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福建省的传统优势外贸出口产品有哪些
福建省的传统优势外贸出口有旅游、海港、物流、制鞋、制药、水产养殖、茶业、电子、机械、石化等行业相关的产品。
Ⅱ 福建泉州特产有哪些
福建泉州特产有泉州龙眼、永春老醋、永春白番鸭。
一、泉州龙眼
泉州龙眼,福建省泉州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泉州龙眼”,已有1700多年的龙眼栽培历史,泉州特产龙眼干是丝绸销往海外主要商品之一。早在1978年,晋江、鲤城和南安被国家农业部、全国供销总社确定的全国六大龙眼生产基地县中。泉州龙眼品质优良、风味独特。“东璧”为泉州“珍稀”独有品种。
2015年2月10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泉州龙眼”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Ⅲ 福建特产有哪些
1、永泰芙蓉李是永泰的特产之一,系福建省名牌农产品,属蔷薇科、李属。芙蓉李又名中国李,是福建省特产,有700年的栽培历史。芙蓉李在福建闽东、闽北等地都有种植,以福建福安市、永泰县梧桐镇的最为出名,果实艳丽,甜酸适口,品质上乘。
Ⅳ 举例说明福建省可发展哪些出口创汇农业 说明理由 结合本地自然地理条件
闽南三角地带是福建省重要的出口创汇农业基地。这里主要发展花卉、蔬菜、渔业生产。
原因: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湿润,适宜于种植花卉、蔬菜;海岸线曲折,适宜发展渔业。
Ⅳ 福建泉州特产有哪些土特产
福建泉州特产有岵山荔枝、永春芦柑、泉州龙眼等土特产。
一、岵山荔枝
岵山荔枝,福建省永春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岵山荔枝,皮薄核小,肉厚汁多,味道清甜,爽滑可口,色、香、味皆美,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即含有多量的糖分、适度的有机酸及多种维生素等。
2013年,福建省永春县岵山镇有荔枝树约30000株,其中百年以上老树约2500株,百年以下成熟果树约10000株,小树2500株,未投产幼苗约15000株。每年全镇可产荔枝近500吨,产值约880万元人民币。
2017年11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岵山荔枝”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Ⅵ 福州有哪些特产
福州有哪些特产
一般而言,特产是指来源于特定区域、品质优异的农林产品或加工产品,特产可以是直接采收的原料,也可以经特殊工艺加工的制品。下面是我整理的福州有哪些特产相关内容。
福州特产有橄榄、福桔、龙眼、荔枝、芙蓉李、茉莉花茶、脱胎漆器、木画、木雕、纸伞、贝雕、瓷器等 福州的特产:橄榄(大世界)、肉燕丝等橄榄 又称福果、青果。
早在三国时期《南州异物志》有载,种植历史悠久。主要产地在闽侯、闽清、永泰等。有檀香、丁香、惠圆、自来圆、长营等名种。
1橄榄呈纺锤形,绿色,成熟后呈淡黄色。果形秀美,色泽鲜润,肉厚核小。吃起来始涩后甜,越嚼越香,回味无穷,有消食清肺利喉的功效。除生吃外,橄榄还可以用盐腌成咸橄榄,用糖、蜂蜜、五香等佐料加工成甜爽可口的五香橄榄、檀香橄榄、丁香橄榄、拷扁橄榄、甘草橄榄、蜜饯橄榄、咸果等,远销海内外。
2 福橘 郊区、闽清为主要产地。明代就很有名气,当时称朱橘,果实扁圆形,每个约重100克,色泽鲜红,皮薄肉多,味甜微酸,光滑耐贮。除艳丽怡人、甘美爽口外,还含有葡萄糖和多种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C含量更多,是病弱者良好的辅助食品。其皮、核、络都为中药,具有药效。制成橘饼有化痰镇咳、温胃健脾的效用。因为它以福字命名,橘又与吉同音,故备受青睐。旧时福州风俗,大年初一,家家开门都在门外放几个福橘,任小孩拣去,象征开门大吉。
3 龙眼 又称桂圆,与荔枝、枇杷、福桔、香蕉、橄榄并称福建六大名果。福州地区种植龙眼已有千年历史。树常绿,树冠高大。鲜龙眼“圆若骊珠,赤若金丸,肉似玻璃,核如黑漆”,果肉鲜嫩,果汁甜美,营养丰富。郊区的“红核仔”、长乐的“扁匣榛”等为名种。福清、闽侯、郊区等地盛产。用鲜龙眼制成的桂圆肉是名贵补品,有开胃健脾、补虚益智的功效,可治疗病后虚弱、贫血萎黄、神经衰弱、产后血亏等症。
4 荔枝 别名丹荔,为福建六大名果之一。树龄长,产量高,绿叶华盖,树冠优美,果实皮薄、核小、肉厚、汁多,清甜爽口。自唐以后历代列为贡品。宋蔡襄《荔枝谱》述:“福州最多,而兴化军(今莆田市)最为奇特,泉漳时亦知名。”福州荔枝种植最多,有亮功红、红绿、陈紫等数十名种。大暑节气上市最旺。
“永泰柿饼”是永泰县传统农产品,系采用当地特产珠柿制作而成,所产的柿饼品质优异,深受市场欢迎。
永泰柿饼是福建省名特优农产品,系采用当地特产珠柿制作而成,所产的柿饼品质优异,且有清热润肺,生津止渴,健脾化痰的功效,这种绿色、保健食品也逾来逾受到市民的青睐和接受。永泰柿饼甜而不腻。是馈赠亲朋好友的必备美食之一。也是永泰具有地域性的美食!
