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众所周知鱼跃集团于2007年收购德国普美康AED,面对近年来社会及政府对于公共场合急救普及的关注,
目前对各地地铁、车站等公众场所的AED都比较重视也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旗下AED产品已布局多地地铁项目,如南京、天津、无锡等。
2. 我国老年化日趋严重,鱼跃集团在健康医疗、互联网医疗有什么布局
鱼跃集团作为中国最大的医疗产业集群,旗下有鱼跃医疗、万东医疗两家上市公司,和意大利百胜医疗集团、德国普美康、中优医疗集团等80余家参控股公司;鱼跃集团版图覆盖鱼跃、万东、上卫、洁芙柔等着名品牌;产品覆盖呼吸治疗解决方案、慢病监测、影像诊断及治疗、感染控制与消毒、生命信息与支持、眼科及视力保健与耐用器材及耗材等七大板块。在5G到来的时代,更是大力发展医疗产业数据化,旗下万里云采用国内领先的互联网+模式运营的远程影像云平台,通过区域联合影像中心集中阅片的方式,为基层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医疗机构提供远程诊断、高级会诊等服务,从产品的功能来看,鱼跃集团目前的产品主要是面向医疗机构的,当然随着鱼跃集团C端化的发展规划,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产品可供一般家庭使用。
3. 鱼跃医疗海外销售电话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07-12
4. 感觉这几年鱼跃的发展势头很猛啊,鱼跃医疗的董事长吴群为鱼跃都带来了哪些变化
我家很多产品都是鱼跃的,也经常关注新闻,近日吴群被任命为鱼跃医疗董事长,“功勋”背后是他优异的行业成绩。他加入鱼跃后就搭建起电商生态,引领鱼跃电商快速发展,仅用五年时间,带领公司新设部门实现了从零到十五亿的营收增长。他全面执掌鱼跃的全球化战略、研发和商业模式的创新、规模化发展的变革,带领着鱼跃完成了跨越式发展,在今年7月的国际质造节上,吴群还获得“2020匠心质造杰出人物奖”。而且因为今年特殊时期防控中的突出贡献,而被授予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当时我看到新闻说,鱼跃在今年全国防控时期,累计向全国供应了超1000万台(支)医疗设备,向湖北等疫情重灾区进行4次物资捐赠,还连续收到了国务院4封感谢信,感觉是一个既注重研发又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
5. 2015年鱼跃医疗在吴光明的领导下就开启”智慧鱼跃“的计划了,到现在”智慧鱼跃“计划发展如何呢
2015年,吴光明启动了“智慧鱼跃”计划,对鱼跃旗下产品和平台进行升级,先后成立万里云和医云健康两个大数据服务平台。在客户允许的情况下,公司有专门业务部门采集、分析相关数据、建立对应的数据库,以满足用户日益加剧的医疗物联网和数字疗法的需要。近日鱼跃医疗更是开放了B2B云平台,该平台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面向全球企业客户,满足差异化的临床需求,刷新了行业对于中国医械企业模式创新的认识。吴光明开启的”智慧鱼跃“计划发展至今已融入用户的日常生活中,相信在未来,”智慧鱼跃“计划在助力健康中国的建设上,惠及更多人群。
6. 鱼跃集团新推出的鱼跃高流量呼吸湿化治疗仪,是否适用于新冠肺炎治愈者的康复医疗
吸氧对肺部疾病患者改善血氧浓度以及愈后康复有帮助,鱼跃集团旗下鱼跃医疗各型制氧机产品都可以为用户提供稳定的医用标准制氧,主要款型均有CE与FDA认证。同时通过无创呼吸机进行无创通气,也可以改善用户的血氧与二氧化碳浓度,对患者的康复与日常生活起到积极作用,无创呼吸机产品也均有CE认证与FDA、EUA授权。
此外,鱼跃集团新推出的高流量呼吸湿化治疗仪,主机无需消毒、标配血氧实时监测、操作便捷、通过自动混氧技术可灵活调整氧气浓度、加温湿化的空气氧气混合气体,可广泛应用于各类需要呼吸支持的场景,该产品目前已进入全国范围内十几家大三甲医院的临床科室与顶级呼吸中心进行院内试用,得到了医护以及患者的较高评价。
7. 疫情后制造业哪些领域更上一层楼
完整正式报告请参见东北证券宏观研究报告《疫情后制造业哪些领域更上一层楼?》
东北宏观:沈新凤
1. 制造业处于复苏初期,部分领域表现突出
