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做产品的需求分析
目前已经从事产品需求分析三年,主要工作一般一下几点:
1、获取需求:有一个目标,知道大概需要做什么,或者,自己想要做什么。
2、需求调研:调研需求可行性,可行的话需要做什么,怎样做(界面、字段信息、流程等)
3、制定方案:需求开发方案
4、评审方案:开评审会,评审方案
5、跟进开发、监督测试
6、验收并上线
7、线上跟踪:接收客户反馈的信息,修复或优化系统
2. 产品经理需求分析的方法汇总
产品概念筛选之后,就需要投入资源开始推动项目进度了。首先要进行的就是需求采集,需求采集在产品研发和迭代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就像前面几篇文章所讲的,产品为满足需求而生,有了需求才有了产品前进的方向。 一般面对需求,要经过需求采集、需求验证、需求转化等过程,那么需求采集的方法有哪些呢?需求采集完了之后,如何进行有效转化呢?下面一起来探讨一下。
需求的采集分类维度有很多种,下面主要阐述两种分类维度。
1.第一个维度:直接采集与间接采集
直接采集和间接采集分别对应着一手需求和二手需求 。区分一手需求和二手需求最主要是看需求是原始的还是加工过的,比如直接从用户采集的,那就是一手需求,而从行业报告、数据资料采集的需求那就是二手需求;另一方面可以看需求的提出者,如果需求提出者就是用户自身,那就是一手需求,如果需求的提出者是转述的需求 ,那就是二手需求。
直接采集可以保证自己的产品更真实、更准确、更接底气,实际工作中,我们要保证采集到的需求有一定比例是直接采集,而对于二手需求,则要带着问号去看,要进行需求的深挖,防止需求被曲解。但是,某些二手需求比如客户反馈周报是已经经过整理的,准确性实用性都比较能得到保证,使用效率也更好。因此在实际需求采集工作中,也要灵活使用直接采集和间接采集。
2.第二维度:Z字采集法
Z字采集法的四个维度,说和做、定性和定量,用两个关键轴进行联系。两条关键轴将这个方法分成了四个象限,分别叫做定性地说、定量地说、定性地做、定量地做,这个路径恰似一个Z字,所以又称Z字采集法,如下图所示:
上图中每一个象限都对应一种常见的需求采集方法,分别为用户访谈、调查问卷、可用性测试(即通过观察用户使用产品的过程,发现需求)、数据分析, 比如在产品的规划阶段,听用户定性地说,随机取样200个用户访谈,确定产品方向;在项目早期,听用户定量地说,投放30万份调查问卷,确定需求优先级是什么;在项目实施阶段,听用户定性地做,通过选取20个用户进行可用性测试,更好地去满足需求;在项目上线 后,看用户定量地做,通过数据分析,不断改进产品。
Z字采集法是一个螺旋上升的的循环过程,不断地采集、升级迭代来优化产品。
3.实用的采集方法
腾讯的10/100/1000:产品经理每个月必须做10个用户调查、看100篇用户写的相关文章、处理1000个用户反馈,以此来保持和用户接触的强度。
阿里让产品去做客服,由此来熟悉客户。同理,产品经理去销售岗、技术支持岗轮训,都能加深对用户的理解。
利用网络搜索引擎也是个好办法,例如使用网络搜索产品名称,可以看到最多搜索,以此来了解的困扰用户最多的问题。
4.需求转化:Y模型
采集用户的需求并解决它,是我们产品人的目标,我们要采取的策略是用心听但不要照着做。这就涉及到需求有效分析。需求分析有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叫Y模型分析法,如下图所示:
“1”是用户需求场景,when/where/who/what,是需求的第一种深度——观点和行为;
“2”是需求背后的目标和动机,是需求的第二种深度——目标和动机;
“3”是解决方案,即满足这样的需求,我们做出了什么样的产品;
“4”是人性,是需求的本质,对应马洛斯需求,是需求第三种深度——人性和价值观。
再进行需求分析做出产品的时候,不能只听用户怎么说,即不能简单地从“1”到“3”,而要深入分析用户需求背后的目标和动机,即按照“1”到“2”再到“3”路径来进行分析和实现,更进一步地要上升到“4”,上升到人性和价值观的高度来思考需求背后的本质,每一款伟大的产品必然是满足人类最本真的欲望,如果能把需求挖掘到这个层次就找到了产品最本质的用户价值,例如Apple。
3. 产品经理,如何做需求分析
作为产品经理,每天要接触到大大小小不同的需求,在面对需求时,需要进行有效的需求分析,才能更好地了解问题,从而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就是通过用户的问题,找到用户需求的最本质,给予最合适的方案,满足用户需求。
需求分析是产品经理平常最基础且重要的工作,确保需求的可行性,随之进行后续的操作和跟进,需求分析也能发散出比较多的思考。
需求到底该如何分析?
