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MVP:最小化可行产品
MVP是什么呢?MVP是Minimum Viable Proct的缩写,最小化可行产品。
当你要去做一件事情或者提出产品的概念的时候,你首先在验证这个值不值得做,或者你该不该做之前,你先用最小,目前能力所能够提出来的一个模型或样品,然后去丢给到你的目标市场中,去测试一下用户的反馈怎么样,你的核心产品是否能够解决到他们身体上,或者说他们遇到的一些问题。这就是MVP的概念。
MVP环节:
我们通过MVP来验证产品。在验证的过程中,MVP主要分为四个阶段,也被称之为【MVP四级台阶】:
每一个台阶都是不断完善优化的阶段。通过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可以确保我们的产品或者服务可以更好的满足用户需求。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了,下期再见!
② 好的“最小可行性产品”应是什么样的
MVP,Minimum Viable Proct即最小化可行产品,是由Eric Ries 在《精益创业》里提出的一种软件开发方法。简单地说,就是指开发团队通过提供最小化可行产品获取用户反馈,并在这个最小化可行产品上持续快速迭代,直到产品到达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它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产品的核心特质。最小可行性产品往往只具备产品最基本的特质。它可以给用户提供服务,但能且只能提供核心服务。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里我们就必须要说一说最小可行性产品存在的必要性了。人类的思维是天马行空的,有时候也是极不靠谱的。
当你的客户或者你的设计师向你抛出一个奇葩功能需求,而无奈你又无法说服他们的时候,你需要一个最小可行性产品。开发者一般会将一个只具有核心功能的产品——最小可行性产品提供给一部分的用户,然后观察收集用户的反馈,从而了解产品愿景是否实际,进而避免更大的潜在风险。
2、不拘泥于形式。最小可行性产品没有形式上的限制。它可能是一个原型、一个博客、一个统计表,甚至是一个微信群。往大了说,想当年Zappos的创始人Nick Swinmurn就是根据自己网站上收集的结果,推测出市场需求,从而下定决心建立了如此成功的产品。
往小了说,最近流行的某款健身指导类App就是通过一个微信群,来组织了第一批用户,并向他们推广自己的健身方案。在用户反馈良好的情况下,这个团队立即开始动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开发了这款App,并且大受欢迎。
为什么要使用MVP开发?
原始形式的软件开发是一个有缺陷的过程,开发人员一度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最后却发现了错误和问题。因此,MVP开发有助于提前确定主要目标用户需求,最终确定技术堆栈和功能,以及确定价值主张。
特别是对于那些有严格预算指导方针的组织来说,重点应该是利用最简单的技术堆栈开发一个有意义的功能列表。
③ 产品模式|最小化可行产品的精益要义
Minimum Viable Proct——新型产品设计理念
前辈作家埃里克·莱斯的《精益创业》书中提倡一种叫“最小化可行方案”( Minimum Viable Proct ,简称MVP)的产品搭建的概念,该理念超出了产品/软件的从业者预期,甚至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创新理念如一股清风沐浴整个科技行业,创新伴随着破坏,哪怕到如今MVP的产品还是为不少人无法接受或者说更愿意习惯已有的传统产品理论。时下软件/互联网产品倾向于一次性设计完整产品,试图定义产品的终极形态,说不定你就身在其中。
最小化可行产品(MVP)主张: 定义一个满足用户核心需求的产品——能够帮助用户解决问题的最小功能集合,符合价值性、可用性、可行性。 产品原型一旦被设计并经受住市场的价值考验,也就顺理成章成了“基本产品”——元产品。
不抛弃、不放弃!