疫情得到控制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复苏,工业增加值增速快速上行,Q2以来制造业营收见底回升、存货高位回落,步入复苏初期。结构上不同行业之间差异很大。 从库存周期角度看,计算机、专用设备、食品与有色反弹更快;从利润改善角度看,计算机、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等领域规模增长突出;以营收利润率衡量效率的角度看,计算机、装备制造、 汽车 、医药等领域有提升,从上市公司数据中也可以找到以高端制造业为主的细分行业提质增效的证据;从以资产负债率衡量的杠杆角度看,计算机、 汽车 、黑色与饮料的复苏更 健康 。
综合来看,计算机通信电子、食品饮料在周期、利润、效率和杠杆四个维度均有突出表现;装备制造、 汽车 在三个维度表现较好;医药、橡塑、烟草、造纸则在两个维度上有优势。
2. 海外需求对中国制造业复苏的贡献巨大
2.1. 宏观层面,外需是制造业复苏的重要拉动力
今年1-8月累计工业利润从结构上看下游>中游>上游,需求拉动复苏的特征明显。 [1]2020年至今,上、中、下游工业企业加权利润增速(按可比口径)分别为-37.9%、-9.8%、9.4%,上游明显弱于2019年末(-0.5%),中游和下游却强于2019年末(分别为-13.3%和-1.5%)。这一结构说明当前经济复苏是需求侧驱动的。
但需求结构上看,出口增速回升的势头明显好于国内社零消费复苏,这表明外需在制造业复苏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海外疫情冲击其他国家的经济生产、导致供需缺口持续存在,需要中国来补充产能(参见前期报告《进口下降的“假象”——8月贸易数据点评》),且并不会因为海外疫情二次爆发而受影响。
2.2. 行业层面,制造业细分行业表现与外需关联度较高
前述在周期、利润、效率和杠杆四个维度表现较好的制造业细分行业,如计算机、装备制造、医药、 汽车 、食品饮料等,普遍出现年初至今出口交货值累计正增长或增速较今年2月低点明显回升的特点。
计算机通信电子、专用设备、医药出口交货值正增长。 今年出口交货值增速为正的制造业细分行业有3个,分别是 医药制造业 (33.9%)、 计算机、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5.6%)和 专用设备制造业 (4.1%),这三个行业均实现了利润同比正增长(分别为7.4%、26.1%和22.9%),也都实现了占全部制造业利润比重的提升。
食品、 汽车 、橡塑、通用设备出口交货值增速为负但较今年2月低点明显回升,且利润正增长。 其中, 食品制造业 、 农副食品加工业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汽车 制造业 、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的出口交货值今年1-8月累计增速分别为-2%、-4.4%、-10.7%、-9.3%、-6.8%,这些行业累计利润正增长,分别为10.8%、17.7%、7.6%、1.5%、19.5%。
纺服、化工、家具、电气机械、黑色、非金属矿物制品出口交货值增速回升但仍然为负,且利润负增长。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 家具制造业 、 纺织服装、服饰业 、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出口交货值今年1-8月累计增速分别为-1.3%、-18.3%、-21.3%、-28.9%、-11.5%、-10.2%,这些行业的累计利润负增长,分别为-1.3%、-27.3%、-25.6%、-23.1%、-3.8%、-22%。
整体看,外需对制造业细分行业带动作用明显。
2.3. 公司层面,计算机、医药等行业上市公司拓展海外业务最多
今年有1149家上市公司通过中报披露了海外业务收入数据, 其中有992家去年也公布了海外收入,409家收入同比增长。这409家海外营收增长的上市公司中,最多的是计算机行业,总共有102家;其次是医药、专用设备、机械和化工,分别有45家、42家、41家和38家。