需求的真伪判断,在产品的生命周期里,我们需要对每一个需求进行判断,不管是宏观层次还是执行层次。而对于真伪需求的判断总是模棱两可的,我们需要根据产品生命周期、当前公司战略、技术水平等很多情况进行斟酌。
用户的需求也像一座冰山,有很大一部分隐藏在海平面以下,只有很少一部分需求暴露在海平面以上。
有时候我们收到用户需求后,并且按他们的要求做了,但是在上线之后才发现所做的东西并不是他们想要的,这时候你应该怎么办?是怪自己还是怪用户。可能他们提需求的时候都不清楚自己的真实需求,当然没法告诉你了。
这就需要产品经理从自己专业的角度上出发,帮客户找到那些隐藏的需求。我们经常所说的需求挖掘,主要就是找到隐藏在冰面下的需求。用户的需求分成意识到的需求、无意识的需求、进一步的需求三种:
1、 意识到的需求 :表面上的需求,就是一些直接体现的问题,这些大部分产品经理在调研的过程中可以直接获取到;
2、 无意识的需求 :这种问题需要产品经理对业务有一定的理解才能发现。只有对这类场景能做到“感同身受”的话,产品经理设计的过程中才能够设计出更合理、更高效的方案;
3、 进一步的需求 :这是项目的深层需求,用户对于他们自己遇到的问题也没有办法提出关键的解决方案。因此需要产品经理对问题充分理解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实现方式以创造用户未想到的功能。
4. 如何做产品的需求分析
设计的起点是需求。在产品生命周期中,需求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产品可分为: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产品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需求,而且需求的种类也不同。
👉 从对象角度来看,需求有:基本需求、易用性需求、可操作性需求;
👉 从产品运营来看,需求有:产品运营需求、政策及法律需求;
👉 从系统角度来看,需求有:安全性需求、性能需求、可维护和可移植性需求;
👉 从来源看,需求有:客户需求、公司内部需求、运营和市场需求。
公司有成熟的需求收集、评审、管理机制。在判断需求优先级的时候会采用KANO模型,判断是魅力需求、期望需求、必备需求、无差异需求还是反向需求。比如前面提到的折叠屏,正反拍照、应用间交互,就属于魅力需求。应用分屏属于期望需求。折叠的可靠性属于必备需求。
5. 产品需求分析思路和方法(笔记整理)
本篇文章是对超仔老师课件的笔记整理,对于入门级产品经理应该如何掌握对产品需求分析思路和方法,学习完本课堂能够对这方面的知识体系更加系统性地了解,课件内容是理论和实际例子的结合,实实在在的干货知识通俗易通。对自己近期奔波于各公司的面试有莫大的帮助。
总共有三节课:
第一节主要内容是产品需求内涵的理解;认识需求的分类、层级、规律;学会如何正确地表达一个产品需求。
第二节主要内容是对需求获取的渠道和方式的掌握;学会对记录需求的方式。
第三节主要内容是对需求挖掘使用场景的了解;需求挖掘方法的掌握;需求分析的方法和需求优先级的排序方法的掌握。
一、产品需求分析思路和方法--产品需求
1、产品需求的内涵
①什么是产品?
