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产品生产 > 什么是媒介产品中的意识形态

什么是媒介产品中的意识形态

发布时间:2022-10-10 02:53:03

① 媒介是什么

一、媒介即艺术 “媒介”一词在很多场合下被频繁使用,当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下使用这个词的时候,“媒介”会被赋予各种不同的含义。对“媒介”在各种情况下的含义做出统一的定义是十分不明智的。着名学者麦克卢汉说“媒介即讯息”,他是站在媒介内容的使用者的角度说出这样的定义的。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不是从受众的角度,而是从传播者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媒介:“媒介即艺术。”艺术的定义和媒介的定义一样,是含义丰富而又充满争论的焦点,笔者曾经在论文中发表过如下观点:“艺术是一个符号化的信息传递过程。”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就在于它使用了一套独特的符号系统,美术有美术的符号系统,音乐有音乐的符号系统,影视有影视的符号系统。同时艺术又是一个信息的传播的过程,是艺术家对信息编码,欣赏者对信息解码的过程。从艺术的角度说“传播是一种艺术”,从传播的角度说“艺术是一种传播”。中国传媒大学胡智锋教授也曾提出过“艺术传播”的概念。 媒介在艺术上不仅包括诸多门类的艺术样式,比如报纸包括了文学的样式,广播包括了音乐的样式,电视又包括了美术和音乐的样式等。媒介而且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样式,是一种具有独特符号系统的独立艺术。媒介的符号系统包括了意识形态,媒介经济,社会效应,传媒伦理等。意识形态在媒介的符号系统中不可避免,媒介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必然要受到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约束。媒介正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走向产业化,文化被用来经营,文化也开始直接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媒体要生存就会考虑经济的问题。社会效应也在某种程度上对媒介经济起作用,比如收视率的高低,然而社会效应不仅仅指人们接受信息的行为,同时还包含了使用媒介后的心理效果和行动效果,媒介所十分关注的自身“美誉度”常常和此直接相关。传媒伦理在一定程度上被称为“道德审判”,当新闻事件涉及到价值观的问题,媒体常常善于给出自己的判断。上述的四种符号被艺术化地隐含在媒介传播的信息之中,当受众接受信息本身的同时,它们也在对受众发挥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媒介的符号系统是媒介成为艺术的本质所在,它们被新闻素材所承载,同时它们传达着新闻文本之外的信息,这种信息通常是深层的,是具有“能指”的符号所蕴含的“所指”。 受众的媒介素养决定着受众对信息的解码过程,媒介素养越高,解出的媒介艺术符号也越多。就好比普通观众和美术评论家同时欣赏一幅画,美术评论家往往能解读出更多的隐含信息。笔者认为媒介素养的提高首先要理解媒介的艺术符号系统,要对意识形态,媒介经济,社会效应,传媒伦理等如何在传播过程中发挥作用有清楚的认识。其次要作积极的受众,主动地使用媒介,有效地利用媒介延展我们的感官,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各种媒介信息的轰炸。在后现代的语境里,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在新媒体技术花样百出时,人们更难于找到自我的方向,很容易被不良信息干扰,提高媒介素养变得很有必要,对媒介的艺术化解读能有效地提高对媒介的洞察力,成为积极的受众能把我们的信息通过媒介反馈给传播者,完成传播学意义上的“双向流动”。当然,媒介素养的提高还有赖于受众个体的文化素质和所处的文化环境,文化研究在媒介理论中也具有独特的地位。 二、 媒介与文化 媒介在以往的社会分类中可以被划入文化的范畴中,文化与政治、经济常常被人们并列使用。究竟什么是文化,对文化的定义也是丰富多彩的。在我们对媒介的讨论中,文化可以被定义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具有传播特性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比如说中国有茶文化,在客人进门之后给客人上茶,主人表示礼貌,客人也这样认为,那么上茶这种方式就传播了特定的信息。文化具有了传播特性,不仅仅使文化本身可以在有相同文化的社会中传递,同时也促使符合此文化的信息的传播。媒介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要想使传播更有效,就要了解受众群体的文化,因为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精神层面上的,它影响人们的认知方式。信息刺激人们的感官,引发人们的知觉,参与人们的意识,这一系列的心理学过程都投射出文化的影子。传播者和受众的交流如果建立在相同的文化基础上,那么交流就变得容易,认同感加强,话语方式高度一致,情绪情感易于共鸣。从艺术符号学的角度说,文化是编码和解码的催化剂。 文化对媒介来说是“水”,媒介对文化来说是“鱼”。上文论述了文化的重要性,而媒介对文化的反作用也是十分显着的,没有鱼的水缺少活力,媒介给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我们暂且不讨论是先有文化还是先有媒介的问题,但就电子媒介对文化的作用谈几点看法。首先,电子媒介加快了文化的传播和更替。比如通过各种影视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偏远地区少数民族的文化,这在传统媒体的时代是很难做到的。文化的传承也因为媒介的长期存在而更加容易,但媒介的兼容性和多变性也加快了文化的更迭。第二,电子媒介在文化的塑造上毁誉参半,比如一些影视剧作品用脱离生活的幻想来吸引观众的眼球,在潜意识中改变了观众的价值观。第三,电子媒介在新媒体技术中变得更加深入文化。生活中的角落都开始被各种新媒体占据,手机、移动电视、楼宇电视、网络电视、数字报纸、数字广播等深入我们的文化,文化被媒介占据,好比水中的“鱼”越来越多,看上去鲜活,却没有足够的“水”来滋养,导致文化草根化,文化同质化,文化快餐化。第四,跨文化传播在媒体的帮助下大行其道。各个不同的文化群落分享着对方的文化产品,好莱坞大片像一把利剑横扫全球,而中国电影在美国却影响不大,这和媒体的实力是分不开的。第五,受众在使用媒介的方式上影响文化的发展。受众被动地使用媒介,则低俗内容对受众的影响加大,受众如主动地使用媒介则会强化原来具有的文化,受众在指导下使用媒介则能发展文化。 媒介工作者的文化素养对社会的影响正逐渐加大。随着媒介产业化的进程,和媒介的广泛使用,对内容的监管变得越来越困难。在媒介自律发挥重要作用的时代,对媒介工作者的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是人们社会生活的精神家园,作为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播者,媒介工作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将直接渗透到媒介的文化产品中,受众对文化产品的理解很难达到传播者的批判高度,在一方面加强公民媒介素养教育的同时,对文化在传播者中的依存也要进行考察。传播者不仅要具有优秀的传统文化素养,还要与时俱进地对文明进行传承和发扬,站在时代的前列,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媒介工作者在媒介泛化的时代要注意发掘新的好的文化来充实媒体的内容,用新媒体的发展带动文化的繁荣。传播者对受众的媒介使用尽量给予指导,可以做好内容的分类、分级和专业分发,引导大众文化的发展,进而对媒介的文化需求进行反哺,促进文化高雅化,文化多样化,文化深度化。在内容的制作上谨慎运用意识形态,媒介经济,社会效应,传媒伦理等媒介艺术符号,用合适国情的意识形态指导制作,保证良好的社会声誉,坚持正确的伦理,引导大众舆论,合理发展媒介经济。媒介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也是文化素养的内容之一,媒介是大众文化传播的主力,文化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社会责任感,终究是要被社会被大众所抛弃的。文化不仅对大众传播影响深刻,同时也影响着人际传播。人际传播对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引起媒介工作者的重视,因为新媒体提供了传播转型的可能。 三、 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 传播学经常被人们分为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两类。大众传播被人们用来指对大范围人群的传播,人际传播用来指小范围的人们互相之间的传播。然而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大众传播正逐渐走向分众传播,“分众”传播正向人际传播过渡。新媒体的出现促使了媒体内容的级数式增长,人们可以从互联网等媒介中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信息在受众中可以是不相同的,获得个性化信息的受众可以使用新媒体发布他们自己的信息,最终这些信息可能被若干个人获得,受众同时也变成了传播者,而信息的传播呈现出人际传播的小范围和个性化的特点。大众传播很好地发展了宣传理论,因为传播者是信源中心,向外辐射信息,而人际传播在宣传实践中常常会对信息造成误传,影响宣传效果。但人们对重要信息,比如国家大事,还是有了解的愿望,所以在人际传播模式日益兴盛的时候,更多的人选择权威的媒体来获得重要的信息。对媒体而言,保持信息的权威是主要的新媒体战略,同时注意信息的个性化和及时性。对权威信息发布的媒体来说,发布此信息的高峰时刻是大众传播,其余时刻可能的是人际传播的模式,媒体正处在一个状态多变的时代,在大众传播的模式和人际传播的模式中共生。 大众传播对媒体来说也许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究竟有多少人在收看电视节目,不是电视台成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固定标准。大众传播相对于人际传播而言,受众人数较多,但这时的大众传播和过去的大众传播时代是截然不同的,比如某一财经新闻播放的时候,受众人数较多,但大部分都是对这期财经新闻感兴趣的观众,而不是像过去在很少的选择余地中的被动收看。这时的大众传播可以称为“分众”传播,它更多的带有人际传播的影子,人际传播的理论也方便地进入了这种传播模式的研究中。传播的对话性质在新媒体中大大加强,这就让媒体具有了更大的人际传播的色彩。人们在技术的支持下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用任何方式和任何人进行交流。这种情况下,人们更快地成为了主动的信息接受者,对信息进行能动的控制,同时反馈信息。人们在人际状态下会更关心信息的来源,对媒介的真实性要求同时加强。 人际传播对媒介来说曾经是以电话的应用作为典型例证的。人们通过电话这种技术可以进行远距离的人际传播。

