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内地供应香港的主要物资有哪些
食水,电能,粮、油、米、菜、鸡...食物.各种产品供香港出口...
㈡ 香港水客带货物有哪些
水客就是走私货物的人.通常是指从香港偷运(带少量货,避关税)货物到大陆的人员.
香港水客是什么意思
水客是指大量携带水货过境的外地人,他们从香港利用各种途径运送货物到中国大陆(尤其指向通往深圳边境),引致对香港各区市民的日常生活造成的各种滋扰及社会问题.
香港水客是什么意思
化妆品,饰品,包包等,自用适量8000以内,不用交税,Ipad等电子类产品就尽量少带吧.水客是指帮人带东西过关,以此为职业的人【非法的,海关严厉打击的】.20种入境时不能减免关税而需全额征税的商品包括(查到就要交税的):电视机、摄像机、录像机、放像机、音响设备、空调器、电冰箱(柜)、洗衣机、照相机、复印机、程控电话交换机、微型计算机及附件、电话机、无线寻呼系统、传真机、电子计算器、打字机及文字处理机、家具、灯具、餐料
香港水客是什么意思
就是香港到深圳,用人手去带货.你有留意新闻的话,那些在香港带奶粉带药品带等等的水客的话货物的安全性相对一般贸易正规报关来说低很多,有扣货,销毁的危险;由于是人手操作,丢货损货现象也存在.而且按KG来计算收费,适合货值高重量少货物
香港水客是什么意思
水客的意思是在香港买东西,然后到内陆卖
㈢ 香港的知识
香港经济概况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27日 16:07 新浪财经
* 香港经济的发展历程
在香港经济发展的历史中,经历了两次经济转型。1950年以前香港经济主要以转口贸易为主。从50年代起香港开始工业化,到1970年,工业出口占总出口的81%,标志着香港已从单纯的转口港转变为工业化城市,实现了香港经济的第一次转型。70年代初,香港推行经济多元化方针,香港金融、房地产、贸易、旅游业迅速发展,特别是从80年代始,内地因素
成为推动香港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外部因素,香港的制造业大部分转移到内地,各类服务业得到全面高速发展,实现了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的第二次经济转型。
今天的香港已发展成为亚太地区的国际贸易、金融和航运中心。2000年,香港的本地生产总值达到12717亿港元,贸易总额达到32307亿港元,是世界第十大贸易实体,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810万箱,居世界第一位;有154家银行机腹,拥有外资银行数量居世界第三位;2000年末香港股市总市值达48625亿港元,居世界第九位;外汇市场每日成交额达790亿美元,居世界第七位;2000年末外汇储备高达1075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
* 香港经济发展的优势
香港的优势在于其属国际化的城市,拥有便利的营商环境、完备的法律体制、自由贸易政策和资讯流通、公平开放的竞争,以及金融网络、通讯基建网络等便利因素。此外,香港拥有庞大的财政储备和外汇储备、自由兑换的稳定货币、以及低税率的简明税制等优势条件,使得香港发展成为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地区之一。
* 香港的经济结构
随着香港制造业向内地转移,规模不断扩大,香港的公司逐步演变成负责集资、采购、设计、推销、货物中转的生产控制中心和服务中心,香港服务业逐渐由为本地制造业服务转而为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制造业服务。服务业在本地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由1980年的67%上升至1999年的85.4%。香港的服务业包括批发零售、对外贸易、饮食及酒店业、运输及通讯业、金融保险业、地产业,以及法律财会等专业服务行业。在各服务行业中,金融保险、地产和商用服务业所占比重最大,占当地生产总值的26%;其次是批发零售及进出口贸易、饮食及酒店业,占34%;社区、社会及个人服务业占20%;而运输仓储及通讯业则占9%。
香港的制造业以中小企业为住,素以灵活应变见称。制造业目前仍以纺织业和制衣业为主,其它还包括玩具业和电子业、印刷和出版业、机械、金属制造、塑胶以及珠宝钟表等行业。制造业在香港本地生产总值中所占比率1999年为5.7%。
* 香港与祖国内地的经济联系
70年代末,内地改革开放,为香港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两地经济合作逐渐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目前香港绝大部分制造业都已转入内地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香港的服务业则为两地间的投资和贸易活动提供各项服务,迅速增长。大量的内地企业来香港上市筹资,促进了香港金融证券业的发展。内地是香港最大的贸易伙伴,香港的转口贸易主要围绕内地进行,20年来,香港对外贸易额成倍增长。同样,多年来,香港充当了内地引进资金、技术、管理的重要对外窗口和中介,对改革开放以来内地经济的快速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长期以来,两地经济在相互促进中得到了共同发展。
随着中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阻止,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进行西部大开发,将给香港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其桥头堡的作用会更加重要,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和信息中心的地位会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提高,两地经济一体化趋势会不断加强。
香港经济形势
2000年,香港经济摆脱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本地生产总值增长10.5%,是1987年以来的最高增长率。金融市场总体平稳,政府财政状况稳健,进出口贸易增长强劲,航运业表现优异,旅游业畅旺,失业率下降,通缩明显收窄,表明香港整体经济已经恢复正常。展望2001年,香港经济将继续保持增长。由于经济总量已经接近历史最高水平,加上外部环境存在不确定因素,因而经济增长速度将会放缓。
* 2000年香港经济形势
2000年,香港经济承接上年复苏势头,实现高速增长,整体经济基本摆脱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活动已经恢复正常。
* 本地生产总值增长强劲
2000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以现价计算为12717 亿港元,以1990年固定价格计算为8937 亿港元。与亚洲金融危机前的1997年比较,分别减少522亿港元和增加647亿港元。
香港经济第一季度增长14.1%,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增幅均为10.8%,第四季度增长6.8%。全年经济实质增长10.5%,是1987年以来的最大增长幅度。从形成本地生产总值的各个组成部分看,消费、投资和对外贸易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消费需求回升力度加大。2000年,政府消费实质增长2.1%,私人消费实质增长5.4%。私人消费增加较多,主要是经济明显好转及失业率下降,消费者信心增强。同时,旅游业兴旺,也刺激了消费需求的上涨。