所有的人造物都可以是产品,为了满足人们特定的需求而生产出来。汽车是为了让你移动的更快;房子为你遮风挡雨;衣服是让你保暖与遮羞。
②什么是需求?
需求是由个体在生理上或心理上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它是个体进行各种活动的基本动力。这是需求在心理学上的定义。
③需求的产品的关系
产品是为了人们的需求而被生产出来的,因为需求的驱动,才会使得用户需要产品。互联网产品就是通过互联网技术来满足人类的需求。
互联网产品的形态有:App、Web网页、PC客户端、各种硬件内的软件、AR、VR等等。产品经理所做的工作就是如何设计互联网产品去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
④案例分析:中午你饿了,想尽快吃饭,又不想出门,快速填饱肚子是需求,因此诞生了外卖产品。比如:美团外卖、饿了么
⑤理解需求的误区
很多产品在讨论需求的时候,会流于表面,最常见的一个问题就是把解决方案当成了需求,对需求的理解挖掘一定要到心里状态这个程度。
2、需求的分类及层次、规律、拆解用户需求
①需求分类
用户需求:满足用户所想,用户是上帝
商业需求:一切向钱看,商业化是目的,实现产品价值的最大化。
用户需求和商业需求的关系
提供产品必须满足用户需求,你只有满足了用户需求才会对用户产生价值,你才有可能实现你的商业化目的。谈商业需求的前提一定是谈用户需求,只要把用户需求满足好了你的商业需求才有可能得到实现。
案例分析:微信在起步阶段,用户需求高于商业需求仅仅满足用户需求不收取任何费用没有任何广告,最近几年,用户需求满足得很好了,作为一个成熟的产品,要攫取商业利润,商业化信息越来越浓,支付提现要手续费,广告介入,售卖广告位。
②需求层次: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Ⅰ)生理需要:满足日常生活基础所需,如吃穿住用行等;
(Ⅱ)安全需要:如对健康的担心、对贫困的恐惧、对无知的忧心、都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在安全感匮乏的同时,则内心驱动会促使去满足获取安全感的需要;
(Ⅲ)社交需要:社交包括友情、爱情、亲情等多个层次;
(Ⅳ)尊重需要:希望可以得到别人的尊重,展现自己,获得人们的认可。尊重与被尊重都存在与社交网络中交流互动中;
(Ⅴ)自我实现需要:最高阶级的需求。如微博加V、知乎。
用户需求:人性七宗罪,在圣经里,人类天生都是罪恶的,所以从生下来开始一生都在赎罪,具体有七宗罪:淫欲、贪食、贪婪、懒惰、暴怒、妒忌、傲慢。
③需求层次的规律
规律一: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层次划分为5类,只有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成为新的动力。
规律二:这些需求都是与生俱来的,不会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变化,即需求是不会变的,变的是满足需求的产品。
规律三:产品最核心的是其解决的需求是否是刚需。马斯洛最底层的生理需求,如生活类的吃穿住行,即为刚需。其上一层次的安全需求,也都是普遍存在的,而越往上,则变得越来越不必要,如自我实现,不再是所有人的必须。
规律四:越底层的东西,越是平淡无奇,使用起来越是不温不火。需要的才打开使用,是一种工具。而其他基于新鲜感的需要,则在使用高峰时则万人空巷;低谷时,则门可罗雀。故基于底层的工具类需求,粘性未必最高,但一定是生存最久的。
④拆解用户需求
一条用户需求可看做是‘目标用户’在‘合理场景’下的‘用户目标’,其实就是在解决‘谁’在‘什么环境’下想要‘解决什么问题’
案例:拆解用户需求
需求一:酷爱音乐,跑步的时候一定要听音乐,而且要听特别感动的音乐
需求二:想知道最近流行什么音乐,不然K歌总觉得自己落后
需求三:不知道听什么,推荐的自己不喜欢
本章小结
需求是产品经理口头上出现频次最高的词汇,但需求二字背后的真正含义又有多少人知道。究竟产品需求包括什么,需求如何分类,用户需求和商业需求究竟什么关系,以及需求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什么,通过本节课能够深刻领悟到
二、产品需求分析思路和方法--需求的来源