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有:化工行业的三聚环保今年中报海外业务收入13.86亿元,同比增长438.43%;通信行业的意华股份中报海外业务收入10.14亿元,同比增长422.45%; 汽车 行业的比亚迪中报海外业务收入240.03亿元,同比增长328.74%;机械行业的埃斯顿中报海外业务收入5.85亿元,同比增长305.90%;医药行业的九安医疗中报海外业务收入7.92亿元,同比增长280.48%;钢铁行业的中信特钢中报海外业务收入32.44亿元,同比增长185.37%;医药行业的鱼跃医疗中报海外业务收入10.19亿元,同比增长172.91%;纺织行业的稳健医疗中报海外业务收入11.31亿元,同比增长163.07%;医药行业的科华生物中报海外业务收入2.70亿元,同比增长161.04%;计算行业的浪潮信息中报海外业务收入51.72亿元,同比增长123.22%;电子行业的飞荣达中报海外业务收入3.04亿元,同比增长123.18%;电子行业的高德红外中报海外业务收入2.79亿元,同比增长117.69%;电子行业的立讯精密中报海外业务收入330.35亿元,同比增长71.44%等。
2.4. 技术层面,生物/生命科学与电子是中国制造优势领域
海关总署的高技术产品出口统计有助于我们分析中国制造业的优势与短板。 今年1-8月,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累计同比增长2.2%,细分类别中增速低于整体的包括航空航天技术(-19.4%)、计算机与通信技术(0.8%)、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0.1%)、光电技术(-9.9%)和材料技术(-1.5%),增速高于整体的包括生物技术(2.3%)、生命科学技术(19.6%)、电子技术(6%)和其他技术(16.1%)。 总体看,电子、生物/生命科学是中国制造的技术优势领域,但在计算机通信与集成、材料、光电、航空航天等技术领域未显出口优势。
3. 制造业的自我革命是强国之本
3.1. 传统周期性投资的故事不会昔日重现
如何评价地产、基建在本轮复苏中的作用? 目前市场上一些观点担心,当前房地产、基建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比较高,因此投资拉动的未来提升空间可能有限、而边际效果也会逐渐下降,从而影响经济复苏的可持续性。 但我们认为本轮复苏不能简单归结为房地产、基建主导。
首先,房地产对制造业的带动作用明显下降。 今年土拍市场与房地产销售火热。但是房地产开发投资中主要是土地购置费增速较高,施工增速并不高,新开工和竣工增速甚至为负,这意味着今年房地产投资对施工相关产业链的带动作用相对有限。另一方面,从社零消费数据来看,建筑及装潢材料、家具销售增速为负,弱于社零整体增速,表明房地产销售对装修相关产业链的带动作用也并不十分突出。
最后,传统周期性投资增长有天花板。 房地产行业短期或因销售增长强劲而保持投资高增速,地产融资“345新规”(3道红线、4级风险管理、5个百分点债务增速档位)迫使房企更依赖销售回款、短期甚至可能带动新开工与期房销售增长。但长期看,资金端收紧最终会导致投资端收缩。基建方面,我们此前测算全年增速预计8.3%(参见前期报告《新老基建空间广阔,预计年内基建投资增速8%以上》),但地方财力经疫情消耗后较为吃紧,大部分地区一般预算收入同比下滑,因此我们认为基建后续有提升空间,但增速也不会很快。
长期来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未来城镇化政策的发力点将主要是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疏通经济循环,而非房地产投资与传统基建投资。
我国居民消费的GDP占比一直显着低于发达国家,政策面将大概率长期坚持“房住不炒”,减少高房价挤出效应,释放消费需求(参见前期报告《如何理解新形势下的“双循环”》)。目前,我国总人口城镇化率一直明显高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2019年缺口为16个百分点),已成为阻碍经济循环、限制居民消费的重要问题。