投资止跌回升。2000年,本地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为3278亿港元,增长8.8% ,在1999年下降17.4%的基础上止跌回升。其中私人投资增长12.7%。私人投资回升,主要是企业赢利增加和营商前景看好,机器和设备购置增加较多。
对外贸易增长强劲。2000年,香港对外贸易在外部需求增加的带动下出现强劲增长。有形贸易方面,全年进出口总额为32307亿港元,增长17.8%。整体出口15727亿港元,增长16.6%;进口16580亿港元,增长19%。?统计,香港对主要贸易伙伴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新加坡的货物出口分别增长14%、15%、23%、17%和19%。内地是香港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达12580亿港元,增长18.9%。
无形贸易方面,服务输入为1855亿港元,服务输出达3340亿港元,盈余1485亿港元。抵消有形贸易赤字后,综合盈余632亿港元。
* 政府财政稳健
香港的财政年度为当年4月1日到次年3月31日。1999/2000年度,财政收入2329亿港元,支出2230亿港元,赤字99亿港元,财政储备4443亿港元。
2000/2001年度,财政预算收入2442亿港元,预算支出2504亿港元,预算赤字62亿港元。由于外汇基金及卖地收益减少、地铁上市集资额低于预期等因素,预计财政赤字将扩大到114亿港元。
为了刺激经济、巩固经济复苏成果,特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财政政策。例如∶拨专款支持多项培训和再培训计划,提升市民就业能力;调低股票交易印花税10%,维持金融市场的吸引力,提高香港在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延长柴油税减税期限,降低税负;将豁免电动汽车首次登记税期限再延长三年等。积极的财政政策为香港经济全面复苏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虽然出现少量财政赤字,但政府财政状况总体看是稳健的。
* 金融市场基本稳定
2000年,香港金融市场基本稳定,主要表现在∶
* 联系汇率机制运行正常。市场港元对美元的即期汇率从1月份的7.778微升到12月份的7.798。全年港元汇率紧贴美元的走势,对所有主要货币均增强。受美国加息的推动,银行公会三次加息0.75个百分点。为了降低货币结算风险,启动了美元结算系统,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更加巩固。
* 银行业经营稳健。至2000年末,银行业总资产为66592亿港元,轻微下降1.9%;银行存款为34823亿港元,增长9.6%;但银行贷款24626亿港元,下降12.5%,已连续26个月下跌。银行贷款下降,主要是在经济转型时期,地产市场不活跃,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明,银行贷款较为谨慎所致。银行的资产质量有所好转,呆坏帐比例趋于下降,第一季度为9.3%,到四季度已降至7.3%。主要银行的盈利水平普遍良好,增长幅度均在20%左右。
* 股市运行基本正常。2000年,香港股市虽出现较大起伏,但运行基本正常。在香港经济向好、外部经济增长、预期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美国股市下挫、本地利率较高、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等因素交叉影响下,恒生指数呈波浪走向,在13700点至18400点区间波动。3月28日 升到18302点的历史最高点。其后因美国加息、美股下调的影响,恒生指数反复下挫,5月26日,跌至当年最低13723点。虽然夏季出现反弹,但在国际原油价格飙升、美股再次暴跌等因素影响下,恒生指数再告下跌,年末收市报15096点,下降11%。但股市总市值达48625亿港元,增长2.7%;全年总成交额31319亿港元,增长63.2%;日均成交额127亿港元,增长65.4%。
* 股市集资功能进一步增强。2000年,上市公司在香港股市集资总额达4483亿港元,其中香港中资企业集资2909亿港元,内地国有企业集资518亿港元。
* 债券市场发展健康。亚洲金融危机以后,香港的债券市场呈现出发展趋势,2000年债券发行量达4556亿港元,比上年增加391亿港元,增长9%。
* 通缩压力减缓
自1998年12月以来,综合消费物价指数持续25个月下跌。但在2000年跌幅呈逐月收窄趋势,1月份跌幅为5.3%,12月份跌幅收窄至1.8%。全年跌幅为3.7%,虽然通缩状况难以改变,但跌幅已比上年缩小。
* 失业率逐步下降
2000年,香港的失业率虽然较高,但有所缓和。1月份,失业率由上年6.2%的高位下降到5.7%,以后逐月降低,12月份为4.5%,失业人数由年初的20.9丌人减少到15.1丌人,各主要服务行业就业人数均明显上升。香港的失业人群,集中在建造业和制造业,主要原因是经济结构由传统制造业向以资讯科技产业转型,传统行业中不断有劳动人口被淘汰出来。
* 主要行业发展健康
2000年,香港主要行业的表现良好,发展健康。
* 房地产业 2000年香港房地产业继续调整。前七个月楼宇买卖价格平稳,但成交合约宗数和金额持续下降;八月份以后,市场状况有所改善,楼宇买卖价格轻微回升,成交合约宗数和金额增加。全年楼宇买卖合约宗数和金额分别为85744宗和2225亿港元,下降12.9%和13.3%。
* 旅游业 2000年,香港旅游业再创佳绩。访港旅客人次创历史新高,达1306丌人次,增长15.3%,高于10.8%的世界平均水平;旅游收益在持续三年下降后出现增长,达615亿港元,增长16%,高出世界平均增幅9个百分点。根?世界旅游组织统计,以旅客人数计算,香港全球排名14位,在亚洲仅次于内地。
* 零售业 2000年,香港零售业转好,量值齐升。?统计,全年零售业总销售价值达1867亿港元,增长3.8%,销货数量则上升8.1%。零售业在经济复苏和旅游业增长的带动下,几乎所有主要零售类别商品的零售量均告上升,升幅较大的类别依次是汽车及汽车零件、其他耐用消费品、家具及固定装置、鞋类及有关制品和服装。
* 航运业 在香港进出口贸易高速增长的带动下,香港航运业表现优异,国际航运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在港注册的船舶总种位达到1071丌种的历史新高,显示投资者对香港充满信心。集装箱吞吐量继续保持世界第一,近1810丌标准箱,增长11.7%。航空客、货运量均创新记录,其中,货运量为224丌公种,居全球第一,增长13.5%;客运量为2300丌人次,增长8%。
* 建诛业 2000年,香港主要承建商完成的工程名义总值为1218亿港元,下降3.6%。主要是一些大型住宅楼宇发展项目已经完成,新的项目工程进度仍然缓慢。其中,公营地盘完成工程比较稳定,私人地盘完成工程下降幅度较大。建诛市场仍未走出困境。
* 电讯业 2000年,香港电讯业日新月异。在有线电话服务方面,固定电话线数达390丌条,增长3%;其中,商业用户增加5%,住宅用户增加1%。人均电话密度约为每100人拥有58条电话线,是亚洲电话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图文传真线有40多丌条,增长5%,占商业电话线的23%。随着香港大力发展资讯科技,互联网用户大增,使用量达11亿分钟,增长1%。无线电话服务方面,用户数量为520丌,增长31%;流动电话渗透率达77%,为全球最高地区之一。
2000年香港经济增长强劲,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经济结构性调整任重道远。创新科技产业成长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尚需要时日。二是失业率仍然较高,通货紧缩依然存在,经济发展的内力还不足。此外,2000年香港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在基数较低、并主要依靠外部需求带动取得的。就经济总量而言,还刚刚达到亚洲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因而经济强劲增长是伴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恢复性增长。
