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刘晏的经济思想
刘晏主要是利用商品经济增加财政收入。他熟悉商情﹐在他看来﹐到处有增加收入的门路:“自言如见钱流地上”(《刘晏传》)。刘晏认为“因民所急而税之﹐则国足用”(《食货志四》)。盐是人们的急需之物﹐因此﹐税于盐价﹐使盐利成为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项目。这一理财特点﹐被史家赞为“敛不及民而用度足”(《刘晏传赞》)。刘晏的经济思想接近于西汉的桑弘羊﹐他的理财办法比桑弘羊有新的创造﹐但所涉及范围则要狭小得多。
理财以养民为先 刘晏把赋税的增加建立在户口增加的基础上。他认为“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以爱民为先”(《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六)。他的增加赋税收入的办法﹐不是单纯依靠增税﹐而是通过实行有利于人民休息的政策﹐以促进人口的增加和生产的发展﹐使税源得以扩大。刘晏改革转运制度﹐采取雇佣劳动的办法﹐就是一项有利于人民休养生息的措施。在刘晏任转运使的初期﹐全国户口只有二百万﹐后来增加到三百余万﹐而且增加的都在刘晏所管辖的地区。“养民为先”的政策确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在赈济贫民问题上﹐刘晏有独特的主张﹐他不赞成进行无偿的赈给。他认为:“善治病者﹐不使至危惫;善救灾者,勿使至赈给”(《新唐书.刘晏传》)。因此在发生灾荒时,他除了及时进行减免赋税和必要的贷放外,主要是利用常平法,在灾区出卖粮食,收购其它杂货,运往别处出卖或留给官府自用。他认为这样做既不会造成国用的不足,又能使“下户力农”得到实际好处。
㈡ 唐朝最顶级的财政高手刘晏都有哪些理财思想呢
刘晏的确是唐朝最顶级的财政高手,虽然没有着书立说,但是通过他的理财活动,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他的光辉的理想思想。
其七,“四方动静,莫不先知”(旧唐书·刘晏传)。刘晏注意了解社会经济动态,重视调查研究。他受命输漕运后,即亲赴各地考察,坐船从淮河、泗水到汴河,又从汴河到黄河。实地考察了运输线路,采取切实可行的步骤和措施,从而取得前所未有的漕运业绩。
其八,“办集众务,在于得人”(《资治通鉴》卷226)。刘晏建立了一整套精干的财经管理机构和廉洁的职官队伍,这是他的政策措施得以顺利贯彻实现的基本保证。
其九,“俭于家而利于众”(旧唐书·刘晏传)。刘晏生活俭朴,办事讲效率。刘晏被杨炎陷害致死,在查抄他的家产时,只有“杂书两乘,米麦数斛”。在唐以后很长的时间里,刘晏一直为历史学家和理财者所推重,以至他的作法和思想被奉为理财的典范,影响极为深远。
㈢ 刘晏的经济改革
由于长达8年的安史之乱,唐王朝千疮百孔,当时唐朝经济十分萧条,财政极为困难,刘晏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发展生产,开源节流,使唐代财政逐步好转。刘晏在任期间,办成了几件大事: 史书说:“安史之乱,天下户口十亡八九,所在宿重兵,其费不资,皆倚办于晏,晏有精力,多机智,变通有无,曲尽其妙”。刘晏为挽国家之倾危,解人民于倒悬,身体力行,呕心沥血,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他上朝时骑在马上,心里还在筹算账目,退朝后在官署批阅文卷,常常是秉烛夜分。他饮食简素,室无婢,死时只留下两车书籍和几斗米麦。在官吏贪暴的封建社会,一个理财大臣,两袖清风,这是非常值得称道的。 由于刘晏的理财方针、措施、办法适应唐王朝经济残破的局面和当时社会的需要,所以使唐王朝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人民也得以养息。他初受命为转运使时,全国才二百万户,国家财政收入只有四百万缗。到了779年,户口增加到三百万户,财政收入达一千三百万缗(其中盐利过半),而国家并没有增加农民的税收,刘晏真正做到了“敛不及民而用度足”。他的贡献是很大的,无怪乎人们经常把刘晏与管仲、萧何相提并论。历史贡献
他懂得增加财政收入的前提在于发展生产,安定人民生活,史书上称刘晏“其理财常以养民为先。
㈣ 唐朝名臣刘晏以爱民、养民为基础的理财之道体现在哪些方面
中国历代被称为神童的人非常多,但少年成名,长大后未必有高于常人的成绩和作为。相反由于过早的捧杀和拔苗助长,导致这些神童苗子早早地“枯萎”,宋朝天才神童方仲永就是因为后来缺乏教育和学习,长大后成了普通人。
