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做产品经理还是程序员
产品经理没有实权,基本上很多小公司产品经理就是一个人,要与设计,程序,市场,销售,客服,各个部门沟通,而且如果产品没做好肯定产品经理是责 任第一人。如果有一个好老板撑腰还可以,否则很难混下去。所以这也是很多国外ceo就是直接就管产品的原因,否则根本没有执行力, 同级别如何管? 这也是国内很多企业产品做的烂的重要原因, 产品经理实际就是打杂的。
技能要求高。 技术肯定要,设计其实也要,否则无法做原型设计。还有就是细节要求,最重要的就是大方向要把握好。否则一个完美的产品没有市场也不行。word ppt excel 精通更是家常便饭、思维导图、原型工具/还要不停的研究新产品。如果遇到思维活跃经常变化的领导,做PPT做到吐,本来如果写程序写的多还有点用。PPT做那么多根本没用,浪费脑细胞。
产品经理前途渺茫,除非你自己想创业,否则产品经理实际没有太多升职空间,国内的产品总监很多都是市场或运营的人来管的。做产品的很少会做到总监级别。当然国内腾讯还是很看重产品这个职位的,但其他的公司基本没有看重产品的。
产品经理加班的确比程序员少,但是产品发布测试的时候,也是忙死,否则自己设计的产品非功能技术性问题其他人测不出来问题在哪。
程序员以前的地位不行,但现在很多公司已经意识到技术的重要性,程序员的薪资范围实际上限比产品高很多,60万年薪不算什么,国外公司年薪100万也是有可能的。产品职位基本没可能。
现在世界已经不同了,程序员不再是苦力了,以前国内是渠道,销售、市场为王,产品、程序、设计都是苦力。现在产品做不好根本没人用,销售在忽悠也 不行了。最后实现都是技术问题。而且现在例如 apple store 发行渠道成本很低,只要能做出来好产品不愁卖不出去,微博上一传就一大堆用户。程序员自己创业不是梦想,程序员一个配合一个设计产品就能做出来,产品经理 就不行,毕竟自己不会技术就做不出来。
不创业也可以靠编程序活一辈子,一个团队可能只有一个产品经理或没有,但程序员肯定要有两三个,程序员市场需求比产品大很多。随着年龄提高程序员的经验壁垒比产品高很多。
程序员可以对产品经理说 “这个因为技术问题做不出来” 但产品经理无法对老板说“这个ppt因为我能力不行做不出来”。
最后还有程序员可以靠自己想做的技术,例如NB的技术到达人生梦想,而产品实际上都是从抄袭,在抄袭,最后创新也是技术创新带来的产品。
Ⅱ 那些35岁以上的产品经理都去做什么了
我身边35岁以上的产品经理,现在几乎都仍然在做产品经理或者“泛产品经理”,要么在大厂工作,或者在中小厂做到总监以上,或者在创业。“泛产品经理”是指有一些人去做业务了,做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狭义的产品,甚至做的不是线上产品,但是仍然离不开产品经理这个大范围。有朋友最近说他经常挎个小包 带个小弟去线下到处谈业务,很开心,觉得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尝试。我开玩笑说你应该买个大金链子,一定要淘宝的,最好里面塑料的^^其实这些的底层能力,仍然是产品经理积累的。
中国的产品经理人数快速增加,主要是伴随着过去十年的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从2009年、
2010年开始。那个时候比较早入行的一批人,现在基本上是在35-40岁。所以在互联网公司,35岁以上的人相对比较少,在传统的IT软件企业35岁以上的人多一些。
你以为产品经理是青春饭,产品经理35岁了真找不到工作,这是很多人愿意传播的说法,毕竟这样冲突感更强。但是实际上,至少我认识的35岁以上的产品经理都过的挺好的。也有中年焦虑,也有各种烦恼,但是比起其他很多行业35岁以上的人,并不差。如果论收入,应该要高很多。
产品经理还有一个特点,特别吃经验。一个新手和一个老手相比,在大多数领域老手的生产力可能