永泰柿饼荣获国家地理标志商标保护
“永泰柿饼”是永泰县传统农产品,系采用当地特产珠柿制作而成,所产的柿饼品质优异,深受市场欢迎。
使用“永泰柿饼”商标产品的柿子制品生产地域范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省永泰县行政区内(东经118°23′至119°12′,北纬25°28′至26°05′之间)大樟溪沿岸的10个乡镇,即赤锡乡(含富泉乡部分村)、梧桐镇、嵩口镇(含盖洋乡、伏口乡、长庆镇部分村)、葛岭镇、城峰镇(含清凉镇部分村)、岭路乡、白云乡、红星乡、同安镇(含大洋镇、盘谷乡部分村)、霞拔乡(含东洋乡部分村),海拔在50米~600米之间,坡度在25度以下的丘陵、平地、沙洲地,为永泰柿饼的生产地域。
渔溪镇不仅有“鱼米之乡”之称,更有“龙眼之乡”美誉。相传,在清光绪十年至二十年之间(1884——1894年),渔溪人将兴化一带的良种与本地品种进行嫁接,遂繁衍出一代传一代的绝佳果实。当下正是龙眼的收获季节,渔溪镇漫山遍野、溪头圳边、房前屋后尽是龙眼,着实惹人喜爱。
渔溪龙眼以其皮薄、核小、肉脆、口感好而负有盛名,数百年来为玉融百姓津津乐道。经省农科院测定,渔溪龙眼的含糖量达20-21%,其中大鼻龙含糖量竟达23%,高出省内各地及广东龙眼的七个百分点。因而,渔溪龙眼几乎让所有品尝过的人念念不忘。
在渔溪镇,栽种龙眼树成活率高、结果快、产量高,长果期可达百年以上,因此成为农民的首选果树品种。据介绍,当地栽一棵龙眼树,3年后即可产果,第4年产10斤,第6年产30斤,第7年产80斤,第8年后稳产150—200斤,此后产量逐年增加。在双墩村垄底有棵老树单产1355斤的一级龙眼,堪称名副其实的“龙眼王”。而像这样的老树在渔溪镇还有许多。
渔溪的龙眼树为何能长出如此与众不同风味的果实呢?据了解,这要归功于当地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优势。渔溪镇地下水位高、沙壤土,山地多是粗骨性红壤,保证了植物通风透气性和水分的充足供给,因而非常适宜龙眼果树的生长。同时,渔溪地处南亚热带和北亚热带的交叉地带,空气中有效积温高,使得龙眼果的含糖量胜出一筹。
由于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渔溪龙眼的收获期已由以往的一个月延长至两个月。为了错开销售高峰,让更多的民众在传统的非龙眼时令,甚至在寒冷的冬天也能品尝到龙眼,渔溪镇果农对龙眼树进行了品种改良,把过去传统的一季挂果,改造为早、中、晚三个季节。
现在,市面上见到的渔溪龙眼主要有“大鼻龙”、友谊“106”、“九月乌”、“顺丰本”、“东宝”、“红核”、“立冬本”等优良品种。按其品种生长特性,渔溪龙眼的上市时间大致顺序为:“大鼻龙”系早熟的品种,上市时间8月底——9月中旬,“白露”后一周结束;之后“顺丰本”、“东宝”、“ 红核”等接棒上市,形成第二次浪潮;第三次浪潮于10月初产生,友谊“106”(成熟期为10月6日),尔后是“九月乌”等品种接踵而至,上市时间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晚熟的品种为“立冬本”,顾名思义,成熟期为11月初的“立冬”季节前后,上市时间11月下旬至冬至。
渔溪龙眼上市,前后持续两个半月之久,其生长期之长,是许多非长年生长果类所望尘莫及的。纵观渔溪龙眼,肉脆、味甜、汁多、甜而不腻、口感好是其最诱人的共性,此外不同品种还有各自的优点。
据当地果农介绍,“大鼻龙”特点是口感好、产量高,适应大众口味。其果肉呈淡白色,透明如凝脂,厚而嫩脆,甘甜清香。“大鼻龙·”是渔溪龙眼的主流及支柱品种,约占渔溪地区龙眼总量的一半。
“九月乌”具有适应性广,丰产性好的特点。其果实大,扁圆形,黄褐色,大小均匀,单果重14—16.5克,最大19克以上,果肉厚而质脆,汁多,味甜,鲜食或制干均佳。
“红核龙眼”,该品种树高大。花穗大,果穗大,但挂果率低,遇雨水极易破裂,其果肉乳白色,半透明,肉质嫩脆汁多,味蜜甜,风味浓,种子大而扁呈红色(故名红核)。
“立冬本”品种特点是耐寒,挂果率高,肉厚甜度高,果实大,其果肉晶莹剔透,厚而嫩脆,口感极佳。
在龙眼果丰收季节,整个渔溪镇为之沸腾。如果你来到渔溪,走进农家小院、果园底下,你就会切身感受到丰收的喜悦。每天凌晨,当大地尚沉浸在黎明前的黑暗时,龙眼的交易市场早已人声鼎沸、车水马龙。果农们摘下尚带着露珠的新鲜龙眼,肩挑车载,一担担、一车车赶往早市,热闹极了!
1、福州橄榄
