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航天员的食品
space foods
航天食品:供航天员在空间飞行中食用的食品。
我们把航天员在太空中吃的东西叫航天食品,是因为它是根据航天员生活所处的特殊环境,结合航天人员在太空的口味和消化吸收能力,以及特殊进食方式而研制。可以这样说,航天食品是为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人群而研制出的一种特殊食物。这种食品是根据合乎膳食标准的航天食谱制成的,其中必须包含足够和完善的科学营养,如每天人体所需要的蛋白质、脂肪和醣等,并保证含有钙、磷、镁、钾等主要无机元素,还要含有铁、锌、硒、碘等微量元素,以及两种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和E)和各种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族和C等)。
编辑本段特点
人有个体差异,特定的航天环境(微重力下的微小生活空间和要完成各种复杂的航天任务)使航天员的口味要求变得非常特殊,吸收消化能力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为适应他们在这种环境中的饮食习惯,每天、每顿的食谱的制定是很重要的,不能单调。有时为了飞行的需要还要限制或增加某些食物,如飞行前要限制食物中的钠和水以及纤维成份,以减少飞行初期航天员的大、小便次数;飞行后要增加某些营养,以加速恢复身体健康。航天食品还必须符合卫生学的要求,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航天食品还必须在制做包装形式和储藏的稳定性上加以考虑,使之进食方便和容易长期储藏,并能经受航天器上升段的振动、冲击和加速度负荷而不致破碎。
一般把在太空执行任务和返回着陆等待救援期间供航天员食用的食品和饮水称作航天食品。它重量轻,体积小,营养好;为了方便航天员在太空失重条件下进食,防止食物在飞船舱内四处漂浮,我们就把航天食品加工成一口大小,并且食品包装内没有流动的汤汁,也就是“一口吃”食品。为了减轻飞船舱内的废物收集系统的负担,航天食品都不含残渣,如骨、皮、核等。
对航天食品的要求,首先就是要确保安全,不能发生任何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航天食品及包装必须能经受住航天特殊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冲击、振动、加速度等的考验而不失效。航天食品还必须符合失重条件下航天员生理改变的要求。航天飞行导致航天员骨钙丢失,肌肉萎缩,红细胞减少等,那么,食品就要提供充足的优质蛋白质和钙,以及适宜的钙磷比例和维生素D;飞行初期航天食品的脂肪量不宜太高,以免加重空间运动病的症状;为防止心血管系统功能失调,就要求限制航天食品中钠的供给,保证钾的供给等等。
编辑本段发展历史
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和美国航天员食用铝管包装的肉糜、果酱类膏糊状食物。航天员进餐时,用手挤压管壁,将食物直接送入口中。穿着加压的航天服时,通过头盔进食孔进食。这种食品的缺点是水分含量高,重量和体积大。后来,航天食品采用一口一块的压缩食品。小块食品体积和重量小,便于携带,进食方便。60年代中期~70年代初,美国双子星座号飞船和阿波罗号飞船采用氢氧燃料电池作电源。这种电池发电时,产生出大量水,于是,美国采用脱水复水食品,这种食品的性状和风味更接近于地面的普通膳食,能满足航天员的口味。后来,由于载人航天器上食品冷藏设备和加热装置的飞速发展,航天食品的类型和品种已接近地面膳食。美国航天飞机上的航天员可吃到新鲜的蔬菜、水果和加热后的鲜汤等食品。
编辑本段类型
航天食品大致有如下两种类型:一类是在太空正常飞行时航天员所要吃的食品,另一类是在特殊情况下所要用的食品。
在正常飞行情况下吃的航天食品有:
(1)即食食品。它是拿过来就吃的东西,不需要进行再加工,如含中等水分、一口大小的压缩成型的或用涂膜处理的干燥食品等。
(2)复水食品。这种食品是冷冻干燥食品,因为它在被送上太空时轻而小,在航天食品中占有较大比重,但在食用前必须复水,在它的包装袋上都有一个单向入水阀门,以便复水用,复水后即可食用。
(3)热稳定食品。这类食品是经过加热灭菌自理的软包装和硬包装罐头类食品,太空飞行证明,在失重条件下用普通餐具由开口容器中取食完全可行。这类仪器占航天仪器的比例也很大。如苏联礼炮6号空间站中这种仪器占80%左右。