是新手的几十倍。因为产品经理本来就专业性强,很多技能要堂握,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还要对
所在的行业和领域有很深入的了解。年龄越大(当然前提是真在一直工作,不是在划水),积累的经验越多,竞争力就越强。
Ⅲ 售前产品经理具体是做什么的发展前景怎么样
售前人员有多种称呼,如售前工程师、解决方案专家、售前咨询工程师、技术顾问、售前技术支持工程师等等。
实际上,售前正是对售前阶段参与人员广义上的称呼。
一个IT项目的生命周期,可以大体分为售前、售中、售后3个阶段。
售前,是指与客户签合同前的阶段。大致包括线索获取、客户交流、提供技术方案、应标、签合同等流程。
售中,是指与客户签单后的阶段。大致包括需求评审、设计、开发、实施等流程。
售后,是指项目交付后的阶段。大致包括维护、使用培训、技术支撑等内容。
售前人员,主要是做售前阶段的技术支撑,但一个IT项目,通常都要考虑延续性,所以售前人员,也会参与到售中、售后工作中。
售前vs销售
销售(客户经理)为公司承揽业务,需要从事寻找线索、拜访客户、维护客情等商务活动。
但在一个项目的签单过程中,需要很多技术性和文档工作。比如与客户进行技术交流,编写技术文档等工作。这些工作,通常由售前人员去做。
所以有人说:客户经理是商务型销售,售前工程师是技术型销售。
售前vs研发
为什么不让研发来支撑销售呢?因为,研发虽然懂技术,但是不懂业务。
拿软件开发人员来说,他也许懂java语言、C语言、Oracle数据库、Hadoop架构,但不一定了解客户的业务,比如金融业务、医疗业务,甚至货币理论、医疗技术。这些就是业务,技术是要建立在业务基础上的。
售前,就是IT公司中,最懂客户业务的那群人。售前把客户的业务需求转化为技术人员能理解的语言。
售前vs产品经理
听上去,售前和互联网公司中的产品经理概念很相似。实际上,在IT公司中,也有产品经理的角色。那售前与产品经理有什么区别呢?
共同点是:二者都要与客户交流、调研需求、写需求文档。
区别是:售前的使命是签单,产品经理的使命是打造产品。售前想的更多的是如何开拓市场,签更多的项目。产品经理想的更多的是如何打造更好的、更有市场的产品。
在回答售前具体做些什么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下售前类型。根据有无产品、归属总部还是区域,可将售前分为4个种类。
产品型售前&方案型售前
产品型售前是最容易理解的,即公司有了产品以后,协助销售将产品推销给客户的售前。硬件公司,如服务器、交换机厂商中,主要是产品型售前。
很多企事业客户想要的产品,市面上并没有,厂商要做的,就是提供解决方案。这种售前就是方案型售前,如在集成厂商中,主要就是方案型售前。
产品线售前&区域售前
很多大型IT厂商有多条研发产品线,同时,在全国各地有很多区域中心。于是出现了产品线售前和区域售前的分类。
产品线售前通常专注于某一行业甚至某一类业务,对产品有前瞻性的考虑和布局,面对全国市场。
区域售前更贴近客户,更了解客户需求。区域售前需面对本区域的多个客户甚至多个行业,对业务了解的深度不如产品线售前,但广度要超过后者。
在这类公司中,产品型售前与区域售前,往往需要相互取长补短,同时出马。
售前的基本职责是协助销售完成项目签单,售前的工作主要围绕项目生命周期开展。
售前阶段
解决方案规划:售前需发掘行业诉求、问题和痛点,整理行业解决方案和最佳实践,进行解决方案规划、设计;
技术交流:协助销售同目标客户进行技术交流,讲解公司现有的解决方案和案例,并在交流中了解客户的需求;
编制解决方案:基于客户需求编写解决方案。
方案讲解:负责为客户讲解、演示方案,并引导用户认同技术方案;
编写技术文档:如方案被用户接纳,在投标之前,还有很多环节需要提供技术文档,如:技术规范书、可研材料、工作量评估材料等等;
投标支撑:负责协助销售完成投标工作,主要负责技术分册、商务分册的编制,并到投标现场进行述标、答辩等工作。
售中阶段
需求调研:项目签单后(经常在签单前),首先要进行需求调研、分析,并编制顶层设计、需求规格说明书,并对需求进行管理;
