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产品和技术的区别和联系
当前是一个产品和运营驱动的时代,而技术并是重点,虽然部分观点有道理,但是对技术价值的低估确是最大的问题,而本文则从技术、产品、运营三者彼此关系出发,探讨现在发展技术真的错了吗?
技术与产品是什么关系
产品经理通常有一种自我迷恋的错觉,认定产品为王,技术仅仅只是产品的附属品,而自己要做的就是修炼乔布斯式的“现实扭曲立场”,去扭曲程序员的信念,这样就可以达到产品无敌手的状态。
但这恰好是一个坑,乔布斯的Iphone神话导致了产品价值被严重高估,认为一切都是空穴来风,而并不能看到背后的本质,这本后的深刻本质是:产品永远跟随技术发展,普及性的技术到来后,人们需要利用这个新技术来更效的完成需求,而所谓产品正是普及性技术的连接者。
因此回过头去看那些神级产品的出现,例如IPHONE其切入的正是一个3G网络刚刚起步的市场,其真正依托的3G的风口,而微信依托的也正是智能手机的技术,而各种手游、在线社区、打车、线下支付、各种O2O服务等等也正是依赖了智能手机的技术。
所以这几年,我们再也看不到某个新的平台产品可以获得巨额融资的故事,原因是人类的普及性的技术水平暂时被限制在了智能手机上,时间未到,与当年的技术被限制在PC时代一样,因此没有新的普及性颠覆性的技术到来之前,新的爆发式产品不会出现,但同时这个结论反过来则不成立,没有哪个爆发性的产品会出现在普及性的技术之前,产品附庸于技术,这是而这的前后关系。
技术与运营到底需要怎样的平衡
作者认为当前同时是一个运营驱动的时代,诚然确实如此,有了技术之后,就会有产品,进而产生运营的需要。但是作者的错误在于,通过放大运营的价值而掩盖掉技术原本的价值,认为这两者并非是一个平衡,而是非此即彼的取代关系。
实际上真的并非如此,运营有运营的价值,技术同样有技术的价值,并不需要取而代之,并且也不可能进行取而代之,相反两者彼此需要,而这两者的平衡则需要依据各个公司的实际需求进行平衡。
技术搭建了产品,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需要,只要实现这个系统优势的最大化即可达到效果,例如阿里是做电商的,因此亲自来做运营肯定是必要的,而网络主要是做搜索的,其只要利用流量将其他服务拉动起来即可,例如网络通过流量优势带动了去哪儿的上市就是极为成功的案例,这也是作者所忽视的盲区,而现阶段的网络自建的糯米、外卖实际上如同当年的去哪儿一样,有着同样的逻辑推演,其最主要的任务自然是做好运营与服务,去哪儿的成功也让网络有章可寻。
网络还是开放为主,去年李彦宏对于旗下投资的公司明确表示有“三不”政策,分别为“投资不再追求控股”,“合作不再划分派系”,“不害怕“洗用户”,这其实也明确表示了网络清楚自己的优劣所在,并且懂得放手,而网络所投资的“爱奇艺”、“e袋洗”、“安居客”、“蜜芽”、“Uber”、“天天快车”等等都获得了很好的资源扶植,有着极强的发展势头。
因此技术与运营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双方原本就属于不同领域,任何一方的强大只会更好的辅助另一方,不存在互相压倒的说法。当然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技术属于增强性的技术,而非颠覆式的技术。
为什么当前技术依然重要
我们看到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在紧罗密布的布局技术,从国内的网络、阿里、腾讯、再到国外的谷歌、脸书、苹果、特斯拉无一不是对先进技术趋之若鹜。
先以国内为例,网络的语音技术被《麻省理工评论》评选为十大突破性技术,与生物技术、航天技术并列,同时也是唯一一家中国公司,而网络在图像识别、人工智能等方面也处于领先位置,其网络大脑已经高达4岁儿童的水平,目前已经被应用到各个领域。而阿里也在紧罗密布的布局大数据挖掘技术,其成立的大数据部门可以不背负任何考核直接研发各种前沿技术,此外阿里还投资了以色列的一家二维码技术的初创公司Visualead,还收购了一家名叫瀚海源的负责网络安全的公司,而腾讯也在近期上线了腾讯优图人脸识别,可谓你追我赶。
而在国外公司在技术布局上更是不惜一切代价,例如谷歌光是机器人公司就收购了9家,而旗下收购的英国Deepmind则击败了围棋冠军,而脸书则以20以20亿美元的高价收购了oculus用于布局VR前沿技术,其还上线了“Moneypenny”的人工智能助理系统,此外IBM,微软、因特尔、苹果、特斯拉、XSPACE等等巨头在前沿技术的投入可谓不惜重金。
总体观之,中国企业对于技术的投入不仅没有过多,反而是匮乏,仅仅只有BAT在对前沿技术趋之若鹜,而其中网络又是其中最为突出的。
所以回到技术、产品、运营三者的关系来看,为什么依然要布局前沿技术?原因在于一旦全新的普及性技术出现就会取代原有技术,进而带来全新的产品,全新的平台,进而出现爆发性的产品,造成用户的迁移,如果新的普及性技术一旦出现会使得智能手机消失,哪怕乔布斯在世也只可能更随潮流去创造新的产品,因此在不断发展的技术面前,任何产品都只是暂时的也是不安全的,而运营又依赖于产品平台,因此运营也同样无法长存,必须更随产品平台进行迁移。
凯文凯利在《科技想要什么》一书中说过这么一个观点,技术就像一只不断自我进化的生物,而每一次进化都以取代上一代技术为代价,因此巨头必须要想继续留在互联网的跑道,唯有在技术这个跑道永无止境的跑下去,才可以最大程度上防止出局。
猜你喜欢
1. 产品定位和市场定位有什么不同
2. 计算机应用技术与网络技术有什么区别
3. 产品设计与工艺设计的区别
4. 网络信息技术包括哪些
5. 自考服务营销学试题
6. 产品经营和其他经营方
㈡ 产品的应用前景和设计背景有什么区别