橄榄是-种味道特别的'水果,初吃时只觉得又苦又涩,而回味后却觉得清香、甘甜。 橄榄别称为“青果”。这是因为-般水果初生时是青色的,熟时变了颜色;而橄榄从生到熟。始终保持青翠的颜色。 橄榄又称为“忠果”、“谏果”,这是因它先苦后甜的特别韵味有同于古代忠臣苦谏的性格而称名的。 橄榄还被称为“福果”。这是海外华侨起名的,既说明了福州历史上橄榄产量多,也表达了侨胞对乡土(福州)的眷恋之情。 “桃三李四橄榄七”,橄榄需栽培7年才挂果,成熟期一般在每年10月左右。新橄榄树开始结果很少,每棵仅生产几公斤,25年后才显着增加,多者可达500多公斤。每结-次果,次年-般要减产,休息期一至两年。故橄榄产量有大小年之分。 福州橄榄品种很多,主要有檀香、惠圆、长营、羊矢等10余种。
2、福州福桔
福桔是福州市市果,年产量近10万吨,约占全市水果产量的-半。福桔上市期在农历春节前后,由于色泽艳红、果美汁甜,又与“福、吉”谐音,备受群众喜爱。福桔产地多分布闽江下游两岸。深秋初冬时节,闽江两岸层层绿树,枝头缀满红果,色彩斑斓绚丽,人们誉之为“闽江枯子红”。福桔大部分销往东北、华北一带。通过保鲜,上市期可达半年。由于盛产桔子,福州古时常制桔灯,寓以吉利、高升之意。桔灯的制法是,在大颗福桔近蒂处平切,取出瓣肉,留下桔壳,用红丝线穿过桔壳堤挂,再用小钢丝扎成烛托放人灯中,插上小蜡烛,点燃后即成新颖别致、小巧玲珑的桔灯。古人有不少咏桔灯诗,如“阿侬巧制赤球轻,到眼圆光分外明。记得看灯时节近,红丝高揭照人行。”着名女作家冰心曾作-篇散文《小桔灯》,寄托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福州鱼丸
福州着名的风味小吃。一般用鳗鱼、马鲛等鱼肉捣成泥糊状,调拌优质薯粉为皮,用精肉、虾仁等作馅,捏成丸子。煮熟后泡以美味高汤,加上葱花,浮于汤面,称“七星鱼丸”。它具有色泽洁白、质有弹性、肉馅香松、口味清爽等特点,素负盛名。据说这七星鱼丸是海上渔妇所创,被一出洋经商的商人学到手,返回福州后如法炮制,开了家“七星小食店”,独家经营“鱼丸汤”。后有一位进京赴考的举人进店就餐,食鱼丸后啧啧称奇,口占一诗曰:“点点星斗布夜空,玉露甘香游客迷;南疆虽有千秋饮,难得七星沁诗脾。”店主将诗裱于店堂上,从此食客盈门,生意日隆。“七星鱼丸”因此诗而得名。如今福州街巷到处都有鱼丸摊店。郊县的长乐、福清等地也有食鱼丸之俗。除店卖外,还有走街串巷肩挑叫卖者,他们以调羹敲打小碗招徕顾客。做为地方风味特产,外地人到榕也多以品尝鱼丸为乐。
4、福州芋泥
芋泥是闽菜中的传统甜食之一,其中又尤以福鼎的八宝芋泥最为地道。它的盛名与其选材密切相关。福鼎八宝芋泥选材自福鼎土特产——省名牌农产品福鼎芋。福鼎芋以其个大、质松、味香而闻名,是制作八宝芋泥之上品。 此菜细腻软润,香甜可口,看似凉菜实却烫嘴,别具风味,吉辰喜庆,筵席上多有此菜。它的出名有一段趣闻。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9年)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州禁烟,英美等国领事为了奚落中国官员,特备了西餐凉菜,企图让林则徐吃冰淇淋时出丑。事后,林则徐设了丰盛筵席“回敬”。几道凉菜之后,端上了一盘颜色暗灰而发亮,深褐又光滑,不冒热气,犹如凉菜的东西。一位外国领事舀了一勺往嘴里送,烫得两眼发直,其他客人都惊呆了。这时林则徐才漫不经心地介绍说,这是中国福建的名菜叫芋泥。
1、福州茉莉花茶
福州是茉莉花茶的发源地,已有近千年历史。茉莉花是佛教四大圣花之一,秦汉时随佛教传入东南佛国福州,福州逐渐成为茉莉之都。由于宋代香疗的普及,中医对茶及茉莉花的保健作用充分认识,福州茉莉花茶在此环境下产生,宋朝许多史料都记载了福州茉莉花茶采摘、制作、品赏的过程。清咸丰年间,福州茉莉花茶作为皇家贡茶,开始进行大规模商品性生产。在《中国名茶志》里,福州茉莉花茶是茉莉花茶类唯一的中国历史名茶。
2、福州连江鲍鱼
连江鲍鱼 连江县地处福建东部沿海,属中亚热带气候,气候温和。全县海岸线长238公里,海域面积为3112平方公里,海岸线曲折,港湾和岛屿众多,近海地形平坦开阔,潮流通畅,为连江渔业生产尤其是鲍鱼养殖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是我国在同一海区养殖来自不同地理带和不同国家鲍种的最适宜地区。
3、平潭水仙花
平潭水仙花,指产于福建省平潭县的水仙花品种。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由于适宜的气候条件,特别是海岛特征,造就了特殊的株型和浓郁的香味,享有“水仙花王”美誉,成为中国国家大型庆典活动、 领导人接见外宾的迎春花、迎宾花。
4、永泰芙蓉李干