② 什么是意识形态什么叫作思想又有什么区别呢

本节是在完成所有的内容之后插入的一节,直到写完所有的东西之后,本人总觉得少了一点东西。少的这一样东西,就是本节的标题:意识形态。直到最近,本人才意识到‘意识形态’对人,对社会,对历史的巨大影响。本节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论述整理与了解什么是意识形态,以及它的产生与应用。而应用才是关键中的关键。因为“意识形态”的作用实在是太大了,大到需要反复强调:它太大了!
“意识形态”这个哲学且绕口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东西?我先gloole一下,然后再以自己的理解来理解下它。“An ideology is a set of aims and ideas that directs one's goals, expectations, and actions. An ideology can be thought of as a comprehensive vision, as a way of looking at things (compare worldview), as in common sense (see Ideology in everyday society below) and several philosophical tendencies (see Political ideologies), or a set of ideas proposed by the dominant class of a society to all members of this society (a 'received consciousness' or proct of socialization). The main purpose behind an ideology is to offer change in society, and adherence to a set of ideals where conformity already exists, through a normative thought process. Ideologies are systems of abstract thought (as opposed to mere ideation) applied to public matters and thus make this concept central to politics. Implicitly every political tendency entails an ideology whether or not it is propounded as an explicit system of thought.”
这是维基网络上关于“ideology”(意识形态)的解释翻译过来大概如下:“意识形态是指指导人类的目标、期望和行为的一系列目标与思想的集合。意识形态可以被看作一种看待与理解事物的方式(比较世界观),如常识(参照“日常生活中的意识形态”)和几种哲学倾向(参照“政治意识形态”)中,或者是一系列的主流社会对整个社会成员所主张的观念。意识形态暗含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一个标准化的思维程序在社会中提出变革,并且倡导人们遵守社会中已经被遵照的一系列观念。意识形态是应用于公共事务的抽象思维体系(非单纯的意念),因此这也使得它成为了政治的核心。勿庸置疑,每一个政治趋势,不管他是否提出了一个清晰的思维体系,都需要一种意识形态。”
不知道有没有人看得懂上面这段网络。有点吃力哟。意识形态我倒觉得是一种意识的趋向、取向与思维共性。就如老鼠,我们为什么讨厌老鼠?可想而知,在long long ago 我们是不讨厌老鼠的。因为老鼠那个时候还不偷大米,而当老鼠们侵害了人们的利益,当然我们要讨厌它,这是本能,也是取向,当大部分人被老鼠啃过家具、偷过大米时,这种反感情绪就变成了群体的选择,从而体现出一个共性,最后,通过“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成语将这种意识给不断固化与传承。我们说,如果要说一个人是小偷,那么至少要人赃并获,如果没有看到别人偷,没有证据就不能轻下结论,但对于老鼠,我们说它是小偷,是不需要证据的,我们讨厌它是不需要理由的,到了最后,就变成了:因为它是老鼠,所以我们讨厌。哪怕是也许在亿万分之一的机率中,有一个老鼠得了大米与家具恐惧症,但我们还是讨厌,因为,这个时候的讨厌,已经与大米与家具无关了。这就是思维的共性。意识的固化导致情绪的固化。意识形态是一种意识的趋向、取向与思维共性:趋向来自于本能,取向来自于利益,而共性来自于范围。何解?前文讲过,任何事物都会因第一印象而落在“排斥与接受”那根轴的某一点上,那么任何一件事人们都会产生喜欢或者不喜欢或者无所谓的情绪或者感觉,这个时候,仅是认知,仅是情绪,仅是感觉。而当这个事物给人们带来利益得失的时候,那么就会以前面的感觉为基础,得出具体的取向,比如刚才的老鼠,如果他不偷我家的米,那么我最多因为它长得丑而不喜欢它,却不会讨厌它。而因为他偷了我家的米,导致了利益损失,所以就成了“长得鼠眉鼠眼,果真是个贼”,那么开始的不喜欢就变成了讨厌了。
当然上面只是个体的讨厌。而这种讨厌的取向在某一范围内达到一致时,这样的意识,这样的感觉,这样的情绪,就变成了意识形态。这个“某一范围”可能指很大,比如全世界,也可能很小,比如仅个体而言。个人有没有意识形态?当然有,而这个意识形态是怎么体现的呢?由前面的论述可以知道,意识形态是体现的一种思维共性,即,被固化下的思维,固化的思维,大家想想?对于个人而言,哪些是固化的思维?经验算一个,传承算一个,被同化的潜意识算一个。暂时只想到以上三个。经验怎么讲?经验是个好东西,它是一系列同类事物应对方法的总结,对提高处理事物的效率有着无比的作用。比如我在前面讲过的销售的例子,我有渠道,我有产品,我有客户,我有品牌,假如我有个新品要推广,那么我以前面产品推广方案为蓝本,加上本次产品的特征,做一个营销方案的就成了,除非是产品性质完全与前面不相关,否则,是用不着把它当成一个全新的产品策划的,因为没有必要;又比如,求职,大家都希望应聘的员工是有工作经验的,因为做过的在融入工作状态更迅速,处理事务更熟练,也就意味着能更快更多的产生效益。这就是经验,也就是意识形态在行为中以一种认知习惯、行为习惯或者思维习惯的方式得以体现。就如“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所以经验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体现。