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普洱茶红印、黄印、绿印、蓝印的含义是什么
普洱茶属于越放陈旧越好的茶类,因此现今有众人以标榜普洱的年限为荣,追求年限长久的普洱茶,普洱茶这就涉及到如何辨别普洱茶陈期。以下的方法仅供普洱茶爱好者参考:
1、1950年之前:这个时期称为号级茶,俗称“古董茶”如百年宋聘号,同兴贡饼,同庆号,同昌老号,宋聘敬号。通常都有一张糯米纸,印上名称,就是“内飞”。
2、1950年~1968年:所谓“印级茶品”就是包装纸上,“茶”字以不同颜色标示,红印为第一批,绿印为第二批,黄印为第三批。
3、1968年之后:此时茶饼包装不再印上“中国茶叶公司”字号,改由各茶厂自行生产,统称“云南七子饼”,如:雪印青饼,73青饼,大口中小绿印,小黄印等……
中茶普洱茶红印、黄印、绿印、蓝印的含义?
红印:
看完本文,喝杯茶再走咯。
本文来源于石昆牧《经典普洱释义》
⑵ 普洱茶的红黄绿印有何含义是品级分类吗
在普洱茶界,红印、绿印皆是如雷贯耳的名字,无人不识。印级茶中的一哥红印圆茶称霸市场,近年市场价更是突破五位数,目前已超过四万港元一片。
普洱贵在越陈越香,这是近百年的漫长时间证明的。云南普洱茶驰誉世界,除了无以伦比的茶性品质,在某种程度上还得感谢香港人和台湾人。香港酒楼早年供应普洱茶,一些酒楼业者不经意间成为普洱老茶的最大持有者,并见证了普洱由青涩向甘醇的转化,随后台湾人的炒作让全世界认识了普洱茶,1995年,台湾邓时海先生的《普洱茶》一书面市,现时内地市场上流通的普洱教科书大多来自台湾。随着普洱热延烧内地,一些云南茶界人士也卷入这股洪流,或为专家,或为茶商,或为茶人,指斥台湾人宣扬普洱玄学,并对台湾人宣扬的普洱知识提出质疑。一直令诸多普洱爱好收藏和品尝者不得其门而入的普洱茶断代问题成为争论焦点。有茶人指出,台湾人对普洱茶的炒作带有明显的商业色彩,为了抬高市场价位,几乎所有的老茶的年份均提高了十年。以红印圆茶为例,大部分的茶书均认为此茶为1940年佛海茶厂(勐海茶厂前身)建厂时压制的,云南茶人邹家驹提出质疑:‘中茶牌’最早于建国后启用,如何能在国民党时期压制呢?这场年份之争尚无定论,以下印级茶的年代暂时以云南茶人的意见为准。
红印圆茶
茶厂:勐海茶厂
茶山:易武茶山
陈期:55年
色泽:深栗油亮
茶香:兰香
茶韵:陈韵
味道:微甜
红印圆茶之所以称其为红印,皆因其茶饼内飞为红色八中印记绿色茶字,且茶饼的外纸正面皆印着“八中茶’这‘茶’字为红色字。中茶公司所产的普洱茶品,多年来品类极多,外包装而冠以‘八中茶’标志且又‘茶’字为红色者,只有红印普洱圆茶和红印云南沱茶,是为空前绝后。红印普洱圆茶除了其身世价值外,茶品品质亦属现代普洱茶中鹤立鸡群者。茶菁来自易武正山,肥硕饱满,颜色栗红,茶面油光,茶汤透红及叶底柔软、新鲜等品质保证外,茶内飞大都埋在茶饼中央,是古老的传统工艺旧式压模制造。港台地区所称红印普洱圆茶始于1942~1949年,且有无纸红印、有纸红印、早期红印和后期红印。当时印刷均使用木刻版,用木模印之于纸上,由于该木模使用时间一长,木模上的字体渐渐地有了毛边,于是就对字体进行修版。较早期者如古董茶未包纸,如无纸红印,而早期者八中茶标记字体笔划粗大,后期者都略为细小,且较死板刚硬一些。另外,最值得注意的乃是市面所流行的‘红皮绿骨’之假红印,以及坊间所谓的再造红印、70年代红印以及新红印等一些怪红印称号。一般专业业者所称之红印一律皆称正红印,绝不乱造假也不夸大,自圆其说。
绿印圆茶
(蓝印甲乙级)茶厂:勐海茶厂
茶山:勐海茶区
陈期:55年
色泽:暗色油光
茶香:野樟香
茶韵:陈韵
味道:略涩