(4)冷冻冷藏食品。这类食品是在地面上冻好带进太空的,溶化后可食用。
(5)辐射食品。这是经过放射线杀菌后的食品,它曾在美航天飞机飞行中少量使用过。
(6)自然型食品。地面上没经处理的食品,如新鲜水果,蔬菜、水果、果酱和调料等。
(7)复水饮料(冲剂或软固体饮料)。它是在太空加水溶解后制成的冷饮或热饮。在包装上美国早期用复水饮料袋,后改用折叠塑料瓶和方形复水包,以便用吸管吮吸。
特殊的航天食品有:
(1)备用食品。它是指在发生特殊情况必须延长飞行时所用的食品,其类型同前。
(2)应急食品。这种食品是指在飞行器发生故障时,航天员必须穿着航天服时所用的食品,如铝管包装的半固体果酱、菜泥、肉羹等。应急食品也包括当航天员着陆后,降到远离人烟的地方,等待救援期间饮用的食品。
(3)舱外活动中需要吃的食品,这是指存于头盔内颈圈部分的固体或半固体、流质供食器中的食品,供长时间舱外活动中临时给航天员饮用的食品。
编辑本段航天饮食搭配与制度
如何搭配进食和建立饮食制度也是很重要的问题。饮食制度是按航天乘员的生活工作和锻炼情况,来合理安排每日的进餐次数、每餐食品量和热量、进餐间隔时间的一种规定,也是制定每天食谱的依据。如苏联礼炮6号空间站上规定:每天4餐,每餐食品量和热量接近均等;各餐间隔时间为3~5小时;锻炼后要15~20分钟才能进餐;锻炼或紧张脑力劳动,必须在饭后1~1.5小时后才能开始。美国采用每日3餐的制度。
航天食谱必须符合营养标准和航天员口味及饮食习惯。航天食谱一般分两种,一种是通用型,一种是个人爱好型。为了避免单调,美俄在太空中使用的食谱,一般以4~`6天为一个周期,在一个周期内除饮料外每天食品不重样。如美国航天飞机的通用食谱分为A、B、C餐:A餐有桃、烤牛肉、炒鸡蛋、薄饼、可可、桔子饮料,维生素丸和咖啡;B餐有猪肉混合菜、土耳其香肠、面包、香蕉、杏仁脆饼和苹果饮料;C餐有虾、牛排、烩闷饭、花椰菜、鸡尾水果、布丁、葡萄汁饮料和冰淇淋。从这些食品种类上看,其营养成份是比较齐全的,符合航天员的营养标准。从已上天生活过的航天员飞行后的健康情况看,还没发现有过度营养不良者,虽然在长期航天时航天员普遍出现缺钙现象和肌肉萎缩,但这只与长期失重有关。
编辑本段中国航天食品
在世界航天食品当中,我国的航天食品有中国特色,特别是传统的中式菜品都尽可能出现在航天食谱中,相比西餐更加色香美味,可口宜人。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航天食品分系统主任白树民中国的航天食品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形式上是以中式食品为主,搭配成的航天膳食具有明显的中餐特色,能够符合航天员的口味要求,比如膳食有主食和副食之分,主食主要以米面类的食物为主,副食讲究荤素搭配,在加工上注重色香味形。
如八宝饭,不仅风味独特、色泽艳丽,其中的莲子、桂圆等配料还有保健功能,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
航天食品种类繁多。那么它的加工方法和食用方式会是怎样的呢?以陈皮牛肉为例。作为航天食品它就必须经过高温处理后再做成罐装食品,这样才可长期保存。食用时,用加热器加温即可食用。这种食品称为热稳定食品,用金属罐或蒸煮袋包装,俗称“软硬罐头”,它们的特点是不仅含有正常量的水分,而且与普通食品从口感到形状最接近。由于空间运动病和失重环境对机体的影响,航天员的食欲会有所降低,这样会影响航天员的工作效率和身体健康。
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航天食品分系统主任白树民为了增进航天员的食欲,提高食物的摄入量,航天食谱通常采用个人选择性食谱,那么什么是个人选择性食谱呢,就是在飞行前由航天员根据自己的嗜好选择自己喜爱的食品,由膳食营养专家进行配餐后编入食谱,供他们在飞行时使用。
中国人有饭后喝茶的习惯,我国的航天医学专家还发明了这种包装简单、饮用方便的茶精饮料,饮用时只需通过包装袋上的一个单向阀门将水注入,揉捏包装袋,等到与水充分吸收复原,就可以打开包装进食。冻干食品是最具有航天特色的食品。它是利用冷冻干燥技术脱去食物中的全部水分,最大限度地保持物料的原有形状和营养成分,可以直接食用。一般水果、蔬菜类不耐蒸煮的食物可以用这种方法加工。
现在,我国科技工作者已开发了几十种航天食品,可以想见,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我们的航天食品会更加丰富,给航天员提供一个舒适的饮食条件。
编辑本段航天食品地球人能吃?
