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1992年,2000年10月在深交所上市(简称“中联重科”,股票代码000157),是中国工程机械装备制造领军企业,全国首批创新型企业之一。公司主要从事建筑工程、能源工程、环境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重大高新技术装备的研发制造,是一家持续创新的全球化企业。公司生产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13大类别、86个产品系列,近800多个品种的主导产品,为全球产品链最齐备的工程机械企业。公司的两大业务板块混凝土机械和起重机械均位居全球前两位。公司注册资本77.06亿元,员工3万余人。2012年,中联重科下属各经营单元实现收入过900亿元,利税过120亿元。2013年10月25日,中联重科A、H股连续两日的股价下跌,造成其约合人民币33.81亿元的市值损失。2015年6月1日,中联重科停牌,公司债券照旧发行。2016年1月,中联重科拟33亿美元收购设备制造企业Terex。
法定代表人:詹纯新
成立时间:1999-08-31
注册资本:779404.8075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430000400000198
企业类型:股份有限公司(中外合资、上市)
公司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银盆南路361号
⑵ 湖南长沙中联重科
长沙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联重科”,股票代码000157),创建于1992年,是一家高科技上市公司。是中国工程机械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全国首批103家创新型试点企业之一。主要从事建筑工程、能源工程、交通工程等国家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所需重大高新技术装备的研发制造。公司注册资本7.605亿元,年产值、销售收入均过100亿元,员工16000多人。2007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6亿元,利润总额1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9%和99%;出口额同比增长300%以上。
中联重科在国内的生产经营基地跨湖南长沙、常德、益阳以及上海、陕西、广东等地,现已形成八个产业园区,即中联科技园、麓谷工业园、泉塘工业园、常德灌溪工业园、望城工业园、益阳沅江工业园、上海工业园、陕西渭南工业园,总面积近300万平方米,拥有国际一流的超大型钢结构厂房、现代化的加工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拥有覆盖全国、延伸海外的完备的销售网络,强大的服务体系。公司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获得德国莱茵TÜV认证,在国内建筑机械行业率先按照欧盟标准推行产品CE认证,并获得俄罗斯GOST认证、韩国安全认证。
中联重科自成立以来以每年平均60%以上的增长速度发展,生产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13大系列、450多个品种的主导产品、产品类别超过同行业任何一家国际知名企业,“中联”商标被认定“中国驰名商标”,多个系列产品获为中国免检产品、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畅销包含港澳地区的国内市场,并远销海外,深受用户青睐。中联重科在2007年全球工程机械排名第19位;全国工程机械行业利润排名第一位,上海、深圳上市公司综合绩效排名前列;进入“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机械工业50强”;连续多年被评为“最具成长性”企业、最具影响力企业、全国用户满意企业;被评为中国机械工业现代化管理进步示范企业;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十强、中国最具影响力品牌等奖项和荣誉。
中联重科继承了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的技术优势,建有国家级技术中心,是中国工程机械协会8个专业分会会长及秘书长单位,混凝土机械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单位。科研和技术攻关力量十分雄厚,设计、试验手段先进。先后完成重大科研课题670多项,负责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300多项,目前是187项有效标准的制、修订归口单位,行业技术覆盖率75%以上。中联重科先后完成了90多项国家“九五”、“十五”、 “863”等国家重大装备开发、科技攻关课题和专项,被科技部确定为 “十一五”三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承担单位。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投票P成员单位(Participating Member),每年销售收入的40%左右来自于新品开发。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中联重科以产品系列分类,形成混凝土机械、工程起重机械、城市环卫机械、建筑起重机械、路面施工养护机械、基础施工机械、土方机械、专用车辆、液压元器件、工程机械薄板覆盖件、消防设备、电梯产品、专用车桥等多个专业分、子公司,正在构建一个国际工程机械的精品集合,打造一个国际化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