绿印圆茶和红印圆茶一样,内放之纸张同为八中内飞,而外包装之茶字为绿色,故名叫绿印,该茶品早期和红印同为姊妹茶品,只因某些报道及不正确的观念而产生红印较好、绿印较不好之别,而价钱差一倍。早期绿印圆茶乃范和钧厂长在勐海附近采得的上好茶菁制成圆茶,由思茅到巴达山一带也包括了南糯山(最老的栽培型茶树之王),传统制作及栽种皆以大叶种古老茶园之茶菁为主,所制造生产之茶品皆非常出色。就在当时为了分级而采用甲、乙两级法,结果当时收购的茶菁都是最优良的,因此也失去了分级的意义,然而外包纸已印好了,只好将甲级、乙级盖上蓝色油墨,然而时间经过半世纪,墨水原料褪色,而甲、乙级字样又显现出来,所以也叫蓝印甲、乙级。蓝印和绿印是相同茶品,只是叫法不同而已。后期绿印圆茶茶品比较复杂,尤其到了60年代之后,新茶园逐渐取代了老茶园,灌木新树取代了乔木老树,茶菁品质较早期有了较大差距。后期绿印茶种有分‘无纸绿印’、‘大字绿印’和‘小字绿印’三类。上世纪60年代后期,出现了‘云南七子饼茶’这个名词,也渐渐取代绿印圆茶的品牌包装。
圆茶铁饼
茶厂:下关茶厂
茶山:易武茶山
陈期:45年
茶香:青樟香
茶韵:旧韵
味道:略涩微甜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下关茶厂设计出一套全金属、不必用布袋的改良压模,特别从勐海茶厂调来一批茶菁,压制了第一批圆茶铁饼。圆茶铁饼出厂后运销西藏、新疆及香港等地,因为茶饼以金属压模压成,饼身非常结实坚硬,想及时冲泡的无法剥开成碎片;想要送入茶厂存放的,发觉饼身结实度太高,不利于陈化。各地茶商都表示不再欢迎此类茶品。下关茶厂因此暂停了铁模压制生产,这一批圆茶铁饼也就成了空前绝后的铁饼型茶品。
由于圆茶铁饼采用了西双版纳境内六大茶山最好的普洱茶制成,其茶性品质介于红印早期和红印后期圆茶之间,并成青樟香普洱茶品的代表。饼身结实、饼层封闭,饼内茶叶无法接触到太多空气而陈化缓慢,虽然已有四十年陈期,陈韵却比同期的普洱茶来得新。味道表现新鲜而清甜,水性极为活泼,极富青春活力之美。
黄印圆茶
茶厂:勐海茶厂
茶山:勐海茶区
陈期:40年
茶香:青香
茶韵:旧韵
味道:略苦
大约在上世纪60年代初,出现了一种黄色茶字的普洱茶品,被称之为‘黄印圆茶’。这种黄印圆茶数量不多,而且根据饼身大小分为‘大黄印’和‘小黄印’。黄印圆茶是茶厂为了促销茶品、增加商品流通所制造的普洱茶品,是现今七子普洱饼茶的前身,也是现代拼配茶菁的普洱茶品始祖。黄印圆茶的茶菁经过配方拼堆而成,以中壮茶叶为主,掺入嫩芽,成为‘现代改造茶’。黄印圆茶茶饼芽头特别多,经过陈化后转变成金黄色,所以茶饼偏黄,因而特以黄色茶字代表之。黄印圆茶在制作工序中形成了相当程度的发酵效果,茶性已偏向于普洱熟茶特色,普洱原味消失非常严重,水性柔和,味道微甜,喉韵甘润。
⑶ 茶饼的毛料等级
茶的级别划分:宫廷/特级/1级/2级/3级....9级,有的还有10级,但勐海茶厂只到9级。数字越大级别越低,价格相对越低。具体到毛茶宫廷特级都是茶的金芽为主,特级一芽一叶一芽两叶等,1级是嫩叶,逐渐叶子越大越老,到9级就是老粗叶,10级就会有比较多的茶梗。从口味上讲,级别越高香气越浓,级别越低口感越重。从冲泡上讲,级别越高可冲泡的次数越少,级别越低越耐冲泡。
详解:一块普洱茶饼根据用料等级的数目分为单级茶和拼配茶两种,单级茶就是指用一种等级的毛茶制作,一般的都是用比较高级别的单一制作,如陈年橡山普饼使用2级嫩叶制作的,金针白莲使用特级茶制作的,宫廷贡饼用宫廷级别的茶芽制作;拼配茶主要用数种不同级别的毛茶制作,一般粗老的茶放在里面,背面放些高级的,在饼的正面撒些细嫩的金芽,不仅为了漂亮,而且为了调和滋味,既保证香气,又兼顾甜醇浓厚的口感。比如7262这款是大益拼配茶的典范: 3-6级毛茶压制,面上撒些金芽,口感香气都非常好,被业内人士称为大宗货的高端!勐海茶厂介绍时说是“高单价常规熟饼”。每一种配方都有首先研制成功的年代,就是开头的两个字母。第三个字母表示所用毛茶中主要比例的等级,而不是全部等级种类,否则一长串太罗嗦了。有的厂家不愿意消费者知道这个“唛号”的含义,为的是可以唬弄消费者把粗老的级别的说成是高级别的茶品,以卖个更高的价格,其实这正体现了这些茶厂的制茶技术比较低,区分茶的价位只靠用料的高低;而勐海茶厂大益牌普洱茶决定的价位因素太多了,除了毛料的级别之外,毛料的品种(乔木还是台地/易武正山的还是普通茶山的)、陈放几年制作、发酵程度、拼配方案、常规大总产量还是特制小产量等等,所以对毛料的等级并不过分迷信。并非级别低一定就不好,还要综合考察才能分出高低!