真正的航天食品涉及的范围却比较狭窄。日前,有关专家介绍了航天食品的概念:航天食品其实仅仅指专供航天员在太空执行任务和返回着陆等待救援期间食用的食品和饮水。
目前,国内的航天食品生产几乎完全集中在北京航天城里。其主要工作全部由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承担。据业内有关人士透露,上海航天局为此次“神六”升空做了很多工作,但是,目前上海方面不参与航天食品的研究工作,也没有任何开发航天食品的项目。
航天员“一口吃”食品品种目前已经超过80个。这份品种繁多的菜单中包罗了脱水米饭、咖喱米饭、鲍鱼、鱼香肉丝、宫保鸡丁等特色中国菜肴,同时也提供各种鱼类和肉类罐头。佐餐饮料除咖啡、果汁等品种外,还提供速溶绿茶。而人们熟悉的压缩饼干则进了航天员的应急食品袋。这个菜单中的40多种食品随“神六”一起上天遨游。
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我国就已展开航天食品的研究开发,压缩饼干就是当时上海航天食品研究的产物。30年过去,压缩饼干已经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但是,它所代表的航天食品始终没有形成规模。
宇航员饮食难以“生活化”
航天食品具有重量轻、体积小和营养好的特性,表面看来,这些特性都使航天食品具有竞争力。然而,特定的航天环境使航天员的口味要求变得非常特殊,吸收消化能力也受到一定影响。航天食品就是为适应这些特点而产生的,而地面的环境未必能让所有人产生这种口感。也就是说,针对航天活动开发的航天食品也存在水土不服问题,下了地,并不一定适合普通人。
除了可能存在的口感问题以外,航天食品的研究和生产要求相对地面食品要严格得多。航天食品其实是一个食品组合,这个组合必须提供最合理和最适合航天生活的营养结构。另外,为了保证航天员健康,食品的质量要求相当高。这种情况为航天食品推广生产提高了难度。航天食品发展甚至面临着接近无产业的困局。上海航天805所某业内人士表示,航天食品的科技含量很高,适应面相对比较狭窄,很难适应产业化的要求。
移植到旅行饮食或许能开发
面对航天食品目前的发展现状,我们不妨提出大胆的猜想。航天食品在很多方面与旅游食品有接近之处。重量轻、体积小便于出行者携带;营养好、质量高保证了出行安全;处理方便适应了出行条件限制。
如果可以对航天食品某些方面作出调整,移植到旅游食品中,不仅将改变航天食品的现状,也将丰富旅游食品品种,提高食品质量。那么,航天食品将不再是天外来物,将越来越接近人们的生活,规模化和产业化,也只是时间问题。
编辑本段航天食品安全的四道关口
为了确保我国航天食品的绝对安全,从原材料的选购、食品生产车间与设施的卫生、工作人员的管理及食品检验检测等所有环节进行严格把关。
首先是把好原料采购关。
陈斌说,航天食品的原料全部是取得“绿色食品”资质的产品。“绿色食品”是指安全、营养、无公害食品,这类食品对工业“三废”和农药污染进行了严格的控制。我国航天食品的生产部门在全国选取了若干实力雄厚、声誉良好的原料供应商,并定期对供应商的质量体系进行考核。
其次是把好生产工艺关。
由于航天食品绝不含防腐剂,而保质期一般要求在6个月以上、保藏时一般不考虑进行冷藏、航天员在食用前不能进行杀菌消毒处理,所以对于食品生产流程和生产工艺提出了很高要求。航天食品专家经过长期研究和实践,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生产过程的工艺文件和工艺参数。这些文件和参数一经确定,并经过权威专家评审通过后,生产过程就严格按照这一要求进行。
三是把好人员管理关。
我国航天食品是由中国航天员中心研制生产的,生产车间就设在北京西北郊戒备森严的航天城中。生产车间目前有9名工人,都经过严格的政治审查和每年两次的身体检查,确保政治可靠、身体健康。平时,这些人员不得随意外出,不得与不明身份的人交往,也不能像一般人一样到外面餐馆吃饭。在进入生产车间前,每人都要淋浴、消毒,并换上特制的防静电工作服。
四是把好检测关。
为了保证航天食品的卫生质量,在食品的设计、研制和生产中,都必须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执行国家卫生行政部门批准颁发的《航天食品卫生标准》,对原材料的选购、运输与储存的卫生,车间环境与设施的卫生,生产人员的个人卫生,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卫生,成品运输储存与交付的卫生等进行严格的管理与监督。所有航天产品必须经国家卫生行政部门检验并确定合格后,才能交付使用。