中联重科由“科技产业化”到“产业科技化”的发展思路和模式,被国家科技部两任部长朱丽兰、徐冠华评价为:科研院所改革的成功样板,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典范,为传统产业领域院所和企业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成功经验和深刻启示。
发展简要历程:
1992 年 9 月 28 日,中联重科的前身——长沙中联建设机械产业公司成立。
2000 年,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中联重科,代码 000157 ) A 股股票在深交所隆重上市。
2001 年,中联重科正式收购英国保路捷公司,这是中国入世后国内企业首次成功并购国际知名企业。
2002 年,中联重科承债式收购湖南机床厂,由此开启企业间重组并购的“中联模式”。
2003 年,长沙建机院、中联重科、浦沅集团、浦沅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实现四方重组并购。行业内两大强势品牌——“中联”、“浦沅”携手并进,融合发展。
2004 年,中联重科入选深证 100 指数成份股。
同年 7 月,中联重科以 30.54 亿元的品牌价值名列“中国 500 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第 200 位。
在权威的“上市公司 2004 年度绩效排序”中,中联重科位居深沪 1269 家上市公司第 31 位,“湘股”第一位。
企业远景——打造国际化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扑面而来的 21 世纪,中联重科通过技术、市场和资本的纽带,联结行业内骨干企业,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大规模、高起点地推进和振兴中国机械装备行业的科技进步。积极培育以高新技术为优势特征的核心竞争能力,全面改造传统工程机械产业,全面提升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整体实力,最终形成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龙头企业、强势品牌。
同时,通过国际合作,实现企业技术、市场和资本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全面接轨,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界、多元化的高新技术产业集团。
中联重科正式推出公司品牌核心理念
2009年4月10日,中联重科正式推出公司品牌核心理念——“思想构筑未来”。同时由着名导演孙周围绕这一核心理念执导的中联重科电视广告片将于4月11日起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每周六上午10:05-10:55、周日21:40-22:30的《我的中国心》栏目具名播出。
运营稳健的中联重科,在公众面前始终保持着不张扬的企业形象,在品牌传播方面更是尤显低调、内敛。经济危机肆虐、行业景气度尚未触底回升,中联重科逆势推出全新的包装形象,对“思想构筑未来”的解读,一时吸引了公众关注的目光。
中联重科,影响中国深证100指数,同时名列“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第17位,品牌价值50.12亿元。员工,从创业之初的8名上升为2万名;产品,从当初单一的混凝土泵,扩展为13大系列、350多个品种,并迈出国门,远征海外。即使是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2008年,中联重科仍然突破产值200亿元。
⑶ 中联重科2000吨全地面起重机多少钱
需要两千万左右。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92年,总部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银盆南路361号,主要从事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等高新技术装备的研发制造,是一家持续创新的全球化企业。
公司生产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11大类别、70个产品系列,568余个品种的主导产品,为全球产品链最齐备的工程机械企业。
发展历史
中联重科1956年成立于北京。1969年迁至湖南。曾隶属于第一机械工业部、建设部、中央企业工委。
1992年9月28日,中联重科的前身——长沙高新技术开发区中联建设机械产业公司正式挂牌成立。
⑷ 中联重科矿山机械产品有哪些
中联重科生产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10大类别、55个产品系列,460多个品种的主导产品。
2008年收购意大利CIFA公司后,中联重科已成为全球领先的混凝土机械制造商。塔式起重机和环卫机械市场占有率均居国内第一。汽车起重机年产过万台,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二位。现在该公司有主要三个农业机械生产板块:芜湖三山区总部基地主要生产拖拉机(部分机型),甘蔗机械,烘干机等;河南开封事业部主要生产拖拉机和收割机,该基地为公司主要产品生产地;南陵水稻机事业部,主要生产水稻机。
产品有各马力段拖拉机,小麦收割机,水稻机,甘蔗收获机械,烘干机等产品系列很全。
⑸ 中联重工跟三一重工哪个实力强,它们各有怎么不同。
中联重工实力更强。
三一重工注册资本是761650.4037万元,中联重工注册资本是2869654万元。