最后一个数字代表茶厂的编号,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茶叶总公司把几家大厂订了个编号,昆明茶厂-1,勐海茶厂-2,下关茶厂-3,普洱茶厂-4,从4以后就没有再定,因为那时候就这四家最好的大厂,后来体制改革,这四家大厂的部分专家和资本逐渐流向个体单立门户,自己给自己编号,造成4之后重复编号的现象。如勐海福海茶厂自己编号为6,普洱古茶有限公司也编号为6,这些就意义不大了。昆明茶厂如今已经散了,曾经很好,是我国解放后人民自己建造的茶厂;勐海茶厂是1940年由法国巴黎大学范和均和清华大学一人,两人都是博士后,在国民党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在勐海建的厂,应该说是最早的机械制茶工厂,原来的都是手工制茶作坊,1973年勐海茶厂又率先开发了人工渥堆发酵技术,发明了速成发酵熟普洱茶,1989年从中国茶业总公司云南分公司脱离启用大益牌,1994年大益牌商标获得注册,2004年历史悠久的勐海茶厂被强势资本收购,现在成为私营博闻集团有限公司麾下的勐海茶厂。业内对勐海茶厂的发酵技术是公认的第一水平!3号下关茶厂制作生普洱沱茶第一。1-3号都是西双版纳的厂家。4号普洱茶厂是思茅地区(除西双版纳第二大产区)的大厂。
大票是茶出厂的标示,503就是05年第三批茶,大益牌特制茶只做一批,哪年做的就是几零一,如宫廷贡饼501,并非说还有502,只有一批!06年就不再生产了。因为不进所用的原料有限,而且大益普洱茶做茶的原料都是陈年至少一年的毛茶,有的是3年的毛茶(如7742青饼),所以怎么可能很多每年都有呢?市场上到处都说自己的茶庄里有,价格又那么低,大家想想也就明白了,根本不可能的事儿!批次越小,距今约早,价格越高,就因为自然陈化的缘故。
比如[501]7572: 2005年第一批 75年的配方/7级毛茶/勐海茶厂的普洱茶
普洱茶物语
六大茶山:革登茶山、莽枝茶山、倚邦茶山、曼撒茶山、蛮砖茶山、攸乐茶山,为云南古代六大茶山
内飞:1950年之前的“古董茶”内通常都有一张糯米纸,印上名称,就是“内飞”。
印级茶:也就是包装纸上,“茶”字以不同颜色标示,红印为第一批,绿印为第二批,黄印为第三批。
干仓:指通风、干燥及清洁的普洱茶存放仓库,其存放的普洱茶叶为自然发酵,发酵期较长。
湿仓:通常指放置普洱茶较潮湿的地方,如地下室、地窖,以加快其发酵的时间和速度。
号级茶饼:为辨别茶饼、茶叶年代、级别、生产厂的编号,如:8582饼为(前两位数85为85年出品,第三位数8为8级茶,最后一位数2为勐海茶厂的代号),茶厂代号:1、昆明茶厂,2、勐海茶厂,3、为下关茶厂
铁饼:压制得比较厚实、坚硬的茶饼叫铁饼,和相应的“火烧饼”等同为工艺流程上的名称。
中茶牌:茶饼的外纸正面标志为8个“中”字围绕着“茶”字,为中国土产畜牧进出口公司云南茶叶分公司商标。
大益饼:云南西双版纳勐海茶厂商标,“大”字中间有个反白色的“益”字,根据不同级别和年限分有不同颜色的商标,如“红印”“蓝印”“黄印”等。
普洱散茶:制茶过程中未经过紧压成型,茶叶状为散条型的普洱茶为散茶。
七子饼茶:扁平圆盘状,其中七子饼每块净重357克,每七个为一筒,每筒重2500克,故名七子饼。
砖茶:长方形或正方形,250克-1000克居多,制成这种形状主要是为了便于运送。
沱茶:形状跟饭碗一般大小,每个净重100克、250克,现在还有迷你小沱茶每个净重2克-5克。
金瓜贡茶:压制成大小不等的半瓜形,从100克到数百斤均有。
千两茶:压制成大小不等的紧压条型,每条茶条重量都比较重(最小的条茶都有100斤左右),故名:千两茶。
广云贡饼:除云南省外,广东省也生产少量的普洱茶,有部分所用的茶青调拨自云南省,而部分则是广东省所生产的茶青,也称之为“广东饼”。大部分广东饼的普洱茶,在60年代后都是用广东的茶青或云南茶青和广东的茶青拼配后制成饼,故名:广云贡
纪念饼(砖、沱):为纪念某个事件所特别制作的小批量茶叶,带有相应编号和证书,较有名气的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成立50周年纪念茶。
普洱茶名品
位于当今西双版纳境内的古“六大茶山”在昔日繁荣鼎盛时期,经营茶叶的商人开设制茶的商号、茶庄遍及各个茶山,创造出的普洱茶传统制作手工艺达到了顶峰,制作的普洱茶及其品牌留芳古今。由于品质超群,倍受欢迎,还获得了清朝皇宫赐扁嘉奖。
金瓜贡茶