与促进农民进城买房等传统城镇化政策(更有利于地产、基建)相比,通过取消和减少落户限制、促进“居住证人口”市民化来提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政策将更能增强归属感、激活消费潜力,并提高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效率从而为产业升级提供更有利的支持,政策空间更大、边际效果也更 健康 ,也一直是政策支持的重点,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的通知》(2016)和《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 社会 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2019),国家发改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2019)、2019年和2020年新型城镇化重点任务等。
3.2. 制造强国是永葆昌盛的关键
本轮疫情对经济固然带来了挑战,但也为“中国制造”与“中国智造”的龙头带来了机遇:
第一是行业集中、结构优化。 疫情对 社会 经济的全方面冲击,客观上成为一种测试企业质地的“试金石”,使得一些实力强、效率高、核心竞争力和风险抵御能力较突出的优秀企业在危机过后脱颖而出,从而提高了行业集中度、优化了行业结构。
第二是提高效率、激发潜能。 危机虽然对企业的营收、利润等各方面产生了冲击,但也激发了企业潜力,倒逼其调动资源、提高效率、创新成长以应对严峻的形势和巨大的压力、跨越周期,从而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今年1-8月,我国制造业营收利润率5.54%(今年1-8月累计利润/营收),与去年同期的5.46%相比未降反升。
第三是制度优势、内需保障。 中国疫情防控高效、经济生产与 社会 生活的恢复领先全球,这为一些需求主战场在国内的龙头企业提供了“主场优势”,使其相比同行业的海外竞争对手需求更有保障。当前国内消费虽复苏进度弱于生产,但仍在持续回升、并未对生产形成明显拖累。今年上半年我国GDP累计同比-1.6%,但明显高于欧美日等主要经济体。
第四是转危为机、开拓海外。 今年海外生产和销售受到疫情冲击大,国外企业竞争实力受损相对更严重,这客观上有利于中国企业获取更多的全球市场份额。年初至今中国累计出口总额相当于美国的109.7%(去年末为98.9%)、欧盟的110.68%(去年末为104.53%)、日本的394.93%(去年末为354.80%)、韩国的486.61%(去年末为460.96%)、越南的902.68%(去年末为948.75%)、印度尼西亚的1523.50%(去年末为1492.25%)、菲律宾的3915.02%(去年末为3524.02%)、墨西哥的611.01%(去年末为542.54%)。这表明中国在全球出口市场上的份额较主要出口国/经济体都有所扩张(除越南以外)。
本轮疫情过后,随着低端过剩产能出清更加彻底、经济隐患更早暴露、产业结构升级更进一步,会有一批优秀的中国企业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一些“我国第一”的制造业龙头会向“全球第一”迈进,这同时也会大大增强未来经济复苏的持久性。我们认为,地产、基建复苏带动的产业链边际改善终将收敛,制造业的自我革命才是永葆常青、国运昌盛之本。
8. 半年狂赚11亿,比尔盖茨都看好的鱼跃医疗能否“跃龙门”
8月14日,全球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已逼近2100万,欧洲多个国家的疫情呈反弹态势。
就在一天前,中国援助巴基斯坦1000台呼吸机移交仪式在伊斯兰堡国际机场成功举行。这意味着中国在支持全球抗疫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力量。
在江苏,诞生于镇江丹阳小渔村的鱼跃医疗作为目前呼吸机产量最大的企业不得不提。
目前中国约有992家呼吸机生产企业,真正拥有进出口业务的公司只有90家。达到欧盟CE认证的不足10家,同时达到美国FDA的EDA应急审批的只有2家,鱼跃医疗就是其一。
从过完年之后开市,鱼跃医疗就在资本市场受到了热捧,从200亿涨到了400亿,市值已经暴涨了约一倍。按照目前的趋势,鱼跃医疗的老板吴光明身家今年可能有望突破500亿。
然而就像前阵子疯狂炒作的口罩一样,“肆虐”的疫情虽然彼时让呼吸机成为抢手货,但各国新冠疫苗的研发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
2019年业绩增速堪忧的鱼跃医疗今年明显受益于突然爆发的疫情“一飞冲天”。问题是,疫情过后,鱼跃医疗呼吸机等医疗器械这门“生意”的未来又在哪里?
