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好产品的评价标准
从客户角度来看,一个好的产品应该要有下面四个标准:
1、需求满足
客户需求是排第一位的。客户没有需求,你品质、体验再好,甚至免费送给客户,客户也不见得要.
客户想要的都可以称之为需求,当需求非常强烈,甚至非要不可,就可以称之为刚需了,刚需一定是有时间上的限制和紧迫感的。拿吃饭这件事来说吧,南方人喜欢吃米饭,北方人喜欢吃面食,像我的话,每顿不吃一碗米饭,就感觉这顿饭没吃样,饿的慌。对于我来说,吃饭是需求,而米饭就是刚需了。
需求、刚需和痛点的关系模型
因此,好的产品一定是首先满足客户需求的,而那些不只是满足需求,更优先解决解决刚需和痛点的产品,就会成为市场上的爆款产品。
2、好的品质
品质不只是产品质量,还包括产品颜值、功能、服务等内容。比如客户买台冰箱,他会考虑质量是否过硬,售后是否便利,功能是否齐全,操作是否简单方便,摆在客厅是否高大上等等。
品质是产品扬名立万的基础,是产品区别于初级产品的关键因素,要解决的核心就是产品的品质,产品的含金量问题。
3、好的价格
我们在地产行业做了十几年的营销,最常说的段子就是“没有卖不掉的房子,只有卖不掉的价格”,价格很多时候成为楼盘竞争的决胜因素,从产品入市、蓄水、开盘、促销、到最终清盘,都是通过制定有效的价格策略来支撑执行。
在信息相对透明的当下,我们最终能实现的价格,几乎都符合“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推定。我们经常说购房需求,说刚需,说房价高啊,这就是痛点,但房价无限高,那就没有刚需了。就像我们每年春节回家,买票就是痛点,但票价太高无法接受,那就不回家了呗。
4、好的体验
什么是体验呢,体验是客户在接触产品、系统、服务后,所产生的反应与变化。最好的体验就是让客户接触产品时感到惊艳,在产品使用中不断尖叫,使用后的评价用三个字形容:我喜欢!
好的产品跟随趋势,更好的产品引领趋势。贪婪是人的本性,仅仅只是满足客户需求是不够的,只有超出客户预期,让用户喜欢到极致,这才是真正的好产品。
② 怎么去评价一个产品(思考方向)
“怎么去评价一个产品? ”
下面来聊聊,面对这样一个宽泛的问题,有哪些思考的方向和维度。注意只谈思考的方向,不谈执行落地的细节。
--用户需求的本质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这种差距使得用户需求表现为一个“更”字,比如更好(质量好、信誉好、体验好)、更快、更便宜、更多等。
挖掘用户需求的方法,可通过对用户做定性(访谈和可用性测试)和定量(问卷和数据分析)的需求收集,结合5why思考方法(针对问题持续问5个为什么),进一步明确用户的“目的”、“行为”和“原因”,从而找出“真正的用户需求”。
--此外,需找出核心目标用户,通过“用户属性”+“场景”+“频率”来描述核心用户。
最终简单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什么产品满足什么用户在什么场景下的什么需求?”
--若是处于种子期和探索期的产品,需求尚未被明确验证,需考虑产品所满足的用户需求是否真实存在。
--尽可能找到能量化需求的数据,明确当前市场量级,是增量市场还是存量市场?
--核心业务逻辑:所有参与的对象、对象之间的关系(如平台、商家、用户)
--产品发展阶段可划分成种子期、探索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1)种子期:需要验证解决方案是否成立。此时的产品可能仅是一个公众号或QQ群或一个简单可执行的MVP产品,这个时候需要运营介入,不断投入市场尝试并验证用户需求,通过多次调整来验证用户需求与产品方案的匹配度,决定做与不做。
2)探索期:当用户需求得到验证的,并已确定产品方案和定位,这时候进入的是探索期。该时期的重点不在于获取大量用户,而在于打磨产品功能、产品体验、产品风格和氛围、服务体验上等;另外要维护好种子用户,尽可能对种子用户给予特别的关怀。
3)快速成长期:这个时期可能市场上出现大量的竞争对手,需要靠快速增长来迅速占领市场,突出重围。除了关注用户的增长,也需要逐渐对用户建立起精细化运营机制,针对不同用户实施不同的运营手段。
4)成熟期:关注用户的维系(如促活、激励体系等)、品牌建立、商业变现等方向;另外进入一个全面的精细化运营阶段:针对不同用户,不同产品或运营模块都有专门的人来负责。
5)衰退期:重点放在老用户维系和生命周期管理上,通过各种手段减少用户的流失,同时探索新的产品方向,争取能在替代产品发展起来之前,自己做出一款良好的替代品。
--互联网的商业逻辑主要包括以下2种:
1)广告(即在获取用户后,把用户卖给别人)
2)电商(直接向用户售卖商品和服务,除了实物外,也包括游戏、会员服务和其他增值服务等)
不同的产品的商业逻辑可能是以上其中的一种,也可能是两种的融合。如电商平台会靠直接向用户售卖商品来变现,也可通过向商家售卖流量变现。
--那么核心在哪?
