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说银行科技岗是程序员好的就业选择
想想996/007福报、再想想35岁的大龄困扰,如果能去银行安顿的话给谁都会乐歪了嘴的吧?
作为一名程序员,我也经常和程序员谈及职场规划的问题:能够通过个人能力/关系人脉谋求到一份“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此生无憾!!!
想想看:银行里没有IT圈那样激烈的人才竞争机制(会点东西就行),产品/系统更新换代周期长(正规编制vs外包寄生哪个香?),“一招鲜吃遍天”也成为了可能;
那里没有了过度的身心压力、还能凭你职场所学IT技能(或许不需要太多深度能力)来维持生计,甚至搞搞副业,也算是觅得一处安乐窝了。
届时,你再回过头来看那些挣扎在IT职场的苦逼程序员,大有脱离苦海的无尽庆幸...
毕竟身居一线互联网工厂的程序员可是妥妥滴“脑力+体力”双重压力劳动者啊!
资本加持下的公司为抢占有力赛道而一路狂奔、激烈的竞对博弈下各种功能迭代频频被加到工作日程,今天一个bug修复明天一个新功能上架...加班熬夜成了家常便饭、除了业绩不突出,腰间盘突出、脱发突出、工作与生活不得兼顾的矛盾突出、甚至随着年龄了增大和年轻程序员的精力打拼劣势也越来越突出,面临被职场淘汰的风险...
以软件测试工程师为例,程序员职场有三个方向的发展路径:技术岗;2.产品岗;3.管理岗。
扎心的是,你想成功跻身这三类方向行列之中,就需要具备在万千军中披荆斩棘的能力水平,方可有所斩获。(嗯,理想很丰满)
可事实却很骨感:随着越来越多年轻劳动力的涌入,程序员对于上述三类方向发的把控往往不尽如人意,安于现状的程序员会被新晋职场人轻松取代。毕竟,在经验阅历、IT技能相差无几的情况下,积极性高涨,身体精力旺盛的年轻人更容易受到公司HR欢迎...(青春饭不好吃呀)
于是,越来越多的程序员被“职场溢出”,开始谋求新的出路,其中就有题主所说的银行科技岗,我也更愿意把它理解为退居二线的安逸岗位。要知道,大多数人在IT职场受挫之后可能一蹶不振,被迫转行从事其他事与愿违的工作度过余生,回想那些年在IT圈挥洒汗水和青春的付出,机会成本也是巨大的...
而你能够银行安顿,上图所示的那些便可以通通不用考虑,不用在走那些弯弯绕,直接一步到位的铁饭碗,他不香么????
2. 在招聘的时候,怎么猎到最佳员工
想要招聘优秀人才,其实需要提前做好很多准备工作,譬如:一、岗位人才的胜任力分析;二、优质人才的获取渠道;三、人才面试的方法优化;四、留住优质人才的政策制定
优秀人才招聘不只是在招聘环节,更需要对整个岗位及需求也提前做好相关分析,最后还要有留任的政策和留住人才的优势,优秀人才来了留不住,招聘也是白做。
人都是趋利的,有能力的人总想挣更多的钱,老板是很难留住的,所以很多老板都是年复一年的招新人去培养,等到新人成长起来就会跳槽或者自己出来单干,这一直都是个无解的难题。所以关键的地方在于钱的分配,让员工真正能获益才行。
3. 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该辞职
为您助力职涯规划,职场技能,职场攻略。微信公众号【力姐开讲】ID:lijiekaijiangle
4. 如何正确面对写作中的“挫败感
昨天收到简友艾玛_沈的简信:“我已经签约了,你要加油了!”刚听到这个消息有点惊讶,已经签约了?她到简书只比我早一周,总共也不到三个月!好象关注数还没我多,喜欢数还不到2000吧?