1、需求获取的渠道:外部和内部
①外部:
外部获取需求的方式有用户、竞品、市场、合作伙伴
(Ⅰ)用户:产品设计的初衷就是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可通过用户反馈、用户调研获取;
(Ⅱ)竞品:竞品分为两种。一种是用同样的产品功能满足同样用户需求的产品,另一种是用不同的产品功能满足同样用户需求的产品。竞品对用户需求的满足程度、满足方式可以为我们的产品设计带来一定的启示
(Ⅲ)市场:需求和产品常常会受到行业政策调整的影响。如‘净网行动’、‘打车软件专车服务属非法营运’等
(Ⅳ)合作伙伴:合作伙伴在商业模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②内部:
内部获取需求的方式有产品数据、老板、同事、自己
(Ⅰ)产品数据:用户在使用时会产生行为数据,这些客观的数据一定程度上会反映出用户需求
(Ⅱ)老板:企业运转的根本目的在于盈利。产品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必须兼顾公司的战略需求。
(Ⅲ)同事:产品、研发、设计、运营、市场、销售、客服是距离用户最近的人,往往最能理解用户抱怨的点也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Ⅳ)自己:产品经理应该成为自己产品的重度用户,而且是产品的目标用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发现用户需求,如此一来更能帮助用户解决问题。
2、需求记录
产品相关人员在获取需求之后,还需要对数据进行一个初步的记录,以便于后面的产品经理对需求进行分析、管理与实现
①需求的记录方式
②需求类型
按产品属性划分:分为idea、新增、优化、Bugfix四种类型;
按产品职能划分:分为功能类需求、运营类需求、数据类需求、设计类需求;
本章小结
需求来源于各方面,产品经理对于需求的把控是检验产品能力的重要一环。现实中往往出现需求很多但都不合理,问题就在需求的来源不对,导致需求的质量不高,因此要把控好需求的来源,提高需求的质量。
三、产品需求分析思路和方法--需求的挖掘
1、了解需求挖掘的使用场景
通常产品规划前期,产品经理需要定位好用户的痛点,为其提出解决方案,并作为产品的核心功能和卖点。比如景区导航的核心功能点是定位和导航,天气预报App的核心功能是天气报道和预报,明确其核心功能后,还需规划其他延伸的功能或相关功能,以增加用户的粘性,推动用户的活跃和转化。
2、掌握需求挖掘的方法
①心里+场景方式就是通过用户在某个环境状态下,对用户每个心里状态进行分析和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
案例分析:墨迹天气是以天气播报为核心功能的,当用户知道天气情况后,他们有哪些心理活动?又下雨了?今天穿多少衣服出门?空气质量是否适合运动、逐一的梳理出用户在这个场景下可能存在的心理状态,针对心理状态列出功能点
②标签+场景是通过对用户的基本认知进行场景化思考,对这个特点的用户在这个场景下需要哪些功能。
案例:keep是针对80后的运动软件,那么我们先列出80后的社交和标签行为,然后选择一个场景逐一考虑是否有新的功能点。
3、需求分析
①需求分析的方法
需求分析分成三个部分:需求筛选、需求透视、需求排序
三者的逻辑:首先筛掉不做的需求,其次对要做的需求进行进一步提炼,最后对提炼好的需求进行优先级排序。下面对这三者做下分析
(i)需求筛选
需求筛选的特点包含真实性、一致性、价值性、可行性;
真实性:这个需求是否可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一致性:有多少用户需要这个需求,覆盖率多大,是否满足产品定位;
价值性:需求能带来多大的价值?需要付出多大成本?;
可行性:需求在现有的资源上是否能实现;
(ii)需求透视
需求透视包括表面需求、本质需求、产品需求。本质需求是用户想解决的根本问题。获得用户的本质需求更能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来解决用户需求;产品需求是依据用户想解决的根本问题,得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iii)需求排序