区别
1、成立时间不同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是由三一集团创建于1994年,通过打破国人传统的“技术恐惧症”坚持自主创新迅速崛起。
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92年,总部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银盆南路361号 ,主要从事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等高新技术装备的研发制造,是一家持续创新的全球化企业。
3、成就不同
2014年,三一重工旗下三一起重机公司与奥地利帕尔菲格公司实现交叉持股,国际化进程再进一步。同年,三一重工在上海中心大厦实现620米的混凝土输送,打破普茨迈斯特在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塔创造的606米世界纪录,“世界泵王”实至名归。
在2011年,中联重科就推出了全球最长碳纤维臂架泵车、全球最大履带式起重机、全球最大塔式起重机及全球最大吨位单钢轮振动压路机等世界领先产品。
⑹ 中联重科发新能源、新材料产品有哪些
11月26日,中联重科新能源产品及碳纤维复合材料新技术发布会在中联重科麓谷工业园举行, 8大系列16台新能源产品集中亮相,同时发布了行业首款国产化碳纤维臂架泵车,充分展示了中联重科在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全球领先的技术优势,以及引领行业绿色发展的雄厚实力。
中联重科副总裁、总工程师付玲致欢迎辞并作公司绿色技术发展报告;中联重科董事长、CEO 詹纯新宣布新能源系列产品正式发布;中国工程院院士黄伯云,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名誉会长祁俊分别致辞;湖南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一级巡视员鲁先华,湖南省科技厅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处处长卿涧波,中联重科高管团队和客户代表出席
新能源产品集中“大阅兵”,多个“第一”展示硬核实力
“率先出场的是25吨纯电动汽车起重机,也就是大家熟知的‘Z斯拉’”,循着主持人的讲解词,一台台中联重科新能源产品陆续闪耀登场。既有已名扬海内外的全球首台纯电动汽车起重机,也有当日首次亮相的新品,包括全球首款纯电动泵车、全球首款60米级别的混合动力泵车、全球最大118吨非公路纯电动宽体自卸车等,覆盖起重机、泵车、搅拌车、高空作业平台、应急装备、挖掘机械、矿机、重型底盘等8大系列,产品采用纯电动、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多类新能源组合。覆盖全系列的新能源产品、以及新能源应用的多元组合,充分彰显了中联重科引领行业绿色发展的技术实力。
作为新能源装备,其显着的优势便是绿色环保、节能减排。但工程机械新能源产品则因其“块头大”、动力需求大、应用工况复杂等特点需攻克多个难题。中联重科通过创新研发,新能源产品实现了从高空作业平台“小个头”到矿用设备“大块头”的全覆盖。
以ZT118EV自卸车为例,该产品是中联重科打造的非公路纯电动宽体自卸车,载重量75吨,是全球最大吨位纯电动宽体自卸车,整车采用无动力中断双电机串联驱动,峰值功率高达620千瓦,动力强劲,最高车速50公里/小时,最大爬坡度36%。全车线控,可搭载无人驾驶技术实现矿区场景下装、运、卸全流程自主作业,有效助力绿色智慧矿山建设。
中联重科卓越的新能源应用技术更是受到了市场的认可。2019年4月,中联重科率先行业发布了锂电新能源高空作业平台产品,并实现量产。随后,新能源产品覆盖剪叉、曲臂式、直臂式全系列超20款,广销海内外市场。活动当天,全球首款40米级电动直臂式高空作业平台——ZT40JE-V在中联重科智能高机工业园正式下线。据了解,今年以来,公司新能源高空作业平台产品销售额占比约60%。
碳纤维复合材料自主研发,实现轻量化与智能化深度结合
随着红幕的揭开,中联重科打造的完全国产化碳纤维臂架泵车隆重亮相。中联重科通过研发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碳纤维臂架设计、制造技术,不仅提升了产品的作业能力、降低了生产成本,还通过创新碳纤维复合材料-金属混合结构,使其轻量化性能进一步提升;此外还深度结合轻量化与智能化,实现了“骨头里面装神经”。
据介绍,应用公司自主研发的碳纤维复合材料—金属混合结构技术后,该产品臂架减重达35%。整车是44吨级的产品,但得益于轻量化技术加持,其最大布料高度达63米,是同吨位级别全球最长臂架泵车。中联重科碳纤维复合材料-金属混合结构新技术属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全面国产化之后,相比进口碳纤维臂架,成本大幅降低,真正实现“用得起”。
“中联重科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新技术另一个突破是,在结构中加入了芯片传感器,进行轻量化与智能化的深度结合,在‘骨头里面装神经’,可以对产品进行整体健康监测,为客户提供预测性服务。”中联重科中央研究院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延斌介绍。
“中联重科碳纤维材料与工程机械产品有机结合,给工程机械装备带来‘轻’的革命;还将传感元件与复合材料融合,给新材料带来‘智’的飞跃”,中国工程院院士黄伯云给予了高度评价。
率先形成全面绿色发展路径,引领“双碳”新时代
当前,积极推动绿色创新发展,是国内装备制造企业落实“双碳”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持续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实现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积极贯彻“双碳”战略,中联重科已形成了全面的绿色化发展路径。