在新冠疫情的“助攻”下,医疗器械概念股持续火爆,鱼跃医疗交出了一份靓眼的中报“成绩单”。
8月14日晚间,鱼跃医疗发布2020年半年度业绩报告。公告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34.21亿元、净利润11.19亿元、扣非净利润10.23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也是鱼跃医疗自2008年上市以来,半年报中首次实现净利润增速超过100%。
摊开财报,不难发现,海外业务增长是鱼跃医疗增收又增利的主要原因。上半年,鱼跃医疗外销收入首次超过10亿元,这一数据是去年同期数据的近三倍。
而在种类上,国内的雾化器、轮椅车等产品因疫情影响,业务量有所下降,而呼吸类、制氧机、红外额温枪、血氧仪等产品,以及消毒、感染控制类防控产品出货量增幅较大,但国内区域销售增长幅度不大,增幅为12.56%。①
受益于疫情,2019年因去库存而拖累公司业绩的制氧机和呼吸机业务,在2020年疫情中成了抢手货——医用呼吸与供氧产品实现了11.6亿的销售收入。
此外,鱼跃医疗2020年上半年录得经营性现金净流入23.7亿元,是2016年至2019年四年经营性净现金流之和。这一数据也在说明着一个问题,公司产能较为紧张,下半年鱼跃医疗的业绩可能还将有较大增长。
值得关注的是,比尔盖茨的私人投资公司喀斯喀特有限责任公司在第二季度新进入公司前十大股东名单,位列第十大股东。
另有中信建投、中信证券两家券商自营资金在2020年6月末进入前十大股东名单,分列第五大股东和第七大股东。②
暴涨的订单数量、世界首富和机构持续看好,受利好消息刺激,17日鱼跃医疗股价上扬,截止20日收盘36.83元。
鱼跃医疗实际控制人吴光明家族也以27.5亿美元的身家,位列2020福布斯中国医疗 健康 富豪榜第28位。
鱼跃医疗是一家以提供家用医疗器械、医用临床产品以及与之相关的医疗服务为主要业务的公司,研发、制造和销售医疗器械产品及提供相关解决方案是公司核心业务。
半年狂赚11亿的背后其实是抗疫对业绩的提振,然而疫情终将过去,这种突发事件带来的短期业绩剧增虽然给了鱼跃医疗一剂强心针,但到底能持续多久,或许还是个不定数。
随着国外疫情的演变以及爆发,从口罩股到呼吸机概念股,借助炒作东风多数企业都创造了资本神话。
3月2日,央视新闻报道,”要加快补齐我国高端医疗装备短板,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高端医疗装备自主可控。“
次日,九安医疗、开立医疗、安图医疗等一众医疗器械股尾盘封死涨停,迈瑞医疗亦表现不俗,而以家用医疗器械着称的鱼跃医疗,当天在高开四个点后一路走低,最终尾盘收绿。
为什么是鱼跃医疗?有业内人士猜测,是因为鱼跃医疗的低端制造身份。
相比之迈瑞医疗的高端医药器械,鱼跃医疗各条产品线技术含量不高,以中低端为主,尤其家用医疗器械通常属于常规用品,技术含量更低,竞争更加激烈。即便是在2019年医疗器械走出不少牛股的行情下,鱼跃医疗的股价依然毫无波澜。
2020年上半年,因国内外疫情防控以及患者治疗的广泛需要,公司无创呼吸机等呼吸类、红外额温枪、血氧仪等检测类与消毒感控类疫情防控产品出货量增幅较大。③
在医疗器械的呼吸机领域,有“无创呼吸机”就有“有创呼吸机”。简单来说,无创呼吸机是面罩式的,而有创呼吸机需要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操作。
在临床上,无创呼吸机一般用于尚能进行自主呼吸的轻中症患者,而有创呼吸机主要用于危重症病人。从应用场景上,就能看出两种产品的技术含量。
作为国内最大的医疗器械生产商、制造商和销售商迈瑞医疗,截止3月末,我国出口有创呼吸机1700台,迈瑞占了60%(据工信部数据)。
其实,鱼跃医疗在医疗器械领域的“存在感”并不强,一直在中低端家用医疗器械产品这片壁垒不强的行业“红海”中挣扎。
根据鱼跃医疗财报显示,2015-2018年,公司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25.09%、25.14%、34.14%、18.12%,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22.67%、37.3%、18.45%、22.82%。换句话说,鱼跃医疗增速明显放缓,且低于预期。
再翻盘一年前的数据,2019年鱼跃医疗营收46.38亿,同比增加10.8%,净利润7.47亿,同比增加2.79%。与今年上半年相比,鱼跃医疗虽然获得了“意外”的发展机会,但也让它缺乏长期想象空间。④
与此同时,研发费用上的孱弱或许也佐证了鱼跃医疗在专业实力上的不足。
根据财报显示,从其2018年第一次披露研发费用开始,其1.52亿元的总研发成本低于当年5.37亿元的销售费用。这种重销售、轻研发的企业发展策略让它很难拥有长线的行业优势。