* 2001年香港经济展望
* 世界经济环境 2001年,世界经济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增幅减缓。美国经济在持续10年高速增长后,已开始放缓。2000年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2%,低于第二季度5.6%的增长幅度,第四季度更跌落至1.1%。2001年1月份,制造业活动状况指数为41.2%,降至10年来的最低点;企业盈利警告不断,企业破产和倒闭现象增多;2月份,消费者意见指数为87.6%,是7年来最低点。但由于美国的劳动生产率仍保持增长,美联储在1月份和3月份三次调减利率,布什政府又将采取减税政策刺激经济,因而美国经济前景仍不明朗。
* 欧洲经济发展势头趋于好转。由于欧洲经济对美国的依赖较少,受美国经济的拖累不大。随着主要国家减税及就业状况明显改善,欧元回稳资本流入增加,石油价格下降、通胀压力减缓并得到控制等有利因素的推动,消费和投资出现了良性循环。欧盟委员会预测,欧洲经济将增长3.2%。
* 日本经济复苏放缓。日本经济在经历10年经济衰退后,2000年首两季出现复苏迹象。但是,第三季度,经济重新调头向下出现负增长。2001年1月份又出现4年来首次贸易赤字。显示日本经济复苏阻力较大。同时,日本政局不稳和巨额企业坏帐无法消除,也将阻碍经济增长。目前,日本经济正处于复苏和衰退的十字路口,前景还不明朗。
* 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2000年普遍走出了金融危机的低谷,逐渐复苏。但由于受美国经济放缓的影响,菲律宾、印尼等国政局不稳,经济增长速度将明显放缓,对香港的需求减少。
* 中国内地将继续实施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国有企业三年脱困目标基本实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将使企业充满活力;西部大开发和加入世贸组织将带来无限商机。虽然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将可能会放缓,但是,内地经济仍将保持7%左右的高速增长。内地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将为香港带来多方面好处,是保证香港经济稳定增长的最大动力。
* 全球贸易环境 总体看,2001年世界贸易环境将逊于上年,全球贸易增长趋缓。主要是因为美国经济放缓,日本经济停滞不前,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减速,消费需求相对减少。作为香港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内地也难以保持2000年的贸易增长速度。但是,欧洲经济向好,内地经济持续增长,加入世贸组织和西部大开发等,将使内地对外贸易保持较高水平,这有利于香港对外贸易保持稳定增长。
* 国际金融市场 2001年,国际金融市场存在动荡因素。股市方面,随着经济明显放缓,美国股市将持续调整。如果下调幅度过大,可能引发全球大部分股市剧烈动荡,香港股市也不能幸免。汇率方面,由于美国新政府仍然维持强美元政策,美元汇价基本稳定;欧元区经济好转,欧元将回归高位;日元受日本经济拖累,将在低位徘徊。由于港元实行联系汇率,汇率走势与2000年相若。利率方面,由于经济放缓,美国将进入减息周期,香港将会追随美国减息。
* 总之,由于内地以及与香港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的美国、欧洲等地经济保持增长,会相应带动香港出口贸易、服务业和金融业的增长。
* 本地因素 香港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将会好于去年,并呈现健康稳定的成长。联系汇率制度下,在美联储三次降低利率后,香港高利率压力开始减缓,有利于经济的增长。内地加入世贸组织和西部大开发,有利于外资流入香港。在特区政府一系列稳定楼市政策出台后,消费者信心增强,楼市已渐趋活跃,逐步显现复苏迹象。随着香港经济的稳定增长,就业状况有望持续改善,通缩会逐步消失,消费物价将温和回升。伴随着企业效益的好转,已冻结2年的薪金开始解冻,大企业普遍加薪,将有效刺激内部消费需求。在上述一系列内外部有利因素的促进下,香港经济将出现稳定增长。
* 经济增长趋势预测
* 本地生产总值 2001年的经济在上年基数较高和全球经济减速的影响下,增长将放缓。由于内部因素好转,如果外部因素不出现重大变化,香港经济会出现4%左右稳定增长。
* 金融市场 由于美国股市不稳,2001年香港股市可能会出现较大的波动,但总体发展应该保持正常。香港的债券市场将继续健康发展,并保持稳定。利率在美国减息的带动下,可望继续下降约1个百分点。汇率可望保持稳定。
* 物价 随着经济持续好转,消费者信心增强,物价将止跌回稳,并出现小幅增长。
* 失业率 随着经济稳定增长和政府再培训计划的实施,失业率将趋稳。
* 主要行业 房地产业将趋于稳定,并有一定程度回升;旅游业在香港和内地双方共同推动下,将会保持增长;零售业随着经济稳定发展,会出现温和增长;航运业受全球经济放缓的影响,不会有大的增加;建诛业在建诛工程没有明显增加、建诛市场环境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不会有大的起色。
香港对外贸易形势
由于世界经济贸易增速加快,香港内外部经济环境显着改善,香港对外贸易在1999年恢复性增长的基础上,2000年出现多年来少有的高增长态势,成为2000年香港经济强劲增长的主要动力。2001年香港对外贸易将继续保持增长,但增长幅度将会减低。
* 2000年香港对外贸易增长强劲
* 商品进出口贸易高速增长
2000年,香港对外贸易总额为32307亿港元,增长17.8%,比历史最高水平的1997年增长5.2%。其中出口15727亿港元,增长16.6%;进口16580亿港元,增长19%。2000年香港对外贸易的基本格局是进口、转口和港产品出口全面大幅增长,基本上都是过去七年来的最高增幅,说明已摆脱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进入实质性增长。特别是港产品出口一改过去4年大幅滑落的局面,出现较大幅度增长。
* 转口贸易增长强劲 香港的整体出口由转口和港产品出口两部分组成,其中转口额约占88.5%,港产品出口占11.5%。转口贸易主要是将中国内地商品转口至世界各国和将世界各国商品转入内地。由于外部市场环境改善和中国内地经济、进出口贸易的高速增长,2000年香港转口贸易强劲增长,总额达13917亿港元,增长18.1%,这是自1994年以来的最高增幅,比1999年增幅高出16.4个百分点。转口贸易额占香港整体出口额的比重进一步提高,由1999年的87.4%上升到2000年的88.5%。
* 港产品出口止跌回升,
2000年,香港本地产品出口扭转了自1996年以来的下滑局面,全年出口1810亿港元,实现了6.1%的增长,与1999年下降9.5%形成鲜明对比,但数量上仍仅相当于1995年的78%。香港本地制造业绝大多数已转移到内地,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这种转移还将继续进行,因此,香港本地产品出口下降趋势将会是长期的。
??港产品的出口结构主要以劳动密集型的纺织成衣、轻工和电子电器产品为主。其中出口额较大的商品有纺织及成衣866亿港元、电子电器433亿港元、首饰57亿港元、印刷品46亿港元、钟表57亿港元、塑料制品28亿港元,金属制品15亿港元。增长较快的有金属制品(81.8%)、电动机械(19.9%)、塑料制品(13.9%)。
* 外发加工贸易快速增长