“中联重科提出的绿色发展战略,就是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化,达到对环境影响最小、对人体健康与社会危害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的目标,实现企业与客户、社会与环境共创价值、共同发展,最终达到和谐可持续发展”,中联重科副总裁兼总工程师付玲在报告中阐述道,并透露中联重科建立了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管理等全面的绿色发展路径,实现研发、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的绿色化。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名誉会长祁俊表示,此次中联重科率先发布系列新能源和新材料技术的新产品,标志着中联重科在绿色技术、绿色产品、绿色制造、绿色标准、绿色体系方面的探索实践已经走在行业前列。希望公司保持战略定力,持续引领行业的绿色转型,为“美丽中国”奉献更多的精品,带动更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行业专家表示,在国家实现“双碳”目标、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要打造全球竞争力,实现由并跑到领跑的超越,就必须加速在绿色技术、绿色制造等领域实现新突破,促进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中联重科的绿色发展战略展示了公司作为行业龙头企业积极践行“双碳”目标战略的责任担当,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新能源、新技术成果,更彰显了公司推动领军行业绿色发展的技术实力。
。
⑺ 长沙中联重科与三一重工区别到底在哪里
中联重科是国企,三一重工是私企。
中联重科生产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9大类别、49个产品系列,800多个品种的主导产品。公司研发投入占年营业收入5%以上,年均产生约300项新技术、新产品,对公司营业收入的年贡献率超过50%。仅在2011年,中联重科就推出了全球最长碳纤维臂架泵车、全球最大履带式起重机、全球最大塔式起重机及全球最大吨位单钢轮振动压路机等世界领先产品。
三一重工业务和产业基地遍布全球,凭借自主创新,三一成功研制的66米泵车、72米泵车、86米泵车三次刷新长臂架泵车世界纪录,并成功研制出世界第一台全液压平地机、世界第一台三级配混凝土输送泵、世界第一台无泡沥青砂浆车、亚洲首台1000吨级全路面起重机,全球最大3600吨级履带起重机,中国首台混合动力挖掘机、全球首款移动成套设备A8砂浆大师等,不断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世界一流。
拓展资料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是由三一集团创建于1994年,通过打破国人传统的“技术恐惧症”坚持自主创新迅速崛起。多年来,三一以“品质改变世界”为使命,致力于为中华民族贡献一个世界级品牌。
三一重工在全国已建有15家6S中心。未来几年内,将在全国31个省会城市、直辖市、200多个二级城市开设6S中心。在全球拥有169家销售分公司、2000多个服务中心、7500多名技术服务工程师。自营的机制、完善的网络、独特的理念,将星级服务和超值服务贯穿于产品的售前、售中、售后全过程。
⑻ 中联重科是国企吗
中联重科是国企。
中联重科不断推进改革,形成了科研支持产业、产业反哺科研的良性体制机制,成为国有科研院所改制的典范;作为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上市公司,中联重科通过重组并购,参与到传统国企的改革、改组、改造之中,在老企业植入新机制、新技术,取得了经济和社会的双重效益,成为国企改革的标杆。
中联重科前身是原建设部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公司自1992年成立至今25年间,不断进行体制、机制创新,通过自身的股份制改造上市、母公司改制、整体上市,最终形成了湖南省国资委、管理团队和骨干员工、战略投资者、国际投资者及其他流通股东共同持股的混合所有制产权结构,不同性质的资本融合为与市场紧密挂钩的利益共同体。
(8)长沙市岳麓中联重科有哪些产品扩展阅读:
中联重科的发展历史:
2001年,中联重科整体收购了英国保路捷公司。这次收购既为公司搭建了外向型发展的平台,也将我国在水平非开挖施工领域的技术水平一举提前了至少20年。
2002年12月,中联重科以承债方式收购中国机床工具工业老牌国有企业——湖南机床厂。通过改制,湖机员工队伍在理顺劳动关系的基础上实行了竞争上岗、优化组合,第二年即实现销售收入、产值同比增长均超过100%,迅速实现扭亏增盈。
2003年8月,中联重科与浦沅成功重组并购,写下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重组并购的最大手笔。2004年,浦沅分公司实现的利润,超过了其过去15年的利润总和。
2003年9月,中联重科收购中标实业有限公司经营性资产,从而占据了国内城市环卫机械市场的龙头地位。
2006年中联重科大股东完成改制。公司管理层通过长沙合盛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和长沙一方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完成曲线M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