您好:
应用前景指的是您设计的产品,受市场的接受程度,对未来的一种预期
而设计背景,指的是您要通过产品去解决的问题,是需求的挖掘,痛点的描述
㈢ 什么是互联网产品、应用、业务,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开发了一个网站或者一个app应用,那么app或者网站就可以成为互联网产品;
互联网应用:网络搜索,一些常用的软件都可以称之为互联网应用;
互联网业务:联盟广告,竞价广告等都是属于互联网业务。
㈣ 产品设计和产品应用设计的区别
岗位职责和产品试制过程。
1、岗位职责:产品设计主要负责对公司产品进行配套设计,包括产品铺贴、切割等应用,而产品应用设计主要负责专业的学习上会更具有针对性设计。
2、产品试制过程:产品设计准确领会把握产品设计理念、展示风格定位,而产品应用设计调研行业内产品流行趋势、色彩流行趋势、装修风格流行趋势。
㈤ 理论成本、实际应用成本和产品成本的关系
成本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它是企业为生产商品或提供劳务等所耗费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中的必要劳动价值的货币表现。成本是商品价值的构成部分,通常将这种以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学说和成本价格理论为基础所确立的成本概念,称之为理论成本。它阐明了成本的本质内涵,是商品生产中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中必要劳动的耗费和补偿和统一。从耗费角度看,成本的经济内容是C+V的等价物,但由于C+V的价值无法直接计量,人们所能计量和把握的成本,实际上是C+V的价格,即成本价格。从补偿角度看,成本是补偿商品生产中使资本自身耗费的东西,这说明了成本对于再生产的作用。
理论成本概念是广义的,它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并且具有普遍适用性。虽然马克思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研究的,但它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领域,它对于成本的理论研究和成本管理实都具有重要意义。
理论成本着重从劳动耗费角度进行解释,它对每一具体产品生产所耗费的内容都可从理论抽象,将其分解为物化劳动消耗和活劳动消耗,所以它能够全面地体现生产过程中成本耗费的共同特点,能够较正确地反映产品与劳务直接耗费的共同性质和经济内容。一般理论成本不包括生产经济中许多特殊情况和经济生活中若干方针政策问题以及外界客观条件的影响。
对理论成本完整的理解,应当看到的商品生产条件下,成本是耗费和补偿的对立统一,因为耗费是个别生产者的行为,而补偿则是社会过程。生产中耗费要求补偿和流通中能否补偿是两码事,这就迫使商品生产不但重视成本信息,更要重视成本管理,力求以较少的耗费,来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
但在实务中,由于理论成本是抽象的,无法直接计量。再加上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经营实体,必须要用其收入来补偿其各种耗费,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为了促进企业厉行节约,减少生产损失,强化企业经济责任,对于一些特殊情况下发生的一些并不形成产品价值的损失等也计入产品成本之中。此外,某些应从社会创造价值中进行分配的部份,如企业支付的保险费用等也列入产品成本。可见,在实务中,产品成本的实际内容,除了要主要反映理论成本的客观经济内涵外,也应充分体现企业成本核算和管理的要求 ,按照国家的分配方针和财务管理制度的规定,把某些在理论上不属于C+V的内容列入成本,而把某些属于活劳动耗费的成本列入营业外支出或利润分配中开支,这便称之为成本管理的客观要求,按照国家方针政策的有关规定,而实际计算所得的成本金额,它抽象的理论成本概念的内容上有一定的差异。
对于应用成本来讲,在核算上要严格按照有关制度规定办理。应尽可能保持成本内容上的统一性,使各企业列入成本各种支出的项目和内容保持一致,便于进行成本比较、分析,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防止乱挤乱摊成本、分散和浪费资金,为正确计算利润和上交税金及合理地确定产品价格提供依据。
㈥ 产品线软件与应用软件有什么区别
软件产品线解释:
软件产品线是指具有一组可管理的公共特性的软件密集性系统的合集,这些系统满足特定的市场需求或任务需求,并且按预定义的方式从一个公共的核心资产集开发得到。
应用软件解释:
应用软件(application software)是和系统软件相对应的,是用户可以使用的各种程序设计语言,以及用各种程序设计语言编制的应用程序的集合,分为应用软件包和用户程序。
区别:
软件产品线:
一款面向软件产品线开发模式的业务基础平台,它充分体现了面向软件产品线的开发模式,由开发框架、公共构件和方法学组成的,通过多层次、结构化的基础架构、组件及相关开发工具,用于支撑应用软件快速构造、支撑业务开发的全面解决方案。
应用软件:
应用软件包是利用计算机解决某类问题而设计的程序的集合,供多用户使用。应用软件是为满足用户不同领域、不同问题的应用需求而提供的那部分软件。 它可以拓宽计算机系统的应用领域,放大硬件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