香港的外发加工业务即港商在内地的加工贸易,是两地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2000年香港外发加工贸易快速增长,1-9月底,香港输往内地的外发加工估计货值为2052亿港元,比上年增长20.7%,占输往内地总货值的51.7%;由中国内地进口的外发加工制成品估计值为4158亿港元,增长19%,占从内地进口总货值的79.1%。
香港外发加工贸易额占到两地贸易总额的67.6%。这是多年来香港制造业大量迁移内地的结果。内地进一步完善加工贸易政策,对香港外发加工贸易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 对主要国家地区出口全面增长
中国内地为香港第一大贸易伙伴,两地间的贸易额占香港贸易总额的38.9%。2000年,香港与内地贸易额达12580亿港元,增长19%。其中香港对内地出口5430亿港元,增长20.8%,高于香港整体出口增幅4.2个百分点;自内地进口7150亿港元,增长17.7%。
2000年,香港对亚洲、西欧、北美洲和大洋洲等传统出口市场全面增长。其中对亚洲出口增长20.4%,西欧增长10.4%,北美洲增长13.8%,大洋洲增长16.6%。
从国别和地区看,香港对美国、日本、英国、德国、台湾地区和新加坡的出口分别增长了23.2%、19.4%、12.7%、13.7%、20.8%和13.4%,增幅比上年均有大幅提高。
* 进口增长迅猛
2000年,香港实现进口16580亿港元,增长19%,而1999年则是下降3%。从地区结构看,内地是香港最大的进口货品供应地,占进口总值的43%,其他主要供应地依次为日本、台湾、美国、韩国和新加坡,分别占12%、7.5%、6.8%、4.9%和4.5%。进口增加的原因主要是转口增长加快和本地经济恢复增长、本地销售扩大。
* 2001年香港对外贸易将继续增长
香港是国际贸易中心,是中国内地对外贸易的重要桥梁,其对外贸易的发展趋势,既取决于世界经济贸易的增长,又取决于中国内地经济贸易的发展状况。展望2001年,世界经济将在调整中发展,中国经济将保持稳定增长,在这一大环境下,预计香港对外贸易将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
世界经济在调整中发展,香港对外贸易有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
2000年世界经济增长强劲带动了全球贸易的增长,是近10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1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有所回落,但仍会保持在4.2%的较高增长速度,有利于全球贸易的持续增长。
2000年美国经济强劲增长,但第四季度已明显开始放慢。目前美国通货膨胀率仍被有效地控制,美国大公司并无出现严重亏损,联邦储备局已连续降息,调节宏观经济的利率杠杆正在发挥作用。一般的估计,美国经济将会实现软着陆,出现经济衰退的可能性不大,下半年有望恢复增长。美国经济放缓虽对消费开支会有影响,但预计只是消费开支增速减慢,对香港、内地价廉物美商品的进口需求影响较小。
2000年欧盟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快,欧元区内出口旺盛,内需活跃,长期困扰欧盟的失业率问题逐步得到缓解,?欧盟委员会预测,2000年欧盟经济增长率为3.5%,预计2001年欧盟经济将保持平稳增长,但增速略为降低。
2000年日本经济复苏力度逐渐加强,政府的公共支出继续带动经济增长,消费者信心增强,企业收益有所恢复,投资有所增加,经济增长率实现1.5%的正增长。但日本经济中的一系列结构性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2001年只会是一个温和的复苏年份,经济增长率可望维持1%-1.5%。
东亚经济已摆脱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外需旺盛,内需逐渐扩大的带动下,2000年亚洲多数国家的经济增长保持良好的势头,韩国、印尼、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的出口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对外贸易呈现大量盈余。东亚国家经济对出口的依赖性较强,个别国家政局不够稳定。展望2001年,东亚经济可望继续今年的走势平稳增长,但增速会略为回落。
* 中国内地经济持续增长,是香港外贸增长的重要保障
2000年,中国内地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一丌亿美元大关,增长8%;进出口首次突破4000亿美元,增长31.5%,其中出口增长27.8%。2001年是中国第十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预计国内生产总值将保持7%的增长,对外贸易增幅将有所回落,预计目标为8%。
中国内地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投资和消费的进一步增长。2001年1月中国内地再次降低进口关税,平均税率从16.4%降至15.3%,同时继续完善各项鼓励出口的措施,有利于内地和香港对外贸易的增长。随着内地加入世贸组织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具体实施,内地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将给港商带来更多的商机。
* 香港经济的实质增长,是香港外贸增长的重要内因
香港经济自1999年第二季度开始恢复正增长,2000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更取得10.5%高增长,是自1987年以来的最大增幅。本地消费开支增长5.4%,投资增长8.8%,通货紧缩遂步好转,综合物价指数降幅明显收窄,失业率亦从1998年的6.3%降至2001年1月的4.3%,这表明香港经济已恢复正常发展。本地投资、消费趋旺,是香港进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之一。
2001年香港经济会继续保持增长,但升幅将放缓。预计本地生产总值增长4%,出口增长5.5%,香港经济的持续增长,是香港外贸增长的重要内因。
* 制约香港对外贸易发展的因素不能忽视
世界经济增长中存在着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将直接影响香港对外贸易的发展。美国经济增长的走势还不明朗;世界石油价格还可能出现较大的波动;局部地区金融领域中的深层次问题尚未解决;区域贸易协定带来的贸易分流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扭曲正常贸易,都可能影响香港的贸易增长速度。
㈣ 香港百年来经济文化的发展希望细一点:)
在香港经济发展的历史中,经历了两次经济转型。1950年以前香港经济主要以转口贸易为主。从50年代起香港开始工业化,到1970年,工业出口占总出口的81%,标志着香港已从单纯的转口港转变为工业化城市,实现了香港经济的第一次转型。70年代初,香港推行经济多元化方针,香港金融、房地产、贸易、旅游业迅速发展,特别是从80年代始,内地因素成为推动香港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外部因素,香港的制造业大部分转移到内地,各类服务业得到全面高速发展,实现了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的第二次经济转型。
* 香港经济的发展历程
今天的香港已发展成为亚太地区的国际贸易、金融和航运中心。2000年,香港的本地生产总值达到12717亿港元,贸易总额达到32307亿港元,是世界第十大贸易实体,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810万箱,居世界第一位;有154家银行机腹,拥有外资银行数量居世界第三位;2000年末香港股市总市值达48625亿港元,居世界第九位;外汇市场每日成交额达790亿美元,居世界第七位;2000年末外汇储备高达1075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