可见,鱼跃医疗的高速增长态势以及它在大众眼中的“爆红”其实是特殊环境下的特殊产物,医疗相关概念股的“风口”之下,“撞大运”鱼跃医疗到底是就此腾飞还是“昙花一现”?没人能给出准确的答案。
回归到一家企业本身,看研发无疑是判断专业实力最重要的标准,但是对于鱼跃医疗这家公司来说,仅仅看研发或许还不够。
2019年4月18日,吴光明辞去总经理职务,并提名公司副董事长、其子吴群担任总经理。虽然吴光明的突然辞职令市场措手不及,但随着他深居幕后,笼罩在鱼跃医疗身上的产品短板、粗放并购、业绩增速乏力、实控人违规受罚、质押等疑云并没有消散。
与之相对的,这些不确定感也在反噬着鱼跃医疗的投资价值。
白手起家,一步步把自己的企业做强做大,个中翘楚鱼跃吴光明也是资本市场的运作高手。
在媒体的报道中,吴光明都是以鱼跃医疗董事长的身份示人,但其实他还是多家上市公司的实控人和创始人。
据不完全统计,“鱼跃系”至少涉足6家A股上市公司,除了控股鱼跃医疗、万东医疗,还有花王股份、宝莱特、郑煤机和云南白药等。
2017年7月16日,吴光明涉嫌内幕交易“花王股份”股票,以及利用控制他人账户短线买卖自己公司“鱼跃医疗”、“万东医疗”股票而被证监会罚没近3700万。
涉嫌内幕交易被立案调查,公司股价也随之一度大跌,至今投资者心中的阴影还未抚平。不过,这还不是全部。
从2016年开始,吴光明希冀与通过并购拥有核心技术的医药企业,实现企业的快速成长,不断扩大鱼跃医疗的版图。
然而高溢价并购的逻辑却给公司带来了大额商誉,商誉从之前的不足2000万元增加至数亿元,让人直呼看不懂。
2016年11月至2018年6月,鱼跃医疗分两次完成对上海中优的100%控股。而上海中优2017年和2018年这两年的业绩承诺均属于精准达标,仅比承诺值多22万元和300万元,难言优秀。
2019年以来,鱼跃医疗又连续实施两笔投资。拟以自有资金 3742万元收购苏州六六视觉 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95.95%的股份;以4200万元认购江苏视准医疗器械有限公司20.96%的股权。
而这两家公司的业绩也实在不敢恭维,一个资不抵债,一个净利润常年在0元左右徘徊。也就是说,鱼跃医疗高溢价购买了盈利能力差、资不抵债、财务真实性存在重大疑问的标的资产。
更加尴尬的是,一直标榜我国规模最大、产品种类最丰富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鱼跃医疗在2019年12月4日被爆登上了监管黑榜。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药品审核查验中心发布飞检通报显示,鱼跃医疗的超声雾化器存在一般缺陷9项。
而缺陷程度等级一般分为四种,鱼跃医疗的9项缺陷无不体现着生产粗放、管理混乱、缺乏标准等漏洞。更可怕的是,这也不是鱼跃医疗第一次被罚。⑤
要知道,患者身心 健康 寄托于医疗器材,过硬的产品是企业生存红线。众所周知,食安无小事,那医疗安全就更无小事。
在市场激烈的红海竞争中,鱼跃医疗从一家城镇小企业做到与进口大品牌平分秋色的民族品牌着实不易。但想要鱼跃龙门,腾身九霄,不单靠凭风借力,更要有数年如一日,不能半点马虎的雕琢产品之功。
*图片来源网络,资料来源备注:
①:第一 财经 ,《鱼跃医疗“疫情考”:经营现金流半年超四年,盖茨公司“潜入”》,2020年8月16日。
②:福布斯中国,《鱼跃医疗上半年净利增长超100% 比尔·盖茨的QFII买进》,2020年8月17日。
③:蓝鲸 财经 ,《风口上飞起来的鱼跃医疗,重销售轻研发的隐患不容忽视》,2020年5月11日。
④:环老虎 财经 ,《重销售,轻研发“疫情”下的“炸子鸡”鱼跃医疗顶的起50倍估值吗》,2020年3月31日。
⑤:蓝鲸 财经 ,《鱼跃医疗的六个看不懂,吴群冷思:做空蒙冤VS自作自受》,2019年12月11日。
9. 疫情对医药行业细分领域影响不一
生产线满负荷运行
根据国家卫健委的部署,本次疫情防控措施包括事前防控、诊断、治疗三个方面。防护所需的器械、一次性耗材、诊断及消毒等相关产品方面,主要包括体温计、口罩、消毒液、手套、防护服、采血、注射等耗材。
疫情检测方面,主要涉及直接与新型冠状病毒相关的检测试剂盒,其次是按照发热门诊的流程会使用到的血常规、感染程度炎症因子检测等设备与产品。
诊断方面,截至目前已有5家企业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产品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特殊审批通过。此外,另有20多家公司完成诊断试剂研发,正在报批过程中。目前,华大基因、达安基因等公司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试剂盒应急审批通过,万孚生物、透景生命、凯普生物、硕世生物、热景生物等企业均已完成研发,正在申报。
根据目前发热门诊诊疗流程,迈瑞医疗、安图生物以及万孚生物等企业的体外诊断试剂需求量上升。