编辑本段中外航天员的食物对比
美国航天飞机的典型食谱
A餐B餐C餐桃猪牛肉混合菜虾;烤牛肉土耳其香肠牛排;炒鸡蛋面包烩肉饭;薄饼可可桔子饮料维生素丸咖啡香蕉杏仁脆饼苹果饮料花椰菜鸡尾;水果布丁葡萄汁饮料冰淇淋航天食品的包装要求,一是保证在失重情况下使用,二是重量轻体积小。一般有罐装(铝罐或双金属罐)、盒装(复水食品盒)和袋装(复水饮料袋、蒸煮袋、铝塑复合袋等)。美国航天飞机使用的复水盒采用硅橡胶隔膜来防止加水后漏水,使加水操作更为方便可靠。苏联/俄罗斯使用的复水食品包装是软塑料袋,加工比较简单。美国航天飞机还使用复水软料袋,它的加水原理与复水食品盒相同。救生食品可采用软塑料内包装和硬塑料外包装。救生饮水可采用马口铁罐或塑料瓶包装。
对于长期载人飞行,特别是对于将来的火星探险和在月球上的长期居住,需要解决食品的生物再生技术,以减少食品的携带量和补给量。目前,美、俄各国正在加紧研究食品的生物再生技术。美国国家航天局艾姆斯研究中心为航天飞机研制了一种“色拉机”,它可为航天员提供莴苣、黄瓜、胡萝卜等新鲜色拉蔬菜。苏联也曾在“礼炮”7号空间站上进行种植洋葱、黄瓜、小萝卜等的实验,以供航天员食用。同时美、俄各国也在加紧研究在空间种植小麦、花生、大豆等粮食作物,实现通过生物技术将航天员的代谢废物转变成食物的过程。美国天空实验室上的第二批乘员洛马斯等人在航天时带去了一些辛辣的调味品,希望借它来增加食欲,当他们在航天中食用这些辛辣的调味品时,觉得失去了原来的味道,大家觉得很奇怪。事后证明,这是人在宇宙中味觉失灵的缘故。
中国航天食品一览
八宝饭、陈皮牛肉、酱牛肉、莲子粥、绿茶、墨鱼丸、牛肉丸(神5食品)。
在世界航天食品当中,我国的航天食品有中国特色,特别是传统的中式菜品都尽可能出现在航天食谱中,相比西餐更加色香美味,可口宜人。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航天食品分系统主任白树民中国的航天食品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形式上是以中式食品为主,搭配成的航天膳食具有明显的中餐特色,能够符合航天员的口味要求,比如膳食有主食和副食之分,主食主要以米面类的食物为主,副食讲究荤素搭配,在加工上注重色香味形。如八宝饭,不仅风味独特、色泽艳丽,其中的莲子、桂圆等配料还有保健功能,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
俄罗斯
俄罗斯供应的食物很多是罐装的,加了蔬菜的羔羊肉,掺有大麦的牛肉(像一种夹肉面包),鲟鱼和鸡肉饭。我们这里有微波炉,可以加热罐头,然后用起罐器将罐头打开,但是罐头盖不能取下(以免飞得到处都是)。罐头上没有可以将他们固定在桌子上的搭扣,所以在吃罐头时无法将它固定住。如果你打算腾出手的时候,你可以往罐头底部倒一些水,这样罐头就可以粘在桌面上。
还有很多其它的脱水食物,像特沃劳格(tvorog)(这是一种俄罗斯乡村的坚果干酪甜点)、蔬菜、意大利通心面、西红柿、油炸米饭、小虾等等。你所要做的就是往袋中加水,等上几分钟,再将勺子插进袋子里吃这些食物。俄罗斯汤:罗宋汤、牛肉大麦汤、辛辣羔羊汤等等。如果你去过俄罗斯的话,你就会知道那里的汤是多么美味了。在脱水食品复水时,要确信这些汤料和水已经完全融合,你需要将包装袋前后晃动,或抓住包装袋,上下拍打,利用离心力将水挤到袋子中。所以当你看到一名航天员抓住一个食品袋,并且上下挥舞,这不是他为午餐而兴奋(也许有这种可能),只是为了将食物和水混在一起。
2. “神十三”航天员回家,带回了哪些“太空特产”
4月16日,中国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搭乘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东风着陆场安全着陆,顺利回到祖国怀抱,两百多天的太空长途旅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那么他们带回了什么“太空特产 ”呢?