* 香港经济发展的优势
香港的优势在于其属国际化的城市,拥有便利的营商环境、完备的法律体制、自由贸易政策和资讯流通、公平开放的竞争,以及金融网络、通讯基建网络等便利因素。此外,香港拥有庞大的财政储备和外汇储备、自由兑换的稳定货币、以及低税率的简明税制等优势条件,使得香港发展成为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地区之一。
* 香港的经济结构
随着香港制造业向内地转移,规模不断扩大,香港的公司逐步演变成负责集资、采购、设计、推销、货物中转的生产控制中心和服务中心,香港服务业逐渐由为本地制造业服务转而为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制造业服务。服务业在本地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由1980年的67%上升至1999年的85.4%。香港的服务业包括批发零售、对外贸易、饮食及酒店业、运输及通讯业、金融保险业、地产业,以及法律财会等专业服务行业。在各服务行业中,金融保险、地产和商用服务业所占比重最大,占当地生产总值的26%;其次是批发零售及进出口贸易、饮食及酒店业,占34%;社区、社会及个人服务业占20%;而运输仓储及通讯业则占9%。
香港的制造业以中小企业为住,素以灵活应变见称。制造业目前仍以纺织业和制衣业为主,其它还包括玩具业和电子业、印刷和出版业、机械、金属制造、塑胶以及珠宝钟表等行业。制造业在香港本地生产总值中所占比率1999年为5.7%。
* 香港与祖国内地的经济联系
70年代末,内地改革开放,为香港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两地经济合作逐渐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目前香港绝大部分制造业都已转入内地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香港的服务业则为两地间的投资和贸易活动提供各项服务,迅速增长。大量的内地企业来香港上市筹资,促进了香港金融证券业的发展。内地是香港最大的贸易伙伴,香港的转口贸易主要围绕内地进行,20年来,香港对外贸易额成倍增长。同样,多年来,香港充当了内地引进资金、技术、管理的重要对外窗口和中介,对改革开放以来内地经济的快速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长期以来,两地经济在相互促进中得到了共同发展。
随着中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阻止,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进行西部大开发,将给香港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其桥头堡的作用会更加重要,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和信息中心的地位会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提高,两地经济一体化趋势会不断加强。
香港经济形势
2000年,香港经济摆脱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本地生产总值增长10.5%,是1987年以来的最高增长率。金融市场总体平稳,政府财政状况稳健,进出口贸易增长强劲,航运业表现优异,旅游业畅旺,失业率下降,通缩明显收窄,表明香港整体经济已经恢复正常。展望2001年,香港经济将继续保持增长。由于经济总量已经接近历史最高水平,加上外部环境存在不确定因素,因而经济增长速度将会放缓。
* 2000年香港经济形势
2000年,香港经济承接上年复苏势头,实现高速增长,整体经济基本摆脱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活动已经恢复正常。
* 本地生产总值增长强劲
2000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以现价计算为12717 亿港元,以1990年固定价格计算为8937 亿港元。与亚洲金融危机前的1997年比较,分别减少522亿港元和增加647亿港元。
香港经济第一季度增长14.1%,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增幅均为10.8%,第四季度增长6.8%。全年经济实质增长10.5%,是1987年以来的最大增长幅度。从形成本地生产总值的各个组成部分看,消费、投资和对外贸易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消费需求回升力度加大。2000年,政府消费实质增长2.1%,私人消费实质增长5.4%。私人消费增加较多,主要是经济明显好转及失业率下降,消费者信心增强。同时,旅游业兴旺,也刺激了消费需求的上涨。
投资止跌回升。2000年,本地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为3278亿港元,增长8.8% ,在1999年下降17.4%的基础上止跌回升。其中私人投资增长12.7%。私人投资回升,主要是企业赢利增加和营商前景看好,机器和设备购置增加较多。
对外贸易增长强劲。2000年,香港对外贸易在外部需求增加的带动下出现强劲增长。有形贸易方面,全年进出口总额为32307亿港元,增长17.8%。整体出口15727亿港元,增长16.6%;进口16580亿港元,增长19%。?统计,香港对主要贸易伙伴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新加坡的货物出口分别增长14%、15%、23%、17%和19%。内地是香港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达12580亿港元,增长18.9%。
无形贸易方面,服务输入为1855亿港元,服务输出达3340亿港元,盈余1485亿港元。抵消有形贸易赤字后,综合盈余632亿港元。
* 政府财政稳健
香港的财政年度为当年4月1日到次年3月31日。1999/2000年度,财政收入2329亿港元,支出2230亿港元,赤字99亿港元,财政储备4443亿港元。
2000/2001年度,财政预算收入2442亿港元,预算支出2504亿港元,预算赤字62亿港元。由于外汇基金及卖地收益减少、地铁上市集资额低于预期等因素,预计财政赤字将扩大到114亿港元。
为了刺激经济、巩固经济复苏成果,特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财政政策。例如∶拨专款支持多项培训和再培训计划,提升市民就业能力;调低股票交易印花税10%,维持金融市场的吸引力,提高香港在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延长柴油税减税期限,降低税负;将豁免电动汽车首次登记税期限再延长三年等。积极的财政政策为香港经济全面复苏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虽然出现少量财政赤字,但政府财政状况总体看是稳健的。
* 金融市场基本稳定
2000年,香港金融市场基本稳定,主要表现在∶
* 联系汇率机制运行正常。市场港元对美元的即期汇率从1月份的7.778微升到12月份的7.798。全年港元汇率紧贴美元的走势,对所有主要货币均增强。受美国加息的推动,银行公会三次加息0.75个百分点。为了降低货币结算风险,启动了美元结算系统,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更加巩固。