可结合不同产品做分析,这里不展开探讨。
--用户使用频次可简单划分为:低频(一次性使用)、中低频(一年几次)、高频(每周一次或以上)。
用户使用频次不同,获取用户的重点和方法不同。
--可分为3种:全新市场、现有市场、细分市场
结合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可制定不同的运营策略,如下:
--竞品的优势和壁垒是什么?
技术专利、网络效应、规模经济还是品牌等
--竞品的弱点有哪些?
竞品的弱点最主要是集中体现在竞品还没有很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而不是资源少、技术差和产品丑);
--这些弱点是自己能够弥补的吗?能的话,是否能够形成自己的优势和门槛?
明确公司自身的优势和短板,包括技术、资源、团队等。每个公司各有异同,这里不展开讨论。
面对“怎么去评价一个产品? ”这样的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
1.从用户需求的角度
-- 产品为用户提供的是什么价值?满足什么用户在什么场景下的什么需求?
--该需求是否已被验证?是否是伪需求?
--需求的规模多大?
2. 从产品的角度
-- 产品形态(工具、社交、社区、电商、平台等)?在该形态的核心业务逻辑是什么?如何保证核心业务顺畅运转?关键节点是哪些?
--产品的发展阶段?该阶段核心关注点是什么?
3. 从商业逻辑的角度
-- 产品的商业逻辑是什么?在该商业逻辑下,核心在哪(即怎么才能保证该商业逻辑能赚到钱)?
--业务类型(包括使用频率、消费型和非消费型等)?在这些类型下用户决策的场景和流程是什么?
4.从 市场竞品情况及自身优劣势的角度
-- 产品所处的是一个怎样的市场?
--竞品的优势和壁垒(门槛)? 弱点?
--自身的优势和短板?
③ 产品经理面试问题:如何评价一款产品的好坏
一般在招聘C端产品时会经常被问到这个问题,通过这个问题,可以考察面试者日常是否刻意了解过一些产品,是否喜欢研究不同类型的产品。同时也能看出思考问题的深度和专业度。
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避免:
1、不要表现的像个外行:有时候可能是面试者太紧张,往往回答的很low。比如说功能很好用、盈利能力很强,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再追问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如果是这样的回答,个人觉得还不如说,我暂时没想清楚。起码让人有点神秘的遐想
2、回答的过于片面:有时可能我们没有系统化的去了解过,导致我们回答的时候很片面。比如只回答设计和体验方面的优点,其他的一概不知
3、或者理想主义,毕竟每一个拥有梦最好还能表现出一些情怀想的人都值得尊敬
评价一个产品的好坏有时我们会有些找不到头绪,但我们和看看我们是如何来评价一个人的。
首选,人是复杂的,不能仅仅从一两个维度就就给一个人下定论。“开宝马的一定是好人吗?”当我们说的越全面越能体现一个事物真实的面目。
第一个层次,通过全面系统的回答来体现自己的专业。 毕竟自己不是一个普通用户,如果我们只说体验设计的很好或者发现了一些让人惊喜的功能,难免让人感觉这也就是一个深度用户罢了。我们可以通过较为全面的维度来刻画一个产品,比如:
使用体验:看起来是否美观,交互体验是否友好
解决了什么问题:是否有明确的定位,解决了用户的某个问题,而不仅仅是一个花架子
与竞品的对比:与竞品对比上,是否有一些惊喜或者超出预期的功能
盈利能力:是否有清晰的盈利模式或者盈利方式
竞争壁垒:在行业中是否建立起自己的壁垒
如果你都是使用一些常规的评价维度来评价一个人,那大家也会觉得你也就是一个俗人,仅仅是信息了解的比较全面而已。
第二个层次,体现出自己的深度思考和判断。 要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和判断体系,让人感觉你是这个领域的专家。
能够有一些对行业的了解,比如行业内top10的产品,行业发展现状等
体现自己的行业判断和商业思考,比如未来行业的发展趋势、商业模式、竞争格局等
产品发展背后的思考,比如这个产品为什么能够脱颖而出。背后的战略定位、运营策略、核心价值有什么不同。这个产品核心功能设计背后的商业思考是什么,为什么要提供这些功能
这个社会上有钱的人让你羡慕,但不一定让人敬佩。那些有理想,真正对社会、人类做出贡献的人,才会让人敬佩和感激,比如屠呦呦、钟南山更值得我们尊敬。
第三个层次,体现出一些理想主义和情怀。 产品和人一样,都是具有理想和情怀的,如果我们通过这个标准来评价一款产品。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我们也在寻求相同的特质。
而且说真的,一个有情怀、有理想的产品,是非常值得人敬佩的。而理想和情怀落地到实处,我们可以从创新、社会价值来衡量。
比如支付宝,带动了整个支付行业的变革,让平民百姓享受到更好的金融服务。相比传统的银行,带来了质的变化,这就是一个伟大的创新。
比如残疾人在线客服,体现出来一家公司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这个比有好的用户体验、强大的盈利能力,更加让人佩服和尊敬。
如果你觉得这篇内容对你有所帮助,请务必帮我个忙:
1、点赞,让更多的人也能看到这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