又因为意识形态是固化或者趋向于固化的,当然也就有利有弊,利就是刚才讲的,对于同类事物的借鉴与参考作用,弊呢,就是它不适用于不同领域的事物,所谓隔行如隔出,如此就容易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当一种新生事物出来的时候,尤其它与传统事物有很大差别的时候,我们极容易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而产生不客观的判断,就如杰伦哥,这是我的痛,我在前面讲过,唯一看错过的人,就是他,当他的怪歌出来的时候,我讲过,他不会红过三年,郁闷,还在红,红得都有点妒忌了,很明显,本人的判断是受到了传统意识形态的影响,以致于失之偏颇。而“芙蓉阿姨”也挑战了大家的想象极限,包括本人,在她之前连我都以为“长得靓的才容易出名”呢。这就是思维习惯导致的误判的例子。而传承作为意识形态的体现更加明显,比如祖训、门规、教条等等,我们可以听到这样的话,“作为某家的儿郎,就更该怎么怎么样。”“你的某某某当年是怎么怎么样的,你就应该怎么怎么样!”当然,传承并没有错,但传承因为过于强调一致,而更少强调变通,所以因为历史条件就可能会出现“因传承兴,因传承亡”的情况,比如,我们时常可以听到“某某某手艺”因为“传子不传女”“传内不传外”或者什么什么的原因,最后后继无人,手艺难续的情况。被同化的潜意识,可以理解为“ 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或者根本在没有认知的情况下就被同化了,比如,外星人,谁都不知道老外长什么样,但我们一说外星人,脑中浮现的就是大脑袋,白白的,没毛发,大眼睛的那种,而实际上外星人的长相与这个是没有关联的,现在的外星人形象是人们根据人进化的历程构思出来的,脑极度发达,毛发退化后的人类形象,而这种形象的关联,就是意识被同化的情况,另外,比如,前几年,各大渠道都报道了人们向太空发放友好信息,发送太空飞行物,人类文明光盘等,这就让人对外星人产生一种期待,而后来老霍又出来说,先进的文明与落后的文明接触往往意味着灾难的开始,于是认为还是保守点好,而本人也认为看见飞碟了先躲到地窖里望望风(虽然地窖同样不一定安全),毫不疑问,本人受了不少老霍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同样是不分对错的。当别人问我,男人最喜欢听女人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我的回答是:“你好有趣!”之所以会认为是这一句,是不知道哪年哪月在哪里看到一个排名,“你好有趣!”排在第一,而本人在回答这句话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去求证过它的正确性,这里也可以看出,当我们接受知识甚至可以说接受信息的时候,同样也就接受了意识形态。换句话说,意识形态无处不在。
既然意识形态无处不在,那么必然存在一个取舍的问题,以及如何来应用的问题。这里再总结一下意识形态的性质,意识形态是一种趋向、取向及思维共性,他通过反复暗示或者强化形成一种思维习惯,从而导致一种行为习惯,甚至是社会习性。它具有广泛的存在性,它是一种通过信息固化意识然后对行为及心理发生影响的现象的总结。
我们无时无刻不被意识形态影响着,亦是说,就算是自己总结了一套东西,这套东西追根结底还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的,所以牛顿说,他站在巨人的肩上。知道了意识形态是什么,那么就可以把它用于实际的生活之中了。它的具体作用就是运用意识形态的性质来达到我们最初最直接的目的:生活且生活的更好。生活且生活的最好有两个标准,意愿的满足与资源的占有。意愿的满足通常的意义是建立在资源的占有之上的(极少例外),而意识形态的确是可以为资源的占有铺路的,因为它有两个特性,一、共性,二、它可以影响行为。这两个特性要求在具体操作中,将某类意识传达给一群人,最常见的当然就是广告了,老史将广告效应玩得出神入化,当年 “送礼送健康的理念”+“今年过年不收礼”+“收礼还收脑白金”+广告轰炸,老史将意识形态传播手段发挥得淋漓尽致,分解来看就是“易于接受的理念”+“心理暗示”(第一次的广告中还没有“孝敬爸妈”这样赤裸裸的概念,这是后来改进的版本,当然,这明显也是心理暗示)+大量受众,如此精彩的手段,简直是神作,以至于当年本人第一次看到这个广告的时候就知道,这东西要火,而在第一次中,本人还不知道这是老史的杰作,也不知道它采用了广告轰炸的手段,仅从这个广告的本身就已经很精彩了。值得一提的是,广告中提到的“送礼送健康”这个理念是送礼理念的先驱,让很多回家买礼品的人简直有“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感觉,所以彻底火了一把,以至于后面的很多的东西都将产品包装成礼品,比如福临门的福到了。旺旺大礼包,连锅王胡师傅也来凑热闹(后来证明是假的)。而非礼品而仅传播理念与意识形态的产品就更多了,比如伊能天然皂粉,用了就离不开它;农夫果园的金玉满堂,喝福星,交好运;第三代骨味素;太太乐蔬之鲜;让友情,更有情……这一类都是理念及意识形态的传导而引发消费行为的例子,吾在积累资源的那一节中讲到的第一个原则就是“见缝插针”,这里的缝就是“需求”,而“需求”在营销中把这它叫做“细分市场”或者“市场定位”,在上面的例子中都能看到这种定位。意识形态代表着思维共性与行为引导,以至于当年本人做了一个反悔终生的决定,同化“于儿”,一开始我就知道我与“于儿”必然要分开,引用Dexter的话就是:“I am a monster”,于是吾做了一个最愚蠢的决定:“同化她”,后来没有掌握好度,造成今生最大的遗憾,因为当时还不知道怎么去爱一个人,这也是为什么对待朋友本人不用八项原则而仅用“一、付出真心;二、让她/他感动”这两项原则的原因。哎,现在回过头过看,怎么一个蠢字了得。
上面我主要讲了意识形态在产品上的作用,其实,它的应用领域最重要的是体现在生活中,在前面引用的维基网络解释中,说到:常识是作为一种意识,而生活中的常识更是多如牛毛,很多的东西不会在条文中规定,但在交融与交流的过程中,某范围的人对某一事物产生了共同的认知(当然也有可能是被引导成共同的认知),当这种认知被固化下来,就变成了生活中的常识。当然说是生活中的经验是一个道理。所以生活常识的运用与经验的运用是一个道理的。常识可以帮助人们的认知,但也可能误导人们的认知。而这个判断的标准,就是取舍的标准,也就是选择的标准。这个前文已经讲过,这里就不再辍述。而也正是这个原因,所以本人也从来不关心历史,前面也讲过,历史中充满着意识形态,但是却没有判断的标准,于是本人没办法在历史中去判断一些已经盖棺论定的东西,于是也就不太敢去敞开心扉在历史的潮流中徜徉。
在维基网络的解释中,意识形态还包括了政治上的意识形态,但是大家都知道,现在又是和谐社会,所以本书绝口不谈政治。这里也就不谈了。就写到这吧。