* 银行业经营稳健。至2000年末,银行业总资产为66592亿港元,轻微下降1.9%;银行存款为34823亿港元,增长9.6%;但银行贷款24626亿港元,下降12.5%,已连续26个月下跌。银行贷款下降,主要是在经济转型时期,地产市场不活跃,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明,银行贷款较为谨慎所致。银行的资产质量有所好转,呆坏帐比例趋于下降,第一季度为9.3%,到四季度已降至7.3%。主要银行的盈利水平普遍良好,增长幅度均在20%左右。
* 股市运行基本正常。2000年,香港股市虽出现较大起伏,但运行基本正常。在香港经济向好、外部经济增长、预期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美国股市下挫、本地利率较高、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等因素交叉影响下,恒生指数呈波浪走向,在13700点至18400点区间波动。3月28日 升到18302点的历史最高点。其后因美国加息、美股下调的影响,恒生指数反复下挫,5月26日,跌至当年最低13723点。虽然夏季出现反弹,但在国际原油价格飙升、美股再次暴跌等因素影响下,恒生指数再告下跌,年末收市报15096点,下降11%。但股市总市值达48625亿港元,增长2.7%;全年总成交额31319亿港元,增长63.2%;日均成交额127亿港元,增长65.4%。
* 股市集资功能进一步增强。2000年,上市公司在香港股市集资总额达4483亿港元,其中香港中资企业集资2909亿港元,内地国有企业集资518亿港元。
* 债券市场发展健康。亚洲金融危机以后,香港的债券市场呈现出发展趋势,2000年债券发行量达4556亿港元,比上年增加391亿港元,增长9%。
* 通缩压力减缓
自1998年12月以来,综合消费物价指数持续25个月下跌。但在2000年跌幅呈逐月收窄趋势,1月份跌幅为5.3%,12月份跌幅收窄至1.8%。全年跌幅为3.7%,虽然通缩状况难以改变,但跌幅已比上年缩小。
* 失业率逐步下降
2000年,香港的失业率虽然较高,但有所缓和。1月份,失业率由上年6.2%的高位下降到5.7%,以后逐月降低,12月份为4.5%,失业人数由年初的20.9丌人减少到15.1丌人,各主要服务行业就业人数均明显上升。香港的失业人群,集中在建造业和制造业,主要原因是经济结构由传统制造业向以资讯科技产业转型,传统行业中不断有劳动人口被淘汰出来。
* 主要行业发展健康
2000年,香港主要行业的表现良好,发展健康。
* 房地产业 2000年香港房地产业继续调整。前七个月楼宇买卖价格平稳,但成交合约宗数和金额持续下降;八月份以后,市场状况有所改善,楼宇买卖价格轻微回升,成交合约宗数和金额增加。全年楼宇买卖合约宗数和金额分别为85744宗和2225亿港元,下降12.9%和13.3%。
* 旅游业 2000年,香港旅游业再创佳绩。访港旅客人次创历史新高,达1306丌人次,增长15.3%,高于10.8%的世界平均水平;旅游收益在持续三年下降后出现增长,达615亿港元,增长16%,高出世界平均增幅9个百分点。根?世界旅游组织统计,以旅客人数计算,香港全球排名14位,在亚洲仅次于内地。
* 零售业 2000年,香港零售业转好,量值齐升。?统计,全年零售业总销售价值达1867亿港元,增长3.8%,销货数量则上升8.1%。零售业在经济复苏和旅游业增长的带动下,几乎所有主要零售类别商品的零售量均告上升,升幅较大的类别依次是汽车及汽车零件、其他耐用消费品、家具及固定装置、鞋类及有关制品和服装。
* 航运业 在香港进出口贸易高速增长的带动下,香港航运业表现优异,国际航运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在港注册的船舶总种位达到1071丌种的历史新高,显示投资者对香港充满信心。集装箱吞吐量继续保持世界第一,近1810丌标准箱,增长11.7%。航空客、货运量均创新记录,其中,货运量为224丌公种,居全球第一,增长13.5%;客运量为2300丌人次,增长8%。
* 建诛业 2000年,香港主要承建商完成的工程名义总值为1218亿港元,下降3.6%。主要是一些大型住宅楼宇发展项目已经完成,新的项目工程进度仍然缓慢。其中,公营地盘完成工程比较稳定,私人地盘完成工程下降幅度较大。建诛市场仍未走出困境。
* 电讯业 2000年,香港电讯业日新月异。在有线电话服务方面,固定电话线数达390丌条,增长3%;其中,商业用户增加5%,住宅用户增加1%。人均电话密度约为每100人拥有58条电话线,是亚洲电话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图文传真线有40多丌条,增长5%,占商业电话线的23%。随着香港大力发展资讯科技,互联网用户大增,使用量达11亿分钟,增长1%。无线电话服务方面,用户数量为520丌,增长31%;流动电话渗透率达77%,为全球最高地区之一。
2000年香港经济增长强劲,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经济结构性调整任重道远。创新科技产业成长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尚需要时日。二是失业率仍然较高,通货紧缩依然存在,经济发展的内力还不足。此外,2000年香港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在基数较低、并主要依靠外部需求带动取得的。就经济总量而言,还刚刚达到亚洲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因而经济强劲增长是伴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恢复性增长。
* 2001年香港经济展望
* 世界经济环境 2001年,世界经济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增幅减缓。美国经济在持续10年高速增长后,已开始放缓。2000年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2%,低于第二季度5.6%的增长幅度,第四季度更跌落至1.1%。2001年1月份,制造业活动状况指数为41.2%,降至10年来的最低点;企业盈利警告不断,企业破产和倒闭现象增多;2月份,消费者意见指数为87.6%,是7年来最低点。但由于美国的劳动生产率仍保持增长,美联储在1月份和3月份三次调减利率,布什政府又将采取减税政策刺激经济,因而美国经济前景仍不明朗。
* 欧洲经济发展势头趋于好转。由于欧洲经济对美国的依赖较少,受美国经济的拖累不大。随着主要国家减税及就业状况明显改善,欧元回稳资本流入增加,石油价格下降、通胀压力减缓并得到控制等有利因素的推动,消费和投资出现了良性循环。欧盟委员会预测,欧洲经济将增长3.2%。
* 日本经济复苏放缓。日本经济在经历10年经济衰退后,2000年首两季出现复苏迹象。但是,第三季度,经济重新调头向下出现负增长。2001年1月份又出现4年来首次贸易赤字。显示日本经济复苏阻力较大。同时,日本政局不稳和巨额企业坏帐无法消除,也将阻碍经济增长。目前,日本经济正处于复苏和衰退的十字路口,前景还不明朗。
* 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2000年普遍走出了金融危机的低谷,逐渐复苏。但由于受美国经济放缓的影响,菲律宾、印尼等国政局不稳,经济增长速度将明显放缓,对香港的需求减少。
* 中国内地将继续实施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国有企业三年脱困目标基本实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将使企业充满活力;西部大开发和加入世贸组织将带来无限商机。虽然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将可能会放缓,但是,内地经济仍将保持7%左右的高速增长。内地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将为香港带来多方面好处,是保证香港经济稳定增长的最大动力。