需求交底:负责项目从售前到售中的需求交底,协助交付团队做好需求确认工作,提供项目实施相关的文档资料和知识转移;
配合交付:配合交付经理完成整体项目的交付;由于在公司中,售前擅长编写材料,所以经常要帮助交付人经理或客户编写工作汇报、工作总结、技术创新等材料;
售后阶段
售后服务:如产品技术培训、材料支撑工作;
需求收集:在售后阶段(经常在售中),售前需要收集用户新的需求,当需求较多时,要争取促成客户再立一期项目;
对于大型IT公司来说,这些职责通常会分散到不同类别的售前身上,如解决方案专家、售前负责人、产品线售前、区域售前。
做副业
售前工程师通常时间不够用,因此靠利用空余时间做副业,很难。如果有积攒的资本,可以考虑投资、理财、入股等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的项目。
创业
售前很难像有些行业一样,炒了老东家自己在本行业创业。如果还是跃跃欲试,这里有两个建议:
不要因为售前工作不好做而去创业,因为创业更难;
有触手可及的机会,路径很清晰,能看到盈利时,再去创业;凭空而起的创业成功率很低。
Ⅳ 平安银行产品经理有多忙
真的会很累,有可能天天8点后下班。
中国平安是国内金融牌照最齐全的金融服务集团,业务有车险、意外保险、重疾险、小额贷款、信用贷款、投资理财产品、平安普惠、平安信用卡、平安保险、平安银行。
安银行私人银行立足全球配置、家族传承、尊享权益三大服务体系,为客户搭建跨产品、跨机构、跨市场的投融资一体化服务平台,实现资产的全球配置,以及家业的平安传承。
Ⅳ 作为产品经理,你每天的时间是如何分配的
作为一名产品经理,每天的时间确实是非常的忙,每天都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所以一天都是过得非常的充实的。
运动时间
每天早上6点半我就要起床,这个时候起来的这么早,是为了能够有半个小时的锻炼时间,因为每天如果是锻炼的之后再去上班的话,会让我充满其阴气神,所以每天雷打不动的半个小时运动时间是我必不可少的。
总结和统筹时间
下午的上班时间主要是对员工的前一天的工作进行一些研究和总结,看他们工作上面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及时的向他们提出来。第二就是对于公司老总看有一些什么样新的项目和任务要安排下来的话,我必须他对他进行一个全面的统筹和计划。
加班时间
作为产品经理,一般都是不能够按时上下班的,所以到了下班时间,我们一般都会进行一到两个小时的加班,为了我们自己的产品研发做更好的研究和计划。
一天的时间虽然安排得非常的紧凑,但是确实是过得非常的充实和有力量的。
Ⅵ 经验分享:我为什么不想再干产品经理
经验分享:我为什么不想再干产品经理?
引导语:不要担心,在开始工作的头三年,这样的状态是合理的——因为这个时候,你往往不知道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什么。来看看经验分享:我为什么不想再干产品经理?
当初,我就是这么抱着那本《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产品圣(sang)经(bing),并被深深地震撼与诱惑。之后,一脚踩入产品坑,节操从此是路人,泪水奔流不复回。
产品经理的“冰与火之歌”
众所周知,产品经理近两年来是个热门岗位。
很多刚刚毕业的大学生,都抱着改变世界的梦想,费尽心思的想进入这个职业领域。这些满脑子情怀与创业激情的大学生,大多是从科技、互联网媒体平台上看了几篇文章,瞬间就被这个“高大上”的职业吸引了:只要抱着一颗用户需求至上的心,然后画画原型、写写文档,好像就能够影响、改善几千万中国人的生活了。多么暴力而诱人的成就感!
还有一些非产品的互联网从业者,眼见产品经理每天的工作就是画画原型、写写文档、催催进度,好像就能够完成任务,既不用风里来雨里去的跑业务,又不用比鸡早比狗晚的码代码,简直是安逸、轻松又高薪好嘛?!于是,他们也开始努力的培养用户思维,找各种资料学习Axure和Xmind,只为一朝转型成功,生活安逸又幸福!