③ 以报纸为例谈谈新闻媒介的意识形态属性是如何表现的

现实性,总体性,阶级性,相对独立性,依赖性。
关于意识形态的相关介绍:
意识形态,属哲学范畴,可以理解为对事物的理解、认知,它是一种对事物的感观思想,它是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意识形态不是人脑中固有的,而是源于社会存在。人的意识形态受思维能力、环境、信息(教育、宣传)、价值取向等因素影响。不同的意识形态,对同一种事物的理解、认知也不同。
1、意识形态不是人脑中固有的,而是源于社会存在。人的意识形态受思维能力、环境、信息(教育、宣传)、价值取向等因素影响。不同的意识形态,对同一种事物的理解、认知也不同。出自《意识形态原理》。
2、社会意识形态,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具有理解性的想象、一种观看事物的方法(比较世界观),存在于共识(参见日常社会中的意识形态一节)与一些哲学趋势中
(3)什么是媒介产品中的意识形态扩展阅读:
社会意识形态,是指意识的表现和表述形式。
形态是形式的别名、形态就是形式。形式是认识对象的彰显和外露部分,是我们认识对象的本质和内在规定必须经过的桥梁。
意识是世界的内在规定、一般规律和组成部分,是具有客观实在性同世界和万物的其它组成部分处在对立统一关系中的“物”或物质。

④ 媒介与意识形态 什么是意识形态

又是一位学传媒的孩子。意识形态,属哲学范畴,可以理解为对事物的理解、认知,它是一种对事物的感观思想,是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意识形态不是人脑中固有的,而是源于社会存在。人的意识形态受思维能力、环境、信息(教育、宣传)、价值取向等等因素影响。不同的意识形态,对同一种事物的理解、认知也不同。

⑤ 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指什么

我国新闻事业双重属性的外在表现(中国新闻事业运作方式):事业性质、企业管理。 "事业性质、企业管理"解放了新闻媒介的生产力。

新闻媒介从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又属于信息(娱乐)产业。 长期以来,我们把新闻事业的属性仅定位在上层建筑内,即党的宣传工具。不搞经营,专事宣传,这是我们党的新闻事业半个多世纪的基本运作模式。


(5)什么是媒介产品中的意识形态扩展阅读:

新闻的结构组成:

每则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标题一般包括引标题、正标题和副标题;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也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六要素(也就是记叙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⑥ (急求)新闻媒介产品具有商品性,所以媒介产品的销售可以不受意识形态的影响。这个观点正确吗

这个观点不正确。
媒介产品是由媒介各个部分共同组成的有机整体,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还是网络媒介,都是与媒介的性质紧密结合的,而随着媒介竞争的加剧和媒介市场的成熟,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反映与影响意识形态的政治属性和体现交换价值的商品属性已成共识。新闻媒介商品不等同与一般的商品,它与新闻媒介及新闻事业的任务是一脉相承的,既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它的销售过程也必然会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总的说来,它依旧是为社会主义服务。

⑦ 法兰克福学派是如何从媒介自身的特点、功能入手论述“媒介意识形态”这一媒介观的

媒介之所以会成为意识形态,法兰克福学派认为,主要是因为媒介具有操纵性,即媒介对人操纵和控制功能。他们认为,在发达工业社会,大众媒介已经具有了操纵和控制人的意识的魔力。阿多诺在《意识形态》(1964)一文中写道:意识形态的首要功能,在于对群众进行思想灌输和意识操纵,而“这一直是由文化工业——电影院、剧场、画刊、无线电、电视、各种文学形式、畅销书和畅销唱片……加以实现的”。[8]媒介组织通过这种操纵和控制,维护了统治的合法性。