普洱金瓜贡茶,是现存的陈年普洱茶中的绝品。港、澳、台茶界称其为“普洱茶太上皇”。该茶生产始于清正七年(1729年),选取西双版纳最好的女儿茶,以制成团茶,散茶和茶膏敬贡朝延。金瓜贡茶或金瓜人头贡茶,据传均由未婚少女采摘的一级芽茶。采摘的芽茶一般先放之于少女怀中,积到一定数量,才取出放到竹篓里。这种芽茶,经过长期存放,会转变成金黄色,故人头贡茶亦称金瓜贡茶或金瓜人头贡茶。其制作时间已有200多年历史,此品加工者为普洱贡茶厂,原料及初制出自西双版纳倚邦茶山。
福元昌圆茶
倚邦和易武两大茶山,曾演绎了清代普洱茶最为辉煌的篇章。创于光绪初年的“宋云号”、“元昌号”两个茶庄均在倚邦、易武两个茶山。其中“元昌号”设在易武的茶厂名为“福元昌号”,专门采用有别于倚邦小叶茶种的易武山大叶种茶精制而成。现最古老的“福元昌圆茶”,产于光绪年间,已历时100多年左右。《普洱茶记》云:“百年福元昌圆茶,享‘普洱茶王’之誉。
同庆号老圆茶
清代中、后期,倚邦茶山没落,易武茶区崛起,云集了云南当时众多茶商,他们设厂制茶,引进先进制茶工艺,以大叶茶种的阳春细嫩白尖制茶,使易武从产茶量和茶质两个方面都一跃为古代西双版纳版纳六大茶山之冠。同庆号茶庄于1736年在易武设厂制茶,在易武的制茶历史就达百余年。
同庆号圆茶分为内票和内飞两种,1920年以前是“龙马商标”,之后则是“双狮旗图”,两者以1920年以前的茶品为绝品。采用最好的竹箬包装,表面是浅金黄色,捆绑所用的竹篾及竹皮,颜色与竹箬相若。同庆号老圆茶的特点为幽雅内敛,绝冠群伦,是极柔和性的优美茶品,被视为国家级绝品,享有“普洱茶后”的美誉。
杨聘圆茶
在清朝初期及之前的漫长岁月中,在茶文化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却是倚邦茶山,以种植小叶茶而着称。杨聘号茶庄建于民国初年,以倚邦小叶种茶为原料,其所制“杨聘圆茶”现存较少,其饼身较小,直径约19公分,每饼重约280公克,每饼有一张5 X 6.8公分立式内飞,白底红字内文有“本号开设倚邦大街炼提透心净细尖发客贵商光顾者请认明内票为记”及“杨聘号”等字。据专家考证及品评、“杨聘圆茶”现存最陈者为60年左右,其茶汤清香,水薄微酸,是典型的倚邦小叶种的普洱茶品。
同心圆茶
同心圆茶有“早期”和“后期”之分。是同心号茶庄所制,同心号茶庄创办于1733年,原名为顺祥号,亦称中信行,设厂于易武镇。清朝时所产茶品目前已绝迹,现存均属1921-1949年间的圆饼茶。1921~]934年间所产的同心兴圆茶称之为“同兴早圆茶”。1935~1949年间的则称之为“同兴后期圆茶”,这一时间所产的同兴圆茶都各有少量,且又均为绝品。
无论早期还是后期,同兴圆茶的内正都有这样的文字“本号未办易武倚邦山松顶上白尖嫩茶”(曼松顶上茶园,在旧时就是高品质茶叶的代名词)。
192l年前后,同兴号茶庄产茶500担,是当时的茶叶豪门之一。设厂于易武,用倚邦之茶菁为源料。现有同兴圆茶,早期者陈期70多年,后期者亦有60余载。两者之间茶性相袭,是倚帮普洱茶的代表,又可显示出同兴号茶庄制茶技艺非凡。
同昌圆茶
同昌号茶庄始创于同治七年(1869年),该茶庄几度易主,茶品名有三种。最早原昌号圆茶已不复得,至今所存者皆为30年代后的标明“主人黄文兴”或“同昌黄记主人”之茶品。“同昌圆茶”品质最好,饼身厚实并呈深栗色,条索扁长,白毫粗硕,可明显看出梗叶一体的茶菁,自然美观,油面光泽极佳。同昌圆茶和同昌黄记圆茶使用的是易武茶菁,但据品茗大师们品鉴,应都为倚邦茶品。
鼎兴圆茶
产于1940年勐海茶厂。鼎兴号茶庄专生产高级普洱茶品着称。现行世有鼎兴圆茶,有红圆茶、蓝圆茶和紫圆茶三种,其区别因内飞颜色的不同。红圆和蓝圆,品质相似,陈期都在60年左右,是普洱茶精品,而紫圆则品质欠之。红与蓝,茶饼颜色较深,成暗红色,条索卷实,油面光泽,且饼身较薄,紫圆饼身颜色较淡,茶叶多为单叶老茶菁,油性少,条索揉卷较松,还参杂了许多黄薄之叶,且是普洱茶中饼身最厚者。鼎兴红、蓝圆茶内票的注册商标为“星月”图案,暑“本号选办正山细嫩雨前春尖芽茗加工揉造发行有防假冒特印为记”等字样。(“正山”本意是易武山,旧时易武茶山以产“阳春细嫩白尖”而出名。)
可以兴砖茶
可以兴砖茶庄1925年由周文卿创办。30年代中后期是其黄金时代,每年产茶约1200担左右。可以兴砖茶是用细黑条索,上好的勐海普洱茶菁制造的,它堪称黑色普洱茶的标本。在台湾、香港等地尚有极少的产于40年代末期的可以兴砖茶,它用事实告诉人们,在更远的时间段上,勐海民间己开始书写砖茶史了。
鸿泰昌圆茶