从各地耗材供需情况看,一线医用耗材短缺,紧缺医疗物资包括防护服、医药外科口罩、N95口罩、防护眼镜、防护面罩、正压隔离衣、消毒液、一次性鞋套、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乳胶手套等物资。
鱼跃医疗、蓝帆医疗、英科医疗等A股公司具备相关业务。鱼跃医疗相关人士表示,目前24小时开机生产,全力保障呼吸机、制氧机、温度计、血氧仪等产品的生产和发货,并保障防疫用医疗器械及中友利康消毒产品的生产。公司于1月28日向武汉市捐赠200万元无创呼吸类产品,用于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
蓝帆医疗拥有医疗手套、 健康 防护手套、急救包、医用敷料等医疗防护产品线。公司称,疫情期间公司向武汉无偿捐赠医疗级防护手套100万只。同时,山东车间8条全自动生产线满负荷运转,开展各项防护物资的生产、调配和运输工作。
英科医疗是一次性医疗耗材和医疗耐用设备制造商,主要产品包括一次性手套、轮椅、冷热敷、电极片等护理产品。公司表示,捐赠了共计35万只医用手套和400件手术服,后期会继续捐赠200万只手套。
干扰素等需求量大增
目前,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特效药依然在研制过程中。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诊疗方案,确诊病例的相关治疗药物包括抗病毒类、抗生素类、激素及中成药四个大类。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及武汉同济医院诊疗指南,相关用药有干扰素、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奥司他韦、阿比朵尔;抗菌类药物包括阿奇霉素、阿莫西林、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厄他培南等,以及中药及中药注射剂等。
从干扰素、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奥司他韦、阿比朵尔、厄他培南这些产品的市场竞争格局看,国内厂家基本不超过3家。部分中药及中药注射剂为独家品种。例如,连花清瘟胶囊、金花清感颗粒、血必净等。
除了抗生素、激素类药物的使用,提高患者自身免疫能力是重中之重。依靠药物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方面,血制品中的静丙可以提高患者血液中的IgG水平,增强机体的抗感染能力和免疫调节功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患者目前接近1.4万名,静丙的需求量大增。
华西证券指出,2019年国内静丙批签量占比在10%以上的企业主要包括天坛生物、泰邦控股、上海莱士、华兰生物等,合计占据市场65%的份额。从目前情况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使得短期需求量增大,而供应不足。供给方面,内地静丙连续4年批签量稳定,维持在1000万瓶以上(按照2.5g规格计算)。受2020年春节时间较早影响,截至1月24日全国静丙批签量为49.5万瓶,供给明显不足。
血管活性药物放量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试行第四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指出,在重型、危重型病例的治疗中,注重循环支持,在充分液体复苏的基础上,改善微循环,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必要时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
其他治疗措施方面,可根据患者呼吸困难程度、胸部影像学进展情况,酌情短期内使用糖皮质激素,建议剂量不超过相当于甲泼尼龙1-2mg/kg·d;可静脉给予血必净100ml/日,每日两次治疗;可使用肠道微生态调节剂,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预防继发细菌感染;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考虑恢复期血浆治疗。华西证券分析认为,上述治疗措施所需药品分别涉及国药一致、现代制药、红日药业。
10. 如果对比三诺和鱼跃血糖仪的话,哪个好一点
实在要对比的话,那肯定是三诺血糖仪更好,毕竟三诺比鱼跃早做血糖仪,这类需要看公司的本质。而不是什么火就卖什么。三诺从2002年成立开始,就一直研究这块了,专业性超级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