* 全球贸易环境 总体看,2001年世界贸易环境将逊于上年,全球贸易增长趋缓。主要是因为美国经济放缓,日本经济停滞不前,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减速,消费需求相对减少。作为香港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内地也难以保持2000年的贸易增长速度。但是,欧洲经济向好,内地经济持续增长,加入世贸组织和西部大开发等,将使内地对外贸易保持较高水平,这有利于香港对外贸易保持稳定增长。
* 国际金融市场 2001年,国际金融市场存在动荡因素。股市方面,随着经济明显放缓,美国股市将持续调整。如果下调幅度过大,可能引发全球大部分股市剧烈动荡,香港股市也不能幸免。汇率方面,由于美国新政府仍然维持强美元政策,美元汇价基本稳定;欧元区经济好转,欧元将回归高位;日元受日本经济拖累,将在低位徘徊。由于港元实行联系汇率,汇率走势与2000年相若。利率方面,由于经济放缓,美国将进入减息周期,香港将会追随美国减息。
* 总之,由于内地以及与香港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的美国、欧洲等地经济保持增长,会相应带动香港出口贸易、服务业和金融业的增长。
* 本地因素 香港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将会好于去年,并呈现健康稳定的成长。联系汇率制度下,在美联储三次降低利率后,香港高利率压力开始减缓,有利于经济的增长。内地加入世贸组织和西部大开发,有利于外资流入香港。在特区政府一系列稳定楼市政策出台后,消费者信心增强,楼市已渐趋活跃,逐步显现复苏迹象。随着香港经济的稳定增长,就业状况有望持续改善,通缩会逐步消失,消费物价将温和回升。伴随着企业效益的好转,已冻结2年的薪金开始解冻,大企业普遍加薪,将有效刺激内部消费需求。在上述一系列内外部有利因素的促进下,香港经济将出现稳定增长。
* 经济增长趋势预测
* 本地生产总值 2001年的经济在上年基数较高和全球经济减速的影响下,增长将放缓。由于内部因素好转,如果外部因素不出现重大变化,香港经济会出现4%左右稳定增长。
* 金融市场 由于美国股市不稳,2001年香港股市可能会出现较大的波动,但总体发展应该保持正常。香港的债券市场将继续健康发展,并保持稳定。利率在美国减息的带动下,可望继续下降约1个百分点。汇率可望保持稳定。
* 物价 随着经济持续好转,消费者信心增强,物价将止跌回稳,并出现小幅增长。
* 失业率 随着经济稳定增长和政府再培训计划的实施,失业率将趋稳。
* 主要行业 房地产业将趋于稳定,并有一定程度回升;旅游业在香港和内地双方共同推动下,将会保持增长;零售业随着经济稳定发展,会出现温和增长;航运业受全球经济放缓的影响,不会有大的增加;建诛业在建诛工程没有明显增加、建诛市场环境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不会有大的起色。
香港对外贸易形势
由于世界经济贸易增速加快,香港内外部经济环境显着改善,香港对外贸易在1999年恢复性增长的基础上,2000年出现多年来少有的高增长态势,成为2000年香港经济强劲增长的主要动力。2001年香港对外贸易将继续保持增长,但增长幅度将会减低。
* 2000年香港对外贸易增长强劲
* 商品进出口贸易高速增长
2000年,香港对外贸易总额为32307亿港元,增长17.8%,比历史最高水平的1997年增长5.2%。其中出口15727亿港元,增长16.6%;进口16580亿港元,增长19%。2000年香港对外贸易的基本格局是进口、转口和港产品出口全面大幅增长,基本上都是过去七年来的最高增幅,说明已摆脱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进入实质性增长。特别是港产品出口一改过去4年大幅滑落的局面,出现较大幅度增长。
* 转口贸易增长强劲 香港的整体出口由转口和港产品出口两部分组成,其中转口额约占88.5%,港产品出口占11.5%。转口贸易主要是将中国内地商品转口至世界各国和将世界各国商品转入内地。由于外部市场环境改善和中国内地经济、进出口贸易的高速增长,2000年香港转口贸易强劲增长,总额达13917亿港元,增长18.1%,这是自1994年以来的最高增幅,比1999年增幅高出16.4个百分点。转口贸易额占香港整体出口额的比重进一步提高,由1999年的87.4%上升到2000年的88.5%。
* 港产品出口止跌回升,
2000年,香港本地产品出口扭转了自1996年以来的下滑局面,全年出口1810亿港元,实现了6.1%的增长,与1999年下降9.5%形成鲜明对比,但数量上仍仅相当于1995年的78%。香港本地制造业绝大多数已转移到内地,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这种转移还将继续进行,因此,香港本地产品出口下降趋势将会是长期的。
??港产品的出口结构主要以劳动密集型的纺织成衣、轻工和电子电器产品为主。其中出口额较大的商品有纺织及成衣866亿港元、电子电器433亿港元、首饰57亿港元、印刷品46亿港元、钟表57亿港元、塑料制品28亿港元,金属制品15亿港元。增长较快的有金属制品(81.8%)、电动机械(19.9%)、塑料制品(13.9%)。
* 外发加工贸易快速增长
香港的外发加工业务即港商在内地的加工贸易,是两地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2000年香港外发加工贸易快速增长,1-9月底,香港输往内地的外发加工估计货值为2052亿港元,比上年增长20.7%,占输往内地总货值的51.7%;由中国内地进口的外发加工制成品估计值为4158亿港元,增长19%,占从内地进口总货值的79.1%。
香港外发加工贸易额占到两地贸易总额的67.6%。这是多年来香港制造业大量迁移内地的结果。内地进一步完善加工贸易政策,对香港外发加工贸易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 对主要国家地区出口全面增长
中国内地为香港第一大贸易伙伴,两地间的贸易额占香港贸易总额的38.9%。2000年,香港与内地贸易额达12580亿港元,增长19%。其中香港对内地出口5430亿港元,增长20.8%,高于香港整体出口增幅4.2个百分点;自内地进口7150亿港元,增长17.7%。
2000年,香港对亚洲、西欧、北美洲和大洋洲等传统出口市场全面增长。其中对亚洲出口增长20.4%,西欧增长10.4%,北美洲增长13.8%,大洋洲增长16.6%。
从国别和地区看,香港对美国、日本、英国、德国、台湾地区和新加坡的出口分别增长了23.2%、19.4%、12.7%、13.7%、20.8%和13.4%,增幅比上年均有大幅提高。
* 进口增长迅猛
2000年,香港实现进口16580亿港元,增长19%,而1999年则是下降3%。从地区结构看,内地是香港最大的进口货品供应地,占进口总值的43%,其他主要供应地依次为日本、台湾、美国、韩国和新加坡,分别占12%、7.5%、6.8%、4.9%和4.5%。进口增加的原因主要是转口增长加快和本地经济恢复增长、本地销售扩大。
* 2001年香港对外贸易将继续增长
香港是国际贸易中心,是中国内地对外贸易的重要桥梁,其对外贸易的发展趋势,既取决于世界经济贸易的增长,又取决于中国内地经济贸易的发展状况。展望2001年,世界经济将在调整中发展,中国经济将保持稳定增长,在这一大环境下,预计香港对外贸易将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
世界经济在调整中发展,香港对外贸易有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
2000年世界经济增长强劲带动了全球贸易的增长,是近10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1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有所回落,但仍会保持在4.2%的较高增长速度,有利于全球贸易的持续增长。
2000年美国经济强劲增长,但第四季度已明显开始放慢。目前美国通货膨胀率仍被有效地控制,美国大公司并无出现严重亏损,联邦储备局已连续降息,调节宏观经济的利率杠杆正在发挥作用。一般的估计,美国经济将会实现软着陆,出现经济衰退的可能性不大,下半年有望恢复增长。美国经济放缓虽对消费开支会有影响,但预计只是消费开支增速减慢,对香港、内地价廉物美商品的进口需求影响较小。