他们指出,这种操纵和控制是通过对媒介内容、媒介使用的语言的规范化和传播过程模式化来实现的。具体地说,作为统治合法化工具的媒介,其操纵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传播内容的左右和控制。完全被国家控制的媒介组织,必然要传播统治者要求传播的规定的东西,而禁止那些对统治阶级不利的东西。“文化工业禁止反对和攻击它的艺术作品。”[8]并且“一切媒介为维护既定现实的总动员,已经协调了各种表现手段,以致越轨性内客在技术上成为不可能的。”[9]那些在内容上超出既定言论和行动领域的观念、渴望和目标,或被排斥、或被归结为这一领域的微弱声音。它们被既定体系及其量的扩张的合理性所重新定义。媒介的传播过程就是一种内容的肯定和否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媒介既是在不断维护意识形态,更是在不断地塑造和再造意识形态。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被媒介通过内容上的肯定和否定,宣传为合法的。

二是对媒介语言的规范与约束。与规定性内容的传播相应的,是媒介在传播这些内容时使用的是规定的语言。作为表达这些内容的形式,媒介组织积极确定自己的语言的句法和词汇。阿多诺说道:“从出版的一切作品中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这些作品都一目了然地采用了规定的语言”[8]。在阿多诺和霍克海默看来,文化工业中的各种材料以及根据这些材料制作的媒介产品,都是通过相同的技术手段和特定的语言而形成的。当然,这种“规定的语言”显然来自于国家权力、来自于权力的强制性规定,并受其全面管理。

三是对传播过程的控制与操纵。这种对传播内容和语言进行规范化后的媒介“产品”,最终通过大众传播过程到达个人,到达整个社会,并作用于个人和社会。从媒介的运作来看,大众传媒尽管进行的是一种强制性的思想灌输,但却是以一种软性的隐蔽的方式进行的。关于这种方式,马尔库塞这样认为:“整个大众传播过程具有一种催眠的特点,同时它被染上一层虚伪的亲近的色彩——这是不断重复的结果,是对传播过程的熟练的管理指导的结果。这种大众传播直接同接受者相联系——没有地位、教育和职务的距离,并在起居室、厨房和卧室不拘礼节的气氛中射中他或她。”[8]这种方式没有要求人们服从和屈服于这种思想;相反,它让人在一种形式上的自由(大至出版自由,小到信息接收自由)中以一种个人选择的方式来进行。然而,这种选择本身就是在肯定和同一之中的选择。就个人的接收而言,由于国家剔除了各种否定性媒介,媒介剔除了各种否定性内容,限定了人们对媒介和内容的选择范围,因而这种“自由”地选择和接受,实际上是在一种间接的、隐形的强制性的框定中作出的。但这种强制无法为人所意识,因为选择是由他自己作出的,是他在“不拘礼节”的氛围中“自由”选定的。

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内容、语言和过程的操纵,最终达到社会意识一致化和思想规范化,即最终达到了操纵、控制的目的。法兰克福学派认为,“一致化”和“规范化”,就是个人和社会承认既定意识形态的权威,并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服从于这种意识形态的支配。不过,“服从”并不等于“同意”。但是,恰恰在这种意义上,媒介才真正体现了它的意识形态威力,即它不仅能控制人的思想,而且能渗透进人的心理结构,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使人彻底失去内心的独立与自由,从而自愿地愉快地接受这种控制和操纵。

媒介具有虚假性和欺骗性,是媒介成为意识形态的又一重要因素。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虚假意识,因而,意识形态所固有的一个最突出的特征是它的“虚假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欺骗性”。这种意识形态的欺骗性及媒介对人的奴役看起来要比早期的以粗暴方式进行的统治要更微妙、更缓和也更为有效。媒介的意识形态虚假性和欺骗性,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制造普遍利益与特殊利益的虚假统一。马尔库塞指出:“我们的大众传播媒介几乎毫无困难地把特殊利益当作一切懂事的人的利益来兜售”[9]。被国家掌握的大众媒介自然会本着维护统治阶级的需要,而把统治者的特殊利益当作普遍利益来宣传和灌输。日积月累,媒介就能够制造一种统治者的特殊利益和人民的普遍利益之间的虚假统一性,从而使个人感到他的利益就等同于权力拥有者的利益,权力利益的损失就是他个人的损失;对统治者利益的侵犯,也就是对他个人利益的侵犯。这就非常明显地反映了媒介组织的欺骗性。马丁·杰在谈到这种欺骗性的后果时说道:“特殊和普遍之间的虚假统一在一些方面比社会矛盾的冲突更为不利,因为它能把它的牺牲者安抚进入被动接受状态”[12]。那么,媒介怎样才能使它的欺骗持续进行并最终达到目的呢?这就是制造一种“虚假需求”,进行新一轮的更为深入的欺骗,使这种需求得到虚幻的满足,从而抑制真实需求。

2.制造虚假需求。马尔库塞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人类存在着一种“真实”的需求和“虚假的需求”。所谓“虚假”需求,就是指“那些在个人的压抑中由特殊的社会利益强加给个人的需求”;或者是那些由统治者的需要转变成的个人的需要或根据统治者的利益要求制造出来的个人需求。[9]大众媒介一直不断地制造出这些虚假需求,并且努力使人们感受到并尽力去满足这些需求。但是,这种需求的满足是被规定的需求的满足,是“为了消除饥饿者而又拒绝运用经济实力”式的满足,是一种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满足,因而是一种虚幻的满足,一种欺骗性的满足,一种“剥夺人权的满足”[19]。“文化工业通过不断地向消费者许愿来欺骗消费者。它不断改变享乐活动和装潢,但这种许诺并没有得到实际的兑现,仅仅是让顾客画饼充饥而已。需求者虽然受到琳琅满目、五光十色的招贴的诱惑,但实际上仍不得不过着日益惨淡的生活。同样,艺术作品也不能兑现性爱。但是由于艺术作品把不能兑现的东西表现为一种消极的东西,它就似乎又贬低了欲望,从而对不能直接满足欲望要求的人,是一种安慰。……文化工业不是纯化愿望,而是压抑愿望”[8]。通过这种欺骗性满足,媒介使个人真实需求受到抑制,却使统治者受益匪浅。