每一个想干产品的预备汪,内心里其实都怀着做出下一个微信的梦想。张教主,就是我们这个群体的乔布斯,我们的集体精神偶像。
然而,截然相反的是,很多经验相对丰富的产品经理,却慢慢却坚定地主动转型:要么向同行业的上游进发,转型成为供应方;要么向同行业的下游迈进,转型成为渠道方;实在不行的话,还能就地进行职业技能型转岗,成为设计、研发或运营,然后继续自己的互联网从业之路。
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现状,让身在其中的我们,简直不知所措。到底该防暑还是御寒,相信很多产品汪都跟我有着一样的困惑。
产品经理的职责与现实
每每听到想转产品的朋友,对我莫名其妙的各种羡慕嫉妒恨,我都只能一笑置之。“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钱钟书老先生诚不欺我!产品经理的苦逼,没有亲身经历过,就永远不会有这么痛的领悟。
在互联网公司,产品经理普遍承担的,是“高效聚合信息、输出方案、连接部门”的职责:
高效聚合信息:产品经理,需要收集来自用户、领导、运营、市场、销售、设计、研发等多个信息源的信息,然后进行清洗、筛选、整合,最终聚合成可读性较强的信息,用于反映现状、辅助决策。
输出方案:产品经理,需要对聚合信息进行深入解读,同时平衡各个部门的投入与产出,最终输出最优的解决方案,用于解决现存问题、满足短期或长期发展需要。
连接部门:产品经理同时与各个部门有交集,就像维恩图的中间多次重叠部分。通过将方案落地、细化并拆分为多个任务,输出到各个部门,同时对各个部门的输出进行跟进和重组,最终解决问题或满足需求。
产品经理需要与所有的部门配合,才能完成任务。但他又不属于任何部门。在大公司,至少有产品部门的存在,你至少有部门归属感;但在互联网行业,创业公司遍地都是,如果你身在一个不足100人的创业公司,可能都没有产品部门,那么,你的职业定位就会非常尴尬。
需要你的时候,你得什么都是;平常时候,你就什么都不是。这是产品汪最真实的职业生存现状。
没有技术,你想要的需求实现不了;没有设计,你做的功能丑的没朋友;没有销售,你做的产品卖不出去;没有运营,你做的东西带不来用户。
这就是产品的现实。冰冷而残酷的现实。
技术、设计、销售、运营,缺了谁,你都干不好;但没了你,他们都活得挺好。毕竟你靠的是软实力,要做出好产品,腰杆才硬得起来。而好产品的衡量指标太多:UI漂亮、技术炫酷、销售额高、用户量大······你的`成功指标,被他们这群人一个一个的捏在手里。而技术、设计玩的是硬技能,销售、运营玩的是人脉和渠道,都不受产品的最直接影响。
产品经理“自嗨”于职场与生活
听完这个,你可能又对产品经理哀默大于心死了:妈蛋,辛辛苦苦地转行产品,难道就是为了被各个部门踩在脚底下的?!太他妈憋屈了!
但是,你知道吗?产品经理历练之路的收获,是能够让你受用于整个职场生涯,甚至能够反哺你的生活的。
首先,经历过产品经理这个职业的职场生涯历练,你的抗压能力会得到质的提升。只要经历过几次项目并行迭代,并且成功扛了过去,你的抗压能力,绝对已经远超同龄朋友们许多了。在你退休之前,只要你还在工作,你要做的事,永远比你能做的多。所以,出色的抗压能力,绝对是能够用到整个职业生涯的软能力!
其次,你的情绪控制能力也会大大提高。要知道,你往往需要同时和多个部门配合,而这也加大了你跟其他部门产生争执、摩擦的几率。当你逐渐养成并习惯于先解决问题而不是将个人情绪带入工作,你就能慢慢控制自己的情绪,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
然后,无论性格多么沉默、内向的产品经理,在工作中都会或多或少的变得开朗、活泼起来,并且变得富有感染力。因为在工作中你需要长期扮演乙方,所以就必不可少的需要笑脸面对其他人,并且靠你的感染力,推动别人乐于协助你,最终达成你的目标。
最后,当你成为一个经验丰富的资深产品汪时,你的信息收集和聚合能力,绝对远超同行业的非产品从业者,甚至完爆非互联网行业的同龄人。你能够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收集到你需要的信息,然后经过数据处理和聚合,最终得出最优的解决方案。这种能力,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都是能够解决问题的最快速有效的办法。
但是,产品狗同样也是有职业病的。每每跟朋友谈论某个话题,如果这个话题是产品狗感兴趣的,产品狗就会不由自主的夸夸其谈,然后从各种角度来进行分析,只恨自己给的信息不够多。
每每去超市购物、去医院看病、去景点游玩,总能将某个不爽归结到抱怨“用户体验不好”,然后又非常开心地意淫出各种优化方案,自嗨的不亦乐乎,只恨自己不是这个地方的老板!