鸿昌号茶庄初创于倚邦,是生产经营普洱茶的又一老字号,又是普洱茶外销的急先锋。在30年代,鸿泰号茶庄即在泰国设立了分公司,名为“鸿泰昌号”,后又在香港及南洋各地设立了代理公司,堪称普洱茶历史上的第一个宠大的“普洱帝国”。现存的绝品存期有70年之久,且品格直逼任何一种大叶茶种的普洱茶极品。鸿昌茶庄的总部一直设在倚邦。消失于人民公社成立之后。设在泰国的鸿昌号至今仍然存在着,以越南、泰国、缅甸等国的茶菁制鸿泰昌普洱茶品,故“鸿泰昌圆茶”是“边境普洱”,即最为普通的普洱茶的代表,是一个孤悬海外的普洱茶王国。在海外,仍存在着一个中国人开设的普洱茶王国,这的确是一件有意味的普洱精神。
红印圆茶
红印圆茶又称现代普洱贡茶,始制于1940年范和钧创办佛海茶厂之时。其饼茶内正均为红色印记,且茶饼的外纸正面都印着“八中茶”中茶公司标志。在八个“中”字组成的圆圈内,有一红色“茶”字。在中茶公司所产的普洱茶品中,而冠以“八中茶”标志者且又“茶”字为红色者,只有红印普洱圆茶和红印云南沱茶,是空前绝后。
红印普洱圆茶除了其身世价值外,茶品品质亦属现代普洱茶中的上乘之品。除了茶菁肥硕,条索饱满,颜色粟红,茶面油光、茶汤透红及叶底柔软新鲜等品质外,其中茶内正完全埋在茶饼中央,是旧式压模制造,使用古老制作工艺,无不是脐臼圆型饼茶,茶汤厚酽、有兰香或野生樟香味,红印圆茶,是勐海茶厂得以在现代普洱茶史上笑傲群雄的依据之一。
绿印圆茶
绿印圆茶系勐海茶厂40~50年代制作的茶品,是“红印”的姊妹产品。勐海绿印圆茶有早期和后期之分,早期绿印圆茶也叫“绿印甲乙圆茶”或“蓝印甲乙圆茶”,早期绿印无论在陈香、樟香、滋味、茶气等方面都是一流的。后期绿印其指是50~60年代勐海茶厂所产的大批量普洱茶。有一部分茶品,是用新树茶菁制造,但仍以生茶方式制造,被称之为“绿印尾”,在普洱茶极品中,有极高的典藏价值。
无纸绿印圆茶
勐海无纸绿印圆茶,是勐海茶厂在50~60年代生产的普洱茶等系例产品。“无纸绿印圆茶”属后期绿印之一,是当今普洱茶界的收藏家们眼中的珍宝。该产品采用勐海的乔木茶树的茶菁为原料,以生茶方式制成,因此又被称之为“绿印头”与“绿印尾”相对,品质各异,优者可与红印圆茶媲美。
红莲圆茶
“勐海红莲圆茶”是勐海茶厂所制的无纸绿印中的极品,以易武茶菁为原料,是三至五等较嫩者。该茶品水性厚滑,味道微甜,喉韵甘润,有兰香已至舌面生津之境,逐特将其命名为“红莲圆茶”。
红莲圆茶是以传统压模制造,茶身比一般茶饼宽大,但较薄,茶饼呈不规整圆形,有的甚至是椭圆,饼身有压模痕迹,茶叶条索细长,金色芽头掺夹其中,茶面呈灰绿色,但有油光。典型的无纸绿印茶面颜色,台湾品茗大师们视其为“绿印头”中最好的普洱茶品。
黄印圆茶与七子饼茶
“云南七子饼”,其实就是现代绿印普洱茶茶品,是由勐海茶厂50年代未所产的,被称之为“现代拼配茶菁的普洱茶品始祖”的“黄印圆茶”。黄印圆茶,由于毫头多,陈化后都转变为金黄色,是以茶饼呈黄色,故其外包纸标记八个红色中字组成的圆圈中“茶”字为黄色,而内正标记为绿色“茶”字。
60年代以“黄印圆茶”之拼配工艺。勐海茶厂推出了中茶牌圆茶的替代品,“云南七子饼”。在“七子饼”中,以勐海茶厂生产的“红带七子饼”和“黄印七子饼”最具代表性。“红带七子饼”产于70年代,以生茶制成,“蓝印七子饼”产于80年代,是轻度熟茶拼配。
“红带七子饼”,在港台及南洋的华人世界中,往往被视为“中秋团圆”的象惩,故国家园梦,一饼以系之,茶情、乡情、家园情,普洱茶是寄托。该产品品牌却是无价之宝,畅销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是外销出口免检产品。
勐海女儿茶
勐海现代女儿茶,香港茶商称之为“白针金莲”。该产品是勐海茶厂70年代所产。
白针极品,茶菁颜色为青栗色带金色芽子,有薄薄的白霜,闻有淡淡的荷香,以二三分轻微熟茶或生茶制成,是最高级的现代普洱茶品之一。茶汤砂滑,回甘生津、茶气强、茶韵新,是很值得收藏而让其继续陈化的普洱茶极品。“现代女儿茶”是普洱散茶在当今的杰出代表。
几乎所有喝普洱茶的茶友,都是自饮用熟茶开始步入普洱品茗的世界。渥堆熟茶工艺形成于1973年。其后。由于勐海茶厂卓越的渥堆技术远超业界同行,故坊间的熟茶茶品中,以勐海厂熟茶最受消费者的喜爱。
勐海茶厂生产的制式熟茶,批量生产始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使用的原料来源很广,除勐海县本地外,还有使用临沧等地区的原料。勐海茶厂的熟茶主要产品有各种等级的熟散茶、100克及250克沱茶、砖茶和茶饼等花色品种。其中饼茶主要有以下几种:
7572熟饼
勐海茶厂7572熟茶,是目前可以确定从70年代中期生产于的产品。此款茶品畅销不衰,长期以来都有持续生产,是勐海厂的大宗熟饼。7572所使用的茶材为3~8级茶菁,而以5~6级青壮叶为主,发酵度较高,汤水细甜。