赶紧点开她的主页,名字下面赫然已有了那根红色小羽毛。第一反应当然是为她高兴,她的专业水准和持续创作能力,的确已经配得上那根小羽毛。
艾玛_沈本科读的是内地排名前五的大学,又拿到了香港大学硕士学位,现供职于香港一家金融机构。一直写的是财经理财类文章,几乎篇篇上首页。她不到三个月就成功签约,走的是简书人员邀请的通道。
说从这件事受到“打击”,那只是玩笑话。可的确从中看到了自身的差距:没有专业背景,也没有擅长的爱好领域。
有位简友说的好:只要还在简书上混,哪怕不以签约为目的,也要以达到签约水平为追求。签约条件通过积累终能达到,可只凭时间来积累的数字,不匹配以高质量的文章,也真的是没有意义。
有位同学是北大的哲学硕士,做过南方都市报的记者,现在大学教书,最近他开始在朋友圈发公号文章,理论水准和文化底蕴明显甩我等几条街。
明知和他不在一个等级,写作领域和类型也不同,他写的是历史和哲学类文章,我只不过写些浅显的小散文,可还是会暗暗比较,得出的结论是:以自己的底子,无论如何也写不出那个水准的文章了。
同样的感觉也发生在简书。最近加入了散文TOP100推荐作者微信群,得以更多地看到他们的文章;这几天也有意阅读了哲思、历史专题一些优秀作者的文章。感受是自己的底子还是薄了,与那些优秀作者想比,文章的深度、文笔差距明显。
本不想让身边人知道自己写作,打定主意只在简书偷偷写,等持续创作的能力稳固了,再开公众号。后来听从朋友早拿原创的劝告,开了公众号,但一直没有推广,粉丝一直不超过十个人。
前几天,写了《保温杯加跑鞋,才是中年的标配》一文,自己觉得不错,也适合在朋友圈发。就想借机推广一下公众号,于是有选择性地发了朋友圈。在我想来,即使不是满屏喝彩,怎么着也得半屏吧?以前每次发朋友圈,都能得到好多朋友的赞。
没想到,文章发圈以后,只有不超过10人点赞。从阅读量看,根本就没有几个人点开。都有些怀疑人生了。是人品突然不好了?还是朋友们对写作这件“高大上”的事根本不屑一顾?只能这样安慰自己:也许他们没注意到是我写的文章吧!
以上三件事中,真正让自己有点挫败感的,其实只是第三件。可这些事多少有一些共性,都反映了写作中的一些不良心理。总结三点,与简友共勉。
首先,写作要很努力,但千万别着急。要不断提高文章水准,但不能用那些功利的数字衡量和绑架自己的写作。
好几位简书“老人”的文章中都提到:几年前一起写作的简友,大部分已经不写了,能坚持下来的,不过两三成而已。一位程序员爬取的数据也显示,简书ID好多已经成了死号。
为那些没有坚持下来的人感到惋惜,也在想他们放弃的原因,无非两点:过于散淡,因为没有进步而丧失了写作的热情;过于执着,因为达不到遥遥无期的目标,而没有了写作的耐心。
其实,能够一直坚持写作,就是生活给我们最好的礼物。没有什么比这件事情本身,能够带给我们更多。
其次,要看到和别人的差距,但千万不要因此否定自己。也许,我们永远达不到大家的水准,但我们的文章仍有意义。
天赋和起点,一定程度上可能会限制达到的高度。但通过努力,我们也能不断缩短和高手的差距。无论哪个大家,刚开始写作时文笔也是幼稚的。即使不能登顶,半山的景色也是美的。可如果真的“高山仰止”,那就连山腰的美景也看不到了。
世界本就丰富多彩,阅读需求也是多样化的。艰深、高端的文章不是每个人都能欣赏,也不是每个人都喜欢阅读。大海的磅礴和小溪的清浅,都能让人沉醉。只要我们是用心吟唱,总能遇到知音。
再是,要勇于呈现自己,但也别太在意别人的眼光。公共写作既是安顿自己,也要启发和愉悦别人。但说到底,写作应是一件很自我的事情,别人的评价只能作为参考。
无论多么伟大的人,做多么伟大的事,也难免会遭到非议。更何况,读者的资禀经验和趣味绝难完全一致。有时,自己觉得写得不错的文章,在别人眼里可能有失客观,或者觉得你在无病呻吟。这时,读者并没有错,而我们也不应因为非议就否定自己。
无人叫好,有时也并不是你的错,更不是因为文章写的不好。每人个志趣不同,别人没有义务为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叫好。更何况,你的优秀也许会衬托出别人的平庸。想得到所有人的叫好,那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就像现今一句很流行的话所说:在喜欢你的人群中散步就好。