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银行购买理财产品,如何避免入坑,才能防止存款变保险呢
购买理财产品是一个技术活,需要对理财产品的发行、运营有一定的了解,但是有人却会借助这些专业技术欺骗投资者,网上经常看到理财变保险,银行理财变非法集资的案例,所以理财时一定要小心谨慎。
那么如何避免理财被骗,防止存款变保险,理财变非法集资呢?结合我自己的一些认知和经验,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1、不要相信道听途说的信息
根据监管要求,正规的理财产品是不允许在公众媒体进行广告宣传的,更不允许通过小道消息进行私下传播,因此,只要是道听途说或者有人兜售的理财产品基本都是骗局。银行的理财产品是不会在银行以外的地方销售的,所以理财还是到正规金融机构。
我身边一个同学就是这样被骗的,通过一个朋友的微信介绍,可以投资某个数字科技公司的股权,不但能分红,可能还要上市,现在投资1000元,几年后会变成上百万。这种消息竟然有人相信,不但自己投资,还不遗余力的向别人介绍,认为被骗也就是1000元,万一是真的呢?简直太可笑了。
理财产品就不一样了,理财产品是没有任何保障的,有承诺也是非法的,理财公司一旦倒闭,理财资金就会打水漂,所以,即便是银行理财,也无法保证资金安全。在最终选择理财产品的时候,一定要选择那些资产规模大、成立时间长、口碑比较好的大型银行或资管公司,这对规避风险也是非常重要的。
结论
总之,理财是有风险的,风险不只是来自产品本身,也有可能来自外部,外部的风险主要是防止被骗,防止被“飞单”办理保险或者高风险理财,防止因为理财单位经营风险带来的不确定性。通过上述五个步骤,相信您能够对理财诈骗有了一定的识别能力,在投资的时候能够避免陷入理财陷阱。
㈡ 如何预防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
在持续负预期年化利率和紧信贷的双重背景下,居民抗通胀的理财需求与银行巨大的吸储动力一拍即合,造就了理财市场的爆发式增长。专业人士提醒消费者,不可被高预期年化收益率、抗通胀等字眼迷惑。在充分了解理财产品的结构和风险,主动及时查询理财产品的盈亏变化,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由于我国金融法律法规尚不完善,产品创新发展较快。购买者由于缺乏风险防范意识等原因,理财产品相关的纠纷和矛盾仍一直长期存在着。一些理财产品的销售存在有失规范的情况,部分产品在销售时信息披露不充分、不及时、片面强调固定预期年化收益、夸大预期年化收益率、并口头宣传突破产品说明和协议约定、少数银行工作人员也存在着重自身业绩轻客户利益的问题。
既然如此我们可以运用“四专一主动”的方法来进行防范。
一是认准专职人员。销售银行理财产品销售人员,应当为具有相关资格的银行工作人员。可请工作人员出示相关资格证书,以证明其专业理财的合规性。
二是通过专门渠道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必须通过银行营业网点理财专区或柜面银行官方网站、个人网上银行专业版、银行官方指定的客服电话等专门渠道进行。客户切不可在上述途径以外的渠道购买理财产品。
三是开立专用账户。管理每位客户在一家银行只可开立一个用于理财交易的专门账户,所有理财产品交易均需通过本人开立的理财交易账户进行。对于营销人员要求先将资金转账至其他账号的情况,客户应提高警惕。
四是进行专业风险测评,客户应先签理财产品合同。并对所抄录的风险提示予以确认承诺后才能划款。
除此之外,客户还要主动查询对账。除了银行方必须定期做好相关信息,及时通报和披露以外客户。本身也应养成主动和定期查询对账的习惯,客户可在银行网点、专柜网上银行或开通银行账户变动短信通知、开通综合月结单服务查询。其持有的理财产品信息客户在购买理财产品时,应索取并妥善保管办理业务时的相关凭证。对于没有正式回单或仅出具手工收据的交易,需特别给予谨慎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