最小化可行产品(MVP)被置于一个完整的实践过程才有意义,这一过程大致可以概述为以下三个过程:
1、搭建最小化可行产品:以最简单的方法实现产品原型的可视化,保持克制,只保留基本/核心的特性,通过目标用户搜集反馈信息,快速迭代优化。
2、重视每一个用户声音:通过内部/外部反馈机制收集用户反馈,尤其是对产品的整体感受、功能评价、流程合理性等核心要素的意见。用户建议是持续产品迭代优化的重要决策依据。
3、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及时响应用户提出的反馈,将其以功能的形式体现的产品上面,是一种能力。有错必改,还能改的及时,更早触达用户将为产品赢得更多可能。
最小化可行产品的初衷是——产品价值判断的验证,而不是什么颜值的比拼,或许满足用户的需求,帮助用户解决问题比一时的视觉体验/技术炫技要务实的多。当然,谁又不想拥有傲娇的面孔?而我更喜欢TA的内在...
产品经理遭遇的尴尬一幕莫过于:这个产品/功能不是我们想要的!更狗血剧情是产品经理自己试用了一番后也不来电。究竟在一个怎样的场景下才能造成如此结局呢?
技术研发通常都是依据产品经理定义的详细文档来评估开发所需要的时间和人力成本,技术人员也确实给出了评估的时间,可这并不是产品眼里的理想时间。那该咋办呢?瞎扯呗...于是,各种奇葩说辞一起上场,时间估算不合理、砍功能、加人、压缩测试时间等等,直接就成了段子大会了!扯这么长时间,也临时拿出了一套方案。那么这套方案的结果,正如我上面所说的——用户不喜欢甚至产品技术自己人都觉得不咋地。
那么究竟如何尽量规避这些问题呢?尝试新的产品设计模式,或者反思以往产品设计模式的不足,做出新的改变,或许就有可能有所改善。
1、产品最初设计原型应该尽量做到高保真、最小化、满足基本需求,满足商业价值的同时拥有较好的用户体验。只有基本产品才能将产品的商业价值最大化的表现出来,开发成本最小化。低价试错不怕输!
2、产品原型设计阶段技术研发适当的介入,对产品后续实现的过程会起到说不出的作用。技术人员可以对产品解决方案的可行性及成本进行分析、评估。问题关键还不仅在于此,能够保持产品后续环节人员的需求清晰,那么离这个产品最终问世,可以说是只有一步之遥。
3、用户测试产品原型,产品经理往往对自己设计的产品满怀信心、非常得意,却不知用户的胃口还是很叼的。只有经受地起用户的测试和验证,才能算是真正的产品原型。而原本定义为基本产品的原型也是不可能做任何模块的删减,这一点真没得商量。
是不是说经过产品验证、或者说产品被定义为所谓的基本产品,那么技术的开发时间评估就一定准确无误呢?这个可以明确回答,不可能。软件项目的过程很性感,让人有些琢磨不定,精确地评估显得有些强人所难,但必要的时间周期还是要给出的。合理把控产品开发周期的节奏,功能肯定是不能再砍了,周期内适度的调整时可控的,是可接受的。
定义基本产品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可以严格控制一些人为因素。在传统软件项目中,最令技术人员心惊胆战的就是——修改需求,而这种新型的产品设计模式主张的是不可修改基本产品,既定需求也不能改,有效加快技术开发进程;当然,也对产品设计的过程中提出了要求考虑全面和长远。
定义实践基本产品也是SCRUM的一个主张,那么是不是说这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呢?那也未必!如果你够NB、不缺钱、不缺朋友,你可以尝试定义一个完整的产品。 或许这真的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最小化可行产品,每一款互联网产品的起点;
无关乎,平庸、非凡;
值得提倡、价值实践!
无关乎,微型创业、成熟企集;
价值实践的最好选择!
我是王伟
很开心和大家分享,而我想把开心一直继续!希望对大家有点帮助!
