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世界番茄生产基地都有哪些
番茄又名西红柿,原产于南美洲秘鲁和厄瓜多爾尔尔一带。世界番茄广泛栽培于寒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番茄营养含量丰富,甜酸适口、色彩鲜艳,除可鲜食外,还可加工成果酱、果汁、果泥、番茄罐头和番茄沙司等。番茄是全球栽培最多的蔬菜作物,在世界蔬菜的生产和消费中,一直位居蔬菜作物之首。全球番茄生产面积和总产逐年增长,1960年全球共拥有番茄栽培面积192.9万公顷,1971年全球共拥有番茄面积156.8万公顷,1972年155.7万公顷,1973年160万公顷,1981年242.2万公顷,1995年244.2万公顷;总产1970年2252.7万吨,1971年3137.7万吨,1973年3356万吨,1981年5039.6万吨,1995年5424万吨。全球生产番茄最多的洲为欧洲,欧洲1995年番茄总产1524万吨,其次是亚洲为1325万吨,再其次是中美洲为977万吨。全球生产番茄最多的国家有美国、中国和意大利等国,我国番茄生产位居世界第二位,以鲜食为主,而世界番茄贸易则以加工番茄为主,世界上加工番茄超过鲜食的国家有美国和意大利等国。美国1973年即有番茄栽培面积20万公顷,总产590万吨,其中加工番茄490万吨,鲜食番茄仅100万吨;加工番茄占该国加工蔬菜总产的41%,占番茄总产的4/5。其次是意大利,1973年意大利番茄种植面积11万公顷,总产330万吨,几乎占欧洲番茄总产的28%,其中40%-45%用于加工,加工番茄产品70%-80%用于出口。1996年我国拥有番茄加工能力约5.5万吨。
世界主要番茄生产国和出口国有中国、意大利、美国、希腊、土耳其、葡萄牙和西班牙。世界主要番茄进口国有加拿大、法国、德国、日本、瑞典、英国、比利时、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日本为世界最大番茄进口国,日本年需番茄酱、番茄汁10多万吨。1997年日本自产番茄泥糊8112吨,番茄酱10.6187吨,番茄汁3.8799万吨。进口番茄泥糊7.6811万吨;番茄酱1.1716万吨,番茄汁125.1万吨,主要从土耳其、美国、智利和中国进口。
Ⅱ 番茄全产业链有什么好处
医食同源建立了完整的番茄全产业链,从番茄种植到销售,整个过程企业都能有效的控制,把控各个环节,严格控制番茄产品质量,避免中间环节他人插手可能带来的质量监管盲区,确保产品的安全与营养。
(2)番茄上游产品有哪些扩展阅读:
“全产业链”是指由田间到餐桌所涵盖的种植与采购、贸易/物流、食品原料/饲料原料及生化、养殖与屠宰、食品加工、分销/物流、品牌推广、食品销售等多个环节构成的完整的产业链系统。通过对产品质量进行全程控制,实现食品安全可追溯,打造“安全、放心、健康”食品产业链。
中粮集团的产品品类丰富,几乎包括了从原料生产到食品加工的所有环节。在上游,中粮集团从选种/选地,到种植/养殖等环节严格把控,宏观调控产品结构;在加工环节,中粮集团将实现对产品品质的全程控制,确保食品安全;在下游,中粮集团将通过技术研发和创新,向消费者提供更多的健康、营养的食品。以消费者为导向,通过对原料获取、物流加工、产品营销等关键环节的有效管控,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贯通。
运转方式
全产业链最重要的环节是两头:上游的种植(养殖)与下游的营销,重中之重,是上游的自给。全产业链模式使得上下游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从而把最末端的消费者的需求,通过市场机制和企业计划反馈到处于最前端的种植与养殖环节,产业链上的所有环节都必须以市场和消费者为导向。
统筹兼顾已有的产业规模、竞争态势和未来发展空间等因素,合理布局,巩固和扩大玉米、大豆、小麦、稻谷等主要粮食品种的种植、收储、加工和物流的能力和规模,提升科技水平,积极服务国家宏观调控,增强了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将消费者的需求通过市场机制和企业计划反映到种植与养殖环节,通过对农业的有机组织和对流通与加工的规模化运作,实现生产与消费的真正连接,促进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通过规模化的收购、储运、养殖、加工,推动农产品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使农产品的使用更有效率,更加科学。探索完善与农户合作的模式,在资金、技术和信息上给农户提供更多支持,以有效解决“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与“千家万户的小农户”的联接难题,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带动更多农户脱贫致富,促进边远地区的经济发展;借助缜密完善的制度和流程,对粮油食品产业链的各环节进行严格控制,强化源头控制和全程监管,消除不安全隐患,建立可追溯到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带动国内食品行业升级换代,确保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