3.美化、幻化现实。在制造和满足虚假需求的同时,媒介还通过竭力美化现实、制造关于现实的幻象来欺骗群众。因为统治者不愿意使人们意识到他们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充满恐惧和无奈的现实中,不愿意让人们意识到他们受压制的真实愿望,所以就通过媒体对现实进行掩饰。具体的手段就是“神化定在”,把现实理想化。“文化工业一再忠实地重复迷惑视线的现象,不断地把现实的现象美化为理想,而轻巧灵活地克服重大的错误信息与公开的真实情况之间的矛盾。”[8]受理想化的虚假现实的蒙蔽和欺骗,个人往往会产生一种回避自己的虚假性的虚假意识。由于意识不到现实世界的真正苦难,意识不到理想化的现实的虚假性和欺骗性,个人认为媒介宣传的世界,就是自己生存的现实世界,现实如同媒介宣传的一般美好。带着这种认识,个人会迷醉于虚幻的现实中不可自拔,乐而忘返。阿多诺指出,不可否认,借助这种迷醉,受众可以摆脱现实,但这是一种消极的、虚幻的摆脱,是对现实的逃避而非对现实的改变,是以对现实的顺从而非对现实的抗拒。因而,受众“摆脱和逃避日常生活,就好像和私奔出走一样,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一定会回到原来的出发点”[8]。 必须指出,在资本主义国家,媒介组织的欺骗不是建立在纯粹自愿的基础之上,实际上它同样是一种强制。媒介的运作和管理,消费者的需求和满足,这一切都是社会预先规定的。他们永远都是被规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文化工业不仅说服消费者,相信它的欺骗就是对消费的需求的满足,而且它要求消费者,不管怎样都应该对他所提的东西心满意足。”[8]阿多诺用一句希特勒德国时期的讽刺话来说明这种状况:“任何人不许挨饿和受冻,谁要是这样做就让他进集中营”[8]。他戏称这句话可以刻在所有文化工业的大门上。在他看来,每个人都得接受这种虚假需求以及随之而来的欺骗性满足,接受这种强制,否则,他就会被迫成为一个局外人,一个多余的人,最终被社会抛弃。媒介拥有的这种强制力量的实质,正是意识形态所拥有的软性的强制力量。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充当意识形态的大众媒介构筑了一个统治者控制之下的全封闭的社会体系。在这个体系之中,个人头脑中的批判性思维被剥夺,对现状的否定转变为对现状的肯定,对社会的拒绝反倒被拒绝,个人的意识已融入并等同于社会意识,甚至对儿童的直接影响也由媒介取而代之。因此,在这个受新的意识形态成功操纵的社会中,每个人都不是作为“我”而活着,而是作为“我们”而活着,人和社会正趋于“单向度”;人本应是媒介的主宰,反而成了媒介的奴隶;社会“除了意识形态自身的存在,除了屈从于现存状况的压倒一切的力量的行为模式之外,意识形态没有留下什么东西”[

⑧ 什么是意识形态

什么是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的思想观念,代表了某一阶级或社会集团(包括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又反过来指导这一阶级或集团的行动,
依据这个定义,可以说意识形态就是一种思想观念,但不是一般的思想观念,
它有三个特征:
第一是群体性,即不是个别人的思想观念,而是已经被某个群体(阶级或社会集团)所接受的思想观念,代表这个群体的利益并指导其行动;
第二是系统性,即不是支离破碎的想法和观念,而是形成了体系;
第三是历史性,即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

下面是诸多哲学家描述的

意识形态(ideology)

阿尔图塞(Louis Althusser)
意识形态是一个诸种观念和表象(representation)的系统,它支配着一个人或一个社会群体的精神。
意识形态是个体与其真实的生存状态想象性关系的再现。
为了说明我关于意识形态的结构和功能的中心议题,我将首先提出两个主题,一个是否定的,另一个是肯定的。第一个主题涉及到用意识形态的想象形式来"再现"的对象;第二个主题涉及的是意识形态的物质性。
主题一:意识形态再现了个体与其存在的真实状态的想象性关系。
……当我们承认意识形态并不与现实对应时,亦即承认意识形态构成了一种幻觉时,我们就是认可了意识形态构造了一个现实的幻觉,它们只需被"解释"为发现了隐含在那个世界想象的表象后面的世界之现实(意识形态=幻象/暗示)。
主题二:意识形态有一个物质的存在。
在说到那些看来塑造意识形态的"观念"或"表象"但却没有一个观念的或精神的存在,有的则是一个物质存在时,我已经触及到这一主题。我甚至提出,"观念"的观念性或精神性存在只出现在"观念"的意识形态中,或意识形态的某种意识形态中,这里我要补充说,它只出现在自科学涌现以来似乎就奠定了这一概念的意识形态之中,亦即出现在科学实践者在其自发的意识形态中向他们自己展示(真实或虚假)的"观念"之中。

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
意识形态特别指涉在表意层面上展开的权力斗争的方式;尽管这种表意活动卷入了各种霸权过程,但并不是在各种情况下都处于维持统治的支配水平上。
意识形态通常被感受为自然化和普遍化的过程。通过设置一套复杂的话语手段,意识形态把事实上是党派的、论争的和特定历史阶段的价值,显现为任何时代和地点都确乎如此的东西,因而这些价值也就是自然的、不可避免的和不可改变的。
简言之,意识形态是一个话语问题,一个处于历史情境中的主体间的实践交往问题,而不只是一个语言问题(我们所叙说的命题问题)。意识形态也不只是一个偏向性的、偏见性的和党派性的话语问题,尽管没什么人类话语不是这样。
意识形态是指很大程度上被掩盖了的贯穿在并奠基于我们实际陈述的那些价值观结构,我说的是在其中我们言说和信仰的方式,它们和我们所生活的社会的权力结构和权力关系有关……亦即情感、评价、感知和信仰的模式,它们与社会权力维系具有某种关系。