其二,规定在钱币不足的状况下,先由政府把绢的定价调高,然后允许“商人纳绢以代盐利”。这样可以维持食盐的销售,防止私盐的泛滥,此外通过鼓励商人纳绢,政府得到了大量绢帛,也省去了先收钱再转购绢帛为士兵制作军服的麻烦。
其三,针对边远地区因食盐少导致盐价高的问题,他在边远地区建盐仓,当盐价高时“则减价鬻之民”。这样一来,不仅百姓的食盐困难得到了解决,官府也可以从中获取小部分利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其四,鼓励百姓加入食盐生产的行业中来,通过发展盐业扩大食盐流通,争取更多的盐税收入。这样可以使更多的百姓从生产盐的劳作中获利,政府也不至于以克扣盐户煎盐本钱或抬高盐价来搜刮盐利。
自刘晏施行民制官收、商运商销的新盐政制度后,大批盐吏被裁减。运输成本降低后盐价降了下来,商人因此获得了利润,百姓也得到了实惠,国家税收也大大增加。改革前,唐朝政府每年的盐税收入仅有60万缗,改革后的十多年间,这个数字连续上升,到大厉末年(779年),增至600多万缗。此时,盐税的收入占了当时唐朝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半。
刘晏改革盐政,不以苛捐杂税为手段,而是在保证商人和百姓利益的基础上,通过改善制度来谋取大利。
后来,他推行“常平法”改革粮价时,同样坚持“养民以养税之道”的理财理念。为了真正做到“养民”,他首先在各州县设置了收集当地农业经济信息的“知院宫”,任命勤廉爱民的有志之士为知院官。
知院官每月收集当地包括天气状况、物价、庄稼好坏等经济信息后上报给中央,中央政府据此对当地实施“丰则贵取,饥则贱与”的惠民策略。如果某地农业丰收,政府就以高价收购粮食,存入仓库,或者以低价出售给因水旱灾害等原因歉收的地区。常平法防止了粮食丰收时谷贱伤民,也防止了灾荒时粮价上涨,稳定了物价,确保了民生。
刘晏主张的以”爱民”“养民”为基础的理财之道,并非是指政府简简单单的“施舍”百姓的行为。他指出:“王者爱人,不在赐予,当使之耕耘纺织,常岁平敛之,荒年蠲救之。”在施行赈济的时候,他不会只考虑灾民一时的利益,而是从长远角度出发。他说:“善治病者,不使至危惫;善救灾者,不使至赈给。故赈给少则不足活人,活人多则阙国用,国用阙则复重敛矣!”
为了保证救灾的支出不会影响国家的财政,也就是避免救灾过后政府由于支出过多而增添赋税,他未雨绸缪,在灾荒发生前就先设立用来平抑物价的仓库。在救灾过程中,他又施行“贱以出之,易其杂货”的救济策略,即以低价灾粮换取灾区的土特产,鼓励灾民投入到副业生产中,尽快回复灾区经济。在刘晏的一系列“以养民为先”的改革下,唐政府的财政状况大大改善,国家变得富有,人口也大大增多。
经过十多年,全国户口就由200万增加到300余万,增加的人口大多分布在刘晏所管辖的地区。如果不是刘晏这些理财思想和理财举措,唐朝终将一蹶不振,更不会延长了100多年的国运。
㈤ 刘晏理财是什么典故
唐代名臣、理财家刘晏是曹州南华(旧址在今河南东明县东南、金代时被黄河淹废)人,从小聪明好学,才华出众,年幼时即被带往京师,授予正字(校对)之职。曾历任夏县、温县县令,四十岁调任侍御史。安史之乱后,肃宗任用为户部度支郎中(主管财政的收支),主管江淮租赋之事。
刘晏宝应元年(762)唐代宗即位,任刘晏为长安京兆尹、户部侍郎兼任判度支、铸钱、盐铁使及转运使。第二年,刘晏迁吏部尚书、平章事、领度支、盐铁、转运、租庸使。广德元年(763)、刘晏升“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度支诸使如故,因主管财经,被称为“计相”。后以功升“户部尚书”,管理财政经济十余年,功勋卓着。德宗继位后,户部度支仍由刘晏兼管。杨炎做宰相后,为替劣迹昭着的前宰相元载报仇,排挤、构陷刘晏,引起德宗疑虑,先将之贬为忠州(今四川忠县)刺史,后又“赐死”。
刘晏受命于安史之乱后的危难之秋,理财十多年,使唐王朝渡过严重的财政难关,得以延续下去。刘晏理财,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恢复,改进江淮漕运,解决向京师运粮之事。关中地区虽产粮,却难以满足供应京师百姓和大批禁军之需,每年需从江淮调运百万石粮食。水路运输,路长水远,过水势湍急的三门峡,常常船翻粮沉,走陆路则山道崎岖,牲畜拉驮,劳民伤财。安史之乱时,漕运更加艰难,京师严重缺粮,米价涨到每斗一千至一千五百钱,官府厨中都无多余粮食,京畿农民捋下田中青穗,供给缺粮的禁军。广德二年(764),刘晏率随从南下江淮,沿途察视河道,看三门峡的栈道和石渠,到河阴(今河南河阴县东)、洛口(今河南巩县)观察汴水、洛水人河口,计谋对策,组织佚丁,疏浚汴水;在扬子县(今江苏仪征县)建立十个船场,令人打造装粮千石的大船二千艘,雇用船工水手,以十只船编成一队,由军官督运,改私运为官运,保证了运粮的安全;又改“直运”为“分段接运”。以往江南船只二月在扬州集中,四月入淮渡汴,六七月才到黄河口,需历时半年始能往京师运,这样耗费巨大,粮食受损严重,分段接运是将全程分为四段,各段船工熟悉本段的水情,损耗小;又以运一段,在岸上存贮一下,减少损失,三门峡一带,则采用部分人撑篙,部分人拉纤的办法,一步步将船拖过陕峡逆流,避免了船翻粮沉。