怎么样?各位亲爱的产品汪,有没有觉得感同身受呢~~
产品经理的起、止选择
产品经理的职业生涯,应该何时开始,又该何时结束?这个问题我也想了很久。应该何时开始,我可以提供一些自己的想法。但是应该何时结束,抱歉我也没有很明确的思路。但我能把我的一些思考点共享出来。期望同样有困惑和想法的朋友,可以与我一同来思考思考。
曾有人问我:何时该去做产品经理?
我认为,这个起始点是很明确的。应该是在你的技能知识面还不够广泛、还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的时候。
因为这个时候,你的技能知识面现状,往往是什么都会一点儿,但什么都不够精。不过不要担心,在开始工作的头三年,这样的状态是合理的——因为这个时候,你往往不知道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什么。所以,选择产品经理是一个绝对不会错的选择。因为产品经理这个职业,要求有很广泛的技能和知识面,以及出色的信息获取、整合能力,并且你会有更多的机会,与具备各种技能知识面的人进行沟通与协作。你大可以在干产品的时候,去尝试每一个你觉得自己能做的事,并且获取相应的、足够多的信息,以辅助你进行最后的抉择。
但是,在30岁以后,大多数职场人士,只要有上进心,都会或多或少地具备较广泛的知识面。产品经理此时的知识面广度,已经不足以形成显着地长板优势。
所以,在广度达到一定范围,你势必要根据已有信息,确定自己需要重点培养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在30岁以后的资源、知识技能的深度竞争中,获取别人无法超越的核心竞争力,并为自己争取到高溢价。
那么,何时该离开产品经理这个职业领域呢?
我的经历是:从毕业开始,到从事产品经理两年,你就已经能基本养成信息获取和整合的能力。这个时候,你或多或少也会产生关于“长板缺失”的担忧。
两年过后,如果你幸运的遇到一个领导,能够帮你调整你的思维方式(结果导向+商业思维),那么你仍然可以为继续干产品经理,直到你的思维方式足够适用于你的整个人生,直到你意识到渠道、资本的重要性;但是如果你不幸的只能靠自己,那么,请你认真的进行斟酌,然后做出你的选择。
最近的一些经历,让我已经深刻的认识到资本和渠道的重要性。同时让我清醒的觉得:任何职场人士,都不可能靠某一个职业技能吃一辈子,尤其是在变化如此之快的今天。
有人又问:那照你这么说,资本和渠道相关的工作,是不是才是最好的选择?
我想说,就我目前的知识面和信息聚合能力来看,确实如此。但是对于大多数都是普通年轻奋斗一族的我们,如何才能获得资本和渠道?我还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那些80、70后,都是辛辛苦苦在大公司熬到三四十岁,才获得了能为自己服务的资本和渠道来源。
不过,前一阵子,一个在投行工作的朋友,倒是给了我很好的启发:你需要的,其实不是资本,只是资本的使用权。而在离钱越近的地方,获取资本使用权的可能性就越大。那么,金融公司、投资公司,会不会是我们目前获取资本的捷径?
另外,渠道这一块,我也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渠道的作用,无非就是把原本不能被特定的人群感知到的东西,让这些特定人群感知到。那么,在聚集的特定人群数量越多的地方,成为高价值渠道的可能性就越大。从这个角度看,各个垂直领域的自媒体,以及各类聚集了特定受众的产品、小圈子,都是很好的渠道。所以,如果你在某方面有特长,那么尝试去吸引这方面的特定受众,然后构建自己的渠道,会不会是最行之有效的获取渠道的捷径?
这些想法,我还都没有验证,所以无法给出准确的结论。但是我会找机会进行尝试,也希望各位朋友们不要放弃尝试的动力。毕竟,每一个闷骚的产品汪,内心里都藏着一份对于改变世界、走上人巅的渴望!