需求排序的三个基本考虑因素:战略定位、产品定位、用户需求,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七个维度:相关性、逻辑性、价值性、强度、广度、频率、类型
(Ⅰ)相关性:考察需求与战略地位、产品定位的相关性
(Ⅱ)逻辑性:完成A功能才能进行B功能
案例分析:微信钱包开发战略:绑定银行卡—充值—消费—红包—理财通—京东精选—生活缴费
(Ⅲ)价值性:考察需求能创造的企业价值、用户价值的性质与数量
(Ⅳ)强度:考察需求的强弱,三个因素考虑:必要性(不可缺少)、高频次(需求次数多)、持续性(长时间保持足够的需求频次)
(Ⅴ)广度:需求覆盖的目标用户有多少
(Ⅵ)频率:考察需求单位时间内出现的次数
(Ⅶ)类型:依据KANO模型对需求作出分类,考察需求类型。KANO模型认为用户需求可分为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兴奋型需求
本章小结
产品的需求的来源于用户、客户、领导,产品经理应该要有自己的一套产品功能规划思路和方法论;对收集到的需求,可以通过“心里+场景”、“标签+场景”这些纬度去判断需求是否符合用户心里和个人特征;紧接着对符合的需求的进行分析、筛选、优先级排序,这项工作是最考验产品能力的,互联网行业瞬息万变,只有利用好手中的资源合理安排需求,才能抓住市场机遇,优先满足用户需求,获取市场流量。
6. 产品经理需求分析方法总结
需求分析是产品经理诸多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总结常用的分析方法如下:
第一个方法: 1.透过现象看本质 ,通常用户或相关人员反馈过来的需求是表象,具体的建议。我们需要透过具体建议,找到客户的本质需求。本质需求通常表现在商家的目的,想解决什么问题。
第二个方法: 2.用户行为及场景分析 ,需要我们对用户及其业务有充分的了解,再次基础上对客户建议中描述的场景和用户行为进行分析,从中抽象出客户的需求。
第三个方法: 3.需求分级,可使用Kano模型 ,当我们抓到客户的本质需求后,还需要结合产品,用户,公司现状,对需求做出决策(是否采纳,优先级等问题)。
故刚刚的ABC三类需求,可分别为:基础型,期望型,兴奋型。所以若需求A在系统中未实现,需要立即优化。响应的优先级也是A>B>C
7. 如何对需求进行分析,从哪方面对需求进行分析
需求分析就是对客户提出的“要求”或者“需求”进行深入细致地调研和分析,准确理解用户和项目的功能、性能、可靠性等具体要求,将用户非形式的需求表述转化为完整的需求定义,从而确定系统必须做什么,为系统设计、系统完善和系统维护提供依据。
需求分析是项目计划阶段非常重要的环节,该环节决定了需要“实现什么”,为下一步如何去“实现”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进行需求分析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需求获取:在准备阶段,我们首先要确定需求获取的目标及范围,根据你的目标来选择对应的方式获取需求。
(二)需求分类:一般情况下,我们会根据对象的不同,将需求分为业务需求、用户需求、功能需求等。
(三)需求筛选:有些需求是伪需求,有些需求则不具备实现价值,我们可以通过真实性、价值性、可行性三个维度来筛选需求,过滤掉虚假的、不可行的、没有价值、价值不大或投入产出比不理想的需求。
(四)需求提炼:对剩下的需求进行提炼,目的在于从获取的表面需求中提炼出客户的本质需求。找出“为什么要做”比“做什么”更重要。
(五)需求优先级排序:挖掘到客户的真实目的后,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维度的需求归类方法,如KANO模型分析法、投入产出比ROI等,对其进行归纳整理并排出优先级,帮助产品有条理地安排开发秩序,避免盲目排序。
(六)产出需求文档: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需要将收集到的需求进行分析、汇总、归类,输出产出需求文档,为接下来的工作做好铺垫。
以上是对需求分析的一些理解和思路,做好需求分析工作之后,就可以对可实现的需求进行落地方案的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