永泰芙蓉李干,永泰特产,福建名产之一,选择成熟的芙蓉李鲜果,采用传统工艺精工制作而成。福建福安市是芙蓉李之乡,芙蓉李面积、产量居全国之冠,栽培已有千年历史。芙蓉李是李果的一种,还有胭脂李、柰李等。李干、蜜饯加工销售已成为永泰农业产业化的“重中之重”。
5、永泰芙蓉李
福州以永泰县最为出名,甜酸适口,品质上乘,可鲜食,也可加工成化核加应子、李片、李咸、李饼等,为县外贸传统出口商品。永泰芙蓉李又名夫人李、浦李、永泰李,系福建省名牌农产品,属蔷薇科、李属。芙蓉李又名中国李,是福建省特产,有700年的栽培历史。
6、长乐漳港海蚌
长乐漳港海蚌是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市漳港的特产。海蚌是我国海产品中珍品,肉质脆嫩,色白透明,蚌壳略呈三角形,壳很薄,仅在淡咸水交汇处的海水细沙中生长,以长乐漳港所产的质量最佳。与意大利之蚌齐名,驰誉中外。
7、福州福桔
福桔是福州市市果,年产近10万吨,占全市水果产量的一半。福桔上市期在农历春节前后,由于色泽艳红、果美汁甜,又与“福、吉”谐音,备受群众喜爱。福桔产地多分布闽江下游两岸。深秋初冬时节,闽江两岸层层绿树,枝头缀满红果,色彩斑斓绚丽,人们誉之为“闽江枯子红”。
8、福州脱胎漆器
福州三宝之一,质地轻巧坚牢,造型古朴大方,装饰丰富多彩,产品有磨漆画、屏风、花瓶、茶具、烟具、文具等。自1898年以来多次获巴拿马、芝加哥、巴黎等国际博览会上获金奖。福州漆器始于南宋。
9、福州茶口粉干
茶口为梅溪源头的一个村落。因村之井水清香可口,象溶进了香茶,故得名“茶口”。茶口村生产粉干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因水质好、做工细、选料精良,采用自然风干等办法,所产粉干洁白匀长、细润柔韧,且久煮不烂、翻炒不粘不碎,日久天长而闻名遐迩,被列入《中国食品大全》。随着制作工艺和制作规程的改进,茶口粉干的品质、口感日益完美。
10、福州七境茶
“七境”位于罗源县西部山区西兰乡,平均气温18度,常年雨量充沛,雾气缭绕。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优势,产出了茶中极品“七境堂”,史称“罗源尖子”,又名“元明绿”,简称“七境茶”。最早七境茶见于唐朝陆羽《茶经》一书,明清时代列为宫廷贡品,颇具盛名。近年来西兰乡通过引种黄旦、台茶12号等优良品种,改造茶园160亩,并被省农业厅列为无公害栽培生产示范基地,生产系列产品有七境炒绿、龙井、扁针、乌龙茶等。由于采制精细、工艺考究、毫香突出,具有“香高、口爽、色翠、耐泡”四绝特色。“
;Ⅶ 福建有什么特产
连城兰花、龙岩花生、长汀豆腐干、上杭萝卜干、武平猪胆干。
1、连城兰花
连城种养兰花历史悠久,民间有句俗语流传:“宁可出门不提篮,不可家中不栽兰”,意思是说,吃的可以节俭些,但兰花不能不种几盆,甚至因为兰的香,有家有兰花不烧香之说。
连城植兰自宋始,以朋口镇桂花村最为有名,百余户人家几乎家家种兰,有100余个品种。
2、龙岩花生
龙岩位于福建的西部,属于山区,矿产资源丰富,自然条件好,有许多闻名于世的特产,其中以“龙岩花生”,“闽西八干”的名气最大。
龙岩花生的闻名,主要在于选料严谨,精选名优花生品种,并在污染极小的山区种植。加工手法特殊,采用湿烤等多种方式,让花生又香又有嚼劲,又不上火,让人吃的不肯罢手。
3、长汀豆腐干
长汀豆腐干是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的传统名菜,属福建客家菜系。始于唐朝开元年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豆腐食品营养丰富,老幼皆宜,已成为中国人民的家常美肴。
长汀豆腐的制法与其他地区不同,采用酸浆(酸的豆腐水)作媒介。制作时适当控制火候,用大瓢盛大酸浆往速效中徐徐注入,使豆腐脑缓缓凝结,再经滤压而成。
4、上杭萝卜干
上杭萝卜干是福建上杭县的传统名菜,属于闽菜系。福建名特产闽西八大干之一。上杭萝卜干是“闽西八大干”之一,它香脆可口,具有补脾益气等作用,是人们非常喜爱的一种食品,其名传扬国内外。
5、武平猪胆干
武平猪胆又叫武平猪胆肝,是福建省武平县客家人创制的名优特产,“闽西八大干”之一。主要食材有糯米猪肝、猪胆、五香粉、高梁酒、八角茴香、白糖、甘草。
Ⅷ 漳州市特产有哪些
1、白芽奇兰茶