但是,历史上的7572并非全是渥堆熟茶。在1981年,省茶司曾接受香港利安茶行订单,生产了一批7572生茶。
7262与7562砖茶
90年代末期,勐海茶厂研发了一系列新茶品。所知唛号有:7042、7062、7502、7512、7592、7692等。但这些新产品大都没有量产投入市场,只有7262成为新的常规产品并得到大规模推广。此外,7592作为私商定制茶,也曾生产过几批。
7262,现知投产的起始年份应在2000年。此款茶发酵度较低,使用接近宫廷级的金毫细茶撒面,里茶选用3~6级青壮茶菁,外观十分美观,汤质柔口味厚。
按前勐海厂副厂长、拼配师董老师的说法,此款茶品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了,针对高端消费开发的”。在勐海厂的熟茶系列中,此款茶品由于选材细嫩,外形美观、口感浓稠柔滑厚重,被誉为勐海厂的顶级熟饼。
由于7262这一唛号的编号方法与勐海厂其他制式产品不同(其他产品的第二位数字都是5),故经常被消费者混为7562。唛号7562的茶,是勐海茶厂的一款常规熟茶砖。以3~6级茶菁混拼,发酵度较低。早期产品曾使用细嫩芽尖撒面,后期产品则没有这道工序。此款茶的生产历史也很长,历年以来都有生产。
7452熟饼
7452,应与7572同为勐海茶厂在70年代中期开始生产的熟茶。在勐海厂的历史中,7452只在早期有一些生产,后来就逐渐退出市场了。
7452的身世至今还有谜团。有专家认为,7452与7572这两款茶的不同,可能在于茶材拼配时级数高低的差别,7452的拼配等级比较细嫩。另一种说法是,勐海厂老茶人回忆中7452是单片纸盒装的7572。究竟孰是孰非,还要等待历史文献资料的进一步证明。
青饼篇
勐海茶厂生产的制式生茶,使用的原料主要来自版纳州勐海县境内。这一地区所辖的巴达、布朗、南糯、班章等茶山中,遗存有大量清末民国时期遗种的粗耕野放茶。早期的勐海厂青饼,大都使用这种茶菁为制茶原料。80年代中期以后,这些老茶园迅速被改良种灌木新树茶园所取代,并建成了巴达、布朗、南糯山三个基地茶园。
⑷ 普洱印级茶是从什么年代生产的
普洱茶作为商品,过去主要是边销和外销,大多数普洱茶其花色、级别不同饿热均有各自的茶号。如上所说的即为普洱茶的茶号。茶号是出口贸易工作中用于对某种茶品质特点的标识,主要用于进出口业务。但有两点要注意:一、茶号不能用来判断茶业贮存时间的长短;二、不能作为识别经营、生产企业的标识。从1973年昆明茶厂开始试制普洱茶(人工渥堆发酵),于1975年正式批量生产,出口至今已有近30年的历史。在这几十年的贸易活动中,云南茶业进出口公司建立了许多茶号,每一个茶号都包含了特殊的意义:普洱茶茶号代表一种普洱茶的特定品质,是小包装(散茶)、大包装(整件包装散茶)或紧压茶,为某个厂家生产。以普洱散茶的茶号为例,前面两位数为该厂创制该品号普洱茶的年份,最后一位数为该厂的厂名代号(1为昆明茶厂、2为勐海茶厂、3为下关茶厂、4为普洱茶厂),中间二位数为普洱茶级别。
主要是看泡出来茶叶的汤质,汤水清澈,颜色比较一致,均匀。普洱茶呈现出宝石红,玛瑙红、琥珀红,泛青黄或者褐黑的颜色。茶叶泡过之后的茶叶渣,有弹性,叶子伸展度好的比较厚实的是等级比较高的普洱茶。
⑸ 我国六大茶类分别起源于什么时候呢
一、绿茶
绿茶是我国最早创制的茶类,自茶叶正式作为饮料后,其基本加工方法就已形成。当时加工方法较为简单,通常是把野生茶树上的芽叶采回后,稍微轻揉,晒干后即为饮用。
真正意义上的绿茶加工是从公元8世纪发明蒸青绿茶制法开始。唐时开始出现“蒸青团茶”的制法。到了宋代,蒸青团茶又发展为蒸青散茶。元代时,蒸青散茶制法更为精细,在加工过程中,通常按芽叶老嫩分别进行制作。
绿茶炒青制法的精细工艺是在明代形成的。关于炒青绿茶制作方法,虽有唐代“旋摘旋炒”的记载,但炒青绿茶的制法起源于12世纪末叶,在明代形成。利用干热来发挥茶叶的香味,从此绿茶品质有了更大提高。精细的炒青工艺在明代顾元庆《茶谱》、许次纾《茶疏》中都有评述。这种炒青加工工艺,一直沿袭至今。
二、黄茶
现行黄茶的全套生产工艺,约于公元1570年前后形成。
关于黄茶起源,据史料推测,它在公元七世纪就已有生产了。但当时黄茶不同于现在我们说的黄茶,它是由一种自然发黄的黄芽茶树品种的芽叶制成的。如在唐朝享有盛名的安徽寿州黄茶和作为贡茶的四川蒙顶黄芽,都因芽叶自然发黄而得名。