④ 最小化可行产品
最近学到一个概念叫做“最小化可行产品”,给我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这是互联网创业市场里面的一个术语,指的是“使用最少资源、被最快制作出来、可执行基本功能、能被用户使用的实验性产品。”创业者把“最小化可行产品”发布出去,再根据用户使用它的反馈进行优化,形成“建造——反馈——优化”的循环,不断迭代之后,最终进化成一个最好的产品。
某种程度上,我们的人生也同创业一样,也要有自己的“最小化可行产品”。不要等到什么都准备得尽善尽美、万事俱备之后,才开始自己的行动。即便在条件还未具备之时,也应该即刻行动起来,建造出自己“最小化可行产品”——比如说一篇文章、一幅绘画、一份报告、一个有挑战性的工作成果……这些小产品,可以作为你才华展示的载体,让你的才能搭载着这些载体传播出去,供其他人品评,并得获得反馈,然后你可以继续做出更完整、更优秀的产品。
比如说,从一篇短文到一篇长文,从一篇长文到一本书;从单幅的漫画到多格漫画,再从多格漫画到长篇漫画连载;从一份简短报告到长篇报告,再从长篇报告到深度分析精品报告;从开始结结巴巴、勉为其难上完一堂交通安全课到在大庭广众下上课不再打怵,再到无论面对任何受众都能够在演讲上做到游刃有余,胜似闲庭信步;从查处一两起酒驾都费时费力到每次行动都可以查处七八起酒驾,再到最后被誉为“酒驾克星”等等,到了最后你的才能、声誉、影响力和成就感就会慢慢培育出来。
这最后两个例子,发生在我身边的同事身上,我亲眼看到他们才能的蜕变过程。那个搞交通安全宣传的,其宣传足迹已经走遍了全市城乡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小学校、幼儿园以及社会各级别群体,每年的交通安全宣传场次几十次,在单位内外已经薄有名声了。那个被誉为“酒驾克星”的同事,开展统一整治行动的时候,别的人都是两三起,他每次都是七八起以上,不仅在单位内部让大多数人佩服,在社会上也很有名头,贡献了自己的社会价值。
最开始都是简陋的、勉勉强强可以用的“产品”,然后一边不断接受反馈,一边不断磨练“产品”,做到简单、极致、重复!用最简单的方法低成本,把一件“产品”慢慢做到极致,不断的重复100遍、1000遍,能力可能就会牛起来,古话里面说的“熟能生巧”,指的就是这个意思。我的这两个同事用他们的行动,也验证了这个道理。归纳总结一下:个体要想有所成就,必须即刻行动起来,先做出一个最小化产品,然后再根据反馈不断打磨这个产品,重复再重复,最后就会成为你自己独有的价值标签。
其实网络大V九边在他的《向上生长》这本书里面,把类似的道理讲得很清楚了:第一,所有我们认为的质量问题,本质上是因为数量不够,数量就是最重要的质量,用数量堆死质量;第二,重复就是力量。
深以为然。
⑤ 如何做最小可行性产品
最小可行性产品(Minimum Viable Proct,MVP)是一种产品思想,它是以极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向用户交付产品的主要功能及特色。然后,通过及早的接触用户,从而获取客户反馈和市场验证来改进产品,迭代升级,以避免窝在家里做没人要的产品,却自以为很有进度。MVP的应用路径如图1-27所示。
图1-31 做最小可行性产品(MVP)路线图
l市场研究:进行市场调研,选择细分市场,明确用户群体,建立用户画像,分析用户需求,根据需求场景发现产品创意,做到产品创意与需求匹配,首选用户高频、痛点需求。
l产品创新:缩小用户需求范围,对用户需求与产品创意匹配度、价值度、可行性进行综合评估筛选,调查竞品并进行SWOT分析,明确产品竞争优势,提炼产品概念,定义产品。
lMVP开发:根据产品定位设计开发产品,参照产品类别及属性选择适配的产品开发流程(衍生产品优选精益产品流程,新产品选择敏捷产品流程),快速迭代,推向市场验证。
l上市发布:结合产品“抢滩战略”优选渠道及区域进行产品推广,根据市场反馈快速修正,合理产品定价,构建与用户沟通的最佳方式和通道,建立产品品牌认知,加快传播。
本书核心内容将从产品经理负责制的角度,通过“做最小可行性产品”的思想、理念、原则及价值观,将生硬的“专业化”产品管理知识理论、方法、工具贯穿起来,为产品经理提供涉及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耳目一新”的思想理念,“专业实用”的理论方法,“丰富多样”的工具模板,“真实易懂”的场景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