白芽奇兰因其芽梢白毫明显,叶张似竹叶奇兰,成品茶具有独特兰花香气的特征,故而得名。它是乌龙茶发展进化中涌现的新品种,是平和县科技人员与茶农历经十多年努力从地方奇兰茶群体中单株选育成功的珍稀良种。白芽奇兰茶外形紧实匀称,叶底红绿相映,深绿油润,香气清高爽悦,品种香突出,似兰香幽长,滋味清爽细腻,汤色橙黄明亮,叶底软亮,具有独特的山骨风韵。常饮白芽奇兰茶,具有提神益思,解酒消滞,降压防癌,减肥健美,消烦解暑,生津活血,延年益寿之功效。若取平和三平矿泉水或自然泉水泡茶品尝,心旷神怡,犹人唐诗所绘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之境界。白芽奇兰茶,系福建省平和县农业局茶叶站和崎岭乡彭溪村科技人员联合从地方茶树群体品种中单株选育成功的我国珍稀乌龙茶新良种,属灌木型,中叶种,新梢白毫明显,树势中等,树冠半开张,分枝较稠密,着生部位较低。新选育的白芽奇兰茶,1996年通过省级茶树良种审定。
2、平和琯溪蜜柚
平和溪蜜柚,系福建省平和县着名的地方传统名果,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栽培历史,清朝干隆年间被列为朝廷贡品。它以独特的风采,在1989年被农业部定为全国优质农产品,参加全国七五星火计划成果博览会荣获金杯奖,1994年第三次全国柚类评比荣获金杯奖第一名,1995年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中国?溪蜜柚之乡荣誉称号,1996年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确认为绿色食品。 溪蜜柚以果大色美味佳,皮薄肉嫩汁多,甜酸爽口化渣,无籽耐贮质优而闻名海内外,素有天然水果罐头之美称。每100毫升果汁含全糖9.17--9.86克,可滴定酸0.734--1.011克、维生素c48.93---52.98毫克(最高61.78毫克),同时含有镁,钙、铜、铁、铝、钛、锰、钒、磷、氯等1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质元素,具有调节人体新陈代谢之功效,有降压舒心、祛痰润肺、消食醒酒,降火利尿等功效。
3、漳州芦柑
漳州市九龙江出海口区域的长泰、龙海、南靖、平和、漳浦5个县区的海拔200米以下的低丘陵红沙壤地带 特定品质
漳州芦柑因果实形态和品质差异,分硬芦和有柑两品系。硬芦品质最佳,其果实高扁圆形,果皮澄黄、中等厚、较坚硬故名硬芦,果汁多,味甜美(固形物15%左右),香甜爽口、色香味俱佳,为芦柑中优良品系,为闽南柑桔的主栽品种。
文化典故
芦柑原产中国,栽培历史悠久。据福建龙海县史记载,唐大中年间(公元件世纪),九湖七首岩第九代主持中理禅师,常有八泉浇灌1株橘树,结出果大、皮粗色橙、汁甜、味香,果蒂微,有6-8条放射纹,形如卦。其性状描述,正是现在芦柑栽培种的硬芦品系。又据明朝末年,凌登名撰《榕城随笔》载有闽南产柑橘,其种不一#,而颗皆硕大。芦柑为量,红橘次之。芦柑色稍黄,红橘则正赤,皆佳种也。
4、东山鲍鱼
鲍鱼:古称鳆、又叫海耳、九节螺、千里光、牛眉,属单壳类软体动物,它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特种水产品,素有海产八珍之冠的美誉,含蛋白质多,肝糖份高,营养丰富,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清香爽口,是佳肴上的珍品,具有平胆明目,收敛生肌,降血压,调肾亏,防癌病之功效。鲍鱼壳中药称为石决明,是名贵的中药材,可治眼疾。但野生鲍鱼数量太少。1970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和东山水产局,共同组成了鲍鱼人工培苗试验组。1971年,在中国首次获得了杂色鲍鱼人工培苗?溃?随后便开展大面积人工培育鲍鱼。1978年,这一研究成果获得全国科学大会的科学奖。现在国家已投资在东山建起一座中国最大的鲍鱼增殖场。
5、金定鸭
金定鸭:原产于金定村。为蛋用型传统地方良种。肉味鲜美,具有清凉滋补之功效,为夏季营养佳品。紫泥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光热充足,温度适宜,终年无霜,一年多熟。属典型河口冲积洲,地势平坦低洼,土地肥沃,表层深厚,水资源充沛,咸淡水交汇,农业条件特别好,水产养殖得天独厚,全国三大名鸭之一的金定鸭和驰名东南亚的溪乾红蟳是紫泥特产,粮食、水产品、水禽、蘑菇和蔬菜是农业的主要产品。造船、食品加工是独具特色的镇域工业经济。自然、地理、生态、资源的独特性和勤劳智慧的紫泥人民数百年来辛勤耕耘、创造出灿烂的农业文明,使紫泥成为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有着九龙江口璀璨明珠的美称。利用北京鸭与金定鸭自然杂0种所获的0代土北鸭,肉用性能优于北京鸭,在产蛋方面可与金定鸭竞争妍,年产蛋重超过父母本,是杂交优势利用的有效组合。近年来根据市场需要又培育出白羽型土北鸭作为三元杂交的母本。