吉尔兹(Clifford Geertz)
就研究意识形态的社会决定因素而言,存有两种主要的路径:利益论和张力论。在前者看来,意识形态乃是一种面具或武器;而对后者来说,意识形态则是病症和处方。以利益论来看,意识形态的主张要在争取优越的广泛斗争的背景中加以考察;依据张力论,则是在修正社会心理失衡的漫长努力背景中来考察。在前一种背景中,人们是追逐权力,在后一种背景下,人们则是逃离焦虑。
尽管有其他差异,但所谓认知的和表现的符号或符号系统至少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它们都是信息的外在资源,人类生活正是依赖这种资源加以塑型的,所以它们是感知、理解、判断和运作世界的超个人的机制。文化的种种模式--宗教的、哲学的、美学的、科学的和意识形态的模式都是一些"程序";它们为社会的和心理过程的组织化提供模板或蓝图,就像遗传机制为有机体过程的组织化提供了这样的模板一样……人这种制造工具、会笑和会撒谎的动物,也是未完成的动物,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自我完成的动物。人是他自我实现的主体,他从符号模式建构的一般能力中创造出界定自身的特殊能力。或者说,回到我们的主题上来,正是通过意识形态的建构,以及社会秩序的图式意象的建构,人才使自己无论好歹地成为一种政治动物。
作为文化系统,科学和意识形态的区别应在其分别表征的总体情境的不同符号策略类型中找寻。科学是以这样一种方式来命名情境结构,亦即包含其中的对待这些情境的态度是无功利性的,其形式是节制的、简洁的和绝对分析性的,通过回避最有效的陈述道德情操的语义学手段,科学寻求最大限度的思想明晰性。而意识形态命名情境结构的方式则是,包蕴其内的对待这些情境的态度乃是一种承诺。其风格乃是华彩的、生动的和有意暗示性的:通过科学所回避的语义学手段来表达道德情操,它追求唤起人们的行动……科学是文化的诊断性和批判性层面,而意识形态则是文化的辩护性和论辩性层面,它指的是"文化的那一个部分,即主动关心信仰和价值模式的确立与捍卫。

詹姆逊(Fredric Jameson)
从这一较高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看到本质上是认识论意义上的第一种意识形态模式并不能给予我们多大帮助,因为现在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某一种思想体系是真理还是谬误的问题,毋宁说是其在阶级斗争中的功能、作用及有效性问题。现在人们认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的任务是合法化和领导权(这两个词分别来自哈贝马斯和葛兰西),换句话说,没有任何一个统治阶级能够永远依靠暴力来维护其统治,虽然暴力在社会危机的动乱时刻完全是必须的。恰恰相反,统治阶级必须依靠人们某种形式的赞同,起码是某种形式的被动接受,因此庞大的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就是去说服人们相信社会生活就应该如此,相信变革是枉费心机,社会关系从来就是这样,等等。而同时,可想而知,一种相对抗的意识形态的功能就是--例如马克思主义本身,作为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而不是作为关于社会状态的"科学"--向占领导权地位的意识形态提出挑战,揭穿、削弱这种意识形态,使人们不再相信它,作为更广阔范围内夺取政权斗争的一部分,还必须发展自己与之相对的意识形态。

拉克洛(Ernesto Laclau)
意识形态不是由对肯定的本质的误认所构成的,确切地说是相反,意识形态是由于没有认识到以下事物所构成的,即没有认识到任何可能性不确定的特征,以及没有认识到任何最终弥合的不可能性。
.

列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
意识形态这个概念最初是一个黑格尔式的概念,后来被用于马克思主义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批判,这个概念所拥有的许多令人信服的力量来自尼采和弗洛伊德。它的新颖之处就在于:理性现象可能比起非理性现象晦暗,更难以把握。它的神秘化力量可以如此隐蔽,以至于逻辑的艺术不足以打碎这种神秘。神秘化源于一种无意识的意图,将神秘之物给神秘化了。
就像康德超验辩证法中的理性一样,意识形态可能是幻象的必要来源。这也许是最近的一种看法。假如人们相信阿尔图塞的话,那么,意识形态总是表现了某种方式,正是在这种方式中,意识会经验到它对决定它的那些客观的和物质的条件的依赖,亦即对科学理性在其客观性中要加以把握的条件的依赖。然而,一个必然产生的疑惑是,这是否同时在告诉我们以下意识的某种怪异性,这种意识是有关科学所控制的秩序的,确切地说,与科学所属的东西相关,亦即主体的断裂,科学与存在之间的巨大鸿沟和"游戏"。

比尔格(Peter Bürger)
应该注意到,在这种模式中,意识形态并不能简单地理解成是社会现实的拷贝,亦即社会现实的复制,而应看做是社会现实的产物。意识形态是一种活动的结果,这种活动对作为一种不充分事物的所经验的现实的反应("真正的现实",亦即人在现实中展开的可能性被压制了,因此人被迫进入在宗教领域中"幻想地实现"他自己)。意识形态并不仅仅是某种社会状况的反映;它们是整个社会现实的各个部分:"意识形态的要素并不只是掩盖了经济利益,它们不只是标语和口号:它们是所进行的现实斗争的组成部分和要素。"

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
"意识形态"在社会学分析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术语,但这个术语的困难首先在于:要么它是用于描述:a)一个阶级或其他社会集团系统的或自觉的信仰,恰如"意识形态的"这个词的通常用法是意指一些普遍原则或理论主张,或通常不那么中听的说法,是指一些教条。要么是用于描述:b)一个阶级或社会集团独特的世界观或普遍观念,它既包括一些系统的和自觉的信仰,也包括不那么自觉的和系统阐发的态度、习惯和情感,甚至包括一些无意识的假定、意旨和承诺。

威廉森(Judith Williamson)
意识形态就是某种意义,它是由社会的状况必然产生的,并有助于永久维持这些社会状况。我们会感到有一种归属的需要,一种身处某个社会"阶层"的需要,尽管这种需要很难察觉。实际上这种需要也许是想象性地被赋予的。我们所有人都真实地需要一种社会存在,一种共同文化。大众媒介在某种程度上就提供了这一需要,它能在我们的生活中(潜在地)实现一种肯定的功能。

齐泽克(Slavoj Zizek)
作为一种信念,一组观念、信仰、概念等,意识形态的内在概念被用来使我们确信其"真理",但实际上服务于某种隐含的特定权力利益。与这一概念对应的意识形态批判模式就是征候式阅读模式:这一批判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裂隙、空白和笔误来揭示官方文本隐含的偏见--以"平等和自由"来揭橥市场交换中合作者的平等和自由,当然,这种市场赋予生产方式所有者以特权。
意识形态不再被视为一个保证社会再生产同质的机制,不再作为"社会的凝聚力";它变成了一个维特根斯坦式的含混关联的和异质的过程的"家族",其范围是严格地局部性的。依照这些思路,所谓的统治的意识形态主题批判努力要表明,一种意识形态要么发挥着决定性的影响,但不限于某一社会阶层,要么揭露意识形态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是边缘化的。

