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产品料把冒胶穿孔怎么调试(注塑)
几个方向你可以观察1.料头开了冷料井没,2.逃气孔摆放位置,是否能充份逃气,3.是否为塑料波前缝合线,(成品越大缝合线的位置反而比较容易出现在胶口处)根据你的描述,比较趋近于第3项问题的可能性,因为你的成品很大,由中央灌注,s型应该是废料头的形状,而非进胶口,解决方式可以使用更大一型的射出机,提高射速,在塑料冷却前,将成品打饱,提高塑料成型温度(避免模温降低原料温度),提高模具温度(避免模温降低原料温度),增加保压的压力(可缩小缝合线的痕迹)
Ⅱ 注塑进胶口流痕怎么解决
料流痕是塑胶件在模腔内受注射压力和料流速度的影响在表面产生看得见的料流痕迹。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1、模温和料温过低
2、注射速度和压力过小
3、流道和浇口尺寸过小
解决方法:
1、注塑时增大模温和料温
2、增加注射压力和保压压力,延长保压时间。
3、增加注射速度
4、适当增加流道和浇口的尺寸
5、缩短主流道尺寸,改用热流道。
Ⅲ 注塑时进胶口气纹,成因及改善对策。
造成气纹的原因主要有:
1、熔料温度或模具温度过低。
2、注射速度、压力过高。
3、背压偏低。
4、模具排气不良。
5、原料干燥不充分或过热分解。
6、模具浇注系统有缺陷。
可行的改进方案:
1、适当提高料筒温度,使气体容易逸出,但PC/ABS塑料温度不能超过270℃,防止高温分解,影响PC/ABS塑料性能。
2、适当降低注射压力、注射速度,使气体有充分时间排出。
3、增加背压,提高熔料速度,可以使裹入原料中的空气以及原料自身易挥发相产生的气体从料筒后段充分排出。
4、改善模具的排气。保证注塑过程中物料填充到模具内时所产生的各种气体顺利的排出模具。
5、原材料应该充分干燥,建议70℃~80℃,烘料时间不少于4h,并做好防潮措施(特别在阴雨天),防止水蒸汽的影响。
(3)塑胶产品进胶口穿孔怎么处理扩展阅读:
塑件的注塑成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填充阶段
填充是整个注塑循环过程中的第一步,时间从模具闭合开始注塑算起,到模具型腔填充到大约95%为止。理论上,填充时间越短,成型效率越高;但是在实际生产中,成型时间(或注塑速度)要受到很多条件的制约。
2、保压阶段
保压阶段的作用是持续施加压力,压实熔体,增加塑料密度(增密),以补偿塑料的收缩行为。在保压过程中,由于模腔中已经填满塑料,背压较高。在保压压实过程中,注塑机螺杆仅能慢慢地向前作微小移动,塑料的流动速度也较为缓慢,这时的流动称作保压流动。
3、冷却阶段
在注塑成型模具中,冷却系统的设计非常重要。这是因为成型塑料制品只有冷却固化到一定刚性,脱模后才能避免塑料制品因受到外力而产生变形。设计不当的冷却系统会使成型时间拉长,增加成本;冷却不均匀更会进一步造成塑料制品的翘曲变形。
4、脱模阶段
脱模是一个注塑成型循环中的最后一个环节。脱模方式不当,可能会导致产品在脱模时受力不均,顶出时引起产品变形等缺陷。脱模的方式主要有两种:顶杆脱模和脱料板脱模。设计模具时要根据产品的结构特点选择合适的脱模方式,以保证产品质量。
Ⅳ 塑胶产品进胶口气纹一般有哪些方法解决
塑胶产品进胶口气纹一般的解决方法有:
1、如果有回料添加的,先停止使用试试。
2、彻底烘干原料,且产生等待中不能让其再受潮。
3、熔化段一定要将原料完全熔化,此段压缩比大,容易排气,进入均化段仍有气体将很难排出。适当提高熔化段温度。
4、增加背压,此举是为了加大排气压力,利于熔化段将原料中气体压出。
5、进胶口气纹很有可能是最后保压时补充进料造成的,降低均化段温度防止降解。
6、保压时注射速度降低。
7、如果分型面在进胶口经过,合模调松一点试试。