6、天宝香蕉
天宝蕉:产于天宝镇,有700多年栽培历史,果肉营养丰富,皮薄、味香、汁甜、肉软、果心小为特色。芗城区位于福建省的东南部,北纬24°2914—24°4241,属南亚热带海洋性湿润型气候,全年无霜期长达309天,年均温21.1℃;年降雨量1453-1612毫米,且多集中于香蕉生长发育旺盛季节的5~10月份,雨热同季,这种高温高湿、日照充足的气候条件,有利于香蕉的生长发育,为香蕉种植适宜区。另一方面,该区地形地貌独特,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面有五凤山、天宝山、金沙岭三座蜿蜒横贯的山脉,组成天然屏障,阻挡冬季南侵的寒流;东南部属福建省最大的平原——漳州平原的西北隅,海拔高度仅10米左右,地势平坦开阔,寒气易泄,低温持续时间短,而夏季又有海洋性湿润气候的影响,形成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得天独厚的小地理气候环境,为香蕉的生长发育提供优越的自然条件。
7、东山芦笋
福建省东山县自1979年引种芦笋,经几年的试种取得成功,实践证明阳光资源丰富、优质沙壤土居多、劳力富余的福建东山岛十分适宜芦笋生产发展。县政府确定了发展芦笋产业的决策,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措施,促进全县芦笋生产迅速发展。至2011年全县种植面积2万亩,年总产2.5万吨。东山芦笋形成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格局。芦笋生产发展带动了加工、运输、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发展,繁荣了东山农业和农村经济。芦笋成为全县农业种植业的支柱,是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主要经济来源, 也是福建省出口创汇的主要农产品之一。东山县致力加快芦笋精深加工和系列产品开发。改变过去单纯原料输出,强化招商引资,兴办10家芦笋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到1万多吨,年产值一个亿,开发制罐、速冻、制茶、制干等系列产品,产品畅销国内外。
8、诏安红星青梅
诏安县果树生产历史悠久,早期的乌梅干畅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市场。1999年末全县种植面积达18.5万亩。总产量达21.6万吨。其中约30%以鲜果销往广东省及闽南一带,约60%以盐水梅半成品供应各厂家。约15%由本地厂家加工制成密饯、果酒、果汁等成品销往全国各地及日本和东南亚国家。还有制成少量的乌梅干与白梅干产品。诏安果梅品种丰富,集南北大全,有从北引进的十个品种(品系),有广东主产的软枝大粒等,还有本地实生选种的优良品系。如太平白梅、青梅等。从花期上分有早、中、晚熟三种类型。全县果梅生产主要以农民种植为主体,以及部分农场和联合户,专业户。在适宜果梅生产的山区,每逢花期,漫山遍野,梅花盛开,飘香四溢;果梅收成季节,产地的老少齐上阵,还形成了季节性外来民工聚集地;诏安县的果梅生产形成了一道山区独特的风景线,初步形成了果梅生产、加工、销售的雏形。
9、云霄枇杷
云霄枇杷种植有较长的历史,历来产品多以鲜果及药用干叶为主。近年来,云霄县引进以解放钟与日本森尾早生杂交选育而成的新品种早钟6号枇杷,集中了父本早熟、优质、果大等特点,还能比一般品种提早15至30天成熟,每年元宵佳节即可上市,此品种具有果皮果肉均呈橙红色,肉质细嫩,香气浓郁,甜质多、酸味少等优点,1992年被省有关部门评定为枇杷更新换代优良品种。此外,云霄枇杷种植还有解放钟种、大钟种、红肉长种、红肉圆种、温州种、莆田种、下坂土圆种、鸭蛋本种、大红袍种、软条白纱种等等,堪谓种类繁多,产量丰富,驰誉大江南北乃至海外,成为云霄水果品种之首。福建省云霄县,国家林业局评定的中国枇杷之乡。云霄枇杷,有闽南报春第一果的美誉。
10、平和坂仔香蕉