“太空特产”的意思顾名思义,就是来自太空的产物,但是大家都知道,太空是没有任何产物的,由于没有氧气,是不可能有任何生物存活的,那我们为什么还要用“太空特产”这名词呢?是因为虽然太空没有生物,但是人类发现一些地球产物上了太空在回到地球上种植会有相当高的产量,于是就讲种子带上了太空,让它成为了“太空特产”。
再次也欢迎航天英雄凯旋归来,为国家航天事业做出这么杰出的贡献,定将名留青史。
3. 三位航天员去太空出差都带了哪些生活用品
随着航天事业的进步,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 将在太空上出差半年之久,那三位航天员去太空出差都带了哪些生活用品?
翟志刚在接受采访时说,他还带了笔墨纸砚,在太空休闲的时候可以写写毛笔字。另外,他还下载了影视剧视频和歌曲,没事的时候可以追剧和听歌。叶光富带了一些小的乐器,他想在太空上利用闲暇的时候,学习乐器。他还携带了和家人的合照,至于王亚平带了女儿许多的照片。
4. 航天员同款华为耳机:降噪音质,是真的强
随着神舟12号的发射成功,我国三名航天员正式进入空间站执行任务,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也让网友们好奇。最近宇航员和地面指挥中心的视频通话流出,细心的网友发现:航天员配备的部分设备,像智能手机、降噪耳机等产品,均是来自华为,这可让本花粉心动了呢!
于是,好奇的我也点开了视频开始找我的宇航员同款产品,经过寻找,我发现了两款,分别是:华为P30手机、以及华为FreeBuds Studio头戴耳机。
宇航员太空同款 华为FreeBuds Studio:出众降噪+出色音质
其中,华为FreeBuds Studio头戴耳机也是我的最爱。从外观可以看到:华为FreeBuds Studio头戴耳机本身自带物理隔音棉,配合环境传感器和麦克风系统,还能提供动态自适应的降噪模式,降噪效果相当出色。
虽然太空为真空,但空间站中存在氧气以及各类电子仪器,在工作过程中难免出现噪音。此时,华为FreeBuds Studio头戴耳机“被动隔离+主动降噪”有效地降低了噪音对于宇航员的干扰。而且华为FreeBuds Studio头戴耳机支持智慧动态降噪,根据外部噪音的大小来适当降低降噪强度,让宇航员的耳朵更舒服。
此外,华为FreeBuds Studio头戴耳机佩戴舒适、连接稳定,即便在外太空使用可靠性依旧出色,更有多设备连接,能完美适配华为P30机型等。配合华为FreeBuds Studio的高解析音质能给宇航员带来更加出色的声音表现,在外太空也能听到舒心悦耳的声音,放松心情。
华为FreeBuds Studio出色的表现让它能够陪航天员一起登陆天宫空间站,也从侧面印证了华为FreeBuds系列产品的产品力,从而圈粉了一大波消费者,人们开始纷纷关注华为FreeBuds系列耳机,其中最新发布的数字系列华为FreeBuds 4,也同样成为了最近热议的话题。
夏季推荐 华为FreeBuds 4:半开放主动降噪2.0,舒适降噪了解一下
正值夏季,闷热的天气让人们渴望“轻装上阵”,耳机也是同理,主动降噪+舒适佩戴+轻巧体积,似乎成为了夏日耳机的标配,而华为FreeBuds家族中的半入耳式华为FreeBuds 4便是这样一款产品。在我看来,华为FreeBuds 4最大亮点在于:以半入耳式的结构设计能够带来舒适的佩戴体验,25dB降噪深度也能满足很多人的日常使用,,整体轻量化的设计也让其重量减少了不少,特别是单耳耳机仅4.1g的设计必须值得点赞。
为了做到舒适降噪,华为FreeBuds 4从佩戴入手。该机耳机形状设计基于上万多个全球3D人耳模型的人体仿真,紧贴耳廓的同时又保持了4.1g重量,轻若无物的空气感佩戴。紧密贴合不仅让佩戴更舒适,也让降噪算法的分析更好——别看华为FreeBuds 4是半入耳式,但加入了入耳式的主动降噪算法,让半入耳也有降噪新体验。
具体来看:华为FreeBuds 4通过双麦克风降噪结构以及人耳自适应降噪技术,成功打造出半开放主动降噪2.0的能力。当你佩戴华为FreeBuds 4开启降噪后,低频噪音被有效减弱,同时又没有入耳式胶塞进入耳道的异物感,让降噪也能相当舒服。
作为耳机的基本功,华为FreeBuds 4也在音质方面做了许多努力。譬如:华为FreeBuds 4加入了14.3mm超大直径振膜、做到了40kHz宽音域。同时,近期华为FreeBuds 4还更新了多EQ调节功能,能够在“默认音效”、“低音增强”、“高音增强”三种模式中自我调节。像“低音增强”适合听鼓点打击乐,低频部分下沉更加有力,带来现场般的震撼;“高音增强”则是适合听女高音等歌曲,高音部分通透嘹亮,感受音乐上的冲击和洗礼。
此外,华为FreeBuds 4还支持高保真录音、开盖即连、智能设备双链接、音频连接中心等等的多项功能。配合鸿蒙手机,时延会进一步降低至90ms,这样的体验你不来试试?当然了,华为FreeBuds家族中宇航员同款的华为FreeBuds Studio头戴耳机也值得关注,不知道你更青睐哪款呢?
5. 中国载人航天飞船有哪些