而现在所说的黄茶类,是指经过改进,在绿茶制作程序中加入“闷黄”工艺逐渐演变而来的。在绿茶炒青制造实践中,鲜叶杀青后若不及时揉捻,或揉捻后不及时烘干或炒干,堆积过久,都会变黄;炒青杀青温度低,蒸青杀青时间过长,也都会发黄。所以在炒制绿茶的实践中,就会有意或许无意地发明出了黄茶类茶。这一全套生产工艺,是在公元1570年前后形成的。如黄茶类中产量最高的条形黄茶之一黄大茶,即创制于明代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年),距今己有四百多年历史。
三、黑茶
黑茶当是在明末清初开始制造的,比黄茶为迟。
“黑茶”两字在宋神宗熙宁年代(公元1068-1077年)就出现了,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御史陈讲奏疏:“以商茶低伪,征悉黑茶……官茶易马,商茶给卖。”《明会典》亦有载:“穆宗朱载垕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令买茶中马事宜……收买真细好茶,勿分黑黄正附,一例蒸晒……运至汉中府辨验真假黑黄斤篦。”但16世纪以前的这些记载中的“黑茶”是指由绿毛茶经过加工作色得来的,与我们现在所说“黑茶”(普洱茶、安化黑茶、六堡茶等)不同。
湖南黑茶产地始于安化,安化黑毛茶创制于公元16世纪末期,制造上经杀青、揉捻后再渥堆,而后再烘干;云南普洱熟茶,要经过杀青、揉捻、晒干制成晒干毛茶,而后再经适度潮水渥堆、晒干等工艺程序,加工技术已经相当复杂,当于黄茶之后。
四、红茶
“红茶”一名,始见于明代刘基所撰《多能鄙事》一书(15-16世纪间),陈椽《茶业通史》有述,葡萄牙人科鲁兹神甫于1556年到达中国,1560年左右回国后着书中有言:“凡上等人家皆以茶敬客。此物味略苦,呈红色。”呈红色即指红茶汤。可见1560年以前,就有红茶了。1607年荷兰东印度海船首次运销欧洲的红茶就是福建省崇安县(今武夷山市)星村生产的小种红茶。故可结:福建武夷山首创小种红茶,时间是在16世纪末与17世纪初之间。
首先创制的是小种红茶,由炒青发展而来。日晒代替杀青,当是在炒青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揉捻后发现叶色变红更快,于是逐渐认识了变色的规律。后在揉捻结束堆放片刻,使其发红更明显,质的变化更大,而后炒和烘,则色香味完全改变。工夫红茶是在小种红茶基础上演变而来,清朝董天工《武夷山志》(公元1751年)载有小种和工夫的茶名。小种红茶是鲜叶加工复杂,毛茶加工简单;工夫红茶则相反,简化鲜叶加工,毛茶加工大下工夫,所以叫工夫红茶。
五、白茶
“白茶”一词,有多重含义。现在我们所说白茶一般是指微发酵茶,以“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为加工工艺,不揉不炒,成茶外表满披白毫呈白色,约起源于明代中期,清嘉庆年间(1792-1821年)开始其工艺不断发展,咸丰年间(1851-1861年)得以正式形成。
据宋子安在公元1064年前后所着的《东溪试茶录》中记述,白茶宋代已有,但是当时白茶是指由一种叫白茶茶树品种制成的白茶,其制法与绿茶制法大体相同,并蒸压成团茶。直到明代,以“日晒”为主的白茶制作方法开始出现。明代田艺蘅所着《煮泉小品》(公元1554年)中有载:“芽茶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近自然……”这就类似于现代白茶的加工工艺中“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
据《福建地方志》和茶叶专家张天福《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中记载,白茶早先由福鼎创制于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是以“福鼎菜茶”的壮芽为原料,制成银针,但芽头瘦小白毫不显。约在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福鼎选育出大白茶茶树良种后,于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开始以大白茶芽制银针,称白毫银针。白牡丹继白毫银针之后,最早创制于建阳水吉,后传入政和、福鼎。公元1922年,政和开始创制白牡丹。
而陈椽在《茶业通史》根据相关史料认为,白茶是在19世纪50--60年代创制的。
六、青茶