⑨ “意识形态”指什么

意识形态(英语:Ideology)是指一种观念的集合。英文Ideology这个词是德崔希伯爵(Count Destutt de Tracy)在18世纪末的时候所创造的,被用来界定一种“观念的科学”。意识形态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具有理解性的想象、一种观看事物的方法(比较世界观),存在于共识(参见日常社会中的意识形态一节)与一些哲学趋势中(参见政治意识形态一节),或者是指由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对所有社会成员提出的一组观念(这是马克思主义定义下的意识形态,参见作为一种社会再造工具的意识形态一节)。

当代定义

(1)指观念、理想、信念、热情、价值观、世界观、宗教、政治哲学、道德证明。
(2)社会群体用来使世界更利于他们所理解的解释框架。
(3)社会意识中构成社会观念上层建筑的部分,包括艺术思想、道德观念、政治法律思想、宗教观点和哲学(《辩唯和历唯原理》p130)。
(4)伴有某种政治倾向和政治选择的思想体系。具体指自由主义、社会主义、保守主义、共产主义等政治思想(《现代社会学》p292)。

具有代表性的定义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定义

G.马尔库塞指出,在马克思那里,意识形态有三种定义(1)是对历史唯心主义的否定和揭示.(2)它是一种对社会存在的系统解释.(3)它在总体上是一类确定的文化.这种文化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受社会存在的制约.个人或集体都要自觉不自觉地受这种文化的影响.

曼海姆对两种范围意识形态的区分

曼海姆在其着作《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中将意识形态看作是”思想方式”,并据此分析了两种意识形态,一种是”特殊的”意识形态,指的是由于情况真相不符合其利益,所以对某社会情景真相的掩饰或扭曲,包括有意识撒谎,半意识或无于是地掩饰,有心欺骗或自欺.这实际上体现了特殊集团的自我利益.另一种是”全面”的意识形态,指的是一种世界观或对一种生活方式的彻底信奉.

意识形态是个体与其真实的生存状态想象性关系的再现。

为了说明我关于意识形态的结构和功能的中心议题,我将首先提出两个主题,一个是否定的,另一个是肯定的。第一个主题涉及到用意识形态的想象形式来"再现"的对象;第二个主题涉及的是意识形态的物质性。

日常社会中的意识形态

每个社会都有意识形态,作为形成“大众想法”或共识的基础,而社会中大多数的人通常都看不见它。占有优势地位的意识形态以一种“中立”的姿态呈现,而所有其他与这个标准不同的意识形态则常常被视为极端,不论到底真实的情况为何。哲学家福柯就曾经写过关于意识形态中立性的这种观念。

努力追求权力的组织会去影响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将它变成他们想要的样子。政治组织(包括政府)与其他团体(比如说在议会外游说通过议案的团体)试图透过传播他们的意见来影响民众,这也是为何社会中的许多人通常看起来都有“类似的想法”(think alike)。

当社会中绝大部分的人对于某些事情的想法都很类似,甚至忘记了目前的事务可以有其他的选择,这就变成了哲学家葛兰西(Antonio Gramsci)所说的霸权(Hegemony)。关于团体迷思(groupthink)这种规模小很多的概念,也有部分要归功于他的着作。

现代语言学家在研究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的机制时,这种“类似的想法”被认为就是透过这种机制传达出去的。

政治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有很多不同的种类,有政治的、社会的、知识论的、伦理的等等。

在社会研究中,政治意识形态是一组用来解释社会应当如何运作的观念与原则,并且提供了某些社会秩序的蓝图。政治意识形态大量关注如何划分权力,以及这些权力应该被运用在哪些目的上。比如说,20世纪中最具有影响力与最被清楚界定的政治意识形态之一就是共产主义,它是以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学说为其基础。其他的例子有:无政府主义、资本主义、社群主义(communitarianism)、企业自由主义(corporate liberalism)、基督民主主义(christian-democracy)、法西斯主义、君主主义、民族主义、纳粹主义、保守主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social-democracy)。“系统意识形态”(systematic ideology)是指将意识型态当作意识形态来进行研究(而非研究个别的意识形态)。(参见条目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型态。)

意识形态受欢迎的程度有部份原因是受到道德事业家(moral entrepreneur)的影响,他们常常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行动。政治意识形态是指提出某种政治与文化计画作为参考的社会运动、机构、阶级或大团体,他们的整体观念、原则、教条、迷思或符号。它也可以是通常用来界定某个政党及其政策的一整个政治思想结构。

通常是某些道德观形塑了意识形态的基础。

作为一种社会再造工具的意识形态

马克思提出一“基础/上层建筑”(base/superstruture)社会模型。基础指社会的生产手段,上层建筑在基础之上形成,并组成那社会的意识形态,或如它的法律体系、政治体系和宗教。对马克思来说,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因为统治阶级控制着社会的生产手段,社会的上层建筑便取决于什么对统治阶级最为有利。因此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便有巨大的重要性,因为它混淆着从本质疏离的(alienated)群体和可产生错误意识(false consciousness),例如商品崇拜(commodity fetishism)。马克思主义的批评者认为其给予经济因素对于社会的影响以太大的重要性。

社会中主要阶级的意识形态被提出予社会的所有成员,使统治阶级的利益显得就像是所有人的利益。卢卡奇(Gyorgy Lukacs)形容此为统始阶级的阶级意识的投影(projection of the class consciousness),而葛兰西则推进文化霸权(cultural hegemony)理论来解释何以工人阶级中的人们对自己的利益可有错误概念。

阅读全文

与什么是媒介产品中的意识形态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数据库字段对应的实体类怎么写 浏览:96
连锁市场规划如何列名单 浏览:403
为什么给客户配置存款产品 浏览:693
工业信息局是什么编制 浏览:137
小渔市场怎么样 浏览:871
如何用婉转的话说老公不回信息 浏览:962
淘宝万宝路怎么交易 浏览:624
华中数控程序如何校验 浏览:847
怎么样介绍产品和文字 浏览:362
临沂代理记账多少一年 浏览:416
抚州抖音小程序开发一般多少钱 浏览:518
正规人事代理有哪些 浏览:382
猫达人微信小程序是什么 浏览:507
华为的接入技术主要有哪些 浏览:321
如何规范编辑群信息 浏览:188
云悠悠神秘交易行在哪里 浏览:537
飞机控制程序用什么编程 浏览:308
腾讯文档怎么批量筛选数据 浏览:735
cmd如何结束一个正在运行的程序 浏览:506
solidcam程序编辑后处理在哪里 浏览: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