2000年欧盟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快,欧元区内出口旺盛,内需活跃,长期困扰欧盟的失业率问题逐步得到缓解,?欧盟委员会预测,2000年欧盟经济增长率为3.5%,预计2001年欧盟经济将保持平稳增长,但增速略为降低。
2000年日本经济复苏力度逐渐加强,政府的公共支出继续带动经济增长,消费者信心增强,企业收益有所恢复,投资有所增加,经济增长率实现1.5%的正增长。但日本经济中的一系列结构性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2001年只会是一个温和的复苏年份,经济增长率可望维持1%-1.5%。
东亚经济已摆脱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外需旺盛,内需逐渐扩大的带动下,2000年亚洲多数国家的经济增长保持良好的势头,韩国、印尼、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的出口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对外贸易呈现大量盈余。东亚国家经济对出口的依赖性较强,个别国家政局不够稳定。展望2001年,东亚经济可望继续今年的走势平稳增长,但增速会略为回落。
* 中国内地经济持续增长,是香港外贸增长的重要保障
2000年,中国内地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一丌亿美元大关,增长8%;进出口首次突破4000亿美元,增长31.5%,其中出口增长27.8%。2001年是中国第十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预计国内生产总值将保持7%的增长,对外贸易增幅将有所回落,预计目标为8%。
中国内地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投资和消费的进一步增长。2001年1月中国内地再次降低进口关税,平均税率从16.4%降至15.3%,同时继续完善各项鼓励出口的措施,有利于内地和香港对外贸易的增长。随着内地加入世贸组织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具体实施,内地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将给港商带来更多的商机。
* 香港经济的实质增长,是香港外贸增长的重要内因
香港经济自1999年第二季度开始恢复正增长,2000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更取得10.5%高增长,是自1987年以来的最大增幅。本地消费开支增长5.4%,投资增长8.8%,通货紧缩遂步好转,综合物价指数降幅明显收窄,失业率亦从1998年的6.3%降至2001年1月的4.3%,这表明香港经济已恢复正常发展。本地投资、消费趋旺,是香港进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之一。
2001年香港经济会继续保持增长,但升幅将放缓。预计本地生产总值增长4%,出口增长5.5%,香港经济的持续增长,是香港外贸增长的重要内因。
* 制约香港对外贸易发展的因素不能忽视
世界经济增长中存在着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将直接影响香港对外贸易的发展。美国经济增长的走势还不明朗;世界石油价格还可能出现较大的波动;局部地区金融领域中的深层次问题尚未解决;区域贸易协定带来的贸易分流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扭曲正常贸易,都可能影响香港的贸易增长速度。
㈤ 中国出口到香港什么货物为主
蔬菜和肉类主要来自内地。日用品,服装、鞋子、手机等也很多是内地产的。
一楼非常幽默。言简意赅。不过,奶粉也有内地的。香港的雀巢奶粉即是内地黑龙江生产的。但是绝对没有多美滋这个“国际品牌”。
㈥ 去香港必买的特产有哪些
随着交通的发达,很多人都喜欢假期的时候,跑香港玩,那么去香港买什么特产好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香港莞香
香港虽说是购物的天堂,集天下名品于一地,但真正的土生土长于香港的特产并不多。称得上特产的是这里出产的一种香料,用本地的香树制成,这香木点燃后冒出的烟特别的香。 香树生长于广东沿海及越南北部,以东莞、新安等县为多,香港沙田及大屿山亦有种植。 香树长高至二十尺时,割出树液,就可制成“香”,是多种香制品的原料,可作供神和上贡的佳品,“莞香”闻名全国。明神宗万历元年以前,香港一带均属东莞县。沙田、大埔一带是“莞香”的着名产地。 因香产丰盛,这里的香市贸易也十分发达。香产品多数先运送到九龙的尖沙咀,再用“大眼鸡”船运至石排湾(即今日的香港仔)集中,然后转运往中国内地、南洋以至阿拉伯国家。
玩具天堂
位于湾仔的太源街绝对是玩具发烧友的天堂。不起眼的小街其实卧虎藏龙,整条街布满一排排的玩具小店,售卖各种各样的玩具。什么绝版、珍藏版、最新版的玩具,几乎都能在这条玩具街里找到,而且价格比一般百货公司便宜。此外,这里另一个好处就是还能尝试讲价,但不保证能成功。
数码产品
香港数码产品,无论是种类还是型号,在亚洲都可算数一数二。香港数码产品商店林立,从最新款的电子商品,到普通的小家电,都应有尽有。许多最新设计的电器及家居用品都会率先登陆香港,有些货品甚至还没有在其它国家或地区发售,在香港就已开始减价。香港数码产品除了价钱合理外,各式电器及影音器材的选择也越来越多,设计越来越精巧。
香港玉米
记得多年前,在内地北方吃到的玉米棒子,印象中淡而无味。然而正是玉米棒子,如今在香港小吃市场上掀起火热旋风,旺角的街头巷尾总会有一档热气腾腾的玉米小摊常驻,生意不绝。食家说:玉米旋风去年初已“登陆”,现在已雄霸街头小吃市场。 九龙城一小吃店推出的玉米杯是一种新美食,把金黄的嫩玉米粒煮透,用小巧的杯子盛起,淋上牛油蜜糖浓汁,吃起来玉米爽口得甜,牛油味喷香扑鼻,只售10元(港元,下同),很多年轻人都爱人手一杯,边走边吃。花生酱杯装玉米也颇有特色,酱色啡黄,酱味微微盖过玉米的香甜,但吃来觉得配合得出奇的好,售价8元,玉米迷们纷纷尝新。 另一家“豆品坊”以往以卖豆类食品出名,如今也不甘人后,亮出咸脆烟肉玉米杯,混合牛油的玉米粒上铺满了炸香的'烟肉粒,满口肉香,令人吃完又想再来一杯。 玉米棒子是传统的北方食品,而如今在香港添加新意,称为“原汗原味原支玉米”,大受欢迎。
九记牛腩
牛腩是牛的肚皮部分,周围有筋膜,具有美容养颜的功效,是经典的粤菜材料,特色小吃之一。在香港,牛腩的吃法一般为咖喱牛腩和清汤牛腩,并衍生出牛腩面、牛腩河粉。正牌的牛腩一定要将牛腩与牛骨一起煲熬数小时,使牛腩绵软可口,同时使精华溶于汤中。清汤牛腩还会加入白萝卜,更加美味爽口。推荐:九记牛腩。香港最出名的牛腩店,首创清汤牛腩闻名全港,牛腩伊面、咖喱牛腩也味道很不错。九记从中午一直营业到23点,但19:30时会打扫卫生一个小时。中环歌赋街21号。地铁上环站A2出口。生记清汤牛腩。香港老字号小吃店,生意兴旺,牛腩高汤醇厚,牛腩软绵,牛筋爽口,生滚靓粥也是一绝。上环毕街,临近庇利街。地铁上环A2出口。
西式甜品
西式甜品在香港亦大放异彩,酒店餐厅、咖啡屋、茶座、蛋糕店的出品都具有一流水准。芝士蛋糕、慕斯、布丁、巧克力……琳琅满目、精致可人,无限诱惑您的味蕾。还有不少国际知名甜品大师在港发展,带来顶尖的味觉体验。
㈦ 中国出口产品最大的转口市场是
中国出口产品最大的转口市场是香港,我国前三大主要出口国为美国、欧盟、东盟,分别出口1.64万亿、1.51万亿、1.47万亿。对东盟、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出口合计增长32.1%,与新兴市场贸易合作不断深化。与2020年上半年相比,我国对拉丁美洲的出口额增速尤为明显,拉丁美洲超过日本,排名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