8、工艺措施如果无效,应尝试放大浇口尺寸,在进胶口附近开设排气槽等。
Ⅳ 塑胶模具注塑出的产品表面有顶针的痕迹是怎么回事怎么处理
1、产品顶凸造成的顶针印
产品顶凸属于产品硬顶伤,是产品抱紧力比较大,在顶出时产品表明被顶塑性变形,在产品表面形成顶出凸包,轻微顶凸有时候不太明显,容易和热应力印混淆,在此提醒注意判断。造成产品硬顶凸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产品顶针周边抱紧力大,顶出力使得产品顶出变形。
解决方案就是减少抱紧力。可以通过增加顶出机构,抛光模具,加大拔模角等常规方法就可以解决。
(2)产品顶出力不平衡,在产品顶出时由于设计顶出机构不合理,造成产品顶出时局部受力过大,造成产品顶凸,此种顶凸看产品上的顶针痕迹就很容易判断出来。
解决就是要考虑整个产品的抱紧力,来判断在哪些区域需要增加顶出机构,或者加大出模角度和模具抛光等处理。
(3)产品冷却不充分,因为产品注塑周期就是金钱,哪怕缩短一两秒效益都很客观,所以缩短了冷却时间造成产品没有充分冷却就顶出,产品也会被硬顶凸。
解决办法就是要找出利益平衡点,是增加冷却时间还是增加顶出机构,需要取舍,我建议设计充分的顶出机构和冷却水路,缩短成型周期是正确的思路。
(4)设计顶针时尽量不要排在产品过薄区域,要排在产品容易受力的区域,如:肋的下方、BOSS下方、侧壁的下方等。
二.热应力造成的顶针印
顶针热应力痕原因就是在注塑时模仁表面和顶针表面都是热的,在产品冷却时模仁表面的温度被冷却水路带走了,顶针上的热量没有被有效带走,就造成顶针表面温度与模仁表面有明显的温度差,所以反应到产品上就是顶针接触的区域就是热应力痕。
在产品壁厚在1.5以下的产品会很明显,主要改善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1)在设计薄壁外观产品模具时顶针不要设计过大,一般顶针直径不要大于产品壁厚的3倍,如壁厚为1.5的尽量不要超过直径5MM顶针,注意是外观件才有此规则;
(2)在设计薄壁外观产品模具时顶针顶面处理成粗纹,增大散热面积,也可以减轻顶针外观热应力痕;
(3)在设计薄壁外观产品模具时顶针与模仁顶针孔配合接触面要足够长,一般配合长度是直径的4~5倍左右,即顶针避空不要太多了。顶针热量可以通过接触模仁散热,减轻热应力;
(4)在顶针周边要设计水路冷却,便于带走顶针热量,在顶针对侧的母模面要设计水路冷却,也是减少顶针热应力的有效方法。
(5)塑胶产品进胶口穿孔怎么处理扩展阅读:
注塑机维修注意事项:
1、非专业维修人员或未经专业维修人员允许,不可自行拆模维修。
2、生产过程出现小的故障,调机人员根据情况解决,例如:
进胶口粘模:应用铜针在进料嘴处敲出,不可用钢针等硬物敲打模具。
型腔轻微模痕:可根据型腔的光洁度选择抛光材料,有纹面不可使用砂纸等抛光材料,一般用铜刷蘸钻石膏或金刚砂浆刷洗,由专业维修人员完成。
产品粘模:一般用热的塑料包覆产品及顶出部位,待冷却后顶出。如用火烧注意不要损伤模具表面。
3、专业人员维修模具时,不可随意更改结构,需要更改结构须经质量工程部门同意后方可进行。
4、保证维修质量,选择合适的设备、材料、工具及其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最快速度完成。
Ⅵ 橡胶出现像针一样的小孔怎么办
不是配方的原因,存放一天来讲也不应该出现这样的问题。我猜测应该是以下三个问题:
1,有水分,建议加些吸湿消泡的东西。如:CaO-80
2,填料分散性不好,一些填料没有充分的分散开。加些加工助剂或抗臭氧蜡进去。
3,工艺问题,炼胶工艺的问题。
应该会改善和消除这种现象。
个人观点,供参考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