;
Ⅶ 优秀产品经理和普通产品经理都是怎样过完一天的
早上到公司想一想,这几天有哪些事情要处理。打开记事本,按照上面要求的任务一条一条开始做。
这里有个需求,是要给产品的聊天模块增加历史记录。嗯,看一下常见的几款社交工具 APP,他们的做法,心里大概有数。打开空白的
Sketch 文档,开始作图。
这时工程师同事来找,说有个之前的需求文档表述不清。于是带上相关的大伙紧急开会核对一下。哦,原来是有个逻辑没描述好,讨论清楚就行了。大家心满意足地散会。
继续做文档,已到中午吃饭时间。刚要去吃饭,老板突然喊住,说哎昨天安排的那个整理产品简介的
PPT,有没有做好。才突然想到这事儿,记事本里倒是记了,还没来得及做。
于是叫了外卖,赶快先做 PPT。花了一小时终于搞定,赶快发邮件给老板,然后继续做聊天模块的方案。
方案做完,发给 UED
部门。再看还没做的任务。哦,之前有个邮件,运营部门提到,现在的转账功能使用非常不方便,用户反馈很差。于是翻出转账功能的需求文档来,细细端详。
花了一个多小时,做了 5
个优化方案,喊几个产品同事一起讨论了半小时,定好细节,准备第二天完成文档提交给开发。
傍晚原本还有个项目迭代会,但这次人不齐没有开成。昨天也是因为人没齐。想了想他们真不靠谱,又得晚一天开,可能还要延期,自己又要背锅啦。
晚饭在楼下随便吃了点,回来看任务还有调研社交软件的商业化这项工作,于是在知乎、微博、微信公众号上把各种文章都搜出来,一篇一篇读。
读到 9 点半,很充实。下班,回家。刚到家老板打电话问 PPT
怎么样了,回答说早就发邮件了啊,可能是漏掉了。老板检查了下,果然如此。
早上到公司,打开 to do list,按照优先级给自己排一个序。老板说过有个产品简介的 PPT
很重要,所以先做这个。
PPT 花 20
分钟先做个初稿,拿给老板看,问是不是这个意思。老板说有几处不太合适。于是改掉,再继续补充完整、调整排版,最后再拉个设计师同事来帮忙点评下,调下配色和布局。
整理后发给老板。考虑到老板比较着急怕他漏掉,特地到他办公室提醒他一句东西已做好。
这时大概是中午吃饭时间,想到最近跟开发的哥哥们接触比较少,就喊了几个工程师一起吃饭。吃饭的时候聊了聊近期产品的策略和开发上遇到的几个问题,顺便沟通沟通感情,扯扯淡。
吃完饭,开始按 list 里的安排,做聊天模块的历史记录功能。
先写出这个功能的需求逻辑来,比如给谁用的、什么时候用、在什么情况下用、怎么用,这几点也都罗列清楚,然后把场景和需求结合来看,推导出应有的功能。
这时,根据功能画了 A、B、C 三个方案,然后查看常见的几款社交工具
APP,取长补短放在自己的方案里。再观察三个方案的优劣,写清楚。
跟产品同事们聊了聊不同的几个方案,一致认为 B 方案最优,因此暂定是 B 方案,发给 UED
部分,顺便发给相关开发,请他们过目看可行性。
这时开发的一个同事来说,有个之前的说有个之前的需求文档表述不清。于是带上相关的大伙紧急开会核对一下。哦,原来是有个逻辑没描述好,讨论清楚。然后,再跟大家复盘下出现的问题,何时出现的、为什么会出现、谁发现的、之前为什么没发现等等。这些搞明白后,一起拟定了一套新的协作流程,以规避会出现的问题。大家散会。
看还没做的任务。哦,之前有个邮件,运营部门提到,现在的转账功能使用非常不方便,用户反馈很差。于是找到运营部门的同事,问他们是谁提的问题。运营的同事说是有几个用户,于是要到用户的联系方式,直接打电话回访。记录下来
3 个问题,然后思考了对应的 3
个优化方案,给运营的同事过目,然后准备第二天完成文档提交给开发。并且提醒运营部门的同事,未来这样的问题,要连同用户的联系方式一并提供。
傍晚原本还有个项目迭代会,但这次人不齐没有开成。昨天也是因为人没齐。不能再拖,找到今天临时有事的几个同事,严辞跟他们说清,如果再不一起开成会,这次迭代可能就会延期,后果要他们承担。回到工位再发送一封邮件,抄送给所有参会者和他们的
leader,说明情况。大家纷纷表示,第二天上午就一定把会开完。
晚饭在楼下随便吃了点,回来看任务还有调研社交软件的商业化这项工作,于是在知乎、微博、微信公众号上把各种文章都搜出来,一篇一篇读。读的时候把有价值的观点都整理到
Evernote 里,并做好索引,方便查阅。
读到 9 点半,很充实。下班,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