福建省平和县坂仔镇位处闽南金三角腹地,自古以来就有宝鼎境地的美称。这里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乔木四季常绿,花果月月应市,特别是纵横十里的茫茫蕉海,更令人深感步入绿色世界。坂仔香蕉果实营养丰富,据测定,每100克可食果肉含热量116卡,碳水化合物20克,蛋白质1.0克,维生C20毫克,还含有磷、钙、铁、维生素B等多种元素,热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均高于柑桔、芒果、菠萝和番木瓜。 平和县坂仔镇位处闽南金三角腹地,自古以来就有宝鼎境地的美称。这里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乔木四季常绿,花果月月应市,特别是纵横十里的茫茫蕉海,更令人深感步入绿色世界。这里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乔木四季常绿,花果月月应市,特别是纵横十里的茫茫蕉海,更令人深感步入绿色世界。 坂仔香蕉以果大、肉香、营养丰富,驰名海内外,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更多关于漳州市特产有哪些,进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de8fc61615731903.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Ⅸ 福建特产有哪些
1、福州角梳
福州角梳,福建省福州市特产,是福建省福州市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品。以牛角为材料制成的梳子,是福州“三宝”之一,造型美观,经久耐用,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2、安溪铁观音
安溪铁观音,福建省安溪特产,福建安溪当地茶农发明于1725-1735年间。发源于安溪县西坪镇尧阳山麓(王说)。属于乌龙茶类,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乌龙茶类的代表。
3、永春老醋
永春老醋,福建省永春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永春老醋以优质糯米、红粬、芝麻等原料,用独特配方、精工发酵、陈酿多年而成。它具有色泽棕黑、酸中带甘、醇香爽口、久藏不腐等特点。
4、古田银耳
古田银耳,福建省古田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古田银耳淡黄无暇、亮泽通透。2004年6月,原国家质监总局批准对“古田银耳”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5、琯溪蜜柚
琯溪蜜柚,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特产,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清干隆年间,琯溪蜜柚被列为朝廷贡品。琯溪蜜柚特点:果皮色橙黄鲜艳,芳香浓郁,果大皮薄,瓤肉无籽、色洁白如玉、多汁柔软、不留残渣、清甜微酸、味极永隽。
Ⅹ 福建省沿海地区发展出口农产品的区位优势
太难了吧 怪不得没人回答呢
福建省的农业概况
全省土地面积为12.14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占80%以上,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全省耕地面积1806万亩,仅占土地面积 10%,人均耕地0.57亩。全省耕地面积中,水田1459万亩,旱地34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405万亩,占耕地的 77.8%。我省虽然人均耕地少,但土地资源丰富,特别是山地面积大,占土地总面积85%左右,利用山地发展农牧业生产潜力大,其中海拔500米以下的9600万亩,有利于发展茶果等多年生经济作物,草山草坡大约3000万亩,可垦荒山荒地450万亩,其中宜农作80多万亩,宜茶果的350万亩。
一,福建省海 岸线长,沿海滩涂大,水力资源丰富。全省海岸曲线长达3324公里,沿海滩涂290多万亩,其中可围垦的约200万亩,大部分近海区除了发展水产业外,也是理想的养禽业饲养条件。内陆河流长达13569公里,年径流量1300亿方,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046万瓦,纵横交错的江河不但为农业灌溉提供也较充足的水力资源,也有利于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发展水上运输,促进市场经济发展。