中国载人航天飞船有: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神舟十一号、神舟十二号。1、神舟五号2003年10月15日首次载人飞行,承载的宇航员是杨利伟,成功围绕地球十四圈。2、神舟六号2005年10月12日首次进行多人多天的航天飞行,承载的宇航员是费俊龙和聂海胜。3、神舟七号2008年09月25日首次承载三名宇航员进入太空,承载的宇航员是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成功进行出舱活动(又称太空行走)。4、神舟八号2011年11月01日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2011年11月3日凌晨,与组合天宫一号成功实施首次交会对接任务,成为中国空间实验室的一部分。5、神舟九号2012年6月16号发射2012年6月18日与天宫一号首次载人交会对接对接,承载的宇航员是景海鹏,刘旺,刘洋。6、神舟十号2013年6月11日17点38分发射,将与天宫一号对接,载人短期管理空间站,承载的宇航员是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7、神舟十一号2016年10月17日07时30分28秒与天宫二号对接,为了更好地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承载的宇航员是景海鹏、陈冬。8、神舟十二号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承载的宇航员是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6. 神舟十四号发射成功,神十四航天员带了哪些私人物品
个性化的衣服。
神舟14号于6月5日上午10:00左右发射成功,这是中国第14次神州号飞船发射这艘飞船上面载有三名宇航员分别是两男一女,其中刘洋是再度出征,他这样的一个精神是堪称值得点赞的同时,他也是再度出征的女航天员之一,这位女航天员他多次出征神州,发射任务他的成长之路是必定很艰辛的,但是神舟14号发射成功,这意味着中国在太空领域的步伐又前进一步,这标志着我国有更多的太空时空拳,同时也有更多的在国际舞台上面的话语权。
三、我在看法是。
这些宇航员们的初衷标志着我国在外太空领域的话语权在不断的增加。
7. 航天员有哪些秘密道具
不到1克重的太空国旗2.航天员佩戴的新标识3.面膜一样的航天食品4.太空中的中国茶包5.太空笔真的不是铅笔6.曾被几亿人关注的道具
以第二个国家航天日为契机,北京天安门广场边的国家博物馆正设立一场 “筑梦太空”主题免费展览。独立展厅的展览颇为低调,也未张贴商业海报,但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客。
展览承办单位负责人简一平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国家博物馆在2003年杨利伟飞天之后曾举办过一次中国航天文物展览,这一回是多年来第二次航天文物大规模展出。展览截止到5月25日,航天迷可以抓紧机会去一趟。
不到1克重的太空国旗
此次展出了73件航天文物。其中包括四面国旗,大小不一。
首先是湘绣手绣国旗,以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旗,每面不到1克重,红旗绸由专供天安门国旗的红旗厂特制。同展柜还有神舟飞船上的“中国载人航天陶瓷艺术品搭载专用证物”。另一个展柜有太空中的中国茶叶,传统的中国文明象征“丝绸、陶瓷、茶叶”在太空凑全。
另外,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在太空执行任务时航天服上的国旗,在创纪录的33天太空飞行直播中多次与观众见面,这回是首次实物展出。
惹人注目的,还有一面巨幅国旗,从天花板直垂到地面。它曾经搭载神舟五号,陪杨利伟绕地球14圈。它曾经是悉尼奥运会中国团的旗帜,上天之前还曾被带到南极、北极和珠峰。
还有一面国旗观众也很熟悉——2008年神舟七号任务中太空行走的翟志刚,接过刘伯明递出的一面不大的五星红旗,让人想起那句“我已出舱,感觉良好”。
航天员佩戴的新标识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在太空中佩戴了新设计的标识。此次展出了两人太空佩戴的航天员标识、航天员姓名牌以及航天飞行荣誉标,还有航天员肩膀上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标识、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标识,都是第一次与观众见面。
景海鹏和陈冬乘坐返回地球的神舟十一号返回舱,也首次呈现于观众眼前,表面覆盖着六角蜂窝网格,大多数网格中的填充物已挥发殆尽,少数格中残留着碳黑。这是在重入大气时防止返回舱过热的固体蒸发层。返回舱的金属部分,能看出明显的火焰烧灼的痕迹。