从此,汴、黄漕运通畅,粮食源源不断运到京师。人们称赞刘晏“见一水不通,愿荷锸而先往,见一粒不运,愿负米而先趋”。每年运粮四十万石,有时多达百万石,而且大大节省了运费,从过去“斗钱运斗米,到每石粮运费只需三百四十文钱,京师米价跃降,朝廷收人增加。刘晏刚办漕运时,朝廷年收入四百万缗,大历末年增加至一千二百多万缗。
久经战乱,朝廷财政亏空,刘晏决定从食盐专卖上获利。从唐乾元元年(758)起,朝廷实行食盐专卖,每斗一百十文。上元二年(761),元载为户部尚书,任盐铁使。他广设盐官,选派豪吏督收盐利,卖不掉便强行摊派,常常“一吏到门,百家供奉”,百姓受害非浅。
刘晏接管盐务后,首先精简管盐机构一一监院,裁减冗员,清除贪官豪吏。在主要产盐区,保留十个盐监、四个盐场。盐监是管理食盐生产和收购的机关,盐场是中转的栈场。此外,在主要城市设立十三个巡院,负责管理食盐市场、缉查盐贩走私活动等。刘晏还着手改革食盐专卖制度,由官运官销改为“就场专卖制”:即由盐官统一收购,集中到盐场后再转卖给盐商,食盐流通税包含在盐价中。商人缴纳盐款后,可自由运销,即民制、官收、商运、商销。在边远地区,刘晏令存贮部分食盐,称“常平盐”,以防止盐价上涨,稳定市场。此外,还采取一些措施,如在交通要道设立盐仓,可就近调拨运销;请求朝廷严禁地方乱收费,以减少运盐成本;鼓励以绢代钱购盐,以解决将士的衣着;等等。
刘晏管理盐务后,朝廷收入大增,原江淮盐利每年约四十万缗,大历末年增到六百多万缗,占全国财政收入的一半。
在征税方面,刘晏也一反元载的做法,废除额外的横征暴敛,派人任“知院官”,掌管各地农事,上报朝廷以决定减免或调整租税。还设立“常平仓”,注意调节粮价。在粮食上市时,商人压价,各地官府则以高于市场的价钱收籴粮食,避免“谷贱伤农”,在青黄不接或欠收年头,官府以低于市场价格供应缺粮农户,避免“谷贵伤民”,并以重价召募“疾足”(跑得快的信使)了解四方物价情况,三五日内京师就可知晓。刘晏掌握情况后,及时平抑物价。这样,既稳定了民心,又保证了官府的财税收入,“朝廷获美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
刘晏理财的另一做法即“均输”,朝廷将赋税收入折成钱,以低价从产地收购各种土特产品,转运到京师和高价地区出售,这样,既调节了供求,朝廷也增加了收人,对生产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到大历末年,刘晏所辖各事总收入每年一千二百万缗,其中盐务占百分之七十,比初任事时增加十倍。
当时,朝廷因铜料不足,钱币短缺,物价转跌。刘晏以铸钱使身份,精工足料,铸造足值的货币。他还在征收或换购的物资中,把一部分零星不值钱、供应京师都不足以抵偿运费的东西运到盛产铜砂的淮楚地区,以换回铜砂铸币,一年可达十余万贯,保证了京师等地市场流通的需要。
对于刘晏的功绩,《新唐书·刘晏传》这样评价:“因平准法,斡山海,排商贾,制万物低昂,常操天下赢资,以佐军兴,虽拿兵数十年,敛不及民之用度足”,“富其国而不劳于民,俭于家而利于众”。
㈥ 神童当官,哪位理财家,拯救了唐朝经济危机
刘晏是唐朝的神童,也是历史上有名的理财家,他为大唐解决了一次经济危机,一生在财政管理方面做贡献。
刘晏在7岁的时候就已经是出口成章了,由于他的才能出众,唐玄宗直接封他为太子正字,这是历史上当官的最小年龄了。刘晏一生当了大小官很多,但是一直都是负责财政方面。在古代国家财政的主要收入就是税收,对于国家来说税收越多越好,但是对于百姓来说税收多了就会苦不堪言,无法生存,所以这种差事是属于出力不讨好的。安史之乱后唐朝的经济更是非常的不景气,这是刘晏被重用,希望发挥他的理财能力。
后来刘晏就帮助唐朝解决了经济危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经济是发展的命脉,当时唐朝发展迅速也是因为有刘晏及相关人员的努力,制定了更多便于经济发展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