福建省具有优越的亚热带气候条件,年平均气温15.1-21.4℃,日照时数1067-2088小时,降水量1314-2582毫米。优越的气候,加上丰富的生物资源,十分有利于发展多种经营。1998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410万亩,其中粮食作物3043万亩,油料178.4万亩,糖料50万亩,蔬菜698万亩。粮食作物中,水稻占70%,甘薯占19%。大田经济作物主要是甘蔗、蔬菜、烟叶、油菜、花生等。甘蔗是全国闻名的高产区,产量 全国第一。蔬菜近年发展很快,年“南菜北调”和加工出口60多万吨。水果90%上山,面积已发展到800多万亩,并建成一大批名果基地,如柑桔、龙眼、荔枝、香蕉、菠萝、枇杷等。优质水果比例达40%以上,出省出口水果占总量60%。茶叶190万亩,年创汇3000万美元以上。食用菌是福建一项新兴的大宗种植业。七十年代开始人工栽培白木耳。八十年代蘑菇、香菇、木耳、金针菇等食用菌全面发展,现食用菌年鲜产量已达85万吨,产量、产值、出口创汇居全国首位。年出口创汇一亿美元以上。
二、行政区划与农业机构设置
福建省省会是福州。省直辖地市有福州、厦门、三明、莆田、泉州、漳州、南平、宁德、龙岩九个地市,县(市、区)81个,乡(镇)969个,村民 委员会14960个;全省总人口3282 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人口1192.82万人(农业劳动力人口782.81万人,占农村 劳动力的65.6%);省政府下设的农业机构有:农委、农业厅、水产厅、乡镇企业局、农机局、林业厅、水利水电厅、气象局;农业科研单位及院校有: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大学、农业干部管理学校等。各地市均有农业学校。各市县都设有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技推广站、农业广播学校及科研机构;全省共有乡镇干部9123人。
三、农业发展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坚定不移地把农业放在各项经济工作的首位,切实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在保证粮食稳定增产的同时,大抓山海资源开发,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农村经济快速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九十年代以来,福建省在狠抓粮食生产的同时,立足省情,抓住机遇,积极稳妥地进行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在突破传统农业模式、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从1990年50∶40∶10调整到目前的24∶61∶15。在种植业内部结构中,充分利用气候优势,有计划地发展烤烟、甘蔗、蔬菜等经济作物,尤其注重开发冬季农业,挖掘了耕地生产潜力。199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946元,比1990年增长2.85倍,农业总产值985亿元,比1990年增长一倍多。
——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由于福建人均耕地仅0.57亩,人多耕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为了确保人口增加而人均粮食不减少,福建十分注重抓好现有耕地的集约经营,抓好非耕地资源开发,广辟食物来源,大力增加非粮食作物。与1990年相比,1998年粮食总产958万吨,创历史最高纪录,增加78万吨;肉蛋奶总产177.3万吨,增加86万吨,畜牧业连续20年稳定增产;水果总产344.3万吨,增加265.5万吨,人均占有量95公斤,居全国前列;茶叶11万吨,增加5.2万吨,产量居全国第二位;蔬菜906万吨,增加476.8万吨。
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更大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