返回舱对面的墙上,平铺着神舟五号返回舱巨大的降落伞,红白蓝相间,也成为游客拍照的最佳背景。
面膜一样的航天食品
各种展品中,包在铝箔中薄薄一份、不怎么起眼的太空食品,却引来许多观众。这次展出的是配方保密的太空功能性食品。话说中国航天员的食品有中国特色,从鱼香肉丝到粽子,按顿小份包装并标明,塞进饮食包,每顿饭都不重样。据介绍,展出的各种功能性食品是为了预防航天员的肠胃问题。
在展品中,一种粉剂放在薄薄的透明袋中,呈蓝绿色,很像是面膜粉。据介绍,这是太空中用水冲调的藻麦茶,可以保证基本的营养。主要成分是螺旋藻、麦片和黑茶,其他配料并未公布。
太空中的中国茶包
景海鹏和陈冬在神舟十一号中首次“太空泡茶”。茶包也是首次展出,每个茶包3克,装在特制的包装袋中,注水后完成复水,然后用加热器加热,每个茶包泡四五次。茶包分红茶和绿茶两种,源于中国十大名优红茶和绿茶的科学配比。
另一种太空去腻茶,是为了去油腻、增强胃肠动力、抗辐射和保湿,也是航天员在太空中的饮食标配。据介绍,为了适用于女航天员加入了高效的胶原蛋白。
太空笔真的不是铅笔
此次还展出了中国人自主研发的太空笔。说到太空笔,一个着名的段子是,美国人为了上太空,绞尽脑汁要发明一种能在失重条件下使用的圆珠笔而不得,于是征集方案,最终被采纳的建议是“用铅笔”。
真实的情况是,苏联航天员一开始选择用铅笔;美国航天员用过铅笔,但在1960年代转用了新发明的特殊圆珠笔。铅笔的问题在于,书写时会有石墨碎屑,也可能笔芯断裂。飘荡的石墨碎屑吸入肺部,或者附着在电路上都是个麻烦。太空笔仍然是圆珠笔。
杨利伟上天时使用的太空笔是进口的,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使用了一种特别研制的中华牌铅笔。等到神舟十号和神舟十一号,航天员用的是中国自主研制的太空笔。此次展出四支中国太空笔,金、银、蓝、红色各一支,可以保证在失重和极端温差下书写顺畅,太空笔的合金外壳上的雕花也是中国式样。
曾被几亿人关注的道具
游客还可以看到被中国上亿中小学生关注的教具,那是神舟十号任务中,由王亚平、聂海胜和张晓光合作的一次太空授课,航天员在电视直播中,演示了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5个实验。这些实验器材固定在一个的帆布盒子里。
此外,国家领导人去年11月在飞控中心与神舟十一号航天员“天地通话”时的专用电话“一号话机”也在展品之列。
和玉兔月球车打个招呼
此次还首回展出11个已经飞天的航天员的手模,以及航天员出舱时的航天服手套、执行飞船发射任务者签署的承诺卡等等。
除了载人航天,此次还展出了与探月计划相关的物品。如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球图、月球背面的辐射坑照片;还有嫦娥一号卫星搭载的太阳监测器、CCD立体相机,以及嫦娥三号玉兔月球车复刻版。另外,巨大的长征火箭脱落碎片也颇具沧桑感。
展厅入口,则陈列了航天先辈的遗物。其中有邓稼先使用多年的眼镜和熊猫牌收音机,还有王淦昌在西北野外基地穿过的皮大衣。
8. 中国成功上天的航天飞机有哪些
1、神舟五号
中国首位航天员进太空
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国访客。
“神舟五号”21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2、神舟六号
实现“多人多天”飞行任务
2005年10月12日,中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成功发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被顺利送上太空。17日凌晨,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后,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
“神舟六号”是中国第二艘搭载太空人的飞船,也是中国第一艘执行“多人多天”任务的载人飞船。这也是世界上人类的第243次太空飞行。飞船进行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多人多天飞行试验,完成了中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
3、神舟七号
航天员出舱在太空行走
2008年9月25日,中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三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顺利升空。
“神舟七号”飞船载有三名宇航员分别为翟志刚(指令长)、刘伯明和景海鹏。“神舟七号”飞船候补梯队航天员分别为陈全(指令长)、费俊龙、聂海胜。主要任务是实施中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同时开展卫星伴飞、卫星数据中继等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
