人抄袭模仿,该如何避免
不可避免,被人模仿只能说明你做的好,让他们抄去吧,只要你有创意,很快就能更新,他们也只能在你后面山寨,一直模仿你,就不可能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