青茶种类很多,制法繁简差异很大,故关于青茶的起源,学术界尚有争议。程启坤等(2004年)认为,武夷茶的加工工艺,在《王草堂茶说》中有详细的记载:“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武夷炒焙施,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也……”此着作成书于清代前期(注:确切年代不可考,一般认为是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因此武夷茶这种独特工艺的形成,在此时间之前。茶学专家陈椽有考,安溪青茶是福建安溪劳动人民在清雍正年间(公元1723-1735年)创制的,乌龙青茶是在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开始生产的。
青茶制法是从绿茶结合红茶发展而来,先日光萎凋而后炒青、揉捻及烘干。当时工夫红茶品质下降,绿茶遭到印度红茶冲击,销路都不好,影响人民的生活,这就推动了制茶技术的革新,青茶随之出现。
⑹ 福禄贡普洱茶是什么年代
福禄贡普洱茶是唐朝时期开始的。清朝是鼎盛时期。
公元1644年清朝建立,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清王朝的统治势力到达云南,雍正皇帝指派满族心腹大臣鄂尔泰出任云南总督。
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鄂尔泰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的统治政策(废司、设官府、置流宫、驻军队、加强行政统治)。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设置普洱府治,同年在思茅设立宫办的茶叶总店,指派“通判”官员亲自掌管总茶店。
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设置“思茅厅”,辖车里、六顺、倚邦、易武、勐腊、勐遮、勐阿、勐龙、橄榄坝九土司及悠乐土月共八勐地方,裁思茅“通判”,悠乐同知移往思茅,改称思茅同知,六大茶山均在思茅厅辖区内,于是普洱府的思茅厅成了普洱茶的购销集散中心,集市贸易十分繁荣。
(6)广云贡茶大禄印是什么年代产品扩展阅读
1、普洱茶作为皇朝贡品起始于清雍正年间。历史上,普茶唐宋以来就销往西藏,以后历代皇朝常用普洱茶同藏区交换马匹,普洱茶开拓了茶马互市。
2、普洱茶有稳定的销路和市场,需求量增多,加工技术得到提高,便促进了普洱茶生产的发展。
⑺ 普洱茶历史的划分的三个时期
行业内人士把普洱茶近百年历史大致分为号级茶、印级茶和七子饼茶三个时期。
1、号级茶——是指从上世纪初起至1938年创立的“中国云南茶业贸易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止期间的私人茶庄制茶的产品。
主要茶品有:百年同庆号(有马龙、双狮)、贡品同庆号、福元昌号(有紫票、红票、蓝票)、宋骋号(有红票、蓝票)、孙羲顺、贡品同兴号(有厚纸、薄纸)、宋骋敬昌号、敬昌号、江城号、同昌号黄文兴、同昌黄记(有红票、蓝票)、杨骋号、普庆号、车顺号、鼎兴号(有红票、蓝票)、易武兴顺祥号、易武永茂昌、福禄贡、思普贡茗、群记圆茶、猛景号、新兴号、云南河内号等等。
2、印级茶——从1938年中茶公司成立后,生产首批红印圆茶为开始,至1967年,在这期间生产的茶品为印级茶。以中茶公司成立为起点标志,从私人茶庄为主导转变成以国家政府工厂为主导生产茶叶,是一个重大转变,生产的规模和方式、产品的质量和包装特点等都有与号级茶的时代不同,至1967年中茶牌圆茶改为七子饼茶后才有标志着印级茶时代的结束。主要茶品有红印圆茶、绿印圆茶、无纸红印、无纸绿印、大字绿印圆茶、小字绿印圆茶、黄印圆茶、圆茶铁饼等,按资料介绍印级茶大多数茶品都是勐海茶厂制造的。
3、七子饼茶——二十世纪60年代中后期,中茶牌圆茶改名云南七子饼茶为开始,至本世纪初云南各大国营茶厂转制而告一段落。主要茶品有昆明简体字七子饼茶、下关中茶牌简体字七子饼,上两款是早期与印级茶交错生产的,使用的是中茶牌商标。上世纪80年代有:下关中茶牌繁体字七子饼(8653铁饼)、黄印七子饼(认真配方黄印)、大蓝印七子饼、水蓝印七子饼、7542-73青饼、8582青饼、红带七子饼、7532雪印青饼、80年代7542和7582的厚纸和薄纸青饼、88青饼等等。90年代后除了昆明、勐海、下关生产的传统常规茶外,印刷包装还有红大益、紫大益牌子的七子饼。另外,还有后建的大渡岗、黎明等大型茶厂出品和茶商到各大厂订造的七子饼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