27日,翟志刚身着中国研制的“飞天。
4、神舟九号
神舟九号飞船于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成功发射,中国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将第一次入住“天宫”。33岁的刘洋也成为中国第一个飞向太空的女性。
托举神九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九火箭,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这是长征火箭的第165次发射,也是神舟飞船的第四次载人飞行。
5、神舟十号
北京时间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许,中国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点火起飞,将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中国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搭乘神舟十号飞船出征太空。
与以往神舟飞船相比,神舟十号是中国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首次应用性飞行。飞船入轨后,按照预定程序,先后与天宫一号进行一次自动交会对接和一次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组合体飞行期间,航天员进驻天宫一号,并开展了航天医学实验、技术试验及太空授课活动。
6、神舟十一号
神舟十一号飞船于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神舟载人飞船,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开展地球观测和空间地球系统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和航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试验。神舟十一号由长征二号FY11运载火箭发射。
飞行乘组由两名男性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组成,景海鹏担任指令长。神舟十一号飞船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研制,飞船入轨后经过2天独立飞行完成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自动对接形成组合体 。
神舟十一号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中从第二步到第三步的一个过渡,为中国建造载人空间站做准备。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是我国第6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是中国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飞行任务,总飞行时间将长达33天。
2016年10月19日凌晨,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成功。
9. 宇航员的配套服装有哪些
宇航员是用配套服装装备起来的,其中包括:衬衣、飞行服、保温服和帽子、海上救生服、毛皮袜、丝袜和针织手套。衬衣和飞行服供座舱内温度在20℃下的正常飞行条件下使用。温度降低时可穿上保温服,保温服平时存放在便携式用品箱里。应急条件下,为防备寒风雨雪的侵袭可将海上救生服罩在飞行服和保温服外边。极端的低温下必须利用手边的一切手段御寒(降落伞伞衣、用雪做的掩蔽部、篝火等等)。
10. 宇航员的头盔分为几种
宇航员的头盔由头盔壳、面窗结构和颈圈等组件构成。目前在载人航天中使用的头盔有软式与硬式两种,其中硬式头盔又分为固定式和转动式两种,软式头盔大多数作为舱内航天服的组件。转动式头盔在其颈圈上有气密活动轴承,但密封环节增多会降低气密性与结构的可靠性。
经过我国科学家的科研攻关,“神舟7号”飞天航天服的头盔视野比其他同类产品要大,装有摄像头,可拍摄航天员出舱操作。同时,两侧各有一盏照明灯,方便航天员在阴暗面操作。两侧有报警指示灯,同时还有语言报警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